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9日 星期日

俄罗斯废弃军车

 

曾经代表着世界超级大国威仪的军用车辆,随着时代巨变也只能废弃在野道旁慢慢生锈,被士兵贱卖为铁。前苏联解体后许多兵器都沦为这中悲凉的下场,令人唏嘘不已。
  俄罗斯披废弃荒的军车,距中国境150公里左右,满山遍野到处都是。军事装备弃废场,有一连大兵看守。他们过天天好日子..喝得醉生梦死..只要你敢要,什么都敢卖,当场定价。送出国境交易完成,熟了还可欠帐。这就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1.jpg

2012-7-18 16:59:23 上传

下载附件 (61.58 KB)

2.jpg

2012-7-18 16:59:24 上传

下载附件 (54.18 KB)

3.jpg

2012-7-18 16:59:25 上传

下载附件 (47.49 KB)

1.jpg

2012-7-18 17:02:13 上传

下载附件 (66.12 KB)

2.jpg

2012-7-18 17:02:14 上传

下载附件 (51.37 KB)

3.jpg

2012-7-18 17:02:15 上传

下载附件 (52.94 KB)

4.jpg

2012-7-18 17:02:16 上传

下载附件 (54.47 KB)

5.jpg

2012-7-18 17:02:38 上传

下载附件 (59.47 KB)

6.jpg

2012-7-18 17:02:39 上传

下载附件 (58.56 KB)

7.jpg

2012-7-18 17:02:40 上传

下载附件 (54.87 KB)

俄罗斯废弃军车 - Jeep®丛林俱乐部 - 城市丛林 - Powered by Discuz!

《中俄条约》

 

