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

城市恐怖主義 把戰爭帶到每個人身邊

恐怖攻擊煙霧壟罩下的紐約(圖/果殼網)
恐怖攻擊煙霧壟罩下的紐約(圖/果殼網)
不知不覺,911事件已經14年。雖然賓拉登已經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但他所帶來的效應或許沒有完全散去。從科幻作家的預言中走出的「城市恐怖主義」,正在把戰爭帶到每個人身邊,把世界帶入不確定的陰霾中,並逼著我們去應對不完美的未來。
【「城市恐怖主義」科幻作家早有預言】
值 得一提的是,極富眼光和遠見的艾西莫夫(Isaac Asimov)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曾預言,「城市恐怖主義」將會興起。他把他的分析和見解寫進了《A Choice of Catastrophes》一書裡(簡體中譯本名為《終極抉擇—威脅人類的災難》)。可是,當時編輯卻認為這種想法有點危言聳聽,於是便在審稿時把它刪去 了。為此艾西莫夫很不開心,1992年他在自傳中寫道:「這本書於1979年由西蒙-舒斯特出版社出版。市場反應很好,我卻一直不高興。編輯刪除了我關於 城市恐怖主義的那部分。他從沒有向我解釋,我有一種不安的感覺,出版社似乎認為我寫的東西會有不愉快的後果。我覺得這就像是對我作品的審查,我多少有點兒 怨氣。」
科幻大師20多年前的預見令人嘆服。如今「恐怖主義」已經成為全球使用頻率極高的一個詞彙。就在美國世貿大樓被毀後,《洛杉磯時報》上登載的一篇文章預言:「下一個重大事件」將不是「某個科技革新或醫學上的突破」,而可能是「恐懼」。
【杞人之憂變成全民之憂】
全 球城市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絲奇雅•沙森(Saskia Sassen),在2005年7月訪華時跟記者談到,1998年是恐怖分子把城市作為首要襲擊目標、恐怖主義開始城市化進程的轉捩點。沙森稱:「911事 件之後,美國及其盟友先後發動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可謂捅了多個恐怖『馬蜂窩』。冤冤相報,如今全球的多個名城均在『反恐戰爭』的大旗下,岌岌可危地暴 露於恐怖分子的襲擊視線下,城市恐怖地圖正在全球不斷蔓延。」
現在許多人已經注意到,過去只是在科學幻想小說中出現的事情,如今竟然一樣樣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那些單個人的「憂慮」,如今卻成了全社會、全人類共同的「憂慮」。
2010年全球恐怖攻擊威嚇示意圖(圖/網易新聞)
2010年全球恐怖攻擊威嚇示意圖(圖/網易新聞)
「反恐戰爭」這種特殊類型的戰爭,無疑將不再是傳統上兵戎相見的雙邊對決模式,而將是一種「捎上」協力廠商的三角模式:城市與城市居民將為此「埋 單」。更值得警惕的是,恐怖主義所帶來的風險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已呈現出具有倍乘效應的快速增長勢頭。也就是說,恐怖分子活動能量的增強,恐怖活動的殺傷 力的極大提高,與我們這個時代的科學技術(核技術、基因工程、遙控裝置技術等)的發展密切相關。而恐怖分子實施恐怖活動的工具和手段一旦「高技術化」,後 果將不堪設想。
這種情形,正如風險社會理論的主要創始人,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烏爾裡希•貝克(Ulrich Beck)所說,我們正在打開「一個嶄新的潘朵拉盒子」,當國家與政府目前通過軍隊和員警,而擁有的對暴力的壟斷特權被打破,而國與國之間未能形成有效的 屏障進行阻擋的話,個人化的戰爭之門就有可能被恐怖分子所打開,全人類由此將會承受更大的、史無前例的災難。
前不久發生的導致數十人喪命的挪威槍擊案讓公眾開始警惕,未來的恐怖主義也許並不是與伊斯蘭相關的恐怖分子,而是擁有武器甚至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反社會「孤狼」(LoneWolf,該詞在歷史上曾被用來形容美國百人之上的種族主義反社會者)。
【跟一種「新型敵人」作戰】
