2002年6月12日 星期三

新四军



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N4A.jpg
新四军臂章
存在时期1936年-1947年
国家/地区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
部门Republic of China Army Flag.svg 国民革命军
种类游击队
功能非法团体转正式武装
规模起初约1.03万人员,后扩充为2万
直属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
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驻军/总部苏北、皖南
装备中正式步枪
四一式山炮
汉阳八八式步枪
土制手榴弹
九〇手枪
绰号新四军
赞助者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格言共赴国难
专用颜色灰色制服
进行曲新四军军歌
参与战役国共内战
对日抗战
象征性指挥官顾祝同
著名指挥官叶挺项英
陈毅刘少奇
佩章
臂章新四军标章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军队。新四军是主要由项英创建的,受中国共产党直接指挥的中共军事力量。

目录

  [隐藏

[编辑]建军背景与经过

1931年中国共产党江西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4年国军蒋介石的领导下进行第五次围剿,共产党军队的一部分成功逃脱,进行长征,其余的留在南方进行游击战。
1936年底,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以中国国民党为主的国民政府达成和解,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7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10月,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或称“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编入第三战区战斗序列(指挥官顾祝同),并规定在苏北、皖南地区担任游击。

[编辑]编制

随后,经国民政府与中共中央协商,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为副参谋长,邓子恢为副主任。同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后移至皖南歙县之岩寺。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全军共约1.03万人。新四军改编后,各支队随即相继开赴江南抗日前线。
新四军同八路军一样,也是左臂戴臂章,臂章正面为“N4A”三字(即为新四军的英文缩写),背面是部队番号及佩戴者姓名,两军均为灰色军服。

[编辑]皖南事变前

1940年,曾参加南昌起义的新四军干部在皖南合影。前排左起分别为周子昆袁国平叶挺陈毅粟裕
1937年12月25日在汉口建立军部,1938年1月6日移驻南昌。同年3月和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敌人后方发展的指示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集中整训的命令,军部和第1、第2、第3支队先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地区,第4支队在皖西霍山地区集中后向皖中开进,随后即在长江南北作战略展开。第1、第2支队相继进入苏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将丹阳县的抗日武装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第3支队留在皖南担任长江防务。第4支队在皖中、皖东以游击战频繁打击日军。
1939年2月,共产党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视察,奉行共产党延安总部命令:“一分抗日、两分应付政府、七分扩张自己”;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一方针,5月成立江北指挥部,统一领导第4支队和7月新编的第5支队,江北游击纵队。第4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第5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来安县半塔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在安徽省长江北岸开展游击战争,保持和皖南的联系。第1支队派出第6团向苏南东部发展,与当地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直抵上海郊区。
1939年9月,江抗西撤到长江中的扬中县与挺进纵队合编,并向苏北发展。10月,第2支队第4团一部北渡长江,在扬州以西改编为苏皖支队,打通了与第5支队的联系。11月,第1、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组成江南指挥部,统一领导在苏南和向苏北发展的部队。这一时期,新四军还增加了两支部队。1938年9月30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组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正式改称为新四军第6支队,辖3个团和4个总队。
1939年1月,在竹沟组成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向武汉外围挺进,先后与豫南、鄂中、鄂东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开辟了豫鄂边区的抗日根据地,辖5个团队和3个游击总队。
1940年4月15日,毛泽东、王稼祥电令项英、刘少奇夹击国民革命军韩德勤与顽军 [1],此行径造成第三战区的极大不满并为皖南事变埋下祸根。
1940年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八路军应派部队与新四军合力发展华中的部署。八路军第2纵队主力和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先后越陇海路南下,与新四军第6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第5纵队。第4纵队执行向西防御任务。第5纵队执行向东发展任务。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改称苏北指挥部;10月在取得黄桥战役的胜利后,与南下支援的八路军第5纵队会师。11月17日,在江苏海安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23日迁盐城),叶挺任总指挥,陈毅任副总指挥并代理总指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胡服(刘少奇)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留在苏南的新四军第2支队领导机关,组建了新的江南指挥部。

[编辑]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皖南事变
1940年10月19日,蒋中正发出“皓电”,限令黄河以南新四军于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1941年1月4日夜晚,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9000余人由泾县云岭地区出发,准备分左、中、右三路纵队[2],经江苏南部向长江以北转移。 5日,部队行至茂林地区时,遭到顾祝同以新四军“违抗中央移防命令,偷袭围攻国军第40师”为理由,将新四军军队包围和袭击。
 周恩来在13日向国民党提出抗议。两党交涉期间,双方火线冲突进行了七天七夜,新四军因兵力薄弱陷于绝境。 为保全部队,新四军军长叶挺致书上官云相,表示愿往上官总部协商。14日叶挺一到上官处即被扣押,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于突围时阵亡。 新四军副军长兼政委项英和副参谋长周子昆被副官刘厚总用手枪杀害于泾县蜜蜂洞。同日,新四军茂林阵地完全被占领。全军约9000人,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被俘、失散或阵亡。

