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切.格瓦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切.格瓦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10月9日 星期日

恐怖分子切·格瓦拉

 

文:怒獅

半個世紀以來,切格瓦拉在全世界獲得了無數的神聖光環,比如什麼「塵世的耶穌 」,「自由和正義的旗幟 」,什麼「我們時代最完美的人、不可腐蝕的人 」等,其革命激情和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至今仍被眾多青年膜拜景仰。

然而,真實的切格瓦拉並不像輿論和文藝作品中描繪的那般完美,也完全不值得頂禮膜拜。

一、在古巴,切·格瓦拉把經濟和人民生活搞得一塌糊塗

革命者切格瓦拉在其唯一一次勝利——古巴革命成功之後,成為掌控這個國家經濟命脈的人。但這個經濟總管卻將古巴經濟搞得亂七八糟,也把古巴人折騰得夠嗆。

1、《時代》雜誌:切格瓦拉是古巴向左轉的主要負責人

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時,卡斯特羅雖然跟切格瓦拉並肩作戰,但他謀求的僅僅是民族獨立,並不支持共產主義。他認為自己的政策不是共產主義,而是「人道主義,古巴既不要右的專制,也不要左的專制,現在進行的是人道主義革命 」。 1959年卡斯特羅以古巴總理身份訪美時,還強調不會沒收私人財產,甚至重申了反共的立場。

但當時負責古巴經濟建設的切格瓦拉輔一上任就開始推行「左 」的政策:首先,他主持古巴的土地改革,宣稱這是「反對帝國主義的正義戰爭。土地改革剝奪的是那些強佔別人土地的人,而強占得最多的權貴或美國政府的人 」。隨後,格瓦拉將160餘家美國企業和古巴民族資本強行收歸國有,後來甚至「把哈瓦那街頭的理髮鋪、修鞋鋪,都迅疾地實行了國有化 」,連曾經支持古巴革命的古巴「紅色資本家 」——古巴首富朱利羅伯也被他逼得逃離古巴。

對此,美國1960年8月8日出版的《時代》雜誌明確說:「卡斯特羅是當代古巴的心臟和靈魂;勞爾卡斯特羅是革命的拳頭,格瓦拉則是大腦。他是古巴向左轉的主要負責人。 」

2、格瓦拉搞經濟讓古巴人連吃飯都成問題

格瓦拉在古巴新政權中擔任工業部部長和國家銀行總裁,可以說基本掌握了古巴的經濟命脈。然而,其一系列「左 」的政策,讓古巴百姓飽受其苦。

在經濟領域,格瓦拉去除一切市場機制,實行高度的中央計劃,每個企業都要在政府安排下進行生產,結果由於行政程序過於復雜,繁文縟節多得令人窒息,嚴重影響了工業生產。 1963年的調查顯示,有些生產計劃需要經過20多個行政部門審批才能進行。

同時,為了應對美國的經濟制裁和封鎖,格瓦拉想在古巴建設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他貿然將古巴經濟命脈砂糖業大規模減少產量,把一半的甘蔗田燒毀,改建煉油、煉鋼、發電、水泥等重工業,他不斷從蘇聯和東歐採購各種機器,卻不管國內是否需求,也不管古巴沒有礦產,原油需要進口,甚至連專業人才也沒有等情況……格瓦拉不切實際的折騰加上計劃經濟管理上的弊端,讓古巴人付出了慘重代價:

「1961年開始,普通家用物品的缺乏引起很多不滿。房屋供應不足。……公共運輸(很多人靠它得到工作)減少。生產和分配的混亂使得那些有汽車的人驅車若干裡到鄉下去覓購食物。土地改革全國委員會的食品購銷部,受權專管食品分配,可是它缺少卡車和運貨車輛來做好這項工作。……即使按照官方的數字,農業生產1962年也下降。新種的甘蔗落後於計劃17%——甘蔗合作社里落後到30%。大米產量1962年將從三十萬噸減到二十萬噸,每公頃產量從十七公擔減到十四公擔。玉米的產量也降低。

國營農場的產量比殘存的私營農場的產量降得更快。門迪托村的保守的小農民,沒有灌溉也沒有拖拉機,種的是受了浸蝕的山上的瘠壤,每公頃還收穫將近七噸的芋頭。國營農場,在比較肥沃的土壤上,有拖拉機又有灌溉,只收得上述數字的三分之二(二到四噸) ‘國家收購了屬於小農場主的大多數豬;很多死掉,主要由於太擁擠。全國各地的交通由於零件缺乏在日呈崩潰。食品供應越來越不正常。土地改革全國委員會的食品購銷部工作混亂,農民不知道他們的產物是否會被收購。商店空空的。 」

為此,由於食物不足,卡​​斯特羅不得不在1962年3月12日宣布實行食品配給制,很多生活必需品如肉奶蛋米麵等必須憑票才能買到。而在革命前,古巴是拉丁美洲四個最成功的經濟體之一,從沒有出現過食品匱乏的現象。一直到格瓦拉離開,古巴的糖產量和經濟狀況才有所好轉。

3、「新人 」實驗:格瓦拉想把古巴人改造成「革命機器上幸福的齒輪 」

格瓦拉還熱衷於把古巴人改造成所謂的「新人 」。何謂新人呢?據格瓦拉說,這樣的人「必須徹底消除個人主義 」,是「革命機器上的‘有覺悟的、幸福的齒輪’ 」。 (徐路加《製造格瓦拉還是格瓦拉製造?》)

他如何培養所謂的「新人 」呢?

