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李自成明末起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李自成明末起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3月10日 星期四

李闯王八进商州记略

 明崇祯登基,陕北连年遭灾,民不聊生,官府逼税逼债,百姓无路可走,纷纷起来造反。李自成起义后,参加了他舅舅高迎祥的队伍。许多股农民军先后在王嘉胤、王自用的率领下,流动作战,东渡黄河打入山西,又南渡黄河打入河南。从这时起,李自成在黄河以南,长江南北转战了十多年,多次进入商洛,和商洛有密切的关系。

  崇祯六年(1633)腊月,高迎祥和许多股友军从卢氏、淅川、郧阳等地第一次打进商洛,腊月二十八日分别打开了商南、镇安、山阳,杀死了山阳知县董山谟,在洛南打死了防守尉闫调化,又向西走出了商洛。第二年也是腊月里,为了突破洪承畴在陕西的围剿,高迎祥和李白成又领兵自陇东到关中,从商州和洛南间的小路走出陕西进入河南。这两次进进出出,李自成尚不太出名,只作为高闯王部下的闯将跟随着征战的。
  崇祯八年(1635),官军见农民军又先后回到商洛,五省总督洪承畴便想包围而歼灭。围定之后,他派总兵曹文诏由阌乡直入商州。端午晚上,曹文诏直奔仁治乡的五峪。那里的农民军一接触便退,想把曹文诏引入埋伏圈。曹文诏也没中计,初六官兵迫到麻池河乡的金岭。农民军不愿硬拼,就北上突围进入了关中。半年之后,高、李在关中作战失利,便一同从华阴南下,经洛南出朱阳关去河南。仅这一年,他们就来商洛两次。
  祟祯九年(1636),高、李从光化羊皮滩渡过汉江后分了兵:李白成从山阳、商州、洛南一路穿过,去陕北开拓作战,高迎祥从商南来打商州,未得手又西去,秋季高迎祥牺牲,李白成继承当闯王。
  崇祯十一年(1638)潼关南原失败后,李白成向南翻秦岭进入了洛南、商州、商南,经过收聚散兵和休养生息,想打开商州?便驻兵军岭川,并化装进城探听虚实,躲在苟姓家中。后因官军有所戒备,参将郑国栋等还主动出击,攻城计划未能实现,但却得到商州举人姚锡胤来归附。姚以后成了他的文臣。闯王又去向南金钟山屯兵扎营,并娶了王家姑娘,生了孩子。约在崇祯十二年(1639)末,闯王突围南下进入湖北。
  三年后李自成势力强大,准备夺取全国政权。他在领兵攻潼关、打西安的同时,也派袁宗第、刘体纯等带领右军从武关打入商洛,占领了各县,十月强攻破商州城,派鲁大儒任州牧,招抚百姓。从此商州归属闯王。第二年他建立子大顺朝,改年号永昌,打进了北京。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推翻明朝后的四十二天即又退出了北京,从山西又回到西安。清顺治二年(1645)正月,闯王再从西安经商州、商南撤出了陕西。商州的闯王政权在正月底结束,他本人于这年夏季牺牲于湖北通城九宫山。
  闯王牺牲后,他的部下执行了联明抗清的路线。其中有一部在刘二虎(即刘体纯)的率领下经渐川打进陕西,清顺治三年(1646)二月攻占了商州城,州官袁生芝自尽,刘二虎开署理事。但清朝援兵得信后从西安来到。二虎见形势不利,便经山阳撤入湖北。
  综上所述,李自成七次进出于商州。连他的余部刘二虎攻克商州,共是八次。(牛树林)

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

汝州之战


中国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明军主力在汝州(今河南临汝)地区进行的一次决战。
编辑摘要
目录
1 简介
2 背景
3 作战部署
4 作战经过
5 评析

汝州之战 - 简介

李自成起义——汝州之战
李自成起义——汝州之战
中国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明军主力在汝州(今河南临汝)地区进行的一次决战。此战,李自成先退一步,诱敌深入,巧择战机,一举歼灭明军主力,为尔后推翻明王朝奠定了基础。