近 年來,恐怖組織的數量似乎仍在與日俱增,這一方面反映了獲得武器和炸彈的便利,一方面也反映了財富的增長;而且新型恐怖行為頗具國際性,一些恐怖組織在合 併,另一些恐怖組織在興起,甚至全球恐怖網路組織已然成為當今世界最有成效、最強大的組織之一,他們正在改變歷史進程,並導致投入巨大人力和巨額資金的所 謂的「反恐戰爭」。
美國的軍事指揮官常常感到他們是在跟一種「新型敵人」作戰。這種敵人的特點是:「善於學習,善於變化,具有良好的適應 性,並且創造了許多超常的方式來推進他們的事業進程。」難怪有社會學者指出,賓拉登和他的下屬並沒有發明恐怖網路組織,他們僅僅是在煽動和利用激進分子的 憤怒情緒,並在他們的發展進程中提出了自組織法則。
恐怖主義的本質是沒有自我約束。它之所以會造成悲劇是因為這樣一個理念—最好的進攻是不會觸發最好的防禦的進攻。比起大規模進攻,小規模的襲擊更不容易觸發警鈴。
在人們最擔心恐怖分子掌握的三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中,核武器是最危險的。核恐怖主義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威脅,一旦恐怖分子獲取能夠被用來製造核武器的原料,後果不堪設想。耐人尋味的是核恐怖的矛頭指向,竟然就是最先開發出這種恐怖工具的美國。
危 險性僅次於核武器的是生化武器,然後是化學武器。別忘了1990到1993年間,日本恐怖組織歐姆真理教就曾尋找生物和化學武器,並至少先後9次在東京和 美軍駐日基地散佈生物病菌。最致命也是最令人震撼的一次襲擊是1995年他們在東京地鐵釋放沙林毒氣,造成12人死亡,1000多人受傷。
911事件後的廢墟(圖/果殼網)
911事件後的廢墟(圖/果殼網)
【「走火入魔」的理想主義者把世界帶入不確定中】
最近十多年裡,「視死如歸」、「以身試彈」的自殺性襲擊者層出不窮,令世人震驚、恐懼不已。這究竟是什麼東西「孕育」出這種做法的呢?
對 於某些自我毀滅的行為,進化論多少能夠做出一點合理的解釋。而學者們在討論利他主義傾向,研究行為科學、進化理論與互惠的起源時,也不能不涉及這樣一個問 題:進化的人性會為愛和正義留有空間嗎?有一種理論認為,自我了斷的衝動也許表達了一種為讓親人活下來而自我犧牲的本能,要麼是因為這些親人會從自己的死 亡中得到拯救,要麼是因為這些親人會從他們「省」下來的資源中得到很大的益處。這種行為的基因存活是會得到強化並且遺傳下去的。
按照美國人類學家斯科特•阿特蘭的分析,自然選擇可能是自殺性襲擊者得以滋生的一個重要原因。他認為自然選擇使人顯示出不同的性情和慾望,這些性情和慾望在遺傳過程中對環境具有適應性。比如,親人間的無私相助就是通過自然選擇進化而來的。
在生物學領域裡,這種所謂的「利他主義」有一個非常確切的含義,即單個生物體的行為,降低了該生物體自身的再生適應能力,但增進了至少一個其他同種成員的再生適應能力,也就是影響了一個個體基因出現下一代基因庫的相對頻率的能力。
人們已經觀察到,許多種類的動物都具有為其同類而自我犧牲的利他主義行為。儘管它們並不知道「高貴」為何物。可是在所有的動物中,也許只有人類才會發明「人肉炸彈」,以自身的消亡換得與敵人及無辜者的同歸於盡,這實在是把生存的鬥爭發展到了極致。
這些人大致上可以說是一種「走火入魔」的理想主義者。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出於自由意志並被其賦予了某種意義的所謂「積極的」死亡,而且相信那種作為是他們改變世界的唯一途徑:「你為他人犧牲,他人就會為你實現夢想。」
對 眾多恐怖分子的心理分析顯示,恐怖分子沒有任何可以確認或者說可以識別的精神病理學特徵,而且大量的研究還表明,從精神上說,這些恐怖分子簡直是令人震驚 的「正常」,根本沒有所謂的「恐怖人格」;從外形上看,有些恐怖分子跟「鄰家男孩」無異,有的還受過良好的教育,有穩定的經濟收入。
其實在個人的價值觀及行為背後,往往有著某種微妙的東西在起作用。在不同的信仰和意識形態裡,「仁」、「義」也會有不同的解讀和含義。如果說魚與熊掌是在兩種慾望中權衡得失,那麼捨生取義則是在「生」和「義」這兩個境界中做出抉擇。
【紛繁的世界,複雜的人性。】
一位歷史學家說過:「當今時代的希望和危險遠遠超過世界歷史上的任何時代。人類還從未看到展現在他們面前的如此燦爛奪目的前景,但人類同樣也從未見識過潛伏在這種前景後面的蕈狀雲。」
我們置身於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同時也生活在一個緊張和恐懼的時代。
文章來源:果殼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