首先,他在自己主管的部門裡要求人們進行不領報酬的義務勞動。例如在切格瓦拉的工業部有一個叫阿乃特的模範,創造了連續6個月每天工作9小時、一天都不休息也不領取加班費的記錄。同時,切格瓦拉在其主管部門裡堅持使用精神鼓勵法,即使在給予物質獎勵時也避免使用貨幣。他還號召古巴人進行義務勞動,此主張後來被制度化,古巴全國有名目眾多的義務勞動日和義務勞動週,時間最長的是「吉隆灘雙週 」(工人和乾部連續兩週每天下班後參加2到3個小時的志願勞動)。同時,還會有很多特殊的義務勞動,比如1963年12月,由於收割甘蔗的人力缺乏,政府組織了大批「志願 」產業工人來收割甘蔗。

其次,為了避免工人消極怠工,設置「危害生產罪 」對付缺勤的工人。 1960年9月,格瓦拉領導的勞動部門還想出一種「危害生產罪 」,以對付經常缺勤的人——罷工是不可能的,不上班就是表示抗議的唯一方法。同時,古巴還為對現有勞動制度不滿的人設立了「勞動裁判所 」,處理諸如未能完成預定計劃、有計劃的缺工、損害國家機器和玩忽職務之類的問題,並加以各式各樣的懲罰,如減工資、調工作地點、解僱以及押送強迫勞動營等。 (休托馬斯《卡斯特羅和古巴》,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12月)

再者,將下屬的金錶鍊捐給國家銀行。格瓦拉的「新人 」主張給下屬造成了極大的壓力,他們必須參加那些義務勞動,尤其是切格瓦拉在場的時候。 「當心,切來了 」,成了他們私下的警告。有一次切格瓦拉的一個下屬看到他去出席會議時忘了帶手錶,就把自己有金錶鍊的手錶解下借給了他。當切格瓦拉把表還給他的時候,金錶鍊不見了,換上了一根皮錶帶和一張收據:「古巴國家銀行感謝你的捐贈 」。 (程映虹《共產黨革命如何塑造「新人 」——蘇聯、中國和古巴共產黨革命的比較研究》)

還有,格瓦拉要求人民道德生活無比「純潔 」,凡「行為不軌者 」、「有違法傾向者 」、「流浪者、無業遊民 」、留長頭髮的青年、聽西方音樂的人、穿緊身褲的人、公開的基督教信仰的人……都會被視作違反了革命道德,一旦發現統統關進勞動營,關押這些違規人員的勞動營被稱作「幫助生產的軍事單位 」。

此外,格瓦拉的「新人 」必須識字,文盲則要接受掃盲教育,他下令禁止一切工業企業和機構僱傭文盲,已經就業的文盲不得提級,此舉雖然有助於古巴的掃盲工作,但是也讓很多人為此失業或喪失升遷機會。

4、格瓦拉的鐵血手段讓戰友和古巴人心驚膽戰

格瓦拉不但熱衷對古巴人進行精神改造,他的鐵血政策也讓古巴人心驚膽戰。

據卡斯特羅的貼身通訊員盧西安諾梅第納回憶:格瓦拉「殺人如喝粥一樣輕易 」。 「一天我們衝進一個小小的咖啡種植園,切說農場主朱安佩雷茲是巴蒂斯塔政權的暗探。事實上,這個倒霉的朱安唯一的錯誤就是大聲嚷嚷說他不贊成革命。一個小時後,在朱安的妻子和孩子麵前,切將他槍斃,那三個小孩分別是一歲、三歲和四歲。此後,從1957到1958年,那一帶共有15個人像朱安一樣被指為叛徒或暗探,被切從肉體上消滅了。 」

1959年1月,古巴革命勝利,卡斯特羅讓格瓦拉掌管卡瓦尼亞堡監獄。格瓦拉的冷酷在這裡得到了充分展現。當時監獄的牧師雅維爾阿祖加神父回憶說:「被切格瓦拉判死刑的人中數十人是無辜的。切從未打算掩飾其殘忍。恰恰相反,人們越是請求他的憐憫,他越是顯得殘酷。他完全沉溺於自己的烏托邦幻想中。革命要求他殺人,他就殺人。革命要求他撒謊,他就撒謊。他喜歡當著哭泣的母親的面在電話裡命令處死她的兒子;當犯人親屬前來探監時,他會故意要求他們從行刑地點走過,那面牆上滿是新鮮的血跡。 」

美國裔古巴作家亨伯特馮托瓦書中的一份文件記錄了1961年4月,哈瓦德安德森被處死時,體內的血液被抽乾。從古巴逃出的奎斯塔博士和其他一些在南佛羅里達的古巴流亡者也證明了在被處死前,受害者的血液被抽出。這些人並非遭受了什麼酷刑,而是被格瓦拉授意,將他們的血賣到了越南。受害人的血液被抽出後就存在血液銀行中,然後再運到亞洲。一些受害者因體力不支被抬上刑場,還有一些身體不好的受害者在抽血過程中就死去。 1967年4月7日,美國人權委員會對此發布了一份詳細報告。

