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6日 星期四

为中国献身的美国飞行员

 

高天韵

在江苏省南京市的航空烈士公墓里,有一组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上面刻着4296个中外捐躯者的名字,其中2601位是美国人。


二战期间,美国向中国提供了多方面援助,包括贷款、租借物资、空军战斗队和运输队、机械设备及技术人员等,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年,被誉为“飞虎队”的“美国志愿航空队”的军服上缝有一条“血符”,上面写着:“来华援助洋人 军民一体救援”。此身份标记是为了帮助飞行员在被敌人击落后,可以得到当地民众的救护。

1997年,中国探险家严江征带队找到了一架失事的美国援华运输机残骸。他后来受访时向曾赴中国参战的美国老兵表达敬意:“我们这些战后出生的人,对这些老人真的无以为报。我们今天享受的和平里面有他们的一份辛劳和贡献。”

美国援华空军的战绩与付出

从1941年8月1日“美国志愿航空队”总部在昆明成立,到1945年8月战争结束,美国援华空军经历了几次改编,主要任务包括:保护驼峰空运的东面及南面航线,包括空运线终点站的昆明地区;攻击与破坏在中国地区活动的日本飞机及沿海的日本船舰;支持中国的地面部队。

1942年5月,日军占领缅甸后,滇缅公路被切断,中国失去了唯一的陆路联外交通线。于是,中美空军共同开辟了“驼峰航线”,从印度向昆明空运战略物资。此航线飞越喜马拉雅山脉,飞机只能紧贴山峰飞行,飞行轨迹随山势高低起伏,状似驼峰,英文为“The Hump”。这是史上首条全天候的长期军事空中补给线,也是世界航空史和军事史上最艰险的一条运输线。

一份美国空军纪要写道,“这条航程五个小时、700英里(合 1,127公里)长的航线被飞行员视为自杀航线,充满了变化无常的风向、季风、不可预知的湍流和地球上最危险的地形”。此外,运输机还可能受到日本军机的攻击,更增添了飞行的危险。有些机组成员一天需要往返三次,疲劳不堪。

2005年9月15日,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新闻文化参赞裴孝贤(Donald Bishop)发表文章《二战时期的美国和中国:作战纪要》,其中简述了美国援华空军在不同阶段的战果和付出,以下为几段摘录:

“从1941年12月18日到1942年7月4日,志愿援华航空队击毁了298架日机,日军损失了大约1,500名受过训练的飞行员、机枪手、投弹手和导航员。”

“从1942年7月美国空军驻华特遣队编队到1945年5月底,美军飞机击毁了2,135架日本飞机,另有773架可能被击毁。空战中,击落损失比是十比一。日本商船损失估计为200多万吨。”

“驼峰飞行员总共运输了777,000 吨物资支援中国的抗战,有509架飞机坠毁、81架失踪。仅1944年1月一个月里,每运输 1,000吨物资到达中国就有三人死亡。人员方面共有 1,314名机组人员死亡,345人失踪。”

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缝在飞虎队飞行员制服上的血幅,指示军民救护被击落的飞虎队员。 (R.E. Baldwin Collection)

罗伯特·莫尼中尉纪念碑

罗伯特·亨利·莫尼中尉(Robert Henry Mooney)来自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1942年加入陈纳德将军的援华航空队,被派驻守云南省祥云县的云南驿机场。这个机场是中方重要的空运中途站,也是日军袭击的一大目标。

1942年12月26日,日军多架战斗机和轰炸机对云南驿机场发动空袭,莫尼中尉驾机迎战,撞落了一架敌机后,他的飞机也受伤冒烟,开始急速地下坠。莫尼此时若跳伞逃生,飞机就会坠入县城,伤及平民。莫尼控制着飞机向郊区飞去,在离地面很近时才弹射出舱,降落伞还没有完全打开,他便摔落在田野里,昏迷中又被大风拖行了几百米。当地民众和战友用木板把他抬到诊所,县城名医董齐元竭尽全力救治,但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莫尼长眠在祥云县,年仅22岁。

