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揭开天地会的神秘面纱


    黄晓明版的《鹿鼎记》就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如今这部剧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播,更是引起了诸多争论。不过,这次我们将撇去这些争议不谈,专门讲讲贯穿《鹿鼎记》始末的神秘组织——天地会。天地会的创始人是不是《鹿鼎记》中的陈近南?韦小宝戏言的“三点”暗含着什么玄机?孙中山也是天地会成员?本期“背景”版,将一一解开这些疑问。
天地会简介  
    天地会,通称“洪门”,外称天地会,因会内成员“拜天为父,拜地为母,拜日为兄,拜月为姊” 而得名,载于正史的有着三点会、添弟会、小刀会、袍哥会、哥佬会、等十多个异名,是近世华人世界最大的民间社团组织,青帮也只是天地会的一个分支。
    初创时原系下层劳动者互助性秘密团体,后因屡遭清廷镇压,反满色彩日浓。乾隆年间以“顺天行道”,“剃除贪官”及“争天夺国”为口号。嘉庆以后,又提出“兴明绝清”及“反清复明”等口号,清末又增加了反满内容。为对付清廷镇压及便于吸收会众,不断创立新的名称,成为拥有数十种名目的秘密结社系统,因组织分散,未形成统一领导,在同一地区的组织间亦互不统属。无固定的教义与崇拜对象,但有严格的会规,后发展为三十六誓,要求会众忠于誓言,严守秘密。
 
    在清代,天地会曾多次发动武装斗争,重要的有乾隆五十一年台湾林爽文起义,六十年台湾陈周全起义,嘉善起义,咸丰元年至五年广西大成国、太平天国起义,三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厦门小刀会起义。辛亥革命时期,三合会、哥佬会中许多成员参加推翻满清的武装头争,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与海外洪门有着不解之缘。
    在马克思笔下,天地会还是中国最早与共产国际发生过组织联系的民间社团。李大钊曾援引马克思在为《纽约论坛报》(New York Daily Tribune)做通讯员时期的一则记录说:在法国巴黎,曾经有一个中国人的天地会是共产第一国际的一个支部,会员达百万人,遍及整个中国和印度。1949年,美洲天地会致公堂堂主司徒美堂因率领爱国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巨大贡献,故获得毛泽东邀请参加开国大典。民主党派中国致公党的前身也是洪门的一支。
神秘起源 史学界至今争论不休
    自八十年代以降,随着被誉为宗师的金庸等武侠小说影视的滥觞和持续火爆,天地会等江湖民间组织的名目渐为人们所熟悉。作为近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最大民间社团,天地会在海外华人世界传承至今,但关于它的起源,一直无有定论。
    由金庸演绎的天地会,蓝本出自一个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的天地会会簿《西鲁故事》,大意为:清顺治末、康熙初,退守台湾的郑成功为团结将士抗清,效仿梁山结义,首开金台山明远堂,与文臣武将结为异姓兄弟,随后又遣蔡德忠、马超兴、李式开、方大洪五人回大陆发展。五人拜福建莆田少林寺方丈智通为师,秘密发展会众。康熙纵火烧毁少林寺,蔡德忠等五人逃脱,辗转至襄阳万云山万云寺,投奔明亡后出家的万云龙。万云龙又结纳陈近南,在红花亭聚义,奉崇祯太子朱洪竹为王。后为清兵所败,万云龙牺牲,陈近南遣众散于各省,自行开山立堂发展……
    “西鲁故事”虽有文字依据,但早有专家指出:这份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的天地会会簿,是后人附会记述,只能当成神话来看待;同样,福建莆田是否真实存在过一座南少林寺也一直遭人质疑。在学界,关于天地会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在天地会内秘籍自称系福建少林寺僧于康熙甲寅年(1674)年或雍正甲寅年(1734)年创立;另一说法是民国以后,洪门成员称其会创自郑成功;还有一种说法是,根据档案以及清代官书记载为福建漳浦僧提喜(即洪二和尚)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或三十二年创立。
    关于天地会的发源地,也先后有福建、广东、台湾、四川、山西等不同说法,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更为蹊跷的是:学者们对天地会的研究也彼此牵袢、互相对立,最后竟陷入一个越研究越复杂的沼泽泥潭。如著名史家罗尔纲就曾慨叹:“天地会问题,循环论证,终至无解”;整整一个清代,清庭对天地会的明查暗访一直没有断过,“研究”文字也汗牛充栋,但始终不得其要领……
神秘舵主 陈近南确有其人?
    在《鹿鼎记》中,陈近南是天地会的总舵主,韦小宝的师父。金庸还在书中神神秘秘地透露出陈近南的另一个名字:陈永华。而陈永华是历史上的一位真实人物,是郑成功的得力助手,在台湾地区可谓赫赫有名。关于陈近南是否就是陈永华,学界也一直争论不休。
    陈永华,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人;1644年中进士。清军攻陷同安时,陈永华十五六岁,为博士弟子员。清军入城后,陈永华出逃。当时郑成功占据厦门,图谋恢复明朝江山,于是延揽天下士子。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荐陈永华,郑成功与他谈论时事后,对其才华甚为赞赏,将他与孔明相比,称赞他是“卧龙”,并授予参军的职务,以宾礼相待。但据考证,陈永华此人平时不善言谈,只有在部分政见等政治方面的谈论才能发挥。
    1662年,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后不久就去世了,郑成功的长子郑经赶赴台湾继承延平王位,对陈永华的忠诚和才干也深为赏识,一再委以重任。先是担任郑经的高级顾问“咨议参军”,后又统率亲军任勇卫升任“东宁总制使”。陈永华不负众望,制订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措施,切实贯彻,推动了台湾社会的进步。 
 
