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徐焰:中共历史上隐蔽战线斗争不许色诱暗杀

 

南京中共梅园新村纪念馆里周恩来工作时情形。中国军网记者 宣琦翻拍 

  中国共产党人在夺取政权的革命斗争中,除了在公开战场对敌交战,还在隐蔽战线进行了激烈交锋。《孙子兵法》曾阐述了战争的基本准则──“知彼知已,百战不殆”。隐蔽战线的斗争因具备吸引人的神秘性,长期成为影视作品的重要题材,近年来屏幕上还出现了一股“谍战片热”。但一些影片靠“奢华+手枪+美女”吸引眼球,对观众造成不少误导。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中国军网红色足迹万里行记者专访了著名党史专家、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他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用史实还原我党当年隐蔽战线斗争的真相。

  中共地下工作主要任务不是搞情报,是争取群众

  近些年来影视作品谈及过去国共隐蔽战线较量时,经常用“谍战”一词,徐焰说认为这不合乎中国共产党当年隐蔽工作用语,共产党人一般只把对手派来刺探情报的人称为间谍。当年苏联把派出的情报人员称为“苏联侦察员”或“红军侦察员”,中国共产党人对从事隐蔽斗争的人一般称为“地下工作者”,对于隐蔽战线的斗争也称为秘密战或秘密工作。

  徐焰介绍说,在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两个战线的斗争:公开的武装斗争和隐蔽的地下斗争。对地下秘密工作的任务,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曾这样总结说:“公开工作之外,还要有秘密工作与之相配合,这就是党的秘密组织工作,群众的秘密组织工作(作为群众公开组织的核心),党派的秘密联合行动,秘密的情报工作,公开组织与公开斗争的事先秘密准备等。”在毛泽东所概括的秘密工作五大任务中,情报工作只列在第四位。

  当年党的地下工作的最重要目标,是在政治上争取敌占区的人心,地下工作者多数在搞工运、农运、学运和秘密的统战,发动和组织群众拥护共产党,而不是搜集情报。徐焰举例说,在解放战争中,中共隐蔽战线的最大成就,是发动国统区广大群众掀起轰轰烈烈的反饥饿、反内战的群众斗争。对这些看似平凡却意义重大的工作,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电影和文学作品中有过不少表现,像《风暴》、《青春之歌》中的地下工作者发动群众的形象曾感动了亿万观众。影视作品进入市场商业化阶段后,一些影片出现了“地下工作=搜集情报”的创作误区。许多观众谈到革命战争的地下工作,认为“就是搞情报”,这完全是错误的。

  徐焰说,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从1905年成立起,在未执政前也主要从事地下活动,主要以暗杀、联络会党等方式反抗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搞情报同样不是主要任务。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1927年在南京再建并获得全国主导地位后,国民党的秘密工作转为以特务工作为主。蒋介石为了维持独裁统治,首先以黄埔系军队作为支柱,其次网罗了一批党棍,再则利用特务监视和铲除异已。国民党政权因不得人心和缺乏群众基础,其特务工作注重于监视和打探情报,不过又进行策反、拉拢和思想渗透等特殊任务,也不能简单以“谍战”来概括。

  周恩来创建党的情侦机构,亲自规定“三大任务一不许”

  1928年,蒋介石建立自己的情报和特务机构,中统、军统的规模在抗战末期发展到顶峰,在编内勤(即专职特务)达几十万,成为人民痛恨的类似明代“东厂”、“西厂”或德国纳粹盖世太保的恐怖组织。那么,中共为什么要建立情侦机构呢?

  徐焰回顾说,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起,由于在反动军阀镇压下没有合法活动条件,长期在地下状态活动,只是在1924年至1927年间在国民党当局辖区内才有合法地位。1925年8月,主张联共的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右派刺杀,据受伤被捕的刺客交待下一步还要暗杀共产党,由周恩来、陈延年领导的两广区委就此感到有必要建立侦察保卫组织。当时周恩来安排在黄埔军校任职的陈赓等人掌握一些武装保卫力量,并开始在国民党内建立一些内线,就此建立了中共最早的情侦工作,不过组织还不健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前,虽然中共中央事先得到内线零星报告,却缺乏其核心层的决策情报,临机又紧急应变决心,上海、广州等地的党组织都遭到突然袭击,大批干部和群众骨干因未转移而遭捕杀。

  “四一二”事变1个月后,从上海脱险的周恩来到达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武汉。他吸取教训,为保卫中央安全建立了“特务股”(后称特科),在各处建立内线,并组织了精干的武装保卫人员和秘密交通网。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共的专职情报机构建立倒要早于国民党。

  中共专职情报机构建立对党保存力量的起到了重要作用。徐焰介绍说,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昌召开同共产党分裂的会议,此前中共特科便得知动向,在汉口安排了十几处秘密隐蔽地点。会后国民党派人搜捕时,陈独秀及中共中央所有成员都已不知去向。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又在汉口秘密召开著名的“八七会议”,国民党的警探也一无所知,随后特科又秘密租船将中央机关由武汉迁回上海,途中也未出意外。

  1927年11月,周恩来从广东回沪后重组了中央特科。此时特科成员中有一些带有江湖流氓习气工人如顾顺章等,热衷于打打杀杀。周恩来针对这些不良倾向亲自为特科规定了“三大任务一不许”──“三大任务”是搞情报、惩处叛徒和执行各种特殊任务,“一不许”是不许在党内相互侦察。

  周恩来提出的“一不许”原则,对保障中共后来正常的党内生活极为重要。苏联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克格勃)在列宁去世后便开始涉入联共(布)内部斗争,后来甚至发展为领袖个人的监视工具,成为恐怖“清洗”的重要原因。后来毛泽东又一再强调党内不许搞侦察,这对防止重蹈苏共悲剧起到了重要作用。

  蒋介石从建立特务机构起,就用于侦察党内异已,如李宗仁后来在回忆录中便说自己任副总统时的身边卫士都蒋介石的侦探。只对蒋介石个人负责的军统、中统捕人、杀人,又越过警察、法庭这种司法机构,连各级军政官员都不能过问,甚至这种官员本身还要受其监视。这种特务政治的泛滥,也是造成国民党政权四分五裂并丧失人心的重要原因。
 
梅园新村,周恩来与董必武曾经工作的地方。中国军网记者 宣琦翻拍


  中共地下工作的原则:不允许采取收买、色诱和暗杀

  在近些年一些影视剧中,编导者凭想像编造情节,经常出现中共地下党组织暗杀敌方要人,以及用恋爱等手段发展关系等场景。早在80年代初国内播出一部表现在敌营中潜伏的电视剧时,曾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的文艺界前辈夏洐看过后便撰文叹息说,这些年轻编导不了解当年党的隐蔽斗争原则,利用女色、金钱收买和手枪暗杀等方式恰恰是中共地下工作所不允许的。

  徐焰研究史实表明,中共从事隐蔽战线斗争时,从来不许搞暗杀一类恐怖袭击。因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革命斗争的目标是推翻整个反动统治而不是消灭个人,暗杀敌方头目不仅不能达到斗争目标,反而会引起社会反感并影响斗争方向。中共中央特科虽消灭过少量叛徒,却只限于向敌出卖机密并马上会招致组织破坏的特例。

  徐焰回顾说,中共中央特科最早开展的除奸工作,主要是1928年4月政治局常委、组织局主任罗亦农在上海因叛徒出卖被捕,并迅速被国民党杀害。特科的内线关系很快查明,这是因担任中央秘书和接待的何家兴、贺芝华夫妇从德国、苏联学习回来后经常出入灯红酒绿场合,组织发给的每月几十元生活费无法满足其奢华需求。他们便利用接待之机偷记下上百名领导人住址,随后到租界巡捕房表示愿以5万美元和出国护照出售此名单,并先说出罗亦农的地址,待捕捉验证确实后再做下一步交易。中共中央负责人闻知此讯后紧急搬家,中共中央特科人员以放鞭炮作掩护冲进这对叛徒住所,搜出名单后开枪将何家兴击毙,贺芝华头上也中枪负重伤,从而斩断了继续叛变的线索。

  1929年8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彭湃、军委负责人杨殷等5人在上海沪西区开会时逮捕,周恩来因临时有事未到幸免。仅过了6天,彭湃等4人便在位于龙华的淞沪警备司令部内被杀害。中央特科通过内线查明,告密者是军委秘书白鑫。此人在海陆丰红军中当团长时便怕死弃职跑到上海,为追求荣华富贵已秘密自首充当内奸。根据周恩来指示,同年11月11日夜,特科在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路)设伏,连开90余枪,击毙白鑫及特务保镖共5人。“霞飞路上的枪声”轰动上海,使叛徒特务一时丧胆而不敢随便活动,中央在沪安全也得到一定的保障。