同情受害人也會被威脅,有一個古巴律師在為一個被控曾與過去的政府有關係的婦女進行辯護時想到格瓦拉曾在1959年這樣說:「我不懂你怎麼敢對這個人這麼熱心……我一定要槍斃她……如果任何人為過去的政府說句好話,我就大可以把他槍斃。 」

為什麼神聖的革命者切格瓦拉會如此殘忍呢?格瓦拉的一個親信解釋說:「我們把死刑作為社會預防的一種手段。 」

5、格瓦拉的政策造成了大批古巴人逃亡

正是由於格瓦拉在革命激情下的折騰與殘忍讓古巴人苦不堪言,從古巴革命勝利的那天起,就有大批人外逃。每天有兩架飛機滿載流亡者從哈瓦那飛往邁阿密。到了1961年3月,已經有十萬人離開古巴,大多是到美國去,但也有人到西班牙、墨西哥和南美的其他地方去。中產階級的古巴人以及現在許多工人階級的人也擠滿了泛美航空公司開往邁阿密的飛機;熟練的專門人才就這樣越來越多地離開了古巴。僅僅在1959至1962年這三年中,就有30萬人逃離古巴,希望離開的人佔人口的十分之一。 (休托馬斯《卡斯特羅和古巴》,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12月)切格瓦拉1965年之所以辭去古巴的所有職務到剛果去打游擊,恐怕與其治理古巴失敗不無關係。

二、在剛果和玻利維亞,切·格瓦拉也不得人心

切格瓦拉放著古巴高官不做,重新拾起槍到剛果和玻利維亞輸出革命打游擊,一直被無數青年人視為英雄之舉。然而事實是,當地的老百姓並沒有理會他澎湃的革命激情,他們完全忽視甚至反對他的這種革命輸出。

1、與卡斯特羅不同,切格瓦拉非常熱衷輸出革命

在輸出革命的問題上,格瓦拉與卡斯特羅完全不同。卡斯特羅並不十分熱衷於繼續搞革命,1964年7月他在接受《紐約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只要美國停止敵視古巴,古巴就會終止援助拉美的革命運動。

格瓦拉則完全不同,他輸出革命的熱情極高。早在1959年,格瓦拉的一個隨從就記錄了他的「全洲革命理想 」:他計劃在祖國阿根廷發動一場驚天動地的革命,成功後,再把革命推向南美的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巴拉圭和烏拉圭等國,最後推向整個拉丁美洲。為了實現這一理想,他在離哈瓦那不遠處建立了「零度點 」訓練基地,集結了來自委內瑞拉、尼加拉瓜、秘魯等各國的青年,分36個營區接受訓練。格瓦拉不僅向戰士們傳授戰爭知識,講授游擊戰戰術,更向年輕人講解馬克思主義。

2、剛果人對切格瓦拉的輸出革命完全不感興趣

切格瓦拉出走剛果打游擊,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其必然失敗。因為剛果人對其輸出革命完全不感興趣,對他的游擊戰術也基本不予理會。

首先,格瓦拉等人在剛果連最起碼的溝通都有問題,他們對格瓦拉的革命理論根本就不感興趣。在剛果的游擊隊員和領袖看來,革命並不是要打倒什麼帝國主義,只不過是要打倒現任政府領袖,爭取他們的權利而已。甚至有些人認為他們的敵人就是白人。一次,幾個士兵追問格瓦拉:「你這個白人為什麼要跟我們一起打仗?人家告訴我們,我們只要把你們這些白人消滅,日子就好過了。 」同時,剛果戰士無心訓練,閒來就喝喝酒,或者花錢弄張通行證,大搖大擺渡過大湖,去坦桑尼亞嫖妓。格瓦拉反而需要幫助醫治那些染上了性病或酒精中毒的人。

其次,剛果人對格瓦拉的游擊訓練也完全不做理會。格瓦拉想訓練一下剛果戰士,可是根本命令不動他們。讓他們下山扛點糧食,他們發牢騷:「我們不是大卡車! 」要他們加緊訓練,他們又發牢騷。格瓦拉在日記中寫道:「人民解放軍就像是一堆寄生蟲,不勞動,不訓練,不打仗,只知道強迫老百姓供養他們,為他們勞動。照這樣下去,剛果革命的失敗是不可挽回的。 」

最重要的是,這次他並沒有像在古巴那樣努力去「改善農民處境 」。他們在這裡根本沒有什麼像樣的政策綱領,同時當時的剛果人也沒有什麼動力團結起來推翻現政權。因此,格瓦拉的這次革命嘗試在當地基本上沒有任何影響和效果。

3、格瓦拉在玻利維亞的革命很奇葩,竟與當地老百姓交往絕緣

1967年,格瓦拉重新把視野轉回拉美,他想在玻利維亞大展身手。他認為,玻利維亞將會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農民和礦工將會聲援他領導的游擊隊,他的游擊隊也能與當地戰士打成一片。然而,由於他一心想掌控游擊隊的軍事領導權,導致他與玻共領導人鬧翻,失去了在此立足的群眾基礎,最終致其失敗身亡。

