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娄山关


娄山关是红军战斗遗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北部大娄山山峰之间,距市区50公里,这里正处于遵义、桐梓两地的交界处,是川黔公路和铁路交通要道。娄山关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
编辑摘要
(图)娄山关娄山关
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拨1576米,南距遵义市50公里,在遵义、桐梓两县的交界处,北距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1]

娄山关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北拒巴蜀,南扼黔桂”,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576米,南距遵义市50公里,在遵义、桐梓两县的交界处。北距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据《明史纪事本末》载,万历年间,总兵刘与播州土司杨朝栋曾激战于此。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清咸丰、同治年间的黔北农民起义,都以全力占领此关。1935年2月25日至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前,经过反复争夺,歼灭黔军两个团。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毛泽东填有《忆秦娥·娄山关》词一首,描写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现以行草手书体放大镌于高14米,宽25米的大理石碑上,益增雄关声色。

娄山关 - 历史

娄山关娄山关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平播之役,清咸丰、同治年间的黔北农民起义,都以全力占领此关。
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歼灭黔军四个团,攻下娄山关,揭开遵义大捷的序幕,赢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巨大胜利,展示了遵义会议的曙光。从此,红军战斗过的娄山关,便成为黔北著名的革命纪念地。[2]
娄山关原名娄关,后称太平关。关名的来历,源于古代对娄山山脉的称谓。
娄山关载入中国革命史册,是因为中国工农红军为保证遵义会议胜利召开而进行的由南向北攻克娄山关的战斗,以及遵义会议后红军再次进行的由北向南攻克娄山关的激战,两次均取得伟大胜利。红军的英雄壮举写下了光辉的历史。
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由南向北分三路突破乌江天险。1月6日,红军先头部队进入遵义城。为了建立黔北防御,保证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根据地”,中央军委决定派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追歼北窜之黔军侯之担部,攻克娄山关,占领桐梓县城。命令一下,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即到遵义城北门四团驻地部署了战斗任务。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当即率部队北进。部队抵板桥,消灭敌人一个前哨排。同时对娄山关敌情进行侦察,决定采用一路正面强攻、一路绕关东小道抄袭的战斗攻克娄山关。1月9日,四团由板桥分道出发。一营长李光顺率一营担任正面主攻,沿公路以梯队形式展开向关口推进。二营为二梯队集结山脚待命。侦察队长潘峰率侦察队和工兵连从关东侧小路向敌人侧后前进,意在截断敌后路,并袭扰桐梓县城。扼守在娄山关上的敌人,是从乌江防线溃退下来的黔军第三旅林秀生部两个团,胆寒若惊弓之鸟。红军尚未攻关,敌军即用电话向其军部请求增援,敌军部电话命令守敌“不准后撤一步”,并命其注意警戒关口东边小路,提防红军从侧后袭击桐梓。时正下雨,红军通信班战士搭电线于敌人电话线上,窃听敌人通话,知敌人东侧空虚。耿飚团长即命正面部队暂缓进攻,命令关东侧侦察队、工兵连迅速断敌退路。通信班又窃听到敌人军部命关上守敌撤退的电话,知道守敌要弃关退守桐梓。正面强攻部队即以密集火力,从关南发动总攻,迅猛杀上娄山关。敌人利用有利地形,妄图死守关口,向北退却。红军冒着枪林弹雨,冲入敌阵,与敌人白刃肉博,占领关口。敌人向北狼狈逃窜,沿途丢弃武器、烟枪和大量军用物资。四团乘胜追击下关,经南溪口、红花园直扑桐梓县城。潘峰率领的侧翼部队已克桐梓,俘敌数百,缴获大量物资。当天,红二师师部进占桐梓,娄山关战斗大获全胜。1月10日,红军追歼敌人,在新站与敌侯之玺部两个团激战一整天,并击退川敌廖海涛部,11日进占松坎。红一师与第十团亦从遵义赶到,进驻桐梓、新站、松坎、酒店垭与川军对峙,组成了遵义的北面防线,为保卫遵义革命中心区的安全和党中央在遵义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我党历史上的转折点。但是,蒋介石从各省调集40多万兵力,分七个纵队四面八方扑向黔北,妄图把3万多红军“聚而歼之”。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央军委制定了在宜宾、泸州间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作战计划。1月19日,红军分三路离开遵义北上。1月29日,红军在土城浑溪口、赤水元厚渡口胜利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长江沿线敌情严重,不利红军渡江,中央军委电令各军团转移到敌兵力薄弱的云南扎西。蒋介石令川军、滇军向红军侧击,
并在川南部署兵力合围红军。2月10日,中央军委决定放弃北渡长江的计划,突然离开扎西、挥戈东进。2月19日,左纵队和右纵队分别在二郎滩和太平渡渡过赤水河。2月14日,红一军团前锋一师一团消灭黔军王家烈第四团一部,攻占了桐梓县城。红军回师迅速,打乱了蒋介石在黔北的军事部署。

