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陕西政府“泄密” 中共抗日谎言曝光

2013年04月11日讯(记者刘晓真综合报导)近日,中共官媒称陕西当局批准给5名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国民党士兵授予烈士身份。长期以来,中共一直在对民众的洗脑宣传中,将中共军队形容为抗日战场的主力,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史实的曝光,其所编造的抗日谎言被逐步的戳穿。


近日,中共官媒称陕西当局批准给5名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国民党士兵授予烈士身份。中共编造的抗日谎言被逐步的戳穿。(网络图片)


近日,中共陕西当局宣称,批准了商洛市的请求,将5名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国民党士兵授予烈士身份。这5名国民党士兵是徐治帮、郝兴泗、任丙杨、吴总树、王家强,皆为陕西人,系原国民党陆军第四集团军96军的一等兵,1939年1月在山西中条山战役中对日作战牺牲。
抗日战争期间,由中国国民政府领导的抗日战争上演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但长期以来,中共在有关抗日战争的洗脑宣传中,一直编造中共军队为抗日战场的主力,而国民党军队则是“兵败如山倒”,躲在后方,胜利后下山摘桃,令许多大陆人搞不清那段历史。但近几年,随着一些还原历史真相的书籍的出版,还有历史史实在网络上的流传,抗日战争的真相也逐步的清晰起来。
伟大的卫国战争 血写的事实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侵占了中国东北。日本此后又陆续在华北和上海等地挑起军事事变,中国政府当时采取一边和谈,一边备战的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随即全面爆发。
据估计,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9月日本投降期间,中国有3500万人以上的人死伤,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6,000亿美元。战争结束后不久,中国再次陷入国共内战。
诚如大陆学者杨树标所言,由于蒋介石坚持领导抗战,国民党军队自始至终地坚持抗战。在其十四年抗战中,发动投入十万兵力以上的大型会战就有22次,大型战役如平型关、台儿庄者就有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面对面地战死在抗日疆场的国民党将军就有206人。陆军牺牲、失踪者共3,211,419人;空军牺牲4,321人,毁机2,468架;海军舰艇全部打光。在1929至1933年自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毕业的两万五千名青年军官中,就有一万名青年军官壮烈牺牲在全面抗战爆发的前四个月。从山海关到上海会战,从武汉会战到历次大会战和大战役,国民党军队成连、成营、成团甚至成师壮烈牺牲者,不可胜数……
著名史学家辛灏年称,国民党军队抗日,实在是血写的事实,而非墨写的谎言!他表示,正是由于国民党军队在卫国战争中的杰出表现,西方列强终于在蒋介石和他领导的大中华民国抗日政府的要求之下,废除了所有不平等条约,去除百年国耻,从此,大中华民国不仅成了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成了“联合国宣言”的三大起草国之一,而且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四强”之一。不仅扫尽了百年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一切欺凌和污辱,而且开始自立自强于世界。从而使得这一场伟大的卫国战争傲然矗立在大中华民族五千年卫国、卫族的战争史上。
毛泽东感谢日本皇军侵略中国
而中共不抗日的历史佐证,在中共外交部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合作编辑出版的《毛泽东外交文选》里也可见,文选多处记载毛泽东感谢日本人侵略中国的类似言论。
1961年1月24日,毛泽东会见日本社会党议员黑田寿男等人时说:“日本皇军过去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因此中国人民接受了教育。如果没有日本的侵略,我们现在还在山里,就不能到北京看京剧了。正是因为日本皇军占领了大半个中国,让我们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为以后的解放战争创造了胜利的条件。日本垄断资本和军阀给我们做了件‘好事’,如果需要感谢的话,我倒想感谢日本皇军侵略中国。”
1956年,毛泽东在与访华的日本前陆军中将远藤三郎谈话时说:“你们也是我们的先生,我们要感谢你们。正是你们打了这一仗,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你们。”同年,在接见日本日中输出入组合理事长南乡三郎时,也说了类似的话。
中共一直对国内百姓宣传,称自己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所以,中国人民才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却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谎言!是一个以制造‘时空错乱’为手段,所‘创造’的更加悲鄙的历史性谎言!”辛灏年表示。
《延安日记》揭抗战期间中共与日本司令部特殊关系
苏联人彼得•弗拉基米洛夫所著的《延安日记》,也将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与日本司令部极端保密的特殊关系揭示出来,同时还讲到中共在延安种植毒品鸦片。1942年至1945年,彼得以共产国际驻延安联络员兼塔斯社记者身份来到延安。在他的日记里有这样几段记载:
“毛泽东一心想要打内战,他完全不顾当前的政治形势,一直在人为地加速事态的发展。(1943年1月19日)”
“解放区出现一片怪现象。中共的部队中也同样出现了这种怪现象。它们全都在尽可能地与沦陷区的日军做生意。(1943年1月29日)”
“(中共)政治局批准,加强发展‘公营的鸦片生产与贸易’。……发布了一项大量进行鸦片交易的命令。鸦片体积不大。把鸦片运到延安或特区其他地点,再从那里送往中央政府所辖各省,以高价出售,并不困难。(1943年9月22日)”
郝柏村《真假抗战之辨》
2011年9月2日抗战胜利六十六周年之际,中华民国著名军事将领郝柏村特撰《真假抗战之辨》,也作为王文燮将军编著的《中国抗日战争真相》一书的序。文中有这么几段摘录如下: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基本策略,是压制柔弱的中央政府,并与地方割据势力互通声息,其对国民政府步步进逼,使无喘息机会。民国二十一年淞沪停战后,次年长城各口战役展开。塘沽协定签字后,接着制造冀东伪组织,以及华北特殊化,并与内蒙德王勾结,而江西共产党的武装斗争正烈。
此际的抗日呼声,其实有两种心态,一种是纯洁的爱国情操,一种则是假抗日以倒蒋。民国二十五年的两广事变和西安事变,便是后者。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九月二十二日,毛泽东亦发表“共赴国难宣言”,然而亘抗战全期,除了平型关战役,以及反扫荡的所谓百团大战外,其抗日战绩不及国军九牛一毛。尤有甚者,在敌后地区的国共摩擦中,国军三个正规军和游击队,均被共军所灭,三个省主席被赶走,共军可谓战绩辉煌。就利用抗战反蒋夺权的战略而言,毛泽东是成功的,但说八年抗战是他领导的,则是百分之百的谎言。
抗战胜利的主要因素,是中华民族的气节,透过蒋委员长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凝结起来所发挥的精神力量,二者缺一不可。在最艰危的时期,蒋委员长坚持宁败而亡,绝不降而亡,他才是取得最后胜利的唯一领导者。
蒋委员长领导抗战,成果是取消了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终结了四百年来的殖民主义,创建了联合国,光复了台湾,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升为四强之一。否则,沦为日本附庸,在二次大战后列为战败国,其悲惨后果,则不难想像。
八年抗战,三千万以上军民的死伤,四亿以上人民的苦难,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牺牲之惨,痛苦之深,写下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悲壮光辉的史页。但是,由于大陆剿共失败,真抗战的历史被掩盖了,假抗战所编造的故事竟取而代之。
毛泽东虽然在内战中获胜建政,但是不能窃取蒋委员长领导抗战的地位,以现代资讯之发达,谎言若能取信于人,实为文明的耻辱。
(责任编辑:徐亦扬)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越南退伍军人协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拉开序幕

