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美国参考》“永远不再发生”



纪念馆入口处(照片:AlbertHerring)
美国首都华盛顿市中心有一座很特别的建筑物“美国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这座纪念馆坐落在国家广场(National Mall)东南面的独立大道(Independence Avenue)与14街转角处,离著名的华盛顿纪念碑只有几步之遥。美国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于1993年开馆,每年接待访客超过200万,是首都地区各大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中,游客最多的展馆之一。今年是该纪念馆开馆20周年,馆方开展了一些列的纪念活动,其中规模最大的是429日举办的向大屠杀幸存者和二战老兵致敬活动,约有840多名大屠杀幸存者以及110名二战老兵与许多来自全球各地的嘉宾参加了纪念活动,这么多的大屠杀幸存者以及二战老兵同时参加纪念活动,将来恐怕不会再有了。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大屠杀幸存者、纪念馆基金会主席埃利·维瑟尔(Elie Wiesel)、前总统克林顿等参加了纪念活动并发表了讲话。在讲话中克林顿提到20周年开馆纪念日大家聚集一堂,就是要不忘历史教训。维瑟尔在讲话中也表示我们要见证昨天、今天与明天,让过去的历史记忆及教训一直保存下去。
纪念馆内的玻璃过桥上刻满了被屠杀者的姓名(照片:Cumulus Clouds)

美国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的建立历经卡特、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四届总统任期。197811月卡特总统成立有关大屠杀纪念的总统委员会,由维瑟尔主持。19799月该委员会向总统提交了报告,建议在华盛顿特区建立一个国家大屠杀纪念馆。国会于1980年全票通过建立博物馆的法案,随后联邦政府在毗邻华盛顿纪念碑的地方拨出建馆土地。198810月里根总统参加了建馆奠基仪式、1993422日克林顿总统与以色列总统哈伊姆·赫尔佐克(Chaim Herzog)参加了建馆完成仪式;1993426日正式向公众开放,第一位访客是十四世达赖喇嘛。
美国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外观庄严肃穆,红色砖墙与灰色水泥墙相配,给人一种压抑、沉闷的感觉。进入纪念馆后,宽大的访客中心与钢架玻璃屋顶营造的冰冷气氛令人印象深刻。不过各展示区却别具特色,最使我难忘的是经过一个贴满各种头像照的展区,照片里天真浪漫的孩子、如花似玉的女士、潇洒英俊的男士们个个带着微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他们却全都在集中营中被害。这些活生生人群的无辜死亡,对人的心灵造成极大的震撼。

纪念馆内的复制车厢,当时犹太难民就是坐在这样的车厢中被运去集中营的(照片:zenobia_joy)
据馆方的统计,开馆20年来已接待了91个国家的首脑、3000多万访客,其中有900万是在校学生。这个纪念馆也吸引了许多华人游客,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以下是几位华人游客的感言:
感言一:“犹太人在美国的地位不必提,这座纪念馆修得非常棒,门票是一个当年大屠杀幸存的犹太人身份证,你带着他的身份走完整个博物馆,体验被抓,被送集中营,朋友去了毒气室,被剃光头发等过程,印象深刻的博物馆。”
感言二:“在华盛顿的时候,我去过好多家的史密森尼博物馆,而这家博物馆则是我最喜欢的一家。他们的布局,格调,还有就是这家博物馆提供的信息也还是蛮多的。这个纪念馆的大楼以及展厅真都特别的棒。话虽这么说,但是来一趟这里非常耗费精力,而且我们也不是经常来。来这里体验一下真的很棒。会占用你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你来到这里,就不会走马观花的匆匆走掉,你也绝对不会那么做的。”
感言三:“这家博物馆旨在再现纳粹的崛起和大屠杀的起因——可怕地昭示了如今社会。其中收集了集中营、贫民窟的展品、电影和照片,让你很感动,很震惊,但是不会觉得像是恐怖电影,也不会有什么政治导向。大家都应该来看一下,正如海报上所写的:下次你看到憎恨,偏执和暴力时——请记得你所看到的。”
感言四:“我实在不知道如何开始表达我这如潮水般的情感,内心一片空寂与悲伤,另外心也在疼,而且让我感到特别的恐惧。我觉得所有的人都应该来这个博物馆看一下,我们不能忘记,忘记历史就会再次受到威胁!
纪念馆内的追忆厅(照片:Squatchy)

感言五:“我们本来没有计划去美国大屠杀纪念馆,但很开心我们最终去了。因为我们需要在美國雕刻印刷局(笔者注:应该指的是造币局)前排队,所以就去了隔壁的美国大屠杀纪念馆。这个博物馆建得非常好。我很高兴我十三岁和九岁的孩子能得到教育。”
美国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纪念开馆20周年活动的主题,有一句简捷的话“永远不再发生”(Never Again),言简意赅。人类历史上的此类惨剧,无论在哪里、也无论以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确实不该再发生了。

让我流泪的中国抗日远征军女兵——刘桂英


李悔之
   博主按:中国男人总爱说“大丈夫流血不流泪”。然而,现实中的我却时常会独自一个人流泪……看来,这辈子俺是做不成“大丈夫”了。
   刚才在百度空间读了湖南女杰刘桂英的事迹,我竟大白天流泪了……
   想不流泪也难:63年前的抗日战争期间,由于迷路,一支3万多名中国远征军部队,被困在印度的原始森林——野人山。在三个多月时间里,九成左右战士在饥饿和疾病折磨面前悲惨死去,只有三千名左右将士最后活着走出来。而刘桂英是唯一的一名女战士。
   让我流泪的,不仅是远征军几万名战士的悲壮惨死,还在于刘桂英在“解放”后的悲惨遭遇——因为有跟随远征军出国征战的“历史问题”,刘桂英成了“女特务”和“黑五类”,被揪出来批斗。1962年,她被遣送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这一改造就是30年……
   30年,对人的一生意味着什么???
   更令人揪心的是:刘桂英和她的战友们在缅甸的壮烈故事,"解放后"几十年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所知--他们与六百多万死亡国军战士的事迹,长期被冰冷的意识形态尘封在一个没人瞧得见的历史角落!纵然到了今天,人X日报编辑同志仍然坚持“在我爷爷领导下,中国人民坚持了八年抗战”一类历史话语。
   英雄刘桂英的更伟大之处在于:“平反”之后:从1992年到1994年,只有可怜四百元生活费的她,坚持每月给一位家境贫寒的大学生寄去30元钱,直到那个孩子大学毕业……
   在刘桂英女士悲壮而伟大的人生传奇面前,我感到自己的“男儿泪”流得并非“没出息”,而是流得“值”——因为我流的并不是眼泪,而是心头滴下的血!
   (鄙人暂时休博期间,将转发一些有价值的文章)
   