汝州之战 - 背景

崇祯十五年七月,朱仙镇大捷后,李自成获农民军加紧围攻开封。陕西总督孙传庭因关中久旱,兵、饷难筹,迟迟不能增援。明廷不得已,为镇压起义军,解开封之围,竟不顾人民死活,从开封城西北的朱家寨口掘开黄河,企图水淹起义军。李自成发觉后,移师河南西部,然后乘开封被水淹空虚之机,乘舟攻占开封。接着又在河南郏县迎战孙传庭部,初战不利,主动撤退,并故意遗弃衣甲财物于途,明军争利,阵势混乱,李自成回军反击,罗汝才亦率后续部队夹击明军,歼敌数万。孙传庭退回陕西。十一月,李自成会合诸路义军,连营500里,召集诸将议事,决定先取汝宁,再回师襄阳。闰十一月十三日,农民军进军汝宁。杨文岳亲率保定兵布阵城西,监军佥事孔贞会率四川兵布阵城东。农民军先攻城东,继攻城西,先后下之,毙总兵虎大威俘文岳、贞会等,全歼守军。
攻下汝宁后,农民军转锋南攻襄阳左良玉闻风丧胆,将襄阳劫掠一空后,经武昌逃奔九江。农民军不战而下襄阳,并于十六年正月在襄阳(今属湖北襄樊)设署任官,拥立李自成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五月,公推李自成为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建立农民革命政权,设官分职,整顿军队,将全军整编为中、左、右、前、后五大营,设正、副权将军总督5营兵马,每营设制将军一人统领。李自成召诸将,采纳从事顾君恩等意见,议定了先取关中,再攻山西,后取京师(今北京),推翻明王朝的作战方略。

汝州之战 - 作战部署

李自成李自成
明廷为阻击农民军攻势,命陕西总督孙传庭为兵部尚书,调集陕西、河南、湖广、四川等7省明军lO余万人分进河南。八月初六明军出潼关,具体部署如下:
一、孙传庭自率主力,以总兵牛成虎为前锋,高洁为中军,王定、官抚民为后继,白广恩统“火车”营,出潼关,趋洛阳,会合河南明军陈永福、卜从善部,转攻汝宁;
二、命左良玉率兵自九江趋汝宁,夹击农民军;
三、命四川总兵秦翼明率兵出商、雒(今陕西商洛境内)进行策应。企图三路合击,会攻汝、襄,歼灭农民军主力。
李自成闻讯,于七月进兵河南。他认为孙传庭“九边精锐悉隶麾下,又据潼关之险”,若在潼关与敌决战,将冒极大风险。因此决定采取诱敌远离关中,陷敌于孤立无援境地后,再聚而歼之的作战方针。于是他派兵一部赴阌乡(今河南灵宝西)诱明军主力至河南中部决战,自率主力屯于宝丰、襄城待机。并在襄城、郏县问修筑土城20余座,城门暗伏大炮,待机。守城步兵各执长矛、弓矢和小炮,城前挖掘堑壕以阻敌,骑兵则列阵城后以为机动。

汝州之战 - 作战经过

明崇祯十六年五月,李自成攻占今湖北、河南大部地区后,拥兵号百万。遂于襄阳(今属湖北)集议推翻明王朝的作战计划,决定先取关中,再攻山西,然后直逼京师(今北京)。此时,明帝朱由检任命孙传庭为兵部尚书,调集河南、湖广(约今湖南、湖北)、四川等七省明军约10余万,分进河南,向农民军发动进攻。
李自成闻讯,立即改变部署,派兵一部往阌乡(今河南灵宝西)迎战,诱明军主力至河南中部决战。同时,为阻击四川明军进入河南,又在内乡县一带加强防守,掩护翼侧的安全。

八月初十,孙传庭在朝野催促下率师出潼关抵阌乡。农民军佯弱诈败,且战且退,先走陕州(今三门峡市西北)、渑池,继经洛阳向郏县、襄城转移。孙传庭自以为得计,冒险轻进,于九月初八,进抵汝州。适遇农民军都尉四天王李养纯叛变投降,供出农民军主力及后方屯驻地点。初十,明军集中全力进攻宝丰,数日不克。孙传庭恐误战机,亲督诸军破城,击杀农民军州牧陈可新等。旋又袭陷唐县(今唐河),尽屠农民军随从眷属。李自成为创造歼敌条件。于襄城依托深沟高垒组织坚守,暂不出战,以疲惫明军;并以轻骑兵一部绕道敌后,袭取汝州西北之白沙,切断明军粮道,致使明军断粮。十四日,明军攻下颊县,获得骡羊200多匹(只),分食立尽。接着连下7天大雨,明军饥疲不堪。二十一日,因为断粮,明后军于汝州哗变。孙传庭为解决粮饷,分军为三,由白广恩高杰陈永福率领,分头行动。
李自成乘明军移营之机,于二十三日发起反击,前锋骑兵组成3队,每队720人,向屯于郏县东南的明军发起轮番冲击。明将白广恩率所部8000人逃往潼关,高杰部迎战农民军失利,损失三、四千人。孙传庭仍不甘心失败,企图移师南阳筹粮,寻机再战,留总兵陈永福守城。孙传庭一走,陈永福部也急忙撤走。李自成亲率主力追杀,及至南阳,孙传庭会同攻占唐河的明军回军还战。双方展开激战,明军溃退,“火车”、步兵四散奔逃,骑兵向北逃跑,农民军骑兵乘胜猛追,驰驱400里追至孟津,共歼明军4万余人。孙传庭仅率少数随从逃过黄河,回守潼关。明总兵陈永福兵败被俘,投降义军。