  1.《中俄尼布楚条约》 1689年 9月7日   
  《尼布楚条约》是大清帝国和俄罗斯之间签定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也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签定的第一份正式条约。两国在雅克萨地区发生军事冲突后于1689年8月27日,俄罗斯全权代表陆军大将费耀多罗和清王朝全权代表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在尼布楚(现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定的边界条约,内容为:   
  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   
  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西属中国,东属俄国;   
  雅克萨地方属于中国,拆毁雅克萨城,俄人迁回俄境;   
  两国猎户人等不得擅自越境,否则捕拿问罪。15人以上集体越境正法;   
  两国人带有往来文票(护照)的,允许其边境贸易;   两国彼此不得收留逃人。   
  另:   条约有中文、俄文、拉丁文三种文本,以拉丁文为准,并勒石立碑。碑文用满、汉、俄、蒙、拉丁五种文字刻成。根据此条约, 俄国失去了鄂霍次克海, 但与大淸帝国建立了贸易关系。此条约以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划分俄国和中国,但没有确定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地区的归属。  
  2.《中俄布连斯齐条约》 1727年9月1日  
  《阿巴哈依图界约》、《色楞额界约》1727年9月9日  《中俄恰克图条约》 1727年11月2日   
  从1727年7月4日至8月27日,双方又经过八次会谈,就中俄中段边界和商业贸易达成了最后协议。9月1日签订了划定中俄中段边界协定的《布连斯奇界约》。11月2日签订了根据上述条件和包括中俄商务等关系方面的《恰克图界约》。中俄《布连斯奇界约》不分条款,主要是阐明划分两国中段疆界的原则,有的做了具体规定,如由沙毕纳依岭起至额尔古纳河为止,其间在迤北一带者,归俄国,在迄南一带者,归中国,有的由不久所订的中俄《阿巴哈依图界约》和《色楞额界约》予以具体划分。《恰克图界约》共十一条,包括边界、商务、逃人、宗教、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边界方面的第三条基本就是《布连斯奇界约》的翻版。关于商务关系,主要是重申“准其两国通商。既已通商,其人数仍照原定,不得过二百人,每间三年进京一次。除两国通商外,有因在两国交界处所零星贸易者,在色楞额之恰克图、尼布朝之本地方,择好地建盖房屋情愿前往贸易者,准其贸易”。   
  九月初九日 中俄双方签订《阿巴哈依图界约》和《色楞额界约》,规定由沙毕纳依岭起至额尔古纳河为止的两国界线,并经两国派员勘测,设立界碑。  
  中俄《布连斯奇界约》和《恰克图界约》是继《尼布楚条约》之后,划分两国中段边界和解决商业、逃人等问题的重要条约,在避免边境冲突和发展贸易等方面都有值得肯定的积极意义。问题是,条约本身对中俄两国是不完全平等的,主要是对俄国更有利,即不但使其恢复了和中国的商业关系,取得了在北京和恰克图的自由贸易权利,就是在边界上也得到了对贝加尔至色楞格斯克和安加拉河一带的控制权,并使俄国的边界延伸到色楞格斯克以南的地区,把原来不属于俄国的土地拿到了手。  
  3.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8月6日)  
  条约简介:  俄国与中国毗邻,长期独占恰克图边境贸易之利。随着俄国经济的发展与俄军在中亚地区的节节推进,从18世纪末开始,沙俄不断谋求扩大对华陆路通商范围、探索进入中国沿海各口开展贸易之道,并无视清政府禁令,鼓励俄人潜入中国西北地区刺探商情,进行非法贸易。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在中国获得了“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特权。俄国因经济较西欧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恰克图贸易随之出现停滞与下降趋势。俄国官、商两界要求“在英人不易到达而距俄国较近”的中国西北地区开辟市场的欲望日益强烈。俄军侵扰中国西北边境的事件也日趋频繁。  
  经过长期准备,沙皇政府授权驻北京东正教传教士团修士大司祭佟正笏(波里卡尔普)于1847年7月首次要求清政府允许俄商到新疆塔尔巴哈台(今塔城)、伊犁和喀什噶尔(今喀什)“三处通商”。清政府以俄方所请“与向例不符”,加以拒绝。1850年1月,沙俄复命护送第13届传教士团来华的科瓦列夫斯基少校在北京重提旧议。清政府因俄方一再催逼,怕“径行拒绝,致激事端”,为祸更烈,决定满足俄方部分要求,开放伊犁和塔尔巴哈台,“暂行贸易”。鉴于伊塔两地历史、地理条件与地处边境线的买卖城不同,清政府认为不能仿照《恰克图条约》办理通商,需另行“妥议章程,以期日久无弊”。同年5月,清政府照会俄方,请于明春派员前来伊犁妥议通商章程。1851年(咸丰元年)7月,俄国全权代表科瓦列夫斯基与中国新任伊犁将军奕山、参赞大臣布彦泰在伊犁开议。俄方仍要求在上述三处通商,并按照恰克图贸易旧章议定具体办法。奕山一味妥协退让,除喀什噶尔通商一事未允外,“接受了俄方的所有提议”。8月6日,双方在《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上签字。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共17条。
  主要内容有:
  1.伊、塔两处与俄通商后,俄国可“专派管贸易之匡苏勒(即领事)官照管。”
  2.中俄双方在伊、塔两地通商,“彼此两不抽税”。
  3.俄国商人在伊、塔两地犯罪,由俄国领事究办,不受中国法律制裁。
  4.俄商可在伊、塔建造“贸易亭”(即商站,亦称贸易圈),用以住人、存货;住站俄人,“自有俄罗斯管贸易官管束”,不受中国政府管辖。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是沙俄利用鸦片战争后中国国势日衰的有利形势,与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通过该约,沙俄获得了在伊、塔两地设领、贸易免税、领事裁判权和设置名曰贸易亭实为租界等特权,从陆上打开了中国西北的大门。  
  4. 《中俄瑷珲条约》 1858年5月28日  
  侵吞中国黑龙江地区,夺取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是《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历代沙皇政府的一贯图谋鸦片战争之后,沙俄成立“黑龙江问题特别委员会”,加紧其侵略黑龙江的活动。1849年至1853年,俄国海军军官涅维尔斯科依带领武装人员,侵入黑龙江下游,建立侵略据点。随后,在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的指挥下,大批俄国侵略军闯入黑龙江,对中上游北岸和下游两岸实行军事占领。   
  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沙俄政府得知这一情况,于1858年(咸丰八年)1月5日召开“特别委员会”会议进行密谋。会议采纳了穆拉维约夫关于继续向黑龙江“移民”并与清政府举行以武力为后盾的外交谈判的意见。会后沙俄政府即通知清政府说,穆拉维约夫已受命谈判中俄边界问题,如果中国希望了结“黑龙江问题”,可以与他会商。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对清政府极为不利。穆拉维约夫便乘机率领俄国哥萨克军队直逼瑷珲城下。
  5月20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天津告急,北京震动。22日,穆拉维约夫在两艘炮舰护送下来到瑷珲城内与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会晤、谈判。穆拉维约夫说他此来是为了“助华防英,”也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为了双方的利益,中俄必须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界。”奕山指出,两国边界已根据《尼布楚条约》“议定遵行,百数十年从无更改。今若照尔等所议,断难迁就允准。”这次谈判争论很激烈。散会前穆拉维约夫将俄方拟定的“条约草案”交给奕山,限第二天答复。这个草案的实质就是要撕毁中俄《尼布楚条约》,强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第二次谈判,中方代表爱绅泰断然拒绝俄方提出的无理要求,并将“条约草案”退给俄方代表彼罗夫斯基。由于俄方无理取闹,谈判无结果。穆拉维约夫急不可耐,再次亲自出马,以“最后通牒的方式”,“提出条约的最后文本”,强迫奕山签字,并恫吓说:“同中国人不能用和平方式进行谈判!”当夜俄国兵船鸣枪放炮。在沙俄的武力威胁之下,奕山终于屈服,被迫于28日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了《瑷珲城和约》,又称《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共3条。
  主要内容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国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
  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清政府当时没有批准《瑷珲条约》,还处分了奕山等人,但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认可了《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使中国领土、主权蒙受重大损害,而俄国却从中获得巨大的领土利益和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行权,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沙皇俄国将穆拉维约夫割占我国黑龙江地区的行动方式概括为一个侵略公式:“必须以实际占领地方的办法来支持俄国外交上的要求。”其后,俄国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中国西北大片领土,都是这样干的。《瑷珲条约》的签订,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开了一个罪恶的先例。  
  5.《中俄天津条约》 1858年6月13日  
  条约简介: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沙俄力求在中国获得与英法等国同等的侵略权益。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新近在争夺中、近东霸权的克里木战争中败于英法的沙俄,立即采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策略,一面令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乘机扩大武装占领中国黑龙江地区的行动,一面派遣侍从将军普提雅廷出使中国,执行特殊的外交使命。  