   附:《中国远征军惟一一位活着走出野人山的女兵
   (原文地址http://www.1n0.net/jszl/jse/57980_5.html)
   刘桂英,女,1920年生,湖南长沙人(后定居安徽怀宁和合肥)。
   悲壮的中国远征军:仅有一名女兵走出野人山。
   在中印缅交界处有一片方圆数百里的原始森林,63年前,3万多名中国远征军战士惨死在这片危机四伏的“绿色魔窟”里,这是世界军事史上极其悲惨的一段往事。
    活着走出这片原始森林的3000多名战士当中只有一位女战士,这位坚强的女战士至今仍然健在。谈及当年那段惨绝人寰的往事,这位85岁高龄的抗日老英雄不禁泪如泉涌……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了。战争开始以后没多久,我国仅有的几条国际交通线路就相继被切断了。1938年8月,由20万名中国民工修筑而成的滇缅公路全线通车,所有国际援华物资几乎都通过滇缅公路进入中国。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入侵缅甸,企图切断滇缅公路。
   为了保卫滇缅公路,1942年3月,国民政府抽调了10万名精兵组成远征军奔赴缅甸,和英美盟军携手抗日。中国远征军千里扬戈,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受到沉重的打击。但后来因为盟军配合不力,战斗失利,远征军不得不撤退。可残忍的日军欲置远征军于死地,切断了远征军的归国通道。远征军的将士们跟随杜聿明将军选择了一条无比凶险的回归之路——穿越一片叫做野人山的原始森林进入国境。
   在进入野人山之前,远征军战士们万万没有想到,这片原始森林竟然是一个异常可怕的“绿色魔窟”!由于森林里野兽肆虐,瘴气弥漫,疾病流行,缺医少食,3万多名远征军战士丧命于此,这是世界军事史上极其悲惨的一段往事。
   最终活着走出野人山的战士只有数千人,这其中只有一位女战士。这位女战士至今仍然健在,她就是如今定居在安徽合肥的85岁的刘桂英老人。
   回忆起当年那场大悲剧,刘桂英老人的眼睛湿润了,她用颤抖的声音说:“现在回想起来,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当年竟然能够活着走出野人山!翻越野人山的时候,我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死也要爬到祖国的土地上去死!”
   盟军配合不利,远征军闯进“绿色魔窟”
   1920年,刘桂英出生在长沙郊区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里。她3岁那年,长沙久旱无雨,因为家里的农田颗粒无收,家人实在养不起她了,只好忍痛把她送给长沙一户姓刘的人家当养女。在她10岁那年,养父和养母相继病逝了,养父的好朋友韩叔叔把她送到长沙贫女院安身。1937年,在贫女院里面学习了7年的刘桂英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长沙市湘雅医院护士助理班学习护理知识。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桂英和几名热血青年一起报名参加了中国军队新22师。她被分配到野战医院,成为一名女护士兵。
   1942年3月8日,日军攻占了缅甸的首都仰光,切断了中国当时最重要的国际运输线路——滇缅公路,威逼印度和中国的大西南。为了保卫滇缅公路,中国政府抽调了10万名精兵组成远征军奔赴缅甸抗日,刘桂英就是这10万名战士当中的一员。
   刘桂英至今仍然会哼唱那首《中国远征军战歌》:“枪,在我们肩上。血,在我们胸膛。到缅甸去吧,走上国际战场!”当年,她和战友们就是唱着这首歌抵达中缅边境的。
   到达缅甸以后,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但后来因为英军配合不力,远征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5月上旬,中英军队开始撤退。日军切断了远征军的归国通道,少数战士跟随美国统帅去了印度,大部分战士都在杜聿明将军的带领下走进了野人山,他们准备从那儿绕道回国。
   野人山位于中印缅交界处,绵延千里,纵深200多公里,山上乔木遮天,终年不见天日,猛兽成群,蚂蝗遍地,传说还有野人出没,当地人把这片方圆数百里的无人区统称为野人山。1942年6月,数万名疲惫不堪的远征军战土走进了野人山,开始了他们的“死亡之旅”。
   “那片原始森林浩瀚得如同大海似的,成千上万棵生长了千百年的大树巍然耸立着,层层叠叠的树叶遮住了天空,阳光照不进来。偶尔看到筛子眼儿那么点儿大的天空,我们就会觉得精神一振。”刘桂英回忆说。
   到了晚上,豺狼虎豹全都跑出来了,野兽凄厉的吼叫声回荡在山谷里,听得人毛骨悚然。战士们用芭蕉叶和树枝搭成棚子,一个棚子大约有三四平方米,能睡10个人,大家就挤在棚子里过夜。
   刘桂英、何珊、笑春、孙月霞和王苹这5名护士班的女兵跟在队伍后面徒步前进,走了几天后,她们的脚上都冒出了血泡。旧的血泡破了,脚板上又冒出新的血泡。每个女兵的脚上都是血泡连着血泡,血泡叠着血泡。如果沙子掉进鞋子里,嵌进血泡里,那可真是痛得钻心啊。
   一天,一条湍急的河流拦住了战士们的去路,大家都得踩在河水里,一步步趟到对岸。虽然河水只有腰深,但是这对于女兵们来说却很困难。刘桂英和护士长何珊正处于生理期,身体根本就不能浸泡在冷水里,但是她们别无选择,只能咬紧牙关硬着头皮在冷水里走。每走一步,她们身后的河水里就会泛起一片鲜红色……大家在河水里整整走了两天才爬到对岸一条狭窄的山路上。两天下来,大家的身子都泡得肿起来了,全身都是鸡皮疙瘩。
   进山10多天以后,热带原始丛林的雨季到来了,天天都下着倾盆大雨,道路泥泞不堪,战士们举步维艰,下山的时候就在泥水里滚。有时山洪“轰隆隆”地冲下来,一下子能冲走很多人。’有一次,刘桂英看到整个班的战士一起被山洪冲走了。
   军部那张地图也不管用了,战士们经常是走了好几天又回到原点。在这片原始丛林里面,他们迷失了回国的方向,回家的路出乎意料地艰险而漫长。
   一个月后,部队开始断粮了,有几名战士饿死了。杜聿明只得把驮物资的100多匹战马都杀了,让战士们饱餐了一顿。战马吃光以后,大家就开始吃皮鞋,吃皮带,就连手枪套也成了他们的食物。当这些东西全都吃光以后,大家就只能够靠树皮和草根来维持生命了。 一天,一位战士看到河边长着野生魔芋,极度饥饿的他急忙挖了一小块儿野生魔芋,用舌头舔了舔,谁知道他的舌头马上就肿了起来,连话都不能说了,直到4天以后他的舌头才消肿。有的战士误食了有毒的植物,痛得满地打滚,哀号不止,但是因为没有药品,大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毒死。
   连续多日以树皮和草裹腹,很多战士的身体开始浮肿起来,步履蹒跚。有的战士走着走着,突然“扑通”一声跌倒在地上,然后再也爬不起来了。刘桂英和护士班的另外4名女战士想:我们5个人要走就一起走,要死就死在一起!她们手拉着手,互相鼓励着往前跋涉。
   雨季的丛林是蚂蟥的天下,丛林里面到处都是蚂蟥。战士们走在路上,这些嗜血的魔王就昂着头在树叶上等候,人体一接触到树叶,它们就趁机爬到人身上吸血。缅甸的蚂蟥个头特别大,据说一只大蚂蟥一次能吸一斤血呢!小蚂蟥会通过衣服的缝隙钻进人的皮肤里,不知不觉间,它们已经把人体内的血吸了出来。等到战士们发现的时候,蚂蟥已经变得又粗又大了。刘桂英每天都能从身上逮到一大把蚂蟥。至今她腿上还有很多伤疤,都是当年被那些蚂蟥咬的。和蚂蟥一样猖獗的还有蚊子。野人山的蚊子也大得出奇,翅膀一张开简直就像蜻蜓似的,战士们被咬得满身都是包,又红又肿,奇痒无比。细皮嫩肉的女兵是蚊子的重点攻击目标。有一天早上醒过来,白净漂亮的何珊发现自己脸上满是大红包,都是被蚊子咬的。她数了数,竟然有20多个大红包。她觉得痛痒难忍,只好用手拼命地抓脸,结果把脸抓得鲜血淋漓。有时走到低洼处,埋伏在那儿的成千上万只蚊子如同一片黑云似的向大家飞过来,大家只能抱头逃跑。
   成天雨淋汗浸却又无法洗澡,女兵们的头发上都生满了虱子。一只灰黑色的虱子有米粒那么大,白色的虱虮一串串地粘在头发上,头发上就好像撒满了白芝麻。女兵们被虱子咬得苦不堪言,边走边抓。
   进山之前,她们天真地想:快点儿撤吧,野人山是天然屏障,撤进山里,日本鬼子就拿我们没办法了,山里可能还有很多野果和野味呢!;但走进野人山以后,女兵们才发现她们的想法是多么幼稚,野人山分明是一个可怕的“绿色魔窟”!
   在这条险象环生的死亡之路上,死神紧紧地尾随着战士们,随时都在伺机吞噬掉他们的生命。刘桂英没有想到,第一个离开女兵队伍的竟然会是温婉可人的笑春。
   进山几天以后,笑春在寻找食物的时候一不小心被毒蛇咬伤了,姐妹们及时用土方对她进行了抢救,毒性没有发作,但是她一直觉得心里闷胀难受,走路的时候没有力气。姐妹们都特别关心她,抢着帮她拿包裹,温言细语地安慰她,鼓励她。可是谁能想到,笑春还是第一个离开了她们。
   那天,刘桂英和何珊搀扶着笑春一起赶路。走着走着,刘桂英和何珊突然都想去解手,笑春便独自一跛一跛地往前走去。(後略)

