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八年抗战中国并未取胜(1)(自己接受不了)

 

首先注明是(转帖)我怕被骂成个马蜂窝 也希望大家能耐心的看完 别只看标题就血管膨胀。

社科院历史所张忠义秘密研究报告:八年抗战中国并未取胜--文章很长,漫漫看。

 

 网上有关文章层出不穷,着实热闹。然而只要我们认真面对史实,就不得不痛苦地承认,八年抗战中国并未取胜,甚至可以说是惨败。

  这不是说瞎话?中国难道不是二战主要战胜国之一?不是派代表参加了“密苏里” 号的受降日本仪式?冈村宁次不是在南京代表百万侵华日军投降?况且我们从小就从教科书上得知: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第一次、也是最彻底的胜利。铁证如山,凭什么推翻?

  只凭实事求是。我的主要观点是:八年抗战中国虽然对战胜日本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并不能战胜侵华日军,美国才是战胜日本的主力。是美国战胜日本的胜利顺带了中国八年抗战的胜利。

  一、八年抗战中国战场毙日军数只占日军二战死亡总数不到22%,而且牵制的也不是日军主力。

1、二战中日军死亡数字

  先看战果。我国大量书籍宣称,八年抗战中国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歼灭日军133万,占日军二战总损失195万的70%。这是中国战胜日本、中国是抗日主战场的主要依据。

  但我们只要仔细研究这两个数字就知道,尽管这两个数字都来自日本书籍,却是偷换概念计算出来的。日军在中国损失133万,是个累计数,包含了死亡和受伤两个数据。这里要谈一下军事常识。战争的损失,一般只统计绝对损失数(死亡),只有某场战役才统计伤亡数。因为二战中主要交战国军队的伤员75―80%能重返前线,因此往往造成重复计算。正如一些老红军多年身经百战受伤几十次,如进行累计就有会出现几十人受伤,实际受伤的只是一个人。所以战争损失只统计绝对损失(死亡)。那么日军在中国战死多少呢?据日本自己统计,二战中日军总计战死185万人(另截止投降时有10万残废伤员,这就是195万这个数字的由来),其中在中国八年战死40万人。也就是说,中国八年抗战击毙日军数

只占日军二战死亡总数不到22%。我们的历史书用日军在中国的死亡数和累计受伤数去和日军绝对损失总数对比,就得出了70%这个障眼法。

  其余日军死在哪里?看一看日本书就知道,有18万多日军被英联邦军队击毙在缅甸(含中国远征军击毙1万多日军这一战果),9万日军在中国东北被苏军击毙(主要是诺门坎和苏联出兵东北两场战役)。也就是说,约有120万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被美军击毙,占战争中日军死亡总数的64%。

2、中国战场不是抗日主战场

  我们还长期接受一种说法,就是中国战场始终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乍一看确实如此,不好辩驳。然而只要清醒地分析,我们也只有承认,这个说法也站不住脚,实际上是另一个障眼法。它一是只看战争前期情况而不提整个战争全局,二是混肴了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和在中国的日军这两个概念。

  日本陆军二战中有四大战略集团,就是在日本本土的“国内军”(含驻台湾、朝鲜的日军)、太平洋战场的“南方军”,以及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和关内的“中国派遣军”。在中国的两支日军中,八年抗战中国战场所对付的,实际只有一支“中国派遣军”。为什么?

1931年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全东北,东北的抗日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是东北义勇军,最高峰达到30万人,但在关东军打击下,30年代上半期已大部覆灭,少数退入关内;另一支是中国领导的抗日联军,最高峰接近5万人。但在日军残酷清剿下,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后主力基本被打散,1940年残部退入苏联编成1个旅,只有1000多人。也就是说,八年抗战期间中国已无成建制军事力量与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作战,中国八年抗战战场,也就是在关内与日军“中国派遣军”作战的战场。我国的历史书中也都称抗战中敌后的游击队抗击侵华日军的60%,也只计算日军“中国派遣军”力量,因当时国共两党都没有力量派军队到东北去打击关东军(抗战结束后倒是上演了进军东北的争夺战)。但在提到中国战场牵制的日军总数时,又加上关东军的数字,确实是“为我所用”。只要查看日军战史就清楚,二战中关东军从来就是以苏军为主要作战对象,后来全部

覆灭于苏联红军之手也证明了这一点。下面谈一谈具体数字。

  中国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只有一段时间,就是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至1941年“关东军特别大演习”和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陆军大部和精锐确实集中在中国战场,这些为大家所熟知,不必多说。诺门坎事件日军惨败于苏联红军之手,痛定思痛,遂重点加强关东军,通过“关东军特别大演习”使关东军膨胀到16个师团,85万人,精锐云集,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居第一(每师团2.5―2.8万人,而“中国派遣军”每师团仅约1.3万人,只有关东军一半,而且师团炮兵也远不及关东军)。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因为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使日军无法集中力量攻击苏联,从而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又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实际上日军进攻苏联与否基本与中国战场形势无关,否则怎么解释如果中国战场真的拖住日军,日军又如何能抽调精锐将关东军加强为最强大的战略集团?日军进攻苏联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远东苏军兵力。“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时,日军估计远东苏军超过60个师,2700辆坦克,鉴于诺门坎事件惨败的教训,认为是日军难以对付的“涩柿”;只有在远东苏军减少到原有1/3的“熟柿”状态时,才能“瓜熟蒂落”出兵进攻;二是德军进攻苏联形势,当德军受挫于莫斯科城下时,日军已基本放弃“北进”苏联的方针。加上美国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日本为避免军事机器瘫痪(日本90%的石油需要进口),为夺取东南亚石油资源而最终决定“南进”太平洋。可见,中国战场形势对日军无论北进还是南进都影响不大。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关东军73万人,数量和质量均居第一;“南方军”40万人,精锐程度仅次于关东军;“国内军”38万人;“中国派遣军”虽然有62万人,论数量居第二位,但因精锐大多抽调给南方军,质量已大为下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战争的规模空前扩大,随后面对美军越来越猛烈的反攻,战略重心逐渐转移,南方军成为最精锐的战略集团,“国内军”为抗击美军登陆本土也通过总动员而空前膨胀。关东军全部精锐师团和“中国派遣军”大部主力师团都调往太平洋加强南方军和“国内军”,实际上成为战略预备队,质量空前虚弱。战争末期关东军新成立的24个师团,战斗力仅相当于原有的8个师团;“中国派遣军”27个师团,大多是四流部队升级编成,战斗力极弱(只剩下第3、13师团战斗力较强)。南方军和“国内军”合计约120个师团,不但占日本陆军师团总数171个的70%,而且云集了绝大部分精锐师团(我可以另文为有兴趣的网友逐个分析日军各个师团的战斗力,限于篇幅不在这里多说)。

  看一看日本投降时的兵力分布吧。投降时日军总数720万,其中“中国派遣军”105万,不到15%;关东军向苏军投降68万,占9%。在太平洋战场向以美军为首的盟军投降的南方军和“国内军”合计约550万,占76%。

  这里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日军“国内军”之所以列入抗击美军兵力,是因为只有美军具备登陆日本本土的条件。1944年以后,美军从南(菲律宾)、东(马里亚纳群岛)、北(阿留申群岛)三面逼近日本本土,迫使日军三次进行“本土总动员”, 并紧急从关东军和“中国派遣军”抽调精锐部队回国,使“国内军”急剧扩大到224万人,兵力最为雄厚。美军不但通过轰炸摧毁了日本各大城市,冲绳战役后直逼日本本土并准备登陆(因战争结束而取消)。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消灭关东军只在战争结束8天前,苏联海军在二战中表现极为拙劣,不具备登陆日本条件。中国关内主要战略要地还在日本人手里,抗战胜利对中国军队来说还是遥遥无期,以致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无人相信,第一反应是“哪个据点的日军投降了”?至于登陆日本更是天方夜谈。

