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冲突


全球冲突

一名德军士兵在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包围圈内检查遭到击毙的苏军部队残余尸体,后头则有一辆BT-7轻坦克则正在焚烧中,摄于1941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初期。
纳粹德国步兵与装甲车正以优势兵力攻入乌克兰哈尔科夫,随即与苏联红军在街头爆发战斗,摄于1941年10月25日。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起了巴巴罗萨行动,联合其他欧洲轴心国集团的成员国以及芬兰共同入侵苏联。其中作战目标是期望能够借由快速突击的方式攻占波罗的海地区(Baltic region),之后占领莫斯科和乌克兰等重要地区,最终战略目标(Strategic goal)则是在1941年末攻下从阿斯特拉罕阿尔汉格尔斯克所连结的AA战线以内范围,并且能够有效掌握里海白海的周遭交通[123]。希特勒的目标是借由发展成为军事大国的德国来​​消除苏联本身以彻底消灭共产主义,并且借由驱赶当地居民的方式来获得所谓的“生存空间[124][125];同时德国也希望能够攻占苏联的重要地区,并且借由当地的战略资源进而能够击败德国的其他对手[126]
虽然苏联红军在战争之前亦有准备战略反攻计划,但是轴心国部队发起的巴巴罗萨行动仍迫使苏联最高统帅部(Stavka)只能够采取战略防卫(Strategic defence)作战[127]。到了夏日期间,轴心国成功进占大量的苏联领土,并且也造成苏联军方巨大的人员和物资损失。然而到了8月中旬,德国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决定让渐趋劳累的德国中央集团军暂止发起对于苏联的包围作战,并且连同第2装甲军团(2nd Panzer Army)一同向乌克兰以及列宁格勒推进[128]。德军在对基辅的攻势中获得压倒性的成功,导致一共有4个苏联集团军遭到围剿和歼灭,这也让德军得以更早占领克里米亚乌克兰东部的工业发达地区[129]
将近四分之三的轴心国部队以及绝多数原本布署于法国和地中海中部的空军部队陆陆续续转移到东线[130],这促使英国政府重新思考其大战略计划[131]。同年7月时,英国和苏联一同组成了反对德国的军事同盟[132];同时英国和苏联也一同入侵伊朗,以确保波斯走廊(Persian Corridor)和伊朗当地油田不会被德军占领[133]。到了8月时,英国和美国则一同签署了《大西洋宪章[134]
穿着冬季服装之苏联红军部队在坦克的支援下,向布署于莫斯科周遭的德军展开反攻,期望能够阻止德军继续入侵苏联领土,摄于1941年12月。
到了10月时,加入轴心国的罗马尼亚亦和轴心国集团一同攻打乌克兰以及波罗的海地区[135]。但是在扬·安东内斯库强烈希望打击共产主义的想法下,罗马尼亚部队大量投入列宁格勒围城战并且夺回过去割让给苏联的领土[136]。在稍后轴心国部队成功塞瓦斯托波尔,并且将主要的兵力改调往莫斯科以展开进攻[137]。在经过2个月的激战后,德军部队几乎达到莫斯科外围地区,然而经过长期行军而疲惫不堪的部队也迫轴心国暂缓进攻[138][139]。尽管轴心国部队成功攻占了广大的领土,然而在这次交战中并没有达成主要目标;许多重点城市仍然在苏联坚持抵抗下始终无法击溃,这也使得苏联在之后仍保留相当程度的军事潜力。而在巴巴罗萨行动宣告结束之后,也意味着欧洲战场的闪击战阶段也已经结束了[140]
12月年初时,苏联正式动员所有后备部队并准备与轴心国部队展开作战[130][141]。苏联开始依据理查·佐尔格等间谍所搜集的资讯陆陆续续将军队移往东线准备作战,期望能够防止轴心国集团继续往苏联领土进攻,而面对日本关东军则只布署最少的兵力来作为警戒用[142]。到了12月5日开始苏联发起了大规模的反攻作战,对布署战线长达1,000公里(620英里)的德国军队展开攻势,并成功往西推进100公里到250公里(约62英里至160英里)之处[143]