娄山关 - 战役

娄山关娄山关
2月25日晨,中央军委发出“应乘虚占领娄山关”的指示,命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负责指挥一、三军团及干部团进攻娄山关。彭德怀接受任务后立即命三军团第十三团主攻娄山关,一军团第一团向关东侧石炭关迂回,其余各部随前锋向娄山关挺进。25日上午9时,十三团在向娄山关疾进途中,在红花园与赶赴桐梓增援的黔军杜肇华旅(王家烈的主力部队之一)的第六团遭遇,敌且战且退,由南溪口退守娄山关。其团长刘鹤鸣急命“双枪兵”进入隘口两侧高地,右翼由第二营扼守,左翼由一连防守,阻止红军正面进攻,并掩护敌一、三两营在关上构筑工事。敌旅长杜肇华退驻关南黑神庙指挥。敌师长柏辉章命宋华轩率第十团向娄山关右翼增援,令十五团驻守板桥,防止红军从东侧抄袭后路,还命令敌第六团团长刘鹤鸣“固守娄山关三日”,以掩护吴奇伟部由贵阳渡乌江驰援遵义守敌。红军由红花园进抵关北南溪口,经侦察决定,由十三团主攻关口,红十团及一军团一部从两侧包抄,断敌后路。十三团团长彭雪枫、政委苏振华率领红军攻关,在强大火力掩护下发起猛烈仰攻。一营攀悬崖进攻制高点金山,两个冲锋梯队喊声如雷,投出排排手榴弹,端着刺刀冲出敌阵,经过激烈肉搏战,终于打垮守敌,攻占点金山高地。敌军组织强大火力,拼凑“敢死队”反扑,敌军官以手枪督战,逼“双枪兵”冒死攻山。
红军与敌人在点金山和大尖山一线进行了反复拼杀的拉锯战。下午4时,红军在军团组织的火力掩护下,发动五次冲锋,击毙敌督战官,乘势猛冲,连续攻占了娄山关两侧的十多座山头,完全突破敌防线,在黄昏前牢牢控制了关口。刘鹤鸣收拾残兵败卒,退守关南黑神庙一线。25日晚,为夺取娄山关战斗的最后胜利,中央军委命令谢嵩、钟赤兵率领三军团十二团从桐梓楚米铺连夜赶赴娄山关,接替与敌人血战一天一夜的十三团一营;命令张宗逊、黄克诚率领红十团从娄山关东侧,由小箐、牛王屯迂回打击板桥驰援之敌十五团;命令邓国清、张爱萍率领红十一团远出娄山关西翼,由小水田经混于场直播高坪大桥,截断板桥和遵义的联系,断敌退路。26日清晨,娄山关上笼罩着浓云密雾。盘踞关南的敌军精锐第四团,排成密集队形向关口发起集团冲锋;刘鹤鸣第六团残部也蜂拥攻关,企图夺回点金山高地。敌旅长杜肇华令第十团宋华轩部、十六团金祖典部,分从左右两翼包抄关口,在轻重机枪掩护下,发动6次冲锋,占领了娄山关口以南沿公路的军事哨和小哨。红十二团居高临下,击溃敌人多次反扑。敌人仰仗兵多弹足,又多次向娄山关猛攻,作垂死挣扎。红军正面出击,左右迂回包抄,前后夹攻,沿公路向南纵深追击。战斗从清晨持续到下午五时,红军牢固地占领了关口,在关口至板桥一线,歼灭和击溃敌人四个团,满山遍野和公路上摆满了敌人的尸体、武器、轿子和烟枪。红军乘胜猛追,在高坪、董公寺一线又歼敌四个团。傍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相继策马登上娄山关,又先后下马观看刚结束战斗的战场。毛泽东突然想起一月前经过娄山关时哼过的几句新词。他再次跨上马背,续完了《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嗽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2月27日,红军占领遵义新城。28日晨,红军在城南红花岗老鸦山与赶来增援的伪中央军激战,歼灭吴奇伟五十九师、九十三师大部,并将敌赶到乌江以南,胜利结束了遵义战役。娄山关激战与遵义战役的胜利,使红军摆脱了被动地位,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在川、滇、黔边区全歼红军的梦想。遵义战役后,红军又三渡赤水,四渡赤水,兵临贵阳,西进云南,巧渡金沙江,冲出绝境,实现了北上抗日的伟大战略计划。

