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大沽口战役


战后的大沽口炮台
英军攻占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战役清军英法联军大沽口附近发生的战役。前后共发生三次战斗,最终以大沽炮台被攻陷,清军失败而终结。

战役经过[编辑]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以6艘炮艇掩护陆战队近千人向炮台侧面登陆,清军发炮反击,杀伤近百位联军士兵。直隶总督谭廷襄却弃守逃亡,炮台守军孤立无援,清军大约300多人战死,南北炮台陆续被英法联军攻占。1858年5月26日,英法联军沿河到达天津城。1858年6月13日,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俄国特命全权大臣普提雅廷首先签订《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6月23日,桂良和花沙纳在天津海光寺与英、法、美三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1]
1859年6月20日,英、法、美三国公使到达大沽口外,清政府要求公使往北方北塘登陆并由清军保护到北京换约,但遭到拒绝。1859年6月25日,英法联军发兵进攻大沽口展开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英海军司令贺布亲带领12艘军舰于下午3时攻击大沽口炮台,清政府守军发炮反击使英法军舰遭受损伤,有4艘联军军舰被击沉。此后,英法联军屡屡遭受重创于当日夜间撤退。[2]
一八六零年,堂堂满清咸丰皇帝狼狈逃往热河。
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出动军舰30多艘和陆战队5000人在北塘附近顺利登陆展开第三次大沽口之战[3]之后英法联军从陆续攻下新河塘沽,接着从大沽炮台北侧进攻,清军在奋战后溃败,北炮台被联军攻下。之后僧格林沁咸丰命令放弃南炮台,剩余清军撤退到天津。自此大沽口完全落入联军控制。

第一次大沽口之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部分
The Attack on the Peiho Forts.jpg
西方报纸报道的大沽口之战
日期:1858年5月20日
地点:大沽口炮台
结果:英法联军胜利,签订天津条约
参战方
China Qing Dynasty Flag 1862.png 大清帝国Flag of the United Kingdom.svg 英国
Flag of France.svg 法兰西第二帝国
指挥官和领导者
China Qing Dynasty Flag 1862.png 谭廷襄 [1]Flag of the United Kingdom.svg 西马糜各厘
兵力
英法联军:1200人[2]
炮艇:12艘[2]
伤亡与损失
300多人战死[1]
第一次大沽口之战发生于1858年5月20日,是继广州沦陷后紧接而来的战事,清军奋战约2小时便败亡[2]。这起战事的结果促成了《天津条约》的签订,更导致咸丰帝决心修建大沽炮台,和后来第二次发生的冲突

战前情势[编辑]

广州城被夺以后,1858年4月,英、法、美、俄四国使节到天津大沽口外。4月24日,四国使节会见清政府限期6天内派人谈判,否则将采取“必要的手段”。咸丰帝派出直隶总督谭廷襄赶赴交涉,不料英法公使以“照会型式不符、无钦差大臣之权”为由拒绝接见。至于英法方则因兵力未能集合完毕,延迟了原本6天内的进攻。咸丰帝除了同意减少关税外,对于四国的要求一律拒绝,也不准谭廷襄开战。在英法代表仍旧拒绝交涉的情况下,谭廷襄改与美、俄代表交涉愿能协助谈和,但因困难的要求仍毫无结果,以为:“外托恭顺之名,内挟要求之术”[2]。 谭廷襄要求开战,提出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全部关闭,停止贸易的策略。两广总督黄宗汉也提议速速克复广州,使英法等国震慑再出面开导。咸丰帝未批准以上提议,并发出声明:
切不可因兵勇足恃,而先启起兵端[2]
仍旧命谭廷襄驳斥各国要求。1858年5月18日,英法代表与海陆军司令协商攻占大沽口,以天津做为目标。5月20日,对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定2小时内交出大沽口被拒绝,随即派兵进攻[2]

大沽口的布局[编辑]

大沽炮台的大炮
这一时期的大沽口建有4座炮台,平常约3000多名守军固守。后来的广州沦陷,使咸丰帝加派6000多名士兵增援。[2]

战斗[编辑]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用炮艇让1200位士兵从大沽口登陆,清守军奋力抵抗在2小时后全军战败,南北炮台陆续被攻陷。5月26日,英法联军未遭遇抵抗就兵临天津城下。
5月30日,四国使节逼迫清政府派全权代表至天津谈判,否则将进军北京。经此一战,极为震惊的清朝在6月1日派出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耆英(曾参与签订南京条约)赴天津与各国谈判[2]

后续交涉[编辑]