德国在欧洲所获得的一连串胜利,在某些程度上也鼓励日本对欧洲各国政府施展压力。荷兰政府同意继续供应日本由荷属东印度所制造的石油,但是拒绝将该殖民地的控制权移交给日本政府。相反的,维琪法国则同意日本继续占领法属印度支那[144]。1941年7月时,美国、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政府决定以日军试图占领中南半岛为由而冻结所有来自日本的资产,而提供日本近80%石油的美国也决定严格实施石油禁运政策[145][146]。这项石油禁运政策促使得日本可能必须放弃其在亚洲的野心计划、并且逐一暂缓对中国所发起的战争,或者是以武力攻占领土的方式来获取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对此日本军方完全舍弃了第一个方案,并且许多军官认为石油禁运实际上就是对日本展开的潜在“宣战”[147]
1941年12月7日9时30分,萧号驱逐舰(DD-373)在日本对珍珠港的袭击中遭到攻击而爆炸。
1942年2月在日军的攻势下,8万多名英国萨福克军团(Suffolk Regiment)最终向日军投降。
日本计划迅速以武力的方式攻占欧洲位于亚洲的殖民地地区,并随即建立一个延伸至太平洋中线的大型防卫圈。随后日本便会尽可能使用在东南亚所获得的资源,来对遭受第一波攻击的同盟国军队展开防御作战[148]。为了防止之后美国对于日本的作法展开干预,日军从一开始便策划对于防卫圈外围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展开歼灭性攻势[149]。1941年12月8日(北美地区为12月7日),日本同时对由英国与美国所掌握的东南亚周遭地区和太平洋岛屿展开攻势,在这其中也包括有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舰队攻占泰国和马来亚地区以及占领香港等等[150]
这一系列的袭击促使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其他同盟国国家正式对日本宣战,德国和其他签署《三国同盟条约》的成员国也作出回应并向美国宣战。1942年1月,美国、英国、苏联、中国和另外22个小国或者流亡政府一同签署了《联合国宣言》(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在内容中再度申明了《大西洋宪章》的观点[151]。然而苏联本身并没有完全遵守《联合国宣言》的内容,除了继续依照过去与日本签署的协议而对于日军保持中立的态度[152][153],同时本身对于自决原则也没有表达正面支持[134]。而从1941年开始,斯大林陆陆续续要求丘吉尔以及罗斯福在法国展开“第二战线”[154]。其中东部战线当时已经成为欧洲战区的主要战场,苏联在这次军事冲突中有将近数百万的伤亡者,相反的同样作为同盟国成员的西方国家则大约损失数十人。不过丘吉尔和罗斯福则表示他们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在其他同盟国始终无法确保优势的情况下使得苏联只能够继续单独抵抗德军攻势,这也使得苏联在战后不断以此来向西方国家要求赔偿[155]
与此同时1942年4月时,日本与其合作国泰国已经几乎完全占领缅甸马来亚荷属东印度群岛新加坡拉包尔等地,盟军部队在日军攻势下普遍造成严重的损失,同时日军也俘虏了大量的囚犯[156]。尽管日军在科雷吉多岛当地遭遇强硬抵抗,1942年5月菲律宾最终仍然遭到日军占领且逼使得菲律宾自治领政府被迫流亡[157]。而日本海军也在在南海爪哇海印度洋中获得胜利,并且成功轰炸盟军部队位于澳大利亚的重要海军基地达尔文[158]。这段时间中盟军对于日本唯一的取得胜利则是中国于1942年1月上旬爆发的第三次长沙战役[159],而获胜主要原因在于日本过度自信能够轻易取下胜利,而对于中国军队并无完善的准备[160]
面对美国海军开始大力协助英军运补作业,纳粹德国海军决定主动对美国大西洋沿岸所有运输船只展开攻击[161]。而尽管德军已经造成苏联极大的人员与物资损失,欧洲轴心国成员停止对于主要布署在俄罗斯中部和南部地区的苏联军方展开攻势,相反的开始强化自身对于所占领领土的控制能力[130]。而在北非战场方面,德军于1月时对英国展开大规模攻势,一直到2月初英军才勉强在加查拉战线中抵御德军进攻[162]。但尽管轴心国集团暂缓部队的进攻速度,以德国为首的欧洲轴心国仍加紧准备以投入下一波攻势[163]

停止攻势

参与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瓜达尔卡纳尔岛野外稍作休息,摄于1942年11月。
德意志国防军的士兵在斯大林格勒的街道上快速移动,摄于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