[编辑]皖南事变后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为对抗蒋中正取消新四军番号的命令,中共中央军委于1941年3月20日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军长叶挺在皖南事变中与国民政府谈判时被扣),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新的军部在江苏盐城,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组成,并将活动于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统一整编为7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全军9万余人,继续在华中活动。
新四军总结皖南事变的教训,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了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和抗日根据地建设,并根据斗争需要,实行主力地方化,先后成立苏中、淮南、苏北、淮北、皖江等军区以及许多军分区,发展了地方武装和民兵。
1941年至1943年,新四军进行了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反磨擦斗争,渡过了“消极抗日扩建自己的战争中”最困难的时期。
1944年,新四军展开局部反攻,发起了包括车桥战役、苏中1944年夏季攻势、苏中1944年秋季攻势等一系列战役,先后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根据共产党军委关于向浙江、河南发展、迎接战略反攻的部署,新四军第1师主力渡江南下,与苏南部队和浙东游击纵队会师,成立苏浙军区。新四军第4师主力西征豫东,恢复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第5师派出河南挺进兵团北上,开辟了豫南、豫中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第5师还与南下的八路军第359旅会师,成立了鄂豫皖湘赣军区。

[编辑]国共两党军队的摩擦

1940年10月初,陈毅率领的“新四军第一支队”,以不到万人的兵力,于交战过程中,击败总兵员达三万以上的韩德勤部队,占领江苏北部的黄桥,并于不久攻下泰州姜堰。而称为黄桥事件或“黄桥事变”的军事冲突,不但造成国民革命军万余人伤亡,且让本来仅驻安徽的共产党新四军,扩展到控制了江苏大部分省境。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军队不时发生摩擦,关于起因双方说法不一,相互指责对方。
1940年10月4日,新四军第一支队向顾祝同战区之部下,江苏省省长韩德勤在东台附近的部队发动攻击,虏获第33师长孙启人等数千人(苏北事件)。
新四军在与国军的冲突中采取“来多了不打,来少了予以痛击或彻底消灭;你打我不打,你不打我要打”等策略,有效偷袭、诱降、骚扰、吞灭或夹击国军(当时称为顽固军),。
1943年春天,共产党发起学运、工运、罢工、瘫痪政府的力量,宪改主张,提出了开放党禁、保障人民民主自由等诉求,要求成立联合政府。
1944年在日军攻陷洛阳长沙衡阳时,在苏鲁、苏皖方面华新四军与国民政府部队发生大小战役九次。
9月,新四军所属7师分别在苏中皖南青阳皖北九江浙赣路一线、合肥巢县一带,全面向国民革命军偷渡袭击,国民革命军王俸绶司令不敌自杀身亡。9月底八路军115师与新四军第3师万余人,围攻国民政府铜山县政府驻地,驻地团长王家先生死不明。

[编辑]最终改编

1946年6月,国军以30万人围攻由新四军第5师改编的中原军区,国共双方签定的停战协定破裂,国共内战重新爆发。1947年3月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撤销华中野战军、华中军区、山东野战军、山东军区和新四军番号,原新四军主力7个师中第1、2、4、6、7五个师及山东军区一部合编为华东野战军。原新四军3师已于1945年开赴东北并在1946年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第6纵队;原新四军5师编为中原军区,即1946年中原突围被围攻之部队。至1948年下半年,上述各部统一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编辑]战斗序列

[编辑]1938年

军长叶挺,副军长兼政委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

[编辑]皖南事变后

1941年2月,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后政委饶漱石),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统一整编为7个师1个独立旅,共9万人。辖:
  • 第一师:师长粟裕、政委刘炎
  • 第二师:师长张云逸、政委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呜、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张劲夫
  • 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副师长张爱萍、参谋长彭雄(后洪学智),政治部主任吴法宪
    • 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
    • 第八旅:旅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
    • 第九旅:旅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1941年9月与第四师第十旅对换建制)
  • 第四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后吴芝圃)。
  • 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后文建武),政治部主任任质斌(后任副政委、代政委)。
  • 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
  • 第七师:师长张鼎丞(未到职),副师长傅秋涛,政治委员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辖:
    • 第19旅:旅长孙仲德,政委曾希圣(兼)
    • 挺进团:团长林维先,政治委员彭胜标
    • 第20旅(1945年建制)
    • 第21旅(1945年建制)
  • 独立旅:旅长梁兴初,政治委员罗华生,副旅长吴世安,参谋长李梓斌,政治部主任刘兴元。

[编辑]兵力

  • 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官方与学术研究单位对声称是“抗战中流砥柱”的新四军演进与兵力说法一直不一,以1940年底新四军兵力为例,即有1.03万、3.5万支步枪(人)、九万甚至逾13万的等等说法,对此,全世界大部分学者多数抱持怀疑与相当保留态度。

[编辑]参考文献

  1. ^ 大陆官方资料称:“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对日军作战1600多次,毙伤日军6万余人,1938年敌后战场抗击日军兵力40万人,占全部侵华日军的58.8%,抗击伪军7.8万人,达100%。”
  2. ^ 《红旗锐评》
  3. ^ 2002年5月第26卷第3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编辑]参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