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V字仇杀队


火药阴谋英语Gunpowder Plot)发生于1605年,是一群亡命的英格兰乡下天主教极端分子试图炸掉英国国会大厦,并杀害正在其中进行国会开幕典礼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和他的家人及大部分的新教贵族的一次并未成功的计划。这次事件代表了又一次的以1603年主要阴谋(Main Plot)和次要阴谋(Bye Plot)为先例的一系列失败的弑君企图。
每年11月5日盖伊·福克斯之夜用来纪念此次事件。

为庆祝阴谋败露,当时的英国国会通过了一条法案,纪念这次事件。自此以后,英国及英联邦国家(例如:新西兰)的英国移民后裔都会在这一天,或以篝火烟火来庆祝。
1981年美国漫画家Alan Moore盖伊·福克斯的故事为蓝本,创造了图像小说《V字仇杀队》。此漫画小说亦被改编为同名电影《V字仇杀队》,由沃卓斯基兄弟执导。

情节概要[编辑]

天主教徒盖伊·福克斯(Guy Fawkes)因试图炸毁上议院以推翻信仰新教的当局而被捕,并在随后被绞死。然后影片闪回到距2005年不久的将来(大约在2020年),此时的英国由一个被北方之火(Norsefire)控制的极权政府统治。违反宵禁外出的艾薇·哈蒙德被一群称为“Fingermen”的秘密警察团团围住。当他们正欲图谋不轨之时,一个戴着盖伊·福克斯面具的男人将艾薇从他们的手中救了出来。他告诉艾薇,他的名字叫V。随后,被政府视作恐怖分子的V带着艾薇登上了附近一座建筑的屋顶,观赏他在1812序曲的伴奏中摧毁老贝利(Old Bailey)的壮观场景。恐慌的独裁当局向民众宣称这是一次政府事先计划的旧楼爆破。但是很快V就潜入国营电视台,通过当局的宣传机器澄清了真相。同时,V呼吁全英国的民众在一年后的11月5日站出来,与他一起在议会大厦前示威以反抗独裁统治。他还在电视演讲中暗示,他将会在那一天摧毁议会大厦。
之后,在政府电视台英国电视网(British Television Network)工作的艾薇利用职务便利,帮助被政府视作恐怖分子的V从电视台逃脱。V带着艾薇来到了被他称为“影子画廊”("Shadow Gallery")的家,并热情招待了她。V告诉艾薇,出于她的安全考虑她必须藏在这里。然而,当得知V已经杀死了政府的代言人刘易斯·普罗瑟罗(Lewis Prothero),并试图暗杀其他政府高官的时候,感到惊骇和厌恶的她下定决心从V处抽身离开。为了离开影子画廊,艾薇告诉了V自己的背景和经历,并向V询问有哪些事情她可效劳。于是V委派她假借满足安东尼·利利曼主教(Anthony Lilliman)的恋童癖的名义,进入这个腐化堕落的“北方之火”党的帮凶卧室。
成功潜入卧室的艾薇试图向利利曼泄露V试图暗杀他的计划,但正在兴头上的主教却把她的话当成了玩笑。正当利利曼意欲不轨之时,V破门而入,将艾薇从主教的魔爪中解救了出来,并下毒杀了主教。而艾薇则趁乱逃脱。走投无路的艾薇敲响了她在电视台的上司戈登·戴特里希(Gordon Deitrich)的家门。在他的家中艾薇惊讶地发现,戈登不仅收藏各种违禁的书籍和艺术品,还是一个未出柜同性恋者——这些足以为他招来杀身之祸。不久之后,戈登通过在播出之前突然更改内容避开政府宣传部门的监控,在他主持的电视节目中大肆讽刺了最高首长亚当·沙特勒总理(High Chancellor Adam Sutler)。很快秘密警察“Fingermen”于一个夜晚在闯入他家中抄家并殴打他之后将他逮捕。藏匿在他家中的艾薇也被“抓走”。
在长时间的关押中,艾薇遭受了严刑拷打,甚至被剃光了头发。在牢房里,她发现了一个名叫瓦莱丽(Valerie)的女子留下的纸条。在纸条中艾薇得知,瓦莱里是一名之前同样关押在此的囚犯。而她被拘禁和迫害的唯一理由仅仅是她是一名同性恋。在监禁期间,审讯者恐吓艾薇,如果她不招出V的身份或下落,摆在她面前的只能是死路一条。而艾薇却一直宁死不屈。然而在处决的前一刻,艾薇突然被告知她已经自由了。走出牢房的艾薇发现,之前她所在的地方居然正是影子画廊,她在“监狱”中的经历也是V精心安排的。V遗憾地告诉艾薇,戈登已经因为收藏违禁的古兰经被杀害。面对无比震惊和愤怒的艾薇,V解释道,之所以让她遭受与他在拉克希尔拘留中心所经历的一样的折磨,是为了让她理解正直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它)是我们最后的底线”[3]。艾薇一度因为V对她的折磨而对他无比憎恨和厌恶。但是很快艾薇意识到,这段经历让她学会了以没有恐惧的心境生活,也让她能够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在与V告别之后艾薇承诺,她将会在下一个11月5日之前再次与V见面。

