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7日 星期一

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
سازمان مجاهدين خلق ايران
Sāzmān-e Mojāhedin-e Khalq-e Irān
领袖玛丽亚姆·拉贾维
成立1965年
总部法国巴黎
意识形态伊斯兰社会主义
官方网站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PMOI
伊朗政治
政党 · 选举

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波斯语سازمان مجاهدين خلق ايران‎,转写:sāzmān-e mojāhedin-e khalq-e irān)是主张推翻伊朗现政权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一个宗教左翼组织。

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在1965年由一批伊朗大学生成立[1],作为一个伊斯兰政治运动组织。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的思想植根在伊朗宪政革命的民主传统、首相穆罕默德·萨达克的理想及1960年代支持民主政治的示威活动。组织对伊斯兰教自有一套自由色彩的演绎[2]

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原本致力于武装抵抗沙阿(伊朗国王)、资本主义及西方帝国主义[3]。组织在2001年宣布解除武力[4],如今是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的主要组织,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宣称它是伊朗民主、世俗流亡政府议会的组织联盟。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在驻扎于伊拉克的那个时期,组织成员数以千计,但是据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随着美国入侵伊拉克,许多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成员都解除了武装并遵照停火[5]。许多争议都环绕着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是否只是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掩护组织[6][7],或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是否牵涉恐怖主义还是“为伊朗民主奋斗的合法异见组织”[8],西方试图利用伊朗人民圣战组织作为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谈判筹码[9]

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的武装派别称为“伊朗民族解放军”。伊朗政府称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是“伪信徒”,认为他们不是真正信奉伊斯兰教[10]

在2010年7月16日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指令国务院复查维持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在外国恐怖组织名单上的争议性决定[11]。在2009年1月26日欧盟理事会将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剔出欧盟的恐怖份子名单,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声称这是“7年来法律和政治抗争”的成果[12][13][14]

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和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声称在2002年和2008年曾经向美国提供伊朗核问题的情报[15]

2012年9月28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将伊朗人民圣战组织从美国的外国恐怖主义组织名单上除名,也不再把该组织定性为国际恐怖组织,即时生效[16]

别名[编辑]

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有其他的名称,包括:

  • 人民圣战者组织
  • 伊朗民族解放军(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武装派别)
  • 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成立的组织联盟,包括美国联邦调查局在内的其他讯息来源称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是组织的别名或其掩护组织,两者都有同一个领袖及共享机关。联邦调查局在2001年12月找到的文档显示,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形容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是其“政治分部”[6][7]
  • 人民圣战者(Monafiqeen-e-Khalq)-伊朗政府对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称呼,意指“人民的伪君子”[10]

成员[编辑]

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据说有一支5,000至7,000人以伊拉克为据点的游击队,但3,000至5,000人是较为可信的数字[17]。在2005年美国的智囊团对外关系委员会认为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成员达10,000人,当中33%至50%的成员是战士。对外关系委员会又认为组织未能吸纳新成员,令成员数目减少[18]。据《纽约时报》在200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有5,000名成员,当中有许多人是女子,战士在伊拉克扎根[19]

历史[编辑]

伊斯兰革命前[编辑]

成立[编辑]

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在1965年由6名伊朗自由运动前成员成立,他们是德黑兰大学的中产阶层学生,当中包括穆罕默德·哈尼夫内贾德(Mohammad Hanifnejad)、赛义德·穆赫辛(Saied Mohsen)及阿里-阿斯加尔·巴迪萨特根(Ali-Asghar Badizadegan)。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反对巴列维王朝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统治,认为他的统治腐败及残酷,并且认为伊朗自由运动过于温和及没有效用[20]。在组织成立的首5年主要从事意识形态上的工作,将他们对伊斯兰教的释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在一起[21]

为了抗议巴列维举行奢侈的波斯帝国成立2500周年庆典,组织以炸弹袭击德黑兰的电力厂,并策划了一宗失败的飞机劫持,这些都是组织首次进行的军事行动。9名圣战者因此而落网并受到拷问,其中一名圣战者透露了情报,导致另外66名成员被捕。在数个月以内,萨瓦克(SAVAK,伊朗国家安全情报组织)已“透过行刑和巷战消灭了组织的领导层”,组织的其他成员都被囚禁了许多年,包括穆萨德·拉贾维(Massoud Rajavi)在内的组织成员在1979年1月霍梅尼抵达伊朗前被释放。与此同时组织依然继续运作,并继续对政权施展武力袭击[22]

分裂[编辑]