  此后,周恩来专门强调:只能消灭危害党的叛徒和暗藏的特务内奸,对反动统治阶级头面人物包括公开的特务头子都不要打,否则会偏差政治斗争的正确方向并脱离群众。有一次顾顺章得知有二三十个警探和“包打听”要在一品香饭店聚会,打算运去几皮箱炸药引爆。周恩来得知后马上制止,认为这会把饭店炸成废墟并伤及许多无辜,将在社会上造成极坏影响。在此后的革命斗争中,共产党人除了打击敌军事目标,也从不对反动营垒头面人物采取暗杀,从而防止了恐怖主义倾向,并且与国民党特务那种“下三滥”手段划清了界限,这也是争取人心成功的原因之一。

  “俊男靓女+豪奢”镜头:歪曲我党地下工作历史

  中共的特科建立之初,周恩来等领导人便规定,不许用金钱收买、美色引诱和手枪恫吓来获取情报和发展关系,其重要原因也在于上述手段是一柄双刃剑,若以此对敌也会腐蚀自身。徐焰介绍说,1931年以前负责中共中央特科工作的顾顺章的堕落过程,便是这方面的一个重大教训。

  顾顺章此人很早参加工人运动,勇于冲锋并担任过上海工人纠察队长,不过却染有流氓习气。他担任特科负责人后,借口工作特殊,经常拿走中央半数以上活动经费且开销不受监督,还嫖娼且吸毒。这种道德上的堕落同党的原则和要求格格不入,顾顺章便心怀不满便筹划投敌,于1931年4月在武汉被捕后马上叛变,并提出愿出卖中共中央机关全部住址。幸亏潜入敌特机关内的钱壮飞译出了武汉方面的来电,由李克农提前在上海报警,才使中共中央几十个机关、几百人连夜转移,避免了覆没性灾难。

  在当年的隐蔽战线斗争中,中共地下组织不仅把反对奢侈当作防止自身成员腐化的重要一环,同时出于经费所限和避免暴露,一般也不允许成员过豪华生活。近些年一些影视剧的编导设计的地下工作镜头尽是灯红酒绿,由俊男靓女在高档歌舞厅、宾馆接头。徐焰说:我父亲在抗战后期曾由八路军调到中共中央社会部参加过地下斗争培训,在东北解放战争中担任过隐蔽战线的部门负责人。他生前看到电视上出现这类镜头曾叹息说,当年共产党组织经费很困窘,根本不可能维持豪华生活,何况这类举动从历史背景角度看也违反了隐蔽斗争战线的基本原则。

  徐焰说,世界上的隐蔽斗争有一个共同的活动原则,便是要求“普通化”而力戒“特殊化”。西方情报界有句名言:“不像间谍的人是最好的间谍”。周恩来1928年为党的地下工作人员规定最早的工作准则,便是“尽量职业化、社会化”。地下工作人员的着装和日常行动都要求同社会上普通群众相近,既不要过于出众引人注目,也不要太穷酸招人讨厌。当年的地下工作人员接头,选择高档娱乐场所恰是大忌,因那里是敌方上层官员和警特愿意出入之地。隐蔽工作的纪律之一,又要求外出人员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坐在漂亮女人身边,因敌特出于本能愿意盯着美女,对她们身边的男人自然也会引发兴趣,很容易引来盘查和关注。按照通俗的解释,混在人堆中就找不到,见过面后就没印象的人,才是地下工作者的最好人选。

 
中共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李克农。资料图片


  十年内战时期国共之间隐蔽战线激烈较量

  徐焰认为,国共之间隐蔽战线较量的第一个阶段,是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内战时期。这一阶段总的斗争形势便是共产党在地下秘密发展力量,国民党则动用政权力量全力予以追捕剿杀。从1928年至1930年上半年,白区的中共地下党根据周恩来提出的隐蔽发展力量的原则,党员曾发展到19万人,在秘密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情报工作中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可惜随后指导方针发生了“左”的错误,把工作重心放在不切实际的武装暴动方面,结果暴露并损失了绝大多数组织,到1936年白区地下党员的数目降到3000人左右。

  1928年至1931年间,周恩来是中共隐蔽战线的总负责人。他在上海等地的斗争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秘密工作方法,强调组织要隐蔽、精干、少而密、单线联系,在活动中尽量职业化、社会化,以公开身分作掩护。“利用合法掩护非法,合法与非法巧妙结合”,“秘密工作和公开工作绝对分开”等原则就是这时提出的,为中共隐蔽战线工作奠立了正确的思路。

  这一时期中共中央的建立特科,由向忠发、周恩来、顾顺章领导,实际是周正、顾副。特科采取了直指敌人要害的“打进去”和“拉出来”的工作方式,不仅把国民党特务机关在上海的特派员杨登瀛拉出来为己服务,同时又派称为“龙潭三杰”的钱壮飞、李克农、胡底打入国民党中央调查科。钱壮飞因精明能干还被特务头子徐恩曾任用为机要秘书,曾用照相机翻拍了他深藏在内衣兜中的密码本,使国民党的绝密通讯大都能被破译,掌握围剿红军的计划等情报。不过在顾顺章叛变和周恩来赴苏区后,特科受沉重打击,中共中央在上海也不能生存,被迫转移到江西的农村根据地。

  从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国民党的特务机构不断膨胀,由建立中央调查科(中统的前身)发展到建立复兴社(后来成为军统的前身),成为监视社会生活的庞大恐怖机构。蒋介石利用特务成功地拉拢、收买和瓦解了多数地方军阀,对中共的隐蔽斗争却一度居于下峰。自1931年春顾顺章叛变后,国民党特务改变了斗争策略,实行“自首自新条例”,大力利用叛徒,并加强搜捕力度。此时留下白区的地下党组织仍继续执行盲动路线,至1934年全面遭受破坏。刘少奇在1936年从陕北前往北方局恢复白区工作时,从理论上清算“左”倾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提出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应采取以防御为主的方针,尽量利用一切合法的斗争方式和合法的组织形式,才使白区地下党的工作得到部分恢复。

  抗战时期中共形成成熟的地下工作原则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通过总结以往的经验,为地下斗争提出了“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当时国共两党虽然在对日作战中形成战略上的合作关系,国民党当局仍不承认中共组织在国统区有合法活动地位(只有个别谈判代表除外),并把“防敌(指日本)防奸(指共产党)”作为秘密斗争的基本指导原则。徐焰概括说,这个时期,国民党军统、中统在对日本进行秘密战的同时,将中共地下组织当作第二位的打击目标。

  抗战期间,中共中央在延安建立了社会部,并对党的地下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门培养,教育他们掌握对敌斗争的政策原则和秘密工作纪律,并进行了秘密技术的训练,使党在隐蔽战线的斗争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周恩来根据国统区工作特点,总结发展了十年内战时他提出的党员职业化原则,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化”(职业化、社会化、合法化)政策,成为党在国统区开展地下工作的基本方针,也成为在日本占领的沦陷区的秘密工作指针。

  徐焰认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等日占区的秘密工作,主要通过发动群众建立地下组织,为帮助新四军的军事斗争发挥作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南方局,直接领导西南工作委员会负责川、康、云、贵、湘、鄂的党的地下工作,也做出了很大成绩。南方工作委员会(简称“南委”,负责粤、桂、赣、闽、浙的地下工作)却因建立秘密的武装据点暴露了组织,在国民党特务搜捕下大部损失。后来周恩来总结其教训时说,“其根本原因是秘密组织与武装斗争同时并用,致工作路线发生许多错误。”“在大后方的党,只能全力执行中央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候时机的路线,不能同时采取武装斗争的路线。”地下党组织不能同时兼搞武装斗争,这成为当时中央确定的一条原则。

  如今一些影视剧为了提高收视率,描写地下工作的镜头频频出现“枪战”和武打,甚至把地下工作者表现为武林高手,这完全违反了隐蔽斗争的原则。当年中共的地下工作者除有军警的掩护身份,都不应拥有手枪一类武器,否则路上遇敌检查便会暴露。即使是在上海影响很大的特科“红队”,总共也只有4支手枪,成员平时外出也不许携带,只有在执行除奸的特殊任务时才能使用。

  中国共产党的隐蔽战线斗争有别于国民党和其他政治派别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群众工作、情报工作与统战工作的有机结合。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周恩来在抗战时期对统战工作的倡导、推动息息相关。周恩来多次指出:情报工作要通过交朋友,通过往来谈话做工作;要建立据点,建立关系,深入社会;要见缝插针,做串门的生意;扩大了团结的基础,即扩大了工作开展的可能。抗战期间中共隐蔽战线斗争的最大成就,便是争取了社会各阶层同情共产党的事业,这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毛泽东说:解放战争中的情报工作是最成功的
  徐焰认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工作在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导下全面铺开,取得卓越成就,是隐蔽战线斗争发展的最高点。当时党在国统区的隐蔽工作,主要是努力形成了配合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扩大了共产党、解放区的影响,并破坏了国民党当局的后方稳定,严重影响其战争计划。

