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7日 星期四

战斧巡航导弹(Tomahawk cruise missile,制式型号BGM-109)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战斧巡航导弹
Tomahawk Block IV cruise missile.jpg
战斧巡航导弹实验版
类型巡航导弹
服役期间1983年
生产历史
生产商通用动力公司雷神公司
单位成本159万美元(2014年)
基本规格
重量1,440公斤(3,200 lb)
长度6.25 m
直径0.52 m
战斧巡航导弹(Tomahawk cruise missile,制式型号BGM-109)是一种长程、全天候、具有短翼、以次音速巡航飞行的导弹,名字源自印第安战斧。1972年由通用动力公司开始研发,1983年推出服役。战斧巡航导弹设计上是一种中到远距离,低空飞行,并且以模组化设计,能够自陆地,船舰,空中与水面下发射。雷神麦道都获得过生产合约共同生产。
美国海军雷神公司提出最后一份战斧巡航导弹的订单,宣告在完成这份合约后,战斧导弹将结束延续40年的生产历史。根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报导,这份合约是在2018年4月27日签定的,采购100枚战斧导弹改良第4型(Block IV),总价1.43亿美元。这批导弹具备全方位垂直发射能力,可安装在伯克级神盾驱逐舰上,主要任务是远程对陆地攻击之用。预计全部生产将会在2020年8月完成。[1]
依美国国防部的财政预算显示,美国陆战队已经要求2021年增加1亿2500万美元,用于购买48枚陆攻型战斧巡航导弹,因此该导弹有望继续生产。[2]

发展历史[编辑]

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观察过德国V-1导弹的攻击后,利用占领德国期间大规模搜集各类相关发展的资料、硬件与人员,送回美国之后加以分析、组装、测试,作为后续发展的基础。巡航导弹的发展自1940年代末期就一直进行,直到弹道导弹成熟之前,巡航导弹是美国早期核子打击的主要手段。当弹道导弹能够以更高的速度攻击更远的目标下,巡航导弹的发展脚步就渐趋缓慢。
战斧巡航导弹的产生来自于科技发展与政治需求两方面的结合。在科技发展方面,战斧导弹得利于:
  1. 自1950年代以降,体积上持续缩小,但是功能和精确度不断提升的导引系统。1958年LTV-Electro公司(后来更名为E系统公司)研发出地形轮廓比对(Terrain Contour Matching,TERCOM)导引系统,他的体积比过去的使用雷达做为地形比较的导引系统要小且轻,但是在精确度上有大幅的提升,也因此成为美国两款巡航导弹的导引系统。
  2. 1964年威廉斯研究公司提出一项小型涡轮风扇发动机的研发案,这一款发动机预备做为可被单人使用的“飞行腰带”飞行器。这个飞行器能够以95公里/时的速度飞行16公里的距离。1967年威廉斯推出重量仅有31公斤、直径30.5公分的WR19涡轮风扇发动机(对外正式型号为F107),这颗发动机可以提供1.910千牛顿(430磅)的推力,相较于当时具有类似推力输出的涡轮发动机,WR-19的体积和重量都非常的小,经过不断的测试和改良之后,WR-19的可靠度让缩小巡航导弹的体积不再是梦想。
  3. 核子武器小型化,使得同样体积与重量的弹头的威力大幅提升,或者是同样威力的弹头能够安装在较小型的导弹上面。
美国在越战期间大量使用各类遥控无人载具执行对北越的高危险性任务所获得的经验,累积出一批对研发与布署无人作战载具的支持者。此外,美国海空军常年使用小型无人靶机诱饵之后,也在1960年代构思在研发新一代靶机时加入可携带武装的需求,这些需求后来演变为次音速巡航无武装诱饵(Subsonic Cruise Unarmed Decoy,SCUD)与次音速巡航攻击导弹(Subsonic Cruise Attack Missile,SCAM)计划。然而这两项计划到了1970年代先后被取消,不过他们已经为后来的巡航导弹研发计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苏联在冷战时期最先将巡航导弹使用于武装冲突上,使用最多,战果也最丰硕的就是于1967年重创以色列驱逐舰冥河反舰导弹,再加上苏联推陈出新的各类巡航反舰导弹严重刺激美国,让美国不得不急起直追,首先布署的是体型较小的鱼叉反舰导弹

导弹构造[编辑]