早在1942年5月日本开始发起两栖作战MO作战,准备占领莫尔斯比港来阻断美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通讯以及物资流动。然而盟军成功在珊瑚海海战之中,阻止了日本海军持续往前推进[164]。在美军成功空袭东京之后,日本计划占领中途岛并引诱美国航空母舰在周遭作战,期望能够一次彻底击溃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与此同时为了能够吸引美军的注意,日本也另外派遣部队占领隶属于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165]。日本军方将大规模的攻击计划设定在6月初展开,然而美国于5月下旬时成功破解日本海军的通讯密码,在充分了解计划内容和部队安排后美军成功凭借著资讯优势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大日本帝国海军在中途岛战役后也势力大为削减许多[166]
在积极策划的中途岛战役反而损失大量航空母舰后,日本改将重点放在自陆地上发起攻势占领位于巴布亚领地(Territory of Papua)的莫尔斯比港[167]。而美军则是计划对位在日本所罗门群岛南部的军事基地展开反击,陆陆续续准备布署兵力前往瓜达尔卡纳尔岛,同时美军也希望能够另外发起攻势打击日本在东南亚重要基地的拉包尔[168]
美军两项计划于7月开始展开,然而9月中旬时日本将瓜达尔卡纳尔岛列为优先保卫的目标。日本首先将于布纳-哥纳当地与美国和澳大利亚部队作战的日本新几内亚部队撤离,陆陆续续开始将大量兵力从莫尔斯比港地区移往北部省当地支援[169]。而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成为双方激烈争夺地区后,双方的支援部队与物资开始纷纷尝试借由船舰运送的方式提供。最后到了1943年,日本决定不再继续增加支援部队并开始规画准备撤离[170]。同一时间,盟军也开始在缅甸发起数起攻势。首先在1942年年底之针对若开邦发起作战行动,然而反遭到日军的反击并损失大量人力与物资,最终在1943年5月重新撤退回到印度[171]。另外缅甸战区的盟军也派遣缅甸远征军特种部队(Chindits)在日军势力范围处展开骚扰作战,并在4月下旬成功获得些许战果[172]
而位在德国东线战场部分,轴心国集团成功在刻赤半岛哈尔科夫中击败苏联反攻[173]。1942年6月时,德军决定对于苏联南部地区发起大规模的蓝色行动,希望借此占领高加索地区的油田与库班(Kuban)沙特,同时继续维持在保北方和中部地区的占领区统治。为此德国南方集团军将自身兵力分成两大部分,分别是负责攻占顿河A集团军(Army Group A)与占领高加索东南侧窝瓦河一带的B集团军。另一方面,苏联则决定于德军极有可能攻占的斯大林格勒进行驻防[174]
11月中旬时尽管德军已经攻下斯大林格勒,然而之后所面临的城镇战却使得德军遭遇苦战,这时苏联也开始准备第二次的冬季反攻计划[175]。其中苏联部队成功在天王星行动包围德军绝大多数的部队势力,但是在稍后展开的火星行动中苏联却反而获得大量的损失[176]。不过在一连串反攻计划下在1943年2月上旬德国陆军已经难以继续维持战线,其中原本占领斯大林格勒的德军部队宣告投降,而轴心国集团也将前线往回彻到夏季攻势前的位置[177]。不过同样在2月下旬,随着苏联部队的撤离行动反而让德国对哈尔科夫发起攻势,最后轴心国部队在库尔斯克建立了较为突出的前线阵地[178]
另一方面在1941年11月时盟军于北非发起反攻,在十字军行动(Operation Crusader)中成功收复原本德国和意大利的占领地区[179]。而为了避免日军占领维希法国所统辖的马达加斯加作为基地,1942年5月上旬英军发起占领攻势[180]。稍后轴心国集团成功自利比亚发起攻势击败同盟国部队,同时逼使盟军被迫退回到埃及,双方最终于阿拉曼当地陷入胶着情况[181]。而在欧洲大陆这一部分,尽管同盟国战略性派遣突击队攻占迪耶普的重要设施,但最后仍然遭到拥有优势兵力的德军部队所击溃[182]。这次作战也使得同盟国部队了解除非有更好的计划策划、武器装备以及后续规画,否则西方同盟国并无法发动大规模的入侵行动[183]