1975年10月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遭逢意识形态上的分裂。由于组织的主要成员被捕,一些低阶成员建立了一个新的组织,追随马克思主义,不再奉行伊斯兰理想。他们占用了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名义建立和提高他们的正统性。这种情况在一本名为《意识形态宣言》的书籍里有所叙述,“经历了10年的地下活动、4年的武装抗争及两年的意识形态反思后,他们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革命哲理,而不是伊斯兰教”,因此在1975年5月以后伊朗出现了两个圣战者组织,他们各自有他们的出版物、组织及活动[23]。到伊斯兰革命数个月前的1978年12月7日,大部分马克思圣战者自称为“佩卡”,组织全称为“工人阶级解放组织”,这名称是受到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左翼组织“圣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联盟”启发而得,圣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联盟是列宁在1895年秋季成立的[24]

反美运动[编辑]

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被指控分别在1973年、1975年及1976年杀害6名美国人。伊朗人民圣战组织虽然公开支持除去沙特阿拉伯,但组织的领袖和成员至今也不主张以武力攻击平民,这与组织的基本信念背道而驰,组织一直都否认这些指控。沙特阿拉伯囚禁及杀害了由穆萨德·拉贾维领导的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主要成员,正当伊朗人民圣战组织要消失的时候,一些组织的残存成员占用了组织。这些马克思主义派别的成员炮制了一连串惨痛事故,一些观察员却错误地将事故归咎于拉贾维的伊朗人民圣战组织。马克思主义派别的行事作风与组织支持民主的信条、哲理及原则对立。所有证据显示1970年代导致美国人遭杀害的幕后黑手是马克思主义派别,而不是主流的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名称上的混淆及事态发展迅速令一些人将两者合并为一。以下是一些例子:

  • 在1970年11月30日企图绑架前住伊朗的美国大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二世,行动失败[25]
  • 美国空军准将哈罗德·普赖斯在1972年遭到行剌受伤[26][27]
  • 美国陆军中校、审计员路易斯·李·霍金斯在德黑兰的寓所前被摩托车上的两名恐怖份子射杀[26][25][28][29][30]
  • 一辆乘载着美国空军上校保罗·谢弗和中校杰克·特纳的汽车被困在两辆载着恐怖份子的汽车之间,恐怖份子告诉司机躺下,接着射杀了美军。在事件发生了六个小时后,一名女子向记者声称事件是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所为,以报复伊朗当局处死了囚犯[26][25][29][30][31]
  • 1976年5月3名洛克维尔国际的美国雇员所乘坐的汽车遭到袭击,威廉·科特雷尔、唐纳德·史密斯及罗伯特·克朗加德被杀害,他们过去在邻近的苏联收集情报[26][30][32]

在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前之前,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马克思派系针对伊朗及西方目标实施袭击和行剌。根据美国国务院澳大利亚国会外交团体对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介绍,马克思派系于1970年代在伊朗实施了数宗针对美国军事人员及公民的行剌[33]

意识形态[编辑]

1979年伊斯兰革命前[编辑]

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的什叶派革命意识形态阿里·沙里亚提(Ali Shariati)对伊斯兰教的解读相似。历史学家耶尔凡德·阿布拉哈米安认为,沙里亚提的大量著作在晚年“间接帮助了人民圣战组织”。根据美国国务院对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描述,组织的理念结合了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及伊斯兰教[33]

组织的其中一个创办人艾哈迈德·雷扎伊的著作《侯赛因运动》(Nahzat-i Husseini)争论到,先知穆罕默德所寻求的“一神论准则”不单是要联合所有崇拜一神的国民,而且还是联合无产阶级社会以争取共同的利益,“什叶派的教义,特别是侯赛因的献身和反抗精神都在我们的流行文化占著一席,宣示了革命讯息”[22]

革命后[编辑]

近年,组织在玛丽亚姆·拉贾维的领导下倾向于支持妇女,更多的妇女在组织内担任地位较高的职位,虽然组织的战士当中只有33%是女子,但是67%的指挥官都是女子。拉贾维认为女子应该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地位[34]

在1981年,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成立了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其目的是要将伊朗政府的反对派联合在一个联盟组织当中。组织声称在过去的25年内已发展成一个拥有540个成员的流亡议会,是一个强调自由选举男女平等及少数种族和宗教平等权利的特定平台,组织同时又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和支持中东和平。不过,美国联邦调查局认为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不是一个独立组织,它时刻都是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一部分,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是组织的“政治分支”。虽然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是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的主要组织,全国议会在先前都召集过其他组织,如伊朗库尔德民主党[6]