战斧巡航导弹的设计是采取模组化,尽管各次型携带的弹头种类或者是导引系统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导弹内部的主要结构则是相通的。
导弹的最前端是导引系统模组,位于这个模组后方的则是一到两个前段弹身配载模组,这个模组可以携带燃料或者是不同的弹头。
第三段是弹身中段模组,是主要的燃料与弹翼的所在位置。其后是弹身后段模组,其中包含延伸自前方模组的主燃料箱,发动机进气口。其后是动力模组段,也就是发动机所在的位置。动力模组后方是导弹的最后一个模组,主要是安装火箭推进的加力器,以提供导弹在发射之后加速到涡轮发动机可以操作的速度范围所需。

生产次型[编辑]

战斧巡航导弹在设计上以模组化的设计,经由替换弹头与导引系统之后,能够利用同样的弹体设计,满足不同任务需求。虽然战斧在设计上可以由多种载具发射,不过空射型美国空军并未接受,陆射型在部署到欧洲地区之后引发很大的抗议以及国际压力。在与苏联达成核子武器谈判之后撤除。目前使用中的只有从水面舰艇和潜艇发射这两类。
新泽西号上发射战斧

第一批次[编辑]

第一批次(Block I)的战斧包括两种生产次型:携带核子弹头的陆攻型BGM-109A与反舰型BGM-109B

BGM-109A[编辑]

第一种部署的战斧巡航导弹,也是战斧巡航导弹系列当中第一种携带核弹头的次型。正式的名称是核陆上攻击型战斧(Nuclear Land-Attack Tomahoawk),简称TLAM-N(Tomahawk Land Attack Missile - Nuclear)。最早的战斧Block I中,BGM-109A搭载二十万吨级黄色炸药威力的W-80核弹头,导引系统为惯性导航暨地形比对系统(TERCOM)。这种最早的战斧被精确度较差,其中BGM-109A的圆周误差公算(CEP)达80mBGM-109A乃至于往后的陆攻型战斧在发射之前必须拟定详细的任务计划,先由卫星摄得目标附近方圆数千公里的地形/地理影像资料,然后规划战斧导弹的路径(由于其巡航速度只有0.7马赫,很容易被防空炮击落,因此必须低空贴地飞行,利用地形躲避雷达,并且设定曲折迂回的航道),编辑成任务计划然后输入战斧导弹的影像比对系统中。在海面上飞行时,战斧导弹以惯性导航系统维持航向。进入陆地后,战斧导弹的地形轮廓比对系统会判断飞行路径的地形轮廓是否与数据库中卫星影像符合,然后逐渐修正航道,朝目标前进。不过如果飞行路径中的地形过于平坦或山脉过多,会使得地形比对系统无法有效运作

BGM-109B[编辑]

战斧模型
BGM-109B型使用小牛导弹的454kg(1000磅)传统高爆弹头、鱼叉反舰导弹的AN/DSQ-28雷达寻标头与IBM系统4 Pi电脑。此外还拥有反辐射模式,会跟踪并锁定电子干扰讯号源加以攻击。

第二批次[编辑]

第二批次战斧导弹(Block II)是携带传统弹头的BGM-109C/D陆攻型战斧(TLAM-C/D)。
换装传统高爆弹头,并引进数位影像区域比对(DSMAC)系统,大幅提高精确度,CEP降至10m左右。TLAM是第一种真正好用的战斧导弹,由于配备的并非核武,故能在一般的情况下使用,并凭借其极佳的精确度达成极高的效益。BGM-109C与D型的主要不同在于弹头,C型配备454kg高爆弹头,而D型则拥有内含166枚BLU-97/B次弹械的高爆集束弹头。

第三批次[编辑]

舰上发射台
第三批次战斧导弹(Block III)主要是针对Block II的技术进行改良,加装GPS全球定位系统接收器、Time-of-arrival软件控制、改良型导航电脑、程式化延迟引信。Time-of-arrival软件使多枚战斧导弹能由不同方向攻击同一目标。战斧Block III的弹头由Block II的454kg降至320kg,但由于弹壳较坚硬,穿甲能力反而是后者的两倍。此外,战斧Block III也改良发动机并增加燃油使用效率,以提升射程。

第四批次[编辑]

