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7日 星期五

鲁塞尼亚贵族

 

跳转到导航跳转到搜索

鲁塞尼亚贵族乌克兰语Руська шляхта白俄罗斯语Руская шляхта波兰语szlachta ruska)是指基辅罗斯加利西亚-沃利尼亚的贵族,这些贵族在立陶宛大公国波兰立陶宛联邦以及后来的俄罗斯奥地利帝国,并变得越来越波兰化,后来俄罗斯化,同时保留了独立的文化身份。[1] [2] [3] [4]

鲁塞尼亚贵族,最初以东斯拉夫语东正教为特征,[1]发现自己被不断扩大的立陶宛大公国统治,在那里它从二等地位上升到立陶宛贵族的平等伙伴。[1]在14 世纪波兰立陶宛联合之后,鲁塞尼亚贵族变得越来越波兰化,采用波兰语言和宗教(这越来越意味着从东正教信仰转变为罗马天主教)。[2] [3] [4]然而,鲁塞尼亚贵族在波兰立陶宛szlachta的身体中保留了独特的身份,导致拉丁语表达gente Ruthenus, nationale Polonusgente Rutheni, nationale Poloni(翻译为“波兰国籍,但鲁塞尼亚血统”,[5] “鲁塞尼亚种族和波兰民族”,[6]或各种类似的脉络),尽管他们在多大程度上保留和维持了这种独立的身份仍然受到学者们的争论,并且因时间和地点而异。[7] [8]

最终,在 1569 年卢布林联盟之后,鲁塞尼亚的大部分领土成为波兰立陶宛联邦中波兰王国的一部分。[3]鲁塞尼亚人的土地从大公国转移到波兰是在鲁塞尼亚贵族的大力支持下发生的,他们被波兰文化所吸引并渴望获得波兰贵族的特权[3]因此,鲁塞尼亚贵族从立陶宛贵族传统转向波兰贵族,斯通将其描述为从“没有合法权利的财富”到“明确的个人和公司权利”的转变。[9]立陶宛、波兰和鲁塞尼亚贵族逐渐变得越来越统一,特别是在他们作为社会政治阶级的地位方面。[6] [10] 到了 19 世纪和 20 世纪,鲁塞尼亚贵族变得如此严重的波兰化,白俄罗斯乌克兰最终的民族复兴主要是由中下层贵族推动的,后来又加入了日益壮大的民族新中产阶级的意识,而不是前鲁塞尼亚贵族的上层阶级。[2]

尽管在十七至十八世纪立陶宛和鲁塞尼亚发生了波兰化,但大部分下施拉赫塔人设法以各种方式保留了他们的文化身份。[11] [12] [13] [14]根据波兰人从 1930 年代开始的估计,在波兰第二共和国的喀尔巴阡山脉以南地区有300,000 名普通贵族成员 - szlachta zagrodowa -居住在全国 800,000 人中。其中 90% 说乌克兰语,80% 是乌克兰希腊天主教徒[15]在乌克兰其他有大量 szlachta 人口的地区,例如BarOvruch 地区,尽管俄罗斯化和早期的殖民化,情况还是相似的。[16] [17]

一些主要的鲁塞尼亚贵族家族(所有这些家族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波兰化)包括CzartoryskiSanguszkoSapiehaWiśniowieckiZasławskiZbaraskiOstrogski 家族[4]

历史[编辑]

涅斯维日城堡拉德维拉家族的主要住所

鲁塞尼亚贵族通常是东斯拉夫血统,从前基辅罗斯加利西亚王国的公国合并的土地进入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王国,这些土地主要危害今天的乌克兰白俄罗斯

大公国的大部分上层阶级都称自己为立陶宛人(Litvin),但讲的是鲁塞尼亚语(也称为古鲁塞尼亚语)。[18] [19]一些立陶宛贵族被Ruthenianized。[20]改编的旧教会斯拉夫语和后来的鲁塞尼亚语,在当地事务和与其他东正教公国的关系中获得了一种主要的大法官地位,作为通用语,拉丁语被用于与西欧的关系。[21]