汝州之战 - 评析

此战,左良玉、秦翼明惧于农民军的威势,按兵不动。孙传庭本欲固守潼关,因在皇帝朱由俭和关中官员的催逼下冒险东进.中了李自成诱敌出关之计,远离关中,后勤补给又被切断,使明军丧失了作战能力。农民军以“诱敌出关,然后聚而歼之”的正确作战方针为指导,隐真示假,佯退诱敌;深沟高垒,坚守疲敌;暗出奇兵,断粮困敌;纵骑出击,大量歼敌。最终赢得了决定双方生死存亡的汝州之战的彻底胜利。此战还表明,农民起义军来自人民,深得民心,既可取给于民,同时,因为指挥得当,还可取给于敌;明军则失去了民心士气,全赖官方后勤补给,一旦后勤补给线被切断,大军即不战而溃。 

2012年6月27日 星期三

闯王旗

 电影名:闯王旗
  闯王旗海报
闯王旗海报
  导 演:林农 高秉江 游于荃 杨谟超
  编 剧:程云
  主 演:杨士雄 胡和颜 童志 周家耀 杨谟超
  上 映:1978年
  地 区:中国大陆
  颜 色:彩色
  类 型:剧情片

编辑本段剧情

  1638年,李自成的农民义军在潼关南原陷入官军的包围,伤亡惨重,
  闯王旗剧照
闯王旗剧照
断水缺粮,面临全军履灭的境地。官军派敌将带叛徒高见前来劝降,遭到李自成和将士们的怒斥和嘲笑。高见又向堂妹高桂英求救,被高桂英怒斥后,命推出去斩首。李自成询及突围之策,刘宗敏指出向西南突围,众将呼应,而李自成却采纳夫人高桂英的分兵突围计划。李自成与高桂英互相壮别。李自成命两队人马分别杀出敌军重围。高桂英突围后,身受箭伤潜至豫南崤函山休整,因不知李自成下落,日夜赶制闯王旗以慰悬念,亲率女兵舞剑以备出击。刘芳亮的部下王小七扮成道士去商洛打听闯王下落。王小七打听军情回来,证实闯王确在商洛山。高桂英说服刘芳亮树起闯王旗,自己率部杀向潼关,牵制官军,确保闯王在商洛山休整壮大,潼关敌军果然中计,被高夫人的疑兵拖住,损兵折将,半年后始知上当。李自成率部突围后,来到商洛山中,司文练武,整军屯田,生活非常艰苦。郝摇旗在其部下的鼓噪之下,要拉走人马。众将误以为他要投敌,主张截杀,闯王却命令放行。郝摇旗来向闯王辞行,闯王热情相待。闯王说服众将,相信郝摇旗不会投降,使众将及郝摇旗深受感动。闯王并以军器、甲杖及高夫人所存纹银相赠,郝摇旗悲痛泪下,发誓为闯王战斗。半年后,李自成休养生息,整饬军旅,发展壮大起来,郝摇旗在南阳也树起闯字大旗,大壮义军声威。高桂英率部牵制敌军辗转战斗。三路人马于端午节胜利会师。