  1857年8月,普提雅廷由海路赶到白河口外,向清政府提出“复行商定(两国)界址”等无理要求,被一一驳回。普提雅廷未遂所欲,径行南下,开始与美国及英、法公使接近,密商联合侵华之计,试图借助英法联军之力,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达到与英、法、美共同的以及只涉及俄国一国的目的。同时,沙皇政府继续标榜中立,以示与英、法有别。12月,英法联军攻占广州,乘势北上。行前,普提雅廷经与美、英、法公使密商,向中国发出与英、法、美三国内容相同的照会,要求立即指派全权大臣赴沪谈判;同时,俄使鼓动英法联军从速北上,在最利于作战的四、五月份(即雨季与夏季来临前)进攻大沽口,并表示俄国对英法向清政府提出的“代表一切共同利益的要求,愿给予道义上的支持”。至于沙俄在照会“附件”中向中国提出的“分界”要求,普提雅廷对英、法、美三国公使始终密而不宣。1858年(咸丰八年)4月,英法联军舰队进抵白河口外,直接威胁京、津。清政府被迫派直隶总督谭廷襄为钦差大臣,负责交涉。普提雅廷一面代表本国政府与谭谈判,一面以“调人”身份活动,声称如中国答应俄方的各项要求,俄国愿向中国提供枪械,派员教练,帮助清政府“抵御”外来侵略和助剿太平天国。普提雅廷目的未达,又向英、法献策,怂恿联军攻打大沽。5月20日,大沽炮台陷落,北京震动。清廷惊慌失措,于29日另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赶赴天津议和。英法两国代表态度强横,声称必须答应其全部要求,否则立即进军京津。普提雅廷乘机要挟,表示如能速按俄国条款定议,即可代向英、法“说合”。清政府担心英、法进攻京、津,被迫同意俄方条件。6月13日,俄国抢在美、英、法三国前面,同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中俄天津条约》共12条。
  主要内容有:
  1.向俄国增开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湾(台南)、琼州七处通商口岸,俄国兵船可在各口岸停泊;
  2.扩大陆路通商,嗣后对俄国陆路通商人数、所带货物与资本,不加限制;
  3.俄国得在各通商口岸设领;俄人若与中国人发生纠葛或其他事故,由两国官员“会同办理”;俄人在华犯罪,按俄国法律受审;
  4.俄国人得在内地传教,中国方面不得禁止;
  5.中国今后给予别国的一切政治、贸易及其他特权,“毋庸再议,即与俄国一律办理施行”;
  6.由两国派员查勘“从前未经定明边界”,“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  
  《中俄天津条约》是一个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该约,沙俄取得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力图取得的沿海通商权利,并凭借最惠国待遇条款,一举取得了英、法、美等国日后在中国可能获得的侵略权益。同时,该约为俄国以勘界为名进一步割占中国领土埋下了伏笔。
  6.《中俄北京条约》 1860年11月14日  
  1856年,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1858年5月,俄国逼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同年6月,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天津条约》,从中大占便宜,但仍不满足于所获得的特权和利益。当英、法向中国进行更大勒索的时候,沙俄竭力怂恿英法联军北上进攻京、津,试图利用英、法的军事侵略来讹诈中国;同时又拉拢美国,伪装中立,以“调停人”的身份出现,试图最大限度地获取侵略利益。  
  1860年(咸丰十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洗劫一空,并扬言要炮轰北京城、捣毁清皇宫。奉命谈判的奕昕求和心切,卑躬屈膝地请求俄国驻华公使伊格那季耶夫出面调停。伊格那季耶夫乘机要挟,要求清政府必须在与英、法谈判时事先就谈判的全部内容征求他的意见,并同意他在此前就领土问题所提出的要求。吓破了胆的奕昕慌忙表示接受。在中国同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刚过几天,伊格那季耶夫就坚持中俄谈判要对英、法保密,并向奕昕提交了一份中俄条约草案作为谈判的基础,逼迫清政府接受俄国的苛刻条件。中方代表在谈判中受尽屈辱,任人宰割,对俄方的要求不敢提出异议。
  11月8日,咸丰帝下谕准许奕昕签字。14日,奕昕被迫与伊格那季耶夫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共15条,主要内容有:
  1.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
  2.中俄两国未经划定之西部疆界,今后应顺山岭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中国现有常驻卡伦路线而行,即从沙宾达巴哈界牌起,经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至浩罕一线为界。
  3.俄国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设领事官;“遇有大小案件,领事官与地方官各办各国之人,不可彼此妄拿、存留、查治。”
  4.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新疆贸易除伊犁和塔尔巴哈台外,增辟喀什噶尔一口;恰克图贸易,俄国商人可由恰克图照旧到京。  
  《中俄北京条约》确认了中俄《瑷珲条约》的效力,再次承认了沙俄对中国黑龙江以北领土的侵占,并把《瑷珲条约》规定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割占。同时《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又为沙俄进一步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约依据”。这个条约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7.《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864年10月7日  
  条约简介:  中国的西部疆界原在巴尔喀什湖。18世纪30-40年代,沙俄的边界与巴尔喀什湖相距尚远。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通过武装入侵、筑垒移民等手法,强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大片中国领土。1860年,沙俄又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强行规定中俄西段边界的走向,把历来属于中国的山河湖泊和设在中国境内的卡伦指为分界标志,从而为更多地割占中国领土制造了条约根据。按照《中俄北京条约》的规定,自1862年8月起,清朝勘界大臣明谊与俄国全权代表巴布科夫、札哈罗夫等在塔尔巴哈台开始勘分中俄西界的谈判。谈判前,俄方拟定了与《中俄北京条约》边界条款的规定不相符的“国界草案”及分界地图,将更多的中国地方指为俄有。同时,采用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侵占黑龙江地区时实行的“以实际占领支持外交要求”的策略,出兵占领“国界草案”中俄国所要的山隘、要津,造成既成事实。谈判开始后,俄方坚持以中国常驻卡伦为界,“所有卡外尽作为应给该国之地”。明谊据理驳斥,未予同意。9月17日,中方作出让步,提议在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塔尔巴哈台、伊犁四处旧有边界至常驻卡伦之间,“适中定议”,将此线以西原属中国之地划给俄国。俄方对此竟未予置理。20日,俄方将“国界草案”交给中方,声称国界必须照图划定,否则即可毋庸再议,并限10日内答复。10月初,巴布科夫等单方面宣布中止谈判,择期回国。后中方多次要求复会,均遭拒绝。1863年3月下旬起,西西伯利亚总督出动俄军,向中国西部境内纵深地带推进,直指塔尔巴哈台、科布多、斋桑淖尔、伊犁等战略要地。    
  在俄军入侵面前,清政府畏葸不前。恭亲王奕昕认为“该国如此强横,……若不早为完结,诚恐酿成不可收拾之势”,于9月上旬向俄国驻华代办表示,准备接受俄方于上年在塔尔巴哈台提出的“分界议单”(“国界草案”),并提出以撤退入境俄军为交换条件。11月,明谊接得有关谕旨,随即照会西西伯利亚总督,要求俄方明年派员前来,“商办换约”。俄方借口来照中有“商办”字样,表示拒绝。1864年(同治三年)5月,俄军乘新疆回民反清起义之机,继续入侵中国西部地区,并于6?7月间强占伊犁西北的博罗胡吉尔卡伦,伊犁岌岌可危。8月11日,伊犁参赞大臣明绪迫于形势,致函西西伯利亚总督:“准照议单,约派使臣,速来换约”。俄方见签约时机成熟,表示同意。10月7日,中方代表明谊等与巴布科夫、札哈罗夫在塔尔巴哈台签署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并在俄方绘制的分界地图上签字画押。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共10条,主要内容有:
  1.重新规定从沙宾达巴哈起至浩罕边界为止的中俄西段边界,新界以西原属中国的土地划归俄国。
  2.划界后,新边界线附近居民,“地面分在何国,其人丁即随地归为何国管辖”。
  3.换约后满240天,两国立界大臣会同,“按照议定界址,建立界牌鄂博”,并拟定国界记文,互换为凭。
  4.立界后,位于新界俄国一侧的原有中国卡伦,应于一个月内迁往中国一侧;塔尔巴哈台所属巴克图卡外民庄五处,限10年内内迁。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是沙俄逼迫清政府签订的又一个掠夺性条约。通过该约和其后签订的三个子约,沙俄割占了中国西北部边疆约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连被《中俄北京条约》列为界湖的斋桑淖尔、特穆尔图淖尔等也被划入了俄境。  
  8. 《中俄里瓦几亚条约》 1879年10月2日  
  《瑷珲专条》、《兵费及款专条》、《陆路通商章程》  1864年,新疆少数民族举行反清起义,浩罕汗国统治者乘机派部将阿古柏侵入新疆,经过几年的战争,建立了“哲德沙尔国”,控制了南疆和北疆的部分地区。此时,俄、英两国在中亚地区的争夺非常激烈。沙皇俄国为扩张领土,并预防阿古柏在伊犁建立亲英统治,于1871年7月出兵强占伊犁地区,建立殖民政权。清政府多次与俄方交涉归还伊犁,均无结果。    1876年春至1877年冬,清政府派左宗棠率军西征,摧毁了阿古柏的统治,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1878年6月决定派钦差大臣崇厚出使俄国,谈判归还伊犁问题。次年10月2日,崇厚在沙俄的胁迫下,未经清政府同意,与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尔斯等人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里瓦吉亚签订《里瓦吉亚条约》、《瑷珲专条》、《兵费及款专条》以及《陆路通商章程》。
  其中规定:1.俄国归还伊犁地区,中国将霍尔果斯河以西和特克斯河流域一带割让俄国;酌改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地区两国边界;
  2.俄商得在中国蒙古地方和新疆全境免税贸易;增辟中俄陆路通商新线;
  3.赔偿俄国兵费和“补”俄民共500万银卢布(约合白银280万两);
  4.增设嘉峪关、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古城等七处领事。据此,伊犁虽归还中国,但其西境、南境仍被俄占,处于北、西、南三面受敌的境地。  
  9.《中俄伊犁条约》即《中俄改订条约》;
  1881年2月24日  《专条》、《中俄改订陆路通商章程》附件《俄商前往中国贸易过界卡伦单》  中俄《伊犁界约》﹑《喀什噶尔界约》﹑《科塔界约》﹑《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和《续勘喀什噶尔界约》五个子约即勘界议定书。   
  《里瓦吉亚条约》签订后,国内舆论哗然,纷纷指责崇厚卖国。清政府也认为“俄人与崇厚所议约章,流弊甚大”,拒绝批准,并将崇厚革职治罪。对此,沙俄一方面通过外交途径提出抗议,一方面在中国西部边疆和沿海集结军队,炫耀武力。面对沙俄的外交压力与军事威胁,清政府不得不加强戒备,以防万一。    