根据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公开的意识形态,选举及公众参选权是政治合法性的指标。组织的出版刊物也提及,在没有对个人意志及抉择的尊重和自主之下,圣言及伊斯兰教都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对伊斯兰教和古兰经的释义认为,人类与动物的最主要区别在于人具有自由意志,人类是具有义务的。没有自由的社会无法发展和进步。虽然组织的领袖们都自视为穆斯林,组织却形容它是一个世俗组织,“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认同政教分离”[35]

与伊斯兰政府的武装冲突[编辑]

伊斯兰革命结束后,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新成立的神权政府为了巩固权力在伊朗展开激进手段打压伊朗人民圣战组织。霍梅尼抨击组织是“折衷派”、西方中毒、“穆纳菲格”(Munafiq,伪善者)及“卡菲尔”(Kafir,无信仰者)[36]。1980年2月,真主党袭击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及其他左翼团体的聚会地点、书店及报摊[37]。上百名组织的支持者及成员在1979至1981年间被杀,约3000人被捕。1981年6月20日,组织以伊斯兰教的名号举行大型示威活动,抗议伊朗新政府。组织称这次抗议活动是伊朗当代史的转捩点。阿亚图拉霍梅拉下令革命卫队向示威人群开火,过百人死亡,逾千人被捕[38]

1981年6月28日,开始瓦解的伊斯兰共和党的总部发生炸弹袭击,约70名高级官员、内阁成员及当选的议员在事件中丧生,当中包括穆罕默德·贝赫什提(Mohammad Beheshti,他是革命时期仅次于霍梅尼的重要人物)。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没有承认或否认对事件负责,但却称炸弹袭击是“对政权暴行的自然和必需反应”[39],投弹者被认出是一名叫穆罕默德·礼萨·科拉希的组织成员,他伪装成录音师发动袭击[40]。霍梅尼指控组织要为事件负责,英国广播公司记者巴吉尔·穆安(Baqer Moin)指组织在伊朗“逐渐被当作罪犯”[41]。两个月后的8月30日,另一次的炸弹袭击使民选总统拉贾伊及总理穆罕默德贾瓦德·巴霍纳尔丧生。在发生了这两次炸弹袭击后,政府的反应强烈,随即逮捕及处死了许多组织成员,但“组织对主要官员和政权支持者的行剌仍然持续一至两年”[42]萨达姆的入侵令公众专注于保卫国土,而没有将不满向政府发泄,行剌事件在战后持续。

最终,组织的主要领导层及成员逃到法国继续运作。直到1986年,巴黎与德黑兰就欧洲气体扩散公司(Eurodif)的股份发生冲突,加上有法国人在黎巴嫩人质危机当中被劫持,使两国关系紧张。穆萨德·拉贾维逃返伊朗后,法国人质获释。

与伊拉克的关系[编辑]

在1986年两伊战争期间,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将总部迁回伊朗。根据美国国务院,组织在伊拉克战争前一直接受萨达姆政府的军事和财政支援[43]。组织又透过掩护组织从海外的伊朗人社区筹集资金[44]。组织的资金来自全世界支持者的捐助。

伊拉克军队的入侵导致两伊战争爆发,数以万计的伊朗人因此丧生。这使组织在伊朗失去了许多支持者,不管组织的支持者对伊朗政府持有什么立场。澳洲议会外交事务小组的报告称“组织与伊拉克政府站在同一阵线,使组织失去了民众支持”[17]

伊朗民族解放军[编辑]

在“米沙特行动”当中战死的人民圣战组织成员。

两伊战争将近结束时,7000名由萨达姆政府武装的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成员自称伊朗民族解放军,开始投入战斗。1988年7月26日,即霍梅尼接受联合国调停下的停火协议的六日后,伊朗民族解放军在空军的掩护下越过伊拉克边界进入伊朗,将西伊斯兰阿巴德夷为平地。随着伊朗民族解放军的深入,伊拉克不再提供空中支援,伊朗军队切断了伊朗民族解放军的补给线,并在战机和武装直升机的掩护下反击。7月29日,伊朗民族解放军宣布无条件撤回伊拉克。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宣称他们有1400人死亡或失踪,伊斯兰共和国方面蒙受55000人伤亡(革命卫队、武装力量动员队)。伊斯兰共和国则声称4500名伊朗民族解放军及伊拉克军人阵亡[45]。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称这次军事行动为“永恒之光”(Foroughe Javidan),伊朗军方称反击行动为“米沙特行动”(Operation Mersad)。

处决政治犯[编辑]