高桂英

 高桂英,米脂县城北壶芦山(俗称壶芦旦)人,高立功之姐,李自成夫人。
  1627 年(崇祯元年),李自成因矫捷善走,魁梧有力,被银川驿招募为驿卒,往返于榆林米脂延安递送公文。
  李自成递送公文相当卖力,不料因连连将驿马累死或丢失而引起知县不满,那年正赶上朝廷下令裁驿,他首先被裁减。随后,李自成便去延安拜师学艺。期间,因抱打不平,抑强扶弱,打死延安地痞石友仁,便跑回米脂。不久被官兵抓获,叫知县宴子宾打得伤痕累累,送入大牢。
  当时监狱的禁卒高立功,原与李自成是驿站上的好友,给他送茶送饭,格外殷勤。有一天上午,高立功弄了些酒菜想给李自成解闷。刚进狱室,猛然望见李自成身上盘着一条又粗又长的蛟龙,鳞甲鲜明,头角崭然。高立功大惊,一失手摔碎了杯盘,拔腿就跑。李自成从梦中惊醒,翻身起来看见满地杯盘和刚跑出去的高立功,便连忙喊他,高立功方才转回来,但不见了蛟龙,心中好不诧异,料想李自成不是等闲之辈。于是趁着夜色,打开李自成的镣铐,两人一起逃往壶芦山。
  壶芦山距县城 60 多里,较为偏僻,高立功一家就住在这里。其姐高桂英也是好武之人,极讲义气,弟弟高一功也身手不凡。高桂英见到行侠仗义、武艺超众的李自成,十分敬慕,便忙着烧火做饭,精心料理李自成的饮食起居,采药敷伤心里默祷着自成受创的身体早日康复。
  李自成对桂英的体贴照顾记在心里,更为她才貌所动心,渐渐对桂英产生了爱慕之情。他俩的一举一动,都被高立功看在眼里,他觉得自成和姐姐是男才女貌,正好般配,但又不好轻易点破此事。原因是高桂英早已嫁人,只是成婚不久丈夫便夭折,桂英成了寡妇。过去有 “好女不嫁二男”的古训,不知桂英与自成能否同意此事。
  经过高立功巧妙周旋,不料想二人一说即合。于是,李自成与高桂英在壶芦山成亲了。自成与桂英新婚后,便在高立功家与桂英召集一帮乡间兄弟每天在院子里习武练功。桂英在李自成的指点下,武艺长进很大。有时比武,桂英亦有奇招,李自成也很难胜过她,李自成不由赞叹夫人是女中豪杰。
  壶芦山美人配英雄的事很快传了出去,官府闻风追来。李自成便与高桂英、高立功、高一功收拾行李,连夜出走。后来,几经辗转,投奔延安嫡舅高迎祥的队伍。从此,高桂英与李自成夫唱妇随,同心协力,患难与共。她亲率一批以米脂婆姨为骨干的女兵组成娘子军,跟随闯王驰骋疆场,闯荡天下,协助李自成推翻了明朝,建立大顺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巾帼英杰。
  李自成兵败后,高夫人带李过、李通李来亨及贺珍、郝永忠率部继续征战与清兵抗衡。在抗清斗争中,高桂英屡建奇功,后被南明唐王封为节孝贞义一品夫人,号其军为“忠贞营”。