  1880年2月19日,清廷颁发上谕,任命大理寺少卿、驻英法公使曾纪泽为出使俄国钦差大臣,希望在对俄酌量让步的基础上改订《里瓦吉亚条约》,挽回一部分主权。7月30日,曾纪泽及其随员抵达圣彼得堡。俄方以条约一经签订,不能更改为由,拒绝开议。几经交涉,才表示同意。8月23日,中俄双方举行首次改约会谈,曾纪泽提出交还伊犁全境,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交界仍照旧址,领事只添设嘉峪关一处,新疆贸易不能处处免税等六条“改约”意见。俄方认为这是“将从前之约全行驳了”,决定不以曾纪泽为谈判对手,另派布策来北京谈判,以便就近直接对清廷施加压力。清政府获悉布策即将来华,“深恐大局不可收拾”,立即指示曾纪泽作出更大让步,力争在俄定议。10月2日,中俄彼得堡谈判复会。在此后的长期谈判中,双方就交还伊犁,赔款,喀什噶尔与塔尔巴哈台界务,通商,松花江航行,添设领事等事项进行反复交涉。俄方代表恣意勒索,态度强横,动辙以“中国若仍不允,则不得在俄再议”相要挟。延至1881年(光绪七年)2月24日,曾纪泽只好在沙俄拟定的中俄《改订条约》上签字画押,同时签订了关于赔款交纳办法的《专条》、中俄《改订陆路通商章程》及其附件《俄商前往中国贸易过界卡伦单》。    
  《中俄改订条约》又称《伊犁条约》、《圣彼得堡条约》,共20条。主要内容有:
  1.俄国将伊犁地方归还中国;中国将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一带地方划归俄有;根据本约规定的界线,在塔尔巴哈台地区“酌定新界”;在喀什噶尔地区“照两国现管之界勘定、安设界牌。”
  2.中国赔款900万银卢布(约合509万两白银),限两年内偿清。
  3.俄商在蒙古地区贸易照旧免税,在新疆各城贸易“暂不纳税”;准俄商前往肃州(即嘉峪关)贸易,由俄国运入该处的货物,按旧例减税三分之一。俄商贩货由陆路运入中国,可照旧经张家口、通州前赴天津,或由天津运往别口和内地市场销售;俄人得在设领各城及张家口建造铺房、行栈。另据中俄《改订陆路通商章程》,陆路商路除恰克图至天津一路外,增辟尼布楚――张家口――天津及科布多――张家口――天津两条新线;俄商所往通商路线各处如通州等也准销售货物;所有完纳税饷等事,均按新章办理;俄商来蒙古、新疆贸易的过境卡伦增至35处。
  4.俄国得在肃州、吐鲁番两处增设领事;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哈密、乌鲁木齐、古城五处,“俟商务兴旺”后陆续添设领事;俄国领事官有权与中国地方官“公同查办”两国人民在中国境内发生的一切事端。
  5.伊犁居民愿迁居俄国入俄国籍者,均听其便,中国官员不得阻拦。    
  中俄《改订条约》与《里瓦吉亚条约》相比,部分条款对中国的损害减少了一些,主要是中国收回了特克斯河流域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但需加付俄国400万银卢布赔款;同时,该条约几乎全部保留了《里瓦吉亚条约》规定的商业特权。从根本上说,它和《里瓦吉亚条约》一样,都是有损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不平等条约。通过《中俄改订条约》及中俄《伊犁界约》﹑《喀什噶尔界约》﹑《科塔界约》﹑《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和《续勘喀什噶尔界约》这五个子约即勘界议定书,沙俄又割占了霍尔果斯河以西和斋桑湖以东等处七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俄国在华的经济扩张,由边境地区延伸至中国腹地。此外,沙俄利用《改订条约》,在1881―1884年间胁迫中国新疆居民10万多人“迁居”俄境。  
  10. 中俄密约 1896年6月3日  
  条约简介:  90年代初,俄国开始修筑横贯欧亚两大洲即西起莫斯科、东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西伯利亚五大铁路。1894年,铁路修到了外贝加尔地区。俄国竭力想取道我国东北筑路,这对扩张俄国势力将大有好处。  
   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了辽东半岛,在《马关条约》中最初有割让辽东半岛的条款,这对沙俄在远东的扩张极为不利。于是,沙俄联合德、法两国对日本进行交涉,通过追加中国对日赔款,换取日本退还辽东半岛。在交涉中,俄国扮演了一个为中国“打抱不平”的“救星”角色,乃乘机向清政府索取“报酬”。为扩张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财政大臣维特的关于西伯利亚铁路穿过中国东北地区直达海参崴的建议很快得到了沙皇的批准。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4月,沙俄驻华公使喀西尼向总理衙门正式提出这一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在莫斯科举行。沙俄别有用心地邀请清朝权臣李鸿章参加典礼,并待以国家元首之礼。此间,尼古拉二世特命财政大臣维特、外交大臣洛巴诺夫与李鸿章进行秘密谈判。 
    谈判期间,俄方利用清政府部分官僚急于同俄国结盟的心理,把“借地接路”作为实现结盟的先决条件。为迫使李鸿章就范,俄方不断施加压力,威胁讹诈,以中断谈判相要挟。后来竟然将单方面拟定的《中俄密约》约稿交与李鸿章。同时,沙俄还使用重金贿赂的卑劣伎俩,向李鸿章许诺,如果“接路”顺利进行,将付给李300万卢布酬金。李鸿章没有提出实质性的修改意见,就把约稿转奏光绪帝请旨,并电催清政府准其画押。  
    1896年6月3日,中俄双方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中俄密约》(正式名称为《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或《防御同盟条约》)签字仪式。该条约共6款,主要内容是:
  1.如日本入侵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陆海军及军火、粮食互相援助,战争期间,中国所有口岸均向俄国兵船开放。
  2.中国允许华俄道胜银行接造一条由黑龙江、吉林至海参崴的铁路,无论战时平时,俄国均有权使用该铁路运送兵员、粮食和军械。  
  《中俄密约》是沙俄以不正当手段诱迫清政府签订的彻头彻尾的强盗条约。它的签订,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实际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这对于俄国将侵略矛头进一步伸向华北及长江流域,进一步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争夺远东霸权,具有重要意义。 
  11.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 1898-3-27   《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1898年5月7日  
  条约简介:  沙俄早就企图在太平洋攫取一个不冻港。维特与李鸿章1896年商议中俄密约时,曾提到由中东铁路修支线通黄海海口的问题,透露出占有海港的意图。1897年11月,德国借口两名德国教士在山东被杀,派军队强占胶州湾。沙俄借口“帮助中国人摆脱德国人”,于1897年12月14日派舰队驶入旅顺口,并答应“春暖离口”;其实却与德国暗中勾结,保证互相支持对方的侵略活动。沙俄为了强租旅大,一方面采取多种外交手段取得了法、德的支持和英、日的默认,克服了国际上的阻力;另一方面不断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从海参崴向旅顺口增派舰艇。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3日,沙俄驻华代办巴布罗福向清政府正式提出租借旅顺、大连和建筑中东铁路南满支线的要求,“限五日照复”。清政府决定派驻德公使许景澄为头等钦差大臣,赴彼得堡与沙皇政府举行谈判。 
    1898年3月12日,中俄开始会谈。俄方代表穆拉维约夫说:“胶事已定,英已得长江利益,法亦有索件,故俄必须租得不冻港口,为水师屯地。”许景澄告以中国如答应俄国条件,其他大国必然援例而来,有损东方和平。许景澄在随后向沙皇尼古拉二世递交国书时再次表明不能租让旅大的理由,尼古拉二世说俄方条件“早经筹定,实难改动,”中国政府应“早日允办。”此后俄国政府竟拒绝与许景澄谈判。20日,俄驻华代办巴布罗福到清总理衙门,提出俄方拟定的租借旅大约稿6条。由于当时朝廷内外群情激愤,总理衙门不敢接受俄国的要求。沙俄曾欲命令旅顺俄舰上的海军陆战队强行登陆,但在获悉清政府任命李鸿章、张荫桓为谈判的全权代表之后,又改变了主意,决定再次使用重金贿赂的办法达到目的。巴布罗福等人秘密会见李、张二人并向其保证:“如果旅顺口和大连港的事按照我们指定的期限并无须我们采取非常手段而办理成功,”每人酬银五十万两。李、张二人见利忘义,同意这笔肮脏交易,又去说服慈禧和光绪同意俄方的要求。3月27日,按照俄国指定的期限,由李、张代表清政府,与巴布罗福在北京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此后,许景澄与驻俄公使杨儒在彼得堡与俄外交部继续谈判,于5月7日签订了《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这两项条约的主要内容有:
  1.旅顺、大连及其附近水面租与俄国,为期25年。期满可“相商展限”,俄国在租借地内享有治理地方和调度水陆各军等全权,清政府无权驻军;
  2.租地以北划出一段“隙地”(几乎包括了整个辽东半岛),未经俄方许可,中国军队不得进入。
  3.中国同意俄国从中东铁路修一支线到旅顺、大连,“此支路经过地方,(中国)不将铁路利益给与别国人”。  
   通过签订中俄《旅大租地条约》,俄国强租旅大,在辽东半岛南端,建立了海军基地;中东铁路与南满支线把这个远离俄国本土的军港同俄国联结起来,东北三省成了沙俄的势力范围,俄国在远东的战略地位大大加强。强租旅大的第二年,它又擅自把旅大租借地改为“关东省”,实行军政合一的殖民统治。 
  12.《辛丑条约》 7-9-1901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失败了,1900年又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起自山东,迅速发展到直隶、天津、北京,引起帝国主义列强的恐慌。它们决定亲自出兵镇压义和团,英、美、日、俄、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侵入中国,8月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带光绪皇帝及亲信臣从仓皇出逃西安。清朝统治者公然出卖义和团,迫不及待地向帝国主义求和。  
    1900年10月,法国率先提出惩治祸首、赔款、拆除大沽炮台等六项要求,作为与清政府谈判的基础。经各国公使多次会议加以补充、修改,12月24日11国(八国之外加上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共同向清廷提出《议和大纲》12条。清政府完全接受。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9月7日,奕昕、李鸿章全权代表清政府,同这11个国家在北京正式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各国和约》,简称《辛丑条约》(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丑年而得名)。  
    《辛丑条约》共12款,另有19个附件,主要内容有:
  1.赔款。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2.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3.拆炮台、驻军队。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外国可在自山海关至北京沿铁路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
  4.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叙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