越南退伍军人协 会 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12月18日在河内拉开序幕。代表越南全国260万名退伍军人的510名代表参加会议。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越南国会主席阮生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同出席。 

从2008年至2012年的五年时间,越南 全国退伍军人已发挥“胡伯伯部队”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和参加生产劳动,为越南建国卫国事业做出积极贡献。越南 退伍军人协 会为捍卫党、政府和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维护民族大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 

越南退伍军人协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议程包括,总结从2008年至2012年任期的工作情况,提出提出第五任期的工作方向、任务、目标及措施;修改并补充协会的活动 章程,使其符合于新时期的要求;选出 2012-2017年任期新一届委员会等。(越通社)

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美国补助金进军事件


自由的百科全书
酬恤金进军事件
Evictbonusarmy.jpg
军方清场后,在燃烧中的简陋小屋是补助金大军于在安那柯斯提区域搭建的
日期:1932年7月28日
地点: 美国华盛顿特区
结果:酬恤金进军活动失败,双方发生冲突
参战方
退伍军人方阵US flag 48 stars.svg美国军队
指挥官和领导者
沃尔特·W·沃特斯
威廉·赫西卡  阵亡
埃里克·卡尔森  阵亡
US flag 48 stars.svg赫伯特·胡佛
US flag 48 stars.svg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US flag 48 stars.svg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US flag 48 stars.svg乔治·巴顿
兵力
17000两个团的美国军队
伤亡与损失
4人死亡,1017人受伤至少69名军警受伤
补偿金事件补助金进军事件酬恤金进军事件指由于1932年美国政府拒绝约二万名第一次世界大战退伍军人即时得到在战时服役的薪金的要求后,集会人群逗留请愿,最后导致军方介入而造成的流血事件。

目录

  [隐藏

[编辑]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中,参战的美国军人在每人每日1美元的薪金之外,还另加25分做为海外生活补助金。但在战时,这笔薪金并没有发放给参战的美国军人。战后,由于美国政府无法负担这笔费用,因此在1924年订定并通过《服役证明修正法》(Adjusted Service Certificate Law)。
在该法案中,美国政府先发给一战老兵一张补助金证书,承诺所欠薪金在二十年后依当兵日数,每日以1美元计算,再乘上复利后以现金偿付。美国在1930年代发生经济大萧条1932年,全美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就业人口找不到工作而急需救济。于是这些退伍军人就要求美国政府立刻支付应在1945年才支付的薪金。美国海外退伍军人协会更认为,对一个饿肚子的人承诺二十年后才支付买食物的钱,是不合理的。