立陶宛大总理卢萨皮哈

根据白俄罗斯历史学家阿纳托尔·赫里茨基耶维奇(Anatol Hrytskievich)的说法,在16世纪,在现在的白俄罗斯境内,80%的封建领主是白俄罗斯族裔,19%是立陶宛族,1%是其他族裔。[22]他指出,立陶宛1529 年、1566 年和 1588 年的法规也保证了他们之间没有重大的种族冲突,他们的权利质量也得到了保障。[22]

波兰立陶宛联邦[编辑]

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王国合并为波兰立陶宛联邦后,非波兰民族,尤其是鲁塞尼亚人和立陶宛人,受到波兰文化语言的强烈影响。[23] [24]

波兰在该地区的影响始于 1569年卢布林联盟,当时许多以前由[20] [25] 立陶宛大公国控制的鲁塞尼亚领土被转移到波兰王室

在波兰人或波兰化贵族对人口稀少的鲁塞尼亚土地进行殖民化的气候下,即使是来自波兰中部的农民也搬到了东方。[26] [27]

直到 16 世纪,立陶宛大公国的大多数 szlachta 都使用鲁塞尼亚语,包括大公爵和萨莫吉希亚地区,无论是在正式事务中还是在私下。[22]到 16 世纪末,在布列斯特联盟等多种情况下,随着东正教被禁止,耶稣会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成为 szlachta 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等。波兰语成为更积极地使用,特别是被巨头们使用,而次要的 szlachta 仍然 使用古鲁塞尼亚语。

从那时起,Ruthenian szlachta 积极地采用了波兰贵族的习俗和传统,例如Sarmatism然而,尽管如此,贵族仍然在政治上忠于立陶宛大公国,并在与波兰王室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内的争端中捍卫其自治权。[20]

17世纪的鲁塞尼亚贵族[编辑]

哥萨克酋长国[编辑]

继乌克兰左岸佩列亚斯拉夫委员会之后,创建了哥萨克酋长国。该州的统治阶级变成了哥萨克人。尽管大量哥萨克人没有官方的(由国王瑟姆授予或确认)贵族背景,但他们倾向于将自己视为 szlachta,并认为那些有官方身份的哥萨克人是平等的。这可以在生活方式、艺术、服装等方面看到。内战结束后大量鲁塞尼亚人、波兰人(例如 Zavadovsky、Dunin-Borkovsky、Modzalevsky)、立陶宛人(例如 Narbut、Zabily、Hudovych)、鞑靼人(例如 Kochubey)、塞尔维亚人(例如 Myloradovych)、希腊人(例如 Kapnist)等贵族家庭搬迁到Hetmanate。通过哥萨克人、鲁塞尼亚人和其他贵族之间的通婚,以及通过在酋长国和俄罗斯达到高位的贵族化,哥萨克人形成了哥萨克贵族,也称为哥萨克Starshyna。哥萨克贵族在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历史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到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他们成为俄罗斯贵族的一部分。

俄罗斯帝国[编辑]

俄罗斯帝国现代乌克兰的鲁塞尼亚贵族[编辑]

自从 16 世纪末鲁塞尼亚贵族移居俄罗斯以来,因为在波兰立陶宛联邦,他们被天主教的波兰施拉赫塔镇压,因此无法达到较高的社会和政治地位。赫梅利尼茨基起义佩列亚斯拉夫条约签订后,大量鲁塞尼亚贵族和哥萨克成为酋长国的公民,该国自治但属于俄罗斯沙皇国。在哥萨克和鲁塞尼亚贵族合并为哥萨克贵族之后,他们中的许多人寻求在俄罗斯获得更大的政治、社会和军事地位。从 18 世纪初到 19 世纪初,他们在俄罗斯沙皇国和俄罗斯帝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家庭喜欢拉祖莫夫斯基别兹博罗德科成为帝国最富有的家族之一。

到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尽管有佩列亚斯拉夫条约,酋长国仍被叶卡捷琳娜二世废除。一些哥萨克人被迫迁移到库班地区,在那里他们组建了库班哥萨克人,而大多数哥萨克人则留下了。大多数贵族血统达到等级表所需等级或被俄罗斯皇帝封为贵族的人成为俄罗斯Dvoryanstvo的一部分那些目前无法确认的人可以稍后再做。波兰分治后,来自乌克兰和前波兰立陶宛联邦其他地区的鲁塞尼亚贵族也被纳入 dvoryanstvo。就像鲁塞尼亚贵族被纳入波兰贵族一样,鲁塞尼亚和哥萨克血统的高级贵族越来越多地与俄罗斯民族联系在一起,而不是鲁森(Ruthenian,Cossack,Ukrainian)民族。因为大部分教育主要是用俄语和法语授课,很快鲁塞尼亚贵族开始说俄语而不是鲁辛语。通过通婚和服务,鲁塞尼亚贵族成为俄罗斯民族的一大捐助者。彼得柴可夫斯基尼古拉果戈理这样的人Fedor Dostoyevsky , Ivan Paskevich , Mykhaylo Ostrohradsky是俄罗斯文化、科学和政治生活的伟大贡献者。