1942年8月,盟军成功击溃德军对阿拉曼发起的第二次攻势[184],但在面临重大损失以及需要物资补给的情况下英军发起基座行动援救马耳他[185]。几个月后盟军自埃及发起大规模作战行动,成功逼使轴心国部队撤离利比亚而于更西方北非基地驻守[186]。同一时间英国与美国联合部队也跟近占领法属北非,这也促使统辖该地区的殖民政府决定加入同盟国行列[187]。面对法国殖民地改投靠同盟国集团的作为,希特勒决定派遣部队占领维希法国[187]。虽然对于这违反停战条约的军事行动法军并没有抵抗,然而法国仍特意破坏自己的海军舰队以防止纳粹德国将其收归使用[188]。随后德意志非洲军开始自突尼斯当地撤离北非战场,到了1943年5月同盟国军队则成功占领该地[189]

盟军反击

美国士兵伴随M4雪曼布干维尔岛与原本企图在晚间埋伏的日军士兵交战,摄于1944年3月。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结束之后,盟军针对日本于太平洋地区的部队开始展开反击行动。1943年5月,同盟国军队前往阿留申群岛与占领当地的日本部队进行交战[190]。之后盟军将其目标转往拉包尔并开始尝试占领周遭岛屿以阻碍日军的补给路线,同一时间也针对太平洋中部日军所占领的吉尔伯特及马绍尔群岛展开反击[191]。1944年3月底时盟军成功完成这两个目标,此外也瓦解了日本于加罗林群岛的重要根据地特鲁克岛。到了4月时,同盟国部队决定优先夺回西新几内亚地区[192]
东线战场方面,德国和苏联在1943年春季和夏初都没有进行作战,相反的彼此都计划于苏联中部展开大规模攻势来化解僵局。1943年7月4日,德军自其战线突出的库尔斯克地区展开大规模攻势行动;然而在苏联故意吸引德军深入再歼灭以及优良的防御措施准备下,德军持续一个礼拜的攻势后便开始被迫撤离[193][194]。然而尽管德军在这次会战中有数次成功取得战术性成功,然而在希特勒的强烈介入之下反而使得行动提前宣告结束[195]。在这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西方同盟国于7月9日对西西里岛展开入侵行动,而在这之后一个月后同盟国部队成功击溃意大利军方,并且开始大规模追捕墨索里尼[196]
1943年7月12日苏联则发起自己的反攻作战,这次行动成功消除了位于东欧的德国部队期望能够继续保持僵局战况的期望。而自库尔斯克会战是以苏联胜利结束后,除了意味着德军于东线的优势逐渐消逝外[197],同时也给苏联东线战场的主动权地位[198][199]。虽然德国试图匆忙强化布署的黑豹-沃坦防线(Panther-Wotan line),然而苏联军对仍然自斯摩棱斯克第聂伯河展开攻势,并成功突破德军于东线的防备[130]
同盟国空军正在轰炸位在意大利的重要运输干道。
英军部队正在使用3吋迫击炮向日军还击,摄于1944年7月。
1943年9月西方盟军入侵意大利本土后,意大利政府随即开始与盟军协商停战事宜[200]。在面临即将失去意大利部队协助的情况下,德国派遣部队试图夺取意大利部分地区且实施军事管理[201],并且另外设立一连串的防线驻守着[202]。同时德国特种部队也在橡树行动中成功救出墨索里尼,并且尽快将其送往德国占领地区内,另外成立新的意大利社会共和国[203]。而在意大利本土经过数场战斗后,一直到11月中旬西方盟国的主要部队才开始与德军设立的冬季防线交战[204]
而德军与大西洋海上的作战也开始受到阻挠,自1943年5月开始盟军新开发的反潜设备成功阻挡德国潜艇的攻势,而大量德军潜艇损失也迫使德国海军暂停在大西洋海上的攻击行动[205]。1943年11月,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蒋中正于开罗召开会议,在会议上首次确认了有关日本所占领土的解决[206]。而稍后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也则召开德黑兰会议继续讨论战后问题,其中西方盟国约定将在1944年入侵欧洲大陆,而苏联则是同意在德国战败后3个月内向日本宣战[207]
从1943年11月日本与中国爆发持续7周的常德会战,在这之中中国政府希望能够迫使日本在战争中必须付出极高昂的代价,并且期望同盟国部队能够协助中国继续维持作战能量[208]。1944年1月盟军针对意大利战场的防线发起了一系列攻势,甚至希望能借由两地包抄的方式瓦解德军防线[209]。同样在东线战场,苏联在1943年年底开始尝试对包围列宁格勒地区的德军展开攻势,并在这攻势中成功结束历史上持续最长且最致命的围攻作战[210]。随后苏联展开列宁格勒-大诺夫哥罗德攻势以逼使德国北方集团军撤离波罗的海地区,但是在纳尔瓦战役后成功占领过去德国所统治的爱沙尼亚后短暂停止进攻,并且协助爱沙尼亚流亡政府(Estonian Government in Exile)重新掌握政权,而之后针对波罗的海国家作战时苏联也多以这种模式处理[211]。1944年5月下旬,苏军成功攻占克里米亚,这成功促使位在乌克兰的轴心国部队纷纷开始向西方后撤;然而在同一时间苏联入侵罗马尼亚时,则反遭到当地驻守的轴心国部队所击退[212]。而同盟国部队亦在意大利战场上获得战略性胜利,成功促使德军部队往北方防线撤离,到了6月4日时成功攻占罗马[213]