有感于莫尼中尉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董齐元医生与知名人士发起为其树碑的倡议,社会各界踊跃捐资,于1943年7月13日建起了一个高3米的纪念标。碑的正面题写:“罗伯特•莫尼纪念碑”,左边书有“祥云民众建”,右方是立碑日期。这是二次大战中为美国军人个人所立的唯一一座纪念碑。

1947年,莫尼中尉的父亲收到了董齐元医生的来信,信中讲述了莫尼最后一战的情况,以及祥云民众立碑及举行悼念的肃穆场景。据信中所述,在悼念日,立碑民众、县城中学的师生、驻云南驿机场的中美空军官兵及当地政府官员都在纪念碑前肃立。

信中写道:“参加(悼念)的几千人,有的悄悄叹息,有的暗暗地流泪,都在怀念着他(莫尼)给予祥云的幸福,及他那高尚的人格。”“他并没有死亡。他伟大的精神,自他肉体死亡时已撒播于每个人的心里,并且随着时日的增加而萌芽成长。学习他爱人类而牺牲的精神,才是最有价值的纪念他的方法。”

1991年10月31日,莫尼中尉的妹妹伊娜•丽•代维丝女士到访祥云县,走过了哥哥生前守护的土地,在文化馆看到了文革时遭损毁后存留的纪念碑标杆部分,她还与董齐元医生的长子董锡林会面。代维丝事后记叙说,在当天晚宴上,宾主举杯共庆,“为我们两国及世界永久的和平友谊而干杯。”

1992年10月29日,祥云县政府重新建立了“美空军莫尼中尉纪念碑”。

南京航空烈士公墓的纪念碑,摄于2004年6月5日。(Wikimedia Commons/権作)

寻找C—53

驼峰飞行员吉姆·福克斯(Jim Fox)出生于德克萨斯州达尔哈特,是家中独子,父亲经营一家五金店。他前往中国参战的前一天,曾与女友一同凝望黄昏,表示希望早日归来继承父业。

1943年3月11日,福克斯与来自香港的副驾驶谭宣、广州报务员王国梁驾驶中国航空公司53号运输机,从云南昆明巫家坝机场起飞前往印度汀江,飞机不幸坠毁在云南高黎贡山的丛林里。由于坠机地点当时属于日军占领区域,地面搜索无法实现。

福克斯的母亲接到阵亡通知书后,仍抱有希望,她写信请吉姆的战友帮助寻找儿子的下落。1944年,几名驼峰飞行员组成营救队,他们在高黎贡山的密林中走了9天9夜,最后因为断粮和热带病而被迫放弃。其实,他们已到了距离C-53坠机地点不到一英里的地方。

参加那次搜索的一位机长名叫弗莱彻·汉克斯(Fletcher Hanks),与吉姆并不相识。1945年战事结束,汉克斯完成了347次驼峰航线的飞行,回到马里兰州的家乡。临行前,他誓言要重回中国,找到那架飞机。为此,汉克斯坚持体能训练,只为有朝一日能再次上路。

吉姆·福克斯的父亲和母亲分别在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去世,家族的血脉在那座小城中断了。

美军的寇蒂斯C-46运输机。(公有领域)
美军的寇蒂斯C-46运输机。(公有领域)

1996年,缅甸猎人在片马以南高黎贡山主山脊附近的密林中发现了一架飞机残骸,中方边防武警部队接到消息后到现场勘定确认。1997年初,美方根据中方提供的资料分析后认定,这架飞机正是福克斯机组驾驶失事的C—53,

1997年6月,为了寻找C—53,时任中国探险协会主席严江征成立了97驼峰探险考察队,80高龄的汉克斯先生重返昆明,加入了新的探险。他们一行22人,从中国境内开辟出一条穿越原始森林的通道,历经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和绝望,终于来到了巨大的运输机面前。