娄山关 - 景色

(图)娄山关娄山关
娄山关两侧群峰险峻,壑底山路陡立,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黔北著名的古战场之一。1935年2月,毛泽东、朱德领导下的红军便是在此击溃黔军,再取遵义。遵义大捷闻名天下,如果说遵义会议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转折点,那么娄山关之战则是红军在军事上战胜白军的起点。

莫友芝在《亭遗诗》中也写道:大楼高压万峰颠,鸟道才容一线穿。岂料养痛成为溃,翻今天险等虚传。翦除劲旅劳三省,通塞残筹费五年。始信大刀功第一,当时斡腹竞争先。 
娄山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清代著名学者、诗人郑珍、莫友芝等都吟咏过它。郑珍咏叹娄山关的雄险道:山势西来万马奔,大娄一勒九旗屯。天随路人藤蔓峡,人共云争虎豹门。旧日刘兵率飞过,六年黔国任翻倾。黄心无复将军树,空逐流移泫石根。

娄山关 - 旅游

娄山关风景区以人文景观取作画,文物古迹众多,既有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会址,又有统治播州700多年杨氏土司各类建筑遗址。景区分为乌江渡、播雅天池、红花岗区、凤凰山、海龙屯、娄山关、天门洞、夜郎镇等8个景区和8个独立景点。

