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冷戰風雲啟示錄 柏林牆:歷史上一道難以抹去的丑陋傷疤

俞飛
當天晚上,民主德國政府秘密沿分界線,設置路障和鐵絲網,筑起高達3.6米的水泥牆。此牆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外界直呼為“柏林牆”。柏林牆,是歷史上難以抹去的一道丑陋傷疤。肯尼迪總統表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敵,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牆。”
  

    柏林牆(資料圖)


    1955年5月14日,歐洲社會主義8國在波蘭簽署《華沙條約》。同年6月4日,華沙條約組織這一軍事、政治同盟正式成立。至此,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冷戰形式的軍事對抗正式開始

  2010年7月9日,音樂之都維也納,仙樂飄飄處處聞,一派盛世太平景象。兩架美俄飛機,神秘降落在維也納國際機場。一輛黑色面包車,不露聲色,穿梭其間。不到1小時15分鐘,兩架“鐵鳥”騰空而起,呼嘯而去。蒙在鼓裡的國際媒體,這才如夢方醒。美國以落網的10名俄羅斯間諜,換回4名本方特工。喧囂一時的俄羅斯美女間諜事件,至此畫上句號。唯獨諜影重重,叫人驚呼連連,誰說冷戰已死?

  二戰終結 冷戰登場
  曾記否?二戰甫一結束,不旋踵,兩大戰勝國美國與蘇聯,從盟友變為對手,摩拳擦掌,雄心勃勃,力圖稱霸世界。自1947年丘吉爾“鐵幕演說”開始,兩強劍指歐洲,逐鹿天下,激烈爭奪全球利益和世界影響。舉凡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意識形態,乃至宣傳領域,遏制與反遏制的斗爭,無日無休。

  一邊廂,美國自詡為“自由世界的憲兵”,放言有朝一日,解放陷入奴役狀態的東中歐各國,將蘇維埃制度掃進歷史的垃圾堆。駐蘇大使哈裡曼提醒美國總統丟掉幻想,“野蠻人”正在入侵歐羅巴。素來反共的杜魯門總統,對蘇聯外長莫洛托夫不假辭色:“美蘇友好合作的基礎是互相遵守協議,決不能是單行道。”范登堡參議員指出,美國正面臨新的極權主義威脅,蘇聯已走上納粹德國的老路,姑息遷就將不可避免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8000字的凱南電報,應運而生,反蘇情緒陡然發酵,美蘇關系迅速惡化。

  1946年,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杜魯門總統親自陪同下,前往總統故鄉密蘇裡州富爾頓,發表“和平砥柱”演說。公開抨擊蘇聯擴張政策。宣稱“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裡亞海邊的裡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此刻,高踞於世界權力頂峰的美國,應擔負起未來的責任,不能對蘇聯採取“綏靖政策”。他主張英美結成同盟,英語民族聯合起來,制止蘇聯侵略。“俄國人所欽佩的莫過於實力,而他們最瞧不起的是軍事上的虛弱。”

  另一邊廂,蘇聯高舉資本主義制度掘墓人的大旗,聲稱支持世界革命與第三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義不容辭。斯大林強調:“誰解放領土,誰就能把自己的社會制度推行到他的軍隊所到之處,絕不可能不是這樣。”蘇聯領導人斷言:“第三次世界大戰,隻會引起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崩潰。”帝國主義准備戰爭是對世界和平的嚴重威脅,蘇聯不懼怕戰爭挑舋者,並不倦地加強蘇維埃國家的國防力量,加緊准備給任何侵略者以致命的打擊。

  1947年6月,英法蘇三國外長在巴黎開會,討論美國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率89名經濟專家與會的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很快向斯大林匯報,雙方立場差異如此之大,無法達成共識。他向媒體放話:“英法一意孤行,后果嚴重。不是歐洲的統一和重建,而是分裂成對立的兩大集團。”之后,蘇聯方面憤而退出馬歇爾計劃,轉而譴責美國通過此計劃,強化對受援國內政外交的控制,粗暴干涉他國內政。並唆使東歐國家,集體加以抵制。

