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日 星期六

中国空军抗战的英雄奇兵—飞虎队


1940年,苏日关系趋向缓和,斯大林为了准备抵抗德军入侵,撤离了帮助蒋中正国民政府作战的“苏联志愿航空队”。美国退休飞官上尉陈纳德受蒋中正所托,于1941年8月1日成立以美国飞行员组成之美国志愿航空队(American Volunteer Group,AVG),俗称“飞虎队”
抗战期间,“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插翅飞虎队徽和鲨鱼头形战机机首名闻天下,其“飞虎队”的绰号也家喻户晓。
抗战期间,“飞虎队”的英姿。(网络图片)

【历史揭秘】中国空军抗战的英雄奇兵—飞虎队


“中国空军之母”宋美龄
第一夫人宋美龄对中国空军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民国空军创建于1932年,宋美龄担任中国航空委员会秘会长,并曾经负责当时中国空军之组建,日后被空军誉为“中国空军之母”。宋美龄因为对中国空军的卓越贡献,而荣获青天白日勋章,成为该勋章的唯一女性得主。她一生中最喜爱的别针是中国空军军徽。

蒋介石、宋美龄与美国陈纳德将军(左)。(网络图片)
30年代初,中国空军由意大利提供飞机与训练,飞机少而且落后,人才匮乏,缺乏实战经验,难以抵御强大的日本空军。宋美龄向蒋介石提出,她愿意亲自出马,设法把空军变成克敌制胜的有效武器。蒋介石于是同意并让她出面主持“摇篮时期”的中国空军。
1935年,在宋美龄的促成下,中国成了美国武器和飞机的最大进口国。1937年,蒋中正授权宋美龄掌握空军;宋美龄聘请陈纳德将军整顿中国空军。
抗战期间,蒋委员长、第一夫人宋美龄、军委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都对中国空军的建设和发展一直给予关怀和指导,经常抽空视察检阅空军。
>
台湾抗战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蒋介石(右)、白崇禧、宋美龄(左)视察中国空军。(视频截图)
白崇禧同时兼任军委会军训部部长、校阅部主任委员、航空委员会委员、整建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要职,在策划指挥国军对日作战的同时,对空军的发展也十分重视。针对中国空军装备薄弱环节和抗战中的教训,白崇禧在1939年校阅成都空军部队之后,向军事委员会提出加强空军建设的三点建议: 一、设立空军幼年学校,招收高小毕业生,以培养青少年“冒险犯难之精神”。此建议当即被中央所采纳,并很快在四川灌县创建幼年空校。二、设立空军军事学校。三、成立空军通讯兵学校。这两条亦被军委会采纳。白崇禧也因对空军建设发展的贡献而荣获一等空军荣誉勋章。
抗战期间,国军空军和来华助战的美国人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一起保卫南京、武汉、昆明、重庆、桂林等中国城市,造就了高志航和刘粹刚等空战英雄,还配合盟军反攻日本,以中国作为空军基地,轰炸日本本土,对亚洲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纳德来华 帮助中国抗日

美国陈纳德将军因对中国抗日的贡献,荣获中华民国政府颁发青天白日勋章。图为陈纳德任“飞虎队”总指挥时的照片(网络图片)
1937年7.7卢沟桥事变后,日本立即以海陆空三军,展开对上海大规模攻击作战,日军在开战之初,就企图以优势的航空兵力,歼灭刚刚培训成立的中国空军。事实上,日本空 军当时根本看不起“年幼的”中国空军有任何战斗力,因为就两国兵力比较,日本拥有自行生产的先进战机二千二百架,而中国只有购买拼装二手各国杂牌战机三百 架,训练与后勤均落后于日本许多。
宋美龄急需能干的助手帮她整顿空军,她聘请了前美国陆军航空队飞行员霍布鲁克当顾问。她问霍什么人可以在短时期内把中国空军改造成像样的军种,霍马上想到了一 个长相酷似“老鹰”而又充满剽悍之气的老飞行员,这个人就是陈纳德。
陈纳德1937年初到中国,以其人脉和技术获得蒋中正及宋美龄的信任,并以空军上校的待遇被聘为中华民国空军顾问,协助发展中华民国空军及训练飞行员。
陈纳德回到美国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并且取得罗斯福总统的支持。在1940年底至1941年从租借法案替中国争取到英国不想接收的Hawk-81A2(P-40C战斗机),这批战斗机约100架,又获批准让美国现役、退役及备役军人到中国作战。
陈纳德在美国招募约100名飞行员,当中40名来自陆军航空队、60名来自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多数为后备役军官,也有少数为美国政府授意下,自航空队中自愿退役,转往飞虎队服役之飞行员,不过这些飞官有飞过战斗机训练者不到三分之一,大部分是从轰炸机单位招募而来;另外也招募了约200名地勤人员。
面对日军威胁,陈纳德利用中国的战略纵深,建构出一套原始的预警网防卫网,为中国抗日军民撑起空中保护伞,也保卫重庆陪都不再遭受日军轰炸威胁。
陈纳德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和武汉会战,与中国和苏联空军司令官共同指挥战斗。他还在湖南芷江组建了航空学校,后来又到昆明航校任飞行教官室主任,负责给高级班授课。
飞鲨变飞虎 战果辉煌

1937年,淞沪会战,高志航大队长首战击落日本轰炸机六架,创下中日空战全胜纪录,打破了“皇军无敌”的神话,被誉为“中国空军战神”。
第一批飞虎队年轻人发挥创意,将原本绿色的主力战机P-40,画上鲨鱼尖利的牙齿和凶猛勇悍的眼睛,成为飞虎队的标志。飞虎队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除了协助中华民国抗战,飞虎队还协助飞越喜马拉雅山,从印度接运物资到中国,突破日军的封锁,称“驼峰飞行”。

飞虎队员夹克背后缝着的血幅(网络图片)
飞虎队第一次空战时(1941年12月20日),中国内陆未见过鲨鱼的居民,误将画上鲨鱼牙齿的战机称为飞老虎,从此AVG成为二战中有名的飞虎队。当时10架日本轰炸机在毫无护卫下,由越南起飞轰炸昆明,被飞虎队拦击,仓皇丢弃炸弹返回。飞虎队说击落5架飞机,但日方称只击落3架飞机,其它飞机2名机组人员阵亡。飞虎队只有一架飞机因燃料用尽迫降损失。
1941年,日军攻占香港,中国丧失了所有的出海通道,中国断绝了与世界的海上联系。云南的滇缅公路是当时中国唯一能获得支援的后勤运输线;而由印度阿萨姆穿越印度、缅甸到中国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接通了盟国的物资补给线,由于航线艰险,在驼峰死亡人数总计超过1,500人。
飞虎队战绩辉煌,同时配备国际记者团随时发布最新战果,以提高抗战时的军民士气。据官方纪录,仅在一开始的6个半月内,飞虎队在空战中,就打下115架日本敌机,而飞虎队只损失了4架飞机。从1941年9月到1942年4月的8个月中,40多次空战飞虎队共计击落日机300多架,飞虎队只损失11架。1942年12月底第三中队转往仰光协同英军作战,在2个月的空战中,美英战机空战31次,共击落日机217架。
1942年飞虎队解散,1943年3月10日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在中国成立,继承了飞虎队的任务,仍由陈纳德指挥,飞跃驼峰航线和支持中国战场抗战。
截至抗日战争结束,飞虎队共击落敌机2,600架,击沉或重创223万吨敌商船、44艘军舰、13,000艘100吨以下的内河船只,击毙日军官兵66,700名。飞虎队多数队员均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嘉奖。有10多名飞行员获得美、英政府颁发的飞行十字勋章。
“血幅”见证协同作战历史
在盟军帮助抗战时,为避免言语不通造成误会,“血幅”是抗战时期由航空委员会发给每位来华美籍飞行员的布质证章,上头绣着中华民国国旗,并写有“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等字句,象征中美并肩作战的同盟关系。美籍飞行员通常会把血幅和队徽缝在自己的飞行夹克上,以便在飞机迫降或被击落时,可以得到中国民众的协助。而血幅在对日抗战中,也确实发挥了极大效用。
陈香梅与陈纳德的忘年跨国情缘

陈纳德与陈香梅的结婚照(网络图片
陈香梅在1925年6月生于北京,父亲年少出国留学,为英国牛津大学法学博士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母亲廖香词也在英、法、意学音乐和绘画。外祖父廖凤舒与廖仲恺是亲兄弟。
1937年“七七事变”后,她随全家流亡香港,后香港沦陷,在母亲去世、父亲又在美国任职、无法联络的情况下,16岁的她与姊姊静宜带着小妹妹(最小者6岁)们一路经澳门、广州湾(堪江市)、桂林、重庆,展转来到昆明。
陈香梅到桂林后,联系上父亲,入读岭南大学,并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央通讯社,成为中央通讯社第一位女记者。由于英文佳,第一次采访,就被派去采访陈纳德。而时任美国新墨西哥州总领事的父亲陈应荣与陈纳德相熟,其姊陈静宜又在第十四航空队做护士,令19岁的她获得独家采访的机会。
后父亲因战事吃紧,安排家中姊妹赴美读书居住,陈香梅决定留下做战地记者,也造就了一段忘年情缘,两人虽相差32岁,一直彼此互相珍爱。
后陈香梅著作《一千个春天》记述两人间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中华民国之友 ——陈纳德将军
由于蒋中正夫妇的知遇,陈纳德对中华民国始终鼎力支持,陈纳德先后协助国民政府与日本、中国共产党作战,国民党将他视为在美国最忠实的友人看待,并在1945年全面抗战胜利时,向他颁发国军最著名的青天白日勋章。

1954年,白崇禧将军在台湾送陈纳德将军及夫人陈香梅返美。白崇禧珍藏有赵孟俯骏马图一幅,珍品割爱,赠送陈纳德,感谢他对中国抗战的贡献和功劳。(网络图片)
因陈纳德的反共态度,中共对陈纳德飞虎队战绩完全否定。在50年代将陈纳德定为反动的飞贼。人民日报还诬衊陈纳德在华事迹,刊登《陈纳德空运队屠杀中国人民的证据》和《美军曾恣意凌辱劫掠我同胞 昆明市民愤怒控诉 并揭发空中强盗陈纳德罪行》声称陈纳德用运输机当轰炸机参与内战和贩毒等文章篡改史实,欺骗中国人民。
1957年夏天美国空军成立50周年年庆上,陈纳德将军被选为美国空军十大领袖。
陈纳德在美国有“飞虎将军”之称,由于他在二战中的非凡贡献,1958年7月18日,艾森豪威尔总统和美国会批准晋升陈纳德为中将。7月27日,陈纳德逝世,终年63岁。美国国防部以最隆重的军礼将其安葬于华盛顿阿灵顿军人公墓。他的墓碑正面是英文墓志铭,镌刻着他所获得的各种奖章;背面是用中文写的“陈纳德将军之墓”,这是阿灵顿公墓中唯一的中文文字。

切‧格瓦拉::游擊戰法 附錄


[ 題記 ]


此一blog[ 切‧格瓦拉::游擊戰法 ]由[ 城市游擊3小 ]策劃編輯。
與其說這是「一個網誌」,不如視做「一本書籍」,將更為恰確。
呈現在諸位大德眼前,由聖戰士親撰的這「一本書」,乃郭政倫於上世紀末(©1999)的漢譯勞動成果,
現由[ 城市游擊3小 ]越俎代庖,
選擇以網路出版、版權共產自由化的方式發行。
任憑讀者隨時下載,或列印裝訂成書。
文字部份全為郭氏漢譯原文,未敢增減;
影像與音檔則為[ 城市游擊3小 ]湊熱鬧之蛇足,若有不當,罪歸[ 城市游擊3小 ],特此聲明。
最後,本書之網路出版成為可能,全賴馮建三老師、LouBodu熱心協助,
與漢譯者之無償慷慨授權,謹此拜謝。 

