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俄罗斯帝国(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1721年至1917


(重定向自俄羅斯帝國
俄罗斯帝国
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
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
 1721年–1917年 

 

 

 
国旗国徽
国旗国徽
格言
С нами Бог  俄语
“主与我们同在”
国歌
天佑沙皇
菜单
0:00
俄国位置图
1914年俄罗斯帝国疆域
首都圣彼得堡
(1721–1728)
莫斯科
(1728–1730)
圣彼得堡
(1730–1917)
常用语言俄语
主要宗教俄罗斯东正教
政体君主制
皇帝(沙皇)
- 1721–1725彼得一世 (首)
- 1894–1917尼古拉二世 (末)
大臣会议主席
- 1905–1906谢尔盖·维特 (首)
- 1917尼古拉·戈利岑 (末)
立法机构国家杜马
历史
 - 彼得一世登基1682年5月7日 新历
1682年4月27日 旧历²
 - 帝国声明1721年1721年10月22日 新历
1721年10月11日 旧历
 - 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12月26日 新历
1825年12月14日 旧历
 - 农奴制废除1861年3月3日 新历
1861年2月19日 旧历
 - 1905年俄国革命1905年1月–12月
 - 颁布宪法1906年4月23日
 - 二月革命1917年1917年3月15日 新历
1917年3月2日 旧历
 -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 新历
1917年10月25日 旧历
面积
- 1914年21,799,825 平方公里
- 1916年22,400,000 平方公里
人口
- 1914年估计128,200,000
  密度5.9 每平方公里
- 1916年估计181,537,800
  密度8.1 每平方公里
货币卢布
今属于 俄罗斯
 白俄罗斯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芬兰
 波兰
 哈萨克斯坦
 格鲁吉亚
 摩尔多瓦
 土库曼斯坦
 阿塞拜疆
 乌克兰
 乌兹别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亚美尼亚
1.1914—1917的国旗[1].
2. 俄罗斯继续使用儒略历直到灭亡
罗曼诺夫皇朝旗 1858年-1914年
俄罗斯帝国俄语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通常简称为俄国帝俄沙俄,是1721年1917年俄罗斯国家的名称。
按俄罗斯及世界主流学派观点,“沙皇俄国”是15471721年间俄罗斯的国号,而1721年彼得大帝在与瑞典大北方战争胜利后,被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正式称皇帝,从此以后的俄罗斯正式国号为“俄罗斯帝国”,不再称为“沙俄”。但中文中仍习惯将“沙俄”这个名称用于指18世纪以来的俄罗斯帝国,并相应地将俄罗斯帝国皇帝称为“沙皇”。
罗曼诺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伊凡四世1547年便已经开始使用“沙皇”的称号,因此“俄罗斯帝国”有时也会被扩大使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沙皇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声明,俄罗斯帝国灭亡,崭新的俄罗斯共和国建立。

目录

  [隐藏

历史 [编辑]

彼得大帝和俄罗斯帝国 [编辑]

一开始俄国只是一个在莫斯科附近的小国,其帝国的地位并不被欧洲承认。1696年,年轻的彼得一世成为沙皇,一开始他为了保护南方的国界而开始对抗鞑靼奥斯曼帝国。为了继续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彼得开始到欧洲寻找盟友并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拜访了勃兰登堡荷兰英国神圣罗马帝国等。
为了增加与西方交流的机会和寻找俄国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彼得在1700年与奥斯曼帝国停战,并对当时欧洲最强国家之一的瑞典宣战。在芬兰湾纳尔瓦,瑞典军证明了俄军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幸运的是,瑞典在这时陷入了波兰王位的争夺当中。在这喘息的时间,彼得建立了一支新式西方化的军队;当两支军队在1709年在波尔塔瓦再度相遇时,俄国击败了瑞典,1712年彼得迁都到了他新造的圣彼德堡,致力于俄国的西方化。
大北方战争一直持续到了1721年,瑞典签署了《尼斯塔得条约》,俄国终于得到了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以及与西方交流的窗口。

俄国的扩张和成熟 [编辑]