与此同时,北方之火的警察头目总督察埃里克·芬奇被沙特勒指派前去调查V的身份。在调查的过程中,芬奇了解到了北方之火获得政权的全过程和V的来历。十四年前,由于美国在第二次内战之后的衰落,英国遭受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在一片混乱和绝望之中,极端保守的政党北方之火在上台之后通过一系列恐怖的极权措施重建了秩序:所有非基督徒及非异性恋者都被指为“国家公敌”,随后在一夜之间消失。正当自由的失落造成整个国家的分裂之时,一场造成八万人死亡的“恐怖主义”生物袭击煽动起了人民的狂热情绪,使全国上下再次“团结”起来。恐怖袭击带来的恐慌情绪使得北方之火顺利地压制了所有反对意见,并在之后的大选中以压倒优势获胜。而针对病毒的相关疫苗的发明也迅速终结了恐怖袭击直接威胁。然而恐怖袭击的阴影并未散去,北方之火也利用这一机会迅速将英国改造成为一个极权国家,党魁亚当·沙特勒也成为了总理,尽管他们当初的美妙承诺一个也没有兑现。
然而芬奇很快发现,当初的瘟疫完全是北方之火为了夺取政权一手制造的大阴谋。为了制造病毒,他们利用羁押在拉克希尔拘留中心(Larkhill detention center)的“社会渣滓”和政治犯进行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V正是当年拉克希尔的人体试验品之一,不过他侥幸逃脱一死——他是48个试验者中唯一的幸存者。残酷的折磨并没有腐蚀他的智慧与思维,反而磨练了他超人的体格和意志。最后V纵火焚烧了拘留中心并趁机逃脱,不过他也付出了被重度烧伤的惨重代价。离开前,他发誓要报复北方之火政权。
接近11月5日时,V对北方之火的劣迹及暴行的揭露和谴责开始动摇政府的权威。人民开始相信V,并质疑他们是否应该继续受到这样的统治。为了加剧混乱,V开始有计划地向家庭和各种机构邮寄V的标准装束(包括面具、黑色礼帽和斗篷等)。一名男子身着V的行头抢劫了一家商店。一个女孩也因为在街上穿着V的衣服被警察打死,然而这名警察被随之赶来的愤怒群众围殴。与此同时,芬奇勘察了拉克希尔的旧址。很快他发现,V甚至比北方之火自己更加了解这个政权和其中的每一分子。
11月5日晚,V再次与艾薇见面,并在随后向她展示了一列装满火药(肥料硝酸铵)的废弃伦敦地铁列车。他将用这列列车准时摧毁议会大厦。他请艾薇亲手炸毁议会大厦,因为他认为最终的决定不该由他作出,而是应该将这一权力交给他一直试图唤醒与解放的大众中的一员。之后V前去面见北方之火现党魁彼得·克里迪。在他们先前的君子协定中,克里迪承诺将沙特勒总理交由V处置,用以换取V的投降。克里迪在V面前枪杀了沙特勒,但V没有按照约定投降。面对克里迪和他的手下的强大火力,V仍然在战斗中胜出,并徒手杀死了克里迪。但是这也使他受了重伤,生命危在旦夕。临终前他感谢了艾薇。他的遗体按照维京式葬礼的方式,在鲜花环抱中被安放在装满炸药的地铁车厢中。
当艾薇被芬奇发现时,她正准备让列车启动。但了解了北方之火的政权的腐败残暴的芬奇并未阻止艾薇继续发动火车。由于掌握实权的总理和党魁已死,没有上级指挥的军队没有阻止成千上万戴着盖伊·福克斯面具、向议会大厦前行进的伦敦民众通过。同一年前的老贝利一样,议会大厦在无数扬声器广播的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的1812序曲(1812 Overture)的伴奏下被炸毁。艾薇和芬奇在附近的一处屋顶目睹了这一场面,芬奇问艾薇V的真实身分,艾薇回答“他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而在广场上观看的民众(甚至包括在之前的故事中被杀的瓦莱里和戈登等人)纷纷摘下面具,露出脸上如释重负的神情和期待的目光。

演员

火药阴谋(Gunpowder Plot)


自由的百科全书
反叛者略图
火药阴谋英语Gunpowder Plot)发生于1605年,是一群亡命的英格兰乡下天主教极端分子试图炸掉英国国会大厦,并杀害正在其中进行国会开幕典礼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和他的家人及大部分的新教贵族的一次并未成功的计划。这次事件代表了又一次的以1603年主要阴谋(Main Plot)和次要阴谋(Bye Plot)为先例的一系列失败的弑君企图。
每年11月5日盖伊·福克斯之夜用来纪念此次事件。