当时,汉克斯跪倒在地,俯身亲吻着已经折断的机翼,并献上了就地采来的高山杜鹃。然后,他打开了全队保存的最后一听可口可乐,把饮料浇在飞机右侧的发动机上。中国队员还以白酒和香烟祭奠,并向54年前牺牲的三位飞行员对空鸣枪致敬。

严江征后来制作了纪录片《重返驼峰》,感动了许多观众。在影片结尾,汉克斯说:“我要找到这架飞机,是因为机上遇难的中美两国飞行员是两国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见证。”

今天,C—53坠机残骸保存在云南省怒江州的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

结语

70多年前,大批美国军人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中国的天空和领土;中国民众向“飞虎”英雄提供了救护等多种形式的支持。

这些年来,美国援华空军的事迹经常见诸中共官媒报导,四川、云南、湖南等地都修建了援华美军纪念馆;大陆官方和民间也举办了许多纪念和联谊活动。

2015年9月2日,在北京人大会堂,习近平向92岁的驼峰飞行员杰·温雅德亲手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

2015年10月22日,新华网报导,“二战援华美军骸骨移交仪式”在四川建川博物馆举行。时任中共外交部美大司参赞井泉发言称:“美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与深情厚谊中国人民不会忘记”。

尽管美国对华提供了巨大援助,尽管中共官方也时常对此高调渲染,但是,另一方面,中共为了其统治的需要,从未停止对民众进行反美仇恨宣传,且习惯性地诋毁美国为“反华势力”。今天,中美关系由于中共隐瞒疫情、大范围地侵害人权、长期窃取美国科技机密、贸易战等事件而急速恶化之际,我们需要正视历史。任何由共产意识形态所引发的敌对情绪都是对两国人民友谊的亵渎。

参考资料:

伊娜•丽•代维丝、董藩:《莫尼中尉妹妹祥云行》,网络文摘。

裴孝贤(Donald M.Bishop):《二战期间的美国和中国:作战纪要》,美国驻华大使馆和领事馆官网,2005年9月15日。

吴菲:《我们为何搜寻“飞虎队”美机残骸-访探险家严江征》,《北京青年报》,2001年8月31日。

从林:《寻找C—53》,《人民政协报》,2007年1月11日。

《环球飞行》:《飞虎队——莫尼中尉的故事》,新浪网,2004年4月2日。

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

狙击步枪(sniper rifle)

一些狙击枪的比较

狙击步枪sniper rifle)通常是指专门为狙击手配备、弹道性能远优于其他枪械的高精度步枪。现代狙击枪以使用环境与单位大致分为军用警用两种。

根据军方或执法部门的定义,其部署以战术为主,但是能够发生战略性效用。狙击枪为了降低光线对于肉眼的干扰、增加精准度均配属光学瞄准镜。狙击枪弹药采用中央式底火弹药,以此满足对于弹药燃烧效率与战斗部威力要求。因凸缘式弹药凸缘无法承受弹药燃烧爆炸的高压而容易发生弹壳断裂,狙击步枪不采用此种弹药。其使用目的为破坏物资为主、击毙敌方人员、击毙敌方指挥人员得以阻却敌方行动、击毙敌方交通载具操作人员得以干扰或退却敌方行动、击毙敌方通讯人员、自动武器操作人员或重型武器操作人员得大幅降低敌方战力或者击毙敌方狙击手以提升部队士气加强区域安全。

狙击步枪条件[编辑]

严格来说狙击步枪须符合下列条件:

1. 使用性:有较好的人机功效,让射手无须另行复杂或幅度较大的肢体动作进行武器操作,使得握持和枪机与扳机的操作行为更加一致。

2. 精密性:狙击枪上各部位的零件不得过于复杂,也不得因射击所造成的后座力而松动;然而狙击枪上的常态性固定组件与活动式组件之交互作用设计为各家枪厂之独到见解,全然无固定模式可供规范之。