然而在亚洲战区上同盟国部队却始终没有获得更加进一步的进展,其中1943年3月时日本决定从两个地区展开反击。首先针对位于英国于印度边境地区发起乌号作战ウ号作戦[214],并且一度使得英军部队在英帕尔科西玛遭到围困[215]。不过在1944年5月时英国军队发起反击,成功逼使日军撤回缅甸[215],而在1943年年底时进攻缅甸北部的中国部队也成功将日军围困于密支那地区[216]。另一方面日本也决定强化对于中国入侵行动的进展而发起一号作战,除了一方面借此攻势确保日本所占地区的交通运输外,另一方面也期望彻底破坏同盟国提供中国物资的机场设备[217]。到了6月时日本已经占领了河南省,并且针对湖南省与长沙一带展开大规模的攻势[218]

最后阶段

美国陆军第1师的士兵们搭乘着步兵登陆艇(LCVP)于奥马哈海滩登陆,登陆艇则是由美国海岸防卫队驾驶的塞缪尔·蔡斯号步兵登陆舰(APA-26)所送出,摄于1944年6月6日(D-Day)当天。
在苏联的施压之下,1944年6月6日西方盟军开始大规模入侵法国北部[155]。同一时间布署在意大利的数支盟军部队在重新划分单位后继续袭击法国南部地区[219]。伴随着登陆计划的成功,驻守在法国的德国陆军部队始终无法有效阻挡同盟国的攻势。在法国抵抗力量(French Resistance)的协助之下,自由法国于8月25日时宣告成功解放巴黎;而在整个下半年间,西方同盟国陆续逼迫其他驻守于西欧各国的德国军队撤离[220]。但是尽管盟军部队从西欧往东进攻的计划并无遇到大规模阻挡,然而当盟军部队企图空降荷兰当地的市场花园行动却以失败作结束,这使得盟军原本打算另外自德国北部攻击的计划只能暂止[105]。在此之后西方盟军逐渐往德国逼近,并在尝试穿越卢布河(Rur)时遭到德军较大规模的攻势阻挡。而原本计划从意大利往北进攻的盟军部队,当同样被最后一个德军所设下的哥德防线所阻挡着。
而在6月22日时,苏联则发起巴格拉基昂行动来向白俄罗斯展开主动进攻,并几乎摧毁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的主要兵力[221]。而在这之后,苏联部队则开始向乌克兰西部和波兰东部的德国军队展开攻势。苏联的快速进展促使许多波兰家乡军成员开始展开暴风行动(Operation Tempest),其中又以华沙斯洛伐克南部地区的反抗声势最大。然而在苏联没有积极提供协助的情况下,这些反抗行动纷纷遭到德军部队的镇压[222]。随后苏联红军战略性包围并歼灭了布署在罗马尼亚东部的德国南乌克兰集团军(Army Group South Ukraine)部队,并促使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当地发生政变,随后这两个国家便宣告加入同盟国的行列[223]
1944年10月25日,瑞鹤号航空母舰莱特湾海战即将沉没时下达弃船命令。
1944年9月苏联部队提前进入南斯拉夫,这项作法一方面成功逼使占领希腊的德国部队迫迅速撤离外,另一方面也促使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的轴心国部队遭到孤立[224]。为此自1941年开始领导共产党游击队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开始进行更大规模的游击行动,最终成功掌控南斯拉夫境内并且阻止德国部队的进占。另外苏联也提供少数资源协助在塞尔维亚北部的游击队反抗塞尔维亚救国政府部队,最终两者在10月20日时一同解放首都贝尔格莱德。几天过后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并于1945年2月攻陷德国边境并占领匈牙利的重要城镇布达佩斯[225]。但相较于苏联在巴尔干半岛地区获得的一连串胜利,苏联在针对芬兰所发起的攻势之中始终遭遇芬兰反抗势力的反击而无进展,双方并在卡累利阿地峡随即陷入胶着。最后芬兰同意以和平且不并吞为前提的情况下签署停战协定,随后芬兰随也转移到同盟国阵营的行列[226][227]