中共官员为何对二战老兵如此冷漠无情?


    李悔之
   据潇湘晨报10月20日报道,65年前远征缅甸抗日的湖南常德籍老兵李锡全,经历无数的磨难后,终于在昨天回到家乡的怀抱。面对家乡亲人的欢迎,李锡全先生不禁激动万分、老泪纵横……
   昨日17时30分,列车仍然没有到达长沙。市民蔡其文已经在出站口等待了5个小时,他急切地踮起脚张望,并说:“我们只不过等了5个钟头,老人却等了65年。”出站口两侧,大家自发举起醒目的横幅。“欢迎抗日英雄李锡全回家,人民感谢你”、“热烈欢迎中国远征军英雄李锡全荣归故里”、“红网网友向老兵敬礼”……有一句更是打眼:“抗日英雄李锡全,你才是真正最酷的绝对男人。
   从这篇报道的内容和报道中的画面情景来看,这是一个由民间自发组成的一个欢迎活动,有近两百位普通市民、志愿者、网友自发前往。这些人从下午一时等到夜幕降临,为的只是给抗日英雄致以鲜花和掌声。与我们常见的由官方组织的敲锣打鼓、隆重热烈的欢迎场面相比,这种自然的、真正自发的、毫不做作的欢迎仪式,更具有一种感人心魂的魅力——因为这是一种血浓于水同胞之情的自然流淌,是一种纯洁、高尚爱国情怀的自然流露。是一种源于心灵深处爱国精神的升腾和闪烁!
   当我看到欢迎人群中的标语时,更令我感到十分感慨和欣慰——因为这些标语与过去我们常见的、泛滥着空洞爱国主义说教意味的标语相比,她更饱含着有一种有血有肉、情义交融的人文主义情怀。
   最令我感动的则是欢迎人群中的一条欢迎标语:人民欢迎你——这是一条由五个人手中的一块牌子组成的欢迎标语。看到这条标语,笔者流下了久违的泪水,因为这条由五个民众手中牌子所组成的标语,蕴含着丰富的内含——她不仅代表着一种源于灵魂深处的感恩情怀,更是国人正在觉醒和开始走向成熟的一种象征(虽然是小部分)——众所周知,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由于国共两党兄弟阋墙,令中华民族卷入了一场巨大的灾难之中。

