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告别革命:重塑我们的历史观(一)

 

by thrashnblues

我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同样也是有着悠久著史历史的民族。一代又一代,史官们,文人们,以在外人看来几乎神经质般的执着精神,记录着当时或前朝发生的大情小事,边边角角不落下,日复一日不停歇。也是这些优美的记录,不管正史还是野史,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缤纷的历史图画,胜者王侯败者寇,前朝倒下后朝总结,让我们在读史的时候感受到它极大的魅力,唏嘘世事多变,成败转换一瞬间。

而对于现有的近代史,在1840年,中国的历史似乎被拦腰砍了一刀,似乎1840年之后所有事情都超坏的方向发展,直到1949年,新政权挽救民族于既倒。近些年随着主流媒体逐渐开放的言论,我们又开始知道,之前还有一个政权,在1928年就已经开始挽救民族于既倒了。直觉和山城宫廷剧都告诉我们,历史不应该是这样的,那真正的从1840年到现在,或者我们整个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这里通过三个在我们东北发生过的被这些挽救者所特意遗忘的历史事件,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历史。

(一) 1894年中日辽东之战:第一次关东陷落。

我们所熟知的教科书中的甲午战争,似乎在黄海战败,旅顺被屠,威海被围之后,就结束了。稍微高阶一点的历史书会说,这之后还没完,日军一直持续着地面攻势,从旅顺一直杀到沈阳,奉天全省陷落,地面战事造成了对在日本下关谈判的李鸿章方面的强大压力,而基本上也就截止于此,对于战争过程的描述多语焉不详,不外乎清军一路溃败,日军一路得胜。

在当时看来,辽东若失陷,是中国山海关以东地区在清王朝成立后首次落入外国之手,何况辽东又是清王朝的龙脉所在,如此严峻的局面,清辽东军政当局不可能将这片土地轻易拱手让人。史实是,即使是面临着气势如虹训练有素的日军,清军总帅宋庆曾经发起四次大规模的海城反击战,在辽东淮军湘军各部都与日军展开了血战,其中田庄台与牛庄更是展开了逐屋的巷战,清军几乎与敌人玉石俱焚。因为战略战术纪律等原因落败是一回事,但是对战场上亡灵的如此一笔勾销,似乎更是不对。

下面摘一段来自于百度百科关于牛庄之役的词条中的描述:

当然,百度百科上该词条没有给出具体索引,具体描述有待查实。不过我们还可以靠当时日本人的记录,从炫耀皇军战绩来之不易之中,体察清军的艰苦奋战:

这是摘自《日清战争实记选译(第八卷)》里描述牛庄战斗的一段,文字记述者是日本随军记者。鉴于作者的身份,字里行间透出对皇军的赞赏和对清军蔑视是自然不过,但是如果注意到最后一句就会明白战斗的残酷:船桥里之战是整个甲午战争中日本人打陆战损失最惨的一场战斗,淮军几乎是用不停的反冲锋做防守来保卫阵地,那场战斗的日本随军记者曾惊呼没见过敌进一尺我反进一丈的玩命打法。而牛庄弹丸之地打成这个样子,可以想象守军的顽强,打个比方,解放军报的记者不可能轻易的去拿上甘岭战役,去随便比较一场对于一个村庄的争夺。

当然日本人对辽东的占领并未长久,便发生了三国干涉还辽,使得日军撤出辽东地区。

比较可惜的是,对于辽东如此惨烈的战斗,我们并没有太多的图画描述,这里用几幅日本人当时的军画,来展现战斗的残酷。日本人在画中描述了牛庄街战,进一步印证了巷战的史实。

(二)1900年俄国侵占东北行动:第二次关东陷落。

1900年,在我们的历史书里,最多提及的还是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书中描述给我们的总体印象,基本是华北地区的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清政府想利用,后来愚蠢的和11国同时宣战,造成世界上首次联合国军行动(第二次也让我们赶上了,在朝鲜。)而同时期沙俄对我们东北三省的攻占,几乎很少提及。如果有所提及,也就是所谓的海兰泡惨案以及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再其后发生了什么,就不再有过多着墨,历史的下一段,就直接跳到了日俄战争,大叹两国在我们国土发生战争,我们却还要划出交战区云云,却没有解释,为何四年过去了俄国人还在东北?

即便是在更专业一些的历史教材,以及像英文维基百科这样的网站上,对于1900年夏天发生的俄国侵略东省的事件,描述也很简略。大多提及俄军10万至20万人不等,以保护东清铁路不受义和团民攻击为由,大规模进犯中国东北地区,而具体过程则少有描述。总体给人的印象就是清政府当时在东北武备废弛,东三省因为多年封禁地广人稀,更不要提和俄国远东地区交接的地方,致使俄国人趁虚而入。史实到底是怎样的呢?下图为本段所涉及的东北边疆地区地图:

还原这段历史,其实有助于厘清很多事情。首先,义和团运动绝不是仅仅限于直隶、京畿、山东等地,而是以汉民的民族意识觉醒,遍及全国的民粹运动。而遍及全国的例子,除了浙江等地都发生过屠杀教民的事件之外,就是在遥远的黑龙江省北部边陲,义和团的活动都相当活跃。如果给义和团运动做个比较,那就是类似于文革时期的红卫兵运动,虽然都是疯狂的非理性暴动,但区别在于,至少义和团运动还有合理的民族意识觉醒成分在内。下面是当时义和团的招贴画,可以看出说民粹和暴动毫不过分:

其次,在当时的远东,包括黑龙江北部的极北地区,绝不是人烟稀少,缘由就在于19世纪末在结雅河(我称精里奇河)发现了金矿,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淘金热。事实是,在东北开禁之后,闯关东的汉民就一直源源不断,而更由于远东的淘金热,使得在于俄国交界的瑷珲(今属黑龙江省黑河市)、海兰泡(今属俄罗斯布拉格维申斯克市)、结雅(今俄罗斯结雅市)以及海兰泡与结雅间的江东六十四屯地区,都出现了人口爆炸。据当时统计,海兰泡城有人口三万八千人,江东六十四屯也有人口三万五千人,瑷珲与结雅均有上万人口,这些地方加在一起可能有将近十万人,所以怎么也提不上人稀,说是新兴城区倒不为过。下图为当时的开矿的华人,以及在黑龙江地区的中国富人大户的房子的照片:

再次,清政府当时对海兰泡等地的管制,也绝非缺位。熟悉历史的都会清楚,在1858年的瑷珲条约以及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之后,黑龙江以北的地区,包括上面提到的那些小城的主权,基本都割让给了俄国,但是由于中国人数太多,所以属于瑷珲县境内的下海兰泡、江东六十四屯以及结雅等地的治权,还是属于清政府的,也就是类似于明清两代的澳门,主权在华,但实际基本在葡萄牙控制下。下图是当时拍摄的远东地区的中国官员处决土匪的照片:

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

由于治权在华,所以当1900年义和团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爆发的时候,充满着汉民矿工的远东极北地区也毫不例外,发生了很多起义和团民攻击教堂以及铁路的事件。而在1860年俄国鲸吞大片外东北土地之后,清政府官方也加强了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沿江防务,这使得双方在1900年的时候军事对峙非常紧张。俄国人自然不喜欢主权在我治权在他的境地,但由于在下海兰泡、江东六十四屯等地的中国实际军事力量(官方与义和团)的存在,显然派几个警察跑步接管是毫不现实的。

于是乎在1900年的7月17日,俄国人采取了行动。采取行动的起因,按照俄国人的说法,出于几个事件:(1)俄国一艘装载着武器但是作为商用的驳船在乌苏里江由于靠近中方一侧行驶,而遭到清军沿江部队的炮击,伤了四五人,而在被迫靠岸接受检查之后,受到了侮辱(2)在江中游泳的一队俄罗斯士兵无辜遭到中国军队射击(3)海兰泡内的中国军事力量开始无辜炮击俄国控制区域。这些统称为黑龙江事件。当然这些都是俄国人一面之词,尤其是后两条简直像天涯写手的段子。但是由于我们的相关描述只是提及俄国人突然大规模进攻并制造了海兰泡惨案,所以具体的实情无法得知,但是有几个是可以证实的:(1)俄国人理由的第一条确实发生过(2)当时义和团活动很活跃(3)由当地人口推算,海兰泡确实发生过大规模的华人撤离,具体是不是说华人提前知晓清军或义和团要进行炮击,炮击到底发没发生过,不得而知。

由此借着种种理由,俄国军队开始向我方境内展开军事行动。从史料中可以得知的是,俄国人并非一开始就召集了10万大军。刚开始,俄国人通过征召当地屯田的俄国农民志愿军,以及当地驻军,集合了大概1万5000人左右的部队,下图即是当时俄国农民志愿军的照片:

而这些军事行动从刚一开始就遭到了当地军民的激烈抵抗,下面是在由俄国人编写的《攻占瑷珲》一书中的描述:

通过对手的描述可以看出,俄国人绝非长驱直入直取东三省那么简单,而也正是在如此大规模激烈抵抗之后,俄国人制造了将近5000人死亡的海兰泡大屠杀以及3000-4000人死亡的江东六十四屯大屠杀。下图是俄国人对当时惨状的描画:

在此后俄国人便不断调集正规部队,开始正式进攻东北全境,按照俄裔美国人沃森编写的《俄中战争——义和团运动时期沙俄侵占中国东北的战争》一书中的描写,中国军队,尤其是八旗军,几乎在每一城都进行了殊死搏杀。旗人在俄国侵占东北的过程中伤亡尤为惨重,而落后的装备和意识,使得对抗现代化的俄国军队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下图为当时的齐齐哈尔监军的定妆照,可以看出来穿着戏服般的清军:

虽然有着八旗军,以及宋庆(倒霉蛋?)为首的湘淮军的拼命抵抗,俄国人还是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从海兰泡一路杀到了大连湾。俄国人最终动员了大概10万人,而在东北的清军部队也估计有20-30万人,几乎全数被歼灭(即丧失有生抵抗力量)。下面两图分别为当时俄国人对战斗的描画,以及难得的一副清政府描述当时当时战斗的图画,同样发生在牛庄,宋部与俄军激战:

在1900年10月份完成对整个东北的军事行动之后,俄国人并没有实行全面占领,而是军事保卫东清铁路,日常行政以及主权,依旧交给清政府。这种给足面子的处理方式,也使得官方在此后并无再多动作,默许俄国人实际占领东北近4年。而俄国人的占领,则造成了两方面影响:一是激起了所谓的红胡子起事,东北匪乱四起,以报复俄人在占领过程中对中国人的杀戮;二是激起了此前被迫撤出辽东日本人的极大恐惧,怕朝鲜是俄国人的下一个目标,最终在1904年挑起了日俄战争。

这场被遗忘的战争还有着更多的启示,在下一篇中会详细讨论。

(三)1918年武装干涉俄国内战:近现代中国的第一次远征。

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把当时的俄罗斯送入了深渊。协约国诸国由于不满苏俄单方面结束与德国的战争以及对红色革命的恐惧,于1918年开始组成协约国联合干涉军,干涉俄国内战,帮助俄国白军对抗红军。协约国联军从东西北三面进攻与红军作战,其中东面,就是以日军为主的八国联军远东干涉作战,而我们历史中几乎忘记提到的是,这八国就包括了当时的中华民国。

由于历史原因,即便是后来言路开放,更多提到的还是国民政府时期的历史,比如我们一直称二战时的滇缅作战是我国近现代史中首次出国远征作战(甲午战争中的陆战由于之前镇压东学党起义清军已经进驻朝鲜,所以算不上远征),而北洋时期的历史一直被刻意忽略。当然徐树铮在1919年北征当时擅自独立的外蒙古恢复主权,现在也越来越多的被提起,但是1818年北洋政府远征海参崴(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以及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的事情,则一直少有人提。

史实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虽然1917年中国政府正式参加协约国对德奥选战,却由于客观条件无法实际参战,只是由在欧洲的几十万劳工代为参战。而到了1918年夏天,形势基本明朗,协约国中各大国都不约而同的暗示,如果当时中国不能拿出一些实际行动,可能并不会在之后的和会上给中国什么好处。另外1918年夏天在远东的中国商人不断的给国内发来电报,说由于俄国内战当地治安形势恶化,要求政府可以出兵护侨。于是在1918年的7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正式决定出兵俄国远东地区,参与协约国联合干涉俄国内战行动。

史料记载,中国军队于1918年应在俄远东中国商人的要求,派出2300名军人,包括1600名士兵和700名随军支援人员,以及海容号战舰为首的多艘炮舰,至海参崴即今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区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地区,及附近海域和黑龙江流域。下面三个图中,上两图是当时北洋远征军的真实照片,下两图是海容号战舰的照片以及海容号舰长林建章:

当然参加远东联合干涉行动并没有表面上的那么风光,包括海容号在内的几艘炮艇本来是派去恢复在黑龙江的巡航权,结果被日本海军堵在了庙街(今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市),回去后在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还和同一条战线的乌苏里哥萨克军队起了内讧,被击沉了一艘炮艇。那位乌苏里哥萨克白军统帅卡尔米科夫,最终在1920年2月被中国宪兵抓获,指控他非法处死一名瑞典红十字会的女护士,以及在黑龙江破击中国军舰,并在吉林处以枪决。下图为有关瑞典红会女护士的报告,可以看出红会的力量一直很强大。。。:

而陆军的职能除了保护商户之外,更多也只能是为白军已经占据的中东路做外围防护。尽管如此,此次行动还是极大的提升了当时的国家地位,不然连参加巴黎和会的机会可能都没有,更不要提日后顾维钧的抗争。下图为在海参崴联合干涉军举行阅兵式,照片中部五色旗引领的,就是中国军队方阵:

下图为一张很有名的协约国远东联合干涉军军官合照,照片中最前排右二,以及中排右起第五人与第六人,是中国干涉军部队的军官。

下图也是很耐人寻味的一张照片,原来的俄语说明翻译过来是协约国的官员们在海参崴的聚会,扎眼的地方在照片左面墙上大大的青天白日满地红,要知道当时受承认的合法政府是打五色旗的北洋政府。所以这可能也印证一些文献中提到的当时北洋政府的出兵远东,也得到了当时不受国际承认的广东护法军政府的大力支持:

下图为远东联合干涉军各主要参与国的”维和”部队,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的合影。照片里士兵们大都戴着写有MP即宪兵的臂章,其中的亚洲军人因为分辨不清帽徽,不清楚是中国军人还是日本军人。北洋政府的区域外交的活力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活跃且有效的多。

通过上文,我们通过三场几乎在主流视野被遗忘的战争,回顾了近现代中国政府在处理战争与外交时的反应,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条件下,被后世两代政权所诟病的清政府与北洋政府,都做出了能力之内的有效反应。下一篇将继续讨论怎样重新审视我们的历史。

告别革命:重塑我们的历史观(一) | There is no painkill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