☆第一游擊隊軍團秘密當中的組織

page 60-62


page 60


che☆1.第一游擊隊軍團秘密當中的組織


游擊戰遵循定律,一些從戰爭當中演繹出來的普遍定律,而其它的定律,則是由於其本身的特殊性質延伸所得。如果有著在國外或是國內的遠處起鬥爭的意圖的話,想當然爾,它必須以秘密成員形式的小型陰謀活動運作,而沒有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或知曉。如果游擊隊的運動是由於一群人對於某種壓迫形式的反動所發起的,那麼這一游擊隊核心組織為了避免被殲滅所作的努力,就足以作為一個起點。但一般說來,游擊戰是一連串考慮縝密的意志行動而發起的:為了救贖他的人民,某位大權在握的頭目揭竿起義,在國外四面楚歌的條件下開始工作。
幾乎近來反抗獨裁者的所有人民運動都犯了同樣擘畫不周的錯誤。謀反行動的法則,需要高度的機密及警戒,一般說來並沒有得到注意。國家的統治力量經常可以竊知團體之間的下一步棋路,不論是透過秘密警察的制度、輕率的洩露,或是大膽的坦白宣告,比方說在我們的例子裏,襲擊行動便明目張膽地宣揚出去,卡斯楚說道:「在這一九五六年的時刻,我們將會成為自由的人或是一群烈士。」

絕對的機密,不能讓敵人在手裏握有一絲一毫的消息,應該是運動的基礎。第二點,也非常重要的,則是人員的決定。有些時候,這個決定很容易,但其它的時候卻很困難,因為你必須得倚靠那些身旁可得的,一些只是因為這責任落在他們身上的,一些在需求冒出來時剛好出現的人。或許我們沒有足夠便利的機制於這些人作徹底的身家調查。但即使如此,就算是敵方政權的人員毛薦自遂,企圖盜取機密,都不該讓他們有能力把資訊傳送出去,因為在任務開始之前的階段,準備加入活動的所有人都應該集中在幾個只有一兩人知道的地點;他們應該受到其領袖嚴格的監視,並且和外面的世界切斷一切接觸。不論何時是否有召集,不論是為了作基本訓練,亦或只是為了躲避警察,絕對不能讓所有的新進人員得到關鍵地點之外的任何認識。

在地下的條件中,沒有人,絕對沒有任何人,可以多知道無關份內的任何事;也嚴禁在任何人面前有所討論。當某些類型的人員集中管理已經開始時,為了完全掌握每個人的交往,甚至有其必要控制往來的信件;沒有人可以單獨生活,也不可以單獨行動;對於解放軍隊新進成員的個別接觸,不管是任何一種類型,都應該小心地預防。儘管女人在戰鬥中的角色有多麼積極,仍得強調她們也具有毀滅性的一面。年輕男子生活遠離在他所習慣的生活之外,甚至是精神上的,對於女人特別有需求,這是眾所皆知的。獨裁者也知道這一點,他們企圖利用這個弱點作滲透。有些時候,這些女人和她的上級搞得雞飛狗跳,甚至是聲名狼籍;很難發現任何有關於肉體接觸的蛛絲馬跡;所以,也應該禁止和女人燕好的關係。

page 61


che身處在機密情勢下為戰爭作準備的革命份子,應該是位完全的禁欲者;這也是試煉他的權威、他克制自我的條件基礎之一。如果有人一再挑戰上級的命令,一直和女人燕好,交一些不該交的朋友……等,他就應該被馬上隔離,不光是因為接觸中的潛在危險,而是因為革命紀律被違反了。

我們不能預期從一個政府手中獲得不求條件回報的幫助,不論它是友善的亦或只是不在意的,預期它允許其領土讓我們拿來使用為作戰基地;要把這情形看作是身處於一個完全充滿敵意的陣營。那些少數的例外,實在是對一般規則檢覈再三、仔細考量得來的結果。

我們不在這兒談到應該待命的人數。這取決許多的變數,實際上根本就沒辦法訂定一個數目。但倒可以說一說,想發起一場游擊戰所需要的最起碼人數。我的意見是,在嚴格的挑選過程之後,雖然有一些正常的開小差和弱點的狀況,大概應該需要卅到五十人的核心;透過他們位處於有利作戰之地形的條件、對土地的渴望、正義的一再被傷害……等等,這個數目足以在美洲的任何一個國家發起一場武裝鬥爭。

武器,如前所述,應該和敵人使用的同型。永遠要記得,原則上,每個政府對於游擊隊在它領土上的一舉一動都是具有敵意的,那麼,在作前置準備的軍團,大概每一個單位不要超過五十到一百個人。易言之,雖然讓五百個人發起一場戰爭沒甚麼不好,但這五百個人最好不要集中在同一個地點。他們的數目是如此地眾多乃至於容易吸引注意,萬一有任何的背叛閃失或是警方突襲,整個團隊就垮了;另一方面,想同時在數個不同的地點突襲,相形之下,卻又更加困難。

會議舉行的中央總部可以是對外界開放的,流亡人士可到那舉行任何種類的會議;但領袖除了特殊情況之外,最好不要出席,此處也不應該存放任何文件。領袖們應該盡可能使用不同的住屋,至少也要有人看守。武器的存放應該分散到幾個地點,如果可以的話;一切都應該是絕對機密,只能有一二人知曉。

唯有在戰事即將爆發之際,武器才可以分發給那些使用它們的人手上。所以對一個正在接受訓練的人所下的懲罰行動,特別是關禁閉,並不會產生難以獲得武器的損失。不管在任何的情況下,人民力量都不堪蒙受如此的損失。

page 62


che另一個很值得注意的因素,是那些即將打一場極度困難之戰事的力量準備工作。這些力量應該有嚴格的訓練、高度的士氣、並且對將至的任務有清楚的了解、不自負、不幻想、不對勝利有任何錯誤的希望。戰鬥會是漫長而痛苦的,有時也會吃吃敗仗;他們會瀕於被殲滅的生死關頭;唯有對於最後的勝利抱持高度的士氣、訓練和信念,或者是罕見的領導能力,才能救活他們。這是我們古巴的經驗;有一次,單單十二個人就形成了未來軍隊的核心,因為所有的條件都湊齊了,因為有一個帶領我們的人叫費德勒.卡斯楚。

除了意識型態和道德上的預備工作之外,詳細的體能訓練也是必要的。當然,游擊隊選擇的是多山或者非常荒蕪的地區作戰。無論如何,不管他們發現自己身處於怎樣的環境,游擊軍的基本戰術就是行軍,沒有任何一個走慢的或疲累的人是可以原諒的。因此適當的訓練便包括了日夜不斷地徒步旅行,一天接著一天,逐漸增加份量,一直加到讓人精疲力竭的程度,透過競爭加快速度。抵抗力和速度會是第一批游擊隊核心的基本特質。也要教導一系列理論化的原理,比方說,方位的找尋、閱讀、以及破壞行動的形式。如果可能的話,還應該有軍事步槍的訓練,經常射擊,對準遠方的目標物,更要指導節省子彈的方法。

對於一位游擊隊隊員,最後一發的子彈都得節省,都要好好利用,奉行不渝。如果把這所有的勸誡都聽進去的話,游擊隊力量可以漂亮地達成目標。

☆勝利之後的衛戍力量

page 62--64


page 62


che81.1.jpg☆2.勝利之後的衛戍力量

自然地,直到維持先前政權的軍隊被有系統地以及完全殲滅以前,仍不能稱為勝利。更進一步來說,所有保護先前政權的機制都必須掃蕩一空。既然這是一本寫給游擊隊軍團的手冊,我們把自己定為到國家防衛問題的分析,以免遭遇新武力的戰爭或攻擊。

我們遭遇到的第一個發展,是世界的公共意見、「值得尊敬的報社」、「說實話」的美國的新聞社,和其它屬於壟斷資本的國家,開始對於這解放後的國家大加韃伐,一大堆對於像人民改革法的激烈徹底攻擊。由於這個緣故,不管是先前軍隊架構的哪一個人員都不可以保留。但是,軍國主義,機械式的服從,傳統的軍人責任、懲戒和士氣的概念,卻無法被拔除乾淨,無法一蹴便躋。就連勝利者也沒辦法擺脫這束縛,這群良好的戰士,禮貌並且有一副好心腸,但是一般說來,他們卻也同時缺乏教育,他們允許和被征服者接觸,這群人自傲於他們對某些攻擊武器的專業軍事知識──數學、築城術、後勤補給──,並痛恨那些沒有文化的游擊隊隊員。
page 63


che81.1.jpg當然,在少數例子裏,有些軍人打破了與過去的關係,以完全合作的精神進入一個新的組織。這些人的用處是雙重加倍的,因為他們把他們對人民的愛結合創造一個新的人民軍。第二步則接著第一步下來:隨著新軍隊和新機制的出現,舊的軍隊消失之後,有其必要重組這新的武力。聽命於獨立的領袖底下而不計較,它先前的游擊隊成員是可以被更替的;但是很重要必須強調的一點,游擊隊軍團的指揮概念仍然是此一結構的指導原則。這些概念會決定人民軍隊的有機構成和裝備。我們要小心地在前幾個月當中,不再將新的人民軍隊推落到舊的軍事懲戒,避免又犯下過往組織的錯誤。這個錯誤會引起嚴重的適應不良,並造成完全的無組織狀態。

應該馬上為新的防衛戰爭作準備行動,一場將由人民軍所打的仗。在這些許許多多的武裝團體動盪之中,命令仍然有其各自的獨立性。這支軍隊隨即遭遇到兩個問題。其一是成千上萬過去的革命份子的整合,他們有好有壞,所以要替他們嚴苛的游擊生活作訓練,並且在濃縮和密集的課程之中灌輸他們革命的意識。對人民軍隊賦予必要的意識型態統一的思想灌輸,不論在長期和短期來看,都是國家安全的基礎。另一個問題是新結構組織適應的困難性。

在一切軍隊單位之中播下的革命真理種子已經發芽,就應該儘快收割麥作。對於士兵們、農民、工人,以及站出來的人民群眾,要為他們解釋每個革命行動的正義和事實,這革命的訴求,為甚麼有戰鬥,為甚麼有許多同伴死去卻不能親眼睹見勝利。為了促進反叛軍的進步,在結合這密集的思想灌輸之後,也應該為文盲開辦一些濃縮的基本課程,直到他已經有能力接受更高深的學問,更實在的意識型態結構,同時也是更強大的攻擊武器。

時間會創造出這三個特質。隨著時間流逝,軍隊的機制會繼續被改進調整;先前的攻擊人員在接受特殊的課程之後,可以投入職業軍人的行列,他們會為志願加入的或是召募得來的人們,作每年的教導課程。這端視各國的特色而定,不再贅述。

從這一點起,面對外國侵略的威脅,一九五九年底或是一九六零年初的現代世界條件,藉由具體的古巴情勢所實行的策略,藉由目所能及的敵人,分析、評估、並且毫不畏懼地等待,我們表達了反叛軍的命令的意見。易言之,我們不再為其他人所成就的種種事蹟理論化;我們是為了將之應用在我們自己的國家防衛上才理論化的。

page 64


che81.1.jpg因為我們的問題是為了理論化古巴的例子,定位,並在美洲現實的版圖上試驗我們的假設,我們接著把古巴的情勢、它的現況和未來的分析,放在後記中作為討論。



☆附錄 (完)

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中共再次對軍人上網設禁令


中共國防部網站發佈消息稱,解放軍總參謀部和總政治部近日聯合發出指示,要求對軍隊和武警官兵上網交友情況展開「專項排查清理」,摸清每個人的底細現狀。
據BBC報導,指示稱解放軍《內務條令》、《預防犯罪工作條例》等法規,對軍人網上交友、婚戀、求職,對開設網站、博客、涉軍聊天群,對參加各類老鄉會、校友會、戰友會等民間團體都有明確規範,要求各級嚴格執紀執法,同時通過教育使每個官兵增強「敵情意識、防範意識和自律意識」。
但目前並不清楚中共軍方將如何執行這一禁令。
2010年出台的「十條禁令」
2010年6月,中共軍方頒布新內務條令,禁止解放軍官兵在休假時上網洩密,禁止230萬中國軍人在互聯網上開設網站、寫博客或在媒體上徵婚。並於從2010年6月15日起施行「十條禁令」。
十條禁令包括:禁止官兵在聯結國際互聯網的電腦上存儲顯示軍人身份的資料;軍人不得在大眾媒體上徵婚、求職和交友,不得在網上開設網站、網頁、博客和論壇。
在「十條禁令」頒布前,中國軍人不可以上國際互聯網,但當他們回家鄉休假時,這個條令就不起作用。但在新的「十條禁令」規範下,所有中國軍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必須遵守這「十條禁令」,否則將受到軍法處置。
由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簽署的新修訂版中國軍隊「紀律條令」規定,違反規定使用手機或上網的軍人,將受到警告、嚴重警告、記過和記大過等處分;情節嚴重的,將受到降職和降銜處分。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對習慣了上網的新一代中國軍人來說,硬要阻止似乎很難,聰明的官兵總有辦法破網的。