   而一九四九年之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民党在抗战中所作的一切贡献被畸形的意识形态尘封在历史的阴暗角落里。更多的则是被严重扭曲了(考虑到一些“爱国者”的心理承爱能力,这里还是不说“严重歪曲”为好)。而这次国民党老兵李锡全归国却能得到民众的自发欢迎,更打出了“人民欢迎你”的口号,正表明我们的人民已经逐渐从旧有的意识形态牢笼中走了出来。现代化公民意识、真正的国家意识(区别于爱党即爱国的国家意识)和理性的爱国主义理念正在逐渐确立,这无疑是令人欣慰的。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篇新闻报道自始之终没有提及有官方代表前来迎接,从新闻画面中也看不到有相关的官员出现。为此,我动用了谷歌搜索,试图搜索到益阳市有关政府部门官员接见李锡全先生的报道,结果也毫无结果。这确实是一件令人难受、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与那位失落菲律宾群岛三十年的日本二战老兵弘小少尉回国后受到万人空巷的欢迎相比,我们的政府是不是做得太不够了些?或者是太绝情了些?更是否太愚蠢了一些?——

  现在不是要争取国民党么?不是要台湾回归么?为什么如此一个绝好的“统战”机会都不抓住?纵然当地的党政官员“日理万机”没有时间来迎接一位他们心目中的“小人物”,而那些“参而不议”、平时专爱提笼架鸟的政协官员们又到那里去了?你们不会说是没有得到消息吧?——网上的网友都知道了,二百多市民都知道了,你们这些专管“统战”工作的政协领导们是真不知道,还是认为国民党的抗战老兵不值得劳你们这些太爷们前去迎接?!
   呜呼,哀哉!此等怪事,实是国家不幸,民族之悲!

二战老兵应站在国家荣誉的最高领奖台


西窗飞雨
时光飞逝,那些当年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抗战英雄们,大多数已经辞别人世,即便有幸活着的,也都是风烛残年。有资料统计,黄埔同学会的名册里有大约3000名抗战老兵,预计全国的抗战老兵应该在2万名左右,平均年龄90岁以上。龙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黄晓丹介绍,目前已经找到了约2000名原国民党抗战老兵,但90%的老兵还没找到。这些为保家卫国曾经九死一生的抗战老兵,大都在偏远的山区农村,生活很是清贫困苦。

河南叶县90岁的吴丰其是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孤苦无依的他中风卧床后却无钱医治。由于历史原因,吴丰其老人终生未娶,一直居住在只吴村村外坟地旁一个不足八平米的窝棚里。老人过继的侄子多年前也已去世,60岁的侄媳妇说,丈夫患病去世后家里欠了很多外债,根本没钱送老人去医院。像吴丰其这样生活艰苦的抗战老兵,即便我们没有亲历,也能感受到那种岁月沧桑刻在心中的硬茧再也磨灭不掉。

他们是国民政府的士兵,他们服从的是国民党的命令,这种历史的身份,决定了他们属于国民党反动派,决定了他们在文革中必须经受精神摧残,决定了他们根本不能享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享有的抚恤和优待。

他们逐渐被遗忘。他们在战场上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虽然奏响了青春的壮歌,但在硝烟散尽,才发现,那是绝唱。

他们的逝去,让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可能尘封,让追逐时尚的年轻一代可能忘却,因此,他们的逝去,不仅是生命的殒落,更是精神的荒芜。


美国人从来不曾遗忘牺牲在世界各地的美国大兵,哪怕是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也要努力搜寻他们的遗骸。美国国防部负责搜寻工作的分析家阿隆·莱尔承认,半个世纪后寻找当年的遗骸,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需要考古及人类学家、炸弹排除专家等专业人才并借助全球定位系统、金属探测仪以及地层辐射雷达等高技术装备。仅在朝鲜境内挖掘出的美军遗骸220多具,美国政府就支付了3000万美元。美国政府之所以看重每一个士兵,不仅是因为他们在为美国利益而战,而且也因为 “这是他们的使命,是高贵的行动,每个美国军人入伍时,都得到了这一承诺。”2004年5月30日阵亡将士纪念日,数以万计的美国二战老兵抵达首都华盛顿,其中还有曾作为海军飞行员参加二战的前美国总统老布什。时任总统乔治·W·布什发表讲话称“他们把生命中最好的年华贡献给了他们国家有史以来最重大的使命”,向二战老兵致敬。


乌克兰有部法律,叫做《老战士地位及其社会保障法》,专门规定政府对国家功勋人员的社会待遇保障问题。参与二战的功勋人员,均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数额不等的国家奖励,以及国家铁路航空给予的免费旅行优惠。在俄罗斯,从购物、通讯再到交通,一系列优惠和折扣抛向老兵。俄罗斯国际航空公司为老兵们提供至俄罗斯国内和欧洲国家的 “免费航班”,该公司表示,曾有数千老兵享受到了这项服务。在法国,国防部曾授予百名美国老兵以最高级别的荣誉勋章———“荣誉军团”勋章,其中老兵霍斯勒由当时的希拉克总统亲自授勋。面对如此殊荣,难免让人生出“我感到一切的付出都很值得”的高尚与自豪。