咸丰帝打算用耆英进行斡旋,在奏折上朱批谕示耆英:
进京瞻仰。可告以速将各条定议妥协。并将兵船退至拦江沙外。然后再议进京之事。中国以诚信待人。亦断无别意。惟各国向无进京之例。此次应行礼节。亦须彼此商定。按照中国礼节。至各夷进京。中国民人。亦必惊疑。更须先为晓谕。不能临时猝办。再进京之请。皆俄夷从中播弄。英、佛、米皆重利。从前并无此说。

耆英谅已驰抵天津。即可往见英、佛(法国)、米(美国)三国。将所求之事。妥为酌定。如桂良、花沙纳所许。该夷犹未满意。著耆英再行允准几条。或者该夷因耆英于夷务情形熟悉。可消弭进京之请。则更稳妥。此时桂良等作为第一次准驳。留耆英在后。以为完全此事之人。津郡情形。甚属危急。不得不通融办理也。将此由六百里密谕知之[3]
以为凭借过去与英方签约的经历必能成事,可英法联军早在占据广州后翻遍了广州官府的档案,对当年南京条约的内幕一清二楚,便多次刁难。耆英见不能成事,2天后私自回京。经过桂良、花沙纳的交涉,终在1858年6月13日签订《中俄天津条约》,6月18日签订《中美天津条约》。 6月22日,清朝在英公使额尔金进军北京的威胁下,签订《中英天津条约》。6月27日与法国签订《中法天津条约[4]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部分
Interior of South Taku Fort and Showing the Place of Landing, June 25 1859.jpg
南炮台的内侧和联军的登陆点,1859年拍摄
日期:1859年6月25日
地点:中国
结果:大清帝国胜利
参战方
China Qing Dynasty Flag 1862.png 大清帝国Flag of the United Kingdom.svg 英国
Flag of France.svg 法兰西第二帝国
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svg 美国
指挥官和领导者
China Qing Dynasty Flag 1862.png 僧格林沁Flag of the United Kingdom.svg 贺布
兵力
4000 步兵、60 台火炮,6 座炮台116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和水手、11艘炮艇、4艘轮船、不明数量帆船
伤亡与损失
32人伤亡[1]英军:3艘炮艇沉没、3艘炮艇搁浅、不明数量炮艇受损、不明数量快艇受损、81人死亡、345人受伤
法军:12人死亡、23人受伤
美军:1快艇损伤、1人死亡、1人受伤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少有的,以中方获胜为结果的战斗。

中国方面准备情况[编辑]

第一次大沽口之战失败之后,英法联军兵锋直指,对清廷震动极大,战后,清廷命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会同礼部尚书瑞麟(署理直隶总督)前往天津,整饬海口防务,瑞麟奏请重新恢复直隶海口水师,同时在海口设置障碍,排列三道拦河铁链,配置铁戗,安设木栅,连成巨筏,阻拦敌舰闯入。僧格林沁还着重加强了大沽口炮台的建设,经过重建,海口南、北岸的炮台由原来的4座增加到7座,安装岸炮64门;另在北岸石头鏠地方新建炮台1座,作为后路策应。炮台周围均筑坚固堤墙,包挖壕沟,竖立木栅,加强防护。

联军方面准备情况[编辑]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时,英舰共20艘,其中蒸汽巡洋舰1艘(舰炮51门,舰员520人)、蒸汽护卫舰1艘、蒸汽炮舰2艘、浅水蒸汽炮艇14艘、蒸汽运兵船2艘;法舰2艘,其中蒸汽巡洋舰和浅水蒸汽炮艇各1艘。直接参战的为英浅水蒸汽炮艇11艘、法舰1艘,登陆部队共660余名。另有“托依旺”号等美国舰艇随同行动。

战斗过程[编辑]