叶卡德琳娜二世时代可以说是俄罗斯帝国的第二个强盛期,帝国在南方和西方得到相当大的新版图。1768年,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俄土战争爆发,在1774年以《凯纳甲湖条约》的签订而结束。根据这个条约,俄国取得了黑海的出海口,克里米亚的鞑靼则从奥斯曼帝国独立,而叶卡德琳娜在1783年吞并了克里米亚。1787年,第二次俄土战争爆发,1792年战争结束后,俄国将其势力伸入巴尔干半岛;虽然奥斯曼帝国没有被俄国完全赶出欧洲,但已不再是俄国的严重威胁了。在西方,俄国则趁著波兰国势日虚之际,与普鲁士奥地利瓜分波兰。

拿破仑战争 [编辑]

身为一个欧洲的主要国家,俄国也无法避免的参与了与拿破仑法国的战争。1812年6月,拿破仑率领了60万大军侵略俄国,比俄国正规军大两倍以上,而且装备更加精良。但在拿破仑推进的同时,也同时面临了过度扩张的问题。俄国使用了焦土战争的策略,而拿破仑又遇上俄国寒冷的冬天,使得拿破仑遭遇了灾难性的惨败:不到3万人能回到他们的祖国。在法国军撤退之际,俄国军则推进到中欧西欧,最后到了巴黎的城门边。在反法同盟击败拿破仑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视为欧洲的救世主。

向远东扩张 [编辑]

俄罗斯帝国,1866年
深绿:正式领土;淡绿:势力范围
早于17世纪,俄国已积极向远东扩张,并与中国清朝发生冲突。中俄分别于1689年1727年签署《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确立边界,但这并未阻止俄国的野心。1858年5月,俄国乘联军侵略中国之际,俄国以武力威胁清政府签署《瑷珲条约》,以黑龙江为边界。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俄国更把整个外满洲(包括库页岛)吞并,并获得海参崴这个不冻港,以扩展其于西太平洋的影响。另一方面,俄国亦企图将势力染指库页岛及千岛群岛,与日本展开争夺。1875年5月7日,时日本与俄国签订《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俄国把千岛列岛北部给予日本,换取库页岛的主权。19世纪末期,俄国向清廷租借大连,成立关东州。俄国亦藉得到了东清铁路的建筑权对内满洲进一步侵略,意图建立“黄俄罗斯”。
俄罗斯在北美洲亦曾经于1787年占有土地,但在1867年将其以七百二十万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即今日的阿拉斯加州

占领中亚 [编辑]

俄罗斯最早向中亚的活动,是彼得大帝时代,当时已向希瓦汗国扩张。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在伊格纳契夫怂恿下,向中亚扩张。由咸海出发。前往希瓦布哈拉。这二国成为附属国。1864年,攻打浩罕塔什干。1877年,占有全中亚。

改革和革命 [编辑]

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对俄国来说是一个危机时期。欧洲的工业革命使得俄国与西欧的发展相差越来越大。虽然帝国的人口较任何一个欧洲发展国家都多,但大部份都是贫穷的农奴1905年日俄战争的失败更导致民心对皇权丧失信心,俄国境内不断发生流血革命,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则是摧垮帝国的最后一击,国内无法支应来自德意志帝国的猛烈攻击,民生物资极其贫乏。1917年3月,首都彼得格勒市民发动反饥饿游行,引发二月革命3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让位予其弟米哈伊尔大公,但遭米哈伊尔拒绝,于是罗曼诺夫王朝灭亡,由亚历山大·克伦斯基所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所取代。

疆域 [编辑]

疆界 [编辑]

俄国欧洲部份的政治疆界大致和东欧平原的自然边界一致,但在此之外它还占有芬兰以及波兰的一部分。它的北界达到了北冰洋以及北冰洋中的诸岛。 帝国的东部为其亚洲的领地,西伯利亚以及其南部的草原。 帝国的亚州部份和欧洲部份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以及里海为界。 帝国的南界达到了黑海以及高加索山脉。帝国的西部边界在传统意义上从科拉半岛途径波罗的海直到多瑙河河口,包含了俄罗斯所占有波兰的部份。西边邻国有普鲁士奥地利,以及罗马尼亚

地理 [编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部份俄罗斯种族分布图。
19世纪末,俄罗斯帝国图土面积有二千二百四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面积1/6;当时俄罗斯帝国唯一领土面积的竞争对手只有大英帝国。然而,在这个时候,大部分人居住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超过100个不同的民族住在俄罗斯帝国,当中俄罗斯族占全国人口的45%。