  二是或许有网友要问,有的资料显示中国受降日军不是105万,而是128万,哪个正确?这是因为,中国受降的日军除包括“中国派遣军”外,还有驻台湾的日军(16万人),以及越南北部的日军和侵华日本海军。越南北部的日军属南方军序列,按照就近原则投降中国;在台湾的16万日军属日军“国内军”第10方面军序列,主要抗击美军登陆(1944年美军将领尼米兹和麦克阿瑟确有登陆台湾和菲律宾之争),中国军队当时当然不可能有实力渡海攻击台湾。因此尽管台湾的日军向中国投降,只是按照台湾属于中国的原则,却不是中国军队能够抗击的力量。

3、日本海军和陆军精锐主要为美国所消灭

  上面讲的是日本陆军。日本作为岛国,以海洋立国,海军对日本来说更为重要。只要海军主力在手,就进可攻,退可守。我们退一万步说,就算中国军队抗日战争中全歼了中国国土上的日本“中国派遣军”和关东军,又如何消灭日本海军,登陆日本迫使天皇签城下之盟?毛泽东气吞山河,指挥500万大军横扫天下如卷席,却受挫于距大陆仅10公里、小小的金门岛,而封锁海面的国民党海军最大的军舰,仅是小型护卫舰“太平”号。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驱逐舰以上大型军舰300多艘,有90%被美国海军击沉,被击沉的商船、油船也是这一比例,日本本土可以说被完全切断了外援,只有等死。而中国八年抗战,却未能击沉日本一艘驱逐舰。尽管国民党战史大肆宣扬“八一三”凇沪抗战中空军英雄沈崇诲驾机撞沉了日本侵华舰队旗舰“出云”号巡洋舰,但实际上“出云”号是在1945年7月战争结束前夕在本土濑户内海的吴军港被美机炸沉。据检验,“出云”号只挨了一枚炸弹就沉没,只因为它是20世纪初日俄战争期间的老舰。这艘老朽军舰尽管不堪一击(如被沈崇诲驾机冲撞早就沉没),但作为侵华海军旗舰却也绰绰有余。战争末期因日本大型军舰大多沉没,这艘40年以上舰龄的老朽军舰也调回国内搞本土防御,哪知却遭厄运。

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先后投入航空母舰25艘,被击沉21艘。二战中最大的军舰、被认为是日本海军象征的7万吨级的“大和”、“武藏”号超级战列舰也被炸沉,这些一般网友都清楚,不再多说。二战中美国建造、改装航空母舰150艘,除48艘送给英国外,其余大部投入太平洋战场,完全是以雄厚的国力将日本压垮(不要忘记二战中美国还是以德国为主要作战对象)。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战死40万人,而在中国八年只战死2万人(大多为陆战队),相差20倍。

  日本空军大部也是被美国消灭,大家都清楚,不展开谈,只揭露一下国民党空军虚报战果。“八一四”是国民党空军节,因为1937年8月14日国民党空军在杭州笕桥上空宣称击落日机6架,“创6:0”之大捷。只要对比日本战史就看出,当天日本海军航空兵鹿屋航

八年抗战中国并未取胜(自己接受不了)_

2012年8月11日 星期六

唯一走出野人山远征军女英雄 “反右”后成“女特务”

 

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远征失败,数万名远征军穿越原始莽荒的“野人山”回国,因为疾病流行,缺医少食,再加上瘴气弥漫,这短短数百里的丛林之路,竟变成了吞噬至少一万五千名远征军将士的死亡之路,由此也写下世界军事史上最悲惨的—幕。

而当仅存的这寥寥无几的官兵奇迹般走出“野人山”的时候,迎接他们的人们此时无比惊讶地发现,这其中竟然还有一位女性,在所有生还者的名单当中,他们第一次在性别那一栏里填下了一个女字。这位奇迹般活着走出“野人山”的女兵叫刘桂英。

这位唯一活着走出“野人山”的女英雄,却在“反右”开始以后,因为有随远征军出国打仗的“历史问题”,被当作“黑五类”、“国民党女特务”揪了出来。1962年,她被遣送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而遭受长达30年的迫害。

抗日战争爆发后 刘桂英加入国民革命军

1920年,刘桂英出生在长沙郊区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里。她3岁那年,长沙久旱无雨,因为家里的农田颗粒无收,家人实在养不起她了,只好忍痛把她送给长沙一户姓刘的人家当养女。在她10岁那年,养父和养母相继病逝了,养父的好朋友韩叔叔把她送到长沙贫女院安身。

1937年,在贫女院里面学习了7年的刘桂英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长沙市湘雅医院护士助理班学习护理知识。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桂英和几名热血青年一起报名,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新二十二师野战医院,成为了一名护士。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一个月,马尼拉、吉隆坡、新加坡、香港相继失陷,七万美菲守军无条件投降,13万英联邦军队向三万日军挂出了白旗,日军势如破竹,兵锋直指缅甸。

应英国邀请,为保卫西南大后方,保卫当时最重要也是唯一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1942年1月,中国国民政府命令国民革命军第五、第六、第六十六军及第二百师十万精锐,组成“中国远征军”。

1942年3月,十万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浴血奋战,转战1500余公里,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然而由于英军屡次临阵脱逃,5月1日,日军进占曼德勒,中英联军全面溃败。1942年5月9日,日军攻克密支那,切断了远征军回国的所有通道,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听从史迪威将军的劝告,率部向印度退却。而中国远征军的副司令官杜聿明,因为英美方面要求中国军队以难民身份撤入印度,而断然拒绝了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这个命令,他电请蒋介石同意之后,选择绕道密支那北部的“野人山”辗转回国。

“野人山”位于中印缅临界地带,是一条长达400公里的狭长河谷,这里山岭纵横、河流密布,传说有“野人”出没,当地人给这个地方起了个名字叫胡康河谷。所谓胡康,在缅语当中就是“魔鬼出没的地方”。

刘桂英是唯一活着走出“野人山”的女兵

进到“野人山”,刘桂英看到这个原始森林无边无际,像海一样看不到边,四周的山峰高得插到云上,像个天柱一样,那些低矮的山丘就像海浪一样,身边的古树,枝叶搭起来了,根本连阳光都透不过,黑洞洞的,灰濛濛的,空气特别闷。

进入“野人山”不久,远征军将士即迎来了热带原始丛林肆虐无常、危机四伏的雨季,将士们的衣服就没干过。不时发生的山洪冲走不少人,甚至有时整个班被冲走。大家很快就迷失了方向,和外界的联系也随即中断。数周后,部队全面断粮,从杜聿明到士兵都只能靠树皮草根维系生命。越来越多的远征军将士掉队、倒下,部队所有的建制已不复存在,三三两两的士兵各自结伴而行。不到1 米5 、身材瘦小的刘桂英,和护士班的四个女战友走在了一起。

一天,女护士小孙在寻找食物时,突然被毒蛇咬伤,经过姐妹及时抢救,虽然脱离了危险,但身体已极度虚弱,跟在队伍后面走。突然,刘桂英听到小孙一点嘶哑的救命声,回头一看,竟然狼把她叼跑了,有人开枪吓走了狼,可小孙的食管已经被咬断了,无法救活了。活泼好动的女护士王平,也倒了下去,再也没有醒来。

每天大批将士因饥饿、疾病或食物中毒死亡,蚁蝗吸血侵蚀,大雨冲刷下,数小时内就变为白骨,远征军回家的路,白骨累累,前后相继。在最绝望的时候,刘桂英也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希望,那甚至不是用什么信念、理想可解释得了的东西,那恐怕就是一种很本能的求生欲,那是无论如何要活下去的一口气,那也是潜藏在这个弱小女子心裹,连她自己也没有发现,可是在这个时候却突然爆发出来的一种力量,一种神奇的生命的勇气。她曾大声呼唤战友,给他们鼓劲,让大家坚定生的信念和勇气。

也不知走了多少日子,一天,刘桂英和掉队的几个远征军士兵艰难地爬上了一座陡峭的山峰。大家看见一些红的、绿的、黄的棚子,一片广阔,蓝蓝的天,阳光也特别的灿烂,就这样,刘桂英和最后走出“野人山”的一批战友被送抵中国远征军位于印度朗姆茄的基地。刘桂英是唯一活看走出“野人山”的女兵。