而自7月开始,位在东南亚的英国部队成功击退日本发起的大规模攻势,同时将日军逼往钦敦江地区驻守,而中国部队也成功夺回密支那[228]。但是在中国本土则遭到日本严重打击,日军在6月中旬时成功攻下长沙、并在8月初占领衡阳[229]。不久之后日军南下入侵广西一带,在11月底时成功击败中国军队主力并且占领桂林与柳州一带[230]。而到了12月底时,日本已经成功建立了联结中国与印度当地作战的兵力联系[231]
不过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则渐渐获得优势,并且不断自太平洋往日本周遭岛屿逼近。1944年6月中旬,美军开始针对马里亚纳群岛及帕劳等地发起一连串的攻势,并且在菲律宾海海战中对日本海军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一连串的战事失败逼使得东条英机辞去日本首相一职,同时美国陆航队也开始自周遭基地对日本本土发起密集的袭击。10月下旬美军部队成功占领等菲律宾莱特岛,而在作为历史上最大规模之一的莱特湾海战成功获得关键性胜利[232]

同盟国胜利

雅尔塔会议中的同盟国领导人于1945年2月拍摄的合照,坐下者由左而右分别为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与苏联第一书记约瑟夫·斯大林
1944年12月,德国开始集结剩下的部队以及后备武力并于阿登发起大规模反击攻势,德军希望借由夺回安特卫普港口来让以占领大多数土地的西方盟军暂缓攻势。在这之后德国政府希望能够促使同盟国集团提前分裂,借由政治的手法来让德国在进行谈判时能够获得有利地位[233][234][235]。然而到了1月时德军的攻势遭到击退,而德军也没有获得实质上的战略目标或者是收益[233][234][235]。但是在意大利战场上,盟军部队仍然迟迟无法击败德军所布署的防线。1945年1月中旬苏联从波兰维斯瓦河发起进攻,很快的苏联军方便往前推进到德国奥德河处,并且成功占领东普鲁士[130]。而在1月4日时,美国、英国与苏联领导高层展开雅尔塔会议[236];除了同意德国投降后将采取分区统治外,而苏联也再次确认将会向日本宣战[237]
到了2月时苏联入侵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而位于西线的盟军则将战线成功推进到莱茵河处。3月时,盟军部队分别自莱茵河北部莱茵河南部以及鲁尔地区渡过莱茵河,并且随即在鲁尔成功包围德国B集团军;另一方面,苏联红军则迅速将东部战场推进到维也纳[238]。4月初时盟军部队终于突破位在意大利的防线并与将战线推往德国西侧,而在4月下旬时苏联部队则成功攻入柏林。4月25日时,同盟国部队首次在易北河交会。而到了1945年4月30日德国国会大厦遭到苏联部队占领,也意味着纳粹德国整个军事行动的失败[239]
1945年8月9日长崎市遭受胖子原子弹轰炸,其中照片为原子弹爆炸后所产生高达18公里的巨大蘑菇云
而在同盟国集团快速往德国推进期间,各国政府的重要领导人也有所变化。时美国总统罗斯福于4月12日逝世时,改由副总统哈瑞·杜鲁门继任职位。而意大利法西斯领导人墨索里尼则是在4月28日时,遭到意大利抵抗运动(Italian resistance movement)成员逮捕并击毙[240]。而在两天之后希特勒则自杀身亡,德国政府则改由卡尔·邓尼茨所继任[241]。而轴心国部队也开始纷纷向盟军投降,其中在4月29日时驻意大利德军正式投降,5月7日时德国政府则前往汉斯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German Instrument of Surrender)[242];不过正式的文件则是5月8日于柏林重新签署,也因此5月8日这一天也被订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胜利纪念日[243]。不过苏联在签署投降书后仍然遭到德国中央集团军反击,并一直到5月11日才宣告结束[244]
另一方面太平洋战区美军部队则获得菲律宾自治领部队的协助,其中盟军于1945年1月登陆吕宋岛,并且在3月时成功攻下马尼拉。但这一系列战役中除了让马尼拉受到严重破坏,剩余下来的日军部队也持续在菲律宾吕宋岛、棉兰老岛等岛屿持续反抗[245]