据《我认识的鬼子兵》作者方军说,侵华日军老兵在日本还有25万人,每月有日本天皇的“恩给”,相当于日本普通工人工资的1/3。如果战死者的遗孀一直未婚,也可以领到“恩给”。“来华谢罪的东史郎,每个月21万日元的‘恩给’;卢沟桥上下跪忏悔的日本侵华老兵本多利太,每月也领取19万日元。”尽管日本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最终战败,但并没有影响到日本老兵享有的国家荣誉,不仅在物质上有天皇的恩给,而且精神上有政要“参拜”的抚慰。

中国的二战老兵,或许曾经得到过政府发放的补助,但那不过是基于生活困难而给予的生活补助而非基于国家贡献而给予的优抚。至于授予荣誉勋章,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二战老兵因为等不起而遗憾地离开人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国家正义的悲哀,一个民族良知的冷漠。


近日,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社会保障的新闻引发社会舆论高度关注,以为这是可以写进历史的大事件,是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的里程碑。

国民党的二战老兵,严格地说,应当是国民政府的二战老兵,尽管他们抵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贡献有目共睹,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生活的并不幸福,不仅没有政治上的名分,而且没有经济上的优待。摒弃党派之见,将二战时期的国民政府老兵视为一名普通的国家公民,给予其应有的社会保障,本该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在,却被看成是一种恩赐,确是让那些活着的老兵五味杂陈。

在举办纪念抗战胜利等重大活动以及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时,民政部建议当地党委、政府邀请原国民党抗战老兵参加,并予以慰问。想想当年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看看当下不具荣誉生活贫困,想想当年政治运动中被批斗为反革命,看看当下重大仪式上被抬举为座上宾,确是让那些活着的老兵百感交集。

他们需要在庄重的场合,受领一个国家的荣誉。他们需要以严肃的仪式,接纳一个民族的尊敬。

他们不在乎物质。或许,他们是生活苦惯了;或许,他们是精神超然了。“我现在什么都不要,我只要国家承认我是抗战老兵,给我发枚功勋章就行,真正属于二战老兵的功勋章。”抗战老兵罗国忠如是说。

他们的身上承载着国家的历史苦难,他们的身上彰显着民族的历史荣光。倘若不争朝夕,我们将永远没有机会向二战老兵表达我们的尊敬和褒奖了。

中国为何没有二战老兵?

我们经常责骂日本人篡改侵华历史,可我们却不反思我们自己更多的篡改了抗战历史!一个连二战老兵都不承认的国家,一个其领导人口口声声感谢日本侵略并主动免除其战争赔款的国家,别人否认侵略当然也就顺理成章!恢复真实的抗战历史,给抗战老兵以应有的尊重和待遇,使百姓明白抗战是为国而不是为一党,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现在退休军人待遇分长征式、三八式、解放式三种,把其它党的二战老兵排除在外,后来甚至连参加朝战和对越反击战这两场不义之战也有待遇,这只能说明我们不是在为国,而是在为党!全世界参加二战的国家,至今只有中国没有二战老兵一说。

国军王牌军之一,粤系“铜军”64军抗战老兵黄建文自述他跟国军浴血抗日。(视频截图)


2012年,97岁高龄的桂系钢七军李子义中尉,老人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一生参加大小恶战300余次。(网络图片)


国军王牌军之一,白崇禧桂系钢七军中尉李子义老人所获得的勋章。(网络图片)
抗日战争的历史另一面,你只要从包头开车到延安走一路就明白了。天寒地冻时,黄河冰面上大卡车、坦克都能直接开过去。但是,日本人占领了整个内蒙,延安近在咫尺,却没有进攻,更没有轰炸过,而重庆却多次遭轰炸。这件事情要问潘汉年、饶漱石、李士群、关露、何长工。当然,周、毛最清楚。
被遗忘的二战抗日老兵们
大陆网友讲述被遗忘的国军二战抗日老兵们。

大陆国军抗战老兵的凄惨晚年。(网络图片)


粤系国军64军155师抗战老兵黄建文痛诉在中共统治下的凄惨晚境:"狗都没有我们凄凉!"(网络视频截图)
网友:志愿者们去看望张灵甫74军抗战老兵蔡寿康。老人国民政府颁发的勋章文革时由于害怕被自己销毁了,然后志愿者们为他作了一枚勋章。老人很开心的笑了,但是又说了一句话:我戴着它去外面,不会有事吧?那一刻,不仅你们,我也哭了。
网友:不少志愿者在走访老兵的过程中哭到几近崩溃。
网友: 抗日的英雄,晚年不甚嘘唏。
网友: 记住,这样的仇恨是不共戴天的血仇!

(视频:不朽的光荣—— 伟大的中国卫国战争: 1945年8月,蒋中正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历时14年艰苦卓绝浴血抗战,采用白崇禧上将率先提出的抗日持久战战略,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迎来了近代历史上最伟大与荣耀的时刻。)

第七軍軍長李本一

第七軍軍長李本一
  
   7軍的歷史應該是國民黨部隊中比較長的一支,它是新桂系的起家資本,也李宗仁、白崇禧等人賴以在政、軍兩界發展的依仗。在北伐戰爭時期,第7軍的赫赫戰功被賦予了鋼軍的名號,足以表明這支部隊的戰鬥力了。編遣會議後,李、白始終蠢蠢欲動的反蔣,並且在19294月反蔣失敗後,仍在廣西維持了長達九年的割據局面。不過在這一時期內,第7軍作戰機會不多,其實力也得以保存。但在抗戰爆發時,第7軍的精銳在上海損失殆盡,此後長期在大別山和日軍打遊擊。經過六年的遊擊戰,第7軍發展出一套特有的山地戰術,可算是開創了中國山地兵的先河。為此,胡宗南還邀請7軍的基層幹部去中央軍校七分校教授山地戰術,並以此成立了中國的第一支山地兵師——31。內戰爆發時,第7軍的表現機會不多,主要集中在頭兩年的攻勢、追擊作戰中,這一方面是該軍所處的戰略位置所致,另一方面也是白崇禧對該部的特別關愛。其程度和胡宗南愛護第1軍一樣,其結果就是要麼不大打,一打就在衡寶戰役中遭到了重創,使人大跌眼睛。
  