  自古以來,歐洲大陸乃兵家必爭之地,誰控制了歐洲,等於掌控了大半個世界。無怪乎,兩大陣營,不惜血本,千方百計展開爭奪。冷戰期間,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國際形勢岌岌可危。
北約PK華約
  經濟上的馬歇爾計劃,目的在於整合成統一的西歐和美國經濟集團,為建立美歐軍事政治集團,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面對蘇聯在東歐各國,陳兵百萬,虎視眈眈,西歐各國如芒刺在背,紛紛要求美國提供核保護傘,建立集體防御體制。英法簽署《敦刻爾克條約》,西歐五國簽訂《布魯塞爾條約》后,1949年美國策劃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全面推行冷戰政策。

  《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規定成員國一旦受到攻擊,其他成員國可以及時作出反應,聯合進行反擊。這與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大相徑庭。作為一個排他性的軍事組織,北約的目的不是為了維護普遍的和平與安全,而是為了對抗蘇聯。

  北約賦予自身不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動用武力的特權。美國政客滿意地表示:“北約不僅要造成實力均衡,而且要造成實力優勢。”康納利參議員一語道破天機:“《北大西洋公約》無非是門羅主義原則的必然延伸。”

  北約粉墨登場,蘇聯頓感受到嚴重威脅,立刻譴責北約富於侵略性,暴露出瘋狂的反蘇主義,踐踏此前與蘇聯簽署的多項政治協議。

  對此,美方置若罔聞,一直謀求盡快將西德拉入其中,填補歐洲中部防務缺口,利用西德推行前進戰略。1950年,美英法三國外長,宣布承認聯邦德國政府為德意志民族唯一合法政府,許諾結束對德戰爭狀態,恢復德國主權。

  聯邦德國立馬表示,同意放棄制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原子武器、生物武器與化學武器,保証西德國防軍置於北約控制之下。1955年,西德正式加入北約,成為第15個成員國。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喜不自勝:“西方文明的壽命有了新的延長,將為它自己和全人類的利益增添力量和生氣。這也是蘇聯二戰結束以來最大的外交失敗!”從此,戰敗國的聯邦德國,一躍化身為對抗蘇聯和即將成立的華約的前哨基地和橋頭堡。

  北約緊鑼密鼓,有美國強大經濟科技實力做后盾,加上西德豐沛的人力資源和軍事潛力,對蘇聯而言,真可謂是戰略夢魘。

  別無選擇!蘇聯宣布廢除蘇英、蘇法友好條約,全面加強對東中歐國家的干預。1955年5月14日,歐洲社會主義8國在波蘭舉行會議,扛起華沙條約組織大旗,與其正面對抗。《華沙條約》為蘇聯駐軍東歐各國,提供法律依據,最終淪為蘇聯干涉他國內政,推行大國霸權主義、沙文主義的工具。

  1956年6月,波蘭爆發波茲南事件,群眾示威游行,喊出口號“面包、民主、自由”、“俄國佬滾回去”,軍警鎮壓,發生流血沖突。10月,匈牙利10萬市民走上街頭,成立以納吉為首的新政府。11月蘇軍悍然入侵匈牙利,世界輿論嘩然。更令蘇聯方面名聲掃地的是,社會主義陣營中最為富裕的東德,1948年到1960年,五分之一的人口,不下250萬人逃亡西德。
地球上最丑陋的建筑———柏林牆
  1961年,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警告西方:“誰如果破壞和平,或者越過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邊境,誰就得自己承擔這種行為的全部后果。”新上任的美國總統肯尼迪,不甘示弱,強調柏林已成為“西方勇氣和意志的試金石”,不能也絕不允許蘇聯通過武力為所欲為。

  斯時,民主德國民眾,大批涌向西柏林,局勢愈發緊張。8月13日,華約締約國政府發表聯合聲明,指責西方制造緊張局勢,建議東德當局立即堵塞西柏林邊界(西柏林全境皆由東德領土包圍,是孤立在其他國家境內的飛地)。

  當天晚上,民主德國政府秘密沿分界線,設置路障和鐵絲網,筑起高達3.6米的水泥牆。此牆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外界直呼為“柏林牆”。柏林牆,是歷史上難以抹去的一道丑陋傷疤。肯尼迪總統表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敵,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牆。”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一批又一批東德人千方百計爭相穿越柏林牆。13日上午,東德一名技工跨過鐵絲網,投奔西柏林。