1859年6月25日,联军舰队从黎明即开始行动,直到下午14时才拆除了海口铁戗和木栅。清军岸防部队全部隐蔽和进行了伪装。曾参加过此次激战的英军士兵说:“所有炮台象怪物似地沉睡在沙岸上,听不到它们的一点声音,也看不到什么旗帜。”[2]15时许,新任联军海军司令、英国海军少将贺布命令舰队航进,展开攻击,“然而一下子,就象变魔术似的,所有本来掩护着炮台大炮的草席都卷了起来,顷刻之间全部大炮一齐开火。”[3]清军岸炮猛烈而又准确,不多时,即有多艘攻击船只被击中,人员死伤越来越多,贺布本人也负了伤。激战到16时,联军的参战舰艇全被击伤,旗舰“鸻鸟”号被击毁,炮艇“茶隼”号和“庇护”号被击沉,“鸬鹚”号等炮艇先是搁浅,后又被击毁。美舰“托依旺”号等舰艇也投入战斗,美舰队司令达底那海军准将呼喊着“血浓于水”直接参战。17时,身负重伤的贺布下达登陆命令,结果又陷于失败,经过一昼夜激战,联军遭到惨败,参战的13艘舰艇中,有6艘丧失战斗力,4艘被击毁击沉,英军死伤578人,法军死伤14人。最后联军撤退到杭州湾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部分
After the Capture of the Taku Forts 1860.jpg
激战过后的大沽口炮台费利斯·比特拍摄
日期:1860年8月1日(联军登陆北塘)
地点:大沽口炮台新河塘沽
结果:英法联军胜利
参战方
China Qing Dynasty Flag 1862.png 大清帝国Flag of the United Kingdom.svg 英国
Flag of France.svg 法兰西第二帝国
指挥官和领导者
China Qing Dynasty Flag 1862.png 僧格林沁Flag of the United Kingdom.svg 格兰特[1]
Flag of France.svg 孟托班[1]
兵力
2.5万联军[2]
1.8万英军
7000法军
200艘战舰和运输轮船(英军173艘、法军32艘)[2]
伤亡与损失
2000人战死 [3]英军:17人阵亡、162人受伤[4]
法军:15人阵亡、129人受伤[4]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发生在1860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战后大沽口完全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控制。

背景[编辑]

英法联军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大败,使本来想教训清朝政府相当愤怒。英国《每日电讯报》出现占领北京城,永久占领广州,把皇帝赶出皇宫的声音[5] [6]。英国内阁从1859年9月16日起开8天的会议,最终一致主张对中国增兵,并攻入北京作为目的[1]。双方决定由英国出兵1.2万人,法国则出兵7000人[1]。法方任命孟托班为总指挥[1]。联军在上海聚集,1860年4月21日占领定海,后陆续占领大连湾烟台,以完成对渤海湾军事上的封锁。大连湾和烟台则作为联军进攻大沽口的基地。

战争经过[编辑]

北塘登陆[编辑]

清军在北塘除了装设一部分地雷外,并无驻军加强防备,给了可趁之机。1860年8月1日,借助俄国人的引导,联军出动军舰30多艘和陆战队5000人在北塘附近顺利登陆[2],没有遭到任何攻击,并就地掠夺物品。

新河、塘沽炮台的失陷[编辑]

顺利占领北塘后,1860年8月12日联军2000人在往大沽探路途中与清军遭遇,开了打响战斗的第一炮,随后占领新河。接着与4000名配备大刀、长矛弓箭蒙古骑兵战斗[7],在动用了阿姆斯特朗炮后击退清军。清军撤回塘沽
8月14日,联军进攻塘沽炮台,集中36门后膛炮和阿姆斯特朗大炮炮轰清军兵营[8],便发起冲锋。联军士兵纷纷架起梯子试图爬进城墙,最后施米茨中校站在城上挥舞三色旗,清军士兵开始逃亡。战斗结束了。

攻占大沽口炮台[编辑]

英军67步兵队进攻大沽炮台。
北炮台正面
1860年8月21日,英军部属2500名士兵,法军部属1000多人和2连炮兵作为进攻大沽口的兵力[9]。早上6点法军炮兵和英军的榴弹炮对着右岸第一座炮台开炮。英军以47门大炮同法军密集的炮轰那炮台,联军战舰也发炮协助。清军在炮火的差距下渐渐不敌,而且射击无法精准。7点半时联军发起冲锋开始白刃战,临近10点攻下第一座炮台[4]。接着约100名清军士兵逃亡,多数守军战死[4]。当晚,大沽炮台的剩余清军全数缴械投降。

结果[编辑]

以联军胜利而结束。共缴获了大炮518门(110门为铜制大炮)[3]和军用物资。透过劝降的手段,联军只攻取了两座炮台,杀死炮台守将乐善后,成功使南岸的剩余清军就地投降。8月23日英军上将贺布北上直达天津,总督恒福出外迎接,清朝再派桂良恒祺与联军代表额尔金在天津议和[10]

参考资料[编辑]