玻共第一書記蒙赫對於格瓦拉的游擊隊在自己國家買土地、建立基地,從一開始就頗為不滿,他認為這是古巴人干涉陰謀玻利維亞內政。 1966年12月31日,為了爭取玻共支持,格瓦拉秘密會見蒙赫。當時蒙赫提出「只要戰鬥是在玻利維亞境內展開,他就要求取得政治和軍事的雙重領導權 」。但格瓦拉對於游擊隊政治和軍事領導權問題堅決不讓步,他對蒙赫表示:「我絕對不能接受。軍事司令應該是我,在這個問題上我不允許模棱兩可。 」雙方談崩,蒙赫威脅說:「當人民知道這支游擊隊是由一個外國人領導的時候,他們就會翻臉,不再支持你們。你們盡可以英雄地死去,不要指望有朝一日能成功。 」

正是因為與玻共鬧翻,格瓦拉的游擊隊根本無法贏得當地民眾的信任,更談不上發動群眾,使當地農民像之前在古巴那樣給他們「通風報信,監視敵軍,發現敵人弱點,傳送緊急信件,在偽軍中當暗探 」。同時他們也失去了一切援助,無法得到戰鬥所必需的武器、藥品和食品。不但如此,此次格瓦拉的游擊隊規模比古巴革命時要小的多,最多時才不大50人,而且完全封閉在訓練基地中,基本不與玻利維亞老百姓交往。因此後來在戰鬥所到之處,幾乎所有人都將他們當做敵人。格瓦拉最終也是因為當地人的出賣被政府軍圍困在峽谷中被俘身死的。

結語:這位一直被膜拜景仰的革命聖徒不但沒讓民眾得到絲毫好處,反而讓他們吃盡苦頭,如此「英雄 」,實在不該卻被青年人當成偶像!有人指責他「愛抽象的人類,但不愛具體的人 」,實在是中肯之語。

2020年7月12日 星期日

古巴革命(西班牙语:Revolución cubana)

古巴革命(西班牙语:Revolución cubana)是一场推翻古巴独裁者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的民族民主革命,结果是以菲德尔·卡斯特罗为首的革命组织七二六运动在1959年1月1日取得胜利[4]。之后所建的古巴革命政府从外交中立逐渐走向激进[5],最终建立了西半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6],并极大激发了拉丁美洲左翼革命浪潮。
革命后的古巴采取了新形式的外交,开启了输出革命的时代,如介入安哥拉内战尼加拉瓜革命[7]。1961年猪湾事件后,古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对古巴实施严厉的经济封锁措施。虽然古美关系近年来有所改善,但美国仍对古巴实施贸易禁运[8][9][10]

背景[编辑]

在1898年美西战争后,古巴名义上是个独立的国家,实际上却沦为美国保护国从属国半殖民地[11]。美国透过缔结条约以及在古巴宪法中附加普拉特修正案等方式,来合法化干涉古巴政府,并在关塔那摩湾建造海军基地。在经济上,古巴经济因建筑在少数农业作物和原料上,使经济结构上较为脆弱,尤其是许多产业掌握在美国人手上,对于美国的侵扰(参见帝国主义),古巴的民族主义精神日渐高涨。当19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下,古巴也受到严重影响,并使国家陷入混乱中。虽然普拉特修正案在1934年被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废除,但是美国并没有停止干涉古巴内政,而美国在支持古巴军方巴蒂斯塔之下,夺得政府控制权。在这期间,古巴财富严重集中的现象,造成民众的愤怒情绪,政府官员腐败坏,也与美国黑手党有许多关连。加上在1952年巴蒂斯塔发动政变,废除古巴宪法,停止古巴选举并禁止政党活动,建立自己的独裁专制并进行高压统治,使人民对巴蒂斯塔政府产生严重反感。
在当时古巴的情况下,菲德尔·卡斯特罗青年时逐渐对于社会缺乏公正表示不满。在哈瓦那大学里的政治气氛熏陶下,卡斯特罗开始参与许多政治活动,甚至到哥伦比亚参加拉丁美洲学生们组织的一场政治会议,在那里的波哥大暴动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卡斯特罗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以律师为职业,他对政治热情并未消减,在1952年他决定投入国会选举。然而,在那年巴蒂斯塔发动政变,停止了国会选举。卡斯特罗试图控告巴蒂斯塔违宪,但没有任何结果,这让卡斯特罗非常不满,也奠定了他对巴蒂斯塔政权体制的强烈反对以及只有用革命手段才能罢黜巴蒂斯塔的信念基础。

七二六起义和七二六运动[编辑]

1953年7月26日,古巴革命是以卡斯特罗为首的约160名革命者攻打圣地亚哥蒙卡达兵营巴亚莫军营开始[12][13],但这场行动最后失败。关于革命军在这次行动中真正的阵亡数不是很肯定,但根据菲德尔·卡斯特罗在自传中透露,共有5人在战斗中阵亡,而另有56人在之后被巴蒂斯塔政权所杀[14]。其中死亡名单中包含这次行动的副指挥官阿贝尔·桑塔马里亚,他遭到俘虏、动刑,最后于突击当日被处决[15]。剩余幸存的人包含菲德尔·卡斯特罗和他的弟弟劳尔·卡斯特罗等,不久之后便被逮捕。在这个高度受到瞩目的审判中,在菲德尔·卡斯特罗近一小时为自己辩护的言词中,最后以“判决我吧!没有关系。历史将宣判我无罪!”为辩词结语。这场审判中,菲德尔·卡斯特罗被判15年徒刑并服刑于松树岛的监狱中,而劳尔则是13年徒刑。
在1955年,基于群众压力,巴蒂斯塔政府释放了所有古巴的政治犯,其中也包含参与攻打蒙卡达兵营行动的人。之所以会释放卡斯特罗兄弟,部分也是巴蒂斯塔被菲德尔·卡斯特罗童年的耶稣会导师所说服[16]
之后,卡斯特罗兄弟与其它的流亡革命者在墨西哥集合起来成立七二六运动组织,并准备发动革命推翻巴蒂斯塔,虽然卡斯特罗本人思想左倾,但在革命期间他都未激进展现出来[17]。革命组织在那里受到曾是西班牙内战的共和军军官阿尔贝托·巴约的训练,同时也是在这段时期菲德尔·卡斯特罗认识了切·格瓦拉[18]。另外菲德尔·卡斯特罗这段时期还到美国七个星期,为自己的革命运动募款,试图在各地成立七二六俱乐部[19]