  那一天,不少西柏林人來到牆邊,向牆那頭的同胞,奮力扔出自己的通行証。下午一位青年百米賽跑,沖向鐵絲網,警察開槍,刺刀戳入膝蓋。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圍觀的西柏林人發出震耳欲聾的怒吼,東德警察誤以為進入西柏林,悻悻然退卻。青年使盡渾身力氣,終於爬到西柏林。

  1963年,肯尼迪總統來到西柏林,發表《我是一個柏林人》的演說,為逃往西方的東德人加油打氣。

  一些邊境附近的東德人採用跳樓、挖地道、游泳、自制潛水艇、熱氣球等多種方式,翻越柏林牆。據不完全統計,有5043人成功,3221人失敗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傷。諜影重重

  東德領導人決定扳回一城,給點顏色讓西德瞧瞧。正好東德安全部門,早在1955年起,就派出不下8000名間諜,混入聯邦德國。任務明確,打入西德政治、經濟、軍事乃至科技部門,一步步爬上高級職位。

  紀堯姆正是其中最為成功的一個。1956年,他同妻子偽裝成“難民”,逃亡西柏林。輾轉來到法蘭克福,申請加入社會民主黨。兢兢業業的他,不負眾望,被人稱為“社會民主黨人的楷模”,一路青雲直上。出任法蘭克福社會民主黨書記,與妻子聯手,將掌握的情報,源源不斷傳回東德。

  1969年,西德社會民主黨贏得大選,勃蘭特當選總理。謙遜與勤快的紀堯姆,雀屏中選,成為總理的政治助理。就這樣,他在社會民主黨和總理府中,長袖善舞,呼風喚雨。滲透到聯邦德國神經中樞的他,不失時機地將大批機密文件擺上東德領導人的案頭。

  1974年,這一對夫妻的命運開始轉折。感覺自己身份已暴露的紀堯姆夫婦,著手准備逃往東柏林。4月2日,西德反間諜人員沖入二人住所,加以逮捕。冷靜沉著的紀堯姆吐出名言:“我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人民軍的上尉,請你們尊重我的尊嚴。”

  消息傳開,掀起德國政壇滔天巨浪,勃蘭特總理被迫辭職。法院以間諜罪,分別判處紀堯姆夫婦有期徒刑13年和8年。

  18年的間諜生涯,告一段落。但紀堯姆,作為20世紀最為顯赫的間諜,似無爭議。蓋世天才,令反間諜部門嘆為觀止,東德國家安全部則一直引以為榮。1981年,紀堯姆夫婦,通過交換回到東德,隱居在東柏林附近一棟民宅中。倒是風水輪流轉,1990年,東西德統一,冷戰宣告結束。
冷戰成為歷史
  1987年6月,美國總統裡根在西柏林勃蘭登堡門,發表“推倒這座牆”的著名演講,公開呼吁蘇聯領導人拆掉柏林牆。他稱蘇聯為“邪惡帝國”,力主啟動“星球大戰”。此前,蘇聯屋漏偏逢連夜雨,陷入阿富汗戰爭不能自拔。3年當中,3位蘇聯最高領導人先后辭世。

  政治危機深重的蘇聯,迎來年輕的新政治領袖。上台伊始的戈爾巴喬夫,倡導新思維,令人耳目一新。但改革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偏偏引發一場始料未及,埋沒自己的政治大雪崩。

  1989年,風從西方來,東歐劇變爆發:羅馬尼亞用了10個小時,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東德10個星期,匈牙利10個月,而波蘭則是10年。柏林牆倒塌(1989年)后的次年,東西德實現統一。1991年,曾經強大的蘇聯,一夕之間變色,黯然退出歷史舞台。

  從1946到1991年,這45年冷戰的風風雨雨,彈指一揮間,教人唏噓不已。一個龐大的國家,不是敗於武力,不是敗於間諜,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只是冷戰雖成歷史陳跡,冷戰思維卻從未在地球上真正消失。獨不見,籠罩在世人頭上的戰爭陰雲,是否又以反恐戰爭旗號,重出江湖。

  漫步柏林街頭,那堵阻隔東德與西德民眾的柏林牆,早已拆除。兩德統一,也早過了20個年頭,可嘆橫亙在德東與德西人之間的那堵心牆,卻越壘越高。心結何時解?看那柏林蒼穹下,聞名於世的菩提樹下大街,綠葉婆娑,迎風起舞,離恨無限,訴說悠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