地区建设 [编辑]

除了几乎整个俄罗斯联邦的领土[2],1917年前的俄罗斯帝国还囊括了乌克兰的绝大部分(第聂伯乌克兰克里米亚)、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比萨拉比亚)、芬兰(芬兰大公国)、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包括萨梅格列罗Mengrelia),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属土耳其斯坦)的中亚联盟,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波罗的海省区)的绝大部分,波兰(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很大一部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阿尔达汉省阿尔特温省厄德尔省卡尔斯省埃尔祖鲁姆省的东北区域。在1742和1867年之间,阿拉斯加也是俄罗斯帝国的殖民地。 随着瑞典大北方战争中失败,哈米纳条约在1809年9月的签订,芬兰作为一个自治大公国被并入了俄罗斯帝国。沙皇作为一个立宪君主,通过他的政府和芬兰当地的参议院来控制芬兰大公国,牢牢地掌握着任免权。

帝国的外部领土 [编辑]

通过《组织法》的第一段阐述,俄罗斯帝国成为了一个不可分裂的联邦。另外,第26段讲到“在俄罗斯帝国的王冠之下俄罗斯、波兰芬兰大公国联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俄国同芬兰的关系也由组织法的第二段调节为了法律条文:“芬兰大公国,作为俄罗斯帝国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管理内部事务的特殊方针基于特殊的法律条款。”和1910年6月10日法。[3]
1744至1867年之间帝俄也掌控着俗称的美洲俄罗斯。在接受了这片土地后(现在的阿拉斯加),俄罗斯帝国成为了一个疆域横跨欧亚美的庞大帝国。它也由此不同于现在的殖民性帝国。当英法在二十世纪没落了之后,俄罗斯帝国仍保留了相当大一部分的领土,就像早先的共产苏联和现今的俄罗斯
此外,当时的帝国还有相当大的势力范围,特别是在关东的港口和中国东清铁路的特权,而这两个特权都同在天津的特权一样被清政府承认。(在这段时间俄罗斯帝国享有的治外法权请参见俄日关系条目)
1815年,格奥尔格·安东·雪佛博士[4] 到达了考艾岛并同当地岛屿的首领(夏威夷王国的国王——卡美哈梅哈一世的附庸)达成了一个保护协议,但沙皇拒绝批准这笔交易。[5]

政府及行政 [编辑]

系列条目
俄罗斯历史
俄罗斯国徽
罗斯人9世纪之前
伏尔加保加利亚7世纪-13世纪
可萨人7世纪-10世纪
俄罗斯汗国8世纪-9世纪
基辅罗斯9世纪-12世纪
苏兹达尔大公国12世纪-14世纪
诺夫哥罗德共和国12世纪-15世纪
蒙古人入侵鞑靼人奴役13世纪-15世纪
莫斯科大公1340年-1547年
沙皇俄国1547年-1721年
俄罗斯帝国1721年-1917年
俄国临时政府 / 共和国1917年
苏俄 / 苏联1917年-1991年
俄罗斯联邦1992年-至今
年表
Portal icon 俄罗斯主题
1912年的俄罗斯帝国
根据欧洲王族家谱年鉴的记载,俄罗斯在1910年时实施的是君主立宪制沙皇政体。这个体系建立于1905年的10月,并且作为过渡期和自成一格的政体。然而在这天以前,俄罗斯皇帝的权利是专制而且无限的。在十月宣言修法和第一帝国杜玛开始后(1906/04/27),专制这个字就被谨慎地保存著,但是权力已转为有限的程度。然而这种政权并没有办法成为有意义的宪法,因为还缺少了议会单位。但是无限专制却给了自我限制专制体系一个空间,无论将会永久专制,或是只按独裁者的意见统治及行事,都只会增加各党间的冲突而已。那么,目前看来,俄罗斯的政府系统最好定义为专制皇帝下的君主权力有限体制。

沙皇 [编辑]