切.格瓦拉《玻利維亞日記》


這個世界,只要存有絲毫的不公不義,他的名字就不會消失。
 「自游擊隊成軍以來,至今已滿十一個月了。情況不複雜,還頗有田園味道……」
 1967年10月7日,切.格瓦拉最後一天的日記,在筆記本寫下游擊隊的景況。兩天後的10月9日,玻利維亞無花果村傳出槍響,革命家切.格瓦拉未經審判立地槍決,結束三十九歲的一生。
 從參加古巴革命登上葛拉瑪號開始,切.格瓦拉解放拉丁美洲的理想就此開展。革命勝利後,他卸下官職、走入更多地區的叢林,繼續高舉反抗軍旗幟,期以游擊戰的星火,達成其「新人」理想的終極蛻變,一個真正獨立的拉丁美洲,一個真正公義的世界。
 「平安無事的一天」,有寫日記習慣的切.格瓦拉,在玻利維亞的日子經常這麼寫著。不同於《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古巴革命紀實》等作品,《玻利維亞日記》這本生前最後的紀錄,成為其最原始、最重要的文本。古巴革命時期的青澀已不復見,在戰鬥中蛻變為新人的革命鬥士切.格瓦拉,一如唐吉訶德,將個人生命意義的實踐與拉丁美洲的歷史緊緊相繫;生命終有盡頭,思想永恆不滅,死後的切.格瓦拉,仍是那個敵對陣營口中,頭號危險的人物。補綴先前遭玻利維亞政府以「安全」為理由而扣留的日記,經遺孀亞蕾伊達.格瓦拉及其子女審定,針對原稿難以辨識的字跡加以說明,與一九六七年由古巴書籍中心所發行的初版相符。
 1965年,切.格瓦拉為了繼續實踐解放工農階級的信念,放棄古巴國籍自古巴出走,將歷經人生最寂寞的一趟旅程。當年的革命,民族的因素強力左右行動的成敗,篤信工農革命的切去剛果打游擊,因為當地勢力的刻意忽視以及美國勢力的左右,這場意圖拷貝古巴成功經驗的游擊戰未能掀起浪潮,他成了寂寞的音符。一九六六年,切.格瓦拉自非洲回到熟悉的美洲大陸,不容停擺,遂繼續投身他生命中的下一場革命,組成玻利維亞民族解放軍。最後的結果,切在這場戰役終結了性命;隨身攜帶記寫的筆記本,成為他生命最後的見證,永遠在革命的路上至死方休;這本綠色封皮的小冊子即是後來的《玻利維亞日記》。
 日記首篇寫於1966年11月7日,切抵達玻利維亞首都在某處農場寫下;最後一篇則停筆於隔年的10月7日,其被捕的前一天。日記記錄游擊隊如何開始運作以及被政府軍圍捕;跟當地勢力玻利維亞共產黨的不和,更為格瓦拉游擊隊的失敗種下致命的原因。人力物資等資源皆有限的惡劣情況下,日記裡寫到游擊隊因為語言障礙等問題,難以透過招募當地民眾加入隊伍以強化作戰的能力。游擊戰後期,長年困擾他的嚴重氣喘,在玻利維亞的叢林裡數度大幅惡化,到了幾乎致命的地步;隨格瓦拉健康日益惡化,這場戰役逐漸走向失敗境地。1966年10月8日,切.格瓦拉遭玻利維亞政府軍逮捕,次日旋即遭到槍決,死於如地獄般困圍他的玻利維亞叢林。生前最後日記迅速及未加修飾地翻譯後在世界上流通,卡斯楚亦曾介入翻譯。1968年集結成書首度出版,卡斯楚為此書寫序。
 
玻利維亞日記
El Diario del Che en Bolivia
作者:埃內斯托.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
譯者:陳小雀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
定價:360元
出版日期:2009/08/31
類別:政治
作者簡介:埃內斯托.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 1928-1967)

 生於阿根廷羅薩里奧(Rosario)一上流社會家庭,原要繼承家業行醫,入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醫學系就讀,1951年他偕同年齡較長的朋友阿爾貝多.格拉納多(Alberto Granado),像美國前衛嬉皮青年一樣,騎著摩托車和靠著在公路上攔車到南美洲五國漫遊,全程一萬二千公里,此時素樸的社會良心與人道關懷已經開始其內心萌芽生根。

 1954年,為逃避阿根廷獨裁政權貝隆政府的徵兵轉往瓜地馬拉,見證瓜國左翼總統阿本茲(Arbenz)所推行的系列改革運動,但阿本茲政府旋即被右翼親美勢力推翻,切.格瓦拉遂逃向墨西哥,自此從一和平改革者走上革命家的道路,亦在當地結識了卡斯楚(Fidel Alejandro Castro Ruz)。

 1956年,與古巴游擊軍領袖卡斯楚並肩作戰三年,成功推翻古巴親美的巴蒂斯塔 (Fulgencio Batista y Zald?var)獨裁政權。革命成功後,出任古巴陸軍副總司令、央行總裁以及工業部長。後因理念不合與卡斯楚分道揚鑣,隱居專心著作。更在1965年祕密組織小行隊伍進入剛果從事游擊戰,但因不理解當地情勢而導致失敗,逃回古巴。

 1966年,繼續持續其游擊行動,與法國知識分子德布萊(R?gis Debray)等人偽裝成商人潛入玻利維亞,建立新的游擊據點,為建立理想的南美社會而戰;1967年10月8日被捕,旋即在次日處決,得年39歲。