“反右”运动中 被当作“国民党女特务” 惨遭迫害

整个朗姆茄基地只有刘桂英—个中国女兵,大家都很照顾她。新二十二师的师长廖耀湘和他的夫人黄伯容热情地请她到家里做客。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专程从重庆赶过来为她画像,并且送给她一张作为纪念。刘桂英一直珍藏着那幅画像,奉为至爱。几个月以后,她和男朋友在朗姆茄基地举行了婚礼。1943年,她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1945年1月,中国远征军对盘踞在“野人山”的日本第十八师团进行反击战斗,取得了胜利。随后,刘桂英夫妇抱着女儿回到了阔别3年的祖国,在安徽怀宁安家。

后来,刘桂英在当地一所小学谋得了一个教师的职位,她的生活才逐渐安定下来。

1958年,“反右”运动中,因为有随远征军出国打仗的“历史问题”,刘桂英被当作“黑五类”、“国民党女特务”揪了出来。1962年,她被遣送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一个接一个的磨难,再一次把刘桂英推向了绝境。

刘桂英说:我想我那个时候不如一只狗,狗主人打了它,还“汪汪”地叫两声。你不能作声,低着头,批斗得最厉害的时候就想到“野人山”,他们死了,死得好,不然他们也要受这个苦。我现在生不如死,在“野人山”的时候你都没有想到过要死,但是在批斗的时候想到过。

1988年,刘桂英二女儿申霞无意间看到远征军第一军军长孙立人在北京受到表彰的消息,她马上告诉一直生活在怀宁石牌镇的妈妈。于是,刘桂英就写信和中国美协的叶浅予先生联系。在叶先生帮助下,1990年,蒙辱受难30多年的刘桂英才获得平反,恢复了教师身份,按照退休教师的待遇领取退休金。

作为远征军抗日的“活档案”和“活化石”的刘桂英老人,前几年,她和远在美国的廖耀湘夫人取得了联系,她俩经常通信,谈谈远征军的往事。

8年抗战 10年教书 30年下放 刘桂英一生历尽坎坷

数万为国远征的将士长眠他乡,在中共窃取政权后,活着回来的女英雄在她的余生却遭遇贫苦困顿和批斗漫骂攻击。中国远征军的将士付出了难以想像的巨大牺牲,遭遇失败,败退“野人山”,1000多伤兵带不走,伤兵员说:“师长给我们留一点汽油吧!”结果全部自焚殉国,爬过“野人山”也是付出了沉重惨烈的代价,山洪野兽饥饿疾病夺走多少中华儿女,永远长眠“野人山”。

我们已经很难再详细的知道他们当年的战争故事,但是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些事情传播歌颂下去,让后代子孙知道要纪念他们,不要让一些人混淆了视听窃夺了英雄的称号!

唯一走出野人山远征军女英雄 “反右”后成“女特务”

洛阳烈士墓被夷为平地 烈士陵让位商业墓地(图)

 

烈士墓碑和墓体正在被拆毁

烈士墓碑和墓体正在被拆毁

烈士墓已被夷为平地

烈士墓已被夷为平地

  大河网讯

  □首席记者任双玲文图

  烈士陵墓惨遭破坏

  近日,记者接到洛阳烈士陵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反映:“为开发商业墓地”,洛阳烈士陵园“革命烈士保护区第一区”正在惨遭破坏:烈士的陵墓被推平,墓碑被砸碎。

  12月22日,记者实地探访。

  时至下午,偌大的烈士陵园中不见人踪。一阵拖拉机的“突突”声,打破了陵园的寂静。记者看到一辆拖拉机拉着满车的“建筑垃圾”,绕过纪念碑广场,沿着陵园的主通道,自北向南从记者身边驶过,又拐弯向陵园东南角驶去。

记者看见车上的“建筑垃圾”中,有的刻着红色五角星的图案。

  循着拖拉机的车辙印痕,记者逆向找到了“革命烈士保护区第一区”。该区的东门及部分围墙已经被拆除,烈士墓已经夷为平地,而且大部分已经清理完毕。没有了烈士墓,园中看上去十分空旷,整齐排列的翠柏,显得寂寞而稀疏。可能是车辆的不停进出,东门口附近的地面,已被碾轧得十分结实而平坦。

  记者进入墓地,有四五个民工正在用榔头打碎墓碑和大水泥块。看见有人进来,几个民工停下手中的活儿,警觉地看着记者。记者说是随便转转,想找烈士墓看看。可能看记者像是游客,一个民工说,这儿就是烈士墓,共有125座,刚推完;现在只剩下东面一个院子里有烈士墓,也是125座。

  在攀谈中,民工们告诉记者,烈士墓的混凝土墓身打掉后,地面下不到一米就是烈士的遗骨;他们也尊重烈士,并不想砸坏烈士墓碑,但因为要求必须运到垃圾场,要往车上装,两三个人实在抬不动。

  该陵园的工作人员不无痛心地告诉记者:这里烈士的墓碑和墓身,是先用大型装载机推倒,再由人工打碎装车拉走的。“想想吧,烈士的遗骨怎能承受大型装载机野蛮的倾轧!”

  他说,自从这个保护区被毁,同事们都尽量回避到现场去看。“我们本应是烈士陵墓的保护者,却眼睁睁看着烈士墓一个个被毁掉,我们良心难安,感到惭愧,更感到羞耻。但这是领导的决定,大家谁也不敢站出来明确表示反对。”

  烈士墓碑被填垃圾坑

  第一保护区中被毁的烈士墓,和仅存的第二保护区中的烈士墓规格相同:墓身长约2.5米,宽约1.5米,砖混结构,混凝土中有用于加固的8号钢丝,弓形墓顶增强了立身。墓碑是由石灰岩制成,正面刻着“烈士之墓”四个金黄色大字,背面简要介绍烈士的姓名、籍贯、生前所在部队番号、任职情况以及牺牲的时间等情况。碑帽也是石灰岩质料,正中刻一个红色五角星。烈士墓结构坚固,外观朴实大方,庄严肃穆。

  记者在被毁烈士墓现场看到,还有十几个被毁烈士墓正在清理,上刻红五星的碑帽相对完整,但想找到一块完整的墓志却不能够。只能在凌乱的砖头石块中见到墓碑的残块,上有“解放军”“之墓”“同志”“光荣”“中国共产党”“牺牲”“烈士”等字样。有一块被破坏的墓志上残留有“……帮同志……四七年……秋光荣”字样,记者推断“帮”应该是一位烈士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这一推断后来得到了验证:该陵园的纪念碑副碑上刻的《革命烈士英名录》的第11行第11列,记者找到了一位烈士的名字——“王善帮”。

  跟着清运被毁烈士墓“建筑垃圾”的拖拉机,记者来到了洛阳烈士陵园东南角。这里是一个很大的垃圾坑,这个坑东西宽约20米,南北长约60米。坑南端能见到底部,大约深5米,里面有黑绿色的积水、枯黄的芦苇和生活垃圾。被毁烈士墓碑的建筑垃圾,从南到北几乎将整个垃圾坑填平。

  在这里,记者发现了刘德胜的烈士的半块墓碑。随后,记者在纪念碑上的《革命烈士英名录》的第2列第14行,也找到了他的名字。

  陵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坑是以前陵园搞第三产业时开挖的鱼塘,由于收益不大而废弃,成了陵园的垃圾场。

烈士遗骨叠压掩埋

  在洛阳烈士陵园,记者见到了该陵园的简介:洛阳市烈士陵园,始建于1955年,坐落在邙山南侧半山腰上,这里安葬着537名烈士的遗骨,他们是两次解放洛阳战役中英勇牺牲的部分解放军指战员。

  1948年3月14日,中原野战军陈赓、谢富治兵团,华东野战军陈士榘、唐亮兵团一举攻克洛阳;同年4月5日,陈、谢兵团第九纵队再克洛阳。在解放洛阳的两次战役中,解放军官兵英勇奋战,血洒疆场,谱写了一首壮丽诗篇。

  这场著名的战役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1948年4月8日,毛泽东亲笔为中共中央起草电报手稿——《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由于它的内容不但适用于洛阳,也基本上适用于一切新解放的城市,这个电报同时发给了其他前线和其他地区的领导同志。