娄山关 - 相关诗词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1964年式微声冲锋枪


1964年式微声冲锋枪
 
 
口径: 7.62×25mm 64式微声冲锋枪弹
 

1964年式7.62mm微声冲锋枪(简称64式微冲)在1960年代初期根据我军侦察兵的特殊要求而研制的,该枪于1964年设计定型,是我国第一代微声武器之一。
64式微冲采用前冲击发的自由式枪机,整体式消声器,有单/连发选射功能。该枪由枪管、消声器、瞄具、机匣、枪机、复进机构、击发机构、弹匣和折叠枪托等9个部件组成,全枪共有100个零件。机匣由钢块加工而成,机匣盖是冲压钢件,消声器也是钢制。该枪的重量较大。
由于该枪采用开膛待击,因此击针是通过击针销固定在弹底窝中央,从枪机前端面凸出。枪机右上方装有平移结构的拉壳钩,拉壳钩簧为片状。上部有容纳复进簧的孔,后部左右两侧有导引运动的导轨。后下部有与阻铁扣合的斜面,右前部设有拉机柄部。由于击针固结在枪机上,依靠枪机复进前冲击发。单发时,枪机从阻铁扣合处复进完成击发;连发时,枪机从最后位复进完成推弹、输进弹后完成闭锁击发。
复进机构由复进簧和复进簧导杆组成,导杆后部有一突起是用来固定机匣盖的。在机匣后立壁的前面还有一个缓冲垫,它主要用来吸收自动机后坐到位时多余的能量,改善枪机撞击机匣时的受力状况,用以提高机匣的寿命。
消声器由套筒消音筒支架、定位环、定位筒、消音碗部件和筒盖等组成。套筒为钢制圆筒,消音元件均装在其中。后部有断隔方牙螺纹,通过连接件背环使其与机匣紧密配合。尾部的凹槽用于与机匣上相应突出部相配合,使套筒周向定位。前部设有定位突筋,用于定位消音碗。口部有与筒盖连接的螺纹。在套筒后、前部的正上方,焊有照门座与准星座。在套筒内中部采用悬臂的定位筒支撑。
消音碗部件,由三种不同规格、共13个钢制镀铬的消音碗串联而成。各消音碗间是用两根连杆连接的。在连接杆头部设有一可折倒的提环.它是用来抽取和装入消音碗部件的。
在枪管壁上沿着枪膛阴线开有4×936个侧排气孔,射击时部分高压火药燃气从侧孔排出,在套筒内膨胀,使膛口排出的火药燃气流量大为减少,压力也大大下降。但每个侧排气孔都是一个噪声源,如果在膛口前方不安装高效声音抑制系统,由试验得出,枪口总噪声级反而会增加。
采用多舱式激波耗能结构的串式消音碗,其抑制声音的机理如下:膛口流出的火药燃气,压力已很低,但由于突然膨胀,火药燃气的速度大为增加,膛口喷出的火药燃气是超声速气流。它遇到障碍——消声碗后要产生激波。气体受到压缩,使速度下降或为亚音速,而压力升高,但总的能量下降。亚音速气流经过消音碗锥形部后进一步膨胀,又成为超音速气流。此气流遇到下一个消音碗后就如上所述,又将产生新的激波。又进一步消耗能量。这样,气流通过多舱式消音碗的作用,经过反复的压缩、膨胀,火药燃气的速度和压力都将大幅度下降。气流自消音筒口喷出时,对外界气流只能产生较小的冲击,从而达到抑制膛口声的目的。因此在套筒(消音筒)前部安装多舱式串式消音碗,就相当于声学滤声器。
至于冲锋枪在射击时产生光和烟,那是可燃气体、未燃尽的火药及其他金属粒在枪口燃烧或燃烧不完全所致。为进一步消除光和烟的特征,64式微冲在枪弹采取措施,包括采用减装药设计和特殊的双基球形发射药,使弹头出枪口后火药燃气已经在膛内充分膨胀燃烧。
由于射击后硝烟会聚积在消声器内,然后慢慢逸出,而且不易擦拭,如果弹膛过脏或弹药受潮,射击中会产生弹壳炸裂的危险。所以一定要定期擦拭和更换消声碗等消耗性部件。

64式微冲的枪机

64式微冲的发射机构

发射机构运作原理
64式微冲的发射机构在56式冲锋枪的发射机上简化而成,主要由扳机、变换挺、阻铁和单连发杆等组成。其工作原理如上图所示。当单连发杆定于单发位时(b),单连发杆上的缺口让位于变换挺,使变换挺在扳机簧作用下位置升高。变换挺后钩部“T”形突起上部与阻铁上相应“T”形槽有一定重叠量。当用手扣引扳机时,变换挺钩住阻铁,迫使阻铁头部沿图面逆时针方向旋转下降而解脱枪机,使之完成前冲击发。在枪机复进过程中,它与变换挺中部突起作用,压下变换挺,使之与阻铁脱离。此时阻铁在阻铁簧的作用下.头部旋转向上。等待再次与枪机扣合。当松开扳机后,变换挺在扳机簧力作用F向后运动,通过阻铁“T”形槽后到位。如再次扣压扳机,即重复上述动作而完成单发。
当单连发杆位于连发位时(a),其上的圆柱部压住变换挺,使其位置下降,它尾部的T形突起与阻铁T形槽下部平面有重叠量。当扣引扳机时,带动变换挺向前运动,从而带动阻铁旋转,使其头部下降,解脱与枪机的扣合而完成前冲击发。此时由于变换挺位置低,复进中的枪机压不到变换挺。这样,变换挺与阻铁继续钩合,使阻铁头部无法旋转上升与枪机扣合。枪机在击发后,由于火药燃气作用后坐到位后又复进。完成自动机工作循环,再次完成击发。如不松开扳机,依此工作程序将弹匣内枪弹发射完毕,枪机复进到位形成停射。如在连发过程中松开扳机,变换挺在扳机簧力作用下向后运动,此时阻铁也在阻铁簧力作用下旋转.其头部上升与复进中的枪机扣合,使枪机停在后方而中断连发射击。
枪设有到位保险、安全保险和行军保险。到位保险由带有固定击针的枪机完成。在正常情况下,只有枪机复进到位,击针才能撞击底火而形成发射。安全保险扳把位于握把右上方,当向前扳动扳把到位时。它位于扳机的后方,挡住扳机使之不能扣动而完成手动安全保险。
机匣右侧的防尘盖向上关闭时,可遮盖机匣与机匣盖之间的拉机柄通道,起到防尘的作用。在防尘盖关闭的同时,防尘盖轴上的凸轮带动轴固定板向上旋转,刚性顶住枪机使它不能后退而起到行军保险的作用。
64式微冲配有20发和30发两种弧形弹匣,而20发弹匣是作为冲锋枪的常备弹匣。弹匣主要由弹匣体、托弹板、托弹簧和弹匣盖等组成。该弹匣可通用于1964年式7.62mm微声冲锋枪弹和1951年式7.62mm手枪弹。配用的64式微声弹可在200m距离穿透2.5mm厚的垂直50钢板。
瞄准装置由准星、准星移动座、准星座、照门和照门座等组成。瞄准装置均固定在套筒上。它以套筒后部突起部与机匣上相应的凹槽定位,以保证瞄准基面与枪管的正确装配位置。冲锋枪的射效调整。方向依靠移动准星移动座,高低则依靠拧动准星。冲锋枪可装定两个射程:100m的表尺是靠照门座上的缺口来实现;200m表尺则由位于照门座前的翻转照门来实现。
当将200m照门翻上时。它由弹性卡销定位。由于它高于100m照门,当射手从后方瞄准时,视线通过它而构成对200m目标的瞄准角。
考虑到特业分队夜战的需要,在冲锋枪照门上镶嵌有如图示的两个立式长效荧光管,准星上镶嵌有一个同样的立式荧光管。这样就构成了三立柱式的夜瞄装置。
由于瞄具设在消声器上,因此在使用一段时间下,射击精度会下降,而每次分解组装后也会导致精度受损。