1945年5月,以澳大利亚为主的同盟国部队登陆婆罗洲,并且借此成功获得当地的油田。英军、美军和中国部队成功击败布署于缅甸北部的日本部队,而到了5月3日时英军成功进占仰光[246]。而在1945年4月6日到6月7日爆发的湘西会战,中国军队开始策划大规模的反击行动;而美军也在3月到6月底这段期间开始进一步往日本本土逼近,陆陆续续占领硫磺岛冲绳岛[247]。而美国也不断对日本本土施加压力,除了派遣大量轰炸机炸毁日本主要城镇外,同时美军潜艇也在日本近海封锁其对外的物资进口[248]
7月11日时,盟军领导人前往德国召开波茨坦会议。其中在《波茨坦协定》中除了确认有关先前签署的德国战后处理外[249],同时也重申日本必须接受无条件投降的要求[250]。不过在这次会议之中由于英国进行国会大选,使得英国首相改由艾德礼接替丘吉尔的职位[251]。但是由于日本迟迟没有正面回应《波茨坦协定》的内容,美国政府决定对广岛市以及长崎市展开核子轰炸。与此同时苏联则依照雅尔塔会议的内容入侵日本所统治的满州,并且顺利击败拥有日本最大规模兵力的关东军,此外还占领了库页岛千岛群岛等地[252][25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并于9月2日在美国最后一艘战舰密苏里号甲板上签署《降伏文书》,这也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宣结束[242]

之后

1945年5月8日,前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向群众挥舞V字手势,并在广播中宣布英国对德国的战争已经获得胜利
1945年6月5日4名盟军司令于柏林发表战后处理的办法,其中由左到右分别为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蒙哥马利、美国五星上将德怀特·艾森豪、苏联元帅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和法国陆军元帅拉特尔·德·塔西尼(Jean de Lattre de Tassigny)。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同盟国陆续在奥地利德国实施统治。其中同盟国允许奥地利成为永久中立国家,将不会与任何政治集团有所密切交流。而同盟国则将德国领土分成数块,其中西部由西方盟国所统治、东部则由苏联所管辖。同盟国也强烈要求德国社会必须去纳粹化,同时开始起诉纳粹战犯以及前纳粹党成员进行审判,不过在政权转交给西德之后大多是安排赦免,并且尝试将这些成员重新融入社会环境中[254]。同时德国也被要求归还自1937年战争爆发以来所占领的四分之一领土,其中位在东部地区的西利西亚纽马克(Neumark)与波美拉尼亚归属波兰统辖,不过东普鲁士的领土分配则引起波兰与苏联的争执。随后有将近900万名德国居民纷纷自归还区中撤出,同样在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则有300万名德国民众也被迫搬回德国居住。根据1950年代的统计,平均5名德国民众中有一名为来自东部占领区的居民。此外苏联也分别自波兰寇松线以东地区[255]、罗马尼亚东部[256][257]、芬兰东部以及3个波罗的海国家中获得部分土地[258][259][260],但这也至少让近2万名波兰民众被迫远离自己的住家[255]
同盟国集团为了能够维持之后世界秩序的和平[261],于1945年10月24日时正式成立联合国[262],并在1948年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来作为各个会员国的共同标准[263]。不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胜利的国家在联合国获得庞大权力,其中美国、苏联、中国、英国和法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8]。虽然今日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所提到的地区仍然没有改变,但实际上管辖的政权则有所变化。其中中国席位则在1971年所通过的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中,确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的地位;而1991年苏联解体后,则由作为苏联继承国家的俄罗斯担任常任理事国委员的职位。