  1946年国共破裂后,中共地下党在国统区全面开展了包括统战、敌工、工运、学运和情侦等方面的斗争。此时工作方针策略的核心,就是使党的非法的秘密活动和组织群众性的合法斗争结合起来。例如地下党以学生运动和知识界的公开、合法的抗议行动为导线,进一步发展市民和工人运动,再扩大到农村的抗征粮征兵运动,使国民党当局在前方打内战时“后院起火”,陷入遭两面夹击的狼狈处境。毛泽东曾称赞说:解放战争中的情报工作是最成功的。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共情报工作,主要担负了三大任务:获取军事情报、策反敌军、接管城市。在解放军最后夺取大城市时,地下党组织也担负了提供敌军防御情报和进行攻心策应的任务。如1949年解放军南下进军时,南方各地下党组织在几个月内大都有了几倍、十几倍的大发展。中共中央规定他们的任务不是进行武装起义,而是组织好护厂、护校反破坏,保证解放军到来时完整接受。这些工作的顺利完成,保障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完整接管城市。

  “谍战决定论”可以休矣

  徐焰说,自古人称“失人心者失天下”,蒋介石自然也不例外,他本人私下在日记中也承认此点,现已公开的保存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蒋介石日记》中便有清楚记载。如1949年2月3日蒋介石下野后在奉化老家反省,便“痛感当政20年,党政机构守旧、腐化,只重做官,不注意实行三民主义”,“对于社会与民众福利毫未着手”。在中国这样一个民众困苦不堪的国度中,最高当政者20年间“对于社会与民众福利毫未着手”,怎能不被愤怒的人民推翻呢?作为国民党政权的后台老板美国也不讳言此点,1950年1月12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全国新闻俱乐部发表讲话时便说:“蒋介石并不是为军事优势所击败,而是为中国人民所抛弃”。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虽在私下和小范围内承认丢失大陆的真实原因在于人心,然而出于反攻和凝聚岛内人心的需要,在公开宣传中却不能说共产党的胜利是得人心所致。国民党在台湾解释失败的原因,只好归咎于所谓“共谍渗透”,这除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又为当年在岛内实行特务统治和白色恐怖找到了借口。近些年来,台湾的一些宣传品及其响应者又重提和炒作“共谍”决定胜败的老调,其目标同样是从历史根基上否定当年中国革命胜利的合理性。其实无论是从历史事实还是从社会进程的基本规律看,此种论调是荒谬和可笑的。

  当年国民党在大陆是实力最强的执政党,拥有最庞大的特务组织如中统、军统、宪兵以及警察机构。为什么国民党得不到多少共产党的内部核心情报,自己内部却到处被其所说的“共谍”渗透呢?甚至连及众多“党国要人”和将军们都秘密为共产党服务呢?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国民党的统治极其不得人心,以致于内部人员也纷纷转向共产党,其情治机构也极其腐朽无能。

  可叹的是,近些年国内有些影视和文学作品迷恋于刺激眼球的“谍战”,突出所谓“情报决定论”。其实了解当年历史的人都知道,共产党赢得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是土改改革后那些戴着大红花参军的数百万翻身农民,是上千万民工所推的独轮车和肩上的扁担……隐蔽战线获得的情报起到的只是加速剂作用,所谓“谍战决定论”可以休矣!

   地下秘密较量是人心的较量,反腐斗争也体现在隐蔽战线中
  取得全国胜利之后,中共情报工作负责人李克农在1950年专门用了半年时间组织总结党的情报工作经验,强调了党的绝对领导和以政治基础为主的两点原则。当时苏联情报专家来华介绍经验时曾说,用金钱、美色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情报,李克农对此气愤地反驳道:“我们过去没有这样干,今后也不会这样干!我们主要靠交朋友、做政治思想工作,有时也用一些金钱,但只是辅助手段。”

  党的地下工作胜利的源泉是什么?徐焰认为,近年一些以追求刺激的电视剧中的出现“地下工作者”,既不谈政治觉悟也没有组织领导监督,成了“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式的人物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真实的历史情况证明,离开党组织领导的地下情侦工作必然会走上歧途,顾顺章叛变的重要原因便是他从不参加政治学习而没有应有的觉悟,党组织又因他工作特殊而未很好监督。吸取这些教训后,党的地下工作尽管多是单线联系,组织上也要经常对下属党员在政治上和生活上进行检查,对有危险倾向者要及时教育或切断关系,反腐斗争也体现在当年的隐蔽斗争中。

  当年党的地下组织发展关系,都是以政治觉悟作为基础,而不能像某些影剧作品那样用哥们义气、爱情吸引等手段。当年残酷的斗争证明,如果脱离了政治理想信念的凝聚,个人关系和一时的感情狂热只要日久都会生变,对明知是敌对阵营的人产生爱情更属天方夜谭。在革命战争期间,中共在隐蔽战线能取得那么辉煌的成就,根本原因是靠正义的信仰争取和打动人心,靠组织力量凝聚广大群众作为掩护。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经常能打入敌营,恰恰由于国民党腐败不堪,内部松散且离心离德。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的女儿和其他许多高官的子女纷纷秘密加入共产党,也是因他们看到身处的高层有太多的黑暗,认为延安才代表光明。当时国民党的中统、军统除了利用少量叛徒,一般很难打入共产党内,原因也在于革命队伍组织严密,艰苦奋斗环境也为特务分子无法忍受。智慧来自群众,力量来自信仰,是党的地下工作胜利的源泉。

  徐焰说,回顾当年中共隐蔽斗争胜利和国民党在此领域的失败的历史经验,人们便可看出决定其胜负的关键在于用正义性争取人心。2500年前写成的《孙子兵法》对间谍使用便总结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共产党“用间”的成功,恰恰是在“圣智”和“仁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地下秘密较量同样是人心的较量,中国共产党当年在隐蔽战线上取得辉煌胜利,其根本原因正在于全国绝大多数人心选择了共产党。