[编辑]到达华盛顿

6月17日,来自美国各地约一万二千至二万名的群众,其中包括大批失业的退伍军人,在前陆军中士华德·W·瓦特斯Walter W. Waters)的带领下,于美国国会大厦前集会。当时美国国会正在考虑德萨斯州约翰·莱特·帕特曼议员所提出的对一战老兵支付某种福利补助金的议案(该议案已于6月15日美国众议院通过)。这些请愿群众后来在与联邦政府所在地只隔了安那柯斯提河(阿那卡斯提亚河、安那柯斯提河、安纳寇夏河)的安那柯斯提区湿地,搭起类似胡佛村的简陋小屋或帐棚以做为集结场所。这些请愿者希望能对国会施加压力,使其修改《服役证明修正法》并立刻支付所欠的薪金。
但是,该议案最后在国会中被否决。不过,国会表示愿意支付请愿者回家的路费。这个补助决定只被部分请愿者接受。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在7500名的请愿人群里,只有802人不惧其它请愿者的威胁,向退役军人管理局索取火车票。7月19日晚上,一位以左翼言论著名的军方人物—退休海军陆战队少将斯曼得利·巴特勒向请愿群众演说并鼓励他们的行为;他表示,那些曾穿军服服役但又不能团结一致的人,是差劲的。同日,有部分人群得到汽油、配给资助、或火车票,但仍然不肯离开。
7月28日,请愿群众依然逗留在一处联邦政府计划动工的土地上。当华府警方试图驱赶他们时,一位警察开枪误杀了两名退伍军人。愤怒的请愿者于是开始以钝器攻击警方,打伤了数名警察。在警方撤退之后,哥伦比亚特区政府向赫伯特·胡佛总统报告他们无法维持秩序;于是胡佛总统下令联邦军队进驻华府。

[编辑]军方介入

同日,在可能违反1878年的《民兵团法案》(Posse Comitatus Act)下,由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指挥并拥有步枪和催泪瓦斯的联邦部队开进了请愿群众所在的营地。部队驱散了请愿群众并焚毁他们的营帐。当时为麦克阿瑟部下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并不认同这次行动,采取了强烈保留的态度;而当时是少校的乔治·巴顿则是最先抵达华盛顿特区的联邦政府官员之一。在事件中,胡佛总统并没有同意军队越过安那柯斯提河进入请愿者的主营地。事后,他认为这次事件是由犯罪分子和国外“红色”(共产主义)势力所造成。
麦克阿瑟将军则认为这次事件是共产主义意图推翻美国政府的行为。巴顿的装甲部队与步兵在白宫附近的椭圆草坪集合后,巴顿率领佩有防毒面具、刺刀及军刀的联邦军队沿宾夕法尼亚大道前进,投掷催泪手榴弹来驱散这批请愿者。当晚稍后,巴顿及联邦部队开始清理安那柯斯提区内的帐篷,有些帐棚或小屋在清除过程中被焚毁。清场期间,军方调运来五辆雷诺坦克协助驱赶人群。到了第二天早上,大部分请愿者都离开了特区。
事件发展到最后,有四人死亡,数百人受伤。被枪杀的退伍军人为威廉·赫西卡(William Hushka)和埃里克·卡尔森(Eric Carlson),有一名退伍军人的妻子流产。一名十一周大的婴儿由于暴露于催泪瓦斯中,受到惊骇,导致性命危险。两名儿童因催泪瓦斯窒息而死。一名十一岁的男孩因催泪瓦斯伤害,导致失明。一名旁观者被射伤肩胛。一名退伍军人被骑兵军刀伤害。一名退伍军人的胸口被刺刀插入。至少十名警察被退伍军人伤害。超过一千名男女儿童、警察、记者、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居民和救护车司机暴露于催泪瓦斯中。
虽然联邦部队烧毁了请愿者的帐棚及小屋,有一些报告则表示,一些退伍军人在军队到达前,在营地纵火,以分散军队的注意力。

[编辑]事后影响和评价

胡佛总统以财政理由公开反对帕特曼所提出的议案;此外,参与对同行清场的士兵的报告,都对胡佛日后竞选连任并无帮助:他下令驱散和甚少资助请愿者的行为已经加强了他冷漠对待大萧条苦况的负面形象。1933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就任总统以后,一些补助金大军成员再次在华盛顿集结并向新总统旧事重提。罗斯福一直至其总统任期尾段同样否决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完结时,美国政府最终订立《军人权益法案》来避免类似冲突。
Paul Dickson认为,集会其后的暴力时常被忽略,事件对193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影响亦被低估。他认为,事件导致美国政治人物对待二战归国老兵时用心考虑,促成《军人权益法案》的订立。《军人权益法案》促使百万人成为中产阶级而改变了美国的状态。

[编辑]参考资料

  • Smith, Richard Norton. An Uncommon Man: The Triumph of Herbert Hoover. Simon and Schuster. ISBN 0-671-46034-X.
  • Burner, David. Herbert Hoover: A Public Life. Alfred A. Knopf. ISBN 0-394-46134-7.
  • Archer, Jules. Front-Line General: Douglas MacArthur. Julian Messner, Inc..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 Card No. 63-16791.
  • James, D. Clayton. The Years of MacArthur, Volume I, 1880-1941.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 Card No. 76-108685.
  • Archer, Jules. The Plot to Seize the White House. Hawthorn Books, Inc..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 Card No. 76-39261.