  毛泽东的电报手稿,就镌刻在洛阳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副碑右侧。副碑的中间是《革命烈士英名录》,右侧上部是陈赓题词:“为人民解放而战”,下部是陈士榘的题词:“四十春秋弹指间,挥师洛阳战犹酣,古城新生湍春色,龙门日照醉牡丹。”

  据陵园工作人员介绍,这537名烈士的墓地,原先分布在几个保护区内,就像士兵一样庄严伫立。数年前,有287座烈士墓被拆除,陵园已经将其开发为商业墓地,革命烈士保护区只剩下了第一区和第二区,现在第一区又面临厄运。

  第一区位于整个烈士陵园中最重要的位置:陵园的纪念碑的主碑,正对着第一区的南北中线;刻有《革命烈士英名录》的纪念碑(副碑),就镶嵌在其南围墙中段。整个烈士陵园的所有墓地,以第一区为正中,呈扇面形对称分布。

  整个烈士陵园的所有墓地,共有8个区,其中6个区已经被开发成为商业墓地,仅剩两个区是“革命烈士保护区”。商业墓地均以“邙山革命公墓”命名,其中5个区在被毁坏的“革命烈士保护区第一区”北面,绕着“第一区”呈弧形分布;另1个区在“第一区”西侧,与仅剩的“革命烈士保护区第二区”对称分布。

  据陵园工作人员介绍,多年前,287名烈士陵墓被毁,烈士的遗骨被集中掩埋在这座“副碑”下,因为地方狭小,采用了层层叠压的方法。

刘德胜烈士的半块墓碑

刘德胜烈士的半块墓碑

仅存的第二保护区中的烈士墓

仅存的第二保护区中的烈士墓

  开发公墓烈士挪地方

  记者了解到,已被商业开发的6个墓地命名为“邙山革命公墓”,原先大多都是烈士墓地。

  “邙山革命公墓”的6个墓园,地面全部硬化,园中打扫得非常干净。围栏有的是汉白玉,有的是花岗岩;墓碑多为黑色石灰岩或花岗岩,高矮不一。这6个墓地均被各种塑料花、绢花装点得花红柳绿,显得十分热闹。记者从墓碑上看到,安葬的只有数位当代革命烈士,其余有寿终正寝的老者,也有殇于惨祸的青壮年。

记者不时能遇到提着纸箔、祭品盘桓在墓园中的扫墓者。

  随后,记者来到仅存的“革命烈士保护区第二区”,这里的大面积墓地衰草萋萋。125座烈士墓像他们生前列队一样默无声息,严阵以待,庄严肃穆,冷峻刚毅,仿佛随时等待着一声令下,就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在洛阳烈士陵园门口,记者随机采访了在附近居住的韩女士。她告诉记者,她今年40多岁了,在这里从小长大。在她上小学的时候,除了每年清明节跟着老师到陵园给烈士扫墓外,还经常和同学们到烈士陵园玩耍。那时候,洛阳烈士陵园到处都是烈士墓,虽然是墓地,但是大家从来没有感觉到害怕,他们觉得烈士就像自己家中的亲人。小伙伴们经常一起乐此不疲地做一个游戏:比赛看谁采摘的野花多,然后再把一朵朵野花放在烈士墓上——给烈士佩戴,然后站成一排,向烈士敬礼。她说,长大后到外地上学,参加工作,成家立业,后来又因工作调动回到洛阳,大概有几十年都没到过洛阳烈士陵园。

  几年前,单位一个同事死于一场意外事故,她来给同事送葬,发现同事的墓地就在原来的烈士陵园。一问才知道:原来烈士陵园已经商业开发,不仅啥人都可以埋葬,而且烈士还得给普通市民腾地儿!

  “我心里难受了好长时间,虽然去世的同事是我的好友,但无论如何,我在感情上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韩女士说,“烈士们太可怜了,他们很多人的籍贯都在外地,他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失去了生命,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没有结婚、也许没有后代,即便他们有本家亲戚,也许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暇顾及……但他们是先烈,是我们的恩人,他们最不应该被冷落。”她说,这几年的清明节,她都要买上几束鲜花,带着家人给烈士们扫墓。

  听记者说第一保护区的烈士墓也正在被拆除,韩女士十分惊讶:“那块儿可是正对着纪念碑呀!疯啦,疯啦,他们真是疯啦!”

  烈士陵园寸土寸金

  在洛阳烈士陵园门口,有一些专门卖冥币的商贩。听说记者问墓地的价格,他们都笑了起来。一位妇女把记者叫到一边,建议记者最好到别的公墓购买墓地,因为烈士陵园的墓地不仅价钱贵,而且还十分紧俏,“有的骨灰在烈士陵园放了几年都等不到墓地”。

  记者问既然这样作难,为啥大家还都要在这儿买墓地。她说在这儿多“保险”。不断有人来打听想在烈士陵园买墓地,说不管价钱再贵,也要在这儿买。“现在城市建设发展变化多快呀!可再快,政府规划建设项目也不会把烈士陵园规划进去。只要把亲人安葬在这里,就肯定是入土为安啦!”

  据知情人介绍,烈士陵园中公墓的价格不等,要看面积多大,位置啥样儿,有近万元的,也有几万元的。去年这里平均每块商业墓地的价格是2万余元。不管多少钱,关键是还得凭关系,没有关系,有钱也不中。现在主要是墓地紧缺,即便有批条,没有墓地也白搭。

  在洛阳烈士陵园原先被毁的6个保护区中,每个区大约容纳了至少300多座商业墓地,粗略统计整个陵园有商业墓地1800多座。而仅剩的两个保护区有250座烈士墓,而其中一半烈士墓正在遭到野蛮毁灭。

  据洛阳烈士陵园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介绍:每年国家民政部都会给烈士陵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陵墓维护等开支。在烈士陵园内开发公墓,必须经过国家民政部门批准,且公墓必须和烈士墓区明显分开,严禁毁坏烈士陵墓的行为发生。他说:我们迫切希望能够引起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注,趁烈士的遗骨尚未清理,及时制止毁坏烈士墓的行为,让烈士们真正安息!

  补记:1987年,洛阳烈士陵园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民政部批准成为全国首批百家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洛阳烈士墓被夷为平地 烈士陵让位商业墓地(图)-搜狐新闻

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私密档案】揭秘〝六四〞军队的调动和投入规模

 

中共当局为了镇压1989年学生运动,军队调动和投入的规模,远远超过了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也超过了1979年的中越边境战争,堪与1950年代的韩战媲美。就军队调动和投入的规模而言,这几乎是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只是这场战争没有武装的对手,所谓的对手只是和平请愿的学生和民众,他们绝大多数人手无寸铁,少数人手中的所谓〝武器〞,也仅仅只是石头、砖块、棍棒而已,根本无法与解放军戒严部队所拥有的步枪、冲锋枪、机枪相抗衡,更不要说装甲车、坦克了。


中共空降兵部队(网路图片)