照门结构

夜瞄装置
折叠式枪托为开式结构,由左、右支杆,肩托和肩托轴等组成。支杆、肩托由钢板冲压而成。肩托用肩托轴固结在支杆上,且能旋转。当枪托处于战斗状态时,由装在机匣上可对捏的两个圆头弹性定位卡销卡入左、右支杆的定位孔中而刚性定位,打开肩托就可进行抵肩射击。当对捏定位卡销,使之从两支杆定位孔中解脱后,即可向下旋转枪托,枪托到位后,结合在左、右支杆上的两个卡销,利用支杆的弹性进入机匣前下部的两个定位窝中,将枪托定位于行军状态。
64式微冲在使用操作和维修保养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1. 微声冲锋枪在结合时,先将套筒结合在机匣上,再旋转背环。因背环作用,使套筒上的断隔螺纹可靠地定位,以免套筒纵向松动。
  2. 消音碗需用连杆正确可靠地结合。将消音碗部件放人套筒后,应将前端与连杆结合的提环放倒,再拧紧筒盖套筒盖的螺纹为左旋。必要时可使用附件中的扳手,将筒盖拧得更紧些
  3. 冲锋枪在射击前,射手一定要检查表尺的装定是否和射程相符在对200m处目标射击时,别忘了将翻转的200m表尺立起
  4. 在夜间对100m处目标射击时,应使准星上的即位于中间的立式荧光柱位于照门左右两立式荧光柱的中央。
  5. 冲锋枪在每次射击后,必须立即分解消声碗部件必须分解擦拭。特别是枪管的内外表面和消音元件。擦拭干净后并正常涂油。
  6. 在消音元件、枪管内外表面、套筒内表面存有火药残渣时,一定要用碱性液、煤油或汽油浸泡后,清洗干净、擦干并正常涂油。
  7. 当使用微声冲锋枪没有配套的647.62mm微声冲锋枪弹时,可使用1951年式7.62mm手枪弹,但其弹道诸元和消声效果就有所变化。
全枪长枪托展开850 mm
枪托折叠630 mm
全枪宽70 mm
全枪高220 mm
枪管长245 mm
膛线4条,右旋,缠距240 mm
空枪重(含20发空弹匣)3.4kg
弹匣容量20,30 rds
瞄准基线295mm
理论射速1000 rpm
扳机扣力29.4~63.7 N
枪口初速290~305 m/s
枪口动能337 J
有效射程200 m
枪口噪声≤84 dB
64式微冲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被我军的侦察部队大量采用,由于隐蔽性好,在摸哨或伏击中表现较好。由于消声部件是损耗品,有时会出现供应不上的问题,因此有些侦察兵干脆把卸掉消声器的64式微冲当作紧凑的轻型冲锋枪,在搜索洞穴中使用。