高桂英夫人寨


夫人寨也叫福神寨,在县城西北四十公里的闸口乡与金罗镇交界处,亦即天供山省级森林公园内,海拔399.2米。为峦峰层叠、奇石突兀、云蒸雾腾、蜿蜒数百公里的武陵山余脉尾端。它既是长江之南通往祖国西南第一州-----澧州的腹地,扼江南之咽喉,又可俯瞰广阔无垠的澧阳平原和八百里洞庭。因此,李自成的夫人高桂英曾在此屯兵扎寨,山寨便也由此而得名为“福神寨”,而当地老百姓则习惯称之为“夫人寨”。
  据《直隶澧州志》载:“福神寨在天供山北二里许,高与之齐,而险峻过之。四面唯北可曲折上,石脊路狭,如履石梁。夹脊皆兰,脊尽则上顶,顶颇宽平,前后有沟,似曾立寨。”就是这里,曾经记载了一代巾帼英雄高桂英率领将士,驰骋纵横,除恶抗清长达一十七年之久悲壮感人的英雄业迹。
  那年,李自成兵败北京,被阿齐格和吴三桂的几十万精兵追击,只得一路退潼关、弃西安、入襄阳、转武昌,至湖北通山时,为保存实力,以图来日,他设疑代毙,采取金蝉脱壳之计,和夫人高桂英折返向西,一路悄悄地逃到了澧州。因此,一些史书记载:李自成死在九宫山,“李自成死后,其余部不下四、五十万人,分两支进入湖南,一支由郝摇旗、刘体纯等率领抵达湘阴,共十余万人;一支由高夫人、高一功、李过等率领抵达常德,约三十万人。”吴三桂为了斩杀高桂英,进入澧州境内后,见人就杀,见屋就烧,甚至跳入池塘,躲在荷叶下的人也都被其部下照荷叶一刀,不能幸免,尽遭涂戮;复兴场、谢家塔等集镇都被焚烧殆尽,谢家塔则烧了七天七夜,依然余火不灭。
  而高桂英和李自成也恰恰就看中了澧州。早在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拥兵百万,破襄阳、夺荆州,把湖广各州县置于控制之下,改襄阳为襄京,建立中央政权,进称新顺王时,就已屯兵澧州,熟悉了澧州。这次高桂英来到澧州的时候,夫人寨这地方还是田王寨,寨主便是落草为寇的田某,号称田王。由于田王处处为害,使百姓苦不堪言,民愤极大。高桂英决心占领这进可攻、退可守的田王寨,一则为民除害;一则作为栖身之处,与老木寨(高桂英母亲驻守的山寨,在闸口乡老木村)、和尚洞(在洞市乡境内)形成倚角之势,遥相呼应,作为李自成夹山大本营的前哨,游刃自在地与吴三桂、与官府抗争。
  为了拿下田王寨,高夫人表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雄才大略,以及骁勇善战的英雄风姿。她先是强攻,由于不敌山上的滚木雷石,难以破寨。后来她想到了黄土高坡上能爬陡坡、攀悬崖的大山羊,一下茅塞顿开。便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先安排一路人马在山寨北坡早早摆开攻山架势,吸引田王注意;又亲自带领一路人马来到山势陡峭的寨子南面,在山羊的角上悬挂灯笼,又在山羊屁股后面系一只铁桶,里面燃放鞭炮,让士兵督赶山羊分批上山攻寨。刹时间,只听爆炸声、呐喊声陡然四起,响彻云霄;只见漫山遍野的灯火直往上窜,直吓得山上的守兵手忙脚乱,将滚木雷石尽数放将下来。待山上滚木雷石刚刚放完,高夫人抓住战机,指挥大队人马督赶山羊,一路杀声直冲山顶。那田王见势不妙,弃寨落荒而逃。自此,人们把高夫人赶羊攻寨的山峪取名为“羊子峪”。也就是从这时起,高桂英开始了在夫人寨一十七年的战斗生涯。
  高夫人夺得山寨之后,在山上以主寨为中心,又分设了四个小寨,建了聚义厅、帅堂、将室、兵营、了望塔,辟了校场,挖了五米多宽、三米多深的战壕。战壕挖成之后,一股龙脉骤至,引来清泉倒流,灌满沟壕,壕内也自然生长出了扁担长的鱼。同时,高夫人在山寨脚下兴建了一座上、下三进的寺庙,名为牙前寺,寺内供着西天佛祖和关帝爷的神像。在此期间,高夫人打着“均田”、“免粮”的旗帜,赈粮济民,号召百姓与官府、与清兵周旋,深得百姓的拥戴。
  1664年,即康熙三年,高夫人及其部队作为满清的心腹之患,仍在被追剿之中,或许这年也合该夫人寨气数已尽。当时,澧州知府经高人指点,亲自带领官兵驻守在龟沙口,亦即挖断岗,企图挖断夫人寨的龙脉,困死高桂英,谁知前一天晚上挖,第二天清晨又复了原,接连多日天天都是如此,急得知府心急火燎。到了八月的一天晚上,知府大人做得一梦,梦见自己在回府途中,路遇一位白发老人手牵孩童,那孩童口里念念唱道:不怕千把锄来万把锹,只怕桐针钉断腰……知府听罢,立即喝令停轿,谁知老人已飘然而去。知府醒来,十分纳闷,请来师爷、风水先生反复推敲、思量,终才破解其意。
  几天之后,知府又亲自督阵,在挖断岗处打进数根桐树树桩,断了夫人寨的脉气,满清官兵们呼啸而上,山寨即破,将士们终难抵挡,尸横遍野。可怜高夫人正值临产,只得狠下心来,将刚刚落地的小儿丢入水沟(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溺儿沟),迎战来敌。她看看情势不好,只得边战边退,退至上马礅时,其部下只剩八名贴身亲将,高夫人命令她们奋力冲出包围,夺取生路,可八名女将战到最后,俱饮剑自刎,壮烈牺牲。就在这时,高夫人那灵性十足的坐骑直奔过来,高夫人立即翻身上马,只见那马为了救主,四蹄一蹬,便蹬断了高夫人平时上马、下马的垫脚巨石,里面飞出一条金龙,护着高夫人飞离了山寨。
  高夫人离开山寨之后,直奔夹山,无奈追兵难丢,行到临澧新安地带人疲马乏,再难前进。于是躲进一位老太太家里。老太太将她安置隐藏好后,问她姓名,她想起自己是日落时分进了老太太家门,便随口答道:姓酉。自此,高夫人便在这里隐姓埋名,再没露面。也就从这时起,新安一带才有了姓酉的人家。
  后来,夫人寨山下的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巾帼英雄,便把这山寨叫做夫人寨;把没有一户高姓人家的村子,叫做了高家村,并且至到如今;把高夫人上马、下马的垫脚石叫做上马礅、下马礅。现在,这上马礅上仍然留有高夫人的脚印、高夫人顿放兵器留下来的圆圆的凹印,以及上马礅石头里飞出过金龙的痕迹。
  再后来,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的时候,天供山林场的职工在山上修建了望台,曾经挖出一个足球大的石灰糯米白团,起初了望台的值班人员在了望之余当作足球踢来踢去。直到有一天,看山的舒爹见人们把这球踢厌了,才想探个究竟,把这球一块一块地敲下来,多日之后,终于发现里面有个十公分左右的圆洞,内藏一颗篆刻金印。老人不认识这东西,交了公。有人曾把它拿到县城银行兑钱,银行工作人员说这不是单纯的金子,有可能是文物。但再也不知去向。
  再后来,天供山林场的职工在夫人寨种树,也先后挖出过战刀、铁矛、箭簇之类的兵器。
  再后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一些老人们还回忆说:早两年,还看见有一本《夫人寨日志》,厚厚的,在高家村、高农村、福神村的一些村民中相互传看过,传去传来就再也不知去向了。他们还说:不久前,潇湘电影制片厂的鞠盛曾来夫人寨采访过,说要在这里为高夫人拍一部电影。一九八二年,鞠盛在《澧县报》上发表了几首纪念高夫人的诗,其中有一首是:“一山耸峙万山前,东望澧阳似锦笺。夫人结寨南天立,欲效女祸敢补天。”他还写了一部电影诗剧,长达几千行。
  今天,夫人寨上依然还有完整的战壕、当年营房的遗址遗迹,上马墩、和尚岩、古栈道、千年古枫……它们也都会向你见证、讲述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幕幕动人故事。