  5.对德、日“谢罪”。清政府分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
  6.惩治附合过义和团的官员。从中央到地方被监禁、流放、处死的官员共百多人。
  7.设立外务部。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进一步加深。  
  13. 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 1902-4-8   
  1902年4月8日,沙俄政府代表雷萨尔与清政府代表王文韶在北京签订了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  
  该条约共4条:  
  一、东三省各地“一如俄军未经占据以前,仍归中国版图及中国官治理”。  
  二、“如果再无变乱,并他国之举动亦无牵制”,俄国军队在一年半内分三期全部从东北撤走。  
  三、俄军撤退前,东三省中国军队的数目、驻地,必须与俄国军官商定;俄军撤退后,中国在东三省的兵力应添应减,应随时知照俄国。   四、俄国交还山海关、营口、新民屯沿线铁路,清政府应给予赔偿。 
    该条约的最后签订,经历了漫长的讨价还价的过程。1900年,沙俄出兵参加八国联军,趁机侵占了东三省。1901年1月24日,沙俄在各列强国的干预以及清政府的拒绝下,宣布废止《奉天交地暂且章程》。之后,沙俄又提出了旨在独占东三省,攫取东北的兵权、利权和官吏任免权,以及将势力范围从东北扩大到外蒙古和北方各省的约稿,要求清政府正式签订,清廷未许。继而沙俄又要求清政府与道胜银行订立合同,条件是清廷向道胜银行担保,东三省的任何铁路或工业租借权未经银行同意,不让与其他各国,俄国就从东北撤军。这一方案可以直接垄断东三省金融和一切租借权,因此英、日、美等国坚决反对。 
    1902年1月3日,英、日两国结成同盟,共同反对俄国。美国则于2月3日照会俄国,反对道胜银行垄断东三省的经济权益。   德国、法国也都直接间接表示反对。2月12日,俄国接到清政府拒绝签订银行合同的通知。沙俄被迫让步。
  14.《中俄满洲里界约》(1911-12-20)  
  条约简介:   中国内蒙古地区东北部与俄国毗连的水界和陆界,是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和1727年中俄《阿巴哈依图界约》划定的。但随着沙俄侵略势力的扩张,这一带界务纠纷日见增多,俄国人非法越界侵占中国土地的事件屡有发生。清政府为防止沙俄扩大侵略,于1909年由外务部照会沙俄政府,提议双方派员会勘边界。1910年4月,俄国同意清政府的建议。 
    1910年5月,清政府命黑龙江呼伦道宋小濂为勘界委员,与沙俄勘界委员儒达诺夫在满洲里举行会议。此次会议历经3个月,会谈10余次,决定先勘水界后勘陆界。满洲里一带的水陆国界,由于中俄双方长期未予会勘,水路国界河身淤积,港汊纷歧;陆路国界,界点毁失,界线不清;而且旧约条文简略,又无当时图籍可凭。这些客观因素成了沙俄任意侵占中国领土的借口。对水路,俄方舍条约不据,硬说历史上河流曾改道西移,强指右岸河汊为额尔古纳河旧河道,并欲将靠近中国岸边许多河中洲渚划入俄境。会勘陆路界址时,俄方往往远离历史上习惯的边界线,而深入中国境内十数里或数十里寻找边界点,牵强附会指某地为旧约所定的界点,并以武力恐吓要挟,迫使中方认可。宋小濂据理驳斥,并向俄方的武力威胁提出抗议。但清政府对沙俄的侵占意图,一味采取妥协退让的态度,惟恐交涉破裂。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派黑龙江巡抚周树模为会勘中俄边界大臣,与俄方代表菩提罗夫在齐齐哈尔进行谈判。会议之前,沙俄在满洲里边界附近多次增兵,进行武力威胁。会议中,俄方要求将满洲里划归俄国,周树模据理力争,坚决不让。俄方又提出中国应在水陆两界其他地方作出让步,作为俄国不侵占满洲里的交换条件。12月20日,周树模被迫同俄方签订了《满洲里界约》。此时,辛亥革命已爆发,清王朝覆灭在即,沙俄有鉴于此,遂照会清外务部,以该界约“无须由两国政府批准,政府视为完全了结。”《满洲里界约》就如此匆匆地成为了“定案”。 
    《满州里界约》共两条,其主要内容是:中俄两国重定由塔尔巴干达呼第58界点起,至阿巴该图第63界点,并沿额尔古纳河,至该河与黑龙江会流处止的国界。  
   此次界务交涉,本应按照旧约规定,双方共同履勘水陆两界,但结果却完全超出了会勘的范围和旧约的规定,以致新设界点位置及水路国界与旧约不符。陆路边界线的6个界点全部南移,致使中国丧失数百平方公里土地。水路在界约中虽载明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但右岸应属中国的许多洲渚,却以臆造的“额尔古纳河旧河道”为借口,划归俄国。《满洲里界约》将旧约作了有利于俄国的修改,并就此重新划定了国界,是有损于中国领土主权的不平等条约,也是清王朝签订的最后一个丧权的边界条约。
  15.《中俄声明文件》 1913-11-5   
   《声明另件》  1911年12月,外蒙古大治佛哲布尊丹驱逐清办事大臣,宣布外蒙独立,1912年11月与沙皇俄国签订《俄蒙协约》及其附件《俄蒙商务专约》。1913年袁世凯与沙俄签订《中俄声明文件》,承认外蒙古自治和《俄蒙商务专约》,但同时规定外蒙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中俄声明》规定:俄国承认中国在外蒙的宗主权;中国承认外蒙的自治权;中国应允不干涉外蒙内政,不在外蒙驻兵,不派文武官员,不办“殖民”。但中国可任命大员,携带卫队驻扎库伦,另派专员分扎其他地方,保护内地人民利益;俄国也允除各领事馆卫队外,不在外蒙驻兵,不干涉外蒙内政,不办殖民;中国接受俄国调处,按照本声明与《俄蒙商务专条》确定中国与外蒙的关系等等。《声明另件》规定:俄国承认外蒙古为中国领土之一部分;关于外蒙政治土地交涉事宜,中国政府允与俄国政府协商,外蒙亦得参与其事,另议地点召开中俄蒙三方会议;外蒙自治区域,除阿尔泰以外,以前清驻扎库伦办事大臣、乌里雅苏台将军及科布多参赞大臣的辖境为限。 
  16.《中俄蒙协约》 1915年6月7日 
  条约简介:  沙俄早就对中国蒙古地区抱有野心。1911年12月沙皇俄国策动外蒙古分裂主义分子宣布“独立”后,又于1913年11月5日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了《中俄声明》文件,承认外蒙古所谓的“自治权”和沙俄对外蒙古的实际控制。 
    根据《中俄声明》第五款的规定,中、俄、蒙三方于1914年9月8日起在恰克图举行会议,商订“俄国及中国在外蒙古之利益暨各该处因现势发生之各问题。”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为都统衔毕桂芳、驻墨西哥公使陈?,俄国代表为驻库伦领事密勒尔,外蒙古代表为司法副长希尔宁达木定、财务长察克都尔扎布。谈判中,沙俄极力扩大其侵略权益和外蒙的“自治权”,并威胁中国代表说,如果中国提出让外蒙“万难承认之条件”而使会谈“无效”的话,俄国就要“一再扩充承认蒙古政府事实上自治发生之效力。”谈判以《中俄声明》和《声明另件》为基础,但在外蒙取消独立和外蒙的铁路、邮电、税则以及内外蒙古交界处不殖民等问题上,沙俄仍步步紧逼,欲谋求更多的权益。中国代表虽据理力争,但在北京政府“勿致决裂”的命令下,一再退让。如税则问题,双方本已形成定议,但在得知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中日关系紧张的消息后,俄国乘人之危,推翻已有的定议,坚持苛刻的条件,加重内地商人在外蒙经商的困难。中国代表虽提请罢议,但袁世凯指示要“设法勉力解决”,向沙俄让步。再如俄国代表提出不得在与外蒙毗连的内蒙各旗殖民,中国代表立即表示拒绝讨论。俄国代表就以停止会议相要挟,北京政府便终以另行照会的形式,对俄国的提议予以承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1915年6月7日,中、俄、蒙三方代表在恰克图正式签订了《中俄蒙协约》。  
    《中俄蒙协约》共有22条,其内容除确认和重申《中俄声明》、《声明另件》及俄蒙《商务专条》外,还规定:外蒙古博克多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汗的名号,受民国总统册封,中俄不干涉外蒙古现有内政制度;外蒙有权与外国签订工商方面的国际条约;中国商货进入外蒙一律交纳内地货捐;外蒙境内的诉讼,华人被告时由俄国领事与中国驻库伦大员或其代表会审,俄国人被告时中国驻库伦大员仅可观审;外蒙境内的恰克图至张家口电线为外蒙政府产业等。同时,中国外交总长陆徵祥和俄国公使秘密互换照会,规定中国不得在外蒙交界的内蒙古地区殖民。    《中俄蒙协约》是中国北洋政府同沙俄签订的有关外蒙古的不平等条约。它将沙俄在外蒙获得的权益具体化,严重损害了中国在外蒙古地区的主权。外蒙古的“自治”,实际上是俄国殖民统治的代名词。《中俄蒙协约》使中国外蒙古地区沦为沙俄的独占范围。  
    以上仅仅是我所查到的一部分,据说中俄共有41个不平等条约。希望有兴趣的人们继续查找。
  一六八九年九月七日(清康熙二十七年),兴安岭及额尔古那河以西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国土,于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丧失。
  一七二七年十月二十一日(清雍正五年),贝加尔湖之南及西南约十万平方公里国土,被迫与沙皇俄国签订恰克图条约而丧失。
  一七九零年(清乾隆五十五年),约十万平方公里之库叶岛,被沙皇俄国暗中吞并。
  一八四零年(清道光二十年),原为我属邦哈萨克,被沙皇俄国侵并,该邦面积约百万平方公里。   
  一八四零年(清道光二十年),原为属邦布鲁特,约十万平方公里面积土地,被沙皇俄国并吞。   
  一八五八年五月二十八日(清咸丰八年),混同江以西,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区,面积约四十六万平方公里土地为沙皇俄国侵占,并逼迫腐败无能的清王朝签订瑷珲条约加以承认。   
  一八六零年十一月十四日(清咸丰十年),混同江及乌苏里江以东兴凯湖附近,约四十三万平方公里国土为沙皇俄国侵占,事后逼清王朝签订北京条约加以承认。   
  一八六四年(清同治三年)后,自沙渍达巴哈起,至葱岭止约四十三万平方公里国土,沙皇俄国逼清王朝订立塔城界约等多次界约,加以承认。   一八六八年(清同治七年),约百万平方公里面积之我属邦布哈尔汗国,被沙皇俄国侵并。   
  一八七六年(清光绪二年),原为我属邦浩罕国,约三十五万平方公里面积土地,被沙皇俄国吞并。   
  一八八一年(清光绪七年),自伊犁西南天山之阴,那抹哈勒克山口起至伊犁西北喀尔达止,约二万平方公里国土,被沙皇俄国逼迫清王朝订立伊犁条约而丧失。   
  一八八三年(清光绪九年),额尔齐思河及斋桑泊附近,约二万平方公里土地,因沙皇俄国逼迫清王朝签订科布多塔尔巴哈台界约而丧失。  
   一八九五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新疆省极西地区帕米尔地方,约一万余平方公里土地,被沙皇俄国与英国瓜分。   
  一八九八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沙皇俄国强租旅行顺大连,该两港口面积约三千八百平方公里。   
  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苏联先唆使唐努乌梁海独立,一九四四年(民国三十三年)正式侵并,总面积约十七万平方公里国土。   
  一九四五年(民国三十四年),前苏联要挟英美订立雅尔塔协定,同年十月外蒙古举行所谓公民投票(苏军亦参加投票)。国民党政府被迫承认其所谓‘独立‘。面积有一百四十四万平方公里。   
  被俄国侵占和强行从我国版图上剥离的国土,仅根据不完全统计,至一九四五年止,共有五百八十八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二分之一还要多!如果这些国土现在还在中国的版图上,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就是中国而不是俄国!     
  总面积为一千七百多万平方公里的俄国,总人口才一亿四千七百多万。其中绝大部分都居住在俄国的欧洲部分,诺大的远东地区只有不到七百万人口,还不到东三省的十五分之一。近十多年来,大量中国人纷纷涌往远东地区谋求发展,并且由最初的出卖劳力演变为现在的经商办企业。华人经济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成分。还有抢占唐努乌梁海约110万平方公里,及分裂我外蒙古156万平方公里 .