谈谈曼德拉和南非

说起南非,首先人们想起的是好望角。但好望角,葡萄牙人实际上并没有经营过。真正登陆,开始实质经营的,是比他们晚些时候来到的荷兰人。  
在荷兰人进入之前,南非的原住民到底是些什么人呢?不是黑人,而是黄肤色的土著(具体可以参看纽西兰的毛利人,大体是一个类型)。这些人口稀少的土著当时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父系石器时代,过的是摘野果,猎羚羊,住山洞,穿树皮,平均年龄不超过20岁的日子。而且语言功能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咿咿呀呀简单的拟声词,因此荷兰人管他们叫霍屯督人(荷语,口吃者,小结巴)。有人问黑人呢,如今南非黑人种群,其实来自于喀麦隆高原,属于班图语系诸部落,处于铁器时代,他们由北部陆路侵入南非,屠杀土著人抢夺当地土地的时候,其实是荷兰人登陆南非数十年后的事。
黑人入侵者的事等会再说,先说荷兰人,登陆,建立定居点,碰上好奇的土著人等等。先进民族碰上落后土著,纵观世界历史,大体有三种方式。
一、西班牙葡萄牙在南美式的,杀光男人留下女人。
二、英格兰在北美式的,男人女人都杀光,留下一点关在保留地里当猩猩看。
三、荷兰人遭遇霍屯督人。文明民族看着这些土著,过的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文化低下,朝不保夕的日子。算是人吧,却一点生活质量都没有。怪可怜见的,和我们一齐过吧,教你们农耕放牧,过定居生活,也不枉大家都同为人类一场。
幸好小结巴由于荷兰人的提携,一来二去,几代下来,说荷语,信新教,和荷兰人一起生活,成为开普大区里的一员,也即是今日南非有色人族群的祖先。而荷兰人加上被路易十四迫害逃出法国的胡格诺教徒,以及德国雇佣兵,也是几代交流,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为航海提供中转补给,演变成了布尔人(荷语,农夫),他们又自称是阿卡利加人(荷德法语汇合成的新西日耳曼语支,意为非洲定居者)。
本来布尔人带着小结巴,在南非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过得挺好。可天有不测风云,英国人也看上这块福地了,借着拿破仑战争荷兰母国衰落之际,乘火打劫,先是武装占领,再是政治托管,然后低价赎买,最后在维也纳会议上,以600万镑买下了开普区,正式入主。
英国人来了,布尔人开拓的土地,全都加重税,没钱交就没收为英国皇室领地,布尔人没法活了,怎么办,走吧。悲壮的布尔人大迁徙开始了。
往那走,离开开普英控区,去自由的远方。好几条路线,最重要的一路,沿着海岸线走,希望找到一块新领地。纳塔尔区不错,既有肥沃的土地,又有优良的港口,能够定居的话,既有农业又可以打通与欧洲大陆的新链接。可这块地区有强敌环伺,原先的小结巴土著早被侵略而来的班图系黑人灭绝。而黑人之间又各据一方,最强大的一股莫过于祖鲁兰。布尔人是单纯的北欧日耳曼性格,不像英美盎格鲁撒克逊人般狡猾,直来直去的,虽然白黑都是移民,但拜访一下邻居还是要的。不想使团包括迁徙首领都被祖鲁酋长骗了,黑人摆下鸿门宴,无一人生还。随后迁徙团无论男女老幼遭到屠杀,一时哀鸿遍野。,此时迁徙团里出了大英雄,比勒陀利乌斯脱颖而出,带了五百勇士,迎战祖鲁大军。战争过程没什么好说,先是励志神话片,战前向上帝许愿,保佑胜了的话,要重修教堂,再塑金身如何如何,战友们要亲如一家怎样怎样,再是美国西部片,用牛拉大篷车首尾相连,接阵而战,男人在前开火射击,妇孺在后装填弹药,祖鲁军退,牛仔们上马出击,最后是环保纪录片,战后河水都被血液染红。故此历史上称这次为血河之战。 决战之后,又有一系列战术战役。长话短说,黑人输了,各王国基本失去战斗力,布尔人以纳塔尔区为核心,建立新荷兰。
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英国又来捡现成便宜。这次扮黑上帝的角色。宣布所有黑人各部大英帝国一体保护,黑人也不是傻子,立马归附,反过头双夹布尔人。没办法,两线作战不现实,只能再度离开。纳塔尔大区又归了英国,新港口以总督德班的名字命名。 布尔人只能再往内地走,建了两个小国,一个叫德兰士瓦,一个叫奥兰治。合在一起称南非共和国。总统是大英雄比勒陀利乌斯的儿子,小比勒陀利乌斯为了纪念老爹一代迁徙开国的艰辛,德兰士瓦建的首都,取名比勒陀利亚。奥兰治自由邦首府,则叫布隆方丹。 之后是一段平静期,现今南非雏形正式奠定,一共四大区,当时布系两国,英系两区,彼此独立发展。布系国家,简单直接,不和边上黑人各部掺和,我选我的总统,你玩你的酋长,各自生活。你要是想到我的土地上工作,办签证,季节性劳工,按年结算,实物地租,货币地租都可以。一切规章条目事先都讲明说清。英系管区就不同了,保留地什么的,酋长管子民,我来养酋长。城镇部分,理论上都有选举权,但是,有三招设限,财产,教育,语言。财产和教育卡的是小结巴,亚裔以及黑人劳工,语言卡的是说荷语的布尔人。 天意弄人,19世纪晚期,南非挖出了钻石金矿。英国人又来劲了,先是冒险家,再是矿主,然后招黑人劳工,不发货币工资,而是发枪抵酬。
英国以约翰内斯堡为核心一批英国钉子在布尔两国境内拔地而起。有枪有钱有人,接下来要现居地的选举权。布尔人说外侨要选举权,至少要有一定的居住年限,英国人就等这个回答,谈判一崩,英国大军带着黑人皇协军随后而来,名为保护侨民,实为武装侵略。 布尔人民族性格本来就刚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何况此时内有黄金储备,外有德国援助,索性豁出去一战。一开始打了几场胜仗,可到了英国增兵,吃不消了,英军光正规军就20多万,布尔人两个国家加起来,总人口还不到30万,能上阵的成年男丁不过8万,常规战无法支撑,转入游击战。人初期地理不熟,吃了不少亏,但后期想出了办法,几十年后日本在中国也照搬了英国这一招。
就是:封锁网加堡垒聚屯,断掉布尔人游击队赖以支撑的社会组织链。
最后布尔人顶不下去,全指望德国堂兄出兵了。可威廉二世也有自己的难处,一来英国许给他葡属非洲的利益,二来老祖母的面子在那放着,三来议会,参谋部,海军都说还没做好准备。威廉也就怂了。
可怜布尔人的总统克鲁格,老爷子本也是德裔后代,想着条顿兄弟一定会兑现承诺,不顾偌大年纪跑去欧洲,演出申包胥哭秦廷的传统戏码。威廉又是个脸皮薄的主,不好意思见他,只能躲着他,谎称出外狩猎去了。老爷子为国心切,追到狩猎营地去见他,威廉又只能躲到下一个猎场,二位你追我逃,上演欧陆般的寻秦记。老爷子找不到人,国家也沦陷,回不去了,没奈何只好在欧洲定居,心里这叫一个憋气。
布尔人没办法了,再打下去,消耗太大,已经死了七分之一的人口。只好有条件投降,寄希望于战后恢复元气,再图反击。
在往后没几年就是一战爆发,英国只能先顾欧洲,海外领们的机会出现,地方自治,选举开始进入正轨,一选,南非联邦结果很明显,前布尔将军们组成了南非党,大选击败了英裔的联邦党,拿到了地方政府的控制权,又借着一战机会,向伦敦要价,拿到更多实质权利。当然布尔人内部也有务实与激进两派,务实派主张靠着英国,体制内运作,激进派主张反英亲德,最终恢复布尔人独立国家。
最后两派分裂,温和派继续叫南非党,激进派改名国齤民党,之后又到二战,人还是那些人,事还是那些事,吵还是那样吵,简而言之,一战二战,南非总体还在务实派运作下,参加英军一面,从德属,意属非洲捞到不少便宜,经济也上了一个层次,但在野国齤民党右翼也实力强劲,大体和同时期南美的阿根廷同一个路数。
战后情势变了,非洲一波独立潮,南非黑人有了苏联的支持,一通狂舞。而英国已经日落西山,走人是早晚的事。黑攻英退,已成定局,务实派两头不靠岸。布尔人民族危机感一起,国齤民党大选获胜,开始执政。国齤民党执政,大体分三个时期,前期非常强悍,这一时期国齤民党的领导人都是阿非利卡兄弟会的秘密成员,执政思路就和布尔两共和国时期一样,我的国家我做主,黑人的聚落管自己,你们想进城工作,铺保担保,劳工签证,一样都不能少。 按理说布尔人没像英国人卖黑奴也没像美国人用黑奴,各人管各人,没什么不对。可国际政治不是那么简单直白的。两股势力都骂他。 其一,英国为首的西方,其二,苏联为首的东方。英国是不甘心,俄国人是想插手。妖魔化的宣传路数大致一样,细节不同。       论文的主题,非洲是黑人的家园,布尔人是殖民者,掠夺压迫黑人原住民如何如何,由此推论出黑人要反抗。细节不同在于,英国在涉及自己这部分,突出自己废奴,无差别选举有多好,然后话锋一转,接着骂布尔人上台以后,背离英联邦,重走回头路等等。苏联则主要突出自己无产阶级大救星,是来拯救穷兄弟云云。       这两股实力不是光骂骂,过过嘴瘾就算了。他们实际运作中,各支持一派,英裔的民主党,受过大英教育的黑人中上层,教士,像什么图图主教,曼德拉,非国大主流派,属于泛英系,一天到晚就抗争啊,民主啊,人权啊,还有一拨,南共,泛非大,阿菲尼亚解放军,埋地雷的,摔手榴弹的,放冷枪的,闹得也挺欢。       布尔人比窦娥还冤,对手的理论,从起点来讲就不成立。南非土著本是黄种小结巴,所谓黑人,来的其实比布尔人还晚,黑人多不过是 繁殖 的比较快而已。 至于经济掠夺,压榨云云,更是离题十万八千里。试想布尔人压根就不愿见黑人,连劳工签证都不长发,黑人既然连城都不太能进来,在布尔人工厂里工作的机会更少,哪来的压榨。南非的经济腾飞,不是靠血汗工厂,剥削剩余价值,而是真正的产业提升,加入欧洲资本市场,布尔人自己靠才智与勤劳打拼回来的。这一点上,南非与以色列是一模一样,犹太人之前,中东土著是迦南人,至于现在无边无沿的阿拉伯人,那时还在内志,或是汉志的不知哪块沙漠里。以色列的发达,也不是把阿拉伯人当血汗奴隶,而是靠犹太人自己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结果。这也是在全世界众口一词污蔑南非布尔人时,只有以色列一家为他说话的原因
本文免翻墙链接:亚马逊镜像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手槍結構入門

扳機動作

這裡指的是當扣下扳機時,槍機部完成的動作。所謂單動式(single action)就是扳機扣下時,槍機部只進行一個動作(通常是直接擊發); 而雙動式(複動式,double action)指的是當扳機扣下時,槍機部先從安 全狀態轉為待發狀態(cocking,例如帶動擊鎚向後、壓縮擊鎚彈簧等) ,然後擊發。另外也有特例,像是 H&K P7 的壓握待發(squeeze cocking) 就是很特殊的一種方式。

半自動手槍

扳機動作第一發其餘各發例子
單動式擊鎚可由手指扳至待發狀態,
或在後拉滑套時形成待發
擊鎚已在待發位置Colt M1911A1
FN HP
雙動式擊鎚可由手指扳至待發位置,
或在後拉滑套時形成待發,
或在扣扳機時帶動形成待發
擊鎚已在待發位置CZ 75
Beretta 92
隱藏擊鎚雙動式在後拉滑套時形成待發,
或由扳機帶動形成待發
擊鎚已在待發位置 
純雙動式擊鎚只能由扳機帶動形成待發如左 
無擊鎚半待發純雙動式撞針由扳機從半待發帶動
到待發狀態
如左Glock 系列
壓握待發式手指壓握帶動擊鎚形成待發如左H&KP7