格拉玛号远征[编辑]

1956年11月25日,以菲德尔·卡斯特罗为首的82名革命者乘坐游艇格拉玛号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州图斯潘古巴进发,准备在古巴东南部海岸登陆,史称“格拉玛号远征”。因为格拉玛号设备严重老化使得船速缓慢,加上承载太多东西,抵达古巴是在1956年12月2日,这比原定计划迟了两天,也离预定登陆地偏离2公里[20],这结果造成原本要在30日接应和策应起义的当地起义者不得不撤退。 当格拉玛号抵达古巴,远征队一离船上岸,就遭到政府军攻击。远征队一路往古巴东南部的马埃斯特腊山脉前进,在长途跋涉以及政府军从空中和陆地两方面的围攻下,大部分格拉玛号上的成员都阵亡,只有少数抵达马埃斯特腊山区[21]。对于幸存者的真正人数仍有争议,但大致上可确认原先82人中,在与古巴政府军血腥奋战后并成功进入到马埃斯特腊山区的不超过20人[22],其中包含菲德尔·卡斯特罗、切·格瓦拉劳尔·卡斯特罗卡米洛·西恩富戈斯。幸存者起初都分散开来,有些是单独一人或是小团行动,各自在山区来回寻找革命者的下落,最终在当地同情他们的农人帮助下找到其他人,并建立这支游击队的领导核心。另外阿贝尔·桑塔马里亚的两个姊妹塞莉娅·桑切斯艾蒂·桑塔马里亚在这时于山区帮助菲德尔·卡斯特罗等人。
在1957年3月13日,另一个革命团体,学生激进团体革命指导委员会企图发动对巴蒂斯塔政府的斩首行动,他们冲进总统府内企图刺杀巴蒂斯塔。这场自杀性攻击最终失败,革命指挥部的领导学生何塞·安东尼奥·埃切维里亚在占领的电台中发布巴蒂斯塔死亡讯息后,被巴蒂斯塔政府军警发现而遭到枪杀。这场行动的少数幸存者包括翁贝托·卡斯蒂里奥、罗兰多·库贝拉,以及日后领导革命指挥委员会的弗雷·乔蒙[23]。之后革命指挥委员会在位于古巴中部的埃斯坎布雷山脉地区进行反政府游击战。
加上一直深受美国力量扶持而取得的统治权的巴蒂斯塔政府,因这时美国政府施加了对古巴的武器禁运并召回驻古巴大使,让巴蒂斯塔政府统治基础更为衰弱[24]。巴蒂斯塔在上台前,曾受共产主义政党人民社会党一定程度的支持,在1958年中期后,他们同巴蒂斯塔政府彻底决裂[25]
劳尔·卡斯特罗(左)和游击队二号人物切·格瓦拉(右),拍摄于1958年古巴奥连特省克里斯塔尔山脉的游击队据点

马埃斯特腊山脉游击战[编辑]

巴蒂斯塔政府为了保持对古巴城市的控制,经常使用高压和恐怖统治。但在马埃斯特腊山区,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弗兰克·派斯、拉蒙斯·拉图尔(Ramos Latour)、乌贝尔·马托斯和其他人帮助下屡次成功袭击较小的政府军警驻处,切·格瓦拉和劳尔·卡斯特罗也帮助他在政治上巩固对山区的控制。此外,还有一些武装较贫乏的非正规队员,称作侦查员(escopeteros),他们在东方省的丘陵和平原间骚扰巴蒂斯塔军警,还以分享情报和保卫卡斯特罗军补给线等方式,直接给与卡斯特罗军事支援。最终,马埃斯特腊山区受到卡斯特罗的控制。
除了遭到武装反抗外,一个叫做“反叛之声”(Radio Rebelde)的地下电台也在宣传上攻击巴蒂斯塔政府,这个电台创于1958年2月,卡斯特罗和他的组织利用这个电台发送他们的讯息给在政府军管辖范围内的每一个人,电台的发送可能是由卡斯特罗一位密友卡洛斯·弗朗基(Carlos Franqui)进行,他后来流亡波多黎各
在这个时期,菲德尔·卡斯特罗的组织规模相当的小,有时甚至少于200人,同时的古巴政府军警人数却在37,000人左右[26]。尽管悬殊,但近乎每一次政府军与革命军作战,政府军都被迫撤退。除了此时古巴政府军效率相当低弱外,政府军还有一个严重问题逐渐曝露出来,那就是自从美国在1958年3月14日开始对古巴武器禁运,这让政府空军很快就因飞机没有美国的零件来进行修缮,逐渐恶化。
巴蒂斯塔政府军最后发动一次攻击行动称作夏季攻势(Operación Verano),作为对游击革命军的回应。巴蒂斯塔政府把大约12,000名士兵送入山区作战,但其中半数训练不足。在一系列的小规模冲突中,政府军都遭到卡斯特罗的坚毅战士击退。如7月11日到7月21日进行的拉普拉塔战役(Batalla de La Plata)中,卡斯特罗的军队击败政府军一个500人的营,俘虏其中240人,革命军仅阵亡3人。
然而在拉斯梅塞德斯战役(Batalla de Las Mercedes)中,巴蒂斯塔政府军几乎要摧毁卡斯特罗约300人的小股革命军,当他的军队被优势兵力围困时,卡斯特罗要求暂时停火,并得到政府军同意这项提议,停火便在8月1日生效。在接下来七天之中,一场协商展开但毫无结果,而革命军趁著这个机会逐渐脱离包围。在8月8日时革命军已经逃回山中,成功结束政府军攻势,巴蒂斯塔政府的夏季攻势以失败作收。