在“永恒之光”行动后[46],许多在囚的组织成员、少数其他左派组织的成员(1400至30000名)在1988年被处决[47][48][49][50]。异见人士侯赛因-阿里·蒙塔泽里在他的回忆录里认为这是霍梅尼下令、由伊朗政府多个高级官员执行的反人道罪行[51]

与法国的关系[编辑]

1986年,为了拯救在黎巴嫩被真主党劫持的法国人质,法国总理雅克·希拉克与德黑兰达成共识,伊朗人民圣战组织为此被迫离开巴黎,重新移到伊拉克。调查记者多米妮克·洛伦兹(Dominique Lorentz)指1986年法国人质事件与德黑兰就伊朗核问题向法国作出疑似勒索相关[52]

两伊战争后[编辑]

据美国国务院及澳洲国会外交事务小组的陈述,伊朗人民圣战组织被指控在1991年海湾战争后协助伊拉克共和国卫队镇压伊拉克库尔德族及什叶派的暴动[17]。与丈夫穆萨维·拉贾维一起领导组织的玛丽亚姆·拉贾维(Maryam Rajavi)后来独自领导组织,一些前成员指她曾经说道:“把库尔德人碾压在坦克之下,省下来的子弹用来对付伊斯兰革命卫队。”[19]

在接下来的数年,组织策划了数宗对伊斯兰共和国政治及军事人物的行刺事件,包括被称为“爱文屠夫”的阿萨多拉·拉赫瓦尔迪(Asadollah Lajevardi)在1988年遇刺身亡[53]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副部长阿里·萨伊德·设拉子(Ali Sayad Shirazi)在1999年4月10日在他的住宅门前遇害[54]

伊拉克战争后[编辑]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由于伊朗人民圣战组织与萨达姆的关系紧密,组织的营地遭到联军轰炸。2003年4月15日,美国特种部队在该次攻击后以中间人身份调停,组织与联军达成了停火协议,所有部队不战而降[55][56][57],美国据报在行动中俘获6000名组织战士及超过2000件军事装备[58][59]。这一协议在布什政府的公共及私人圈子里都具有争议,因为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已被美国国务院指名为恐怖组织[60]

美国据报在行动中俘获6000名组织战士及超过2000件军事装备,当中包括19部英国制造的奇伏坦坦克[59][61]。在费卢杰城外的伊朗人民圣战组织营地被称为费卢杰营地,毗邻费卢杰另一个主要基地-前进作战基地理想之地。被俘的组织成员被安置在伊朗边界以西100公里、巴格达以北60公里的阿什拉夫营地[62]

美国特工及国务院经过四个月的调查后,只对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成员提出了数项刑法检控,伊朗人民圣战组织仍被国务院列为外国恐怖组织。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称身在阿什拉夫的组织成员受到日内瓦第四协定保护,并受美国军方保护。背叛组织的成员被独立安置在阿什拉夫营地,他们受到美国宪兵队(2003年至今)、美国海军陆战队(2005年-2007年)及保加利亚军队(2006年至今)保护[63]

2009年1月1日,美国军方将阿什拉夫营地的控制权交还给伊拉克政府。伊拉克总理努里·马利基在同日宣布伊朗人民圣战组织不能再在伊拉克国土上营运[64]

打击[编辑]

2009年1月23日,到访德黑兰的伊拉克国家安全顾问穆瓦法克·鲁巴伊重提伊拉克总理早前的言论,指出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将不再允许以伊拉克为他们的基地,组织成员必须返回伊朗或前往其他国家,当局将会在两个月内采取行动[65]

2009年7月29日,伊拉克安全部队突袭位于伊拉克迪亚拉省的阿什拉夫伊朗人民圣战组织营地,造成11名伊朗人丧生,约500人受伤。美国一向反对武力取缔该位于巴格达东北的营地,这次突袭被认为象征着美国对伊拉克的影响力减弱。在行动中,36名伊朗异见人士被捕,并转移到哈利斯一所监狱,被捕者在监狱内展开为期72天的绝食抗议,当中7天是干绝食。最终,被捕者的健康状况达到临界水平,生命危在旦夕因而被释放[66][67][68]

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在伊拉克扎根超过二十年,伊拉克政府早前否认在取缔营地的行动当中有人死亡,但其他的叙述称数十人被杀。根据卫星电视频道西马阿迪扎,政府对营地的突袭被拍摄下来,并被上载到视频网站。在7月28日,伊拉克安全部队在迪亚拉省阿什拉夫一个营地建立警力时与组织成员发生冲突,冲突造成11名组织成员死亡,30名安全部队人员受伤。政府称伊朗人民圣战组织以武力阻挠伊拉克安全部队进入营地,因而引起冲突[69]