 切.格瓦拉傳奇英雄的地位,在他死後開始形成,被20世紀反抗哲學家沙特推薦「當代最偉大的英雄」,其精神、形象亦影響1960年代歐美新左翼知識青年運動。

 1997年,切.格瓦拉的骨骸在玻利維亞的無花果村(Vallegrande)尋獲,後運返古巴。
 
【書摘】
〈前言〉
☉卡蜜諾.格瓦拉(切.格瓦拉之子。現為古巴切格瓦拉中心主持人之一)
 這本被玻利維亞軍方沒收的綠色行事曆,最後一頁的日期為一九六七年十月七日,它的主人用幾乎難以辨識的字跡寫著:「自游擊隊成軍以來,至今已滿十一個月了。情況不複雜,還頗有田園味道……」這書寫在日記上的文字一點都不像英雄史詩的尾聲,也不覺得有一絲沮喪、悲觀、挫敗的語調,反之,這些文字看似啟始,儼然一篇序言。
聖塔克魯斯,玻利維亞,一九六七年
一、
 度過將近一年的激烈戰役,先是華金的後衛隊遭告密,而於耶索涉渡口誤中埋伏,導致被殲滅;不久後,切的游擊隊受困,活動範圍愈來愈小。游擊隊決定放棄這個地區,試圖另尋較合適的地點,以發展更有效的軍事行動,鞏固游擊戰。話說十月八日這天的下午,政府軍逼近,戰事告急。
 一名負傷的俘虜被押送到無花果村的一間傾頹校園;俘虜若有所思,也欲振乏力。他幾乎無法挺直腰桿走路,試著抬頭挺胸,卻被最近幾個月所累積的重擔壓得彎腰駝背。他受盡災害和疾病的摧殘、承受隊友和同志陣亡的打擊、慎防叛徒和出賣者的告發、憂心身旁或遠方人員的安危、受著思念至親摯愛之苦,一肩扛起無人可以分憂解勞的重擔。這重擔全都壓在他身上,宛如土地一般的沉重。然而,他的每一根骨頭卻絲毫不減硬頸本色,以信念武裝,準備迎戰下一場戰役。
 不久,他被五花大綁,倚靠著磚牆,等待他早就預料到的審判。他不發一語,靜靜凝視那些負責看守的爪牙不斷來回踱步。相較之下,有些警衛非常自以為是,像所有的傭兵一樣陶醉在不成熟的凱旋之歌,突然地,意圖凌辱他們眼中的祭品;但是,卻油然對他產生敬畏之心,再加上他那看穿一切的銳利眼神散發出力量,不禁令他們轉為怯懦,收起放肆之舉,陷入茫然情境。
 玻利維亞政府眼前正處於棘手的兩難抉擇。其一,落入他們手中的是,國際所公認的最傑出革命家之一:將他們所認定的外國勢力入侵,還有共產主義那令人膽戰心驚席捲全球的計畫,變成活生生的實證。其二,他是一名堅毅、充滿道德和秉持信念的人,可將任何法庭變成講堂。更為甚者,不論這所謂的合法審判其結果將會如何,整樁事件已演變成危險的政治遊戲,任誰都無法預知結局。
 玻利維亞民族解放軍名聞遐邇,發動了多次行動,每次幾乎大獲全勝,勢如破竹無人能擋,無論是玻國境內的輿論、抑或與此事件無關的其他國度。原本期待群眾加入行動,卻無法達成願望,但是,處處對玻利維亞民族解放軍釋出贊同之意。
 這幾個月來所發生的事,為游擊隊大肆宣傳了一番。確實,在相對短暫的時間內,游擊隊已備妥一切等待採收希望之果。然而,此刻正是玻國情勢最微妙的時候,執意維持現狀的主政者意識到了,也強烈固持己見,希望革命之事盡快落幕。
 將學校變成監獄本身就是荒唐行為,此舉不僅毫無益處,而且卑鄙、罪孽,在此意圖槍決思想,怎知思想反而因此茁壯。空氣中瀰漫著一股復仇的氛圍,從爪牙厚顏無恥的行徑即可嗅出,他們正以粗糙手法來辯護「訴訟」。
 經過短暫的平靜,他稍微掙扎綁在身上的繩索,以減緩四肢的麻痺感覺。妻小、親人、好友和同志縈迴腦中作伴,他向回憶、向阿根廷、向古巴、向世界、向菲德爾道別。他依然掛念在烽火中倖存隊友的命運,他想……
 毋庸置疑,有人因送給玻利維亞這份「榮耀」而彼此恭賀、或相互恭維。虜獲格瓦拉司令為死氣沉沉和聲望低落的玻國政府注入純氧,至少,這些人是如此認為。然而,事與願違,世人尊敬切、頌揚切,已到了激情的地步,他的歷史、他的事跡蛻變成道德良知和戰鬥意志。一個未來的精神怎能被禁錮在過去呢?一個典範又怎能輕易被消滅呢?那天,他的一條腿流著血,步槍卡住了,手邊又無任何武器,玻利維亞政府軍才得以捕獲這個人。因為,他是一位偉人,一個大哥,一個打從骨子裡的真正革命家,一個只受大愛鼓動的人。
 他應該可以突圍脫困,沒有人會質疑他的聰明才智,甚至他的作戰能力和游擊戰經驗。但是,他寧願選擇與那些無法保護自己的同志在一起,這是形勢所逼,而他也必須如此做,因此導致撤退困難。他本可以早早離開聖塔克魯斯,但是,他不願離棄華金的後衛隊,決定等候他們、繼續找尋他們,在這些寶貴日子裡,他從不認為他們已經遭遇不測。他本來可以讓布斯托和德布萊自行回到城裡,並繼續從事他們必要的任務,但是,他執意親自護送他們到一個他視為安全的地方。孰料,布斯托後來還是背叛他。
 他是一個如此強烈且完整的人,不能以狹隘的見解來評定他,沒錯,更不可以否定他。那些自以為永不退縮的革命者,享受美食過後,仍在餐桌上高談闊論,還有故步自封的官僚、無所不在的懦夫、寡廉鮮恥的小人、汲汲營營的機會主義者、寡頭制度下的暴君、民主體制裡的寡頭,諸如此類的人不僅怕他,同時也批評他。批評者用盡各種理由來躲避他,其實就是鴕鳥心態,以為將他披上魔幻斗篷,就可以遮掩他,如此一來他的理想國就永遠無法實現。儘管如此,大部分的人尊敬他,分享他那部分或完整的未來視野。
 他的偉大展現在此時此刻,歷史將他升上頂峰。他對待俘虜仁慈,敵人卻待他殘忍,以報復他的大膽挑釁。區區五十名武裝游擊隊對抗一整支軍隊,而這支軍隊得到美國的訓練和金援,且在美國突擊隊的參與下,對游擊隊的大膽挑釁展開報復行動。
二、
 十月九日的上午,少數人聚集在一處陡峭山壁環繞的峽谷。不僅有人負傷未醫治,而且各個又飢又渴,露出難以形容的疲憊,臉上甚至寫下躊躇的神情,他們靠著一部手提收音機,死命探聽其他同志的下落,當然包括他們所敬愛的司令。無法得知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卻在不祥預感的強烈催促下,緊張地轉動收音機的頻道調盤,搜尋較可信的電台,雖然他們一貫對電台的新聞可信度有所保留。根據經驗和法則,他們十分明瞭,在游擊隊急需獲知消息的情況下,收音機那處理過的新聞報導,很可能是致命的陷阱、是危亡的誤導。但是這次,他們決定相信這個跡象,不計後果,準備行動。
 行動係為革命同志,也為永恆信念,有休戚與共的團結情感作為後盾。雖然心中不免泛起合理的猶豫,擔憂解救行動可能產生的後果,但是,自成軍以來游擊隊便於逆境求勝,而拯救同志之心如此強烈,扭轉情勢的毅力也同樣強烈。
 他們完全遵守事先商議好的撤離方向,如果不是這裡,就是那裡,不然更遠那邊;亦即,游擊隊已規劃好疏散的路線,萬一必須撤退、或遭遇不幸,隊員知道該在哪裡集合。撤離不是什麼羞愧之事,儘管如此,在這個關鍵時刻竟然與同志失散,不禁令他們沮喪。對某些人而言,十一個月來的出生入死,在玻利維亞土地上參與戰事;至於另外一些人,一生經歷了劇烈的盛衰興敗,糧食補給的闕如,交織著無窮的希望與夢想,彼此救助,為他人冒險犯難,忍受失去摯友至親之痛。他們自責,因不公不義而義憤填膺。無論下場如何,他們只求默默分享隊友的命運,雖然腦中依然存著樂觀信念,但是,心中一股奇怪的感覺不斷翻攪,而且訊號愈來愈明顯,直叫他們窒息,必須面對原本以為不可能的事實。
 終於傳來了驚心動魄的消息,切已為這場戰役犧牲了,新聞報導還鉅細靡遺描述切的個人物品,和其它只有身邊人才得以知曉的細節。那麼,毋庸置疑,曾經揣思審度的絕不可能,如今成為冷酷的事實,綑住了身軀、僵化了心思。
 該如何是好?一下步應該怎麼走?為何身在此處?責任到底為何?答案必須有大事般的高度。情感支配著他們,時間也催促著他們,政府軍仍不斷搜查他們,不是這一分鐘,就是一下秒鐘,他們隨時可能落入政府軍的手中,因此,他們必須立即行動。無數記憶縈繞腦海,無數聲音猶言在耳,無數生寄死歸一一浮現。也許,那曾將偉大事實化為強而有力的隻字片語不斷迴盪:「參加革命不是勝利就是捐軀,如果這是一場真正的革命。」或者還有其它句子,在若有似無的道別中波動,在始終如一的信仰間起伏,就是那句耳熟能詳的名言:「迎向勝利,直到永遠。」既然切和其他同志已殞落,是否就此放棄?還是面對這空前的折損而持續戰鬥下去?眼前所在意的是行動,若不顧及今天,也不放眼明日,就隨意放棄戰鬥,切那首為窮人而譜的頌歌,將會與他死去的軀殼一樣失去活力。
 於是,玻利維亞民族解放軍決心在歷史軌跡中留下記號。最後的吶喊係由人民發出,一旦追隨領袖的思想和行動,革命信徒向前邁進之際,同時寫下一個既合宜且明顯的歷史符碼。勇氣永垂不朽,倒下的人或退出的人,將有人接替,絕對有足夠的能量堅持到最後的勝利。這支微不足道的玻利維亞民族解放軍便在如此情況下立下著名的盟約,奮戰到最後一刻,為實踐游擊隊的基本目標而戰;而這基本目標已深植於拉美主義的歷史思想之中,係格瓦拉所創的無價資產,為了救贖人民而寫下的、嶄新的群眾戰爭史詩。
三、
 十月九日,在無花果村的這所簡陋小學校裡,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禁錮了一位偉人,一個難得的徹底男人,他不期盼未來會如何,只是靜靜等待劊子手為己身鋪設的死亡之道;結果,他那最純真的思想和最利他的事跡昇華了,流芳百世。華盛頓下了命令,下令處決他,爪牙遵照執行,一顆又一顆的子彈奪去游擊隊員英勇身軀的活力,犯下既恐怖且悲哀的錯誤。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切蛻化成豐富的象徵符號,是堅忍不拔的符碼,是正義之戰的典範,是熱情洋溢的代表,也是必備完人的表率。這些象徵符碼存在於思想信念之中,也在奮戰者的臂膀裡,無限倍增繁殖,終於讓劊子手和幕後至高無上的主子不寒而慄。
 劊子手至今仍無法理解,為何切的思想會深植世人心中,宛如成熟的麥子長在肥沃的土地。劊子手也無法明瞭,為何在決定殲滅他的當下,他反而千秋萬世。切是勇敢的創造者,不僅熱愛工作,亦好學不倦;切是偉大的司令,憑著人道主義,隨時瞄準官僚和貴族、並給予重重一擊。如此典範象徵希望,永遠與世人同在。
 劊子手犯下這樣的罪行到底有何意義?切相信人人都有團結美德,有能力促進他所居住的社會走向幸福和安康的境地。這樣的想法不容於劊子手,以為處決了切就可抹煞刻畫在他身上的思想和行為,孰知,即使略微抹去都難以達成。劊子手意圖改變切的一切嗎?包括他的生活哲學、他所吸收的文化精髓,以及他留給後人的珍貴遺產?然而,切的信念無法被蹂躪踐踏,對此,劊子手沒有意識到。他們可以高枕無憂,切寬大為懷,應會原諒謀殺他的無知劊子手。即使切已遭殘酷屠殺,他一直肯定武裝革命。他認為,一旦有其必要,革命家便訴諸於武力,武力是最初、也是最正確的動力,若無正確動機武力便有悖人類天性,但是革命家懂得拿捏輕重絕不會演變成為殘暴行為。劊子手的目的又是什麼?難道刻意剝奪他人的生存意願,荒誕不經!只要成功解開環境的束縛,人人便是己身的主人,生存意願即可蓬勃;只要有戰鬥能量,吸入一口空氣,活化奄奄一息的肺部,生存意願即可復甦。
 最後,沒經過審判,也沒經過考慮,切就這樣殞落。隨著他的逝世,一個沉睡許久的夢想成形了,並萌芽茁壯,喚起世人對新人的渴望。全新的人類,既非幻想、亦非空談。為他人、也為自己而犧牲,切拋開平庸的過去,脫胎換骨,蛻變成嶄新的恆常,雖然這是唯一的一次。
切在玻利維亞日記/一九六六年 十一月
十一月七日
 今日展開新里程。晚上我們抵達莊園,一路上旅途順利。喬裝得宜,抵達科恰彭巴之後,巴丘哥與我碰面,我們便搭乘二部吉普車,再走二天的路程。
 快靠近莊園時,我們就停車,共乘一部吉普車,以免附近某個業主起疑,不過他還是喃喃自語,認為我們從事古柯鹼生產。杜馬尼生性好奇,而且模樣難以形容,因而理所當然被他視為從事化學工作。我們繼續朝莊園前進,鬍子在來來回回的第二趟行程中認出我來,他差點就摔下懸崖,吉普車還卡在懸崖邊。約莫走了二十公里,過了午夜我們才抵達莊園,三名[玻利維亞共產黨]成員早已在那裡了。
 無論玻利維亞共產黨的方針如何,鬍子一副準備好的樣子,表示會與我們合作無間,但是他顯然對蒙赫更死忠,更尊敬蒙赫,更愛戴蒙赫。據他所言,魯道夫與大頭也同樣準備好了。不過,應該設法讓玻利維亞共產黨加入戰鬥行列。蒙赫正在往保加利亞途中,我請求鬍子協助我們,而且在蒙赫到達之前,先別對玻利維亞共產黨透露任何訊息。鬍子允諾這兩件事。
十一月八日
 我們在叢林裡度過一天,叢林距屋子約一百公尺,緊鄰著小溪。一種叫「亞瓜沙」 的小蟲雖然不會叮人,卻十分惱人。到目前為止,叢林裡的昆蟲有:「亞瓜沙」、蚋、蚊子、「馬利奇」 ,以及扁蝨。
 在亞加拉良斯的協助下,鬍子將吉普車拖離懸崖,鬍子並承諾向亞加拉良斯買些公豬、母雞之類的牲畜。
 本想動筆記下最新的狀況,還是留到下禮拜,等第二批隊友抵達後再寫。
十一月九日
 平安無事的一天。我和杜馬尼沿著良加瓦蘇河探勘地形(其實那只是一條小溪),不過我們還未發現這條河的源頭。河流穿梭峽谷,而這個地區略顯貧瘠荒蕪。經過適當的訓練即可長期埋伏在此。
 下午,一場暴雨讓大伙跑離叢林,衝向屋子。我從身上抓出六隻扁蝨。
十一月十日
 巴丘哥、彭波,以及玻利維亞同志西拉芬,一同進行探勘工作。他們往前走,與我們相距甚遠,在前方發現河流分叉處,那是一處看似不錯的小斷崖。回去後,他們無所事事在屋子裡閒蕩,正好其他隊友向亞加拉良斯買了些物品,亞加拉良斯便派司機把其他隊友和貨品一起送回來,就這樣被亞加拉良斯的司機窺見了。我重重訓斥了一頓,我們決定明天搬到叢林裡,長期野營。只有杜馬尼可以被瞧見,因為這裡的人都認識他,他仍然得佯裝成莊園的雇工。沒想到情勢這麼快就居下風,不知是否允許我召集自己人到這裡來,至少有自己人在身邊我較安心。
十一月十一日
 這天平安無事,在屋子旁邊的新營地過夜。蚊蟲肆虐,必須在吊床加上蚊帳防護(其實僅我一人有蚊帳)。杜馬尼去拜訪亞加拉良斯,並向他買些物品,諸如:母雞、火雞。看來亞加拉良斯尚未起疑。
十一月十二日
 平安無事的一天。我們進行了簡單的勘察,找出一塊區域作為營地,同時等待第二批那六名隊友的到來。所選的這塊區域位於一處隴丘上,距那片清理好準備播種的農地約百公尺,附近還有一個窪地,我們可以在窪地挖洞穴,作為儲藏食物及其他物品之用。第二批隊友以兩人一組,分成三組陸續到來。此時,第一組隊友就快抵達,應可於下周末到達莊園。我的頭髮漸漸長了,雖然稀稀疏疏,原本染白的頭髮不見了,變成了金色,髭鬚也長出來。再過二個月,就會變回那個我。
十一月十三日
 禮拜天。幾個獵人經過我們的營地,是亞加拉良斯的工人。這些單身的山區青年對雇主怨聲載道,是我們召募的理想對象。他們表示,沿著河流往前八里格, 即可發現人煙,而河流附近有幾處峭壁巉巖,仍有河水潺潺穿流。無其他新狀況。
十一月十四日
 野營一周了。巴丘哥露出適應不良及悲傷的模樣,無論如何他得恢復過來。今天我們開始挖地道,以儲藏任何可能曝露身分而連累大家的物品。我們會用柵欄覆蓋,並儘可能作好防潮工作。深一公尺半的地洞已挖好了,接下來就是地道了。
十一月十五日
 繼續挖地道,早上由彭波和巴丘哥動工,下午則換我和杜馬尼接手。傍晚六點歇手時,地道已經有二公尺深了。明天應該可以完工,然後就把所有可能連累大家的物品放進去。晚上,一場大雨迫使我捨棄吊床,因為尼龍罩太小,以致吊床淋濕了。無其他新狀況。
十一月十六日
 地道挖好了,也偽裝好了,只差通路的偽裝工程而已。我們會先把物品搬到小屋裡,然後明天再把物品藏好,洞口以柵欄和泥巴封住。地道草圖編為一號,列入文件一之中。目前無其他新狀況,從明天開始得等候拉巴斯的消息。
十一月十七日
 地道塞滿了那些可能連累莊園的物品,以及一些罐頭食品,外表掩飾的很好。拉巴斯並未傳來任何新消息。駐守莊園的隊友前去找亞加拉良斯聊天,並向他買一些補給品。亞加拉良斯又再一次堅持要加入我們的古柯鹼生產行列。
十一月十八日
 拉巴斯那邊還是沒有傳來新消息。巴丘哥、彭波再次探勘河流,他們不認為那個地方適合野營,禮拜一我和杜馬尼再去勘察看看。為了開採河流的砂石,亞加拉良斯在通道上修修補補,而且工程進行了好一段時間。看來他還未產生疑竇,質疑為何我們會出現在這裡。時光流動的腳步千篇一律。蚊子、扁蝨咬到之處,因發炎而造成潰爛,很不舒服。拂曉涼意襲人。
十一月十九日
 拉巴斯依然無新消息,這裡也無新狀況。禮拜六我們足不出戶,因為那是獵人活動的日子。
十一月二十日
 馬可士及羅南度於中午抵達。現在我們總共六個人。 見面後兩人立即敘說旅途中的軼事。旅途耽擱這麼久是因為一周前才收到通知。也因取道巴西聖保羅之故,他們才得以如此快速到達。下周以前其他四人應該還無法抵達。
 魯道夫和他們一道前來,他給我好印象。他的樣子看來比鬍子還堅決、更能破釜沈舟。巴比違返命令,而向魯道夫和大頭提到我已經在此了;看來這是渴望權力的個案。我寫信回馬尼拉, 附上一些建議事項(文件一、二);也寫信給巴比,回覆他的問題。魯道夫於拂曉返回。
十一月二十一日
 隊伍人數變多的第一天。大雨滂沱,遷移到新營區之後,我們已淋成落湯雞。總算安頓好了。帳篷是一般卡車用的帆布,雖然淋濕了,但多少還有遮蔽的作用。每人各有各的吊床和尼龍罩。一些武器也運來了,馬可士使用格蘭步槍,M-1步槍配給羅南度。鬍子留下來跟我們在一起,但留在莊園裡;他負責一系列工作讓莊園步入軌道。我請魯道夫找一位可信賴的農業專家。希望這件事能盡快進行。
十一月二十二日
 為了巡視新發現的支流,我和杜馬尼、沿著河流(良加瓦蘇)行進。前一天的暴雨不僅讓河流變得陌生,也讓我們耗費相當工夫才抵達我們想要到的地點。我們所到的地方是一條細流,匯流處形成一個孤立空間,經過適當的準備,可做為長期野營之用。我們於晚間九點左右返回。這裡平安無事。
十一月二十三日
 我們正式啟用瞭望台,觀察莊園裡的動靜,一旦遇上臨檢、或不速之客時,我們可即早戒備。二名隊友出去探勘,其他人就輪流守衛三小時。彭波與馬可士從我們的營地一直勘察到溪流,溪流依然湍急。
十一月二十四日
 巴丘哥與羅南度到小細流進行探勘,明天才會回來。晚上,亞加拉良斯的二名工人頗不尋常的「散步」到莊園來。莊園內並無奇怪之處,只是少了里昂,因為他加入探勘工作,而正式受雇於莊園的杜馬尼也不在。我們以他們去狩獵為藉口。亞琉恰的生日。
十一月二十五日
 從瞭望台監視到一部吉普車,車上有二、三名組員,原來是從事瘧疾防疫工作,採集血液樣本之後便匆匆離去。巴丘哥與羅南度到了深夜才回來,他們找到了地圖上的溪流,除了仔細探勘一番,而且還沿著主流找到一些荒蕪田園。
十一月二十六日
 因周六之故,全體人員留守。我請求鬍子騎馬沿著河床探勘,看看河流到底通往何處。因為沒有馬,他便徒步向雷貝多先生 借一匹馬(走了二十至二十五公里遠)。到了夜晚他還沒回來。拉巴斯無新消息。
十一月二十七日
 鬍子還是不見人影。我下令要大家整晚守夜,晚上九點從拉巴斯來了第一部吉普車。在大頭的嚮導下,華金和烏巴諾抵達了,另外,還有玻利維亞籍的醫學院學生艾納斯托也隨行其中。大頭回去再帶來巴比、布勞利歐、米開爾,以及另一個玻利維亞人印弟。現在我們共有十二名起義軍,再加上佯裝業主的鬍子。大頭和魯道夫負責聯繫工作。巴比告訴我一個不甚愉快的消息:華仔目前人在玻利維亞,他想來見我,並派二十人共同加入游擊隊。這事恐怕造成不便,還未獲得蒙赫的支持,我們就讓起義行動國際化。我們同意華仔先到聖塔克魯斯,大頭再去聖塔克魯斯接他到這裡來。大頭於拂曉離去,同時巴比也駕著另一部吉普車前往拉巴斯。大頭會經過雷貝多那裡,探聽鬍子的下落。與印弟初次交談,他認為蒙赫不會加入起義軍,而印弟看似決心要丟棄過去的包袱。
十一月二十八日
 早上仍未見鬍子的蹤影,連大頭也還沒回來。不久之後他們回來了,原來這段時間鬍子都滯留在雷貝多那裡。
 鬍子有點不負責任。下午我召集玻利維亞同志,提出祕魯人華仔打算派二十人加入我們一事,大家都同意,但是展開行動之後他們再加入。
十一月二十九日
 我們去測量河流,並探勘那條將作為下次野營地點的溪流。我和杜馬尼、烏巴諾、印弟一組。溪流很安全但是河床十分泥濘。我們試著找到另外一條溪流,約一個小時的路程。杜馬尼摔了一跤,他的踝骨顯然折斷了。測量好河流之後,我們返抵營地時已經入夜了。這裡平安無狀況,大頭前往聖塔克魯斯以等候華仔。
十一月三十日
 在我的指示下,馬可士、巴丘哥、彭波去探勘那條較遠的溪流,應該會在外兩天。下了一場傾盆大雨。大伙留在屋子裡,一切平安無狀況。
本月分析
 每件事均順利進行:我安然抵達,一半的隊友也安然來到這裡,雖然有些事情延宕了,但是,巴比的主要合作伙伴不顧風險加入戰鬥行列。這個偏僻區域的地形概況良好,這意味著只要我們認為時機合宜就可以在此繼續駐守。計畫如下:等待其他人員,至少得再召募二十名玻利維亞人,接著游擊隊便開始運作。只差探詢蒙赫的反應,以及葛瓦拉隊員的表現。
 
