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軍事鬥爭

紅軍傳人
劉誌丹,陝甘紅軍和根據地主要創建人之一。
謝子長,陝甘紅軍和根據地主要創建人之一。
習仲勳,兩當起義主要領導人之一,1934年11月任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
  核心提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劉誌丹、謝子長、習仲勳等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創造性運用實踐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先後以陝甘邊界的正寧寺村塬、耀縣(今耀州)照金、華池南梁為中心區域開展武裝鬥爭,創建了西北第一支正規番號紅軍——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最終建立了以劉誌丹為主席的陝甘邊區革命軍事委員會和以習仲勳為主席的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根據地在第二次反“圍剿”鬥爭中,與陝北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陝甘根據地,成為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全國“碩果僅存”的紅色根據地,是黨中央和紅軍長征的落腳點,也是主力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奔赴抗日前線的出發點,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三色”創軍鬥爭和紅軍陝甘遊擊隊的成立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陝西省委根據黨的“八七”決議精神,先後組織發動了清澗、渭華、旬邑等武裝起義,這些起義相繼失敗後,共產黨人在血的教訓中認識到“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極端重要性。1929年4月,陝北特委在榆林紅石峽召開會議,決定通過“白色”、“灰色”、“紅色”三種方式,創建黨獨立領導的革命武裝。
  根據中央關於加強兵運工作的指示,陝西省委先後派劉誌丹、謝子長等一批共產黨員打入陝、甘、寧軍閥部隊,采用“白色”兵運方式積蓄力量,創建革命武裝。1930年10月,劉誌丹巧襲合水太白鎮,消滅國民黨隴東民團軍譚世麟部第24營,初建南梁遊擊隊,揭開了陝甘邊武裝鬥爭的序幕。後按照陝西省委“借水養魚”的指示,劉誌丹又多次打入國民黨陝、甘部隊,卻在邠縣(今彬縣)、寧縣早勝鎮等地數次遇險,兵運鬥爭屢次受挫。
  1931年9月,劉誌丹等來到南梁,集合當地3支農民武裝,采取“灰色”改造方式在合水倒水灣重建南梁遊擊隊。後在二將川殲敵張廷芝部1個連,擊潰合水民團,到南梁、東華池一帶組織發動群眾進行抗糧抗捐鬥爭。
  10月下旬,南梁遊擊隊與楊仲遠、閻紅彥等率領的陝北遊擊支隊在合水林錦廟(今屬華池)會師,革命武裝發展到700多人。根據陝西省委指示,1932年1月初,會師部隊在正寧北柴橋子村改編為西北反帝同盟軍,總指揮謝子長,副總指揮劉誌丹。
  1932年2月12日,西北反帝同盟軍在正寧錦章村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下轄2個大隊,1個騎兵隊,1個警衛隊。謝子長任總指揮,李傑夫任政委。陝甘遊擊隊的成立,第一次在西北地區公開打出了中國工農紅軍的旗幟。
  二、寺村塬遊擊根據地的創建與紅二十六軍成立
  紅軍陝甘遊擊隊成立後,先後轉戰旬邑、耀縣、同官(今印台、王益)、宜君、中部(今黃陵)等地,3月中旬回師隴東,以正寧寺村塬為活動中心開辟根據地。