中共当局和邓小平、杨尚昆等人确实也是完全按照战争时期的方式来行事的,从军队的调动到进军路线的安排,从通信联络方式,到启用部队临时代号,等等。
〝六四〞血腥镇压事件发生之初,人们只注意到陆军第38集团军、陆军第27集团军等部队参与了血腥镇压行动,后来又发现空降兵第15军等部队也参与了。直到发现参与血腥镇压行动的部队竟然包括了14个陆军集团军、1个空降兵军,以及北京军区炮兵第14师、北京卫戍区警卫第1师和警卫第3师、天津警备区坦克第1师、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总队,不能不惊叹这场镇压行动的规模。其实,时至今日人们所看到的还不是全貌,由邓小平拍板决定、杨尚昆具体执行、中央军委主导的〝六四〞血腥镇压行动,军队调动和投入的内幕尚未完全揭示,笔者虽然多年来一直在搜集资料,但手头的资料仍然极其有限,目前只能根据现有的资料做一些研究分析。
在中央军委的主导下,解放军的三大总部全力投入,基本的分工是,总参谋部负责解放军戒严部队的军事行动,总政治部负责解放军戒严部队的政治动员和宣传,总后勤部负责解放军戒严部队的后勤保障。
在当时解放军的七个大军区中,北京军区、沈阳军区、济南军区和南京军区奉命调动野战军主力部队进京,北京军区几乎是倾巢而出,属下的六个陆军集团军全部出动。其他三个大军区(兰州军区、武汉军区、广州军区)的部队虽然没有进京,但也奉命进入了战备状态,随时准备投入。
当时北京军区的司令员是周衣冰中将,政治委员是刘振华上将,副司令员是阎同茂中将、李来柱中将、齐连运少将和刘玉堤空军中将,副政治委员是陈培民中将,参谋长是邹玉琪少将,副参谋长是黄云桥少将和沈贻焱少将,政治部主任是张工少将,政治部副主任是刘存康少将和徐寿增少将,军事检察院检察长是李辉少将,后勤部部长是徐效武少将,后勤部政治委员是江修惠少将,后勤部副部长是李文健少将和李中仁少将,后勤部副政治委员是黄继述少将,后勤第6分部政治委员是阎福祥少将。
当时沈阳军区的司令员是刘精松中将,政治委员是宋克达中将,副司令员是朱敦法中将、石宝源少将和曹双明空军中将,副政治委员是李文卿中将,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是高克中将,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是王清涛少将(兼)和赵万福少将,参谋长是李海波中将,副参谋长是杨国屏少将和杨永春少将,政治部主任是戴学江少将,政治部副主任是白文仲少将和蔡公杰少将,后勤部部长是王吉人少将,后勤部副部长是芦光祖少将和唐作厚少将,后勤部参谋长是时根兴少将,后勤第4分部政治委员是修希德少将。
当时济南军区的司令员是李九龙中将,政治委员是宋清渭中将,副司令员是固辉中将、张志坚少将、马伟志中将、马辛春海军中将和林基贵空军中将,副政治委员是曹芃生少将,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是徐春阳中将,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是孙凯少将,办公室主任是郭文玕少将,参谋长是马伟志中将(兼),副参谋长是杨希振少将和郝保庆少将,政治部主任是姜福堂少将,政治部副主任是蔡仁山少将和袁守芳少将,后勤部部长是张宗林少将,后勤部政治委员是刘国福少将,后勤部副部长是王传武少将、何其祥少将和王宝书少将,后勤部副政治委员是王成山少将,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是张明山少将,后勤第9分部政治委员是赵孝起少将。
当时南京军区的司令员是向守志上将,政治委员是傅奎清中将,副司令员是郭涛中将、王成斌中将、聂奎聚海军中将和姜玉田空军中将,副政治委员是史玉孝中将,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是张明中将,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是王永明少将(兼),参谋长是刘伦贤少将,副参谋长是郑炳清少将,政治部主任是于永波中将,政治部副主任是王永明少将和洪家德少将,后勤部部长是王太岚少将,后勤部政治委员是韦宇少将,后勤部副部长是赵振绪少将和刘礼贵少将。
为了统一指挥奉命进京的解放军戒严部队,在中央军委的主导下设立了解放军戒严部队指挥部,由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刘华清担任总指挥,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参谋长迟浩田和北京军区司令员周衣冰担任副总指挥。
奉中央军委之命,北京军区、济南军区、沈阳军区和南京军区各自专门成立了以一位军区副司令员和一位军区副政治委员为首组成的戒严指挥部(组),随同执行北京戒严任务的部队进京,实施战争时期的所谓〝靠前指挥〞。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显示,北京军区戒严指挥部(组)由军区副司令员齐连运少将、军区副政治委员陈培民中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刘存康少将、军区训练部王部长等人率领,济南军区戒严指挥部(组)由军区副司令员固辉中将等人率领,沈阳军区戒严指挥部(组)由军区副司令员朱敦法中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芦光祖少将等人率领,南京军区戒严指挥部(组)由军区副司令员郭涛中将、军区副政治委员史玉孝中将等人率领。
进京部队的军、师一级,也都按照战争时期的规定和惯例,设立了前进指挥部、基本指挥部和后方指挥部。
负责解放军戒严部队军事行动的解放军总参谋部,其属下的各兵种、各部门全力动员。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兵部会同北京军区和北京卫戍区的通信部门,负责解放军戒严部队的通信联络工作。李云生少将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兵部部长。
解放军总参谋部陆军航空兵部负责解放军戒严部队的运输交通,在北京市区地面交通受到学生和市民阻断的情况下,动用军用直升机为解放军戒严部队运送军用装备物资,解决紧急交通问题,空降兵第15军副军长左印生等解放军戒严部队的高级军官到上级机关接受任务,来回都是乘坐军用直升机。
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总局紧急为解放军戒严部队提供北京市区军事地图。1989年6月1日,测绘总局地图供应办公室正在值班的参谋梁策少校接到一个紧急电话:〝我是戒严部队前指(前进指挥部),我们奉命即将开进天安门广场,一天后急需大比例尺北京市区及近郊图。〞按常规作业,这样一张图需要2个月时间,而眼下一天之内就要限期交付。测绘总局局长崔世芳少将表示:目前,我们的党和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各个工序的测绘官兵都要听从指挥,鼎力相助,尽力尽责,一拼到底!副局长孙秀文少将表示:解放军戒严部队从北京城的各个路口推进的目标是天安门广场,我们就是不吃饭、不睡觉也要保质保量按时绘制出以天安门广场为坐标中心的北京市区地图及近郊地图。副局长张振干大校作了具体分工。
在测绘总局紧急工作会议上,与会的测量制印处处长俞兆祥、办公室主任穆朝义、地图供应处处长何水强、参谋郑玉贤、董文俊、王小同、梁策等人纷纷提出见解,一种快速制印的决策终于形成:第一,分割法。把原来的一大幅北京市区图中的4个平幅图分割成18块,可由18人同时分头绘制。第二,取舍法。把地图内诸如山区、丘陵等地貌舍去,突出诸如居民地、道路、桥梁等地物,以便于解放军戒严部队一目了然地从图上找到快速挺进的路线。第三,减色法。将原有6种颜色的地图内容合并为4种颜色,可由4色印刷机一次印成,减少一次套印,提高速度一倍。就这样,6月2日清晨,地图付印完毕,由第3图库助理员韩百民押运到解放军戒严部队指挥部。【注释1】
解放军总后勤部为了提高后勤保障的效率,打破惯例,越过大军区一级,直接将军用物资发放到各进京部队。
为了加强保密,解放军戒严部队一律按照战争时期的规定,舍弃原来的部队代号,临时启用新的部队代号。临时部队代号的启用,导致许多在开进中失散的官兵无法找到自己的部队,因为就连负责通信联络的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台、北京卫戍区通信台的接线员,一时之间都无法弄清楚临时部队代号与原来部队代号的对应关系。
在天安门广场清场行动展开之前,解放军戒严部队指挥部特意成立了前进指挥部和清场指挥部。前进指挥部设立在西长安街上的军事博物馆。清场指挥部设立在紧邻天安门广场的人民大会堂,由解放军戒严部队指挥部副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周衣冰、北京军区政治委员刘振华等人坐镇指挥。
在北京戒严这场超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解放军海陆空三军唯一没有参与的就是海军。海军并不是无兵可调,除了水面舰艇部队和航空兵,当时拥有两个海军陆战旅。海军陆战旅与空军的空降兵第15军一样,属于解放军最精锐的特种部队,平常轻易不会动用。问题是,既然连空降兵第15军都已被调动,为什么仍然不动用海军陆战旅?
有人说,海军不被信任,所以没有调动海军部队进京。晓冲在题为《〝五.一九〞戒严的几件事》、刊登在香港《解放》月刊1989年10月号的文章中,引用了一位解放军高级军官对他亲口所讲的一段话:〝当时海军上层军官一致反对戒严。而且海军官兵文化层次高,见多识广,不会盲从。当时杨尚昆他们认为海军非常不稳,海军总部被派去的陆军看守,故有陆军接管了海军之说。〞
晓冲的这个说法需要旁证,目前见不到有关海军将领因为反对北京戒严而遭处理的资料。
当时海军的司令员是张连忠海军中将,政治委员是李耀文海军上将,副司令员是李景海军中将、张序三海军中将、陈明山海军中将和邢永宁海军中将,副政治委员是魏金山海军中将,司令部参谋长是张序三海军中将(兼),副参谋长是石天定海军少将、王祖尧海军少将和张予三海军少将,政治部主任是佟国荣海军中将,政治部副主任是杜果海军少将、周坤仁海军少将和郝万明海军少将。
当时的空军司令员是王海空军上将,政治委员是朱光空军中将。
【注释1】参见《坐标中心,在天安门广场》一文,作者:少校参谋梁策,见于《戒严一日》一书下集第17页。
原标题:六四:一场没有武装对手的战争
文章来源:《中国人权双周刊》