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艾能奇(?-1647年)


艾能奇(?-1647年),一作艾云枝、艾奇能,张献忠义子。
以勇猛著称,与孙可望刘文秀李定国并称“四将军”。大顺元年(1644年)封定北将军。献忠称帝后,封定北王。顺治三年(1646年),献忠死于西充,能奇引兵入滇[1],准备联明抗清,二月十二日攻克定番,张耀等被处死。永历元年(1647年)进攻东川(今云南会泽)。进至距东川府三十里处,遭遇当地土司禄万钟时的埋伏[2],中毒箭流血不止,回昆明,不治身死[3]

刘文秀(?-1658年)


刘文秀(?-1658年),陕西延安人,明末张献忠义子。
早年追随张献忠,崇祯十七年大西国国建立后,受封为抚南将军,与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奇合称为四将军。顺治三年(1646年),张献忠在四川南充战死,与孙可望等率余部数万人南走,入云贵,连克遵义、贵阳。
永历六年(1651年)受封抚南王,时艾能奇已死,率大西军步骑六万出川南,由叙州、重庆进围成都,杀清都统白含贞白广生等,迫使吴三桂败走保宁。刘文秀出四川,与吴三桂部战于川北保宁,轻敌大败,王复臣自杀身死,退回贵州。永历十年(1656年),随永历帝至昆明,封为蜀王,孙可望闻讯大怒。隔年,孙可望背叛南明,刘文秀与李定国大败孙可望于交水,孙可望率部属六百余人至宝庆降清。
永历十二年(1658年),刘文秀在四川山区操练,收集孙可望部下兵将,多达三万余人。李定国要求永历帝召回刘文秀,此举使得日后清军的三路进攻贵州进展得极为顺利,而李刘两人由是出现心结,文秀内心非常苦闷,“将一切兵马事务悉交护卫陈建料理,亦不出府”[1],四月二十五日病卒于昆明[2]。其子刘震后来也降清。

李定国(1621年-1662年)