    1680年,陈永华在台湾逝世,和夫人合葬在天兴赤山堡大潭上,清初归葬故里同安灌口下店圩,现存的仅是空冢。此外,台湾民众为感念他的德泽,还设庙祭拜,如“永华宫”、“永华路”都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关于陈永华与天地会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的一点是,郑成功父子与天地会关联密切,而陈永华也必然是天地会的重要“领导”。在小说中,金庸对陈近南的描述,与陈永华的背景、身份地位也确有不少相似之处。
神秘“三点” 韦小宝戏言暗藏真相
    金庸《鹿鼎记》中“韦小宝”加入天地会时,引用了来自天地会簿史料的几句口号诗:歌曰:“三点暗含革命宗,入我洪门莫通风;养成锐气复仇日,誓灭清朝一扫空”,说是天地会的纪律要求。这在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尚钺主编的《中国古代通史》中也有着明确的记录。
    这几句顺口溜如今很容易被人们忽略过去。因为在今天听来,这简直就犹如儿戏和天方夜谭:“三点”能含有什么高深的“革命”道理?然而,回看历史往往能发现令人难以置信之处——1972年,当代美国华裔学者余英时历经艰难求证,认为明末崇祯进士方以智极可能是天地会的创始人之一。而所谓“三点”,正是方以智在遗著《东西均》中十分强调的观点。
    方以智,字密之,安徽桐城人。年轻时,他跟随在四川嘉州(今乐山)、湖北等地做官的父亲船载书籍游学,并与陈贞慧、冒辟疆等结成复社,时称“明末四公子”。明亡后,方以智南下两广,在广西街市一边卖药,一边组织联络抗清力量。近半个世纪以来,方以智留下的一百多种宏富著作被不断发掘和整理,人们越来越发现这是一个被埋没了的旷世奇才。以现代的眼光看来,他的思想在当时具有相当的超前性和现代性。
    在遗著《东西均》中,方以智把自己复杂深邃的思想总结为一个简明形象的“∴”。而天地会最早曾有个“三点会” 的别名,此“三点”莫不正是彼“ ∴ ”?方以智熟谙汉语通假、同音字等特点,因其著述《通雅》被梁启超称为近世语言音韵学研究第一人,所以有理由相信,他巧妙地把“三点”和“∴”进行了置换和还原。
    在方以智的“∴”哲学观念里,上一点是虚拟设象,表示鸿蒙初辟;下两点为“相对待”,日月轮转,乾坤倒置,这正是天地会“反清复明”、地覆天翻的革命宗旨。也正因此,《东西均》在清代曾遭到过禁毁。直到1962年,一本手抄本《东西均》才重新被世人发现。另外,天地会的组织形态是分散自行发展,各自开山立堂,互不统属。这正符合方以智对“∴”的解释:“非纵非横”、“可纵可横”、“非三非一”。这一点,也可以证明《东西均》正是天地会在清代进行秘密革命教材。
秘密资助孙中山与海外洪门渊源
    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与海外洪门致公堂有不解之缘。可以说,洪门是孙中山发动民主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辛亥革命中的同盟会员很多同时也是天地会会员,如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就有69人是洪门中人,辛亥革命也可看作一场天地会革命。民主党派中国致公党的前身也是洪门的一支。
    从18世纪起,洪门组织逐渐发展到海外。当时,由于长期战乱,国家经济凋蔽,大量农民破产,被逼背井离乡,有的去南洋群岛,也有的到美国、加拿大和美洲其他国家,后者大多是被掳掠拐骗为“契约劳工”的“猪仔”华工,受尽压迫剥削和种族歧视。为了适应海外的生存和斗争的需要,他们沿用国内秘密群众组织——洪门会党的形式组织起来。在美洲,洪门组织达26个之多,名称虽不一,但都是具有“华人共济会”性质的群众团体,即通过华人互助互济,以解决侨胞在异国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困难。
    据梁启超《新大陆游记》中的记述,美洲洪门致公堂是其中规模较大、力量雄厚的海外洪门组织,致公堂有三大信条:“义气团结,忠诚救国,侠义除奸。”
    1904年1月11日,孙中山经洪门前辈钟水养介绍,在檀香山加入致公堂,任职洪棍(元帅)。根据洪门有只接受帮内人的领导指挥的传统,孙中山以参加洪门、任职洪棍为契机,迈出了帮助改组致公堂的关键性一步。1904年5月,孙中山受致公堂的委托,起草了《重订致公堂新章》,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致公堂的宗旨(次年,孙中山在广州开设大陆山,自任山主)。随后,孙中山在致公堂大佬黄三德(1863—1946)陪同下,赴美国各地宣传,争取各地分堂成员注册。孙中山在波士顿会见了当地致公堂领袖司徒美堂(1868一1955),向他宣传在中国进行革命的道理,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孙中山的宣传活动在以劳动侨胞为基础的洪门致公堂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1905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联合组织中国同盟会成立,并在美国许多城市建立了分会。为便于同盟会在美洲展开革命活动,孙中山于1911年建议同盟会会员一律加入致公堂,致公堂对这个建议“备极欢迎”。为进一步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在致公堂与同盟会两个组织联合的基础上,成立了“洪门筹饷局”,开展大规模的筹款活动,在短短三个月内就筹得美金14万4千元。自武昌起义到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仅旧金山洪门筹饷局一处就提供了20余万美金的资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