左輪槍

扳機動作第一發其餘各發例子
單動式擊鎚由手指扳至待發如左 
雙動式擊鎚可由手指扳至待發,
或是由扳機帶動至待發
如左 
純雙動式擊鎚只能由扳機帶動形成待發如左 

安全裝置

安全裝置指的是手槍上用來避免誤發的裝置。通常一支現代手槍上都會 裝有好幾種不同的安全裝置以增加不射擊時的安全性,這些安全裝置的選 擇也是看個人喜好與習慣。
名稱說明例子
傳統保險卡榫(manual safety)當保險關上時無法擊發CZ-75
握把保險(grip safety)手掌必須適當地握住槍把才能擊發Colt M1911A1
彈匣保險(magazine safety)當彈匣沒有插入時無法擊發 
擊鎚降下卡榫(decocker)將擊鎚從待發位置降下到安全位置SIG-Sauer P226
擊鎚降下/保險卡榫(decocker/safety)將擊鎚從待發位置降下到安全位置,
也同時具有傳統保險卡榫的功能
Smith & Wesson 系列
撞針阻擋裝置(firing pin block)正確扣引扳機時,撞針才能前移擊發Glock 系列
扳機保險(trigger safety)沒有按住扳機上的額外槓桿時,扳機
無法帶動擊鎚
Glock 系列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影射中共末路 《大明劫》通过审查被指天意

近期,一部由独立制片人投资拍摄的历史题材的电影《大明劫》,因借“大明朝气数已尽”影射中共政权末路,成为又一部因内容涉政治话题而引起社会关注的影片。影片通过讲述明朝崇祯皇帝启用名将名医企图挽救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瘟疫蔓延的大明王朝,以失败告终,警示执政者“瘟疫可治 人心难复”。
近期,一部由独立制片人投资拍摄的历史片《大明劫》受到被外界关注,被视为“借古喻今”的好作品。影片通过讲述崇祯皇帝启用名将名医企图挽救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瘟疫蔓延的大明王朝,以失败告终,警示执政者“瘟疫可治 人心难复”,被大陆观众解读为是在为已失去民心的中共政权敲响丧钟。(网络图片)
借古喻今:“大明朝气数已尽”这部历史题材的电影由留美海归谢晓东编剧、青年导演王竞执导,2013年10月25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在戏院上映刚一周,各影片网站即纷纷播放该片,很快北京、广州等已出现DVD版。各类评论更是铺天盖地,不少评论指,《大明劫》讲的是明末,理却在今朝,“只有傻子才看不出,这部影片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民众认为此电影通过了中共文宣的审查乃是“天意”。
不同于当下大陆影视歪曲历史、 充满色情暴力,《大明劫》以朴实而真实的情节和场景获得观众和影评界一片叫好。据制作人谢晓东说:为了还原明代生活,剧组不仅研究了当时的服装、火器、礼仪,甚至连医生走街时用手指摇晃发声招徕患者的“虎撑”都考究了。
影片情节根据真实的历史而写,如明朝末年瘟疫蔓延全国、李自成攻打开封京城告急、崇祯从死牢放出名将孙传庭要他带兵打救江山、孙传庭怒杀贪官污吏抢土豪财产充公、名医吴又可写著名《瘟疫论》等。
虽然大陆影评版都避免提及该片透露出来的政治对比,但影片中人物的对白“国之将倾,何人能医”、“瘟疫可治,但人心难复”、“历朝历帝皆是始兴终衰”、“大明朝气数已尽”等,借古喻今影射当今的中共政权,被网民热传。
大陆影评人胡赛萌认为,《大明劫》告诉人们,有人愚蠢地以为自己可以永远垄断权力,幻想民众永远驯服,但他们忘了王朝更替是历史规律。
假如瘟疫重来
这部电影用能治疗瘟疫的明医吴又可和一代名将孙传庭的故事说明一个结论:明朝并非亡于清,而是亡于自身。
电影《大明劫》宣传时,里面描写的瘟疫被戏称为“明朝SARS”。导演谢晓东认为,明朝郎中吴又可在《瘟疫论》里提出的病毒传播学说比西方早了两百多年,“我们在2003年SARS期间用到的治疗方子‘达原饮’就源自《瘟疫论》。只是后人不知道”。
苏州县志记载,明末苏州23万户仅剩5万户;北京60%人口死于瘟疫。崇祯在位17年,瘟疫横行15年,明朝人口死了近一半。
明灭亡前一年,也就是1643年,北京“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殓者”。1644年李自成逼近北京,瘟疫中的守城明军“鸠形鹄面,充数而已”。
谢晓东说,“目前SARS的严重程度远远比不上明末的瘟疫,如果现在再来一场那样的瘟疫,我们会不会比大明强呢?”
编剧:中医大思维 琢磨人是什么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处境
谢晓东北大化学系毕业后在美国待了8年。出去才发现,自己“连文化是什么都不知道”:“你发现自己一腔热血想打倒的全是人家珍惜的,你就心虚了。”
谢晓东在美国一家医药公司研发西药,业余研究中医历史。他认为“中医大思维,琢磨人是什么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处境。”
谢晓东由中医入手深入中国历史发现:“我们曾有全人类最完整的历史,但现在的历史片经常无所谓地胡编乱造,好像从一个开化民族变成了不知历史为何物的原始民族。”
“已经失去民心”
电影描述的大背景是1642年,离明灭亡还剩两年,全国瘟疫横行,战乱四起。崇祯将关在死牢的孙传庭释放,率兵征讨李自成,可军饷不济,军营瘟疫蔓延。孙传庭焦头烂额时,郎中吴又可出现了。
出兵前,孙传庭与吴又可一番长谈。吴又可认为,重驭世之术,轻经世之道,失败是早晚的事。孙传庭比吴又可认识得更清楚——我们已经失去民心,李自成可以输个十回八回,我孙传庭一回也输不起。
民众:得人心者得天下
此电影打动观众一片,CCTV风云足球频道编导甲小六儿评论 :《大明劫》绝对是映射了太多,好电影。
浙江省《富阳日报》记者徐健辉:“看了大明劫,都要灭亡了,那些占据军田圈地的既得利益者还死抱着侵占的利益不肯放手。孙传庭杀这些人的话值得深思:你们四十三家侵占军田,都是害国之贼。老百姓从贼皆因饥饿,百姓饥饿皆因无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什么是人心,就是粮食,就是源源不断的后备兵源。”

还有民众说:“天下糜烂,百姓从贼!皆因饥饿!百姓饥饿皆因无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你们知道什么是人心吗?!人心,就是粮食!就是源源不断的后备兵源!这就是为什么他李自成可以输个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连一回也输不起!”
“少有的国产好片,细节拍的很好。不追求什么大场面,比较真,业界良心。”
“少见的历史好片,对现实的影射可谓精到。”
“这不是在讽刺影射我们伟大的和谐社会吗?”
“在高速发展、高度迷失、高端娱乐的今天,这样现实主义历史题材电影实不多见。”
“我朝积弊已久 非一味猛药可以痊愈”
中国政法大学公共行政学教师刘柏志引用《大明劫》中的中医吴又可的话借古喻今:“《黄帝内经》有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历朝历代皆是始兴终衰,其中道理又可以为皆是重驭世之术,轻经世之道。我朝积弊已久,非一味猛药可以痊愈。”
有民众表示:“看完大明劫,回来刷一遍微博,看到以下内容:北京两千访民示威,百辆警车维持秩序;河南周口公交车停运;广东中山数百押钞员罢公,多家银行无钱可取。明朝末年也不过如此吧?”
还有民众表示:“王朝兴衰唯有医道长存,又可有心无力唯有不辞而别。乱世苍生各有宿命。《大明劫》真的是大陆近些年少有的优秀影片,真心建议大家看一看。”
引发共鸣的经典对白
12月10日,香港《苹果日报》整理了此片引发观众共鸣的经典对白
“难道天要绝我?”
“国之将倾,何人能医?”
“此次治瘟,事关大明存亡。”
“你觉得大明朝,气数已尽了吗?”
“得人心者得天下,你们知道什么是人心吗?”
“我觉得此症绝非伤寒,更像是人吸入了邪气。”
“我并非嗜杀之人,但孰轻孰重,总得有人做出决断。”
“该征的不能征,该杀的不能杀,我到底为谁而战?”
“瘟疫可治,但人心难复。王朝兴替,自古皆然,惟医道长存。”
“历朝历代,皆是始兴终衰……我朝积弊已久,非一味猛药可以痊愈。”
“你们都是害国之贼。天下糜烂,百姓从贼,皆因饥饿,百姓饥饿,皆因无地可耕。”
(责任编辑:胡宇龙)

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武警丑闻视频罕见曝光 内蒙古乌海市消防新兵被老兵轮番暴打