附錄/軍事報告:城市核心組織工作指南 (文件編號三)
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二日
 解放軍所需要的一個支援網,其組織特色必須遵循一系列準則,茲將組織特色簡述如下。
 行動基本上是暗地進行,但因某些工作型態之故必須有所改變,並建立個人或單位聯絡網,一些核心組織因此勢必露出檯面。這迫使分工格外嚴格謹慎,每一個陣線均需獨立作業。
 透過領導中心,核心組織必須服從由解放軍 指揮處所指示的一般行為規範,但是核心組織在處理是項規範時仍有完全的自由。
 為了能夠完成所交付的艱鉅任務,又同時兼顧人身安全,祕密核心組織必須具備以下品質:嚴守紀律、守口如瓶、擅於偽裝、自我控管、冷酷鎮定,且能臨機應變防範萬一。
 從事半公開工作的同志必須服從祕密組織,由祕密組織發號施令並管控其工作。
 無論是組織網的總指揮、抑或其他不同部門的負責人,盡可能只擔負一項職司,任何橫向聯絡均透過總指揮。一個完善的組織網,其基本職責如下:
總指揮
物資補給負責人
交通運輸負責人
情資蒐集負責人
財務管理負責人
城市行動負責人
後援事務負責人
 照此發展模式進行,基本上,尚需一名聯絡傳遞負責人,聽命於總指揮。至於總指揮,則聽命於解放軍的總司令,並將指令傳達給各部門負責人,以達到分工執行之目。僅少數領導中心認識總指揮,以免萬一遭虜獲而危及整個組織網。若各部門負責人能彼此相識,其工作性質便可彼此熟悉,一旦有任何職務異動,不必再特地告知。
 萬一組織網的某位重要成員被捕,得採取必要措施,無論是總指揮、抑或被捕成員所熟識的同志,必須更換住所、或變動聯絡方式。
 物資補給負責人的任務乃提供解放軍必需品,但是這項任務必須有組織,亦即,從中心展開,再往外建立數個小供應網,以便補給物資通達解放軍的活動區域。這部門可以是一個純農民的組織,也可以讓商賈、個人或機構共同合作協助。
 交通運輸負責人的任務為,將補給品從貯藏中心運送至各個地點,交給小供應網,或者視情況而定,直接運送至已解放的區域。
 負責交通運輸的同志在進行此項任務時必須嚴密防護,舉例而言,利用一些小型企業做為掩護,以免公開運送大量物資、或進行是項工作時驚動政府當局。
 情資蒐集負責人透過適當的管道,蒐集所有的軍事和政治情報(半公開聯繫解放軍後援會、抑或半公開接觸政府單位均是相當危險的工作)。所蒐集的情資將送交解放軍情資中心主管,而是項任務負責人必須聽命於雙首長,一位是聯絡網總指揮,另一位是解放軍情資中心主管。
 財務管理負責人必須控管整個組織的花費,負責是項任務的同志必須清楚明白其職司之重要性。儘管祕密核心組織面臨許多危險,且暴露在橫死的威脅下,但由於在城市內活動,不必如游擊隊員般忍受身體折磨,因此在處理物資和金錢方面容易疏忽,受到所經手資源之誘惑,而動搖革命決心。財務管理負責人須分析每筆花費,即便是最後一塊錢也不得馬虎,一分一毫均須花得正當。此外,募款和定期捐贈亦屬財務管理負責人的職責,須妥善使用。
 財務管理負責人聽命於組織總指揮,總指揮對任何花費亦擔起監督稽核之責。總之,財務管理負責人必須在意識型態上相當堅定。
 城市行動負責人之任務包括所有在城市裡的武裝行動,諸如:弭平告密者或政府某些厲害角色、首領;綁架特定人士以獲得贖金;破壞政府經濟活動中心。
 城市行動由組織網總指揮發號施令,除了特殊緊急行動之外,不得擅自作主。
 後援事務負責人在整個組織中,其職責乃最公開化,所接觸的分子其革命決心最不堅定,甚至有些人以為在不危害己身的形況之下提供解放軍金援或其他援助,就洗滌了良知。這類分子是可以成為合作伙伴,但別忘了,要獲得他們的支援得冒險,才能慢慢將他們改造成活躍的戰士,激勵他們實際支持革命,不僅是金錢贊助,尚包括藥品、藏身處、情資等方面之資助。
 一旦加入此聯絡網,每位成員均須團結合作。舉例而言:物資補給負責人雖為交通運輸負責之頂頭上司,但兩者之間得合作無間;後援事務負責人與財務管理負責人密切配合;城市行動和情資蒐集則與聯絡網總指揮直接聯繫。
 聯絡網必須接受解放軍直接指派幹部之督導,解放軍直接指派的幹部並無執行工作之權責,只負責查核命令和規章之執行成果。
 聯絡網必須配合解放軍的腳步,朝以下方式「前進」:
 聯絡網總指揮聽命於軍事最高領袖,總指揮負責在重要城市建立聯絡網,並從城市發展支脈,延伸至鄉鎮,再由鄉鎮到村落,甚至到農舍,好與解放軍聯絡,實際成為物品、金錢或資訊等之供應地。
 隨著解放軍擴大勢力範圍,聯絡地點亦將朝城市增設,並按比率增加由解放軍直接控制的區域。這個過程漫長且起伏不定,而這類的戰爭就是如此,預計要數年才能完成。
 聯絡網的總指揮坐鎮於首都,從首都開始,在各個重要城市設置聯絡點,目前對解放軍較重要的城市為:科恰彭巴、聖塔克魯斯、蘇克雷、卡米立,換言之,這些城市環繞解放軍作戰區域的四周。盡可能挑選有經驗的核心幹部來負責這四個城市,而這些幹部未來將負責類似且更為簡化的組織。所謂更為簡化的組織乃物資補給和交通運輸隸屬同一個負責人,財物管理和後援事務同屬一人負責,城市行動由另一人擔綱,取消情資蒐集主管,改由當地聯絡網總指揮兼任。隨著解放軍勢力擴及至城市,負責當地城市行動的同志須與解放軍緊密聯繫,並發展成郊區游擊隊,聽命於軍事最高領袖。
 即便今日遠離解放軍活動範圍的城市,亦有必要建立聯絡網,不可忽略。必須獲得這些城市居民的支持,充裕準備未來的解放行動。歐路羅和波多西乃屬這類型的城市,也是最重要的城市。
 必須特別重視邊界城鎮。維亞松和達利哈可做為與阿根廷之間的聯絡站,接受來自阿根廷的支援物質;與巴西交界的重要城市非聖塔克魯斯莫屬;與秘魯之間的聯絡站可選擇瓜基,或其他邊境城市;另外,智利邊境亦須設置聯絡點。
 物資補給聯絡網組織的成員必須是意志堅定的戰士,而且加入游擊隊之前便從事相關行業,以配合目前解放軍所需要的專長。
 例如:批發商號老闆可負責物資補給、或加入聯絡網的相關行列;運輸企業老闆當然負責有關交通方面的作業,諸如此類。
 萬一上述建議無法成形,進行這類工作需要耐心,不可草率行事,以免在沒有十足把握之下成立了一個據點,卻不能發揮功效,不僅白費力氣,亦可能危及其他據點。
 有必要設立下列工廠或商號:
 