起义军反攻[编辑]

Cuban Revolution 1959
在古巴革命期间,马埃斯特腊山区的周遭地图.
在1958年8月21日,在巴蒂斯塔政府的攻势失败后,卡斯特罗开始他们自己的进攻,并以多个战线朝东方省(这个省份后来被分为圣地亚哥省格拉玛省关塔那摩省奥尔金省)进攻,由菲德尔·卡斯特罗劳尔·卡斯特罗胡安·阿尔梅达·博斯克(Juan Almeida Bosque)指挥。革命军带着从夏季攻势中所缴获或是从飞机走私而来的新武器下山,赢了一连串胜利。卡斯特罗主要在吉萨获得胜利,并成功占领数个城镇,使东方省的中部平原落入他的控制之中。
同时,另外三个纵队分别由切·格瓦拉卡米洛·西恩富戈斯和海梅·维加(Jaime Vega)率领,并往中部的该省省会圣克拉拉进军。然而,其中的海梅·维加纵队遭到伏击而毁灭。剩余两支纵队抵达中部省份,在那里与数个非卡斯特罗领导的其他反抗势力会合。根据学者Faria描述,埃斯坎布雷山脉那边原来就有另一个带有反共色彩的革命团体三一三革命指导委员会的部队,而且他们与巴蒂斯塔政府军交战已有数个月之久了。当切·格瓦拉的纵队通过拉斯比利亚斯省,尤其是通过埃斯坎布雷山区时,这两个反抗势力之间的摩擦持续增温,因七二六运动的部队中就有大量共产主义者在内,像是如辩论家阿曼多·阿科斯塔(Armando Acosta)和指挥官费利克斯·托雷斯(Felix Torres)。但这支两支革命军队最后合流并继续进攻。1958年12月30日,在亚瓜哈伊战役(Batalla de Yaguajay)中西恩富戈斯赢得关键的胜利(此后他得到了“亚瓜哈伊的英雄”的绰号)。
这张古巴地图显示1956年后期格拉玛号抵达位置,以及革命军在马埃斯特腊山区筑成据点。也显示切·格瓦拉卡米洛·西恩富戈斯后来在1958年12月进军圣克拉拉哈瓦那等路线图

巴蒂斯塔政府崩溃[编辑]

“骑兵”,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的著名照片,图中是一群骑着马、用手挥舞着古巴国旗的古巴起义军战士,摄于1959年1月
31日,即亚瓜哈伊战役后隔一天,在混乱中圣克拉拉战役(Batalla de Santa Clara)展开,圣克拉拉这座城市最后被切·格瓦拉、卡米洛·西恩富戈斯、革命指挥部的所合并革命军所攻破,革命指挥部指挥官有罗兰多·库贝拉、威廉·亚历山大·摩根(William Alexander Morgan)等人。圣克拉拉战役战败的消息让巴蒂斯塔政府陷入恐慌,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本人更是在几小时后的1959年1月1日早晨逃离古巴,前往多米尼加共和国 。威廉·亚历山大·摩根指挥一部分他的兵力和革命指挥部的部队继续进攻并在1日或2日时占领西恩富戈斯,巴蒂斯塔政府也开始分崩离析[27]。当卡斯特罗得知巴蒂斯塔在1日早晨飞离古巴后,开始立刻着手与圣地亚哥方面协谈革命军入城。在1月2日,该城指挥官鲁维多上校下令和平开城,革命军便接管圣地亚哥。同时,切·格瓦拉和卡米洛·西恩富戈斯在差不多时间进入首都哈瓦那,从圣克拉拉进军至哈瓦那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在8日,经过一段凯旋行军后卡斯特罗也抵达哈瓦那,并由曼努埃尔·乌鲁亚蒂·列奥(Manuel Urrutía Lleó)继任古巴总统[28],卡斯特罗则出任总理。

革命之后[编辑]