日前一段名为“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消防二中队打新兵事件”罕见被军方承认且被官媒央视高调报导。分析指,该武警丑闻能够在官方媒体上被放行报导出来,与时下被架空的原政法委书记周永康所处绝境不无关系。(网络图片)
中共官方一向视军队丑闻为高度禁忌,但日前一段名为“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消防二中队打新兵事件”视频却罕见被军方快速承认且被官媒央视高调报导。而此时,恰逢“周永康被抓”消息传至中国各省市民间,消息满天飞,而且涉及利用武警参与政变。
12月9日,网络微博上一条长达近16分钟的视频被广为流传,视频被命名为“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消防二中队打新兵事件”。视频中,5个新兵被8个身着迷彩裤或制式短裤光着上身的老兵围殴,老兵出手之狠,让人震惊。中共武警丑闻罕见曝光
一直以来,是凡涉及军队丑闻的报导,不仅大陆媒体将此视为“雷池”不敢逾越,在网络上同样被视为禁忌话题。但诡异的是,该视频首先在网络微博上公布后,非但未被删除,而且新浪官方视频也罕见作了转载,并受到大陆媒体广泛关注。
不可思议的是,以往在军队丑闻被曝光后,官方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否认,但这次恶性事件一经公布,内蒙古乌海市消防支队立即做出回应,承认该事件当事人“确为该中队士兵”。

日前一段名为“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消防二中队打新兵事件”罕见被军方承认且被官媒央视高调报导。分析指,该武警丑闻能够在官方媒体上被放行报导出来,与时下被架空的原政法委书记周永康所处绝境不无关系。(网络图片)

武警丑闻被高调报导 恰逢“周永康被抓”传言四起
中共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武警消防二中队打新兵事件引起网络舆论关注和谴责,公众要求内蒙古消防总队长及支队长引咎辞职,并向社会公开道歉。
12日9日晚,中共喉舌央视报导称,对于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消防二中队殴打新兵事件,中队相关负责人目前已停职接受调查。
报导称,经调查该事件发生于2012年6月份,该事件影响十分恶劣。待查清之后,将对相关责任人和当事人进行处理。
中共政法委一直以来,频频动用武警在国内“维稳”一向被人们所诟病,而且周永康密谋的政变,也正时利用武警部队来实施。
去年3月,中共前中央政治局委员兼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被中央免除职务并被控制后,3月19日北京当时曾传出“紫禁城枪声”。之后,著名民运人士唐柏桥透露,根据大陆传达到部级的通知,北京3•19事件中武警的确曾经按照周永康的指令包围了中南海,但立即被事先进入中南海“勤王”的部队“驱离”。
近日,港媒则称3•19当天周永康调动京城能控制的武警突然包围中纪委。事件引起中央高层紧张,怀疑周试图发动“政变”解救薄熙来,于是急调驻守河北的38集团军部队连夜进城,才挫败周阴谋。
中共中央随后即要求周永康将中央政法委及武警部队指挥权,提前移交给时任公安部部长的孟建柱。
2012年2月,时任中共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美国媒体《华盛顿自由灯塔》曾选择曝光王立军移交美领馆材料中,有关薄熙来、周永康联手图谋发动政变、最终废掉习近平的计划。
此时这个武警丑闻能够在官方媒体上被放行报导出来,与周永康面临绝境不无关系。

日前一段名为“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消防二中队打新兵事件”罕见被军方承认且被官媒央视高调报导。分析指,该武警丑闻能够在官方媒体上被放行报导出来,与时下被架空的原政法委书记周永康所处绝境不无关系。(合成图片)
官方放料试探水温 周永康身处绝境
近期,中共当局通过非正式渠道,在海外媒体不断释放周永康被抓的消息,同时曝光了周在位时的更多丑闻。包括周永康与薄熙来联手政变、刺杀习近平、杀妻、淫乱、巨额贪腐等等黑幕。
《大纪元》曾报导,中共内部面临巨大危机下,迫使习近平阵营不得不释放出“周永康被逮捕”的消息,有意放料来试探水温,习近平会择日宣布“逮捕周永康”。

(责任编辑:谢东延)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巴祖卡火箭動力錐形裝藥武器的發展

火箭動力錐形裝藥武器的發展[編輯]

在1940年,美國陸軍萊斯利·斯金納上校的手下愛德華·烏赫爾中尉建議用他新近發明的火箭筒來發射加裝火箭推進器的M10。在戈達德手下克拉倫斯·希克曼的幫助下,M1的原型在華盛頓特區的喬治華盛頓大學的Corcoran Hall完成了。這款M1擁有一個金屬發射管,一個木質槍托,一個手柄和瞄具。發射60.07毫米的火箭彈(官方資料為「M6,2.36英寸」,這樣是為了與60毫米迫擊炮彈區別)。火箭彈後部插有尾隨引線。頂部的鑄鋼彈頭內含有1.6磅的高能炸藥。木肩上的兩節乾電池會在士兵扣動扳機時點燃火箭引線,在一次發射後,電線會被協助裝載器給連接到原先的兩個觸點上。
雖然武器有一些可靠性和命中的問題,但是美軍的軍械官在看過其對坦克炮塔的穿透能力後對他十分滿意[3]。試驗證明M6火箭彈能夠穿透4.5英寸(112毫米)的鋼板[5]。為此,美軍取消了所有的反坦克槍的項目並且在1942年批准了M6火箭彈和M1火箭筒的製造項目。M1火箭筒即將第一次在戰場中使用。[6]
M1巴祖卡
到了1942年年底,改進型的火箭筒M1A1出現了。M1A1的前端手柄被拋棄了,長度為54英寸(1.37米),重達12.75磅(5.8公斤)。
M1發射的M6火箭彈十分不可靠,所以軍方馬上就M6的改進型M6A1來代替原來火箭彈,發射M6A1的火箭筒也改用成M1A1。在M6之後,軍方還推出了一系列使用M6A1火箭發動機和尾翼組件的替代彈頭,像2.36英寸的M10發煙火箭以及他的一系列的改進型(M10A1,M10A2,M10A4)。軍方使用白磷發煙彈頭(WP)來代替反坦克彈頭,這種彈頭不僅可以通過發煙來阻礙敵軍的視野,還可以通過爆炸所產生的燃燒顆粒對敵人進行殺傷。所以,美軍一般用M10來標記目標,用煙霧令敵軍炮手和駕駛員失去目標,還用煙霧來將敵軍驅出掩體和防空洞。[7]2.36英寸的T31燃燒火箭彈是M10火箭彈加裝燃燒彈頭的變種,他可以輕易的摧毀敵人的燃料,物資和彈藥。
原版的M1A1在前端裝有一個簡易的鉸鏈表尺和一個無加固的發射筒。在戰爭中,對M1A1進行了一些修改,例如增大木肩里的電池設計,但是士兵們經常反映稱電池總會在槽中卡住(後來木肩里的槽被擴大以容納更大的電池)。 [8]其次就是前瞄準器和後瞄準器的問題,前瞄準器的側面刻有100碼,200碼和300碼。但是在以後的型號中,鐵制的瞄準器被塑料的取代,但是塑料瞄準具會因為日光強射最終變的不透明及模糊不清最終造成難以射擊。[9]後來,鐵制瞄具被包裹起來不被使用。火箭筒在有50碼的增量的情況下,射程為50碼到700碼(46米到640米)。發射筒還附帶一個體制支架以協助發射。

戰場上的經驗所帶來的變化[編輯]

1943年,美軍的奧格登軍械所和其他的一些軍械所收到了一批戰地報告,報告稱M6A1火箭彈在準備發射的時候,經常會提前的在M1A1的發射筒內自爆。得知此事後,軍方在阿伯丁實驗場內使用各種金屬項圈進行繞接試驗,希望這樣就能延遲他起爆的時間。直到孔塞測試表改進之後,這個問題才得以解決。[10]
最初與M1和M1A1配套的M6和M6A1都有一個尖尖的彈頭,戰場上的士兵們發現,當他們在低角度狀態下射擊時,火箭彈總是會偏離目標。因此,在1943年年底,2.36英寸口徑的採用最新M9火箭發動機的M6A3出現了。M6A3長19.4英寸(49.28厘米),重3.38磅(1.53公斤)。新款的M6A3為了改善在低角度下的發射情況,削鈍了彈頭。並且實驗報告稱,在加裝新型圓形尾翼組件的情況下,M6A3的飛行情況得到了改善。新款的M6A3能夠穿透5英寸(125毫米)的裝甲板。
巴祖卡在早期存在電池問題,使得它不得不把打火系統從電池打火改為用扳機操縱的磁力發電打火系統。為了防止擦槍走火,打火系統被納入了可分解的電磁發電打火系統裡。這樣產生的最大變化是,發射筒被分成了兩部分,而他們可以用卡口式接頭附件相聯合起來。這一改進使其變得更輕便,更適合空降部隊攜帶。最後,經過改裝得到的兩段式火箭筒是M9A1。然而,經過了這一長串的修改之後,M9A1竟長達61英寸(1.55米),重達14.3磅(6.5公斤)。這樣的話,它就從原先一個輕巧,方便的一次性武器轉變為一個沉重,笨拙的複雜武器。[8]
美軍士兵在向德軍的機槍碉堡射擊(1944年)
1944年10月,軍方從前線得到了M1A1,M9及其彈藥M6A1對於德軍裝甲攻擊不利的報告。經過對美軍繳獲的德軍的8.8厘米RPzB 43 and RPzB 54 Panzerschreck進行研究,美軍設計出了更強大,更具有威力的3.5英寸M20火箭筒。然而,當設計還沒完成時,戰爭已近結束了。
1945年,美國陸軍化學戰機構使用M9和M9A1火箭發射器,研製出了2.36英寸的氯化氰裝藥的M26化學火箭彈。[11]氯化氫是一種致命的毒劑,它具有穿過一些防毒面具的能力。在實戰中,人們發現用這種武器來驅散在山洞掩體中躲藏的日本兵十分有效。[11][12][13] 儘管美國軍械庫存處有該武器的身影,但是他從沒有正式發給或部署給任何的戰鬥人員。[11]