[编辑]延伸阅读

  • Paul Dickson and Thomas B. Allen, Bonus Army: An American Epic, Walker and Company (January 1, 2004), hardcover, 370 pages,ISBN 0-8027-1440-4

[编辑]外部连接

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美国退伍军人权利法——改变美国的社会和经济风貌

本文由米尔顿·格林伯格撰写,摘自美国国务院出版物《历史学家谈美国》[Historians on America]。)
美国退伍军人权利法
作者:米尔顿·格林伯格
美国退伍军人权利法鈥斺敻谋涿拦纳缁岷途梅缑
一名参加过较近期战争的军人在退伍军人事务部(Department of Veterans Services)面谈。今天的退伍军人仍可得到帮助

美国《退伍军人权利法》(The GI Bill of Rights)——正式名称为《1944年军人再调整法》(The Servicemen's Readjustment Act of 1944)——于1944年6月22日由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签署生效。该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时在很大程度上未经张扬,原因之一是,当时正在展开诺曼底登陆(Normandy Invasion)行动。但另一个原因是,这项法律的重要意义及其对于美国社会的根本性影响当时无人预知。然而,仅在一年之后,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和亚洲结束,美国《退伍军人权利法》很快受到全面检验。短短几年之内,这部新法导致美国的社会和经济风貌发生改变。

根据这项法律,二战退伍军人可立即获得以失业保险形式提供的经济辅助。但是,后来证明,这项法律中意义更为深远的一个条款是,为二战退伍军人提供了从职业、在职培训到高等教育的慷慨的受教育福利,并且让他们方便地获得住房或商业贷款。

为报答辛苦作战的二战退伍军人,国会出台了无数法案,但是《1944年军人再调整法》有一个重要的支持者——著名的美国退伍军人协会(American Legion)是它背后的主要推动力。该协会成立于1919年,是一个维护退伍军人利益的民间组织。在1943年9月举的行第25届年度大会上,协会启动了全面支持退伍军人运动。美国退伍军人协会将大会提出的设想——后由协会全国总司令哈里·克梅尼(Harry W. Colmery)执笔写成立法提案——称为“男女军人权利法案”(a bill of rights for GI Joe and GI Jane)。这项提案很快被称为“退伍军人权利法案”。GI是形容二战美军的俚语,最初代表“政府颁发”二字(Government Issue),用指军队的规章制度或设备。“退伍军人权利法案”结合了受人崇敬的美国《宪法》中的《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理念,在政界人士设法报答归国军人之际,“退伍军人权利法案”注定会在国会里受到青睐。

背景还不只如此。尽管该法案的通过和采纳似乎完全出自充满感激之情的国会的无限慷慨,但实际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议员对美国战后出现的激进化趋势感到的担忧,甚至恐惧。二战之前,美国向战争中致残的退伍军人提供福利和照顾,但对健全归来的退伍军人却极少关注。在当时诸多公众人物的记忆中,对一战归来的退伍军人的忽视,再加上不断恶化的经济环境,曾导致发生抗议游行和灾难性冲突。1932年,两万名退伍军人在首都华盛顿集结,开始他们的“奖金游行”(bonus march)。这些退伍军人希望在他们效力于一战之后,能获得他们认为政府曾经保证过的经济补偿,但这一行动酿成了美国史上最悲剧性的时刻之一。游行对峙导致胡佛(Hoover)总统调来军队,在日后成为军界英雄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将军、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少校和乔治·巴顿(George Patton)少校的带领下,用枪弹和坦克对付了这支“奖金部队”(bonus army)。

在目睹过这场冲突的一些华盛顿决策者看来,1944年的这部满足退伍军人需求的可行法案已是时不可待。然而,尽管盟国的胜利已经显然,但很少有人预见一年之后,随着美军向长崎和广岛投下原子弹,轴心国彻底投降,会突然有 1500多万名陆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军人从大西洋和太平洋战场回国。

不应忘记的一点是,在日本轰炸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12年间,美国处于严峻的经济萧条中。因此,当战争来临,美国需要建立作战部队时,全国毫无准备,很多人也未受过教育,作为军队来源的年轻人只经历过“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时代。失业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在1933年的“大萧条”高峰,25%的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即便是原来生活优裕的中产阶级,此时也加入了等候领取救济食品和施粥棚施舍的队伍,往往全家都面临贫困和失业。大多数的工业化国家都陷入了不同形式的困境,并因此产生灾难性的政治后果,其中包括极权主义势力在世界各地一些深陷危机的国家掌权。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2年首度当选总统。尽管罗斯福总统的“新政”(New Deal)政府启动了诸多政府计划,创造就业机会,但是直至1939年,仍有1000万人失业,相当于美国劳动力的17%。欧洲在1939年爆发战争,给经济带来新的刺激和随后的征兵。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于美国在1941年后期参战,才使“大萧条”宣告结束。战争让年轻人暂时停止寻找工作,参军作战,其他人则在后方就业,其中包括大量的女性。在威廉·鲁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和他旗下报纸的大力支持下,美国退伍军人协会发起“退伍军人权利法案”运动,强调如果让战前领取救济食品的长龙再现会是多么可怕的情形以及这会对民主构成的威胁。