  1. 1.0 1.1 1.2 1.3 1.4 同右 [1] [2]
  2. 2.0 2.1 2.2 (简体中文)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北塘之战. 中国青年网. 2009-12-23 [2010-02-20].
  3. 3.0 3.1 第10章 攻陷大沽炮台(6)[3]
  4. 4.0 4.1 4.2 4.3 第10章(4)[4]
  5. ^ 《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作者/端木赐香,出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6. ^ (简体中文) 大沽失败传出:傲慢伦敦与浪漫巴黎同时大哗[2009-02-20].
  7. ^ (简体中文) 北塘登陆(6). 新浪网. 2008-03-22 [2010-02-27].
  8. ^ 第10章 攻陷大沽炮台(1)[5]
  9. ^ 第10章(3)
  10. ^ 第11章 天津议和(1)(2)

参考文献[编辑]

  1.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2. ^ 费舍:在中国服役三年的个人记述
  3. ^ 香港:中国邮报 1959年7月22日

参考文献[编辑]

  1. 1.0 1.1 (简体中文) 抗击英法联军入侵大沽之战. 中国国防资讯网. 2007-08-23 [2010-09-18].
  2.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茅海建,《苦命天子 咸丰皇帝奕詝》。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4月:页183─185。ISBN 978-957-08-3260-0
  3. ^ 《大清文宗显皇帝实录‧五》
  4. ^ 《苦命天子》,第187页

  1. ^ 抗击英法联军入侵大沽之战
  2. ^ 晚清罕见的外战胜利:第二次大沽口大捷
  3. ^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北塘之战

大沽口炮台


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沽口炮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沽口炮台遗址
所在天津市滨海新区[1]
分类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时代1858年
编号3-4
登录1988年1月13日
大沽口炮台地图,1901年出版
大沽口炮台原为中国明清时期北方海防的军事防御设施之一,是三次大沽口战役的主战场。该遗址目前位于中国天津市滨海新区东炮台路。目前,大沽口炮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目前为大沽口炮台博物馆和大沽口炮台遗址公园,为“津门十景”之一。[3]

历史[编辑]

1860年,英军67步兵队攻占大沽口炮台
1860年8月21日大沽炮台被英法联军攻陷后的景象
大沽口炮台最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政府对大沽炮台进行了修建和维护。清代咸丰八年(1858年)继续维修扩充,其中南岸增设三座炮台,北岸增设两座炮台,并且分别以“威”、“震”、“海”、“门”和“高”五字为名号。至此,大沽口炮台共有大型炮台六座,小型炮台二十五座,置大小炮六十四尊。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以6艘炮艇掩护陆战队近千人向炮台侧面登陆,清军发炮反击,杀伤近百名联军士兵。直隶总督谭廷襄却弃守逃亡,炮台守军孤立无援,清军大约300多人战死,南北炮台陆续被英法联军攻占。[4]1859年6月20日,英、法、美三国公使到达大沽口外,清政府要求公使往北方北塘登陆并由清军保护到北京换约,但遭到拒绝。
大沽口炮台和北塘炮台地形图
1859年6月25日,英法联军发兵进攻大沽口展开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英海军司令贺布亲带领12艘军舰于下午3时攻击大沽口炮台,清政府守军发炮反击使英法军舰遭受损伤,有4艘联军军舰被击沉。此后,英法联军屡屡遭受重创于当日夜间撤退。[5]
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出动军舰30多艘和陆战队5000人在北塘附近顺利登陆展开第三次大沽口之战[6]之后英法联军从陆续攻下新河塘沽,接着从大沽炮台北侧进攻,清军在奋战后溃败,北炮台被联军攻下。之后僧格林沁咸丰命令放弃南炮台,剩余清军撤退到天津。自此大沽口完全落入联军控制。
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清政府继续对大沽炮台进行了修建、维护。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再次对原有炮台进行了整修和扩建。1900年,提督罗荣光率守军及义和团在大沽口炮台抗击八国联军八国联军受到大沽口炮台的猛烈还击,但最终失陷。后根据清朝八国联军签署的《辛丑条约》规定,列强要求清政府将大沽口炮台拆毁。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大沽口炮台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又将大沽口炮台遗址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7]

大沽口炮台博物馆[编辑]

大沽口炮台博物馆占地面积为1000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585平方米,设计造型为“不规则放射状”,整体建筑材料为锈钢板,博物馆内部分为展厅、临时展厅、放映厅、库房和其他附属用房等。展厅内设有四大展区,主题分别为“大沽口”、“战争”、“辛丑条约”、“永远的大沽口”。其中,“大沽口”主题展厅展现了大沽口的历史地位和战略地位。“战争”主题展厅展现了展馆外主题纪念公园中的展品和战争的效果。“辛丑条约”主题展厅展现了辛丑条约签订的过程。“永远的大沽口”主题展厅透过该展厅的玻璃窗重点介绍了大沽口炮台遗址。[8]

内部链接

参考文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