俄罗斯帝国现代白俄罗斯的鲁塞尼亚贵族[编辑]

在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白俄罗斯的施拉赫塔人是前波兰立陶宛联邦领土上反俄起义的积极参与者。Tadeusz Kościuszko (Tadevush Kastsyushka) 是来自现在的白俄罗斯的贵族,是1793年Kościuszko 起义的领导人。Kastus Kalinouski前立陶宛大公国领土上的 一月起义的领导人。

到了 19 世纪,一方面施拉赫塔(szlachta)的波兰化,另一方面俄罗斯东正教的俄罗斯化和暴力引入农民,导致白俄罗斯土地上贵族和农民之间的社会障碍在许多方面成为种族障碍. [28]在 19 世纪,农民出身的当地知识分子和一些 szlachta 人,如Francišak BahuševičVintsent Dunin-Martsinkyevich白俄罗斯民族主义做出了贡献。

20世纪初,白俄罗斯贵族主要在政治上积极参与克拉约齐政治运动。尽管如此,他们中的一些人,如拉曼·斯基尔蒙特马德琳·拉齐维乌,一直同情白俄罗斯民族运动,并支持在 1918 年建立一个独立的白俄罗斯民主共和国。团长彼得·卡扎克维奇后来与 2000 名专业的俄罗斯哥萨克人一起参军。Pyotr Kazakevich 在加入白俄罗斯国民军之前是俄罗斯帝国的团长。

十月革命,白俄罗斯贵族受到布尔什维克恐怖的严重打击。自 1920 年代初以来,白俄罗斯东部就已经面临苏联的恐怖,而生活在白俄罗斯西部的大多数贵族只是在 1939 年苏联吞并该领土后才受到镇压。白俄罗斯历史学家谈到了布尔什维克对白俄罗斯绅士的种族灭绝。[22]

然而,到了20世纪初,白俄罗斯的许多小贵族与普通农民几乎没有区别,只有上层贵族因为出身高贵而受到压制。

奥地利帝国[编辑]

今天的鲁塞尼亚贵族[编辑]

1991年白俄罗斯恢复独立后,剩余的白俄罗斯贵族后裔成立了某些组织,特别是白俄罗斯贵族联盟(Згуртаванне беларускай шляхты)。然而,贵族之间存在分歧,他们认为自己是波兰立陶宛的 szlachta 和俄罗斯的dvoryanstvo

命名[编辑]

最初,鲁塞尼亚贵族被称为博亚尔人(乌克兰语:бояри罗马 boyary 俄语  бояре 罗马boyare  白俄罗斯баяры罗马化:  bajary)。在现在的立陶宛共和国境内使用了bajorai这个词)。

霍罗德沃特权bajary一词一起通过后,术语bajary-szlachta (баяры-шляхта) 或简称szlachta (шляхта) 被用于主要用鲁塞尼亚语编写的立陶宛大公国的文件中。在 15 和 16 世纪,Polesia 或 Podlacha 的贵族经常被称为ziamianie (зямяне)。自 16 世纪第二季度以来,szlachta(шляхта)这个词成为白俄罗斯语中贵族的主要术语。

宗教[编辑]

到 14 世纪,大多数白俄罗斯贵族,包括波罗的海人和鲁塞尼亚人,都信奉东正教[需要引用] 1387 年立陶宛基督教化,越来越多的贵族皈依罗马天主教,罗马天主教成为贵族中的主要宗教。