李定国

南明
爵位晋王(南明)
籍贯陕西延安
族裔
字号鸿远、宁宇
出生1621年06月27日
陕西延安
逝世1662年06月27日 (41岁)
云南猛腊
亲属义父张献忠
子:李嗣兴
李定国(1621年-1662年),末民变势力之一大西军将领,南明武将,明末清初最杰出的抗清将领之一。汉族民族英雄。字鸿远、宁宇陕西延安人,一说榆林人。张献忠义子,封为安西将军。隆武二年(1646)张献忠战死后,与孙可望等率部联明抗清。永历六年(1652),入广西,克桂林,乘胜北上,连克永州、衡阳,“两蹶名王,天下震动”,令清廷一度准备放弃西南七省。遭孙可望嫉忌,退入广西,再屯云南。十年,密迎永历帝入滇,封晋王。后孙可望降清,西南防务机密尽失,清军大举攻黔。他转战不利,退入缅甸。永历十六年(1662),永历帝被杀,他忧愤病作,于同年病亡。

目录

  [隐藏

[编辑]前期生平

[编辑]大西时期

李定国出身贫寒,十岁从张献忠,定国能征善战,喜读《孙子兵法》、《资治通鉴》,素称“万人敌”、“小尉迟”;以宽慈著称,攻破城池未尝妄杀,遇士绅百姓必设法保全。与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等四人均为张献忠义子。崇祯十七年(1644年),从张献忠破成都,被封为安西将军,地位仅次于孙可望。

[编辑]联明抗清

1646年,清军入川,张献忠战死,与孙可望大西军餘部南走綦江,永历元年(1647年)先入贵州,后借云南沙定洲之乱进入云南,当年与孙可望等一同称王,建立政权,可望称平东王,定国称安西王,刘文秀称抚南王,艾能奇称定北王;1648年,定国攻破佴革龙,擒杀沙定洲,平定云南。定国在云南组织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团结少数民族,建立西南抗根据地。 定国劝说可望:“吾辈本大明臣民,中国沦陷于外寇,则当严辨夷夏之界,以中国为重,今挈滇、黔、蜀‘归就’明室,诚心辅佐”。永历三年,孙、李遣使与南明永历朝廷商洽共同抗清事宜。永历四年,李定国被永历帝封为西宁王。[1]

[编辑]西南抗清

[编辑]两蹶名王

永历六年,迎永历帝入贵州。大西军北伐,李定国率东路军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南下广西,直趋桂林,大败清军,取得桂林大捷,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2],大西军收复广西;然后北上大战湖南衡州,十一月二十四日阵斩清敬谨亲王尼堪,取得衡阳大捷,尽复湖南[3]。一时天下震动,西南抗清战局也被扭转,使“清君臣闻警,上下震动,闻定国名,股栗战惧,有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与帝媾和之议”[4]黄宗羲称:“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笔而问天也!”[5]李定国在永历朝廷的功绩与名望越来越高,遭孙可望相嫉,造成两人分裂,李定国为顾全大局,被迫退入广西、云南,继续经营反清事业。

[编辑]南明内哄

1654年(明永历八年,清顺治十一年),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相约会师广东新会,东、西合力进攻广东图取广州,则明朝势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长江北伐,攻赣、皖、苏各省,则复兴大业有望矣。郑成功派林察、周瑞督军西进,却因故延误了与李定国的约期;致使李定国孤军奋战,加之瘟疫流行,虽克复肇庆,却于广州城外大败而回。李定国本来对与郑成功会师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郑连姻来巩固盟谊[6];但却因郑成功屡愆军期而误了大事,李定国对此相当失望。
1656年(明永历十年,清顺治十三年),李定国受封为晋王[7]
1657年(明永历十一年,清顺治十四年),孙可望对李定国倒戈相向;然而由于孙可望不得人心,许多将领皆投向李定国阵营,孙可望大败,败退贵州。同年,孙可望投降清朝。李定国击败孙可望后仍坚持抗清,保卫桂王政权,但因西南军事情报均被孙可望出卖,故屡遭失败。

[编辑]血战磨盘

1658年(明永历十二年,清顺治十五年),吴三桂攻入云南;十二月十五日,永历帝率领文武百官离开昆明[8],同日到达安宁。1659年(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正月初三日,清军未遇抵抗即占领昆明[9]。李定国护送永历帝退出昆明,并指挥明军主力在磨盘山血战中狠狠打击了清军,但明军也损失惨重,李定国也无法再发动大规模作战。

[编辑]护帝入缅

永历十三年正月初四日,永历帝到达永昌,以巩昌王白文选守玉龙关,白文选战败,永历与李定国遁走腾越州,大学士扶纲、户部尚书龚彝、礼部侍郎郑逢元、兵科给事中胡显、御史陈起相等皆各自逃散。之后永历帝逃往缅甸,李定国则独自率军返回勐腊,遣人往车里借兵。这时定国营中人马相继病死,李定国亦病。