战斧使用国(英、美、西班牙)
第四批战斧导弹是经过战斧基础改良计划(Tomahawk Basic Improvement Plane,TBIP)的战斧Block IV,换装具反干扰能力的GPS接收器,并加装双波段卫星UHF资料链,能在飞行中途更改攻击目标。目前战斧导弹家族的最新成员是战术型战斧(Tactical Tomahawk,TACTOM),又称为战斧Block IV+。战术型战斧导弹的整个结构与系统配置都重新设计,以简化结构与生产程序、增加燃料储存空间以及降低制造成本。战术型战斧的主要结构改进包括燃料箱构造简化、电子系统集中安装、简化固态火箭加力器,此外减少特殊加工部件并减少35%的零件,大幅简化生产流程。
战术型战斧相当重视降低成本,单价预定为57万5千美元,约为以往战斧(单价140万美元左右)的1/3,此外单枚组装工时也由原先610小时降为193小时。战术型战斧的射程延长至2800km,能在目标区上空盘旋约2小时(460km)。虽然战术型战斧的成本降低不少,但是性能不减反增,并使用最新的民间商用电子科技。战术型战斧的最大革新,就是使用弹性较以往大幅增加。先前的所有陆攻型战斧导弹在发射前拟定任务计划、将地形与影像等资料输入导弹等程序相当麻烦且耗时(约需80小时),此外在Block IV之前的陆攻型战斧都无法在中途更改目标。这些限制使得早期的陆攻型战斧导弹只能攻击一个预先设定好的目标,无法运用于快速反应打击任务中。
战术型战斧的导引系统可预先输入15个不同目标,在导弹升空后可视情况选择预设目标之一加以攻击,指挥单位也能利用资料炼引导战术型战斧攻击一个不在预设之内的新目标,大幅增加了使用弹性。
为了防止敌方对GPS讯号进行干扰,战术型战斧的GPS拥有反干扰能力。此外,战术型战斧增设一具电视摄影机,在目标区飞行时可将目标区的影像以资料炼传至指挥单位作为前一波攻击战果评估,如有需要可对其再度发动攻击,或者引导导弹攻击新的目标;如此,战术型战斧仿佛是巡航导弹与侦察用UAV的结合。为了增加战斧导弹的快速反应能力,美国海军将配合战术型战斧导弹引进新的舰上计划系统(Afloat Planning System,APS),使得装载战斧导弹的水面舰艇或潜舰能自行拟定任务计划,而且与原先相较最多可减少90小时的任务计划时间。
战术型战斧导弹于2003年起量产,在2004年进入美国海军服役。雷神公司还将在2005年推出战术型战斧的混凝土贯穿型(TTPV),配备最新发展的混凝土贯穿弹头。

描述[编辑]

战斧巡航导弹有多种衍生型,能够使用不同种类的弹头。现役的衍生型包含使用一传统炸药弹头的陆攻战斧C型(TLAM-C),携带次弹械传统弹头的陆攻战斧-D(TLAM-D),携带核子弹头的陆攻战斧-A(TLAM-A)与陆攻战斧-N(TLAM-N,没有服役)以及战斧反舰导弹(TASM)。陆上发射型和卡车型态的发射载具为了遵循1987年的中程导弹条约而被销毁。
早期在美国海军军舰上的战斧导弹从传统的箱型发射器发射(如爱荷华级战舰),后来战斧导弹改在大型水面船舰与核动力潜舰上具有隐蔽性的垂直发射系统上发射。
1993年开始服役的第三批次陆攻型战斧具有较高的射程,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

海外使用者[编辑]

英国皇家海军有向美国引入少量的战斧导弹,并以英军核动力潜舰为发射平台。皇家海军在1999年科索沃以及2011年利比亚内战介入中都有使用过。
其他表示过购买意愿的国家包括:澳大利亚丹麦荷兰西班牙以色列。西班牙计划购买60枚战斧导弹,2004年时美国国务院已经核准,但是并未成交。以色列则是以撤出戈兰高地作为美国出售战斧导弹的交换条件,然而美国政府以导弹科技管制的理由而拒绝。[3]

实战纪录[编辑]

波斯湾战争[编辑]