一视同仁
美国《退伍军人权利法》无论在精神还是具体条款上都非常民主。所有军人退役之后都能得到福利。这些规定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唯一的要求是,必须在军中服役至少90天,而且是光荣退役。无需有经济能力验证,也不必计算复杂的税收抵免,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基于军衔和服役经历的待遇差别。只有在计算教育福利的年限时,才会考虑服役时间长度。使用福利时的官僚主义繁文缛节被降至最低限度。

对整个美国而言,二战的结束是一个欢动和如释重负的时刻。自然,没有什么人能够意识到这部具有变革意义的法律的影响力,就连许多和《美国退伍军人权利法》的制定密切相关的人也不例外。当时的评论——国会内外均包括在内——往往注重在该法案中失业调整补助的费用和好处,但低估了教育和贷款条款的作用。失业调整补助每周发放20美元,长达52周,很快被领取补助的人称为“52-20俱乐部”(52-20 Club)。由于“大萧条”的关系,参加二战的美军士兵几乎没人有过工作经历。政府内外对失业调整补贴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每周发放20美元会让这些人变成不负责任的赋闲者。国会中一些来自南方的议员反对向黑人提供与白人同等的补贴。在1940年代中期,20美元是一大笔钱——用15美分或者更少的钱就可买汽油、香烟、啤酒、奶昔,或是看一场电影。但是,只有略超过一半的退伍军人申请了这一补助——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战争结束的反应,以及当时视接受公共资金为耻辱的观念。此外,接受补助的大多数人只领取了短短的几星期,因此这一补贴的实际支出不到预估开支的20%。

教育福利的方法是,由退伍军人管理局(Veterans Administration)确认退伍军人的资格,依据服役时间的长短,支付最长48个月的学杂费、书本费以及每月的生活津贴。至于退伍军人的住房贷款,管理局向贷款机制担保可观部分的贷款,设定4%的低按揭利率。这些项目的正式内容,随后也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退伍军人的《退伍军人权利法》版本中得到沿用(尽管条件不如以前宽松),而且时至今日,这些内容仍是美国志愿兵役制招兵时的一个有吸引力的条件,现在的法律名称是《蒙哥马利退伍军人权利法》(Montgomery GI Bill)。

掀起教育高潮
但是,让一切发生改变的是第一个《退伍军人权利法》。这项法律最突出的持久功绩是,它形成了一个如今已为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每个人,无论年龄、性别、种族、宗教或家庭状况,都可以而且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二战之前,高中毕业是希罕的成就。参加二战的数百万军人甚至没从小学毕业,许多美国年轻人都没有读到十年级。1940年代,只有23%的军人拥有高中学历,拥有大学学历的军人大约只有3%。美国《退伍军人权利法》让农夫和工人的子女有可能获得他们不曾梦想的更好教育,并让教育将带来更好工作和更好生活的信念在社会上普遍生根。

在1940年,美国共有大约16万人取得大学学位。由于《退伍军人权利法》的作用,1950年的大学毕业生接近50万人。而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进入大学的并不全是青少年。在上大学的退伍军人当中,大约半数已经结婚,25%已经为人父母。最终共有220万二战退伍军人进入大学读书,此外还有350万退伍军人就读职业学校,150万退伍军人参加在职培训,还有70万退伍军人接受了农业培训。退伍军人选择自己能够取得入学许可的任何学校或培训项目。阵亡军人的被抚养人也可享用这些福利。《退伍军人权利法》的教育福利还可以在国外享用。退伍军人管理局在1950年报告说,有5800名退伍军人根据美国《退伍军人权利法》在45个国家学习。为使经历战争洗礼的退伍军人重返平民生活,大部分学校都认可许多军人在服役时接受的教育培训课程。高等教育各领域的联盟组织美国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为评估军事资历制定指南,以便让军人得到应有学分,更快完成大学学业,加入社会劳动大军。

《退伍军人权利法》不仅帮助各种背景的人获得高等教育,而且也使公众对高等教育的看法从1950年代起发生改变。战前,美国的高等教育多数是私立的,小型文科学院为主,坐落在乡间,住校制,精英式,而且校与校通常有种族和宗教上的区别。然而今天,美国高等教育的特征可以用与完全相反的词汇来形容。如今的美国大学绝大多数是公立的(占入学率80%),高度集中于职业、技术以及科学教育,规模庞大,面向都市,适于走读,而且十分大众化。现今美国高等教育为美国人以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带来的是社会、教育和经济地位的提高,而不是作为一种上流社会的标志。电脑、工业、医药和太空领域随后出现的科技奇迹,都可归功于源源不绝的有知识的男女人才。