慢慢朽烂——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废弃图录(转载) / 砸锅买铁上网 / 第4页-[天涯]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港媒:惶恐情绪蔓延 军队高层深恐闹兵变

 

港媒:惶恐情绪蔓延 军队高层深恐闹兵变

【2012年08月17日讯】港媒报导,尽管军队与社会高度隔离,但是中共意识形态体系指出的“四个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在军队中空前盛行。“军队的腐败比地方要厉害得多”是军队退转士兵军官的一致看法。军队高层深恐战争爆发后下级军官与士兵要借反腐闹兵变。

党媒屡次发文称:中共面临四大危险

今年7月1日,中共党报发社论称,中共面临四大危险,胡锦涛讲话强调:“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之后,中共媒体多次再发这个“四大危险”,并由于这“四个危险”,信仰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尖锐地摆在每个共产党人面前,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现实危险。

解放军报更是屡次发文章:“要做到党不叫干啥就不干啥”。近日,中共北戴河会议结束,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再公开表示“效忠”。中共喉舌新华社15日报导称,郭伯雄在沈阳战区调研时强调,全军和武警部队要“按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部署要求”,深入“学习贯彻胡主席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十八大召开。

“四个危险”归为一个惊慌

香港动向杂志8月号报导,随着战略学教育的普及,低级军官对中国的周边态势与潜在对手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由此也产生“战无胜”的悲观情绪。有资深分析专家说:“就一字之差!从毛时代盲目鼓吹的人民战争‘战无不胜’到今日高技术战争下中国的‘战无胜’,仅去一个‘不’字,就能看出未来战争的胜负。”较为客观的判断则认为,中共形成全面远洋战力海洋实力要到二○三五年,且必须训练成三大航母编队。

就是在军方高层,对能否发动网络战争一举击败美国也无把握。因为网络武器正在全面广义化,比如网络致盲敌方雷达后,使进攻部队(飞机与舰艇)进入隐身状态。军队内部的说法是,“美军磨刀霍霍,在网络这一看不见的战场上大展拳脚”。这种宣传本质上强化了士兵“战无胜”的心态。

报导说,尽管军队与社会高度隔离,但是中共意识形态体系指出的“四个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在军队中空前盛行。“军队的腐败比地方要厉害得多”是军队退转士兵军官的一致看法。官媒说由于这“四个危险”,信仰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尖锐地摆在每一个共产党人面前”。军队高层深恐战争爆发后下级军官与士兵要借反腐闹兵变。

在面临中共最高领导层换届之际,军方空前加强了对官兵的行为控制。比如,军队文职人员开立涉军博客要报请师以上政治主管部门的批准,已经开立的要进行敏感内容复查;现役士兵上网聊天被严格禁止,更不允许使用微博。未经证实的消息指出:北京各大军事单位实行了网络派员制,在网吧的纠察人员可以随时发现节假日便装进入网吧的士兵。

反西方宣传效果适得其反

由于中共军队与社会近乎隔离,因此,对公众网媒转刊军方强硬的政治讲话颇为突兀。先是国防部长梁光烈在七月三十一日的招待会上讲“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深化军事斗争准备”;然后是国防部发言人在八月二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回应日本涉华军事评估,指日本蓄意挑拨军队与中共的关系。

报导说,外国人开始介入军队与中共的关系实乃破天荒的事情。不过,它更是对中国国内舆情的一种“翻译”。中国网络舆论中有不少发言指出宪法上并没有“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之规定。至于军队,私议军队国家化之题的大多是下级军官,因为军队腐败堵住了他们的晋升之路。

中共极力激化南海局势确实冒着巨大的战争风险,但是东海与黄海的地理缺陷使其不得不作如此选择。东海平均水深七十二米、黄海水深平均四十米,无法形成潜艇的天然保护。一旦战争发生,敌方可在五小时内全歼中共在该区域的潜艇。而南海的二百米水深区域都算浅水,二百至两千及两千至四千深水区十分广阔,不或有利于中共海上利器潜艇的隐藏。

报导说,中共的“全方位信息防御战”的一个基本依据就是西方对华开打信息战,尤其是藉助叙利亚问题,“通过各种手段对中国和俄罗斯施压,企图在国际上造成中俄是少数派的印象”云云。但是,这种渲染如同战略学研究的普及化会带来负面影响一样,又证实了中共在信息战方面的实力远远弱于西方。

(责任编辑:孙芸)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白崇禧东北战局三妙策 蒋中正支持白申辩


1946年,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和国防部长白崇禧在南京。(网络图片)

白崇禧东北战局三妙策 蒋中正支持白申辩


“父亲对东北战局有三个建议”

1946年5月,国防部长白崇禧督战指挥国军在东北四平大败林彪共军,美国立即施压,蒋中正被迫宣布停战,国共双方军事从此惊天大逆转。(网络图片)
白先勇回忆说,在台湾有很多次,平日喜怒不形于色的父亲白崇禧提起四平街战役,不胜感叹,扼腕顿足。
1946年4月,国共双方在东北战略重镇吉林省四平开始了第一次主力决战。在战事持久拉锯不下,双方攻守最激烈的时候,蒋介石派首任国防部长白崇禧于5月17日飞赴东北督战。“小诸葛”一到东北,即召开军事作战会议,国军士气大振。杜聿明所部孙立人、廖耀湘、陈明仁等精锐国军只用三天时间便攻克四平,将林彪十多万共军打得丢盔弃甲,伤亡数万,林彪化妆成伙夫随残兵败将狼狈逃窜到哈尔滨和长春。
当时,据情报,长春有六千苏联红军,南京国民政府怕跟苏联冲突起来,酿成国际事件,命令国军不能开进长春。
白崇禧担心痛失良机,顶住压力命令杜聿明进攻长春,自己赶回南京向蒋介石报告。长春城破,白崇禧希望乘胜追击拿下哈尔滨,并希望自己留在东北指挥。但是,蒋介石迫于美国马歇尔的压力,下令白崇禧回南京,并宣布东北停战。
林彪残兵败将因此而得到喘息机会,死灰复燃,国军再也没能到过哈尔滨,最后东北和华北一并沦陷于林彪共军。此乃白崇禧将军一生的憾恨。
蒋介石后来也终于反省他在1946年6月6日颁发第二次停战令对东北战局的影响,在他撰写的《苏俄在中国》中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可说这第二次停战令之结果,就是政府在东北最后失败之唯一关键。”
白先勇看了蒋介石日记,蒋在那几天痛批马歇尔。后来国共在华北打起来,马歇尔又七上庐山施压,蒋介石不肯再停战。为此,马歇尔把对蒋政府的美援切断了八个月之久。
白先勇表示:抗战胜利后,东北是中共的第一目标。国军在抗战时都去了云南广西等南方。父亲白崇禧认为把南边的国军运到东北是孤军深入,补给线太长。而华北一直是共产党在经营,国军空虚,先稳定华北,比占领东北更重要。但国军还是去了东北。辽沈一败,影响整个内战大局,如果以华北为中心,可能结果又不一样。
白先勇说,父亲白崇禧当年对东北有三个阶段的战略建议:巩固华北;到东北,打胜了就得追击到底;东北大势已去时,他觉得不应坚守长春、永吉,而应把兵拉到沈阳以南,据锦州而守,这样不至于被共军包围起来各个击破。可惜,这三项剿共战略建议,蒋介石均未采纳。
“少数真正了解共产党的人”
白先勇表示,看蒋中正的日记,国共内战,国民党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低估了共军,以为他们刚从窑洞爬出来,没飞机、没大炮。不晓得共产党的厉害,父亲白崇禧可能是国军里很少数真正了解共产党的人。
白先勇说,父亲在北伐时就跟共产党交手过很多次,他认为共产党有组织能力,有信仰指导,还有共产国际的支援,不是普通的军队。
事实上,与国民党内大多数人物不同,白崇禧对共产党认识非常深刻透彻,他认为共产主义是中华民族旷古未有之祸害,必须坚决肃清。白崇禧一生,反共立场始终坚定如一,从不因为中共之盅惑而有过丝毫动摇。
早在1938年抗战初期,白崇禧就坚持力主国军在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积极配合正规战,以扩大面的占领。白将军的提议获得蒋中正支持采纳为国策,军委会通令全国各战区实行。白崇禧直接指挥掌握的桂军在安徽等地在开展抗日游击战的同时,严厉打击图谋不轨、抢占地盘的共军。
1944年,白崇禧就预见到日本投降时,国军主力远在大西南的国民政府,面临着接收北方失土时间上的劣势,因而力主由美军代为接收,以防中共抢先。
1945年,抗战甫一胜利,白崇禧便一再强调:“对中共问题,除武力外,别无解决办法。” 白崇禧主张先剿共而后整军裁军,他向蒋中正郑重建议,应乘抗日战胜余威,先将共军彻底剿灭,而后裁军和行宪,否则将给中共以可乘之机坐大。
战后急于从事经济建设和推行民主宪政的蒋中正未予采纳。
“怎么能说抗战是军阀打的呢?”