1991年波湾战争是战斧导弹的处女秀,开战前美国有大约900枚BGM-109C与100枚BGM-109D,另外有60枚潜射型陆攻C型导弹由麦道公司紧急修改,提升内部的燃料携带量,使得攻击潜艇可以在较远的距离发射。
美国海军使用包括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洛杉矶级核子潜艇爱荷华级战舰等13艘水面船舰与至少两艘潜舰上发射的战斧导弹攻击伊拉克的陆上目标。这些舰艇当时处于波斯湾红海地中海等海域。其中大约100枚在第一波攻击机组进入伊拉克领空前先打击数个重要目标。第一波发射的52枚导弹当中有51枚击中预定的目标,包括将一座电视转播塔炸成两截。
在整场冲突当中,一共使用了291枚战斧导弹攻击各类地面目标,发射成功率是95%,命中率是85%。许多战斧导弹的攻击计划是安排在侦查卫星通过目标区之前的一个小时命中目标,能够透过卫星取得攻击效果的评估资料。如果目标区的天气状况不佳,导致无法使用导引武器时,也会改以战斧导弹取代有人飞机。

伊拉克冲突[编辑]

1991年与伊拉克的武装冲突结束之后,美国仍数度使用战斧巡航导弹攻击伊拉克境内的目标。1993年1月17日美国发射45枚导弹攻击伊拉克位于Zaafaraniyah的核子设施,摧毁大多数的建筑。一枚导弹在发射过程中无法转入巡航飞行模式而自毁,一枚在巴格达被击落,3枚没有命中目标。1993年6月美国为了报复伊拉克企图暗杀已卸任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总统而再度使用22枚导弹,其中3枚未击中目标。[3]
1996年9月美国海军发射14枚导弹攻击6处目标,第二天再度发射17枚导弹对付4处目标,命中率约90%。[3]
1998年的沙漠之狐行动中,美国动用325枚战斧巡航导弹,其中292枚命中预定目标。[3]

科索沃战争[编辑]

1995年美军对塞尔维亚第一次使用战斧巡航导弹,诺曼地号巡洋舰(USS Normandy CG-60)一共发射13枚导弹,而这也是第一次使用第三批次、GPS导引的战斧。
1999年科索沃冲突开始时,除了美国海军之外,英国海军的潜艇也发射20枚战斧攻击各处目标。26枚战斧分别针对18处可移动目标,摧毁或者是损伤10架停在地面的飞机与14具雷达。在78天的冲突中,一共使用了238枚战斧,其中198枚命中目标,这些目标包办了50%可移动目标与42%的整合防空系统。
美国海军的菲律宾海号巡洋舰(USS Philippine Sea CG-58)还创下准备与计划任务时间最短非正式记录(101分钟对比于一般需要6小时)。[3]

伊拉克战争[编辑]

如同12年前的波湾战争一样,美军大规模地使用战斧导弹攻击伊拉克境内的目标,一举将萨达姆逼到北方的提克里特

阿富汗战争[编辑]

美军从印度洋上发射了战斧导弹,直捣阿富汗境内基地组织塔利班的阵地。

利比亚内战[编辑]

在“奥德赛黎明”行动中,美军潜舰同样使用了战斧导弹对付卡扎菲的军队,企图阻止卡扎菲当局继续武力镇压反抗群众。

叙利亚内战[编辑]

2014年9月22日,美国海军派出阿利·伯克号驱逐舰发射战斧导弹攻击在叙利亚边境ISIL据点。
2017年4月6日,美国为报复叙利亚阿赛德政权殃及平民的致命化武攻击(据土耳其卫生部称该化学物质为沙林),于川习会时,下令发射59枚战斧导弹攻击巴沙尔·阿萨德部队的沙伊拉特空军基地。在攻击被证实后的数小时内,叙利亚与俄罗斯都有不同的命中率评估,稍后由美军公开证实59枚导弹皆完全命中目标。[4]