64式微冲的20发弹匣

64式微声弹的结构

64式微冲的枪机特写

64式微冲的防尘盖兼作携行保险

64式微冲的扳机保险

64式微冲的快慢机柄

64式微冲的枪管

64式微冲的翻转式照门

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中国侦察兵,左一手持64式微冲

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侦察兵

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

火炮


战舰砲
M198榴弹炮开火时的一瞬间。
5"/54 caliber Mark 45 开火。
火炮火砲是利用火药燃气压力等能源抛射弹丸,口径不少于20毫米(0.78英寸)(美国为16.7毫米)的身管射击武器。较小型的身管射击武器称为枪械
火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炮身包括身管、炮尾、炮闩等。身管用来赋予弹丸初速和飞行方向;炮尾用来装填炮弹;炮闩用以关闭炮膛,击发炮弹。炮架由反后坐装置、方向机、高低机、瞄准装置、大架和运动体等组成。反后坐装置用以保证火炮发射炮弹后的复位;方向机和高低机用来操纵炮身变换方向和高低;瞄准装置由瞄准具和瞄准镜组成,用以装定火炮射击数据,实施瞄准射击;大架和运动体用于射击时支撑火炮,行军时作为炮车。

目录

  [隐藏

[编辑]历史

公元7世纪中国发明火药后,逐渐开始用机抛射火药弹;唐哀帝时郑璠攻打豫章,曾“发机飞火烧龙沙门”,这种发机飞火就是火炮。
1163年魏胜驻守海州时,制造出火石砲。在1332年蒙古帝国)就在部队中装备了最早的金属身管火炮-青铜火铳(口径105毫米,滑膛前膛火炮),是现今火炮的鼻祖之一。现在发现更早的1298年元火炮[1]之后大型化的火铳逐渐改称为火砲(或火炮),小型的火铳则演变成枪械
火炮在欧洲刚投入战场时,大致上分长炮与臼炮两种。长炮的铸造法与水桶类似,再用桶箍加固炮身;而臼炮则直接采用青铜铸造。

[编辑]分类

[编辑]近古

[编辑]现代

  • 按照运动方式可以分为:
    • 牵引式(由其他军用车辆牵引)
    • 自行式(自行火炮(Self-Propelled Artillery))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1. ^ http://tech.163.com/04/0806/09/0T3ENOEA00091544.html 内蒙发现世界最早火炮:"元大德二年"铜火铳

2011年6月18日 星期六

无后座力炮(Recoilless rifle)


美国106毫米无后座力炮,照片中是以吉普车装载的型式。
无后座力炮的运作方式
无后座力炮Recoilless rifle)是火炮的一种。特点是发射时利用向后喷出气体的反作用力推进炮弹的火炮。由于减少了传统火炮需求的后座以及制退机械,所以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操纵方便,适用于伴随步兵作战,配用空心装药破甲弹,主要用于攻击堡垒坦克和其他坚固目标。缺点是发射之后的后焰(back blast)及后喷物会暴露发射阵地,而且还使其无法在狭小空间内使用。

[编辑]历史

德国发展出75毫米的有膛线的无后座力炮给空降部队作为反坦克武器。在二次世界大战德军攻占克里特岛时发挥功用,于是德国用相同的设计发展出105毫米的无后座力炮,美国陆军模仿发展出相同的两种口径。美国亦发展出及使用90毫米的无后座力炮。苏联亦发展出没有膛线的的无后座力炮,口径有73、82及110毫米。
中华民国联勤61兵工厂(后来改制为202厂)曾经生产43式75毫米无后座力炮以及51式106毫米无后座力炮

[编辑]参考文献

  • John Batchelor und Ian Hogg, Die Geschichte der Artillerie, Wilhelm Heyne Verlag, ISBN 345352068-8

[编辑]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