概述[编辑]

反叛者由于詹姆士一世拒绝给予天主教徒同等权利而大失所望。他们企盼火药阴谋引发叛乱从而使詹姆士的女儿波希米亚的伊丽莎白(Elizabeth of Bohemia)能够成为一个天主教元首。但11月5日的阴谋却在计划发生之前数小时流产了。
这个计划是由罗伯特·盖茨比(Robert Catesby)策划,爆破专家盖伊·福克斯执行。已知的其它阴谋者有托马斯·文图尔(Thomas Wintour),罗伯特·文图尔(Robert Wintour),克里斯多佛·莱特(Christopher Wright),托马斯·珀西(Thomas Percy),约翰·格兰特(John Grant),安布罗斯·洛克伍德 (Ambrose Rokewood),罗伯特·凯斯(Robert Keyes),埃弗拉德·狄格拜爵士(Sir Everard Digby),弗朗西斯·特瑞山姆(Francis Tresham)以及盖茨比的仆人托马斯·贝茨(Thomas Bates)。
每年的11月5日,英国人以大篝火之夜(即焰火之夜或盖伊·福克斯之夜)来庆祝阴谋被粉碎。和这个节日十分接近的基督教前古代凯尔特人节日(Samhain Eve)也是比较著名的。

阴谋[编辑]

最初,反叛者可以租到一间与老上议院(国会开幕典礼在那里开幕)相邻房子的地下室,并准备挖出一个通向上议院地下室的地道。但后来他们直接租到了上议院地下室。
到了1605年3月,他们已经在上议院地下室内以冬季燃料为隐蔽装满了36桶(约2.5吨)火药。由于担心天主教上议员也被炸死,某人(可能是弗朗西斯·特瑞山姆)向天主教蒙特伊格上议员(Lord Monteagle)秘密通信。上议员于10月26日收到那封信。反叛者在第二天得知了那封信的消息,但在福克斯检查过地下室发现原封未动之后,坚决地将他们的计划进行下去。然而与此同时,蒙特伊格却将那封信交给了国务卿罗伯特·塞西尔(Robert Cecil)。
盖伊·福克斯留下来执行计划,其他反叛者则跑到沃里克郡的Dunchurch等待消息。
得知告密消息后,一位名叫托马斯·奈维特(Thomas Knyvet)的太平绅士于11月5日晨突袭了地下室。发现反叛者盖伊·福克斯藏在国会大厦地下室内,他于是下令搜查整个地区。结果当局发现了火药桶并将盖伊·福克斯拘捕。盖伊·福克斯在刑架上被严刑拷打之后招供,并招出其他反叛者的名字。为避免违反英格兰法律,国王为此签署了一项允许拷打的特殊命令。盖茨比在拒捕时被杀死,而其他反叛者很快被逮捕,并在审讯过程中被执行死刑或杀死。
这个阴谋故事在民间歌谣中永为流传:
Remember, remember the fifth of November,
gunpowder, treason and plot,
I see no reason why gunpowder treason
should ever be forgot.
Guy Fawkes, Guy Fawkes,
'twas his intent
to blow up the King and the Parliament.
Three score barrels of powder below,
Poor old England to overthrow:
By God's providence he was catch'd
With a dark lantern and burning match.
Holloa boys, holloa boys, make the bells ring.
Holloa boys, holloa boys, God save the King!
Hip hip hoorah!
(从传统上讲,以下的词句也要唱,但由于内容原因而被省略)
A penny loaf to feed the Pope.
A farthing o' cheese to choke him.
A pint of beer to rinse it down.
A faggot of sticks to burn him.
Burn him in a tub of tar.
Burn him like a blazing star.
Burn his body from his head.
Then we'll say ol' Pope is dead.
Hip hip hoorah!
Hip hip hoorah!

现在的推测[编辑]

许多现代历史学家认为塞西尔的密探早已渗透了整个阴谋却令它继续,最后产生巨大影响。从而使教皇阴谋论的宣传在此后的数百年中一直产生作用。

结果[编辑]

阴谋的流产对英格兰天主教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它使得天主教解放(Catholic Emancipation)全面停止:天主教徒们只得再等待200年直到获得近乎同等的权力。一些学者认为威廉·莎士比亚的《麦克白》部分地从伦敦更加关注恐怖活动与穷凶极恶而得到的灵感。
现代物理学家计算得出,如果阴谋得逞,它将完全摧毁大部分的西敏一带,剧烈爆炸震碎的玻璃将分散在方圆2/3英里(1公里)的范围内(玻璃窗是后来普及的)。

现代流行文化[编辑]