革命之后,数百位旧政府的警察和士兵被怀疑是巴蒂斯塔政府时期的爪牙,他们被以侵犯人权、战争、谋杀、拷刑等罪名而被公审,大多数在革命法庭中被判政治罪的都被枪决,其余则是判长期监禁。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劳尔·卡斯特罗在占领圣地亚哥后,以革命正义来处决超过70名被俘的巴蒂斯塔政权士兵[29]。在首都哈瓦那,切·格瓦拉被任命为为卡瓦尼亚城堡(Fortaleza La Cabaña)军事监狱的最高负责人,负责对巴蒂斯塔时代的战犯(主要是政治人物和警察)进行审查和处理,这也是菲德尔·卡斯特罗设法对效忠巴蒂斯塔政府的军警和反对新政府的异议人士进行大规模清洗,被处决的人数可能达到600人之多,其中有些幸运的人只是被开除军籍,或是警察被撤职而没有被起诉,逃过一劫。另外一些旧政府的高级武官则被外调到国外[30]
在获得权力后不久,卡斯特罗组织了革命民兵,让自己在前革命军领袖和支持民众中扩大权力基础,还于1960年夏季创立保卫革命委员会(Comités de Defensa de la Revolución),简称CDR。CDR负责注意任何反革命的活动,并鼓励告密者。当地的CDR还负责详细记录每个街区居民的开支习惯、与外国人接触的程度、工作、教育水准以及任何可疑的行为[31]

改革和与美国交恶[编辑]

根据古巴地理学者安东尼奥·努涅斯·希梅内斯(Antonio Núñez Jiménez)认为,革命前古巴最良好的土地掌握在外国人或外国公司手中,其中美国占了大多数。革命成功后,其中第一个的政策就是消除文盲和进行新的土地改革。古巴政府把土地规划成较大的田地,并加入农业合作社来进行土地改革,使之有效帮助人民提高生活水准,并使古巴的社会福利政策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楷模。
1959年5月,古巴在土地改革法下开始没收土地和私有财产。在古巴律师马里奥·拉佐(Mario Lazo)描述中,任何大小农田都由政府掌控,而土地、商业、公司的拥有者、上层和古巴中产阶级被国有化,其中也包含菲德尔·卡斯特罗家族所拥有的农场。1960年底,古巴革命政府已经把总计25亿美元价值的人民私有财产国有化[32]。1960年8月6日,古巴政府国有化所有美国以及其他外国在古巴的资产。另外古巴开始抹除美国帝国主义的痕迹,没收由美国人拥有的银行、工业以及旅馆,另外还没收其它类别的资产进行国有化。而美国政府立即回应古巴这个措施,冻结了古巴在美国的财产,并断绝外交关系[33] ,并加紧对古巴的贸易禁运,禁运这措施持续至今(于2015年7月20日恢复邦交关系)[34]。而古巴政府为回应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的行为,古巴转向苏联寻求支持[35]
美国政府都试图推翻古巴政府及暗杀卡斯特罗,其中最知名的就是1961年猪湾事件。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美国保证绝不入侵古巴,但古巴岛内的仍有小型叛变发生。[来源请求]
另外在1961年猪湾事件以后,古巴政府也对所有宗教的资产进行国有化,其中也包含罗马天主教会。数以百计的教会成员被永久驱逐出这个国家,其中还包含主教。古巴政府开始宣导无神论,学者Faria描述古巴政府从官方教育着手,让孩童成为无神论者。并且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对孩童有更大的责任,而禁止私有学校成立[36],禁止一切宗教活动,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后,才有限度恢复。卡斯特罗其后更于1998年成功邀请时任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访问古巴。之后的2011年时任教宗本笃十六世访问古巴。

成立古巴共产党[编辑]

革命期间,菲德尔·卡斯特罗的许多战友怀有各种不同政治理念,有些是共产主义者,有些是民主主义者,有些是反共人士等等,菲德尔·卡斯特罗也未抱有明确的共产主义思想。甚至在革命成功之初,卡斯特罗前往美国阐扬他的革命,他说:“我知道全世界都认为我们是共产主义者。当然,我必须非常清楚的澄清我们不是共产主义者,这非常清楚”[37] 。一直到他获得完整控制权以后,才慢慢呈现见激进的色彩[38]。1961年4月1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庄严宣布,古巴革命“是一场贫苦人的、由贫苦人进行的、为了贫苦人的社会主义民主革命”。同年4月17日至19日,发生猪湾事件,美国组织雇佣军入侵古巴的计划遭到惨败。同年5月1日,菲德尔·卡斯特罗在集会上公开声明自己从上大学时起就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同年7月,卡斯特罗领导的七二六运动人民社会党三一三革命指导委员会合并为统一革命组织[39]。1962年3月26日,统一革命组织改组为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1965年10月3日,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又改组为古巴共产党[40],菲德尔·卡斯特罗任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文化影响[编辑]