[编辑]离世

1661年(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清军迫近缅甸阿瓦,缅甸王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10]1662年(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国得知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死后,悲愤而死[11][12]。临终时遗命其子:“任死荒徼,勿降也!”[13]遗憾的是,他的儿子李嗣兴最后还是投降了清朝。

[编辑]官爵

[编辑]官位

[编辑]爵位

  • 西宁王- 受封于永历四年(1650年
  • 晋王- 受封于永历十年(1656年

[编辑]评价

李定国是明末清初最杰出的抗清将领之一,作为反抗政府的义军领袖,他在危难之际,毅然捐弃前嫌,与南明朝廷合作,并且矢志不渝;面对同一阵营中孙可望的多方挑衅,他顾全大局,多方避让;他曾经“两蹶名王,天下震动”,令清廷一度准备放弃西南七省,若非叛徒泄密,更几已令吴三桂全军覆灭。李定国于川民有惠,死后川中多建“李晋王祠”,而在滇黔之地,“李晋王”的英名与传说也一直流传。
著名历史学家顾诚在《南明史》中认为:“李定国的一生应该充分予以肯定,封建史籍的作者一般也给以赞许之词,但他们所赞许的是李定国后半生的‘改邪归正’,实际上李定国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当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14]

[编辑]注释

  1. ^ 明朝的王爵,一字王号为亲王(如:福王),两字王号为郡王;李定国受封的“西宁王”为郡王阶级,故实际上应称为“西宁郡王”。
  2. ^ 徐鼒:《小腆纪传》卷107
  3. ^ 乾隆二十六年《衡阳县志》卷六《忠节》:尼堪“督满、汉兵至,与定国接战于城北香水巷、草场,转战于演武亭”。《清世祖实录》卷七十记载是十一月二十三日。
  4. ^ 刘彬:《晋王李定国列传》
  5. ^ 黄宗羲《永历纪年》,见《行朝录》卷五。
  6. ^ 郑、李两家在相约会师之时,即有连姻的约定。后因郑成功的女儿已经先许配给别人,于是郑成功将自己的侄女嫁与李定国的长子。
  7. ^ 王夫之《永历实录》,李定国列传。萧尹之至南宁也,上封定国晋王,定国辞不受命;及是,白文选等皆爵郡王,上乃固命定国,定国始受晋王之命。
  8. ^ 《明末滇南纪略》卷八《西走缅甸》记:“晋王于十二月十六日回至省城,与巩昌王等议,欲烧仓廒朝堂府署,惟留一空城。晋王云:我等到云南十余年,也作践百姓勾了,若不留下仓粮,深为民累。于是不烧仓廒官署,腾城而去。”《安龙逸史》卷下云:“时秋粮已征贮,定国谕各营不得毁其仓廪,恐清师至此无粮,徒苦我百姓。或曰:上谕晋王,令勿烧毁也。”
  9. ^ 《狩缅纪事》
  10. ^ 刘健《庭闻录》卷三记十二月初二日,吴三桂派遣高得捷等往迎,“是日日昃,缅绐永历曰:‘晋王李定国至矣。今送帝出就晋王军。’缚竹椅为肩舆舁永历入舟,及岸,水浅舟胶,高得捷负以登岸。永历问其名,曰:‘臣平西王前锋高得捷也。’永历曰:‘平西王,吴三桂也。今来此乎!’遂默然。初三日,永历至旧晚坡。”
  11. ^ 《清史稿·李定国传》记:“六月壬子,其生日也,病作,……乙丑,定国卒。”陆桂荣三藩纪事本末》、郑达《野史无文》、金钟《皇明末造录》、叶梦珠《续编绥寇纪略》、冯苏《见闻随笔》皆载六月二十七日卒于勐腊。沈佳《存信编》卷五记定国六月二十九日卒于勐腊。《行在阳秋》记七月二十九日卒于景线。
  12. ^ 康熙四十一年《永昌府志》卷二十六《杂记》载:“李定国闻永历被执,遂死于景线。所葬之地至今寸草不生,彝人过者必稽颡跪拜而后去,有入其地者曾目击其事云。”
  13. ^ 《续编绥寇纪略》卷四《缅甸散》作“宁死荒外,毋降也。”《清史稿·李定国传》作“任死荒徼,毋降。”
  14. ^ 顾诚《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