新闻资讯 文史 私密档案

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

井勿幕、井岳秀后裔:我们经历了爷爷墓园的变迁

 

核心提示:      本文作者是辛亥英烈和历史名人井勿幕、井岳秀的后裔。在十年浩劫中,井岳秀、井勿幕墓园均被损坏。后几经周折,家人在距文革38年后找到井岳秀的遗骨,于2005年安葬在西安市高桥墓园。在有关领导和部门的

本文作者是辛亥英烈和历史名人井勿幕、井岳秀的后裔。在十年浩劫中,井岳秀、井勿幕墓园均被损坏。后几经周折,家人在距文革38年后找到井岳秀的遗骨,于2005年安葬在西安市高桥墓园。在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共同努力下,1981年为井勿幕重新修墓立碑。今年,省政协将整修井勿幕陵墓列为重点督办提案;西安市副市长段先念在省十届政协第四十九次主席会议上答复,将井勿幕先生陵墓作为清凉山公园景点之一,目前各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井正平井正萌井正英
  从我们记事开始就常听父亲井彰文讲述爷爷们的事。父亲告诉我们,他是井岳秀的第五个儿子,他们弟兄姐妹八人,他在家族排行里第九,二哥井绍文(家族排行第六)出生后就过继给井勿幕(井勿幕有一女,无子)。家族中爷爷井岳秀排行为十,井勿幕排行为十一,为了顺口我们都称井勿幕一爷。父亲出生后一直由婶娘(井勿幕的夫人)马玉贞抚养长大,直至1947年婶娘去世,父亲因赴成都上学没能赶回来,这件事一直成为他终身遗憾。
  父亲告诉我们,他祖籍陕西蒲城县北井家塬,在清道光年间迁至蒲城县大十字巷。祖母康氏生有三子,大伯父、父亲井岳秀(字菘生)和叔父井勿幕。一爷井勿幕是辛亥革命期间中国同盟会陕西支部和陕西分会的创始人,比爷爷井岳秀小十岁。他献身革命,以卓越才干和大无畏的精神,深得孙中山先生和黄兴的赞许。孙中山先生曾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后起之秀”,誉为“西北革命巨柱”。1917年被推举为靖国军总指挥。1918年叶荃率滇军第八军援陕,一爷井勿幕赴凤翔劳军并会商大计,返回时被反动叛军暗杀在兴平南仁堡,后草葬于蒲城县东门外,1945年南京国民政府公葬西安南郊韦曲北塬清凉山清凉寺旁。于右任爷爷代表国民党主持公祭,追赠一爷井勿幕为“陆军上将”,将小南门改为“勿幕门”,将四府街改为“井上将街”,在西安市革命公园建立纪念碑台。
  爷爷井岳秀陕西武备学堂毕业,资助一爷井勿幕留学日本,1906年经一爷井勿幕介绍加入同盟会后,积极参加推翻满清政府活动,1909年因爷爷井岳秀在蒲城地位声望较高,便于为推翻清王朝做地下工作,被推选为“陕西咨议局常驻议员”,爷爷借此身份,以蒲城家中为活动据点,积极与省内外革命同志联络,发展组织,声援“蒲案”,和一爷商量将家族巨额资产变卖,筹集革命经费。西安起义时爷爷井岳秀积极参与、带兵占领军械局,攻克满城。随后率兵声援山西,阻止清援军东进镇压革命。1913年爷爷井岳秀任陕西北路防军统领,率兵北上,清除残余势力,1916年任混成旅旅长,驻守榆林。同年被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任命为陕北镇守使,驻军陕北二十三年。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第十二军军长、国民党八十六师师长及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在陕北期间,顶着北洋政府的压力,资助收留保护杨虎城爷爷,资助300余学生出国留学。得悉内蒙古七旗王密谋脱离中国,召开各旗王会议,以“七可七不可”的主张,阻止内蒙古独立,确保国土完整。兴办教育和实业,1935年冬杨虎城、张学良赴榆林和爷爷商讨联合抗日大事,并定于1936年正月十五再次密谈。不幸爷爷井岳秀在1936年正月初八突然去世。爷爷井岳秀去世后,张学良派他的私人专机亲自将我们家人送往西安,安葬爷爷由杨虎城将军和邵力子先生主持葬事,并葬于陕西蒲城县县东北宦村井陵,杨虎城爷爷为纪念爷爷立华表一对于陵墓两旁。
  在十年浩劫中,爷爷井岳秀、一爷井勿幕墓园均被损坏。1966年夏,当地一些人将爷爷井岳秀陵墓挖开,弃尸在陵墓旁五十多米的一个枯井里,当天晚上好心人用土将爷爷尸体掩埋。在十年浩劫中,一爷井勿幕墓园和墓碑均被平毁,1979年一爷井勿幕墓园又被当地一些人将墓室掘开,棺木被盗卖,遗骨被砸碎乱丢荒野。家族来人告诉父亲一爷墓园被毁,他四处奔走打听消息,多蒙当时西安市文管会姜开任同志闻讯前往查对,仅仅拾回遗骨两块。父亲将一爷遗骨请回建国路家中,设立灵堂供家族人祭奠,每日不少来人给一爷敬香磕头,到了晚上父亲常常一人跪在灵堂前痛哭。接下来的日子,他去省委统战部等找有关领导反映墓园被毁一事,我们有时也和父亲、母亲多次去找有关部门反映,在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作宾同志,省政协副主席、省民革副主委胡景通老人和陕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毛文祥同志的共同努力下,1981年中央和陕西省党政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时,为一爷重新修墓立碑,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宫葆诚先生为碑题字,孙作宾同志和各界代表及父亲弟兄们公祭扫墓,对此,我们家人不胜感激党和政府。
  但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墓地不断被损毁。由于一爷井勿幕墓地没有界墙,当地农民不断侵占,本来很小的墓地庄稼种到墓根,墓上杂草丛生,祭台及墓碑之间也种上了庄稼。墓碑上可见乱划乱写的痕迹,让人倍感凄凉。1986年,二伯井绍文以儿子的身份、父亲井彰文以养子的身份,给习仲勋同志写信,谨请落实此事,习仲勋同志批示转陕西省委,同时转告伯父井绍文和父亲井彰文信已收到。但因多种原因墓地修复没有解决。
  2003年初父亲日渐消瘦,我们多次催他去医院检查,他迟迟不去,虽然身体日渐瘦弱,但他还为找到爷爷井岳秀遗骨和一爷墓园修复的事夜不能寐。他给我们说,他两个哥哥(井龙文、井承文)一个姐姐(玺玉)已去世,两个哥哥(井绍文、井纪文)年岁已高,只有他作为小儿子一定要把爷爷遗骨找到进行安葬,他还要向有关部门继续反映,一爷墓园重新修复一事,革命公园纪念碑、勿幕门和井上将街名都要恢复,他要尽儿子和养子的孝心。当年七月份他不顾身体不适,和姑姑井慧玲、大女儿井正萌及孙子井然、外孙张井硕赴蒲城县走访,在蒲城县宦村原井陵旁寻找爷爷尸骨遗落的大概方位,准备确定日子寻找。从蒲城县回来后,我们带父亲去医院检查,医院诊断他是肺癌晚期。家人和亲友原本寻找爷爷遗骨的事情暂时搁置。2004年春节,姑姑井亚和姑父李峰荫给父亲拜年,看到父亲身体状况太差,主动说带大家赴蒲城县宦村寻找。2004年3月6日姑父李峰荫、姑姑井慧玲、哥哥井正平、堂哥井正武赴蒲城县,爷爷的侄重孙井玉功和两个儿子井大龙、井小龙,找到探测人员进行工作。第一天没有找到,第二天没有找到,第三天早上还没有找到,大家十分着急,父亲在西安焦急等待着。在寻找的三天里,姑父李峰荫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多年腰病忍着疼痛,倚靠在田边的土堆旁和堂弟井正武及井玉功商量调整方案,终于在2004年3月8日的上午11时25分找到爷爷遗骨,一块、两块……以至最后找到全部遗骨。我们和姑姑井亚及堂姐堂弟们都在下午赶到蒲城县农田里,大家亲自将爷爷遗骨拾起摆好,含泪给爷爷穿上衣服,送往殡仪馆火化。父亲在电话中一再告诉我们等安排完爷爷后事,要再次谢谢姑父,所有家人向姑父磕头。离开村子时,所有家人向村民鞠躬,再次谢谢村民,毕竟文革后的38年里遗骨再没有遭到破坏。回到西安家中,父亲见到我们时兴奋和哀痛难于言表,兴奋的是38年后找到爷爷完整的遗骨,他尽了儿子的孝心,伤痛的是在十年动乱的岁月中,那种时常忐忑内疚的心情常常伴随着他。在过后不长日子里,父亲想起这些事常常痛哭许久。两个月后,父亲带着欣慰和遗憾离开我们!
  接下
  来的几年中,二伯井绍文,姑姑井亚、井慧玲,堂哥井晓天和我们为一爷墓园修复的事相继向有关部门反映,为安葬爷爷井岳秀骨灰一事大家商量,由孙子井正平主持设计了爷爷墓地,爷爷、奶奶、父亲和三伯井纪文(家族排行第七)于2005年清明安葬在西安市风景区高桥墓园。
  2008年初孙女井正萌的同学闫明(省政协委员),又将伯伯井绍文写的关于父亲井勿幕墓地修复等事写成提案,2009年西安市长安区将爷爷墓地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墓地旁立了牌子介绍一爷井勿幕的生平,墓冢略加清理修整,墓园修复还没有解决。今年,陕西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胡景翼爷爷的后裔胡希捷、师大兴鼎力相助,向全国政协反映。省政协、省民革非常重视,多位省政协委员也纷纷提交了关于整修井勿幕陵园、恢复“勿幕门”、修建革命公园辛亥革命纪念碑等建议,陕西省省长赵正永作出重要批示,省委统战部、省民政厅给予大力帮助,省政协将整修井勿幕陵墓列为今年政协重点督办提案,由省政协副主席李晓东督办,西安市副市长段先念在省十届政协第四十九次主席会议上答复,将井勿幕先生陵墓作为清凉山公园景点之一,省民革田海鱼处长积极协调给予许多帮助,目前各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一爷、爷爷离开我们很久很久了,但他们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常常激励着我们,我们为有这样的爷爷感到自豪和骄傲。一爷、爷爷我们永远怀念您们!
  井勿幕井岳秀
  井勿幕夫人马玉贞与井岳秀之子井彰文在一起
  ■纪念辛亥革命
  100周年