   李本一是廣西容縣人,原名李善寬,生於1902年。李本一出身窮苦人家,小時候讀不起書,靠給別人打工艱難渡日。這使他在從軍後十分注重知識的汲取,並且練就了一手好書法,據說用腳也能揮灑自如,十分不易。李本一18歲入伍當兵,靠著戰功逐級提拔,由於他打仗過於勇猛,右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均被打斷,身上也是彈痕遍身,此後在軍中得了一個死打爛打的名聲。也正因為如此,李本一作為新桂系中的後起之秀,得到了白崇禧的賞識,並將其保送到南寧軍校深造。
  
   抗日戰爭爆發時,身為第1715131026團上校團長的李本一隨部參加了淞滬會戰。一開始李團是幸運的,因為他不是先頭部隊,先到戰場的那幾個團幾乎都被日軍打殘了。等到李團趕到戰場時,已經接近了會戰的尾聲。於是,第7軍乃至於第21集團軍主力是否能安全撤出戰場的使命,落到了李本一的肩上。為了保障主力的安全轉移,李團堅守嘉興不退,全團無一退卻,在戰至僅剩200餘人的情況下終於接到了撤退的命令。幾十年後,曾經做過李本一上級的徐啟明在接受臺灣中研院的採訪時,仍對李在當年的表現讚不絕口。
  
   7軍奉命轉移到大別山打遊擊後,李本一先後擔任過安徽省第5行政區督察專員、皖東遊擊司令、第5戰區第10遊擊縱隊司令、第138師師長、第176師師長、第7軍副軍長兼第171師師長等職。在六年的大別山作戰中,李本一打日軍是十分積極的,但是在皖南事變後和新四軍也沒少打。甚至到了抗戰勝利之後,內戰爆發之前,仍沒有停火過。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這位反共幹將在被解放軍俘虜後,沒能躲過厄運。
  
   抗日戰爭勝利時,軍事委員會對收復首都進行了一番頗費工夫的籌措,比如由哪支部隊進駐,該怎麼進去,進去後要有什麼表現,承擔什麼責任,等等等等。但是等這幫紙上談兵的人終於制訂出了一份計畫時,卻意外的得知,李本一帶著他的171師早就開進南京受降去了。前面說過,李、白有過割據廣西的歷史,與老蔣始終是面和心不和的。這次的李本一事件,自然與他們脫不了干係。李本一進入了南京,打出了受降大員的招牌,不僅給偽政府要員封官許願,還收受了大量的房產金錢。這樣一來,國府當局顏面何存?當即由陸軍總司令部下令,嚴令李本一退出首都,等候授過權的受降部隊前來接受。李本一在南京瀟灑一番後便也知趣的撤離了南京,前往真正的受降地——蚌埠去了。但是李本一的行為成了中央軍嫡系將領的攻擊目標,諸將領紛紛要求懲辦,不過都被白崇禧一一壓下,李本一仍舊當他的第7軍中將副軍長兼第171師師長
  
   內戰爆發時,李本一隨部與解放軍在安徽交鋒,並在靈壁、泗縣等地取得捷報。當國軍對山東實施重點進攻時,第7軍也隨之調到山東。此後整編第74師被圍,離該師最近的第7軍、整25師和整83師成為了解圍的主力。可惜三個部隊各懷鬼胎,都是出兵不出力,坐看整74師覆沒,張靈甫等將領陣亡。事後國防部追究責任,對整25師和整83師的指揮官作出了處罰,但是對於新桂系的第7軍不好下手,畢竟白崇禧位高權重,動第7軍,容易落的個打壓雜牌的名聲。有人就出了主意,拿李本一開刀,重談李當年在南京的作為。白崇禧要保第7軍整體,就不便顧及個體,於是在白對李的再三保證之下,李本一歸案1947725日,國民政府明令公佈陸軍少將李本一著即免官,並剝奪原授該員之忠勤勳章及陸海空軍甲種一等獎章、干城甲種一等獎章、華胄榮譽獎章,此外軍事法庭判處他三年有期徒刑。不過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做做樣子,李本一在監獄裡了三個月,就在白崇禧先前的保證下重回第7軍當副軍長了。好麼,三年變成三月了……  
   19483月,李本一接掌第7軍(時稱整編第7師),當時他不會想到,躊躇滿志的他會成為第7軍的末代軍長。當時的第7軍未被賦予作戰任務,李本一就帶著部隊先後在信陽和孝感整訓。在19493月與解放軍江漢軍區的交鋒中,第172師損失一部,李本一沒有想到,他所率領的精銳竟然會被共匪的地方團隊擊敗,但這次戰鬥沒有引起李本一的重視,他過高的估計了自己部隊的戰鬥力,而且也忽視了當時部隊的士氣。
  
   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後,江防沿線的國民黨軍隊有如飛毛腿一般的往南轉進19498月,位於湖南的中央軍竟然宣佈了起義,而始終貫徹反共反蔣思路的新桂系為了獲得美國支持,竟然堅持抵抗,這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這首當其衝的,就是李本一的第7,根據小諸葛白崇禧的部署,要李本一在青樹坪伏擊解放軍,李到也不負眾望,給了解放軍的追擊部隊一個措手不及。但回過神來的解放軍立即集中兵力圍攻第7軍,這回輪到李本一措手不及了,這原本是進攻的部隊就這麼三下五除二的被解放軍擊潰,7軍的副軍長淩雲上、參謀長鄧達之、第171師師長張瑞生和第172師師長劉月鑒全部被俘,只剩下個光杆軍長李本一沖出包圍圈回廣西覆命去了
  