2003年法国警方的搜捕[编辑]

2003年6月,伊朗人民圣战组织被怀疑将他们的基地转移到法国,反恐治安官让-路易·布吕吉埃(Jean-Louis Bruguière)下令法国警方搜查组织的物业,包括组织在瓦兹河畔欧韦的基地,160名疑似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成员被捕。40名组织支持者开始绝食抗议法国警方的搜捕,十名组织支持者分别在欧洲各国的首都自焚。法国内政部长尼古拉·萨尔科齐人民运动联盟)称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想以法国为他们的后勤基地,特别是他们在伊拉克被取缔后”。法国情报部门首长皮埃尔·布斯凯·弗洛里安(Pierre de Bousquet de Florian)也称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将他们在瓦勒德瓦兹省(位于巴黎附近)的基地发展成国际恐怖份子的基地”[70]

美国堪萨斯州共和党参议员、南亚事务外交关系小组委员会主席萨姆·布朗巴克指责法国“正在帮伊朗政府做不法勾当”[71],他与美国国会的其他成员一起向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递交抗议信。德克萨斯州民主党党员及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长期支持者希拉·杰克逊·李(Sheila Jackson Lee)批评对玛丽亚姆·拉贾维的逮捕。被捕的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成员很快就被当局释放[19]

德黑兰与华盛顿之间的谈判筹码[编辑]

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解除了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武装,在他们的基地布置警卫[72],同时又保护及向他们提供后勤支援,因为美国认为组织掌握了伊朗的珍贵情报[73]。伊朗人民圣战组织被相信在2003年揭示了伊朗核计划,伊朗核技术的发展警惕了美国人[74]

同年,法国警方搜查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在法国的物业。2007年,英国广播公司节目《新闻之夜》揭露,德黑兰曾与华盛顿磋商,提议撤销对哈马斯真主党的军事支援及公开伊朗的核设施以换取西方解散伊朗人民圣战组织,英国广播公司节目揭示了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的一封信件,显示了德黑兰的这个提议[75]。该密件经瑞士的协助转交华盛顿。据英国广播公司及美国国务院所知,该密件得到了伊朗政府高层的授层。前国务卿克林·鲍威尔的办公室主任劳伦斯·威尔克森(Lawrence Wilkerson)接受英国广播公司的访问时透过国务院考虑过这个提议,但最终被副总统迪克·切尼拒绝[76]

核问题[编辑]

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和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声称在2002年首先揭示了伊朗核计划,成为了当今美国及其盟友的主要忧虑[15]。2008年2月20日,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称他们披露了伊朗另一个核设置的地点,但这一消息却没有得到证实[77]

认定为恐怖组织[编辑]

2010年7月16日美国联邦上诉法院下令国务院重新调查维持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在外国恐怖组织名单的争议性决定。这个裁决是伊朗人民圣战组织13年来争取从恐怖组织名单中除名的一次重大胜利[78]

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被美国(2012年9月除名)、加拿大伊朗列为恐怖组织[79][33]。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经过6个月的官司后于2008年6月24日在英国合法化[5]。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导,“克林顿的资深外交官表示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是作为与德黑兰的谈判筹码当中的重要部分”[80]。2009年1月26日欧盟部长理事会同意将伊朗人民圣战组织从欧盟的恐怖份子名单中移除,伊朗人民圣战组织表示这是“7年来法律和政治抗争”的成果[12][13][14]。英国组织上诉委员会在2007年11月30日的判决也肯定了伊朗人民圣战组织[81]

《纽约时报》在2003年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在1997年将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列入恐怖份子黑名单是要向“新上任及致力改革的伊朗总统穆罕默德·哈塔米(在2005年由较保守的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接任)示好[19]”。150名美国国会议员在2002年联署要求将伊朗人民圣战组织除名[82]。伊朗人民圣战组织也在美国提出诉讼以争取除名,组织的3次上诉(1999年、2001年及2003年)都被美国政府驳回,维持在外国恐怖组织名单中,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在全球持续抗议美国政府继续把组织列入名单,得到一些美国政坛人物的支持[17][83]

以往的支持者包括众议院议员汤姆·坦克雷多(Tom Tancredo)、鲍勃·菲尔纳(Bob Filner)、参议院议员基特·邦德(Kit Bond)及前司法部长约翰·阿什克罗夫特,“来自密苏里州的约翰·阿什克罗夫特在担任共和党参议员时涉及到伊朗人民圣战组织[84][85]”。200名美国国会议员签署一份声明认可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活动[86]