史林折枝_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各界新闻网

中日海巡船大比拚 日方占绝对优势

 

7月4日,日本海上保安厅所属的海巡船“秋津岛”号(PLH32)在日本的横滨下水。(视频截图)

中日海巡船大比拚 日方占绝对优势

【大纪元2012年08月06日讯】近年来,随着中共军费开支的不断增长及海上实力不断增强,北京与周边国家岛屿权益争端不断升温。日前,中共制造的最先进的“海巡01”号在武汉下水,引发国内外的关注;然而“海巡01”与日本海上保安厅所属的世界上最大的海巡船“秋津岛”相比,“秋津岛”号不仅比“海巡01”排水量大1千吨、载机更多,而且还装备了武器,火力不亚于小型军舰。

中共最大海巡船下水

2012年7月28日,“海巡01”号,中共最大的、装备最先进的、综合能力最强的海巡船在武汉下水,年内有望服役。

该船的排水量为5,418吨,设计总长128.6米,设计航速大于20节,续航能力可达1万海浬。可搭载1架直升机并配合其加油、救生和搜寻等作业。

日本NHK电视台的报导称,这艘船将部署到上海,以应对中、日东海海域之间存在较多的争端。据悉,已下水的“海巡01”服役后将由上海海事局管理。


2012年7月28日,“海巡01”号,中共最大的、装备最先进的、综合能力最强的海巡船在武汉下水。(视频截图)

日本海巡船排水量大中共1千吨 作战能力强大

然而,同月的7月4日,日本海上保安厅所属的世界上最大的海巡船“秋津岛”号也在日本的横滨下水。“秋津岛”号不仅比中国的“海巡01”排水量大,而且作战能力更强。

“秋津岛”号(PLH32)达6,500吨,全长约150米,宽约17米,可同时搭载2架直升机,体积超过不少大型驱逐舰。同时,该巡逻船还装备了2门20毫米机关炮及2门40毫米机关炮。与中共的“海巡01”相比,“秋津岛”号不但吨位更大、载机更多,而且还装备了武器,火力不亚于小型军舰。

日本海巡船占绝对优势

据日本雅虎新闻网报导称,“秋津岛”号具有出众的防御能力和长期行动能力。该船与此前与1992年正式服役的另外一艘名为“敷岛”号(PLH31)巡逻船的吨位相同,其大小与日本海上自卫队“旗风”号导弹驱逐舰相当。

日媒称,“秋津岛”号很可能被派遣到钓鱼岛水域值勤,该舰采用高强度钢质船体,尤其是舰艏部位水线下方提高了材料规格,设置球鼻艏并采用特殊的隔舱设计,同时可起降AS-332L1“超级美洲豹”直升机,如有需要,可采取直升机近距离盘旋,制造噪音和旋翼波浪等手段,配合撞击发挥威慑效果。

据了解,日本海上保安厅拥有50多个型号的700余艘海巡船,且大部份海巡船装备有武器和舰载直升机,作战能力强大。

而据中共海监部门表示,中共将建造36艘海监船,并在2013年底前下水服役。

大纪元 - 中日海巡船大比拚 日方占绝对优势

百年大骗局 中国几代人上当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14年8月1日以德国对俄国正式宣战而爆发的,形成了以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为一方,俄国、英国、法国为另一方的两大集团之间的世界性战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产党在德国、匈牙利发动的苏维埃暴动都失败了,为什么列宁不到两千人的赤卫队向合法政府逼宫夺权的“十月革命”却能得逞?

A、列宁是德国间谍

图为列宁。(AFP)

自苏联解体以来,秘密档案纷纷解密,资料显示,列宁不是一般的布尔什维克,而是德国间谍,所谓“十月革命”并不是社会革命,是一个巨大的阴谋,是在西欧一小撮阴谋家和冒险家的情报机关帮助下,由德国代理人列宁和洛茨基所密谋组织、挑唆完成的一次政变。

在这次政变过程中,俄国人民只是作为历史的玩偶,成了受“革命极端主义者”任意摆布的存在。

2004年1月25日,曾任苏共中央宣传部长的雅科夫列夫宣称:“从文件中早已得知,这(场革命)是德国总参谋部的行动……列宁通过加涅茨基得到资金,帕尔武斯是策划者,这是历史学家和所有人都知道的。

布尔什维克被德国黄金收买的最重要论据是著名的“西逊文件”。1918年,美国外交人员艾德加‧西逊在彼得格勒以2.5万美元得到这些文件,其中包含着有关德国总参谋部资助布尔什维克的情报以及德国方面对自己的“代理人”布尔什维克下达的指示。

1918年10月美国政府公布的档案资料(史称“西逊文献”)和数年前由英国学者齐曼编纂的《俄国革命与德国:1915年至1918年的档案资料》一书,以及莫尔希编纂的《俄国革命》一书,为世人提供了最权威的第一手资料:为了实现夺取政权的目的,列宁曾大量接受德国官方的津贴。