退伍军人入学潮
在《退伍军人权利法》的起草者中,很少有人料到那一代年轻人在认识到其中教育条款的重要意义之后所迸发的巨大热情。大专院校几乎都对如此众多的退伍军人报名入学毫无准备,而且更没有为学生的妻子和孩子设想,因为携妻儿读书的现象前所未有。许多主要州立大学的入学人数在一两年内翻了两三倍。大学的行政主管面对大排长龙的学生、过度拥挤的教室,以及不堪重负的教职员工,深感必须创造奇迹不可。校园涌现了很多临时宿舍,过去为军队使用的预制房现在变成了教室,甚至出现了活动房的营地。许多校园充斥着施工的嘈杂和噪音。而这一切对周边社区的地方商业和房地产开发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高等院校的资源和声望的增长,在随后几十年中,这种影响力在很多地方日益扩大。

当《退伍军人权利法》对二战退伍军人的适用期在1956年到期时,也就是二战胜利之后的第11年,美国增添了45万名训练有素的工程师、24万名会计师、23.8万名教师、9.1万名科学家、6.7万名医生、2.2万名牙医,以及其他领域的100多万名受过大学教育的人。

这些大学毕业生为整个国家带来更高的期望,他们的熟练技能也帮助形成了迅速扩大、具备读写和技术能力的中产阶级。美国不再是昔日那个以农业和小镇生活为主的社会。读大学和随后进入城市就业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期望。在1970年代初期,五分之一的美国人受过大学教育,而在二战之前,这个数字只有十六分之一。2004年,美国有1600多万人在高校就读,其中包括社区学院。目前每年在美国高校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达110万,还有同样数量的人取得研究生学位和专业学位。

社会变革的催化剂
美国《退伍军人权利法》具有的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它成为一种导致巨大社会变革的力量,使有关性别、宗教和种族的固有观念发生动摇。该法不仅让普通民众通过高等教育接触到自由社会的概念,而且在校园中带来了各种族群的大融合。

尽管许多女性在二战期间进入工厂或是从事过其他类型的工作,但在战后出现的高结婚率、急剧上升的出生率、以及购买自有住房的新机遇,都使女性在接下来的20年间扮演了以家庭为中心的角色。在35万名二战女性退伍军人当中,有6.4万人利用了《退伍军人权利法》提供的高等教育机会。但在当时,这种优待主要为男性享有,许多女子学院甚至被改成男女混校,以应付陡然增加的入学人数。然而,由于有了这种机会,更大量的退伍军人的子女(也就是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婴儿潮”中出生的一代)进入高校就读。如今在美国高等院校中女生多于男生。

在战后高涨的民主气氛中,许多美国人重新审视他们在战前持有的种种偏见。犹太裔退伍军人可以进入许多优等学校就读,而战前这类学校要么拒绝犹太裔申请者,要么设立严格的名额限制。犹太裔和天主教徒一样,得益于城市地区公立院校数量的增加。《退伍军人权利法》使这些欧洲移民的子女能够进入学术界、商界和各种专业领域,因此基本上打破了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宗教偏见。

传统的黑人高等学府的入学人数也急剧增加,联邦政府也为这些院校提供校园扩建资金。在北方城市地区,黑人退伍军人可以进入战前只有白人才能就读的院校。但是,1940年代的美国仍是一个实行种族隔离的社会,这种局面在许多地区一直持续到1950年代。在杜鲁门(Truman)总统1948年颁布废除种族隔离的命令以前,美国军队中存在着种族隔离,17个州和首都华盛顿的学校也是如此。许多黑人退伍军人遭到过于拥挤的黑人院校的拒绝,但却无法进入南方的白人院校。尽管要经过多年和又一代人才实现了《退伍军人权利法》无法实现的目标,但黑人中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的确是战后那一代人经历中的亮点。

不是每个人都想进大学读书。战争期间,军队作出的一个卓越成就,是为背景各异的数百万军人提供了从阅读到工程的各种课程。这鼓励了许多退伍军人利用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普通教育发展考试服务”(Gener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esting Service)获得高中证书,亦即现在所谓的“普教发”(GED)证书。另一部分人则通过电子、医疗服务或商职培训学校继续自己的学业。雇主被鼓励利用《退伍军人权利法》提供的优惠继续为员工提供培训,推动更多人进入职场主流。许多人继续上学,美国人也因此形成了终身不断学习的伟大传统。

人人拥有住房的国家
人人拥有住房是美国《退伍军人权利法》的第二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成就,形成了美国前所未有的一大批有产人、独立产权人、房主和业主。在社区中拥有房产的人们,更愿意为为社区尽责服务。《退伍军人权利法》给美国在地理、风貌和经济格局上带来的重大影响,与教育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驾齐驱。

在经历了长达16年的经济萧条和战争之后,住房危机之剧以及消费者压抑已久的对所有生活必需品的强大需求令人难以想象——这不仅因为普遍缺乏新住房,而且也因为现有住房年久失修。虽然在二战刚一结束就开始恢复造房,但从钉子到瓦片,各种材料都很稀缺。住房建造商必须和重振经济不可或缺的商店及办公楼建造商进行竞争。随着美国日益都市化,绝大部分工作都集中于大城市,那里的住房问题变得十分尖锐。但是,征战多年之后回家的二战退伍军人决心通过结婚、养儿育女、以及最终拥有自己的住房来弥补失去的岁月。拥有自己的住房,成为经济和心理安全的一个有力象征。