1937年,淞沪会战战场,铁血桂军向日军冲锋反击。10月的一天,仅桂军廖磊集团军便战死6位旅长,上万桂军敢死队队员大部分壮烈牺牲。白崇禧痛心疾首,连日饮食不进,谋思抗战对策。(视频《不朽的光荣》中的一画面。)
白先勇认为,父亲白崇禧不是“桂系军阀”。“军阀”等于说是一个地方的军事头头,只顾区域性利益。父亲一生大部分在中央,武昌起义、北伐、抗战都是全国性的。“怎么能说抗战是军阀打的呢?”
在广西八年,那是有点割据的意思。但即便那时,他的利益也不在广西,他们的视野是全国性的。“九一八”一发生,他就练兵,准备抗战。抗战一打响,父亲最先从广西出兵,数量也多,40万军队。
事实上,自“九‧一八”事变之后,白崇禧是全中国主张抗战最坚决的将领。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白崇禧上将乘坐蒋介石所派的专机飞抵南京,是第一个抵京与蒋“共赴国难”的地方高级将领。第二天,日本报纸就以醒目大标题宣布:“战神”莅临南京,中日大战不可避免。
抗战出征前,李宗仁、白崇禧联名发表《告广西党政军全体同志暨全省同胞书》和《训勉全体将士书》:
“我英勇的将士们,这是民族自卫的战争,我们不甘亡国,我们不甘灭种,我们要为保国卫民而战,为拯救我们自己而战,从这一战,争取我们民族的生存,发展我们中华的国运。”
“我们两肩担负全民族生存的重任,我们父母妻子及4.7亿的中国同胞,指望我们拿头颅热血,去挽救他们自己民族的危亡,我们纵然受尽千辛万苦,也绝不能退缩,我们要做个堂堂的好汉,把一切贡献给国家,把生命贡献给这次神圣的抗战。”
国民政府1945年统计,抗战期间,广西出兵100万,人数在全中国排第二,按人口比例排第一。 广西征募士兵及劳工450万,占全省1200万人之近40%,为全国之最。
蒋总统旌表白崇禧“忠贞为国”
1966年12月,白崇禧因心脏病突发去世,蒋中正下令给白崇禧的葬礼是国葬规格,非常隆重。12月9日早上7点50分,蒋中正总统第一个前来祭悼白崇禧。白先勇表示,蒋中正满脸哀容,是真的悲伤,那是一种“革命尚未成功”,而昔日同志和战友已经逝去的悲伤。蒋经国代表国防部主祭,陆海空三军、联勤总司令部的各位总司令和部长都前来祭悼英雄。
蒋中正总统特亲笔题词,旌表白崇禧将军“忠贞为国”“轸念勋猷 健生同志千古”
美国《纽约时报》当天自台北发布特讯报道,称赞白崇禧将军为“中华民国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和将领”。


(视频:捍卫中华 战神白崇禧—— 碧血黄花岗 万世流芳颂 

(视频:1945年10月10日,日军在北平太和殿前投降 :中华民国首任国防部长、抗日持久战最高战略制定者、国军多场重大战役策划部署指挥者白崇禧上将亲临现场监督。北平十万余民众和美、英、苏、法等国代表观礼,激动高呼“中华民国万岁”、“中国万岁”、“蒋委员长万岁”、“胜利万岁”,声震屋瓦,响彻云霄。)

(视频:中华战神白崇禧 —— 青天白日旗飞扬 永恒不灭英雄的光芒 

(视频:战神白崇禧 —— 巍巍大中华 梅花千古颂 

(视频:《父亲与民国》台北发布会现场播放白崇禧记录片 :1966年,蒋中正总统率领众官员第一个前往祭悼白崇禧的国葬;1947年,国防部长白崇禧莅台视察国军和处理二二八事变;1944年,白母马太夫人90岁大寿,蒋委员长特派参谋总长何应钦代表他本人为白母祝寿,白崇禧将军全家与5万多军民以及驻华美军司令史迪威等将领参加祝寿。)

(视频:不朽的光荣—— 伟大的中国卫国战争: 1945年8月,蒋中正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历时14年艰苦卓绝浴血抗战,采用白崇禧上将率先提出的抗日持久战战略,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迎来了近代历史上最伟大与荣耀的时刻。)

(视频:《一寸河山一寸血》(23) 日机轰炸蒋中正故乡,白崇禧论克敌制胜,桂南会战昆仑关攻坚战大捷,消灭日本“钢军”。

(视频:《一寸河山一寸血》(14)—— 徐州会战血战台儿庄,蒋中正亲临视察,白崇禧助李宗仁获大捷 )

(视频:《父亲与民国》在台湾 白先勇说白崇禧、民国、蒋中正 (台湾卫星电视台TVBS看板人物):在台湾17年,白崇禧将军念念不忘光复中华河山,去世前还在操心谋划国军的反攻大陆战略。60多年后,白先勇又走进了南京总统府,在当年蒋中正授予父亲国防部长大印的那个礼堂,参加“白崇禧与中国历史”研讨会。 )

真相: 广西二千越战退役老兵要待遇 围堵政府抗议

真相: 广西二千越战退役老兵要待遇 围堵政府抗议:
二千多名越战退役老兵要求享受国家优抚政策,15日上午,聚集广西自治区政府拉横幅表示抗议,并高唱军歌、喊口号,警方出动一千多人进行强制驱散和抢横幅,许多老兵被强制塞进大巴车拉走。
警方强制驱老兵
广西越战老兵娄玉名告诉大纪元记者,15日上午10点,老兵们向政府请求接访,要求享受国家优抚政策,改善参战老兵生活待遇。一直到中午12点也没有一个政府官员出来接访,老兵们情绪激动,列队拉横幅封堵区政府大门,并高唱军歌、喊口号,现场一度沸沸扬扬。
中午交警来实行了交通管制,接着警察、防暴特警、武警都来了,警方共出动一千多人到现场。
广西越战老兵高润兴对记者表示,警方说政府门前的聚集活动妨碍公务,要强行驱散,中午1点开始清场行动,他们用队列人墙把老兵分割成几块,并拉起警戒线,开进七、八辆大巴车隔离人群,外围还有警方的包围圈,准出不准入,包括街对面都站了警察不准围观市民拍照。
然后几个警察围捕一名老兵,双方发生一些拉扯,有的老兵被拖、被抬强硬地塞进大巴车,其动作粗暴、野蛮。高润兴说,他们都被强制送回家,下午上班后仍然有一些老兵去政府信访局诉求,但还是没有答覆。
老兵要求按政策享受待遇
高润兴说,上访的主要目的是请求区政府,按国家的有关政策落实老兵的待遇问题,并请求区政府给予参战老兵提供强有力的医疗保障体系。说中央已经下发一个文件,文件说参战老兵生活不能低于当地生活水平。有很多政策广西不但没有落实,还根本不把当年的功臣当人看。
据悉,这次参加省政府抗议活动的老兵来自广西南宁、柳州、钦州、河池、贵港、玉林等地,根据中央 413号文件及今年7 月11日的国发[2012]29号文件精神,向自治区政府提出参战老兵的主要诉求是:
请求对所有对越作战退役军人发放一次性安抚金5万元;请求区政府切实落实中央对参战老兵的各项优待政策;请求区政府给予参战老兵满30年工龄,50周岁可以办理正式退休待遇;请求政府给予失业下岗的、农村户籍的参战老兵免交养老保险金,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请求凡参战老兵,不管是城镇或是农村的,有无工作的。都应享受每月生活定补费220元待遇;请求区政府给予参战老兵提供强有力的医疗保障体系。请求政府给参战老兵发放"荣誉军人优待证"等。
参战老兵在诉求中最后提到,如果参战人员的生活状况,政治待遇低劣,今天的不幸,就是未来卫国战争参与者的明天!不难设想;一旦国家有难,还会有谁为之英勇奋战?江山永固,甚堪忧虑!

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西伯利亚训练营

 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朱可夫训练营,该训练营有多个训练地点。其中一个在北极圈内的永冻冰层上,一个在白令海峡以南200海里的一个小岛上——训练营的人给这个无名小岛取名“朱可夫”,还有一个在原始森林里。
  他们都有一个老板,执行完全一致的训练模式。这个训练营的第一批学员出现在黑市拳坛是苏联解体后的九十年代。
  西伯利亚训练营的教练来自前苏军特种军官和克格勃特工,此外还有大量从中国、日本雇佣的格斗高手。
  训练营采用极度严酷的管理,远远超过任何军队组织,教练随时可以枪毙学员,哪怕学员只是起床晚了一分钟。
  训练营的所有学员都是自愿报名,收费相当高昂,每年的学费超过4万美金,完成标准三年的训练需要12万美金。不过自愿报名的有潜力16岁以下少年,如果没钱付学费可以签定合约在出营后用比赛酬金支付学费,扣除制度和黑十字一样。凡是合约学员都必须有两名以上教练分别书写推荐信给营方,以保证的确有培养价值。
  西伯利亚训练营的学员主要来自前苏联各国和日本、韩国、中国、蒙古
  训练营从教练到学员都是严格挑选后的格斗狂热分子,训练极端残酷血腥,日常训练几乎和实战格斗的强度相等,光是训练营内的死亡率就高达三分之一。
  西伯利亚训练营的训练结果相当惊人,毕业后的学员具有惊人的力量和完美的格斗心理——冷酷、冷静、视死如归。
  西伯利亚训练营的拳手迅速在在黑市拳坛刮起了一股西伯利亚的强劲寒风,被“战斧”王腾击毙的“侧踢之王”普金就是来自这个训练营,普金整整统治了黑市拳坛八年之久,他是西伯利亚训练营走出来的第一批学员中的佼佼者。

训练手段:

  西伯利亚训练营的拳手来源复杂,有桀骜不逊的格斗运动员,臭名昭著的街头打手。一旦踏进了训练营,就只能成为格斗机器。训练营的周围有电网、地雷,还有荷枪实弹的警卫巡逻。老板雇佣了很多资深的黑市拳教练、原克格勃教官及其他格斗项目的高手来训练他们。从第一天起,拳手就要面对生存和死亡的选择。教练的要求苛刻得令人咋舌。两个小时之内完成600次100公斤深蹲、四小时之内踢断30英寸的木桩、在封闭的室内徒手和6只狼狗搏斗、徒手和两名手持棍棒的教练搏斗。很多人在训练中伤亡。死去和重伤难以医治的人都被埋掉,拒绝训练的人会被当场处决。对这样残酷的训练,彼得罗夫称之为“自然选择”,这里的教练说:“在训练中总会有人死掉,这无关紧要。只要有1/3的人能活下来,就说明训练是成功的。”
  在这里,最不可思议的要求也被认为是正当的。拳手只是这里的产品,不合格的要销毁掉。90公斤级以上的拳手必须达到400公斤以上的深蹲成绩,一脚踢断20英寸的木桩,限期达不到的都被处死。教练经常在夜间溜进拳手的宿舍,用鞭子抽打他们。后来拳手们都锻炼出了一种技能,只要稍有响动就会惊醒并迅速作出反应。拳手们有时要围着400米的训练场跑两个小时,来回爬100多层楼梯。达不到要求的拳手轻则遭到毒打,重则被当场处决。有时犯错误的拳手还会得到一个宽大处理的“机会”,与灰熊关在一起20分钟,能不受重伤走出来的人会被宽恕。
  教练们教授的技术十分简单。虽然所有可能的徒手攻击手段都要涉猎,但核心的训练内容不超过十种。黑市拳要求一切训练内容都要以最快、最狠地击毙对手为目标。从西伯利亚训练营走出的拳手已经丧失了常人的感情,他们残忍而镇静,不放弃任何击毙对手的机会。在世界各地的黑市拳场,“西伯利亚来的拳手”令人闻风丧胆。

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大国解体:势所必至


《红楼梦》中的贾府,是金陵四大家族之首,“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虽然当王熙凤管事时,这“赫赫扬名,已将百载。”可是,因为实行的是家长制一言堂,其实质正象旁观者古董商冷子兴所说的那样“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没倒,内囊却已尽上来了。”王熙凤何尝不知道这点?她就很实在地对前来贾府打秋风的刘姥姥直言:“大有大的难处”!其实,何止家庭这样?就是那些地跨欧亚雄视百代的大帝国,不也纷纷在“大有大的难处”的悲哀中一一解体,灰飞烟灭么?

先来看看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中国古书称为大秦,是古代罗马文明的一个阶段,理论上仍是共和制,实际上是一个专制的政体。罗马帝国可以用来表示所有在罗马统治之下的土地。罗马的扩张使罗马超出了一个城邦的概念,成为一个帝国。罗马疆域的全盛时期是图拉真统治时期,罗马帝国此时总共控制了大约5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国家之一。根据史料,罗马帝国一般被分为前期帝国(前27年—192年)和后期帝国(193年—476年)两个阶段。前期帝国经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至安敦尼王朝(五贤帝时代)达到鼎盛。国家稳定、社会繁荣,被称之为罗马的黄金时期。后期帝国从三世纪危机起,经伊利里亚诸帝、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君士坦丁大帝的帝国,至狄奥多西一世死后将帝国正式分为两部分(395年)。西部在内忧外患中衰落,在476年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奥古斯都路斯,西罗马帝国灭亡。而东部帝国直到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史学家更多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跟它兴起的原因一样,是战争——可以说战争缔造了罗马帝国,也毁灭了罗马帝国。战争的特点就是高度独裁,统帅说了算。这一特点落实在罗马帝国的治国方略上,自然也就是专制独裁。而如此庞大的帝国靠独裁统治,其资源与合法性都大成问题,这导致了它的最终灭亡。罗马帝国形成之前一百年的混战战争的结果形成了城邦间融合。帝国的形成是由于战争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建立帝国才去发动战争。整个欧洲就是在不停的分分合合中波动,但是整体却是分多合少。罗马帝国的形成在整个欧洲的历史上是个合并的最高峰, 解体是必然的。

再看看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国家是古代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现今土耳其境内)建立的国家。古代土耳其人在我国历史上又称突厥人,自汉代始世世代代居于我国北方,遂与我中原地区汉民族往来日趋密切。隋开皇三年(583年)东西突厥分立,古代土耳其人划归西突厥的一支,他们以“畜牧为事,随逐水草”。在经过数个世纪中亚民族大迁徙之后,迄至13世纪末停留在小亚细亚的这支突厥人首领奥斯曼一世(1290——1326)宣布独立,自称“苏丹”(即君主),故名奥斯曼国家。奥斯曼土耳其人汲取先进地区的文化,一跃成为中央集权的强大封建帝国。俟苏里曼一世时(1520——1566)达到鼎盛,其疆域东起中东波斯湾,西到匈牙利,北抵高加索,南达北非沿地中海一带,辖红海、黑海、爱琴海及东部地中海,形成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军事封建帝国,总人口达 1400万。然而,在征伐统治过程中,专制制度和军事独裁制度给帝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阻碍了帝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庞大的军费开支造成国库枯竭和税收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负担越来越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终于使帝国元气大伤,日趋衰落。奥斯曼帝国从16世纪末开始国势日衰,17、18世纪帝国日见瓦解。到19世纪,原属帝国版图的欧洲国家,如希腊、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与门的内哥罗、保加利亚纷纷独立、自治,有的地区则为俄、奥、英所占有。而其本土所在的土耳其,也在凯末尔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于1923年10月29 日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从而结束了苟延残喘的奥斯曼帝国统治。

当然,还不得不提及我们耳熟能详的苏联帝国的崩溃。遥想苏联建国之初,是何等的器宇轩昂:挟据说是人类最先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由最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领导,风驰电掣,气壮山河, 1922年12月30日在世界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其时也,它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占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几乎整个中亚和北亚;陆地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等国接壤。在世界舞台上也是雄姿英发,不仅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且是与美国并列的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然而,就这么一个曾经牛皮哄哄的超级大国,因为奉行斯大林模式的治国方式——具体说来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具体说来,起码有以下三点:首先,政治制度过分集权和僵化。苏联政权高度集中,一切政策由最高领导人决策,并通过行政命令实施。整个国家以“官本位”为核心、“长官意志”为根本。党的机构占有和控制了社会全部资源、人实施。采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社会舆论绝对一统化。其次,计划经济的恶果。计划经济是资源配置方式,并不是整理政治权力。统制经济是国家用政治权力,将一切社会资源和经济活动集中统一管制,彻底否定市场,对资源强制配置,一般只运用战争和重大 自然 灾难境况时。由于集权,苏联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半计划半统制经济。最后是严重的集体腐败。在苏联,当权者在 法律 名义上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却凭着政治权势,享受高薪、豪华住宅、特供商品和免费休假,并通过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侵占更多财富,腐败已成为整个党政机关的集体行为。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于是,人们看到: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的事件作为标志,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为立国69年的苏联划上句号。苏联即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由15个加盟共和国和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10个自治区和129个边疆区或州组成。苏联解体后分裂出15个国家——用苏东坡的话来说就是“固一世之雄也,如今安在哉?”

看完外国,再不妨看看我们自己。离我们最近的满清帝国,也曾辉煌一时。史料记载: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起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即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南海岛礁),西南达西藏的达旺地区、云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区等18世纪的清朝以及部分朝贡国缅甸北部,西尽咸海与葱岭地区,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北抵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南包括台湾、澎湖群岛。极盛时总面积达1300万平方千米除此之外,许多周边国家,也都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在盛清之时的藩属有:东边的朝鲜、琉球,中南半岛有安南(越南)、南掌(老挝)、暹罗(泰国)、缅甸、以及南洋群岛的兰芳共和国,西南有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中亚西亚有浩罕、哈萨克、布鲁特、布哈尔、山克、爱乌罕(阿富汗)等藩属国。

然而,大有大的难处——这难处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国际势力的觊觎入侵。进入19世纪尤其是近代时期,由于清朝专制制度不思改进,拒绝民主自由的现代思潮,由此导致的,最终丢失香港、澳门、外东北(包括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千米,以及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萨哈林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18世纪的清朝以及部分朝贡国土,分别于1858年和1860年被迫割让给俄罗斯帝国,未收回)、新疆极西帕米尔高原(巴尔喀什湖之东南、伊犁以西、以及喷赤河以东的帕米尔等地区约45万平方千米的领土,于1864年被迫割让给俄罗斯帝国,未收回)、台湾和澎湖列岛(1895年割让给日本,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投降后,台湾和澎湖主权移交给中华民国)近4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再次,则是国内革命,由于拒绝宪政,满清最终引发革命,1911年,武昌城下一声炮响,旋即包括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上海、贵州、浙江、江苏、广西、安徽、福建、广东以及四川、山东等地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统治。满清帝国因此解体,后在一代枭雄袁世凯的上下其手下,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一代帝国最终灰飞烟灭。此诚如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一文中所言:“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便不约而同的起一种大联合运动。武昌一声炮响,各省咨议局先后十日间,各自开一场会议,发一篇宣言,那二百多年霸占铺产的掌柜,便乖乖的把全盘交出,我们永远托命的中华民国,便头角峥嵘的诞生出来了”。

这些大国解体的历史似乎告诉我们这样一条规律:如果一个国家非常庞大,与此同时,这个国家又不具备调集全国优良资源进行国家管理国家治理的民主制度的话,那唯一的结局就是在一度辉煌后灰飞烟灭。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