从德皇政府的文件中,莫尔希找到了列宁单独会晤一个名叫基斯库拉的爱沙尼亚人之材料,此人在当时是一个半公开活动的德国高级间谍。莫尔希评注这份文件称:“这两人之间达致某种默契,因此在会晤后列宁立即获得一笔巨款。”莫尔希还说:“列宁一开始就知道基斯库拉的身份,因此把他当作自己与德方之间的媒人,从他手中获取经费。”

布尔什维克与德国的皇权政府之间的合作,绝非个别情况,而是全面性的。瑞士社会民主党领袖格林就是一名德国间谍,而列宁流亡瑞士期间,一直受格林庇护。

莫尔希提到列宁对谈判缔和的态度时说:“列宁已获得德国人的谅解;他们把他送回俄国,使他夺取政权及促成停战,德国资助他来达到这些目标。”

据监视列宁的瑞士特工记载:“1916年12月28日,列宁提着一个不大的行李箱走出苏黎世的住所,我们跟随他乘火车于上午10时来到首都伯尔尼。下车后他直接住进离火车站不远的一个旅馆,半个小时后,他走出旅馆坐上一辆开往边境小城福索祖尔斯方向的有轨电车。下车后,他边走边环顾四周,随后走进德国驻当地的领事馆大楼,此时是上午12时30分。直到第二天下午16时,列宁才走出领事馆。大约4个小时后,他坐上了返回苏黎世的火车。”

事后获悉,列宁此次福索祖尔斯之行,是与德国驻瑞士伯尔尼特使冯‧罗姆贝格伯爵会谈,协商了两套护送俄国革命党人回国的方案。第一套方案是从瑞士乘坐专列前往德国,再经过德军占领下的波兰或经中立国瑞典进入俄国。鉴于俄国临时政府向瑞士提出过引渡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人的要求,一旦瑞士不同意列宁等人出境的话,就采取第二套方案,由德军总参谋部提供秘密车厢,借国际货运专列将布尔什维克党人运出瑞士,或者在德瑞界湖博登湖上准备好渡轮,将列宁等人接走。鲁登道夫在其回忆录中写道:“从军事角度来看,把列宁放回俄国是一个明智之举。……只要俄国它不退出战争,我们就不能摆脱失败的阴影,我们帮助宣扬赤色革命的俄国激进分子,就是帮助德国。”

B、 德皇批准“托尔计划”

1917年3月下旬,德皇威廉二世正式批准了由德国外交部与总参谋部共同制订的“托尔计划”,并在计划上批示:“以列宁为首的40余名布尔什维克党人对德国有利用价值,接受他们的申请。”俄国革命党人被分为两组,分批取道德国返回祖国。1917年4月9日,以列宁及其家人为首的第一批革命党人从苏黎世登上了德国专列。专列开出后不允许任何人上车,也不允许任何人下车,窗户被用黑色亚麻布制作的窗帘遮得严严实实,车上乘务员也尽量保持沉默。幸运的是,瑞士政府并未进行任何阻拦,行程十分顺利。

1917年4月17日,德国在斯德哥尔摩的情报机构头目向柏林总部发出电报说:“列宁幸运的进入了俄国。他已完全按照我们意愿行事。”

1917年7月4日,曾与列宁一起在国外工作的社会革命党人班克拉托夫在媒体上指责列宁与德国“达成某种秘密协议”,并宣称列宁、加米涅夫、科兹洛夫斯基都是“德国派往俄国的间谍”。这些人“要在德国的资金资助下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

当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坚决拒绝与德国单独签订和约后,德皇政府即派专车秘密地把列宁等人从瑞士接到德国,再把他们安置在密闭的火车车厢中,经瑞典和芬兰潜回俄国。列宁等人一回俄国即开始暴力行动,……

C、“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原来是一发礼花炮弹

根据俄国学者的证实,进攻冬宫的浩大场面,都是后来的艺术化编造,实际是一支不到两千人的赤卫队占领了彼得格勒全市的战略据点,部分武装人员采取了逼宫行动,阿芙乐尔巡洋舰当时并没有实弹炮击,而是发射了一发礼花炮弹。政府武装十分微弱,主张民主自由的临时政府没有任何抗拒就被赤卫队逮捕了。十月革命不是人民的自发革命,而是布尔什维克武装队伍向二月革命建立的临时政府“夺权”。在这一年11月间推翻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建立了共产帝国。

列宁想要颠覆俄国政府,而威廉二世皇帝则要取得在东线的胜利。解密的档案证实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合作的规模。没有德皇威廉二世,没有他出钱出枪,扩大革命喉舌《真理报》的发行量,列宁的武装政变绝无成功的可能;德意志帝国接连数年以千万计的马克和后勤援助支持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没有德国的支持,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党就无法维持执政最关键的第一年(1917至1918),很可能也就没有苏联的出现,没有共产主义的崛起。德皇威廉二世用马克、武器弹药支持了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夺取了政权。就是列宁所说:“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不受任何绝对的法规限制的,直接依靠暴力的政权”。

也就是《共产党宣言》所包装的撒旦主义八大纲领之一的没有道德和人权的独裁政权与专制社会。

D、德皇威廉达到战略目标

第二年3月,苏联政府即与德国政府签订了布里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与德国单独媾和。 苛刻的和约,不仅使俄国丧失了将近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五千万居民,而且在被占领区有占全国煤炭开采量的90%,铁矿石的73%,54%的工业以及33%的铁路。此外,条约还规定,苏维埃政府必须复员军队,包括刚刚组建的红军部队。海军应该驶进俄国的港口,在那里停泊到缔结普遍的和约或立即解除武装。这是一个不平等的屈辱的条约。同年8月27日,又在柏林签订苏德间三个附加条约,规定苏俄以各种形式赔款60亿马克。1918年3月29日在《布列斯特和约》生效。

E、列宁从德国得到多少吨黄金?

1918年10月美国政府公布的档案资料(史称“西逊文献”)和数年前由英国学者齐曼编纂的《俄国革命与德国:1915年至1918年的档案资料》一书,以及莫尔希编纂的《俄国革命》一书,为世人提供了最权威的第一手资料:为了实现夺取政权的目的,列宁曾大量接受德国官方的津贴。

书中介绍,德国拨出5,000万金马克(约合9吨多黄金)。书中还详细描述这些钱如何分批交到俄国革命者手中。4月8日,德国总参谋部向威廉皇帝报告称:“列宁顺利回到俄国。他干的确如我们所愿”。

据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现任俄罗斯东正教大学宗教研究室主任德烈‧鲍里索维奇‧祖波夫主编的《二十世纪俄国史(1894~2007)》一书介绍,列宁从德国威廉皇帝那里得来的“革命经费”不是一笔小数目。该书作者引用一些学者据德国外交部公布的档案详细叙述德国威廉皇帝的计谋:设法从俄国内部寻找代理人,利用这只别动队,从俄国内部瓦解沙皇的力量。列宁从1915年开始得到德国当局资助在俄国进行革命活动,实际上充当了德国的秘密代理人。

书中还提到沙皇秘密警察头子奥克拉纳派遣线人渗入各革命组织;渗进布尔什维克的沙皇特工人员是阿齐夫及马连诺斯基,他们是在直接贿赂列宁之后被接纳为革命“同志”的。

莫尔希在书中提到,在1904年日俄战争前夕及初期,日本曾津贴俄国的许多反对党派,列宁当时尚是无名小卒,但他也不肯放过机会去分得一杯羹。书中还提到,列宁在领导布尔什维克的初期,以筹措党的经费为名,在国内指挥了几次银行劫案,但赃款中有很大一部份被他自己挥霍了。后来他又订立了几条“党员守则”,规定凡参加行劫者不得过问所得款项的数额及用途,因此他得以把“公款”顺溜地转入自己的腰包。

参考资料:
《20世纪俄国史〈1894---2007〉》

莫希尔《俄国革命》

2007年德国《明镜周刊》第50期:《德皇陛下的革命家》(RevolutionaerseinerMajestaet)

齐曼《俄国革命与德国:1915年~1918年档案》

1918年10月美国政府公布的档案《西逊文献》

(转自阿波罗新闻网)

(责任编辑:林远山)

大纪元 - 百年大骗局 中国几代人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