彼得大帝在1721年时改称自己为皇帝,并且宣布自己为全俄罗斯的皇帝。之后的统治者也一直延用这个名称,一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被推翻为止。
俄罗斯的皇帝在1547–1721年间一直使用沙皇这个称号,但之后都是使用皇帝这个名称,只是在中文半音半意的译法下,还是称其为沙皇。
皇帝的权力在十月宣言之前被两项规定所限制,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现有的体制。教宗保罗一世认为,皇帝和其配偶都必须是东正教教会的成员之一,而且必须要遵守继承权法(Pauline Laws)的规定。但是到了1905年10月17日,情况就改变了,皇帝自愿限制他的立法权力。他认为在没有经过杜玛帝国(一个自由选举产生的国民议会)的同意下,任何提案皆无法通过成为法律。虽然在1906年4月28日时出现了与上述道德责任相关的法律,并且和组织法一起扩增,但同时皇帝仍然握有解散杜玛的权利,并且他也行使了这项权利。

英制议会 [编辑]

根据1906年2月20日制定的法律,帝国议会和杜玛帝国合并成为立法的上议院,并且皇帝的立法权从这个时候开始只有和两议院合作才能正常运作。
帝国议会,或称为英制议会,因为上述的原因而重组,并且产生了196个席位,其中有98个由皇帝题名,剩下的98人则是由选举产生,而且总理也是其成员之一。关于这些当选议员,其中有3人是东正教的僧侣神父,另外3人是负责掌管教区或世俗职务的白神父,剩下的18人是贵族,6人是大学或科学学院的成员,以及6人来自商会,6人来自工业局,18人来自有地方自治局的政府,其余16人则无,并且有6位来自波兰。然而当立法单位和杜玛合作后,该组织的提案却确很少被实行。

杜马选举制度 [编辑]

帝国杜马或是英制杜马(杜马帝国)组成了俄罗斯的下议院,共有442个席位,并且拥有极度复杂的选举方式。这些会员的工作是争取占了其中压倒性多数的有钱人家支持,尤其是地主阶级,并且代表俄罗斯人民发声。除了中亚之外的每一个省,都会推举出几个成员,并且他们大多来自大城市。然而这还不表示他们能成为正式议员,他们还必须通过由农民公民地主阶级的决选才能正式出任。然而当代表团代表较弱势的业主出席时,那些富有的业主们将会亲自上阵,公民(都会人士)则是依照课税财产被分成两类,并且被选为省代表团的成员,农民则是由小行政区的代表团所代表。工人阶级则是以特别的方法对待,如果不是每个工厂任用50个员工,则是选出一个或以上的代表参加代表团。
在代表团里他们进行了秘密的过半数获胜选举,优胜者可以代表其参加杜马英制议会。自从这些人形成了保守势力(下议院和公民),改革派的人得已拥有从各阶层政府推选出一个人参加代表团的权力。因此如果杜马拥有一些激进份子,那是因为他们享有了七个大城市的特殊专营权,分别是圣彼得堡莫斯科基辅敖德萨里加波兰华沙罗兹。然而地方会直接选出杜马的成员,虽说他们的选举是依照应税财产而有所区别的,并且如此一来会给有钱人家一些优势,以及选出相同数量的代表。

内阁 [编辑]

根据1905年10月18日起的法律规定 ,用作支持沙皇的最高议会被建立,并在政府首脑的名义下,设立了俄罗斯首相。俄国政府由其所有的政府部门和它们的部长组成,各部长并列在下:

最神圣的主教会议 [编辑]

总部设在圣彼得堡枢密院广场的参议院和神圣教会
最神圣的主教会议(1721年成立)是俄罗斯东正教教会的最高政府机关。这是一个由世俗检察官主持,代表着沙皇,以及莫斯科圣彼得堡基辅三个大城市和格鲁吉亚的大主教,另外还有轮流任职的主教。

参议院 [编辑]

彼得一世改革期间建立的俄罗斯参议院(Pravitelstvuyushchi Senat, i.e. directing or governing senate)的成员全部由沙皇任命。它完备的职能由其下属的几个部门执行:它是拥有否决权的最高机构,是帝国的会计部,也是政治犯的最高法庭,而且它还有一个部门起着同英国纹章院类似的功效。不仅如此,参议院对帝国各部门之间发生的争论,特别是中央代表和地方选举产生的机构之间的矛盾,也拥有裁判权;而由于沙皇赋予了参议院和美国最高法院相同的职能,所以参议院可直接否决违背宪法的议案。另外,它还负责颁布新的法律。

行政区划 [编辑]