3. 协调性:由于射击为物理变化产生,须减小枪管产生震动,使其不得影响自发射第一发子弹后射击瞄准之准确度,亦不得影响内弹道外弹道稳定。一般而言谐波效应与枪管长度之平方成正比,但是此推算法则不适用于手枪

4. 弹药推力:狙击枪的弹药专业化与专用化,不得有火药纯度不足、装药量不足,甚至战斗部合金比例不良的情形;使用一般弹药会造成战斗部初速或射程下降、抗风偏干扰能力不足、弹道偏转、杀伤力遽降。

具备足以破坏各类硬件设施的强大终端动能的狙击步枪还可称为反器材步枪

狙击之由来[编辑]

鹬鸟("Gallinago gallinago")

联合王国殖民印度时,联合王国官员或贵族有游猎印度乡间或荒野间之习俗。他們于游猎中偶然发现鹬鸟极难狩猎,射手须伪装埋伏并辅之以极佳射击技术与精密度较高步枪方能猎得,是为“猎鹬者”。狙击手一词由“猎鹬者”转化而来,也因此高精密度的步枪被称之为狙击步枪

随着技术的变化与精密度的提高,狙击枪亦然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因此狙击手仍需要接受专业狙击射击训练方可符合战术需求。广义的狙击步枪包括装置瞄准镜的一般军用步枪或民间猎枪,而枪械持有人或操作者亦可被称为狙击手。

简史[编辑]

南北战争的时候,部分南方邦联士兵配备3倍瞄准镜的联合王国魏渥斯步枪并据说创下800码距离狙杀纪录。早期狙击枪就如上文中广义的狙击步枪,只是更为稀少;甚至只有搭配“瞄准筒”而非瞄准镜,射手就著筒子“以管窥物”。

布尔战争以及冬季战争后,只有联合王国苏联武装部队正式装备狙击枪。两国吸取布尔战争以及冬季战争中的教训正式训练具备狙击专长的步兵或特殊任务人员。此举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而纷纷效仿。

尽管各国陆军开始承认狙击枪的价值,但直到一战陷入壕沟战的僵局后才发现狙击枪能够在壕沟战中发挥战术上的弹性与效果。此后大量狙击枪才因此从军械库里翻出来送到前线。一般认为第一款正式的军用狙击步枪是李-恩菲尔德步枪MK III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狙击枪的另一次使用高峰:狙击枪一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常态(当时狙击手仅为任务性需求而编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常态性地装备在部队里,基本上各排配属一、二名狙击手及狙击枪。狙击枪于二战中依然保持古老的无脚架手持方式,搭配2.5倍瞄准镜,较一般步枪增加了托腮板。枪厂因为瞄准镜位置重新修正设计拉机柄,拉柄截直取弯以避免干扰瞄准镜。二战末期交战各国狙击手的数量及其装备的品质均已有极大发展,在各项地面任务中将其职能与效率发挥到极致。

分类[编辑]

现代狙击枪以使用环境与单位大致分为军用警用狙击枪两种。

警用狙击枪整体较军用狙击枪重,也比军用狙击枪短。警用狙击枪较军用狙击枪多使用脚架的机会。因设计原因警用狙击枪的精准度也高出军用狙击枪甚多,但军用狙击步枪更坚固。警用狙击枪的精密性也较军用狙击枪高,价格高昂。军用狙击步枪的作战范围较警用狙击步枪长。

军方[编辑]

为确保在各种条件下可用,军用狙击枪的精确度比竞赛用枪以及警用狙击枪低。军用狙击枪通常要求结构上耐用、可靠、坚固、容许粗暴操作、零件可交互使用。一般射速快过狙击枪,可连续射击。