流行文化

美计划增加亚太战斧导弹部署

在美国的最新军备战略中,有一项新的计划:缩短导弹攻击中国的距离。路透社报导指出,包括在亚太地区部署陆基发射的远程战斧巡航导弹,一次遏制中共军队在区域内的优势。
报导表示,中共在过去几十年不断扩大军力,美国大多时候是“袖手旁观”。但川普政府正在改变这种态度。
在去年推出“中导条约”后,美军加快了500到5500公里之间的陆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发展,并在12月试射了射程达16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试射是陆地发射,改变了以往由海军舰艇发射的模式。
美国国防部的财政预算显示,美国陆战队已经要求明年增加1亿2500万美元,购买48枚陆基战斧巡航导弹。
美军陆战队司令伯格(David Berger)上将上月在参议院作证时表示,装备战斧导弹,可以帮助海军夺取制海权,尤其是西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
路透社的文章表示,在中国面对的岛链部署陆基导弹,能够对在南中国海和栋中国等海域的中国军舰构成威胁。新型导弹的数量尽管不能改变亚太地区的导弹力量平衡,但是可以发出更为强烈的政治信号。
华盛顿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研究员巴贝奇(Ross Babbage)说,“美国人强势回归”,“到2024或2025年,中共军队会面临严重的威胁,他们的军事发展将会过时”。
就是说,美国针对中共,加强了军事部署。更有针对性,更有制约力。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中共不兑现贸易协议中的承诺,美国可能会再次抡起关税大棒。如果中共还不服打,下一步是什么呢?
北京做了最坏打算?
面对世界反共汹涌的浪潮,中共也加紧了国内的舆论导向,鼓动民间的反美情绪。甚至中共国安智库向北京当局提醒,要做好与美国开战的最坏打算。
4日,有知情人向路透社独家披露,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个月向习近平提交了报告,警告疫情肆虐全球,使中共面临着1989年天安门事件以来最高的反共情绪,呼吁北京做好最坏准备,美中可能会爆发冲突。
民主人士王军涛认为,中共国安部现在放出所谓的内部报告,透露了中共党内的三个态度。他对自由亚洲表示,第一是为习近平考虑,替习提前做出一个美中关系的判断。告诉习以美国为中心的自由世界,要向习政权发难。
第二是中共党内给习敲警钟,警告他“个人独断不要走太远”。万一引发内部斗争和与美国的冲突,习肯定抵抗不住。
第三是通过这个报告泄密,加强渲染美中冲突,引发倒习效应。
时事评论员蓝述认为,根据中共的暴力倾向和自不量力,特别是它命令各个战狼四处出击挑衅,北京可能是做了最坏打算。因为中共不可能兑现贸易协议,更不可能赔偿世界各国的索赔,它也赔不起。所以中共与世界、特别是与美国的摩擦,可能越来越频繁。
蓝述表示,如果美中出现军事上的摩擦,很可能会出现擦枪走火的情况。一旦双方都不能控制,难免引发更大的冲突。一旦发生了战争,那就是中共的死期到了。
***

2020年5月6日 星期三

美国第三舰队(United States Third Fleet)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第三舰队 (美国海军)
United States Third Fleet
United States Third Fleet insignia 2014.png
Third Fleet emblem

存在时期1943–7年3月15日 1945年10月
1973年2月1日–目前
国家或地区美国
部门美国海军
种类舰队
直属美国太平洋舰队 (USPACFLT)
驻军/总部洛玛角海军基地
指挥官
现任指挥官Vice Admiral John D. Alexander
著名指挥官Fleet Admiral William F. Halsey
洛马岬
美国第三舰队United States Third Fleet)是美国海军六大舰队之一。辖区范围在东部及北太平洋海域一带面积约五千万平方公里(包含白令海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及部分北极),司令部设置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圣地牙哥洛玛角海军基地。第三舰队在确保美国与友邦在整个环太平洋的海上贸易及石油交通路线的顺畅。过去二次大战著名舰队司令官为威廉·海尔赛,现任舰队司令官为亚历山大中将。[1]
美军高层有意取消第三舰队和第七舰队的行政划界,把第三舰队执勤范围扩到西太平洋[2]目前,第七舰队司令部设在日本横须贺港

历史[编辑]

2007年美国海军各舰队管辖区域
2009年美国海军各舰队管辖区域
第三舰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3月15日,由美国海军上将威廉·海尔赛宣布成立,其岸上总部则于1944年6月15日在夏威夷珍珠港内成立。舰队管辖在所罗门群岛菲律宾台湾琉球群岛美国新泽西州之间的整个太平洋海域。从1945年至战争结束,密苏里号战舰一直是该舰队的旗舰。 舰队司令官威廉·海尔赛在二次大战结束后,率领他的舰队至日本东京湾,并在密苏里号战舰的甲板上接受大日本帝国签署的投降书。 战后的1986年7月,第三舰队以科罗纳多号两栖运输舰作为该队新的旗舰,1991年8月,岸上总部由珍珠港转移至圣地牙哥现址。[3]

管辖区域[编辑]

东部及北部太平洋海域,包含白令海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及部分北极等。

战力[编辑]

第三舰队有超过100艘舰艇,包括4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

参考文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