  • 糧食商店(拉巴斯、科恰彭巴、聖塔克魯斯、卡米立)
  • 運輸公司(拉巴斯—聖塔克魯斯、聖塔克魯斯—卡米立、拉巴斯—蘇克雷、蘇克雷—卡米立)
  • 製鞋工廠(拉巴斯、聖塔克魯斯、卡米立、科恰彭巴)
  • 製衣工廠(同上述)
  • 機械工廠(拉巴斯、聖塔克魯斯)
  • 農莊基地(恰巴瑞—卡拉納韋)
 前兩項工作為解放軍囤積並運送物資,包括武器等軍事用品,須謹慎小心避免驚動政府軍。製鞋和製衣工廠有雙重任務,不動聲色地為解放軍採購和製做鞋子衣物。機械工廠的責任亦同,負責製造武器等軍事用品。農莊基地乃解放軍臨時遷移的支柱,而區域內的同志則展開農民之間的宣導工作。
 再次強調,每位核心幹部在思想上必須堅貞不移,只能從革命組織獲得極少的基本物質支援,卻得奉獻自己的時間,犧牲自己的自由,甚至必需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
 惟有如此,才得以有效培訓出所需要的聯絡網,成就解放軍的偉大計畫:解放整個玻利維亞。

切.格瓦拉《古巴革命紀實》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二日,滿載古巴游擊隊員的葛拉瑪號,以慘烈之姿成功搶灘,隨即遭遇第一場戰役,僅十二人生還;三年後的一月一日,歷經印飛爾諾小溪流、艾爾烏貝羅、阿瓜松林等關鍵戰役,成功進駐馬艾斯特拉山區的反抗軍勢力民氣可用,隊伍堂堂正正進入重要城市聖塔克拉拉,當時已顯頹勢的巴帝斯達獨裁政府,聞訊棄守首都哈瓦那不戰而降,卡斯楚與眾多反抗勢力合流,建立臨時政府。古巴革命,至此獲得最終勝利。
 勝利的開始,更是行動的時機。
 放下槍枝、回歸文人本質,在眾人尚未遺忘之際,切.格瓦拉以第一手的筆記輔以大量訪談,這支馬艾斯特拉山區著名的大鬍子游擊隊,輪廓逐漸清晰。格瓦拉在書中亦坦言,自己從革命初始的青澀、與卡斯楚數度意見相左,再到擔任第四縱隊指揮官這項大任;醫官格瓦拉踏越革命先驅者的鮮血,以戰鬥淬煉,終於成為一名真正的戰士。
 第一部分所收錄的,是刊登於雜誌《綠橄欖》的文章,經由格瓦拉本人親自整理,本書初版在一九六三年發行。第二部分,則收錄革命期間所發生的事情,像是處死小狗仔、難忘的女性伙伴麗迪亞等諸多埋沒在大歷史中的小故事,在前述雜誌上刊載時,並未按時間順序刊登,格瓦拉特地對此做了大規模的調整。革命時,背包裡絕對有詩集跟筆記本的切.格瓦拉,以黑色筆在本書初版的頁緣上做了逐頁的注記,為的是「如果有一天可以重新出版」。此版本為切.格瓦拉的女兒亞蕾伊達.格瓦拉審定新增,是最完整的格瓦拉作品。
 切.格瓦拉〈序曲〉:「長久以來,我們一直思考著如何將我們革命的歷史,包括戰爭中各個層面的事全面記錄下來,許多革命領袖不止一次私下或是公開地表達他們想記錄這段歷史。然而,這類工作非常繁瑣,而且起義奮戰的記憶已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消失;這些事件並沒有明白清楚地受到關注,甚至已漸成為美洲歷史的一部分。基於此原因,我開始著手寫一系列曾經參與的攻擊行動、小規模戰鬥、戰鬥和會戰的個人回憶錄,其目的不在於藉由這些記憶和輕率的筆記來拼湊這部片斷的歷史;相反地,我們渴望那些經歷過這些事件仍倖存的人可以做更詳盡的陳述。」
 
古巴革命紀實
Pasajes de la guerra revolucionaria

作者:埃內斯托.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
譯者:張立卉、張文馨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
定價:330元
出版日期:2009/08/31
類別:政治
作者簡介:埃內斯托.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 1928-1967)

 生於阿根廷羅薩里奧(Rosario)一上流社會家庭,原要繼承家業行醫,入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醫學系就讀,1951年他偕同年齡較長的朋友阿爾貝多.格拉納多(Alberto Granado),像美國前衛嬉皮青年一樣,騎著摩托車和靠著在公路上攔車到南美洲五國漫遊,全程一萬二千公里,此時素樸的社會良心與人道關懷已經開始其內心萌芽生根。

 1954年,為逃避阿根廷獨裁政權貝隆政府的徵兵轉往瓜地馬拉,見證瓜國左翼總統阿本茲(Arbenz)所推行的系列改革運動,但阿本茲政府旋即被右翼親美勢力推翻,切.格瓦拉遂逃向墨西哥,自此從一和平改革者走上革命家的道路,亦在當地結識了卡斯楚(Fidel Alejandro Castro Ruz)。

 1956年,與古巴游擊軍領袖卡斯楚並肩作戰三年,成功推翻古巴親美的巴蒂斯塔 (Fulgencio Batista y Zald?var)獨裁政權。革命成功後,出任古巴陸軍副總司令、央行總裁以及工業部長。後因理念不合與卡斯楚分道揚鑣,隱居專心著作。更在1965年祕密組織小行隊伍進入剛果從事游擊戰,但因不理解當地情勢而導致失敗,逃回古巴。

 1966年,繼續持續其游擊行動,與法國知識分子德布萊(R?gis Debray)等人偽裝成商人潛入玻利維亞,建立新的游擊據點,為建立理想的南美社會而戰;1967年10月8日被捕,旋即在次日處決,得年39歲。

 切.格瓦拉傳奇英雄的地位,在他死後開始形成,被20世紀反抗哲學家沙特推薦「當代最偉大的英雄」,其精神、形象亦影響1960年代歐美新左翼知識青年運動。

 1997年,切.格瓦拉的骨骸在玻利維亞的無花果村(Vallegrande)尋獲,後運返古巴。
 
【書摘】
☉亞蕾伊達.格瓦拉(切.格瓦拉之子。現為古巴切格瓦拉中心主持人之一)
 不久之前,在整理切的私人筆記中,我的母親──同時在找尋一份文件──發現這些文件中有我父親親筆寫的筆記,上面寫道:「若要再度出版這本實錄,需要加以修訂及補充。」
 故事要追溯至一九六三年五月八日,當時是由切所收集一些戰爭實錄並編輯成書出版,這些章節之後由切做了修正,並增加些許資訊和文筆的修飾,為的是萬一決定要重新發行此書。根據他戰爭日誌中的筆記記載,所有的故事都實際發生過,與他的第一本敘事書《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一樣,風格來得較為明確精細,但是一樣兼備清新及活力,因而成為一部具有高度考究價值的編年史書籍和一份具有極珍貴歷史價值的文件。
 幾年之後,這本書又重新發行,包含了同時期切所編寫的其他題材,這些文章也曾刊登在雜誌和報紙上,但沒有做適當的修正。在發行一些版本之後,其中有些版本做了些改變,由於因缺乏適當的注解,以致無法使讀者正確了解書中的部分內容。
 切.格瓦拉研究中心基於填補歷史記憶的工作和考慮到先前版本的不足之處,決定重新發行此書。這一次,加入了適切的建議性修正,務期達到切所表達的願望。
 因此,今日在各位手中握著的這個版本,較舊版來得更為珍貴及完整,因為除了這些注解之外,還加上切親自在原版書上所做修訂的影本。
 研究中心十分樂意再次將此書呈現給所有讀者,尤其考慮到切的手稿中具有古典文學素養,使我們得以更加貼近這位革命英雄不凡的生活,藉由一種清晰且直接的散文,輔以切獨特的敘事風格,向我們述說著,古巴人民不分男女老少齊心埋首於游擊行動,務期贏得光明的未來。
 是否切能夠藉由這部獨特的戰爭編年史與各位溝通,尤其是與那些之前未曾有機會閱讀這些紀錄的年輕讀者;同時,也確信掩卷之餘,各位會更加了解古巴人民以及我們革命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讀者會感同身受,尤其是那些投入反巴帝斯達戰爭革命者的人格特質、心理恐懼、挑戰極限,以及崇高理想。
 隨著閱讀書中提及的每個事件,我們彷彿可以與他們一同參與戰事,感受其憂慮,當然也分享到成功的喜悅。我們可直接分析戰事發展,分析當他們了解到必須著手進行批判和自我激勵的教育形式。諸如此類的剖析,毋庸置疑,提供給那些試圖製造革命戰爭的人一個很好的經驗和教訓,以做為他們戰鬥用的武器,並且幫助他們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從我翻閱這本書的那一刻起,「處死小狗仔」這段故事早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記憶中,揮之不去,我彷彿可以聽到小狗的吠聲,也感到一股內疚。不必諱言,戰爭中必須當下做決定,在許多情況下,執行任務的速度往往攸關許多同志的性命,即便確定決策無誤,但仍無法擺脫所造成難以抹滅的痛。所有參與戰爭的人,就和你、我、或任何其他人一樣,都是凡人,因有著複雜的情感,而使每個人與眾不同,並且更能體會到生命的深層意義。
 我衷心希望各位喜歡這本書,並可從人稱「人民解放戰爭最後階段的編年史家」所寫的這本書獲益;此外,一個身經百戰且被愛戴的領袖,所傳承下來的經驗,或許可讓各位學習到,遇到困難,即刻採取決定,並與身邊的戰友一同為自由而戰。但是看完這本書後,不要放下手中的武器,今天,最有用的武器是知識和了解,讓我們繼續一起為了更美好的世界戰鬥。
 迎向勝利,直到永遠!
 