在 16 世纪,大部分白俄罗斯贵族,无论是天主教徒还是东正教徒,都效仿拉齐维家族,皈依了加尔文教和其他新教教堂。但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反宗教改革影响下,大部分人改信罗马天主教。由于18 世纪末俄罗斯帝国吞并了现代白俄罗斯的土地,白俄罗斯的绅士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徒,而其余人口主要是东方天主教徒,少数东正教教徒生活在现代白俄罗斯东部。尽管如此,平斯克周围还有东正教 szlachta Davyd-HaradokSlutskMahiliou以及加尔文主义者szlachta。

纹章[编辑]

波兰纹章

白俄罗斯贵族早在 14 世纪就有了他们的家族标志。Horodlo 联盟引入绅士的特权之一是使用波兰(有时修改)徽章。

波兰、白俄罗斯、立陶宛和乌克兰 szlachta 的徽章约有 5000 件。

著名的鲁塞尼亚贵族家庭[编辑]

另见[编辑]

参考文献

抗美援朝战场上我防空部队高射炮兵的战斗历程

 


原标题:剑指长空射天狼——抗美援朝战场上我防空部队高射炮兵的战斗历程

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一日,守卫上甘岭阵地的志愿军高射炮兵在战斗中击落敌机两架、击伤三架。作者提供

1950年9月,为了统一对城市防空部队的领导,加强国土防空建设,并准备应付朝鲜战争日益扩大的局势,中央军委决定成立防空部队的领导机关。10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司令部成立,立即组织防空部队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行列。

10月28日,高炮第14团(后改番号为第524团)第1、3、6连及高射机枪连开赴朝鲜,拉开了我防空部队入朝作战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防空部队先后以21个高炮团又10个高炮营,与志愿军空军和野战高炮部队并肩作战,英勇抗击美军的空中轰炸。

血战鸭绿江畔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迅速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由鸭绿江边驱逐至清川江以南,夺得了初战胜利。美军为了阻止志愿军发动攻势,实现其迅速占领朝鲜的企图,制订了关于轰炸鸭绿江桥梁的计划,集中其空中力量妄图摧毁与封锁鸭绿江上的桥梁和渡口,切断中朝两国之间的交通运输线。

1950年11月,美军飞机活动非常猖狂,常以30-50架战斗轰炸机群或10架左右的轰炸机群进行昼间攻击,先后共出动各型飞机2560余架次,空袭连日不断。负责保卫鸭绿江桥的高炮部队,由此展开了激烈的对空战斗。

11月9日14时38分,美空军战斗轰炸机37架,分3个梯队从不同高度向辑安江桥发动连续攻击。担负掩护江桥任务的高炮第4团(后改番号为第501团)集中炮火,对向江桥俯冲投弹的美机猛烈射击。经过4分钟激战,击落击伤美机各2架。这是志愿军防空部队参加抗美援朝的首次战斗,是在装备差、技术低、缺乏战斗经验的情况下,用高炮击落美空军喷气式飞机的胜利。

11月中下旬,美军又持续对安东、辑安和长甸河口江桥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空袭。沿江高炮部队进行了顽强抗击。整个11月,高炮部队对空作战共168次,击落美军飞机11架、击伤69架。

1951年一二月份,朝鲜战场上由于志愿军的猛烈反攻,已将美军击退至“三八线”以南。这期间,美空军活动重点转向前沿阵地,无力顾及鸭绿江一线。三四月份,美空军再次对鸭绿江桥实施有计划的战略轰炸,妄图切断志愿军后方物资供应,以削弱前方进攻力量。

1951年3月30日和4月7日、12日的3次战斗,是这一时期鸭绿江沿岸高炮部队所经历的最激烈的战斗。美空军出动上百架F-86战斗机,掩护100余架B-29轰炸机和30余架F-84战斗轰炸机,分别对辑安、长甸河口和安东江桥发动大规模的袭击。防卫江桥的志愿军高炮部队对美军飞机的大规模连续空袭进行了顽强抗击,击落击伤美空军B-29轰炸机9架。

虽然年轻的志愿军防空部队高射炮兵初战就取得了战绩,但在战斗中也付出不小的牺牲。为了总结汲取这几次战斗的经验教训,东北军区防空司令部召开作战会议,总结提出“六快”“四不打”“五不走”“十项注意”等具体要求。这些在防空作战中用鲜血换来的经验教训,在后来的战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使高炮部队的技战术水平和指挥能力都有所提高。