流水线制造工艺被运用于建造民房。截至1947年底,退伍军人管理局为100多万个买房、经商及农户贷款提供了担保。个人拥有的新建房从1944年的11.4万激增到1950年的170万。截至1950年,退伍军人管理局为200多万户提供了住房贷款担保。

在这种被称为“退伍军人管理局贷款”(VA Loan)的借贷方式中,政府为退伍军人担保半数按揭贷款,从而鼓励开发商建房,银行提供贷款,退伍军人通常无需预付定金便可买房。这一做法导致消费者需求跃升,令美国制造商、企业家和负责修建道路、学校、教堂和购物中心的地方政府精神振奋。制造商创造或再造了他们所能想象出的具有战后时尚风格的各种家居用品,让新建购物中心琳琅满目,家居应有尽有。由于《退伍军人权利法》及其之后类似法律的实施,有1600万退伍军人利用“退伍军人管理局贷款”购买了住房。现在,近70%的美国人拥有自己的住房。

分散管理的市场方法
美国《退伍军人权利法》的第三个建树是它的管理和资助方式。根据该法条款,这个项目的管理工作集中在退伍军人管理局(也就是现在的退伍军人事务部),而不是划分给各个政府机构或私人机构。这是一个集中化的联邦项目,但它以分散管理的市场方法作基础。国会决定完全经由退伍军人自身的机制来发放《退伍军人权利法》提供的教育福利资金,而不是经由教育机构,后者原本希望在战后完全控制这些资源的分配权。这个做法奠定了美国战后向大学生提供联邦贷款和赠款的基本方法。时至今日,在美国,以提供受教育机会为宗旨的资助项目,例如学生贷款,依然直接面向学生而不是由学校经手。同样,战后的住房危机也是通过担保个人贷款予以解决,而不是通过政府兴建或管理的住房项目;这类住房项目有很多未能有效解决住房危机。

回头看,《退伍军人权利法》可能会被有些人视为一个庞大的公共“福利”项目,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最初是一个在特殊时期实施的特殊法律,只适用于那一代的退伍军人,不与需求挂钩。但此后,该法的主旨被继续适用于二战之后的所有退伍军人,并继续是维持美国志愿兵役制的一个鼓励因素,这项法律也因此具有了深远意义。对非退伍军人乃至全民而言,该法确立了一个通过教育和房产所有权实现个人成就的模式。此外,该法还促成了一种氛围,使追求知识成为各种背景的美国人的共同向往,进而让美国社会变得更加包容,对与消费领域和其他生活方式有关的各种选择也有更多需求。

无论初衷是否如此,但美国《退伍军人权利法》说明,一个国家对提高多元社会中所有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作出明确承诺,是对个人和国家双双极为有利的。《退伍军人权利法》使美国度过动荡的岁月,重建了国家的人力、经济和社会资本,并且帮助美国迅速登上世界舞台的领导地位。

-----------------------------
米尔顿·格林伯格(Milton Greenberg)是位于华盛顿的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政府学荣誉教授,并曾在担任过该校教务长和临时校长。他的学术生涯包括在田纳西州大学(University of Tennessee)和西密歇根大学(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任教,在伊利诺伊州立大学(Illinois State University)担任文理学院院长,在罗斯福大学(Roosevelt University)担任主管教学事务的副校长。他曾与杰克·普莱诺(Jack C. Plano)合著重要参考书《美国政治辞典》(The American Political Dictionary)。该书于1962年首次出版,现已第11次再版。1997年,米尔顿·格林伯格撰写了《退伍军人权利法:改变美国的法律》( The GI Bill: The Law That Changed America)一书。

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

读吴奇伟将军追剿长征红军日记

红军长征艰苦卓绝,黄镇将军当时留下“长征速写”,在红军将领留下的长征墨迹中应是凤毛麟角,日记也不多见。

  日前,在位于北京门头沟区的“忠良书院博物馆”展出的建党前后、苏区至红军长征众多早期文物中,其中有一本吴奇伟始写于1936年1月1日止于1936年9月底的日记。内容大都是记述他是如何率部“追剿”长征红军萧(克)、贺(龙)、朱(德)、徐(向前)部的。吴奇伟作为国民党要员,时任“中央军”薛岳部纵队司令,反共坚决,“追剿”红军不遗余力。但作为高级将领,他在日记中记载了许多反映当时战事和国民党内部对红军、在“追剿”途中对当地百姓状况及对时局的看法等等内容。读“追剿”日记,也可从另一视角洞察70多年前那场史无前例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从而更知长征的艰苦卓绝,也能更加深刻地了解红军的胜利乃至共产党的胜利、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所在。