由于军人执行任务时必须枪不离人、人不离枪,狙击手在特定任务中如卡罗斯刺杀北越指挥官时,可能全程不离开狙击枪。因此军用狙击步枪重量将会是狙击手能否完成任务的重要因素。军方严格的预算规划与管理会影响到装备的狙击步枪是否适合狙击手与其任务。

执行反物资任务的狙击手将携带沉重但威力强大的0.50英寸口径弹药进行战斗:一发12.7 × 99毫米NATO(.50 BMG)子弹就能贯穿引擎间隔板让车辆退出任务。

执法单位[编辑]

由于执法单位常常处理暴徒与人质交错的劫持事件,其作战方式与武装部队狙击手不同:执法单位的往往在街道与建筑物中与暴徒交火,因此战斗距离往往比武装部队狙击手短。

执法单位吸取1972年慕尼黑惨案中西德警方欠缺适当的狙击枪甚至狙击手的教训而要求所装备狙击步枪的精确度,HK PSG1以及FN SPR等警用狙击枪因应而生;以PSG1步枪来说,其弹著精密度于300的距离能将50发弹药平均集中于80毫米的圆圈当中(大约是0.6 MOA,美国陆军于同等距离最低要求为1 MOA,可见警用狙击枪之精准度较高)。

特征[编辑]

从瞄准镜中“瞄”出去的视野

没有鉴别狙击枪的刻板标准,狙击步枪应当是根据任务需要决定种类与装备的平台。狙击步枪较通常枪械最大的不同是其装备的瞄准镜、较一般步枪更长的枪身、带有拖腮架的枪托两脚架

瞄准镜[编辑]

PSO-1瞄准镜分划

瞄准镜主要用于将目标的影像放大到视网膜上使得瞄准变的更容易更精准。放大倍率与物镜的直径成正比,较大物镜口径可使影像更清晰与明亮,在高倍放大时可能会造成视野减小。但物镜造成的反光可能直接曝露狙击手的位置。

物镜与目镜之间设有刻度镜片,镜片上有刻度线。线条与刻度可有效协助狙击手进行瞄准、测离、选定瞄准点。

枪机种类与运作方式[编辑]

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正在以手动方式将他的M40狙击步枪射击后的弹壳排出枪机准备将下一发子弹上膛,拉柄被其手挡住。

一般来说栓动式步枪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保养容易、可靠性强。因其火药燃气不需对枪机做功,栓动式步枪射程可能比半自动步枪远。但半自动步枪可提供较高射速并可简单操作,在短距离上遭遇多重目标时表现优于栓动式步枪。

在广义狙击枪范畴中,有一种同样搭配瞄准镜的特等射手步枪。这种步枪应该说只是一种“狙击化”半自动步枪,若以上文四个原则来评量,这种步枪仅符合使用性要求:特等射手并非独立作业;受过密集射击训练但不具备1,000米以上目标的射击能力与经验。战术上特等射手仅以狙击的方式掩护队友与同胞行动。

弹药威力与种类[编辑]

弹药分析一般集中在威力、有效射程、有效射程中穿甲能力等量化数据。

分水岭[编辑]

1950年代是西方国家军方弹药变化的分水岭:此前各国没有统一弹药标准,美军使用7.62×63毫米斯普林菲尔德子弹,英军使用.303 7.9×56.4毫米子弹,德军采用7.92×57毫米毛瑟子弹。此后北约各成员国统一使用7.62×51mm NATO子弹,而美国海军陆战队直到越战依旧使用斯普林菲尔德子弹。

苏联此时也进行了弹药规格改革,狙击枪所需要的高威力子弹继续沿用7.62×54R子弹。除7.62R子弹外,SVD步枪还配备了战斗部含有钢芯的7N14子弹,7N14子弹外箱上印有Снайперские,以避免错误使用这种高成本弹药。

迟来的春天[编辑]