粉碎空中封锁

1951年7月10日,停战谈判后,“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命令美远东空军司令:“在此谈判期间,应采取行动以充分发挥空中力量的全部能力,取得最大的效果,来惩罚在朝鲜任何地方的敌人”。8月,侵朝美军制订了“空中封锁交通战线”(亦称“绞杀战”)计划,要用3个月时间摧毁朝鲜北部的铁路系统,尽可能“使铁路运输陷于完全停顿的地步”,企图切断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后方运输补给线,窒息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作战力量以对中朝方面施加军事压力,配合停战谈判。为此,美空军把封锁交通线作为首要任务,动用了大部战斗轰炸机和全部战略轰炸机来执行这一任务。

刚开始,美空军利用朝鲜北部特大洪水给中朝军队后方交通线造成的破坏,重点轰炸铁路桥梁,对尚能通车的线路进行逐段轰炸,但普遍轰炸交通线和桥梁收效不大。从1951年9月开始,为配合地面部队攻势,美空军将“绞杀战”重点集中在对铁路枢纽新安州、西浦、价川之间的三角地区。从9月下旬开始,志愿军司令部不断抽调调整兵力,加强对“三角地区”的掩护。此时,不仅高炮部队顽强抗击美军重点轰炸,志愿军空军部队也于9月25日起轮番同美军飞机展开激烈空战,迫使美军不得不改变战术。从12月初开始,美军采取沿铁路线低飞,实施一线式点点攻击战术,妄图破坏中朝人民对前线的物资供应线。根据美军战术手段的变化和保护铁路交通作战的特点,志愿军铁道高射炮兵指挥所提出“重点保卫、高度机动”的作战方针,同时调整了部署,以中口径高炮保卫重要目标,组织一定数量的小口径高炮沿铁路线展开机动作战。

1952年3月3日云田地区三战三捷的战斗,是这一时期高炮部队机动作战的典型战例。3月2日夜间,高炮第513团根据当天美军飞机反复侦察等情况,将所属部队隐蔽调至云田地区待机歼敌,同时在阵地三五百米处构筑了一些假阵地,用树干和反光物体设置假人假炮,午夜雪后又将假阵地上的积雪扫净,尽量暴露目标以吸引美军注意力,真阵地积雪一律不动。3日清晨,美军飞机侦察后,分3个批次派出F-80、F-84等型战斗轰炸机9批140多架次,集中攻击云田洞。驻守该地的第513团第3营和驻守长水滩桥的独立第39营,灵活机动地抗击美军飞机,利用战斗间隙巧妙地将部队转移至美军飞机轰炸过的假阵地,并恰当地组织运用火力,适当压缩开火距离,逐架转移火力射击。3次战斗,共击落美军飞机9架、击伤21架。我方仅云田洞以东铁路路基中弹数枚、假阵地被炸7处,人员、武器无一损失。在54天的机动作战中,高炮第513团作战203次,取得了击落美机37架、击伤152架的重大胜利。特别是在云田地区一日三战三捷,荣获志愿军总部通令嘉奖。

高炮部队与其他部队在协同作战中,有效保卫了主要交通线、桥梁和机场的安全。从1952年5月起,美国空军已基本停止了对朝鲜北方铁路的空中封锁行动。6月,美空军的“绞杀战”终于以失败而宣告结束。

保卫重点目标

1952年5月,美军为挽救其“绞杀战”败局,继续拖延与破坏停战谈判,经常出动大批飞机对朝鲜后方城市、发电站等重要设施进行“集中空袭”,企图以此威胁中朝人民接受其无理要求。自6月开始,美军飞机对水丰发电站、平壤、安州等地区进行连续轰炸。在这种形势下,高炮部队由掩护交通运输线的机动作战,逐步转入防卫朝鲜后方的重要目标。

水丰发电站位于鸭绿江下游,在当时既是朝鲜最大的发电站,又是中国东北工业用电的主要来源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志愿军防空部队重点保卫的目标之一。高炮第504团一直担负其防空任务,驻守长甸河口的高炮第506团可以进行火力支援。1952年6月23日14时54分,美空军以大批F-86战斗机封锁志愿军东北浪头、大东沟、大孤山等空军机场,掩护F-80、F-84等战斗轰炸机275架,在56分钟内分4批突击水丰发电站。高炮第504团在没有志愿军空军支援、美军飞机既轰炸发电站又攻击高射炮阵地的情况下,与美空军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激战。在抗击第3、4梯队美军飞机时,各炮连急需补充弹药,团政治处主任和后勤处长便带领机关干部、警卫员、炊事员等,冒着美军飞机的轰炸扫射,肩扛手抬,把弹药运送到各个炮阵地,一直坚持到战斗结束。这次战斗,共击落美空军战斗轰炸机8架、击伤10架。