  1932年3月19日,陝甘遊擊隊首次攻打正寧縣城山河鎮未克,退到西坡。20日,部隊開到寺村塬,建立赤衛軍總指揮部。3月下旬,陝甘遊擊隊在寺村塬新莊子召開了有72個村鎮五六百農民代表參加的大會,選舉產生了陝甘邊區革命委員會(亦稱正寧寺村塬革命委員會)領導成員,李傑夫兼任主席。陝甘邊第一個紅色政權由此誕生。
  4月中旬,陝甘遊擊隊南下奇襲旬邑縣城,取得了首次攻克國民黨縣城的勝利。4月下旬,“左”傾錯誤執行者、陝西省委書記杜衡來到陝甘遊擊隊旬邑駐地,撤銷陝甘遊擊隊總指揮部及謝子長總指揮的職務,將部隊改編為第3、第5兩個支隊,劉誌丹、閻紅彥分別擔任支隊長。5月10日,陝甘遊擊隊總指揮部恢複,劉誌丹任總指揮。隨後,陝甘遊擊隊轉戰於鄜縣(今富縣)、洛川、中部、宜君等地,經9次苦戰,至5月底粉碎了敵人的“圍剿”,部隊發展到1500人。
  正當寺村塬遊擊根據地初建之際,杜衡卻命令部隊東進陝西韓城等平原地區創建根據地,致使部隊遭敵重兵圍攻損失嚴重,隻得翻越子午嶺再回隴東。6月下旬,陝甘遊擊隊隊委會先後在寧縣麻子掌和梁掌堡召開會議,決定依托橋山山脈開展遊擊戰爭。會議推選閻紅彥接替劉誌丹任陝甘遊擊隊總指揮,並將部隊改編為2個步兵大隊和1個騎兵大隊。會後李傑夫回省委彙報工作。
  在此前後,陝西省委領導打入國民黨軍隊裏的秘密中共組織,先後發動了10餘次武裝起義,其中主要有:習仲勳、劉林圃於1932年4月組織發動甘肅第一次打出紅旗的武裝起義——兩當起義,建立了陝甘遊擊隊第5支隊;謝子長、焦維熾於1932年5月、7月組織發動兩次靖遠起義,建立了陝甘遊擊隊第4,第1、2、3支隊;高鵬飛、楊林等於1932年7月成功組織發動西華池起義並順利到達寺村塬根據地。
  7月中旬,陝甘遊擊隊開赴正寧湫頭、南邑一帶休整,並將西華池起義到達部隊改編為第3大隊,部隊擴大到500餘人。23日,陝西省委派李艮擔任遊擊隊政委。麵對敵人的重兵“圍剿”,李艮先是延誤戰機,後又死守硬拚,結果部隊3戰皆敗,傷亡嚴重,突圍撤至旬邑馬欄時,隻剩200餘人,寺村塬遊擊根據地由此喪失。8月30日,陝西省委決定由謝子長任總指揮,劉誌丹任副總指揮。9月中旬,謝子長率部奔襲保安(今誌丹)縣城失利。10月,陝甘遊擊隊退入子午嶺山區,因冬季到來給養困難,遂兵分4路到合水、南梁、三原、耀縣等地分散活動。
  1932年8月25日,陝西省委根據黨中央指示,決定創建紅26軍。12月上旬,陝甘遊擊隊各部在合水黑木塬彙合。12月24日,陝甘遊擊隊在宜君轉角鎮(今屬旬邑)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第2團,杜衡任紅26軍政委兼紅2團政委,王世泰任團長,劉誌丹任政治處處長。下轄騎兵連、步兵連和少年先鋒隊、政治保衛隊,共200餘人。紅26軍第2團的誕生,標誌著西北地區第一支正規番號紅軍的建立,陝甘邊軍事鬥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三、照金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與紅二團南下受挫
  紅26軍成立後,根據陝西省委指示,在陝甘邊山區開展遊擊戰爭,創建以照金為中心的陝甘邊根據地。
  1933年3月8日,陝甘邊區特委在照金兔兒梁成立,金理科任特委書記,習仲勳任特委軍委書記。3月中旬,陝甘邊區遊擊隊總指揮部成立,李妙齋任總指揮,習仲勳任政委,統一領導照金地區各地方遊擊隊和赤衛軍。4月初,陝甘邊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照金召開,選舉產生了邊區新的革命委員會,周冬至當選為主席,習仲勳為副主席。
  4月下旬,國民黨調集4個正規團及6個縣民團兵力,分4路“圍剿”照金。陝甘邊區特委、革委會、遊擊隊總指揮部及紅26軍內外線配合作戰,於6月中旬取得了反“圍剿”鬥爭階段性勝利。此時,杜衡從省委返回紅26軍,於6月17日在照金北梁召開邊區黨、政、軍領導人聯席會議,杜不顧劉誌丹等領導人反對,強令紅26軍放棄照金,南下渭華平原地區建立根據地。部隊南下途中,杜衡又借口向省委彙報離開部隊,後在西安被捕叛變。紅26軍第2團渡過渭河後陷入敵軍重圍,終敗終南山,黨在陝甘邊地區千辛萬苦創建起來的這支正規紅軍武裝,被杜衡的“左”傾錯誤所斷送。