1914年俄罗斯的行政区划
莫斯科的总督府 (1778–82)
为了更好地管理,俄罗斯被分成了(截至1914) 81个省(guberniyas),20个区, 和1个(自治区)。俄罗斯帝国的附庸国保护国,比如布哈拉酋长国希瓦汗国 和1914年后的图瓦 (乌梁海)等则在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占了11个省,17个区和一个自治区(萨哈林)。 而除俄罗斯本土外,还有另外8个在芬兰,10个在波兰。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因此拥有了59个省和一个区 (顿河区),而战争部长对顿河区拥有管辖权;其他的也都有自己的省长和副省长,后者主要是管理当地政府。此外,通常在几个省的省长之上还设有一个秘书长,秘书长一般拥有调动自己管辖范围内军队的特权。1906年,俄罗斯帝国已经在芬兰、华沙、维尔纽斯、基辅、莫斯科和里加设有秘书长。较大的城市(圣彼得堡、莫斯科、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刻赤尼古拉耶夫罗斯托夫)还有独立于省的,它们自己的管理系统;在这些城市中总警监相当于省长。

宗教 [编辑]

俄罗斯帝国国教是俄罗斯东正教,而沙皇是其保护者和首领。虽然沙皇可以随意组织或撤销一场宗教活动,但是他不能修改教条和教会所教授的东西。东正教而宗教意义上的首脑是最神圣主教会议,这个政府机关在宗教活动上享有极大的权利。在俄罗斯帝国,所有宗教理论上都是平等的,除了犹太教。
下面的表格列除了1897年人口普查得到的数据
宗教信徒[6]
俄罗斯东正教87,123,604
伊斯兰教13,906,972
罗马天主教11,467,994
犹太教5,215,805
信义宗[7]3,572,653
旧信徒2,204,596
亚美尼亚使徒1,179,241
佛教藏传佛教433,863
其他非基督宗教285,321
归正宗85,400
门诺会66,564
亚美尼亚礼天主教38,840
浸信会38,139
Karaite犹太教12,894
圣公宗4,183
其他基督宗教信徒3,952
俄罗斯正教会设有三位都主教(分别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和喀山),十四位总主教和五十位主教,全部由僧侣中产生。被选中的僧侣必须已婚,但是鳏夫却不被接纳,而且在东正教中,一场婚姻是不能被任何东西打破的,所以鳏夫修士无法晋升。这些规则被一直沿用至今。
俄罗斯农民——Sergey Prokudin-Gorsky摄于1909年

社会 [编辑]

俄罗斯帝国的俄罗斯人被分为四个等级:贵族、商人、哥萨克和农民。而高加索人,鞑靼人等少数民族则被称为外籍人。在俄罗斯人中81.6%的人是农民,9.3%的人是商人,6.2%的人是军人,只有0.9%的人是贵族(0.6%)和神职人员(0.3%)。在8800多万农民中,有一多半是农奴,剩下的则是被限制在土地上的农民(绝大多数)和自由的农民(少数)。

农奴制 [编辑]

俄国农奴制创立于16世纪,在17世纪中期(1647年)成为了法律条文.在1861年的改革后,俄罗斯帝国废除了农奴制。[注释 1]
农奴变成的农民得到了分配的耕地。但这些土地只是被分给了农村公社,一个管理这些耕地所有权和税款的组织。如果想切实的拥有耕地,农民需要交付附有税率的“赎金”。而在那时候,没有土地的农民只能去给别人干短工来赚取“赎回”土地的钱。不过在向沙皇交了这笔钱之后,新生的农民也就正式的成为了农民,不受地主的任何限制。但是这笔钱很高,因为是先由沙皇付给地主赎金,所以农民直接把钱还给沙皇,而后者要求的年利率是6%,支付期限是49年。另外,对地主经济上的补偿理由并不是土地,而是他们损失了应该为其义务劳动的农奴。不仅如此,很多地主还盘算着如何减少以前自己地上的农奴可以分得的已经少得可怜的土地,比如剥夺他们最需要的部分:农奴小屋周边的牧草地。其结果就是自由身的农民依然需要为以前的主人干活,借此来偿还赎回土地的费用。

注释 [编辑]

  1. ^ 但是在1904年地主阶级被废止前,农民都得接受体罚。

参考文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