   這一結局,使小諸葛頓時氣的七竅生煙,不過他沒有處罰李本一,要和共匪幹仗,還是需要李本一這樣的猛將的。白一面重新調整廣西防務,一面升李本一為第3兵團副司令官,並要其重建第7。經過東拉西拼的,終於以廣西的幾個地方保安團,搭建起了171師和172師的架子,再加上在衡寶戰役中未受損傷的224師,李本一似乎又有了些底氣。但他沒想到,解放軍攻入廣西後,他的224師首先在梧州覆沒,師長劉昆陽被俘,緊接著第172師又由師長劉維楷率領在百壽起義了。李本一只得帶著171師向3兵團張淦的司令部靠攏,但又沒想到,最後賴以堅持的171師師長楊受才卻拋下張司令官和他李軍長跑了1130日,第7軍殘部在博白覆滅,李本一化裝脫逃,但仍不免於1216日在平南被俘。此後李本一相繼被關押在漢口、合肥。1951824日,李本一經過公審,被安徽省皖北人民法院以在抗日戰爭時期殘殺三萬群眾等罪名判處死刑,並於當天執行槍決

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钢军血战青树坪 林彪共军49年遭最大惨败


作者:潇湘风云
中共元帅林彪,在国共内战时期率领四野共军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为毛共窃取了大半个中华江山,被吹捧为“军事天才”,“常胜将军”。然而,林彪一生曾经三次惨败于国军战神白崇禧。
林彪三次惨败于白崇禧
林彪第一次惨败是在1934年,蒋介石发动第5次围剿,中央红军惨败,狼狈逃窜。白崇禧率桂军围剿偷渡湘江的中央红军,林彪率领红一军军团几乎全军覆没,血染湘江。
第二次是1946年国共在东北战略重镇四平的首次大决战,国防部长白崇禧督战指挥杜聿明部中央军精锐,将占领四平的十多万林彪共军打得丢盔卸甲,死伤数万,林彪本人化装成伙夫才得以逃命。如果不是蒋介石在美国高压下被迫宣布东北停战,林彪共军早就被白崇禧统帅的国军彻底剿灭,根本不会有日后的死灰复燃,东山再起。
1949年湖南青树坪战役,是国共两大“战神”之间的第三次对决,林彪再遭惨败,其49军“虎贲之师”被几乎全歼,毛泽东震怒。据传周恩来接获战败电报后,当场流泪无语。
在1949年国民党风雨飘摇,一溃千里的情况下,冷静并敢于抓住机会进行果断反击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也只中华战神白崇禧一人而已。
小诸葛设伏 桂军血战青树坪
林彪第四野战军自辽沈、平津战役后, 迅速扩张,百万大军在林彪、第二政委邓子恢率领下,强渡长江,直扑华中南,气势汹汹。
当林彪共军逼近,1949年8月4日,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一级上将)、第一兵团司令官陈明仁(中将)和唐生智(一级上将)率部近8万人叛变投共,长沙沦陷。
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立即于8月5日、6日两天,连续派飞机飞临长沙、株洲、湘潭、邵阳上空,轰炸扫射,散发传单,对陈明仁第一兵团叛军进行策反,在白将军的感召下,陈明仁兵团4个副司令官刘进、彭璧生、张际鹏、熊新民,第71军军长彭鄂率71军,第14军军长成刚率第10师、第62师和63师一个团,第100军军长杜鼎率19师、197师一个团, 共4万余人弃暗投明,投奔白崇禧。
此时,为了报四平惨败之仇,林彪亲率四野中路军总共6个军19个师,由叛贼陈明仁手下带路,前来围剿白崇禧统帅的铁血桂军。
“小诸葛”白崇禧恨林彪欺人太甚,竟敢以久战之师孤军深入。他对部下说:“极度自信,这是林彪的老毛病了。他以为有陈明仁的手下带路就万无一失,也太小看我能征惯战的八桂子弟了!”
于是白崇禧决定在青树坪、界岭一带布下口袋阵。青树坪在距湖南湘乡西南140里的群山之中,扼守湘中通往湘南的咽喉之地。白崇禧一面命湘乡的部队做溃退状引诱林彪轻兵冒进,一面命已经退守湘桂边境的的桂军名将张淦率桂军第三兵团星夜北上,在青树坪一带设下埋伏,专等林彪共军上钩。
林彪属下49军军长钟伟,中共称之为“中国的巴顿”,是个打仗不要命的猛将,49军号称中共的“虎贲之师”,下辖145、146、147、162共4 个师,总兵力为5万余人。钟伟遵照林彪“要敢于奔袭作战”的指示,率部急速追击,孤军深入,成了林彪中路军的前锋。
在衡阳五桂岭总部的军事会议上,白崇禧听完关于共军146师行踪的汇报后,作出部署:“先以小部队节节阻击,把共军引进来。尔后集中主力王牌第7军、71、172师和第46军236师从两侧迂回,力求全歼深入青树坪地区之敌”。
白崇禧对此役前线指挥官、第3兵团司令张淦(陆军中将、钢7军前任军长)说:“对付林彪,就是三个字:快、猛、狠。当年在四平制服林彪凭的就是这三个字!”
钟伟的49军不知有诈,贸然闯入桂军的埋伏圈。此时,49军离林彪中路军主力已经有近两天的路程。
冲入青树坪的49军146师,被桂军精锐钢7军(军长李本一中将)和第48军围了个水泄不通。
青树坪之战空前惨烈。在4架飞机和20余门大口径火炮支援下,铁血桂军浴血奋战,发起一轮又一轮的轮番冲锋。在塔子山高地,桂军冲锋37次,在共军436团方向,桂军的两个营在空军4架次战机的支援下,向共军第3营阵地轮番攻击20余次。青树坪一带硝烟弥漫,遮天蔽日,杀声动地,枪炮轰鸣。
此役桂军浴血奋战,重创林彪49军并几乎全歼“四野虎贲师”146师,令毛泽东十分震怒。1949年9月9日,毛在致林彪、邓子恢的电报中称白崇禧是“中国境内第一个狡猾阴险的军阀”。林彪也曾对苏共《真理报》记者说:“我认为在国民党军将领中,白崇禧是最有才干的。”
代总统李宗仁评价青树坪战役是“徐蚌会战以来,国军所打的唯一胜仗”。
共军伤亡被隐瞒
青树坪战役,中共一直隐瞒了真实伤亡数字,只承认损失林彪146师800多人,145师伤亡470余人。半年以后的1950年4月,第49军番号撤销,因此青树坪战役成为钟伟指挥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斗。
按照共军对青树坪战役过程的描述,钟伟49军几个主力师浴血奋战至少两天,顶住了桂军几十次飞机枪炮的猛烈进攻,有的地方甚至连炊事员都在团长亲率下,拿枪上阵,与连日军都恐惧的桂军展开“白刃战”。
许多人提出疑问,共军几个主力师打得这么激烈,损失不可能这么少。为什么后来146师被认为是打残了?甚至四野后来在追歼钢7军的时候提出了“不忘前仇不留后患”的口号?就冲这个口号,就知道林彪共军的损失远不止其公开承认的数字。
其实看中共军史,大家要知道潜规则。通常公布的伤亡数字乘以十倍,才是真实的。
换言之,青树坪之战,林彪四野49军损失应在13,000人以上,相当于一个整师的兵力。此战共军的损失应高于49年底粟裕指挥共军偷袭金门惨败。
铁血桂军 共军日军深为恐惧