为庆祝阴谋败露,当时的英国国会通过了一条法案,纪念这次事件。自此以后,英国及英联邦国家(例如:新西兰)的英国移民后裔都会在这一天,或以篝火烟火来庆祝。
1981年美国漫画家Alan Moore盖伊·福克斯的故事为蓝本,创造了图像小说《V字仇杀队》。此漫画小说亦被改编为同名电影《V字仇杀队》,由沃卓斯基兄弟执导。

参见[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

课本《狼牙山五壮士》有多处不实

据《南方都市报》8月31日报道,广州越秀警方于8月29日晚间将一位在新浪微博上“污蔑狼牙山五壮士”的网民抓获,以虚构信息、散布谣言的罪名予以行政拘留7日。
  所谓“污蔑狼牙山五壮士”的“谣言”其来有自。据媒体报道,该网友实际上是传播了2011年12月14日百度贴吧里一篇名为《狼牙山五壮士 的真相原来是这样!》的帖子的内容,该帖子说五壮士“5个人中有3个是当场被打死的,后来清理战场把尸体丢下悬崖。另两个当场被活捉,只是后来不知道什么 原因又从日本人手上逃了出来。”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件历史上的事。对待像“狼牙山五壮士”这样的历史问题,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愚意以为,第一,应对抗日英雄报持敬仰之 心。抗日是民族大义,是对付外来侵略,保家卫国。因此,对于真正为抗日做出贡献的人,都是民族英雄,都应该报持敬仰之心。同时,抗日也是反抗世界法西斯, 是正义事业,凡对抗日做出贡献者,也是对世界正义做出贡献,理应尊敬。第二,要尊重历史真相。抗日战争中的英雄应该受到敬仰,但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当 时的实际情况如何,公众有了解真相的权利。如果说当时为了激励军民抗日意志,夸大宣传可以理解的话,但时过境迁,历史条件完全改变之后,人们更想知道历史 真相。
  越秀警方以虚构信息、散布谣言的罪名直接抓人,这开了一个谈论历史有可能获罪被抓的先河。从媒体简略报道中尚不知晓,广州越秀警方对于历史 上的事如何评定属于虚构信息、散布谣言?因为显而易见,越秀警方并不是历史专家,再者即便是历史专家,对于历史上的同样一件事也常常有不同意见,甚至历史 哲学家对能否完全还原历史事件之真相意见也不一致。
  对于“虚构信息、散布谣言”,法律上应有明确界定,该网友的行为是否触犯刑律,这里姑置不论。这里只说一说官方认定的“狼牙山五壮士”故事是否都是真实无误的?如若不实,虚构了信息,又当追究谁的责任?
  《狼牙山五壮士》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已经沿用了数十年。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五壮士故事,是官方认可的。但是,从历史当事人、知情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下关于此事的描述来看,小学语文课本中“狼牙山五壮士”也存在多处不符事实之处。
  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关于该故事的过程是这样描述的:
  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 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 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 头向棋盘坨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 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马宝玉)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 从悬崖往下跳。
  该文关于五壮士的作战目的、撤退方向、跳崖地点等历史信息都与事实有出入。
  一,关于作战目的:课本说是“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从文献可知,五壮士最后阶段的作战目的主要是掩护连 队主力撤退,而谈不上掩护群众转移。五壮士所在的部队是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七连二排六班。当时日伪军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扫荡”,准备围剿第一军分 区的主力,一团机关驻在狼牙山棋盘坨,围攻狼牙山目的是消灭一团领导机关。据指挥反“扫荡”的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的回忆,一团主力已奉命去保卫晋察冀 军区领导机关,留在狼牙山只有七连等少数部队。1941年9月24日,一团团长邱蔚向杨成武报告,当时被敌军包围在狼牙山的除了一团外,还有易县、定兴、 徐水和满城4个游击队和4个县的党政机关人员以及狼牙山周围村庄的群众,合计三四万人。杨成武等进行了研究,认为即使邱蔚他们能凭借关险及改造过的地形守 住阵地,也解决不了被围的狼牙山上几万人的吃饭问题,所以必须组织突围。