朝鲜安州地区的车站、铁路、公路和桥梁,是连接前后方的重要交通枢纽。1953年1月9日至15日,美空军和海军联合行动,出动各型战斗轰炸机和轰炸机1191架次,对安州地区进行了规模空前昼夜不停的空袭。志愿军防空部队以5个高炮团又3个营和1个探照灯营的兵力,在我歼击机协同下,与美机苦战6昼夜,进行了9次激烈的战斗。这是志愿军防空部队与美空军展开的一场持续时间最长的战斗,也是志愿军防空部队在抗美援朝作战中经历的最大规模的战斗,共取得击落击伤美机55架的战果。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防空部队高射炮兵顽强地抗击美机,取得了击落美机409架、击伤1559架的光辉战绩,给了美军空中力量以沉重的打击,保卫了重要目标的安全,保证了把作战人员、物资装备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为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郭海洋  熊华明)

死手(俄语:Система «Периметр»,Systema“Perimetr”,点亮“Perimeter”系统,)

 不要与死人的手相混淆。关于其他用法,请见「死手 (消歧义)」

死手
发源地 苏联
服务历史
在役1985 年 1 月至今
使用者 俄罗斯 战略火箭部队
生产历史
 建1

死手俄语Система «Периметр»Systema“Perimetr”,点亮“Perimeter”系统,GRAU索引 15E601,西里尔字母:15Э601),[1]也称为Perimeter[2]冷战时代苏联建造的自动核武器控制系统(概念类似于美国的AN/DRC-8紧急火箭通信系统) 。[3]该系统在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联邦仍在使用[4] [5]它是致命相互保证破坏威慑的一个例子,它可以通过向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发送预先输入的最高权限命令,自动启动俄罗斯洲际弹道导弹(ICBM) 的发射,战略导弹部队管理如果地震、光、放射性和压力传感器检测到核打击,即使指挥单元完全被摧毁,也可以指挥所和单独的发射井。大多数人认为,它通常是关闭的,应该在危机时期被激活;但是,据说它仍然可以完全发挥作用,并能够在需要时发挥其作用。[6]

系统概念[编辑]

“周界”作为所有配备核武器的单位的替代系统出现。它本来是一个备用通信系统,以防“卡兹别克”指挥系统的关键部件和与战略导弹部队的联系被斩首的第一次打击摧毁。

为了确保其功能性,该系统被设计为全自动的,并且能够[7]在发生全面攻击时自行决定适当的报复性打击,而无需(或最少)人为参与。

该系统的开发者弗拉基米尔·亚里尼奇(Vladimir Yarynich)表示,该系统还可以缓冲该国领导人根据未经证实的信息做出草率决定。在收到有关核攻击的警告后,领导者可以启动系统,然后等待进一步的事态发展,这是因为即使摧毁所有有权指挥应对攻击的关键人员仍然无法防止报复罢工。因此,从理论上讲,使用该系统会降低误报触发报复的可能性。

动机[编辑]

正如同名书籍8] [9]中所述,Dead Hand 系统的目的是保持二次打击能力,确保苏联领导层的破坏不会阻止苏联军队释放它的武器。[3]

随着美国在 1980 年代开发高精度潜射弹道导弹(SLBM) 系统,苏联对该问题的担忧日益增加。在那之前,美国将通过远程轰炸机或洲际弹道导弹运送大部分核武器。早期的美国潜射导弹,例如 1960 年代的UGM-27 Polaris和 1970 年代的UGM-73 Poseidon ,被认为对于制力量或首次打击来说太不准确了攻击,攻击对手的武器。SLBM 被保留用于攻击精度不那么重要的城市。在第一种情况下,拥有有效雷达和卫星监视的对手可能会在第一次引爆前收到 30 分钟的攻击警告。这使得有效的第一次打击变得困难,因为对手将有时间在收到警告时发动,以减少他们的部队在地面上被摧毁的风险。高精度 SLBM 的发展,例如三叉戟 C4和后来的 D5,打破了这种平衡。三叉戟 D5被认为与任何陆基洲际导弹一样准确。因此,美国英国三叉戟潜艇系统可以悄悄接近敌人的海岸并在近距离发射高度精确的弹头,将可用警告减少到不到三分钟,从而使反击力量首先打击或斩首打击成为可能。

