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2日 星期五

遵义海龙囤开始考古发掘 宋明王宫遗址揭开神秘面纱【附图】


来源:贵阳晚报


这些石梯,疑是新王宫前台阶。
今日传播讯 5月1日,在遵义海龙囤大规模考古发掘的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块记载有海龙囤被攻陷始末确切时间的残破石碑。据悉,海龙囤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龙囤位于遵义市高坪镇,其城堡核心区域面积近两平方公里,依山势建有9座雄伟的关隘,曾修建有新、旧两座王宫,是明代播州土司的重要军事基地。据称,从宋代到明末,海龙囤的军事防御设施一直在扩大、加固。1600年,明王朝调集的24万明军,耗时100多天,才勉强攻陷海龙囤。这些军事基地、王宫等建筑也在这场“平播战役”中被毁。
国家文物局此次批准清理发掘的区域,主要是新、旧两座王宫遗址,以及“金银库”、水牢等部分后勤和军事设施遗址。
据介绍,考古发掘工作虽尚处于剔除地面植被阶段,但已有重要发现。工作人员砍开一人多深的荆棘丛后,发现了一道长约300多米的城垣。“我们确定,这是之前被发现的海龙囤的内城城墙。”遵义市博物馆馆长、海龙囤发掘顾问李良福说。
昨日,考古人员除发现大量做工考究的陶瓦挡、龙形建筑构件外,还找到一块残破的石碑。这块被砸成数块的石碑,拼凑起来有1米多高,上面刻有数百个文字,其中有关于攻陷海龙囤经历、时间的记载。
落款刻于1600年农历7月15日的石碑称,海龙囤攻陷时间是1600年农历6月5日午夜。“之前的很多资料,都说是农历的6月4日。”李良福说。
据称,此次海龙囤考古发掘,或有重大收获。在已剔除植被的山坡上,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房屋基础、底层构件,以及非常壮观的巨石台阶等。(黄黔华)


遵义海龙囤遗址遵义海龙囤遗址
海龙囤遗址位于中国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白沙村龙岩山,是中国已发现的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海龙囤遗址始建于唐朝,扩建于南宋及明朝,之后焚毁于明朝。于1982年被评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于2012年3月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海龙囤遗址 - 简介

海龙囤遗址海龙囤遗址
海龙囤又名龙岩囤,是中国贵州境内目前仅见的一处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遗址,也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少有的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
海龙囤遗址南距遵义市区25公里,北距娄山关风景名胜区40公里,位于遵义西北30余公里处。海龙囤居群山之巅,随山势绵延十余里,形似万里长城,面积1.5平方公里。山顶上建阁楼、兵营、仓库、水牢、绣花楼;囤前设铜柱、铁柱、飞龙、飞凤、朝天、万安等九关,各关之间有护墙相连,凭险设关,关关相联,以石块垒砌的高大城墙关隘,形成三层防御体系,令整个城堡十分坚固。海龙囤保存有新王宫、金银库、杀人沟、土月城以及杨应龙书写的《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等遗迹。


海龙囤遗址海龙囤遗址
唐朝时,以当今遵义为中心的“播州”广大地区被南诏国彝人占领。公元876年,朝廷派杨端至此平乱。事平后命杨端世袭播州,建立了持续700余年、共29代的杨氏土司政权。政权初建,为守卫播州,杨端在州治西北15公里的龙岩山建了“龙岩囤”。平时练兵,战时作行政、军事中心。

南宋末年,为防元兵来犯,龙岩囤进行了扩建加固,增修了“养马城”、“养鸡城”等形成体系,又与附近的“娄山关”、“鼎山城”形成纵深防御系统。

明朝时海龙囤又得以重修。 

明朝末年,杨氏第29代土司、骠骑将军、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与川、渝地方发生矛盾,后激化为军事冲突、演化为叛乱。1600年,国力衰竭的明朝廷最后倾全力调八省24万军队分八路发动“平播之役”。最终,播州城被攻克,“龙岩囤”被焚毁,后又被易名为“海龙囤”。意为“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雨”。播州从此改土归流、分为两府,一是平越府,划与新建的贵州省;一是遵义府,隶属四川省。[2] 

海龙囤遗址 - 价值

海龙囤遗址与周围养马场、养鸡池、炮台坡、打眼岩遗址等配套完好,是一个集军事防御、杨氏行宫、军训和给养为一体的军事体系。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军事、政治、技术、工艺等,颇具价值。自明以后,文人学士、官绅百姓游览凭吊者,络绎不绝。特别是《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当时军事要塞管理制度的稀有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