〈序曲〉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思考著如何將我們革命的歷史,包括戰爭中各個層面的事全面記錄下來,許多革命領袖不止一次私下或是公開地表達他們想記錄這段歷史,然而,這類工作非常繁瑣,起義奮戰的記憶已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消失,這些甚至已漸成為美洲歷史的一部分的事件並沒有清楚明白地被廓清、補述。基於這個原因,我們從一連串曾經參與的攻擊行動、小規模戰鬥、戰鬥和會戰的個人回憶錄著手,其目的不在於藉由這些記憶和輕率的筆記,來拼湊這部片斷的歷史;相反地,我們渴望那些經歷過這些事件仍倖存的人,能有更深入詳盡的陳述。
 在整場戰爭中,我軍受限於古巴的地理位置及被限定範圍的戰鬥,阻礙了我們參與其他地區的戰役;我們相信,必須合理的闡述革命事件,所有參與戰事的同志均得以在革命功名錄上永垂不朽。因此,必須依序講述每個事件;我們可以從第一場戰役開始講起,或者是從唯一一場菲德爾.卡斯楚(Fidel Castro)與我軍被挨著打的戰役談起,即為亞雷格利亞德畢歐(Alegría de Pío)的偷襲。
 這場戰爭有很多倖存者,每位倖存者都被詢問各自所能記憶的部分。他們經歷過這些,有責任去填補歷史的空缺。我們要求的是一個絕對誠懇真實的敘事者,絕不會為了澄清個人立場,或是稱頌、或是佯裝他們當時曾經在場,而說了不切實際的事。以此方式寫了幾頁之後,依據每個人的教育程度和才能,我們盡可能地希望做到嚴謹的自我批判,免除任何與真實事件無關的字眼,甚至免去作者無法完全確認的事情。在此共識之下,便開始著手回憶錄的撰寫。
亞雷格利亞德畢歐
 亞雷格利亞德畢歐(Alegría de Pío),位於古巴東方省的尼格洛市(Niquero),接近克魯斯岬(Cabo Cruz)。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五日,我們在那裡遭遇巴帝斯達 獨裁政府軍隊的襲擊。
 歷經一段不算漫長但卻艱辛的跋涉,眾人早已精疲力竭。十二月二日,我們在著名的拉斯科羅拉達斯(Las Coloradas)海灘登陸,幾乎失去所有裝備,穿著新靴子的雙腳長時間泡在沼澤裡,全軍士兵的腳都患上潰瘍。除了靴子和黴菌的感染之外,令人難受的是,我們全擠在一艘破船上,沒有食物,更因為海上的驚濤駭浪而飽受暈船的折磨。經過如此七天的航行,越過了墨西哥灣、加勒比海,終於抵達古巴。猶記得我們在十一月二十五日那天離開杜斯潘河(Tuxpán),當時的風勢強勁,所有海上活動皆無法進行。這些林林總總替我們這些個未曾參加戰爭、也未經訓練的新兵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們殘存的戰爭裝備只有步槍、子彈包和一堆受潮的彈藥。醫療補給罄盡,絕大多多數的背包都遺棄在沼澤了。前一晚,我們夜間行軍,經過尼格洛市中心的甘蔗田,這處甘蔗田是一位名叫羅伯(Julio Lobo)的地主所有的。大伙打算啃路旁的甘蔗解決嚴重的飢渴問題,但由於經驗不足,沿途一路留下許多甘蔗渣;除此之外,在多年以後我們才知道,政府軍不需要仰賴任何間接的偵測就能搜尋到我們,單靠我方帶路的嚮導背叛,就能將政府軍引來。在戰役裡,我們不斷地重覆這項錯誤:一到達休憩地點,天黑之前總會讓嚮導們自由,尤其在這種處境底下,實在不該讓那個虛偽的嚮導離開;諸如此類的事情不斷發生,直到我們學會如何在危險的地區監視不清楚底細的那些平民百姓。
 十二月五日破曉時分,僅剩少數人可以繼續行軍,大家極度疲累、幾乎瀕臨崩潰邊緣,我們只能走上一小段距離,就得再休息好一陣子,全軍只能停在甘蔗田附近、森林邊緣的灌木叢裡小憩片刻。大部分的人整個早上幾乎都在渴睡中度過。
 中午,出現不尋常的跡象,派柏飛機(Biber)、數架小型軍機以及私人飛機開始在附近盤旋,部隊裡一些人繼續平靜地砍採甘蔗,完全沒意識自己正被緩慢並低空盤旋的敵機完美地監視著。身為隊上軍醫的我,負責照料每個人腳上的水泡,回想起那天治療的最後一名病人──拉蒙堤同志(Humberto Lamotte);這天也是他的忌日。我記得他提著無法穿上的鞋子離開我的臨時急救站,緩慢地回到崗位,他的身影透出極度的疲累與痛苦。
 蒙塔內同志(Montané)和我倚靠在樹旁談論著自己的孩子,邊吃著貧乏的配給食品:半條臘腸和兩片餅乾,突然一記槍響劃過,頃刻間落下槍林彈雨,災難驟臨我們這支八十二人的部隊──這場洗禮對我們的心理造成極大的損害。我的步槍術並不是最好的。經過深思熟慮後我提出了要求,在整個海上的航程裡,我一直忍受長期以來不斷困擾我的氣喘舊疾,身體處在極度糟糕的狀況,不能因此浪費了可堪使用的武器而擔負責任。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記憶變得模糊不清,只記得在連續射擊之間,當時的小隊長阿爾梅達(Juan Almeida)來到我的身邊詢問到底發布了什麼命令,但當時沒有人下達任何指令。後來我才得知原來菲德爾曾試圖召集全體隊員越過小路躲進甘蔗田,但卻徒勞無功。炮火滿天價響,烽煙四起。阿爾梅達跑開轉回帶領他的部隊,另一名戰友在我腳邊扔下了一盒彈藥。我指指那盒彈藥,清楚地記得他似乎想以痛苦的表情告訴我:「現在不是使用彈藥的時候了。」接著,便沿著甘蔗田那條路跑了(後來他被巴帝斯達的屬下殺了)。
 這或許是我第一次面臨進退兩難的困境,究竟該選擇獻身行醫,還是盡一名身為革命軍人的使命。眼前是一袋藥品以及一盒彈藥,同時攜帶兩樣東西太過沉重;於是我拾起彈藥、抛下藥品,拔腿穿越林中空隙,朝向甘蔗田前進。我記得很清楚,法烏斯帝諾(Faustino Pérez)當時跪臥在灌木叢裡,扣發他的自動手槍,在我身旁的伙伴阿本多沙(Albentosa)則走向甘蔗田,一時間分不清楚,朝我倆一陣掃射,兩枚子彈射傷了我們。我的胸口感到疼痛,脖子遭子彈劃傷,心想「死定了」,阿本多沙則被一枚四五手槍子彈射穿,身負重傷,大量鮮血從他的鼻子、嘴巴噴出。他慌亂地大叫:「他們要殺了我。」便以步槍瘋狂掃射,雖然當時並沒有任何人在附近。我倒臥地上,對著法烏斯帝諾駡道:「這些該死的!」法烏斯帝諾則在持續射擊的空檔裡看了我一眼,眼神似乎想表達「這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好安慰我,但我卻從他的眼裡看見「這傢伙跟死人沒什麼兩樣」的那種神情。
 我持續倒臥在地,就像其他受傷的同伴,一時衝動也朝森林開了一槍,從當時的情況看來應該無望了,腦子立即湧現死亡的最佳方式。我想起傑克.倫敦的老故事,故事主角得知自己即將凍死於阿拉斯加的冰天雪地,便依偎著一棵樹,以求光榮死去,這是我腦海唯一閃過的清晰畫面。不知是誰跪在地上大吼我們應該投降,後面則傳來一個聲音,我後來才知道是卡密羅(Camilo Cienfuegos)大吼大叫著:「這裡沒有人要投降,他媽的!」邦西(Ponce)的呼吸急促且激動地向我湊近,示意有枚子彈射穿他的肺臟。我只能冷淡地回應說「我也受傷了」;邦西隨後則跟著沒有受傷的同志一起朝甘蔗田爬去。有那麼一刻,只有我一個人躺在那裡等死。阿爾梅達靠了過來,鼓勵我撐下去。無視身體的痛楚,我們終於躲進了甘蔗田;在那裡,我看到英勇的蘇阿瑞茲同志(Raúl Suárez),他的拇指被子彈打掉,法烏斯帝諾正以繃帶替他包紮,一群小型飛機再度低空飛過引發一陣驚慌,機上的機關槍猛烈射擊,使得現場變成一種時而但丁 時而怪誕的混亂場景,就像是高大魁梧的戰士試圖隱藏在一株甘蔗後頭,另一個人卻不知道為了什麼在槍林彈雨中大聲叫喊著安靜。
 我們以阿爾梅達為首,組成一支部隊,除了小拉米羅中尉(Ramiro Valdés)外,還有喬(Rafael Chao)和貝寧德茲(Reynaldo Benítez)。在阿爾梅達的帶領下,一行人穿過甘蔗田最後一段小路,抵達森林的安全地帶,同時聽見許多人大喊:「開槍!」甘蔗田那頭便竄出火焰煙硝。但我不是十分確定,我正在思考這場戰事將有更多失敗的痛苦,和即將面臨的死亡。我們一直走到天色昏暗無法繼續,眾人縮成一團齊躺下休息睡覺,忍受著蚊子不斷叮咬以及飢渴的折磨。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五日,在尼格洛郊區,我們初次經歷戰火的洗禮,開始了反抗軍必須面臨的種種考驗與淬煉。
拉布拉達河戰役
 我們第一次勝利的行動是攻擊位在馬艾斯特拉山的拉布拉達河口(La Plata)的小型軍營,結果造成很大的迴響,消息傳遍至偏遠山區,引起世人的注意,證明「反抗軍」確實存在,而且蓄勢待發。對我們而言,也代表重新肯定我們最後將有勝戰的機會。
 一九五七年一月十四日,在亞雷格利亞德畢歐遭到偷襲的一個多月之後,我們駐紮在馬格達雷納河(río Magdalena),馬格達雷納河將拉布拉達河與馬艾斯特拉山分隔開來,一路流向大海。在那裡,我們聽從菲德爾的命令做了些射擊練習,訓練隊上從未使用過武器的人員。經歷了忽視基本衞生條件的這麼些日子,大伙在河邊洗澡,也順便將衣服清洗乾淨。當時,我們有二十三組堪用的軍備:九把附有狙擊鏡的步槍、五把半自動機關槍、四把手動栓式步槍、兩把湯普生機關槍、兩把自動手槍,以及一支口徑十六毫米的霰彈槍。
 當天下午,在抵達拉布拉達河一帶之前,我們向上攀爬到最近的小山丘,沿著森林中一條鮮有足跡的羊腸小徑前進。我們的嚮導戈拉(Eutimio Guerra)推薦一名當地農民艾里亞斯(Melquiades Elías),他以大砍刀的刀尖沿路為隊伍做記號。戈拉對我們而言十分重要,他是農民投身抗暴的代表,但不久之後即被卡西亞斯(Casillas)逮捕。卡西亞斯並沒有殺了戈拉,反以一萬元和授以軍職來收買,利誘他暗殺菲德爾。戈拉差點就達成任務,但因缺乏勇氣而作罷;同樣地,此人對政府軍來說相當重要,他曾數度洩露我軍的數個基地所在。
 那時候的戈拉對我們仍十分忠心。他是為了爭取土地而與大地主對抗的諸多在地農民之一,不僅和所有的大地主對抗,更和那些聽命於主子的守衞為敵。
 當天途中我們俘擄了兩名與嚮導有親屬關係的農民,釋放了其中一人,但仍小心警覺地扣留另一個。翌日,一月十五日,我們望見拉布拉達河邊有處以薄鋅片搭建至一半的軍營,以及一隊半赤裸的士兵,隱約可看見他們穿著政府軍的軍服。大約在六點日落之前,又看到一艘救生艇上載滿守衞,有人下船也有人登船。考量我們尚未完全熟悉敵方的隊伍變化,因此決定延後原本在十六日的攻擊行動。
 一月十六日黎明時分,開始觀察軍營的動向;巡邏艇在晚間撤離,旋即開始偵察工作,四周未見士兵蹤影。下午三點,決定接近位在河邊的軍營,以便徹底監視探察。黃昏時候,隊伍越過一點也不深的拉布拉達河,並在路上展開伏擊;五分鐘後,旋即逮捕兩名農民,其中一人有告密的前科。他們終究弄清楚我們是誰,於是反過來要求兩人要是不清楚交代敵方的行蹤,絕不會善罷干休。於是乎從他們身上獲取了些有用的情報:軍營裡約有十五名士兵,不多久本區三名最惡名昭彰的工頭之一的歐索立歐(Chicho Osorio)會打此經過;這些工頭在拉維提(Laviti)家族的大莊園工作,拉維提家族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領土封地,藉由像歐索立歐這類工頭的恐怖統治來維持權力。不多久,歐索立歐醉醺醺地騎在騾上現身,身後坐著一名皮膚黝黑的男孩。烏尼貝索(Universo Sánchez)假扮農村守衞叫他停下。「蚊子!」歐索立歐迅速地回答,我們於是知道了對方的暗號。
 也許是因為這個傢伙醉得不醒人事,無從顧及我們兇惡的外表,我們因此有辦法欺瞞他。卡斯楚非常氣憤地對他表明自己是名上校,專程來調查為何尚未弭平叛軍,還騙他因在林中追蹤叛軍好幾個星期,於是留起了鬍子,緊接著痛批軍隊的無能。歐索立歐以最謙卑的態度接話,表示營區裡的守衞只會吃東西,正經事沒做半樣,僅虛應著巡視附近一帶;他還強調,消滅所有的叛軍是對的。我們質問著歐索立歐,十分注意他的回答,他更加地謹慎講述這個地區的朋友和敵人;指出某人是壞蛋時,我們自然便明白這個人是個朋友的道理,如此就將二十多個名字拼湊在一起;他還表示就在今早,才賞了兩個所謂「稍微沒教養」的農民耳光,那些守衞只能任憑農民們說三道四而無法懲治他們,他氣不過便下手殺了那兩個農民;這兩人死前對他說:「巴帝斯達將軍早已經放了我們。」菲德爾質問歐索立歐假如捉到菲德爾.卡斯楚會如何處置,他則擺出「如果抓到菲德爾一定會把他閹了」的狠勁,抓到克雷森西歐也會這麼做。他指著腳上穿著與我們部隊相同的墨西哥製軍靴說:「看!這雙鞋子就是從被我們殺掉的其中一個狗娘養的……拿來的。」當下,歐索立歐完全不知道已被我們默默地宣判死刑。最後在菲德爾的暗示下,為了讓全體士兵大吃一驚,他同意帶我們去營區,並且證明他們的確疏於防守、怠忽職守。
 在歐索立歐的帶領之下,我們一行人朝營區接近。我個人並不確定他有沒有察覺這場詭計,然而,他仍繼續天真地往前走,因為他早已醉得一塌糊塗,無法有條理的思考。當我們再度過河接近營區時,菲德爾要他假扮成被擄獲的叛匪,雙手必須被綑綁起來;歐索立歐沒有反抗,並配合我們的要求。他向我們解釋唯一的崗哨就設在正在搭建的營區入口,就在另一名工頭歐諾立歐(Honorio)家中。他還帶我們去另外一處更接近營區的地方,從那兒可通往艾爾馬西歐(El Macío)。現在已是指揮官的克雷斯伯同志(Luis Crespo)被派去偵查敵情,回來後證明了歐索立歐所言屬實,的確偵測到兩個軍營,也看到軍營守衞抽雪茄的紅色星火。
 當我們準備潛近軍營時,正好遇到三名騎馬經過的士兵,只好暫時躲起來。他們像趕騾般使喚一名囚犯,這個可憐的農民正好從我旁邊走過,我聽見他說:「我和您們是一樣的啊!」其中一人則回答:「閉嘴!在賞你鞭子之前,快給我走。」稍後我們才知道這個人是巴索下士(Basol)。我們心中還想著以子彈攻擊軍營時,農民將會因沒有待在軍營裡而倖免於難,然而隔天當三名士兵得知營區遭受攻擊,便在艾爾馬西歐殘忍地殺害了這位可憐的農民。
 我們有二十二件派得上用場的武器。這是個關鍵時刻,由於我們的彈藥非常少,必須不計任何代價攻占軍營,假若失敗,即意味著浪費了全數的彈藥,徒留手無寸鐵毫無防禦能力的我們。當下決定由小胡立歐(Julio Díaz)──後於艾爾烏貝羅(El Uvero)戰役中陣亡──夥同卡密羅、貝寧德茲和莫拉雷斯(Calixto Morales)等同志攜帶半自動步槍包圍右翼的棕櫚樹軍營;菲德爾、烏尼貝索、克雷斯伯、賈西亞(Calixto García)、馬努埃.法哈爾多(Manuel Fajardo)和我自中路展開攻擊;法哈爾多現在已經是指揮官,他和我們的醫官畢帝.法哈爾多(Piti Fajardo)有著同樣姓氏,畢帝後來死在埃斯坎布雷(Escambray);勞爾.卡斯楚(Raúl Castro)和阿爾梅達分別率領他們的小隊從左翼進攻。
 依此作戰方式,我們接近營區四十公尺的範圍。藉著滿月月光,菲德爾率先開了兩槍宣戰,緊接著所有步槍相繼發射,我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要求政府軍投降卻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宣戰一開始,劊子手和告密者歐索立歐旋即被我們就地槍決。
 攻擊始於凌晨兩點四十分,守衛的頑強抵抗遠超乎我們的預期。要求對方投降時,一名手持M-1步槍的陸軍中士也跟著放槍回應。我們接獲指令,朝對方扔擲老舊的巴西製手榴彈;克雷斯伯和我相繼丟出手榴彈卻沒炸開,勞爾丟了一枚炸藥,同樣地也沒任何反應。即使危及自身性命,我們仍須更加接近軍營,目的是燒燬房子。烏尼貝索首先發難仍然徒勞無功,接著卡密羅也失敗了;最後,克雷斯伯和我接近敵方陣營的一間陋室,由克雷斯伯先放了把火,藉著這股熊熊火光,我們清楚地看出這間陋室只是個堆滿椰子的儲藏室,同時間威嚇士兵們棄械投降。其中一人試圖逃跑,正好進入克雷斯伯的步槍射程,擊中他的胸膛,搶走他的武器;我們繼續對著屋內掃射。卡密羅隱身樹後,朝著逃跑的陸軍中士開槍,耗盡了他僅有的幾發子彈。
 這些士兵幾乎毫無防禦能力,成為無情子彈下的犠牲品。卡密羅第一個跑進那間屋子,我軍陣營此起彼落的投降喊叫聲也傳到那裡。我方迅速盤點剩下的武器:八把春田步槍、一把湯普生機關槍與近千發子彈;這表示我們擊發的子彈約為五百發。除此之外,另外得到子彈匣、燃料、刀具、衣物和一些食物。重新計算雙方傷亡人數為:對方兩人死亡,五人受傷,三人被俘,一些人和告密者歐諾立歐一起逃跑了;我方則無任何傷亡。
 放火燒了軍營後我們隨即撤離,同時盡全力照料傷者,其中三人傷得很重,只好將他們留在犯人群中繼續照料。據了解,我方獲得最後勝利後,這三人均傷重不治死亡。另外有名士兵加入勞爾指揮官的部隊,後來被擢升為陸軍中尉,戰後死於飛行意外。
 兩相比較之下,我軍和政府軍對待傷者的態度實有天壤之別,他們不僅殺了我們的傷兵,而且將之丟棄;長久下來,這種差異性給政府軍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也是促成我們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菲德爾下令將所有的醫療用品都交給囚犯,以便照顧受傷的同伴。這個決定卻令我憤怒,因為身為一名軍醫必須節省所有可用的醫療資源,保留給自己的軍隊。我們解放了該區的老百姓,一月十七日上午四時三十分,動身前往帕爾瑪莫恰(Palma Mocha),黎明時分即到達目的地,便開始尋找馬艾斯特拉山區中最陡峭的地區作為藏身之處。
 途中,可悲的情景映入眼簾。前晚,一對下士和工頭已預先警告該區所有農民,空軍將轟炸整個地區,希望他們趕快往沿岸方向撤離,但沒有人知道我們會出現在那裡;顯而易見,這是工頭和守衞聯手製造的陰謀,目的是搶奪「瓜希羅」(guajiros)農民的土地和財產。他們的謊言正好與我們攻擊拉布拉達的行動不謀而合;事實擺在眼前,恐懼氣氛因此蔓延,但我們也無力阻止這波出走潮。
 這是反抗軍第一場勝仗。這場戰役和接下來的戰事,我們持有的武器數量竟超過全軍兵員人數,實在是軍旅生涯中最值得紀念的事……農民將不再介入雙方的交戰,我們也將與國內反抗勢力的基地徹底失去聯絡。
 