于是杨成武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调集三团和二十团的全部兵力,从其他地方猛攻 敌人,把敌人吸引过去,空开十多里长的一个口子,给突围创造有利条件。敌人中计,当天晚上,突围成功,秘密撤走。为掩护突围,留下七连和民兵掩护,准备第 二天打半天,完成掩护任务后撤走。(见杨成武《敌后抗战》、《杨成武回忆录》)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敌人开始进攻,与七连的战斗打响。在这个阶段,应该说有 掩护群众的目的。但是,五壮士所在的二排六班后面的任务,则是拥护连队主力撤退。据1957年刊出的葛振林口述(见《红旗飘飘》第2集),七连指导员蔡展 鹏向六班班长马保林(也写为马保玉、马保玉)交待任务时说:“你们班带一个机枪组,顺这条岭占领西边小山头,把敌人火力引过去,掩护一、三排撤!”打了一 阵,留下来的只有五壮士了,“班长说:‘我们的任务是掩护首长,拼命也要掩护住!’”“一直顶了一个多钟头,直到看不见山上的动静了--首长都安全转移到 山背后去了,他(班长)才下命令:‘我们完成任务了,赶快钻山!’”由此可见,后面阶段五壮士战斗的目的,已经与掩护群众没有多大关系了,群众当晚开始撤 退,已经走远,五壮士要掩护的是连队主力的撤退,以及可能留在山上还没走远的一团机关人员。
  二,关于撤退方向:课本说“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把敌人引上绝路”。9月25日敌方围攻狼牙山,目的自然是要攻上山来,尤 其是围剿在棋盘坨上的一团领导机关。所以说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引上绝路”,这个“引”字并不符合实情。据杨成武回忆,“六班的同志赶紧往棋盘坨山 峰上爬,谁知那里早上去了敌人,机枪一个劲地朝他们打。他们只好转身攀上棋盘坨附近的一个山峰。这个山峰叫牛角壶,异常险要。”由此可知,在五壮士到达棋 盘坨之前,棋盘坨已被敌人占领,已经谈不上什么“引”了。
  三,关于跳崖地点:课本说是“狼牙山顶峰”,也就是棋盘坨顶峰。1941年10月18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等签署关于学习狼牙山五壮 士的训令,里面提到要“在烈士牺牲地点,建碑纪念”,1942年7月纪念碑在棋盘坨顶峰建成,8月举行落成典礼,9月7日,重庆《新华日报》报道此事,说 “特在烈士殉难地建立巨塔,以资永远纪念”。另外,1941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的机关报--《晋察冀日报》上刊登了该报特 派记者沈重撰写的通讯《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也说五壮士跳崖地点是在棋盘坨顶峰。可见官方认定五壮士跳崖地点是在棋盘坨顶峰。小学课本中的《狼牙山 五壮士》应该是依据训令和《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写成,自然沿袭其说。但是,五壮士跳崖地点并不是在棋盘坨顶峰,而是在离棋盘坨顶峰有些距离的小莲花 瓣峰上的牛角壶,这一点目前易县狼牙山管理处已经确认,没有疑问了。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信息,比如五壮士如何跳崖,课本中没有涉及,有关官方版本的描述也有不实之处。
  跳崖是“狼牙山五壮士”的核心情节。但官方版本对跳崖的细节一般都不明确,如训令只是简单地说“遂即跳万丈悬崖”,“马保林、胡德林、胡福 才三同志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二人光荣负伤”;《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说“五个人一齐,向下……葛振林和宋学义给树枝挂在半空,二十丈绝岩的沟底 有着三堆血肉……”。葛振林、宋学义两人跳崖被树枝挂住,只是负伤,难免让人疑惑,文革中红卫兵对此就表示不相信。1995年8月11日,《羊城晚报》刊 登了一篇文章,认为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是“跳”,而葛振林、宋学义是“溜”,即挨着崖壁“溜”、滑下去,所以才被树木挂住,幸免于难。提供此说法的是 当时一团政委陈海涵(后曾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的夫人陈逊,她当时是第一军分区战线剧社的指导员(后曾任广州市委党校副校长),可以推测陈逊应该是知情 的,“三跳二溜”之说并非空穴来风。而且,葛振林生前知道这篇文章,对该文的其他细节差错曾予驳斥,但对“溜”的说法却未见反驳。实际上,1957年7月 出版的《红旗飘飘》第2集收录了葛振林讲、作家王愿坚记录整理的《狼牙山跳崖记》,在里面葛振林详细讲述了跳崖前后经过,可以印证陈逊所说非虚。
  2005年,上海、湖南等省市将《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从小学语文课本里删除,引发了一场“该不该删除”的争论:反对者认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 义教育不能丢,赞同者认为“语文教科书毕竟不是《革命英烈传》,无法奢望它能包容所有的革命英烈”。不管是否删除,但教材应该尊重历史事实,不能虚构信 息,应该是基本的道德和准则。