苏联采取措施确保即使其领导层在突然袭击中被摧毁,核报复和威慑仍然是可能的。[3]相比之下,汤普森认为,Perimeter 的功能是在 SLBM/巡航导弹发射和撞击之间的紧密决策窗口中限制政治或军事领导层的误判行为。[10]他引用Zheleznyakov的话说,Perimeter 的目的是“让所有这些头脑发热的人和极端分子冷静下来。无论发生什么,仍然会有报复。” [10]

工作原理[编辑]

在激活并确定发生核战争后,该系统会发出带有特殊 15B99 弹头的 15P011 指挥导弹,该导弹通过命令打开RVSN的所有发射井和所有指挥中心,并配备适当的接收器在飞行中。指挥导弹系统类似于美国的紧急火箭通信系统

组件[编辑]

指挥火箭[编辑]

这是整个系统中唯一众所周知的元素。该综合体中有一枚 15P011 火箭,其索引为 15A11,由KB“Yuzhnoe”开发,基于 15A16(或MR UR-100U)火箭。使用由LPI设计局设计的 15B99 指挥无线电弹头,这可确保在核爆炸和有源ECM的阻抗下将发射命令从中央指挥所传输到所有导弹发射场在无动力飞行阶段。技术操作与操作 15A16 基地火箭完全相同。15P716发射器是“导弹发射设施”类型的轴状自动被动系统,很可能是升级后的设施,代号为OS-84,但不排除将火箭安置在其他类型发射井的可能性。1974 年根据国防部的命令开始开发。从 1979 年到 1986 年,在 NIIP-5 靶场(拜科努尔)进行了飞行试验。总共进行了 7 次发射(其中 6 次成功,1 次部分成功),该系统于 1985 年 1 月投入使用。11] 15B99弹头重1412公斤。

自主指挥和控制系统[编辑]

这是整个系统中最不为人所知的组件,世界末日装置的关键元素,没有关于其存在的可靠信息。有人猜测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完全配备了控制军事局势的各种通信系统和传感器。该系统被认为能够跟踪军用频率上通信的存在和强度,并接收来自指挥所的遥测信号,测量表面的辐射水平并确定附近的强辐射源,并结合探测短期地震扰动,意味着多弹头核打击,该系统甚至可能能够追踪在指挥所还活着的人。关联系统在分析了这些因素后,可能会在导弹发射上迈出最后一步。

另一个假设表明使用了死人的开关在收到有关导弹发射的信息后,最高指挥官会启动系统,如果没有检测到停止战斗算法的信号,则会自动发射指挥导弹。

在与Wired的一次非正式采访中,开发人员之一 Valery Yarynich 透露了有关“Perimeter”算法的以下信息:

它被设计成半休眠状态,直到危机中的高级官员打开它。然后它将开始监测地震、辐射和气压传感器网络,以寻找核爆炸的迹象。在发起任何报复性打击之前,该系统必须检查四个 if/then 命题:如果它被打开,那么它将尝试确定核武器已经击中苏联领土。如果看起来有,系统会检查是否有任何与苏联总参谋部作战室的通信链接仍然存在。如果他们这样做了,并且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可能从 15 分钟到一个小时不等)而没有进一步的攻击迹象,该机器将假定官员还活着,可以下令进行反击并关闭。但如果到总参谋部的线路断了,然后 Perime 会推断世界末日已经到来。它会立即将发射权限转移给当时在受保护掩体深处操作系统的任何人——绕过一层又一层的正常指挥权限。[12]

据称,该系统的指挥所位于乌拉尔北部科斯文斯基卡门山下的一个掩体中。[13] [14]

操作[编辑]

1967 年,苏联首次尝试创建一个名为“信号”的系统,他们可以用它来创建从总部到导弹部队的 30 个预制订单。[3]虽然系统还不是完全自动化的,但他们的意图并没有什么不同。