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现时可在德国丹麦及许多欧盟成员国里合法运作,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在2002年8月以前在美国华盛顿有一个咨询处,直至美国国务卿克林·鲍威尔颁布法令关闭了咨询处[87]。在欧洲委员会人权部门任职的瑞士调查员迪克·马蒂认为美国将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列为恐怖组织是对人权的侵犯[88]

2007年4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导美国军方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仍继续保护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美军定期押运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补给品往来巴格达及阿什拉夫营地[89]

若干英国上议员议员及国会议员争取为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剔除恐怖份子名单[90][91]。2007年11月30日,英国的组织上诉委员会裁决废除对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指定[92][93],又命令英国政府要将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剔出恐怖份子名单,这个裁决在6个月后正式实施。

欧盟在2009年1月将组织从恐怖组织名单中除名,欧盟在2002年伊始就把伊朗人民圣战组织视为恐怖组织,组织一直致力于游说欧盟除名。欧洲法院的这个决定将组织的资产解冻,据说组织在法国有价值900万美元的资产,在欧盟有合共价值数千万美元的资产[94]

侵犯人权[编辑]

2005年5月人权观察称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在伊拉克管辖战俘集中营,又严重侵犯前组织成员的人权[95]。人权观察的报告里描述伊朗人民圣战组织被穆萨德·拉贾维玛丽亚姆·拉贾维这对夫妻牢牢控制着。该报告引起了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及部分欧洲议会议员的回响,他们在2005年9月发表一份报告反击[96]。他们注意到人权观察的理据“仅倚靠与12名可疑人物的12个小时访问”,又称“欧洲议会的成员代表团到访过伊拉克的阿什拉夫营地”,“并即时对被指称侵犯人权的地点进行检查”。欧洲议会副主席阿莱霍·维达尔-夸特拉斯·罗加(Alejo Vidal-Quadras Roca)诉称伊朗国家安全部是这些所谓证据的源头[96]

人权观察随即再次接见12名证人,到他们现时居住的德国及荷兰逐一进行数小时的私人面谈。证人们都重新叙述1991年至2003年伊朗人民圣战组织营地的情况,他们称当组织得悉他们的去意后便对他们实施各种生理及心理的虐待[97],人权观察的主张没有得到国际红十字会、大赦国际及美军的确认。

参考文献

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丁学良:中美冲突最坏结局是什么?会否爆发战争?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丁学良:中美冲突最坏结局是什么?会否爆发战争?:   丁学良   新三届 丁学良,出生于皖南农村,在国内断断续续受过不完整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1984年赴美国留学,199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亚太研究院通讯研究员,香港博源基金会学术委员。研究领域包括转型...

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坂本晉作的世界: 圖文簡介MQ-9死神無人機

坂本晉作的世界: 圖文簡介MQ-9死神無人機:  首先是要 闢謠、台灣媒體又來了、真是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有新聞說台灣是美國之外第二個獲得MQ-9的國家、這是大錯特錯的 MQ-9已經有一堆國家擁有了、台灣是第N個(N大於10) 台灣是第二使用海軍型MQ-9B的國家、這樣講才比較正確、別的國家都適用一般型的 因為一般來說、海軍...

德国1918年-1919年革命

 详见:德意志1848年革命

十一月革命
Bundesarchiv Bild 146-2004-0048, Revolution in Bayern, Gefangener.jpg
日期1918年11月3日–1919年8月11日
(9个月1周)
地点
德国
结果魏玛政府胜利,帝制被废除。
参战方

 德国革命者

 德意志帝国

 魏玛

指挥官与领导者
罗莎·卢森堡
库尔特·艾斯纳
卡尔·拉狄克
卡尔·李卜克内西
列奥·约基希斯
克拉拉·蔡特金
恩斯特·托勒尔
古斯塔夫·兰道尔
尤金·莱维
保罗·列维
埃里希·鲁登道夫
历史系列条目
德国历史
1950年来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徽

十一月革命(德语:Novemberrevolution),又称“德国1918年-1919年革命”,是德意志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与1919年发生的一连串事件,致使统治了帝国47年的皇室霍亨索伦王朝被推翻以及共和的建立。与俄罗斯帝国二月革命类似,德国革命并非由一个政党领导。同时,类似苏维埃的工人团体亦希望夺权,然而此类事件使得左派更加分裂,如社会民主党领导的共和政府曾利用右翼自由军团来镇压同为左翼斯巴达克同盟