  洪振快,财经网 2013-9-9

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


影响

人员伤亡

一名于比利时安特卫普运输干道的男子因为受到V-2火箭爆炸的波及而死亡,摄于1944年11月17日。
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强硬将中国平民押进坑中准备集体活埋。
有关战争所导致的总伤亡人数各方估计皆不相同,因为很多人在因故死亡后并没有留下相关记录。绝大多数资料估计大约有6,000万人在战争中丧生,其中包括约有2,000万名士兵和4,000万名平民,其中许多平民分别死于传染病饥饿大屠杀轰炸和蓄意的种族灭绝政策[295][296]。根据估计损失最大的苏联在战争中失去将近2,700万人,其中包括有8,70万名军事人员和1,900万名平民丧生[297]。其中因军事行动而丧生最多的民族则是5,756,000人逝世的俄罗斯人,稍后排名第二名的民族则是损失1,377,400人的乌克兰族[298],平均每四名苏联公民便有一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丧生或者击伤[299]。另一方面德国最终则损失530万名军事成员,其中绝大多是于东线战场和在德国最后几场战役中丧生[300]
而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伤亡比例来说。轴心国集团其丧生人数大约有15%,而剩余的85%则是同盟国部队的丧生人数;在这之中主要是苏联和中国的人民,其中许多人是由于德国日本部队于被占领土实施的战争罪行所导致的。根据估计大约有1,100名至1,700万名平民直接或者间接死于纳粹思想的政策中[301][302],其中包括大约有600万名犹太人因而遭遇系统性的种族灭绝式大屠杀,另外还有500万名罗姆人同性恋者斯拉夫人以及其他种族与少数族群也遭到杀害[303]。此外南斯拉夫乌斯塔沙则与轴心国集团合作杀害大量作为少数民族的塞尔维亚人、罗姆人和犹太人,而在战争结束后克罗地亚平民则对此展开报复[304]。另外大约有300万名到1,000万名中国平民则是在日本占领地区下遭到部队杀害[305],在这之中最有名的事件则是南京大屠杀,其中有数十万名中国平民因而遭到杀害[306]。此外冈村宁次所制定且于山东省实施的三光政策,则导致有270万名中国群众因而被杀害[307]
轴心国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有限度的使用生物化学药剂,例如意大利军方在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便尝试投入芥子气作战[308],而大日本帝国陆军则在与苏联的早期冲突[309]入侵并占领中国时也使用武器协助作战[310][311]。此外德国和日本也针对平民施放药剂来测试武器效果[312],在某些情况​​下也于战俘身上进行实验[313]
虽然许多轴心国的违法行为陆续被送往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法庭进行审判,然而同盟国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犯下许多战争罪行[314]。这包括有苏联所实施的强硬人口转移政策,以及美国针对日裔平民所进行的拘留作法,而在严责行动(Operation Keelhaul)也让大量民众生命受到威胁[315]。另外在德国被要求对强奸罪行负责并陆续遣返回德国时,德国也反控苏联应该要对卡廷大屠杀负责。另外一些大饥荒的死亡人数也可以归因于战争爆发,这包括1943年的孟加拉饑荒和1944年至1945年的越南饑荒[316]。包括耶克·弗里德里希(Jörg Friedrich)等历史学家则认为针对敌国领土的平民区大规模轰炸的行为应该也要被列为战争罪行,这又以日本的东京和德国的德累斯顿汉堡科隆最为著名;其中根据统计西方盟国总共造成至少160个城市遭到轰炸,也导致超过60万名德国平民因而死亡[317]

战争罪行

日军在中国战场大量使用生化武器
位于德国耶拿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在美国第80师(80th Division)便有许多囚犯与劳工因营养不良而致死,摄于1945年4月16日。
日军在中国大量使用化学武器和其七三一部队进行活人细菌战实验去发展生物武器,日军轰炸机对中国城市狂轰滥炸,大批中国平民死于空袭当中,还把大批中国妇女作为慰安妇,作为日军士兵的性奴隶,很多还被虐待至死。
在纳粹大屠杀中主要有600万名阿什肯纳兹犹太人遭到杀害,另外在蓄意灭绝计划中也导致200万名波兰人民以及400万名包括身心障碍精神病患苏联战俘同性恋者共济会成员、耶和华见证人与罗姆人等“不值得活的生命”(Life unworthy of life)遭到杀害。另外以东欧为主有1,200万名民众被迫成为劳工,并且强迫在德国各家工厂内进行劳动[318]
而除了纳粹统治下设立的集中营导致大量人员遭到杀害,而古拉格于各地设立的劳动营也导致德国战俘以及包括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等占领区公民丧生,甚至一些苏联公民也因为被怀疑与纳粹主义有关而遭到迫害[319]。根据统计在战争期间有60%的德国战俘于苏联丧生[320],而理查·奥弗里(Richard Overy)则表示有将近570万名战俘丧生,其中有大约有57%、约360万人因故丧生或者遭到击毙[321]。另外苏联也将过去遭到德军俘虏者或者自他处遣返平民视为潜在​​与纳粹主义合作者,其中一些受到怀疑的人在经过内务人民委员会审查后往往被送往古拉格处理[322][323][324]
而日本所设立的战俘营与劳改营中也有着极高的死亡率,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调查发现西方囚犯的死亡率高达27.1%,其中美国战俘甚至有37%的死亡率[325],这个比例甚至比美军遭到德国和意大利俘虏者的死亡率还多出7倍[326]。然而在日本投降后所有获释的囚犯中,有37,583名来自英国、28,500来自荷兰以及14,473人来自美国,但中国囚犯仅有56人未被杀害而成功获释[327]。根据统计在1935年到1941年间,在兴亚局的规画下有至少500万名来自中国北部和满洲国的平民被迫劳动,这包括在矿山以及军工厂内劳动;而在1942年以后,日军强迫中国民众劳动的人数更迅速增加到1,000万人之谱[328]。美国国会图书馆则在报告中提到在爪哇岛有近400万到100万名劳动者被日军强制工作,而随后日军将其中270,000人强迫迁往其他日本占领的东南亚地区工作,仅留下52,000名劳动者继续进行先前的工作[329]
在日军针对珍珠港实施轰炸后,1942年2月19日罗斯福签署了9066号行政命令,允许政府强制将数千名居住于美国的日裔意裔德裔移民强制搬离夏威夷等重要地区[330][331]。随后美国与加拿大政府陆续下令拘留150,000名日裔美国人[330][331],另外有14,000名意大利裔和德裔美国人同样为了安全理由而被迫拘留[332]。此外在战争即将结束之际,同盟国集团在雅尔塔会议上允诺苏联能够要求数百万名战俘与平民强制劳动[333],甚至匈牙利一直到1955年仍被迫继续为苏联进行劳动[334]