在 1990 年代初期,几位前苏联军方和中共中央委员会的高级成员在接受美国国防承包商BDM的一系列采访时,承认了“死手”的存在,并对其发表了一些自相矛盾的陈述。部署。[15]

Varfolomey Korobushin 上将,前战略火箭部队副参谋长,在 1992 年说,俄罗斯人有一个系统,只有在危机期间才会启动,它会自动发射所有导弹,由光、放射性和超压触发。 ,即使每个核指挥中心和所有领导层都被摧毁。[16]

从 1984 年到 1990 年担任总参谋长教义和战略助理的安德里安·丹尼列维奇上将在 1992 年表示,已经考虑过“死手”,但苏联认为自动触发系统过于危险。此外,随着高效预警系统的出现和导弹战备水平的提高,这种系统变得不必要了,因此这个想法被拒绝了。[17]

1993 年,1967 年至 1985 年中共中央国防工业部主席高级顾问、负责战略武器和国防政策、军控谈判和军事学说的维塔利·卡塔耶夫证实,死手已经到 1980 年代初“绝对可操作”。根据卡塔耶夫的说法,它不是完全自动的,而是打算在威胁性危机期间手动激活。它将由对光、地震冲击、辐射或大气密度敏感的众多传感器触发。[18]

尽管 Katayev 和 Korobushin 都声称该机制已经部署,但 1976 年至 1992 年中央通用机械制造科学研究所 ( TsNIIMash ) 副主任维克多·苏里科夫 (Viktor Surikov) 在 1993 年证实,苏联设计了自动发射系统地震、光和辐射传感器,但表示该设计最终被谢尔盖·阿赫罗梅耶夫元帅在科罗布申的建议下拒绝,并且从未实现。[19]

关于 Dead Hand 的自动化程度,帐户有所不同。在 1993 年的《纽约时报》上:[20]

他的死手系统[Dr. Blair] 描述今天将这种防御趋势推向了合乎逻辑的,如果令人不寒而栗的结论。理论上,自动化系统可以让莫斯科对西方的袭击做出反应,即使高级军事指挥官被杀并且首都被焚毁。

据说该系统的核心位于莫斯科以南的地下深处和备用地点。在危机中,军方官员会向掩体发送编码信息,打开死机。如果附近的地面传感器检测到对莫斯科的核攻击,并且如果检测到与高级军事指挥官的通信链路中断,该系统将通过地下天线向特殊火箭发送低频信号。

这些火箭在导弹场和其他军事基地上空高空飞行,依次向导弹、轰炸机以及通过无线电中继向海上潜艇广播攻击命令。布莱尔博士说,与一些西方的看法相反,俄罗斯的许多位于地下发射井和移动发射器上的核武器导弹可以自动发射。[20]

然而,最近的消息来源表明该系统是半自动的。在 2007 年的一篇文章中,罗恩·罗森鲍姆引用布莱尔的话说,死手“旨在确保对斩首的打击进行半自动报复”。[13]罗森鲍姆写道,“当然,‘半自动’世界末日装置和全自动——超出人类控制——世界末日装置之间存在天壤之别。”

David E. Hoffman在《死手》的半自动性质上写道:

他们[苏联人]认为他们可以通过创建一个替代系统来帮助这些领导人,这样领导人就可以按下一个按钮,上面写着:我把这个委托给其他人。不知道有没有导弹来。别人决定。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苏联领导人)会启动一个系统,该系统会向一个地球形状的深地下掩体发送信号,三个值班军官坐在那里。如果有真正的导弹,克里姆林宫被击中,苏联领导层被消灭,这正是他们所担心的,那三个深埋在地下掩体中的家伙将不得不决定是否发射非常小的指挥火箭,然后起飞,飞越苏联的广大领土,发射了他们所有剩余的导弹。

现在,苏联人曾经想过要建立一个全自动系统。一种机器,一种世界末日机器,无需任何人工操作即可启动。当他们画出那张蓝图并看着它时,他们想,你知道,这绝对是疯狂的。[21]

当前使用[编辑]

2011 年,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指挥官谢尔盖·卡拉卡耶夫上将 ru ]在接受《共青团真理报》采访时证实了周界评估和通信系统的运行状态。[22]

2018 年,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前总参谋长维克托·叶辛上将 表示美国退出《中程核力量条约》后,周边系统可能会失效。[23]

另见[编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