  在紅軍主力南下,敵軍“圍剿”照金根據地的危難時刻,7月21日,駐防耀縣的陝軍騎兵團團長王泰吉率部起義,起義部隊遭敵重兵圍攻受挫後,王泰吉遂率餘部100餘人退入照金,被改編為西北民眾抗日義勇軍大隊。在此前後,耀縣第3支隊和由渭北遊擊第1大隊改編的紅26軍第4團也進入照金。
  8月14日,陝甘邊區特委在照金陳家坡召開黨、政、軍聯席會議,決定成立陝甘邊區紅軍臨時總指揮部,由王泰吉任總指揮。10月前後,劉誌丹等20餘人從終南山脫險輾轉歸來,劉誌丹被任命為臨時總指揮部參謀長。
  10月中旬,敵急調4個正規團和6個縣民團共6000餘人,再次發起對照金根據地的“圍剿”。16日薛家寨陷落。陝甘邊區革命委員會主席周冬至等幹部、戰士和群眾被敵殺害。
  四、南梁革命根據地的形成與一、二次反“圍剿”鬥爭勝利
  1933年10月18日,劉誌丹率陝甘邊紅軍主力北上隴東深夜攻克合水縣城。19日,在寧縣盤克塬與退出照金根據地的陝甘邊區特委後方機關及遊擊隊會合後,先後在慶陽(今慶城)三十裏鋪、城壕川、毛家溝門三戰三捷,殲敵250餘人,粉碎敵人“追剿”。
  11月3日至5日,陝甘邊黨政軍領導人在合水包家寨召開聯席會議,會議決定撤銷陝甘邊區紅軍臨時總指揮部,恢複紅26軍,新組建第42師;建立三路遊擊區及遊擊總指揮部,第一路遊擊區以安定為中心,第二路遊擊區以南梁為中心,第三路遊擊區以照金為中心,三路遊擊區又共同以南梁為中心,紅26軍居中策應,並沿橋山子午嶺山脈向南北發展,建立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根據地。包家寨會議成為陝甘邊武裝鬥爭由失敗走向勝利的轉折點。
  11月8日,紅26軍在合水蓮花寺重建,新成立第42師。王泰吉任師長,劉誌丹任參謀長。下轄第3團、騎兵團,共500餘人,戰馬200餘匹。不久王泰吉離任,劉誌丹接任師長。紅26軍42師成立後,兵分東、西兩路出擊掃蕩南梁地區反動地主武裝,為建立根據地掃清了障礙。至1934年2月,第二、第三路遊擊總指揮部相繼成立。
  1934年2月25日,陝甘邊區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南梁小河溝四合台村召開,選舉成立了習仲勳任主席的陝甘邊區革命委員會。5月28日陝甘邊區特委重新恢複,同時成立了陝甘邊區革命軍事委員會,劉誌丹任主席。7月,陝甘邊區特委做出《七月決議》,對根據地黨的建設、政權建設、紅軍建設、土地革命、群眾工作、遊擊戰爭等各個方麵提出了新任務,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根據地進入了大發展時期。
  11月1日至7日,陝甘邊區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南梁荔園堡召開,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習仲勳當選為主席,下設土地、勞動、財政、糧食、肅反、工農監察、文化、婦女等委員會。同時,還選舉成立了陝甘邊區革命軍事委員會和赤衛軍總指揮部,劉誌丹任軍委主席,朱誌清任赤衛軍總指揮。會議還通過了關於政治、軍事、土地、財政、糧食等一係列文件法令。
  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根據地形成之際,1934年2月,國民黨調集8個團的正規軍及各地方民團,總兵力達1萬餘人,對根據地發動了第一次“圍剿”。劉誌丹等決定率紅42師出擊外線尋機殲敵,地方遊擊隊、赤衛軍堅守內線,牽製敵人。至5月底,陝甘邊主力紅軍經過大小30多次戰鬥,殲敵3000餘人,勝利地粉碎了敵人的第一次“圍剿”。1934年冬,紅26軍42師第1團、第2團以及西北抗日義勇軍相繼建立。到1935年初,陝甘邊根據地區域東至宜川、西到定邊、南接耀縣、北迄靖邊,縱橫數百裏。以南梁為中心,在陝西保安、安塞、甘泉、鄜縣、宜川、中部、宜君、旬邑、淳化、耀縣和甘肅慶陽、合水、寧縣、正寧等縣的部分農村建立了工農政權。