古巴革命胜利时,整个领导团队的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成为那个革命时代毫无疑问的青年偶像。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就反复感叹道:“古巴革命的领导人是那么年轻、充满朝气”。不管是菲德尔·卡斯特罗劳尔·卡斯特罗兄弟、切·格瓦拉还是卡米洛·西恩富戈斯都是亲自持枪上阵的猛将,而且都是贝雷帽、绿军装、大胡子、抽雪茄、背轻机枪的形象,这种刀枪不入、不怕死的革命形象,被媒体铺天盖地地宣传,塑造成了1960年代最著名的战神的形象。菲德尔·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也成为了自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之后最著名的偶像级革命战友。当时,一大批各国著名知识分子来到古巴,以结识古巴革命领导人为荣。1980年代,日本游戏厂商SNK还以卡斯特罗和格瓦拉的形象开发了一款名为《古巴战士》的射击游戏,风靡中国。[41]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Jacob Bercovitch and Richard Jackson (1997).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 Chronological Encyclopedia of Conflicts and Their Management, 1945-1995.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2. ^ Singer, Joel David and Small, Melvin (1974). The Wages of War, 1816-1965. Inter-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Political Research.
  3. ^ Eckhardt, William, in Sivard, Ruth Leger (1987). World Military and Social Expenditures, 1987-88 (12th edition). World Priorities.
  4. ^ Audio: 古巴纪念凯旋革命50周年 by Jason Beaubien, NPR All Things Considered, 1月1日, 2009
  5. ^ 《世界文明史:后篇—从工业革命到现代》, Philp Lee Ralph等所著, p.521 ISBN 978-957-11-5771-9
  6. ^ 《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
  7. ^ Mak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astro. History Today. 1981 [9 July 2013].
  8. ^ Cuba receives first US shipment in 50 years. Al Jazeera. 14 July 2012 [16 July 2012].
  9. ^ On Cuba Embargo, It's the U.S. and Israel Against the World – AgainNew York Times. 28 October 2014 [31 October 2014].
  10. ^ Cuba off the U.S. terrorism list: Goodbye to a Cold War relicLos Angeles Times. 17 April 2015 [18 April 2015].
  11. ^ Louis A. Pérez. Cuba Under the Platt Amendment, 1902–1934. Paperback reprint edition. Pittsburgh: Pitts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xvi.
  12. ^ July Penguin Books: 2007, p. 121
  13. ^ 存档副本[2010-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2).
  14. ^ Ramonet, Ignacio, ibid, p. 133
  15. ^ Ramonet, Ignacio, ibid, p. 672
  16. ^ Ramonet, Ignacio, ibid, p. 174
  17. ^ 《世界文明史:后篇—从工业革命到现代》, Philp Lee Ralph等所著, p.521 ISBN 978-957-11-5771-9
  18. ^ Ramonet, Ignacio, ibid, p. 174
  19. ^ 《纸醉金迷哈瓦那──卡斯特罗的革命前夕》, 托马斯·乔瑟夫·殷格利胥所著,时报文化出版, ISBN 978-957-13-5029-5
  20. ^ Ramonet, Ignacio, ibid, p. 182
  21. ^ 《卡斯特罗访谈传记:我的一生》(伊格纳西奥·拉莫内著)第八章 p.160-163(ISBN 978-7-5004-6720-5)
  22. ^ Thomas, Hugh. Cuba or The Pursuit of Freedom (Updated Edition). 纽约: Da Capo Press. 1998. ISBN 0-306-80827-7.
  23. ^ Faria (2002) Notes pp.40-41
  24. ^ Louis A. Pérez. Cuba and the United States.
  25. ^ Timothy P. Wickham-Crowley. Guerrillas and revolution in Latin America. : 189.
  26. ^ Batista Says Manpower Edge Lacking. Park City Daily News. Google News Archive. 1 January 1959 [14 June 2013].
  27. ^ Faria, Cuba in Revolution, 2002, pp.69
  28. ^ Hugh Thomas, Baron Thomas of Swynnerton, Cuba: The pursuit of freedom, pp. 691–3
  29. ^ Juan Clark Cuba (1992). Mito y Realidad: Testimonio de un Pueblo. Saeta Ediciones (Miami). pp. 53–70.
  30. ^ Juan Clark Cuba: Mito y Realidad: Testimonio de un Pueblo (1992), Saeta Ediciones, Miami, pp. 53–70.
  31. ^ Juan Clark Cuba: Mito y Realidad (1992), pp. 131–58.
  32. ^ Lazo, Mario, American Policy Failures in Cuba – Dagger in the Heart (1970) Twin Circle Publishing Co., New York, pp. 198-200, 204, Library of Congress Card Catalog Number:68-31632
  33. ^ Nash, Gary B., Julie Roy Jeffrey, John R. Howe, Peter J. Frederick, Allen F. Davis, Allan M. Winkler, Charlene Mires, and Carla Gardina Pestana. The American People, Concise Edition Creating a Nation and a Society, Combined Volume (6th Edition). New York: Longman, 2007.
  34. ^ Faria (2002), op.cit. p. 105.
  35. ^ Nash, Gary B., Julie Roy Jeffrey, John R. Howe, Peter J. Frederick, Allen F. Davis, Allan M. Winkler, Charlene Mires, and Carla Gardina Pestana. The American People, Concise Edition Creating a Nation and a Society, Combined Volume (6th Edition). New York: Longman, 2007.
  36. ^ Faria (2002), op. cit. pp. 215–28.
  37. ^ UPI, Year in Review, http://www.upi.com/Audio/Year_in_Review/Events-of-1959/Cuban-Revolution/12295509433704-2/
  38. ^ 《世界文明史:后篇—从工业革命到现代》, Philp Lee Ralph等所著, p.521 ISBN 978-957-11-5771-9
  39. ^ Kantor. Hacienda Pub.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3).
  40. ^ 古巴共产党官方网站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07-07.(西班牙文)
  41. ^ 卡斯特罗:革命巨星之死和旧时代的逝去

外部链接[编辑]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