附錄 軍事報告
寫給卡斯楚(進攻記)
卡斯楚:
 我從這開濶的平原寫信給你,附近沒有飛機,只有蚊子,我們之所以能倖免於被蚊子叮咬,純粹是行軍的步伐十分快速;以下,我將簡短地向你報告所發生的事情。我們在八月三十日的晚上帶著四匹馬離開,因為馬葛達(Magata)把所有的汽油都拿走了,我們又怕在希巴掛(Jibacoa)可能會有埋伏,這麼一來要搭卡車離開更是不可能的事。因為政府軍已經棄守這個地區,所以我們才一路平安無事的通過,但卻也走不了幾公里,只好在公路另一端的樹下小憩。此地區至今為止都被嚴密地監控著,我建議在希巴掛設立一小隊永久駐軍,如此一來便可從這個地方運輸補給品。
 九月一日,我們經過公路時取得三部經常抛錨的爛車,然後抵達雷東多小島(Cayo Redondo),因為颶風即將到來,我們便在那裡待了一天;大約四十名政府軍向我們靠近,但他們沒有與我們起衝突便撤離了。我們搭著卡車,加上四台拖曳車繼續前進,但是這些車輛全都抛錨了,在九月二日這天我們只能放棄它們,帶著幾匹馬,徒步前進。後來,我們抵達考托河河岸,因為河水上漲,我們沒有辦法摸黑過河;翌日,我們照原先預定的路線,花了八個小時渡河,在那天晚上抵達了隊長阿爾卡迪歐(Arcadio Pelaez)的家。雖然沒有馬匹代步,但是我們前進的速度更加順暢,我打算在抵達預定作戰地區時,讓人人都有馬可騎,但是因為路途崎嶇難行,麻煩不斷,因此很難精確地估算出我們到底會延誤多久時間。
 我會想出一個有效率的信件傳送系統,向你報告我們沿路遇見的人,也讓你知道一路上發生的事情。我在這地區只碰到兩個值得推薦的人:一個是麻葛當(Pepin Magadan),儘管他有些缺點,卻擁有驚人的戰鬥力,可以將取得補給品和金援的重任委託給他;還有康賽普遜(Concepción Rivero),他是個非常認真的人,這從我一直以來的觀察可以得知。
 目前就只有這些了。千山萬水,紙筆所能傳達的情意不及我心中萬一。
一九八五年九月八日,下午一點五十分
 
卡斯楚:
 經過累人的夜間行軍後,在抵達加瑪古艾伊時我終於能寫信給你。目前行軍的速度平均一天約十幾公里,短時間內要加快速度我想是不可能的,因為部隊裡有一半的人員座騎沒有配上馬鞍,卡密羅就在這個地區,我們正在巴特雷斯(Bartles)農場等他,而他人還沒到,這一區真是太棒了,沒什麼蚊子,也沒遇到半個政府軍,甚至連敵機都像無害的鴿子般;稍費點力,我們還能聽到從委瑞內拉傳來的反抗軍電台廣播。所有的跡象都顯示敵我雙方都沒有開戰的意思,儘管只需一小隊三十名武裝游擊隊員就能創造奇蹟,徹底改造這個地區,但是我承認,一想到要帶著一百五十名募集來的新兵從這陌生地區撤離就感到害怕。經過這一區時,我原本想在雷歐耐羅(Leonero)這個村莊好好宣揚有關稅制的事情,奠定農民工會的基礎,奈何成效不彰,倒不是因為我屈服於地主們,而是我要宣達的人數似乎是太多了;我告訴他們可以先討論,結論則留待之後再決定。這地區有極大的潛力,一個有社會良知的人在此地應該可以大有作為。至於我們的前進路線,我暫時還沒辦法跟你說,實在是因為計畫趕不上變化,我自己也不曉得下一步會何去何從,所以需視實際狀況和老天安排而定。目前我們正在等待能否取得卡車以擺脫這些馬匹,雖然騎馬對安東尼歐.馬賽歐第二攻擊縱隊來說是再好不過,但是騎馬行軍從空中俯瞰十分容易被發現,要不是因為這些馬,我們就可以在白天平安無事地趕路。這裡到處都是泥漿和水,我們要游泳渡過各種不同的溪流,這真是件惱人的事,逼得我必須制訂出菲德爾紀律來約束大家,以便能安然無恙地抵達。雖然受罰的人數逐漸增加,而且可能會變成行軍隊伍中最長的一列,但整體而言,部隊紀律甚佳;如果可能的話,下次我將在加瑪古艾伊市透過無線電將報告傳給你。行筆至此,請向在馬艾斯特拉山區的弟兄們致上我真摯的問候,我有可能再也看不到他們了。
一九五八年九月十三日,晚上九時五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