  另外,日记还细致地记载了其所到之处的地理、人文、风俗、民风。读来有趣,在读紧张战事的内容之余还可开阔视野。

  吴奇伟(1891-1953),字晴云,别号梧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在十年内战中,参加过对中央苏区和红军第四、五次“围剿”。红军长征后,他率部追击红军至四川。1949年5月,吴奇伟参与和策划了粤东起义,通电与蒋政权决裂,宣布投奔中共。毛泽东、朱德复电,对吴等的投奔表示“极其欣慰”与“欢迎”。

  吴奇伟日记反映了红军的英勇作战和金沙江等重大战役的情况。

  3月9日日记写道:

  赤匪窜康之谜:我想赤匪断不致窜援西康,但事实打倒此种推断。徐匪是己经占领道宁、威胁康定了。在成都方面的人,以为从此匪据康定境,不会轻于犯川。但我仍然要坚持我从前的推断说,目前匪之入康,不外两种目的:一种乘康境无兵,用一部游击队去征集粮,运入丹巴,以供再度犯川整顿内部期间之消耗;一种是假道泰宁、木雅、广坝,比较富饶的高原河谷去接引窜宁的萧贺匪部。待两股接合后分从金川与宁远两点冲实出来。总之他无援康的企图。

  4月3日日记写道:

  贺匪己窜抵沾益之松林,萧匪窜抵马龙。有循朱毛旧路,渡金沙江北窜。

  日记记载了国军在“追剿”红军过程中,与地方政权不合,有功必争有过必推的事实:

  5月11日日记写道:

  萧贺朱徐各股残匪,约五千人,已在西康会合股。以西康地势的险峻,而赤匪竟得长驱直入,地方负责当局,实在不能辞其咎。

  日记还无意透露出军内派系斗争及蒋介石竭尽暗算、诬陷、排除异己之能事:

  6月10日日记写道:

  西南粤、桂军分途入湘,虽暂停止前进,但仍建筑工事,其后续部队亦继续向前集中,而中央方面对外之军队分防久已。

  6月22日日记写道:

  两广异动军人粤陈(济棠),桂李(宗仁)、白(崇禧)之罪状如下:放弃国防擅离职守。不服制止,抗命犯上。以抗日为虚名,增加敌国之嫉妒,陷国家于危境。以叛逆为事实,破坏民族生存之新机,援乱安内攘外之阵线。公然勾结敌国,收受军火接济,雇用日人为军事顾问,接纳先后叛逆之陈李蒋蔡。

  另一方面,日记也重笔记下了国军内部反对内战、踊跃抗日和举国上下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形势:

  6月23日日记写道:

  粤陈(济棠),桂李(宗仁)、白(崇禧),突然分兵北犯,宣言抗日。

  陈李白于廿日,联名发通电请全国军事领袖,赞助抗日战事。电中详述中国军队武器虽逊于日而不致战败之理由,并申明西南出兵纯为抗日,竭力反对内战等语。李宗仁并否认有与白崇禧放洋之说。抗战情形严重。

  闻日本现又要求将山东并入冀察区,换言之即扩大华北日驻军之强化区而至鲁地。宋(哲元)司令自以抗日,派之张自忠任津市长,已显然表示对日态度之强硬。并向中央请得既定方针,昨赴济晤韩(复榘)即为商榷此事,能否扩大即与日方决裂殊难预料。

  沪各界团体及学生工人等三千余人,以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赴京请愿团名义,于昨晨八时集上海、北京要求开车赴京向中央请愿团结抗日,闻保受桂系暗中唆使云。

  这时,连处于“剿共”前线的吴奇伟也不得不疾呼:“华北日急,真不堪再有内战矣。”

  日记还特别写道:

  ……因为本地不出米粮。军队到着时后方米粮输不上,要在本地购买粮食,不免与居民争食,因此就不得当地居民好感。更兼本地的保卫团丁动辄持势欺凌,人们因谋生不易,更要供给团丁的伙食,不免生怨。余巡查乡间时,闻保甲长叫苦,乾人的声音是:“我们宁愿红军来!”

  还写道:

  询知,红军到时,只打土豪。我军到时,强买粮食,强取农具(因要做工事,筑机场),乱砍树木、竹林。颇惹人怨。

  读到“我们宁愿红军来”我思索良多,我想,当时国民党要员吴奇伟们在听到乾人的声音“我们宁愿红军来”时,可能还不能明白,共产党为什么能胜利,而他们为什么失败。共产党体恤民情,关注民生,在农民最需要土地时,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赢得人民信任。“我们宁愿红军来!”这大概就是共产党能胜利的根本所在。

  历史的老人就是这样无情地嘲弄了不可一世的国军:当年那些在牧师家围着火锅,边吃狗肉边谈军事,指挥“剿匪”、“围剿”处于饥寒交迫中的萧(克)、贺(龙)、朱(德)、徐(向前)红军,大骂红军为“匪”的国军将领,10多年后的1949年,当年的国军,除像日记作者吴奇伟一样弃暗投明、投奔当年咒骂的“匪”外,或被俘,成为战犯,或被赶到台湾那个弹丸之地,向隅而泣。而日记中的“匪首”萧、贺、朱、徐等人,则成了新中国的开国元帅与将军,站在天安门城楼,受到人民欢呼拥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历史就这样定格了。

  王金昌,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