生产制作

联合飞机公司(Consolidated Aircraft)位在沃斯堡制造厂内操作六角车床(Turret lathe)的女工人,摄于1942年10月。
在战争爆发前,西方同盟国集团无论是在人口和经济都有重要优势。其中包括英国、法国、波兰以及英国自治领等西方同盟国相较于德国和意大利等轴心国集团人口多出30%,同时国内生产总值两者作比较也高出30%。如果将殖民地包括在内,其中同盟国在人数上比例获得优势性的五比一,而国内生产总值上也有将近二比一的优势[335]。而在亚洲地区,尽管中国比起日本有高出将近六倍的人口优势,其国内生产总值却仅仅只高出日本89%左右。而随着日本对外扩展殖民地后中国人口优势下降到只剩三倍,同一时间日本的经济成长速度使得中国仅高出38%之谱[335]
不过尽管同盟国有着经济和人口的优势,德国和日本最早展开的快速袭击行动成功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力。一直到1942年美国和苏联陆续加入同盟国集团后,优势性的经济实力与人口数量成为战争的关键,随着战争的发展开始双方开始走向消耗战的趋势[336]。此外盟军最终能够赢过轴心国部队的原因,除了同盟国能够比起轴心国获得更多自然资源外,其他如德国和日本不愿投入妇女作为劳动力[337][338]、盟军战略性轰炸以及德国战争后期经济瓦解也影响到胜负结果[339][340][341]。另外在一开始德国和日本皆知道自身并不适合进行持久战,因此期望能够以攻占领土的方式来获取更多谈判空间[342][343]。但随着战争进行为了应付武器装备的生产,德国和日本也纷纷投入数百万名劳工强制工作[344],其中德国自东欧地区获得1,200万名的劳动人力[318],而日本也在亚洲各地强迫将近1,800万人投入生产行列[328][329]

军事占领

华沙犹太人起义结束后被武装亲卫队赶出防空洞的犹太人,摄于1943年5月。
在欧洲大陆,轴心国集团的占领行动分成两种非常不同的形式。在包括法国挪威丹麦低地国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等西欧、北欧和中欧纷纷改从德国的经济政策,其中在战争结束后纳粹德国成功赚取695亿国家马克,而这还不包括于战争期间掠夺的工业制品、军事设备、原料物资和其他大量货品等[345]。其中针对这些占领国家德国也纷纷向各国收取自身超过40%的税收收入,但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国有将近40%的资金收入都是由其他被占领国家提供[346]
另外在东欧地区德国或多或少期望能够于此获得更多生存空间,然而苏联所实施的焦土政策使得作为侵略者的德国无法获取资源[347]。与对待所占领的西方国家相比,纳粹德国自身的种族政策鼓励部队向苏联人们展开暴行,并且不断强调拥有斯拉夫血统者即为所谓的“次等人类”(Untermensch),这也让德军往往在作战的同时也展开大规模的处决行为[348]。而虽然无论是在西欧或者东欧的占领区都陆续有抵抗组织出现,但一直到1943年底以前他们并没有显著阻碍德国的军事行动[349][350]
另一方面在亚洲地区,日本不断向其所占领的国家宣传有关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并且将日本的霸权主义塑造成是为了能解放居住于殖民地的人民[351]。但尽管最初许多遭到欧洲殖民统治的地区将日军作为解放者欢迎,然而日本占领后实施的严格社会控制以及对于资源的掠夺往往使得当地居民想法改观[352]。其中日本在盟军部队撤离后所占领的东南亚地区获取近4,000,000桶石油,但是到了1943年时在荷属东印度的石油生产量增加到5,000万桶之谱,整整比1940年的生产比率高出76%之谱[352]