實戰情況[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編輯]

據悉,巴祖卡的第一次使用是在蘇聯前線和1942年11月登陸北非中的火炬行動,這些M1和M6火箭彈都是為了及時裝備入非作戰的美國軍隊而倉促製造的。不過在登陸前的那個晚上,德懷特·艾森豪將軍震驚的發現他的軍隊裡竟然沒有一個人拿到巴祖卡火箭筒。
一開始,由於沒有人得到過專業訓練,那些可靠的M6火箭彈連同著M1火箭筒並沒有在北非戰場中得到廣泛使用。[14]但是當一些德軍在俘虜美國軍隊時,他們發現了這個武器並給他們自己提了個醒。當美軍將軍在1943年到達突尼斯前線時,他發現沒有一個人能夠告訴他巴祖卡火箭筒能否阻擋住德軍的坦克。[14]
另一個問題出現在1943年5月。當盟軍在攻打西西里島時,盟軍部隊中裝備了少量的M1A1(發射的是M6A1改進型火箭彈)。在一次戰鬥中,巴祖卡擊毀了四輛中型坦克和一輛虎式坦克。而能把虎式坦克被擊毀是因為火箭彈是從駕駛員的觀察孔穿過去。[14] 但是在戰鬥中,巴祖卡也凸顯出一些問題,例如當巴祖卡在發射的時候,會產生大量的尾煙,這樣會暴露射手的位置。並且在戰鬥中,巴祖卡小隊的隊員們為了向裝甲目標射擊,不得不將自己的身體暴露在敵人的攻擊之下,因此傷亡十分巨大。而這種必須暴露在德軍的反擊火力之下的任務,在其他士兵看來不僅僅是極度危險的任務,甚至應該說是自殺任務。
在1942年年底,德軍已近從火炬行動中俘虜的美軍士兵手上和得到美軍捐贈的俄國士兵手上得到了巴祖卡。[1]德國也迅速的開始研製自己的反坦克武器,他們將彈頭從60毫米(2.36英寸)增大至88毫米(3.46英寸),這種武器就是我們所熟知的Panzerschreck(坦克殺手)。這種武器有更大,威力更強的彈頭,他的穿甲能力相對於巴祖卡大大提高。諷刺的是,美國士兵也希望能有一些加大彈頭的巴祖卡,但是遭到拒絕。在用M9和RPzB 54 Panzerschreck向德國的黑豹坦克進行對比射擊後,美國陸軍的唐納德·E·劉易斯下士對上司說Panzerschreck「比巴祖卡強多了……」
它(Panzerschreck)太棒了,我都想用泡菜的武器來對付泡菜(泡菜原文Krauts,特指德軍)。[15]
在法國,查理·卡朋特少校將在他的L-5 Sentinel的每個機翼下裝備了三個巴祖卡火箭,並且他說他用這個摧毀了德軍的14輛坦克。[16]
3.5英寸的巴祖卡火箭彈
儘管在1943年年底,美軍使用了M9火箭筒以及威力更強大的M6A3火箭彈,但是德軍裝甲車上的更厚的新型鑄造裝甲和裝甲側裙以及間隔裝甲使用是的巴祖卡的攻擊效果急劇下降。這使得巴祖卡必須對準那些裝甲車低防護的部位,例如履帶,觀察孔,車輪或者是後發動機。在1944年5月20日的信中,喬治·巴頓將軍在給他同事的信中寫到:「巴祖卡的作用並不是去擊毀坦克,而是不讓坦克隨意欺凌步兵的最後手段。為此,巴祖卡要在30碼的範圍內射擊。[17]

太平洋戰爭中的使用[編輯]

太平洋戰爭中,如同在北非一樣,巴祖卡也存在著可靠性的問題。在使用中,巴祖卡的電池點火系統容易損壞,並且巴祖卡的火箭發動機也會因為長期暴露在潮濕,高溫和高鹽份的空氣中而失效。但隨著M1A1可靠性得到解決,巴祖卡成為了一種攻擊日本陣地的利器,像混凝土掩體和盒裝碉堡都能夠被巴祖卡摧毀。[18][19]不過他對椰子和沙子組成的掩體就不是很有效了,因為那些掩體的結構過於彈性導致他們可以吸收火箭彈的衝擊力而不使其爆炸[20]。在太平洋戰爭後期,大多數陸軍和海軍陸戰隊一般都是使用M2火焰噴射器來攻克這些掩體。[21]雖然火箭彈彈頭能夠極其容易的擊穿日軍坦克和裝甲車的輕薄的裝甲,不過美國士兵們還是很少用火箭筒來攻擊日軍的坦克。[22]總的來說,雖然M1A1,M9和M9A1一直被稱為是反坦克武器,但是他在太平洋戰場中主要還是用來反掩體的。後來,艾森豪將巴祖卡連同原子彈吉普C-47運輸機並稱為四個勝利工具(Tools of Victory)。[23][24][25]

朝鮮戰場[編輯]

在朝鮮戰場上,M20「超級巴祖卡」(左)逐漸替代了M9(右)
在二戰結束後,美軍以德國的Panzerschreck為藍本設計出了3.5英寸(88.9毫米)的M20「超級巴祖卡」。他與德國的Panzerschreck威力相當,M20重達14.3磅(6.5公斤)並且可發射重9磅的(4公斤)的高爆反坦克火箭彈。當M20發射時需要兩人一組來操縱「超級巴祖卡」射擊,一般情況一個小隊一分鐘可以發射6枚火箭彈。與以前的型號一樣,M20的裝彈有M29A2(practice)和白磷發煙彈(T127E3/M30)。由於吸取了在惡劣,潮濕環境下的教訓,新型的彈藥外加防潮包裝,除此之外還附有M20的戰地保養手冊,裡面包含了如何維護維修潤滑等多個內容。M20還附有備用火箭彈。[26][27]當他從兵工廠出場時,M20會全身都會被塗滿抗菌塗料,並且電磁打火機還被塗上「柯斯莫林」(Cosmoline)。直到需要發射的時候,這些包裝塗料才會被祛掉。
戰後,由於政府預算問題,美軍最初部署到朝鮮的軍隊裝備的基本都是2.36英寸的M9/M9A1,而用的也是二戰時的M6A3庫存。在戰爭初期,老式的M9和M9A1一直在對蘇聯對朝鮮援助的裝甲車進行摧毀。在烏山戰役中,美國陸軍特遣隊通過射擊坦克的後置發動機,致使33輛北韓的T-34/85坦克停滯不前。此外,有許多戰地報告提到M6A3彈頭在命中後沒有爆炸,進過討論,軍方最終認為這是由於彈藥在儲存時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養所致。於是M20和3.5英寸的M28A2高爆反坦克火箭彈匆匆地被從美國調運到朝鮮,事實證明,M20對T-34以及其他蘇聯坦克極其有效,如在大田戰役中威廉·弗里希·迪安少將曾親持巴祖卡攻擊T-34,此戰中共有十多輛T-34被空軍和巴祖卡擊毀。此外需要說明的是「超級巴祖卡」是戰爭前夜才開始生產的,並不是美軍遇到坦克後才緊急研製的。[28]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大量地使用了從國共內戰戰場上繳獲國軍使用的2.36英寸的火箭彈來攻擊美國的謝爾曼巴頓坦克[29]並且,中國還按照M20製造了51式反坦克火箭筒。
超級巴祖卡

越南戰場[編輯]

M20超級巴祖卡在越戰初期得到使用,後來慢慢的被M72火箭筒所代替。雖然其很少用來摧毀敵軍的裝甲車,但是其經常被用摧毀敵軍的陣地工事。直到60年代末,M20依然還在南越和地方武裝內使用。

其他戰場[編輯]

葡萄牙曾在非洲的葡萄牙殖民地中與當地的馬克思主義游擊隊的戰鬥中使用過M9A1和M20。法國軍隊也曾在印度支那阿爾及利亞的戰場中使用過M1A1、M9A1和M20。

型號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IMI 沙漠之鷹半自動手槍

理論篇

IMI Desert Eagle .357 Magnum
IMI Desert Eagle 是以色列軍事工業公司(IMI)在 1982 年推出的大型 半自動手槍,使用的是通常只在大型轉輪手槍上才看得到的麥格農子彈 。所謂「麥格農」,指的是比同口徑的其他子彈更有威力的子彈,可以 說是升級型。由於威力比較大,後座力較大,膛壓也比較高,需要更厚 重的槍管及閉鎖機構;