  1935年2月初,國民黨調集陝、甘、寧、晉、豫5省軍閥部隊20多個團共4萬餘人,對陝甘邊、陝北革命根據地同時發動了第二次“圍剿”。2月5日,陝甘邊區特委和陝北特委在安定周家召開聯席會議,決定成立西北工委和西北軍委,由劉誌丹任軍委主席(一說謝子長),統一指揮兩塊根據地反“圍剿”鬥爭。就在反“圍剿”鬥爭即將開始之際,陝甘紅軍和根據地的創始人之一謝子長,因在此前的清澗河口鎮戰鬥中負傷後惡化,於2月21日在安定燈盞灣不幸犧牲。
  2月18日,劉誌丹起草並發布西北軍委反“圍剿”動員令和作戰命令。5月1日,紅26軍42師第3團、西北抗日義勇軍與紅27軍84師在安定白廟岔村會師,組成西北紅軍主力兵團。同時,西北軍委前敵總指揮部成立,劉誌丹兼任總指揮。經過5個多月的反“圍剿”鬥爭,殲敵正規軍5000餘人,解放了安定、延長、延川、安塞、靖邊、保安等6座縣城,打通了陝甘邊、陝北兩塊根據地聯係,勝利地粉碎了敵人的第二次“圍剿”。陝甘紅軍發展到5000餘人,遊擊隊擴大到4000餘人,根據地發展到有30餘縣的廣大紅色區域,陝甘根據地由此形成。
  五、第三次反“圍剿”鬥爭勝利及革命大本營的形成
  1935年7月,蔣介石再次調集總兵力達15萬人的國民黨軍,對陝甘根據地發動了第三次“圍剿”。劉誌丹指揮西北紅軍主力兵團先後取得了三皇峁、老君殿、高家塌、慕家塬、定仙、橫山戰鬥的勝利。
  9月16日,西北紅軍主力兵團與長征到達延川永坪鎮的紅25軍會師,17日組建紅15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委,劉誌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紅25、26、27軍依次改編為75、78、81師,全軍團共7000餘人。紅15軍團成立後,在劉誌丹、徐海東指揮下,先後取得了勞山、榆林橋戰鬥的勝利。然而南線東北軍又重新組織6個師的兵力發起進攻,陝甘根據地敵情依然嚴峻。恰在此時,黨中央和毛澤東率中央紅軍於10月19日到達陝甘根據地吳起鎮。11月20日至24日,紅一方麵軍第1、第15軍團發起直羅鎮戰役,全殲滅東北軍1個師又1個團。11月30日,毛澤東在兩軍團營以上幹部會上指出:“直羅鎮一仗,中央紅軍和西北紅軍兄弟般的團結,粉碎了賣國賊蔣介石向陝甘邊區的‘圍剿’,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瓦窯堡會議,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策略。隨後,紅一方麵主力以“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的名義,於1936年2月中旬至5月初進行了東征。1936年4月14日,陝甘紅軍和根據地的創始人之一劉誌丹在山西中陽三交鎮戰鬥中不幸犧牲。5月,紅一方麵軍組成西方野戰軍進行西征,陝甘根據地擴展為陝甘寧根據地。10月,紅一、二、四方麵軍在會寧、靜寧地區勝利會師後抵達陝甘寧根據地。
  “盧溝橋事變”後抗戰全麵爆發,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1937年8月25日,中央軍委發布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的命令,隨後八路軍主力從陝甘寧根據地出發奔赴抗日前線。9月6日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
  以紅26軍戰鬥曆程為主線的陝甘邊根據地創建發展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艱苦卓絕的鬥爭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在如火如荼的鬥爭歲月中,陝甘邊黨政軍民用鮮血和生命培育和鑄就了偉大的“南梁精神”,彪炳史冊,光耀千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