科技发展

德国工厂正在大量生产Ju 88轰炸机,之后这些装备皆投入东线战场上,摄于1941年6月25日。
苏联军工厂正在加紧赶工制造即将投入前线的T-34战车,摄于1942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促使许多军事科技的快速发展,这包括有航空、船舰以及陆上武器的发展与应用改革。其中在航空武器方面,各式军机开始陆续担负侦查战斗轰炸以及地面支援等任务,同时随着任务角色的确定促使飞机开始专业化发展。同时对于飞机于战场的任务性质更加多元,例如开始投入运输机协助快速运输高价值性的物资、装备以及人员等[353],或者是针对平民区与工业区的战略轰炸来尝试瓦解对方的士气等[354]。而随着针对地面设施的轰炸渐趋频繁,相关的防空武器也陆陆续续改进或者开发,这包括有以雷达高射炮面对空导弹为主的防御系统架构,或者是德军88毫米高射炮的开发等。此外喷气式机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首次开发,尽管由于发明过晚而对于战局没有立即影响,但是后来喷气式引擎成为之后全世界各国空军的标准配备[355]
而在海上武器上,航空母舰与潜艇的运用成为之后海战的主轴。包括针对塔兰托珍珠港与中国南海等突袭行动意味着海上航空武器开始发展,而到了珊瑚海海战后具有优势的航空母舰开始被视为战舰的继承者[356][357][358]。而大西洋护航航空母舰的出现证实是盟军运输船队能够有效抵御德国海军的一部分,除了能够扩展四周的保护半径外,也能够有效封锁整个中大西洋海域的通行[359]。同时由于航空母舰并不需要配备厚重的装甲防护[360],且攻击的主力是以较低成本的战斗机为主,这使得大量航空母舰的投入相比之下较为经济许多[361]。另一方面潜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已经被视为高经济利益的武器之一,双方都将相关的技术列为之后战争的重要关键之一[362]。稍后德国海军成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凭此获得一定优势,而英国则随即将以声纳为主的反潜武器与船队战术列为重点开发对象,德国则不断尝试提高技术层面来开发VII级潜舰,并且继续改进狼群战术的协同作战能力。但随着盟军陆续开发出针对潜艇交战的利式探照灯(Leigh light)、刺猬炮乌贼(Squid)和马克24型鱼雷(Mark 24 Mine)等设备,最终同盟国逼使得德国潜艇舰队无法维持优势地位[363]
陆地作战方面则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采取的静态前线,改往更加强调移动性能和兵种合作的战斗模式。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火力支援的坦克,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演变成为主要作战武器之一[364]。其中从1930年代后期到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的设计相较过去更为先进许多,同盟国与轴心国不断尝试为自己的坦克改良速度、装甲和火力等重点项目[365]。而在战争刚爆发时大多数指挥官认为遭遇具有完整配备的坦克时应该要避免作战,这除了是因为早期小型反坦克武器无法有效贯穿坦克装甲外,同时也是受到德国避免进行坦克或者反坦克直接作战的学说影响[366]。而在德国结合各式兵器投入战场之后,成功促使德军自波兰到法国战役中都能够以闪击战获得胜利[364]。但随着战争的进展包括间接打击(Indirect fire)、战车炮自行火炮或者是反坦克地雷反坦克战术开始盛行[366],这使得在大规模机械化作战的情况下步兵仍然是重要元素[367]。尽管在整个战争期间大多数步兵的配备仍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无重大差别[368],但是战争促使如能够便利携带的MG42通用机枪等机枪设计、以及适合城镇或丛林作战的冲锋枪类型的快速发展[368]。而战争后期所发展的突击步枪则结合了步枪与冲锋枪的许多功能,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成为许多武装部队的标准武器之一[369][370]
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能够获得优势,陆陆续续投入自身的科技协助作战。例如大多数主要交战国家开始不断试图破解对方复杂的密码,并且尝试透过密码本(Codebook)等设备强化自己的通讯安全[371]。例如在在波兰密码局(Biuro Szyfrów)的技术协助下英国成功破解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密码ULTRA[372]、以及日本海军所使用的通讯代码,这些经由破解获得的信号消息(Signals intelligence)成功促使盟军掌握对方动向[373]。另外盟军也使用大量欺骗(Deception)的手法来妨碍德军获得正确的军事情报(Military intelligence),这之中包括英国策划的肉馅行动(Operation Mincemeat)与保镳计划(Operation Bodyguard)等[373][374]。其他投入战争的工程计划还包括有Z3巨人计算机(Colossus computer)与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等早期电脑设备、V-1导弹V-2火箭的作战计划、发展核武器曼哈顿计划、针对军事作战进行分析的作业研究以及协助物资运输的桑椹码头(Mulberry harbour)与冥王作战(Operation Pluto)等[375]

参见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