正如1917年俄国革命的诱因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的民生灾难,引发了德国革命。德军统帅埃里希·鲁登道夫想领导军队在1918年向盟军投降,结果引起政治危机。威廉二世退位后,虽然巴登亲王任命社会民主党代表领导临时政府,但仍未能阻止叛乱继续。

1918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基尔港首先发生起义:四万名海员及船只认为德国在战争中大势已去,出战只是自取灭亡,于是抗拒海军的出兵命令。11月8日时,工人与士兵的议会已占领了德国西部的大部分,为“议会共和”作准备。11月9日,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帝国灭亡。纵然如此,仍有不少上层或中产的分子支持帝制。11月11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是为康边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社会民主党跃升成为领导德国的政党,与激进的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共同执政。不过,独立社民党认为社民党想保持资本主义在德国的现状,便在1918年12月脱离联合政府。其后,1919年1月,斯巴达克同盟发动第二股革命浪潮,让它横扫德国。社民党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聘用自由军团镇压起义。1月15日,斯巴达克团两位领导人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被杀害。4月,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形成革命高潮。5月,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遭社民党政府镇压。

德国革命促成了魏玛共和国的成立,同时又促使民族主义的纳粹党崛起。

社民党与一战[编辑]

在1900之后的十年中,德国社民党领导了德国的劳工运动。1912年,拥有着35%投票与110席位的社民党成为了德国最大的政党。党员数量约有一百万,党报前进报订阅者有150万。工会有250万成员,大多数很可能支持社民党。另外有若干个合作组织和其他组织直接与社民党和工会或社民思想相关。其他值得注意的党派有天主教的中央党(91席位)和德国保守党(43)。

第二国际的会议中,社民党一直同意战争时的社会主义者的联合行动。在萨拉热窝事件之后,社民党像其他社会主义政党一样在七月危机中组织了反战示威。在罗莎·卢森堡作为党内左翼代表要求在全党名义下的不服从与反战后,帝国政府计划战争爆发后立即逮捕政党领导。自1913年之后的两位政党领导之一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奥托·布劳恩苏黎世来避免没收党的资金。

在1914年8月1日德国支援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宣战之后,多数社民党报纸都对战争抱有普遍热情,因为他们将俄罗斯帝国视为欧洲最反动和反社会主义的力量。在八月前几天,编者相信他们与在前一年去世的奥古斯特·倍倍尔的观点保持一致。1904年,他在德国国会宣布社民党将支持德国的武装防御以抵抗外国攻击。1907年,他在埃森举行的一次党代表大会上甚至答应,如果他本人是要与俄罗斯作斗争,那么他将“担负重任”,而俄国是“所有文化和所有被压迫者的敌人”。面对民众普遍对战争的热情,这预见了协约国的袭击,许多社民党代表担心,他们一贯的和平主义可能会失去许多选民。此外,帝国大臣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韦格的政府威胁说,如果发生战争,所有政党均应取缔。另一方面,他利用社民党的反俄立场来争取该党对战争的批准。

参考资料[编辑]