1937年,淞沪会战战场,铁血桂军向日军冲锋反击。10月的一天,仅桂军廖磊集团军便战死6位旅长,上万桂军敢死队队员大部分壮烈牺牲。白崇禧痛心疾首,连日饮食不进,谋思抗战对策。(网络图片,视频《不朽的光荣》中的一画面。)
白崇禧指挥的桂系第七军,即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在1926年的北伐期间,在江西大败北洋军阀孙传芳,被孙传芳敌军誉为“钢军”(军长李宗仁),并荣获蒋中正和国民政府通令嘉奖为“钢军”,从此威震天下。钢7军也是北伐最激烈、最具决定性关键的龙潭战役(南京保卫战)的主力军。1927年8月,总指挥白崇禧指挥李宗仁桂军和何应钦黄埔第一军,在江苏龙潭地区消灭孙传芳10多万人的“五省联军”,奠定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基业。
不少国民党元老对龙潭战役印象犹深,于右任老先生曾写对联:“东南一战无余敌,党国千年重此辞”。行政院长谭延闿亲自赠对联赞颂白崇禧:“指挥能事回天地,学语小儿知姓名。”
铁血桂军,也是令共军和侵华日军深为恐惧的国军王牌军之一。
参加青树坪战役的白忠耀,后来曾任广州军区第55军军长。他回忆此战时说:“我们从东北打到湖南,打败过蒋介石嫡系中央军五大主力中的主力、王牌军中的王牌新1军和新6军,但从没见过如此顽固勇猛的桂军。”
大陆《读者报》曾经报道:彭德怀在红军时期就说过:“黔军,滇军是两只羊,湘军却是只狼,而广西桂军更是猛如老虎恶如狼。” 国共内战时期,刘伯承曾在大别山制订歼敌顺序是:先打最弱之保安队,再打较强之中央军,最后打最强之桂军。粟裕等相当多中共高级将领在国共内战时期有过这样话:要分清哪些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一要看装备,美式装备的肯定是精锐部队;二要听口音,广西口音的部队一定也是精锐部队。如果既有美式装备又有广西口音,那绝对是国民党中最精锐的!
美军驻华司令史迪威将军曾高度评价说:“广西士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
日军对中国军队战斗力排名,铁血桂军居前列,被誉为国军“杂牌军中的王牌”,“战斗力可以和中央军最精锐的部队相比”。
抗日战争中最令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中,主力也是铁血桂军和孙连仲西北军。抗战胜利,参加徐州会战的桂军将领白崇禧、李宗仁、李品仙,西北军孙连仲、池峰城、田镇南,以及中央军汤恩伯等人,均荣获“青天白日勋章”。

(视频:不朽的光荣—— 伟大的中国卫国战争: 1945年8月,蒋中正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历时14年艰苦卓绝浴血抗战,采用白崇禧上将率先提出的抗日持久战战略,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迎来了近代历史上最伟大与荣耀的时刻。)

(视频:捍卫中华 战神白崇禧——碧血黄花岗 万世流芳颂

(视频:1945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双十国庆日,日军北平投降: 中华民国首任国防部长、抗日持久战最高战略制定者、国军多场重大战役策划部署指挥者白崇禧上将亲临现场监督,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代表中国在日军投降书上签字,北平十万余民众与美、苏、英、法代表观礼,激动高呼“中华民国万岁”、“中国万岁”、“蒋委员长万岁”、“胜利万岁”,声震屋瓦,响彻云霄。)

(视频:《一寸河山一寸血》(23) : 1939年,日机轰炸蒋中正故乡,灾民遍野,白崇禧论克敌制胜, 桂南会战昆仑关攻坚战大捷,消灭日本钢军。

(视频:《一寸河山一寸血》(14)—— 1938年,徐州会战血战台儿庄, 蒋中正亲临视察, 白崇禧助李宗仁获抗日首场大捷。

(视频:《一寸河山一寸血》29 —— 历史的血迹: 抗战期间,国军坚持敌后游击战,毛泽东和中共表面上拥护蒋委员长和国民政府抗日,背地里对日军游而不击,破坏抗日,乘民族危难发展壮大中共实力。 )

(视频:《父亲与民国》台北发布会现场播放白崇禧记录片:1966年,蒋中正总统第一个前往祭悼白崇禧的国葬,蒋经国代表国防部主祭,陆海空三军和联勤总司令部的各位总司令和部长们都来祭悼;1947年,国防部长白崇禧莅临台湾视察国军和处理二二八事变;1944年,白母马太夫人90岁大寿,蒋委员长特派参谋总长何应钦代表他本人为白母祝寿,白崇禧将军全家与5万多军民以及驻华美军司令史迪威等将领参加祝寿。)

(视频:中华民国国军军歌《老兵》:道不完南征北伐的往事 报国的心意就像一朵不凋零的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