一般半自動手槍使用後噴式或短後衝式的設計, 在閉鎖的強度上稍嫌不足,因此通常只有轉輪手槍才使用麥格農子彈──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克林伊斯威特在 Dirty Harry 系列的電影所用的 .44 Magnum 轉輪手槍。而無可否認的,像這類好萊塢電影也有推波助瀾的 功用,讓「麥格農」子彈這個純粹美國草根文化的產物傳播到各國去。 不過一般來說,還是以美國市場為大宗。

「麥格農」子彈的用途在美國主要是用在打獵和競賽射擊上。由於它 們的威力,也有部份治安人員喜歡使用,防身自衛的也有──後者通常都 是 .357 Magnum,再大的口徑一般人就很難適應了。不過在作為自衛或治安 人員用的彈藥時有兩個主要缺點:一是轉輪手槍容量有限,通常只有六發 ,而且裝彈、卸殼麻煩。二是轉輪手槍的後座力是硬碰硬,在第一時間直 接傳遞到射手身上,而不是像半自動手槍那樣,藉由複進簧和滑套的緩衝 作用,慢慢地傳遞後座力;因此「麥格農」子彈使用在轉輪手槍上的後座 力現象十分明顯,體型單薄的人就比較難承受。

所以,當以色列軍事工業公司在 1982 年推出 .357 Magnum 口徑的「沙 漠之鷹」(Desert Eagle),立刻引起很多人的興趣。這是半自動手槍, 彈匣容量是九加一顆(已上膛),後座力也比較小,有麥格農轉輪手槍 的威力而無其缺點。這十多年來,經過多次改良,到目前為止,總共有 四種口徑可供選擇: .357 Magnum,.41 AE(.41 Magnum),.44 Magnum, .50 AE(.50 Magnum),而最新的 Mark XIX 系列更提供這四種口徑槍管互 換的功能。另外,最近更推出了一個新口徑: .440 Cor-Bon ,這是非常強 力的彈藥,它的威力跟下列典型的手槍子彈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了:

口徑彈頭重量(g)初速(m/sec)出口動能(J)
9 mm Luger7.45 (115 gr.)352.0462.3
.357 Magnum10.24 (158 gr.)376.4725.4
.44 Rem. Magnum15.55 (240 gr.)411.51316.5
.440 Cor-Bon15.55 (240 gr.)579.12603.2
.45 ACP11.99 (185 gr.)234.7330.8
.50 AE19.43 (300 gr.)457.22033.7

「沙漠之鷹」是支大而重的手槍,槍本身連空彈匣就已經是 1.9 公斤。它有兩種尺寸的槍管:161 mm(6 吋)或 254 mm(10 吋),在使用 161 mm 長的槍管時,全長是 269 mm(10.6 吋)。要比較的話,台灣警方的制 式九毫米手槍 S&W 5904 長 190.5 mm,重僅 1.06 公斤。

除了尺寸大之外,它的外觀就和一般半自動手槍幾乎沒有 什麼差異,一樣也有滑套卡榫、彈匣卡榫、保險鈕等等,但是它的內部結 構和操作原理卻有很大的不同,與其說是手槍,不如說比較接近半自動步槍 的結構。它的槍管是固定式的,在近槍口處及膛室下方跟槍身連接,在射擊 時不會移動,在理論上來說會有助於射擊的準確度。但是它跟所謂的直接後 噴式(Walther PP/PPK)或延遲後噴式(MP5)又不一樣,應該算是氣體活塞 推動式的。它外觀上的槍管非常大,其實是把真正的槍管與瓦斯通道都包在 裡面。

它的氣體作用方式也比較特別,一般半自動步槍都是在近槍口或槍管 一半處從槍膛導出已經減壓的瓦斯來推動活塞,它的瓦斯導孔位置卻非常接 近膛室。子彈一擊發,極高壓的瓦斯幾乎馬上就進入瓦斯通道,被導引向槍 口的前方,然後再被導引往下往後,直接推動固定在滑套上的活塞,並沒有 使用一個氣密的瓦斯缸管。滑套後退時會將槍機帶動向後,由於槍機上突柄 的設計,整個槍機會旋轉解除閉鎖,然後完成拋殼、上膛、並且重新旋轉閉 鎖的動作。因此,如果將滑套固定在後,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外槍管和槍身之 間的空間裡有個活塞暴露在外。
IMI Desert Eagle Scheme

由於它氣體操作的方式,加上滑套和複進簧的緩衝作用, 「沙漠之鷹」的後座力現象明顯地比同口徑的轉輪槍小很多,甚至比小一 號口徑的還要小。就以 .44 Magnum 口徑的「沙漠之鷹」來說好了,它的後 座力現象比 .357 Magnum 的左輪槍(Ruger GP100 系列)還要小。當然,除了它 的操作方式之外,它的重量與尺寸也是降低後座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 ,由於這種氣體運作的結構,它的槍口爆風和火焰也比較小一點。

由於它的外型特殊,給人一種權威感,因此有很多好萊塢 的動作片裡都有它的身影,例如像是 Eraser、Under Siege 2、Get Shorty、 Pulp Fiction、Last Action Hero、Robocop 2, Rambo III, Beverly Hills Cop II, 它都 出現過。不過實際上由於它太大太重,根本不適合個人防身之用,反而它 的威力與準確度用在打獵和金屬靶(metal silhouette)競賽上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以下是 IMI .44 Desert Eagle 的性能規格:
子彈規格:.44 Magnum
口徑:.44 英吋
槍管長度:161  mm(6.34 英吋)
全長:269 mm(10.6 英吋)
全高:144.5 mm(5.69 英吋)
全寬:32 mm(1.26 英吋)
空重:1.89 公斤(62.8 盎司)
空彈匣重:0.12 公斤(4.1 盎司)
作用方式:氣體操作、旋轉閉鎖式槍機
來福線:6 條多角形右旋
膛線纏距:457.2 mm
彈匣:8+1 發
照門:前後皆可調整
瞄準基線:215.9 mm

實戰篇


日前是開年以來第一次有時間到靶場,由於只有我帶了CZ,吾友尼爾 什麼都沒帶,所以臨時決定租一支「沙漠之鷹」來玩玩。

靶場有兩支「沙漠之鷹」出租,一支是 .44 Magnum,另一支是 .50 Action Express (.50 Magnum)。前一陣子尼爾才把一支 .357 Magnum 的左輪槍賣掉, 之前我幫忙把他剩下的四盒半子彈出清,打得兩個人齜牙咧嘴、筋酸骨軟的,從此 之後對任何標明 Magnum 的東西深懷戒心。這次當然是挑口徑小一點的 .44 Magnum 了。

拿到「沙漠之鷹」,第一印象是:又大又重。在用 9mm 或 .40 S&W 口徑的手槍時,我大部份都是使用左手掌在右手刀下沿的支撐式射姿,準 確度還不錯(老王賣瓜的啦);但握住 Desert Eagle 時,發現右手根 本無法握住整 個握把,只好左手上來一起環握住,右手向前推,左手向後拉──這就是所謂的 Weaver stance。穩固是穩固了,但是槍身的重量讓雙臂肌肉很緊張,不免有縱向 的飄移。後來再查一下資料,才知道這是「沙漠之鷹」正確的握法,支撐式的握法 會對彈匣施加太多壓力,很容易卡彈。不過當時是迫不得已,誤打誤撞的。
另外由於整個結構複雜且需要一些重量,相對的兩個複進簧也很 緊,需要一點力氣才能將滑套拉到最後。問題是整支槍尺寸太大,沒有辦法一手 拉滑套、一手握槍把,而手指還能夠得到滑套卡榫。我們兩人試了多次都 失敗,最後只好插入空彈匣才能卡住滑套。

正式開打前先熱熱身,畢竟已經一個月沒打了,先用 CZ 打掉半盒 9mm 後,裝上 Federal Premium .44 Magnum CastCore,一切就緒,準備開工。首先, 它的板機行程比較長一點,但是還算平順,板機壓力跟 Glock 差不多。後座力是很 大,有一發我沒站穩還後退了一小步;但是在感覺上來說,要比 .44 Magnum 的左輪 槍小很多,甚至還不如 .357 Magnum 的左輪;槍口上揚的情形很嚴重,無法快速射 擊,不過比左輪槍好一些。

由於槍的重量和對後座力的預期,首五發散得一塌糊塗 ,50 呎外的彈著群大概有一呎大。尼爾換手後也是差不多,不過他比我單薄,後座 力的衝擊感更大。再度換手後,比較習慣它的後座力,槍身的重量仍是個問題,彈 著群是小了一些到五吋左右,還是不怎麼好。打完一盒 20 發,我們決定不再繼續 ,幹嘛花錢修理自己?

重新用 CZ,發現根本沒什麼後座力的樣子,9mm 跟 .44 Magnum 比 真的是小兒科了。不過這時候「沙漠之鷹」的後遺症才顯露出來,我發現雙臂的肌 肉發抖,回想一下大概是因為「沙漠之鷹」的槍重 再加上要承受 .44 Magnum 後座力 的關係,讓肌肉過勞了,結果是後來 9mm 打得都很糟,多糟呢?不提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