  • Max von BadenErinnerungen und Dokumente, Berlin u. Leipzig 1927
  • Eduard BernsteinDie deutsche Revolution von 1918/19. Geschichte der Entstehung und ersten Arbeitsperiode der deutschen Republik. Herausgegeben und eingeleitet von Heinrich August Winkler und annotiert von Teresa Löwe. Bonn 1998, ISBN 3801202720
  • Pierre BrouéDie Deutsche Revolution 1918-1923, in: Aufstand der Vernunft Nr. 3. Hrsg.: Der Funke e.V., Eigenverlag, Wien 2005
  • Alfred DöblinNovember 1918. Eine deutsche Revolution, Roman in vier Bänden, München 1978, ISBN 3423013893
  • Bernt EngelmannWir Untertanen und Einig gegen Recht und Freiheit - Ein Deutsches Anti-Geschichtsbuch. Frankfurt 1982 und 1981, ISBN 359621680xISBN 3596218381
  • Sebastian HaffnerDie deutsche Revolution 1918/1919. München 1979 (u. a. ISBN 349961622X); auch veröffentlicht unter dem Titel Der Verrat, Berlin 2002, ISBN 393027800
  • Institut für Marxismus-Leninismus beim ZK der SED (Hg.): Illustrierte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Novemberrevolution 1918/1919. Berlin: Dietz Verlag, 1978 (o. ISBN, Großformat, mit umfangreichem Bildmaterial)
  • Wilhelm KeilErlebnisse eines Sozialdemokraten. Zweiter Band, Stuttgart 1948
  • Harry Graf KesslerTagebücher 1918 bis 1937. Frankfurt am Main 1982
  • Ulrich Kluge: Soldatenräte und Revolution. Studien zur Militärpolitik in Deutschland 1918/19. Göttingen 1975, ISBN 3525359659
  • derselbe: Die deutsche Revolution 1918/1919. Frankfurt am Main 1985, ISBN 3518112627
  • Eberhard Kolb: Die Weimarer Republik. München 2002, ISBN 3486497960
  • Ottokar Luban: Die ratlose Rosa. Die KPD-Führung im Berliner Januaraufstand 1919. Legende und Wirklichkeit. Hamburg 2001, ISBN 387975960X
  • Erich Matthias (Hrsg.): Die Regierung der Volksbeauftragten 1918/19. 2 Bände, Düsseldorf 1969 (Quellenedition)
  • Wolfgang Michalka u. Gottfried Niedhart (Hg.): Deutsche Geschichte 1918-1933. Dokumente zur Innen- und Außenpolitik, Frankfurt am Main 1992 ISBN 3-596-11250-8
  • Hans MommsenDie verspielte Freiheit. Der Weg der Republik von Weimar in den Untergang 1918 bis 1933. Berlin 1989, ISBN 3548331416
  • Carl von OssietzkyEin Lesebuch für unsere Zeit. Aufbau-Verlag Berlin-Weimar 1989
  • Detlef J.K. Peukert: Die Weimarer Republik. Krisenjahre der klassischen Moderne. Frankfurt am Main 1987, ISBN 3518112821
  • Gerhard A. Ritter/Susanne Miller (Hg.): Die deutsche Revolution 1918-1919. Dokumente. 2. erheblich erweiterte und überarbeitete Auflage, Frankfurt am Main 1983, ISBN 3596243009
  • Arthur RosenbergGeschichte der Weimarer Republik. Frankfurt am Main 1961 (Erstausgabe: Karlsbad 1935), ISBN 3434000038 [zeitgenössische Deutung]
  • Hagen SchulzeWeimar. Deutschland 1917-1933, Berlin 1982
  • Kurt SontheimerAntidemokratisches Denken in der Weimarer Republik. Die politischen Ideen des deutschen Nationalismus zwischen 1918 und 1933, München 1962
  • Kurt TucholskyGesammelte Werke in 10 Bänden, hg. von Mary Gerold-Tucholsky und Fritz J. Raddatz, Reinbek 1975, ISBN 3-499-29012-x
  • Volker Ullrich: Die nervöse Großmacht. Aufstieg und Untergang des deutschen Kaisserreichs 1871-1918, FRankfurt am Main 1997 ISBN 3-10-086001-2
  • Richard Wiegand: "Wer hat uns verraten ..." - Die Sozialdemokratie in der Novemberrevolution. Neuauflage: Ahriman-Verlag, Freiburg i.Br 2001, ISBN 389484812X
  • Heinrich August WinklerWeimar 1918-1933. München 1993
  • derselbe: Deutschland vor Hitler. In: Der historische Ort des Nationalsozialismus, Fischer TB 4445

地域性的资料[编辑]

  • Peter Berger: Brunonia mit rotem Halstuch. Novemberrevolution in Braunschweig 1918/19, Hannover 1979
  • Peter Brandt/Reinhard Rürup: Volksbewegung und demokratische Neuordnung in Baden 1918/19. Zur Vorgeschichte und Geschichte der Revolution, Sigmaringen 1991
  • Günter Cordes: Das Revolutionsjahr 1918/19 in Württemberg und die Ereignisse in Ludwigsburg. (Ludwigsburger Geschichtsblätter, Heft 32), Ludwigsburg 1980
  • Holger Frerichs: Von der Monarchie zur Republik - Der politische Umbruch in Varel, der Friesischen Wehde und in Jade / Schweiburg 1918/19. Varel 2001, ISBN 3934606083
  • Gustav Füllner: Das Ende der Spartakisten-Herrschaft in Braunschweig. Einsatz der Regierungstruppen unter General Maerker vor 50 Jahren. In: Braunschweigisches Jahrbuch Nr. 50, Braunschweig 1969
  • Wolfgang Günther: Die Revolution von 1918/19 in Oldenburg. Oldenburg 1979
  • Eberhard Kolb und Klaus Schönhoven: Regionale und Lokale Räteorganisationen in Württemberg 1918/19. Düsseldorf 1976, ISBN 3770050843
  • Klaus Schönhoven: Die württembergischen Soldatenräte in der Revolution von 1918/19. (Zeitschrift für Württembergische Landesgeschichte, Jg. 33, 1974), Stuttgart 1976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