然而在战争结束后西方同盟国与苏联之间的结盟关系渐渐恶化[264],甚至德国在“事实上”很快便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个独立国家政权[265]。双方开始将彼此的占领区划下统治权边界,欧洲国家也纷纷被划分到西方世界或者苏联的势力范围[266]。其中东欧和中欧国家纷纷被归类为苏联势力范围内,这使得苏联开始介入其所占国家的政权结构,并且建立以共产​​党进行领导的合作政府。不过尽管波兰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267]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268]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及东德纷纷成为苏联的附庸国[269]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则因为坚持完全的独立而与苏联陷入紧张局势 [270]。很快战后世界便分成是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两个正式的国际军事同盟[271],双方随即陷入长期政治紧张和军事竞争的冷战时期,同一时间也促使了军备竞赛以及代理战争概念的出现[272]
在亚洲地区方面同盟国则达成协议苏联能够吞并库页岛千岛群岛,而由美国领导战后日本的发展以及统辖过去日本所占领的西太平洋岛屿[273]。但另一方面过去由日本统治朝鲜,则在盟军托管时期以38度线划分成苏联管辖的北部地区和美国统辖的南部地区。之后在1948年时这两个以38度线划分的地区纷纷宣布自己为朝鲜的合法政府,最终导致了朝鲜战争的爆发[274]。而在中国自1946年开始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再度引发国共内战,最终由中国共产党赢得内战并于中国大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中华民国政府则于1949年时撤迁到台湾[275]。而在中东方面,阿拉伯国家拒绝联合国大会181号决议中将巴勒斯坦土地重新分配并建立以色列,然而以色列才刚建立随即爆发第一次中东战争,而战争的结果反而更加促使随后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间的冲突。虽然欧洲殖民列强仍然试图保留其部分过去殖民帝国(Colonial empire),然而战争期间所损失的声望与资源使得这些欧洲国家无法继续维持统治权力,最终导致亚洲与非洲的非殖民化进展[276][277][278]
受到战争的影响导致全球各国或多或少都受到影响,其中与其他国家来讲美国的经济并没有受到严重威胁,也进而促使战后婴儿潮的出现。而在1950年时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比其他政府还要来得高,同时美国也有更多能力来主导西方世界的经济走向[279][280]。不过在1945年到1948年时,英国和美国的强烈要求德国西部工业应该响应裁军政策[281];然而由于国际贸易彼此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导致欧洲经济一度停滞且让其延迟几年复苏[282][283]。一直到1948年中期西德进行货币改革政策时逐渐恢复其经济发展,同时马歇尔计划也成功促使欧洲经济政策的自由化[284][285]。之后1948年西德经济的快速恢复被称作德国的经济奇迹[286][287],同一时间包括意大利和法国的经济也逐渐恢复正常[288][289]。但与此相反的是英国则处于经济崩溃的状态[290],同时在这之后持续10年的经济衰退[291]。另一方面尽管苏联经历了庞大的人力和物质损失,然而在战争结束后产物的制作快速增长[292]。另一方面在亚洲地区,日本经济也经历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快速增长,并在1980年代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293],而中国则直到1952年才恢复为战前工业生产[29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