狩猎这项传统活动所赐,军火商不至于苦等作军方生意,针对一般民用猎枪开发猎杀驼鹿或麋鹿等大型偶蹄目鹿科动物的.300 Winchester Magnum子弹,由于具备1210码的有效射程,以及一千码射程时享有1角分(7.62毫米NATO子弹在800米时还能保有1角分已经相当不易)的精准度,加上每秒907米的高初速,在上市后将近卅年于1990年代被美国军方相中并大受青睐;至于.338 Lapua Magnum的有效射程更长达1,750米,在一千米的距离还能击穿防弹背心,同样也变成狙击手的最爱。


大口径弹药的舞台[编辑]

由于狙击手以2~3人为一小组,在战场上享有极大的机动性与弹性--甚至是渗透能力(infiltration),所能遇到的战术良机(含有战略性效果)比一般部队多,因此狙击手的任务往往不仅用来击毙敌方人员。当狙击手战场中发现敌方重要物资或器材,如秘密的车辆集中场、野战机场、野战油料/弹药库,甚至野战雷达站,或者上述区域已经遭敌方戒备时,狙击手得以大口径弹药,例如12.7×99毫米NATO(.50 BMG)子弹、12.7×108毫米子弹、14.5×114毫米,甚至使用20mm炮弹弹药(例如芬兰的L-39反器材步枪与南非的NTW-20反器材步枪)加以击毁;大口径的弹药对于仅有轻度防护的车辆、器材甚至碉堡都具击穿的能力,加上射程常以千米计算,使得敌人难以估计可能的发射位置进行反制,狙击手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脱离或寻找掩护,而且当物资与器材遭到破坏时的爆炸也不至于危害到狙击手本身安全。2002年,加拿大陆军“派翠西亚公主轻步兵团”(Princess Patricia's Canadian Light Infantry)在阿富汗进行“森蚺作战”(Operation Anaconda),其中由雷格斯戴尔伍长(Master Corporal Graham Ragsdale)率领的三人狙击小组中,佛龙下士(Corporal Rob Furlong)以麦克米兰TAC-50.50口径步枪于2,430米的距离击毙一名塔利班武装份子。

大口径弹药的主要用途并非击杀人员,架设野战雷达操作员没有跟机动雷达控管设备在一起,仅仅击杀操作员是毫无意义的,应该优先击毁雷达,可能连带导致人员伤亡。若执行任务的狙击手破坏雷达站,便能减少我方飞行部队的可能损失,并且成功对敌人设施与基地的轰炸。

尽管大口径弹药在弹种的变化弹性与威力均高过口径7.92mm以下的弹药,但是辛苦的都是操作它們的狙击手們或者是战术小组成员,或许我們可以说凭借著Raufoss战斗部(可同时用于穿甲、高爆、燃烧,以及人员击杀任务)狙击手出任务就不需要担心目标或者环境的变化而能够显得不变应万变,但是反物资作战向来不可能只靠一單兵能单独完成。

巴雷特M82狙击步枪;典型的大口径反物资步枪。

枪管[编辑]

枪管(barrel)可以被称为狙击枪的灵魂也不为过,毕竟狙击枪以精准为诉求,所以狙击专用的枪管在制造与加工上需要的精细度要高过一般的枪管,以及在品质与重量上也比传统枪管的要求来的多,以减少从第一发弹药发射后的弹著点发生太大的改变,尤其枪管因为持续的发射而产生高温与膨胀,会导致弹披面的弹著点分散的角分数值逐渐加大。值得一提的是狙击枪管的枪膛(bore)不像突击步枪或者主力步枪(battle rifles)的枪膛一样有电镀防锈蚀的程序,这也是为了减少对弹著精密度的妨碍所作的考量。

枪管组装的时候其实只有跟机匣连接而已,亦即枪管为“浮动”(free-floated)在枪械上,这样的优点在于枪管可以保持不受枪械护木、脚架、枪背带,甚至是狙击手的“手”造成的干扰。有的狙击枪管的外端与一般枪管一样会加装防火帽或者滚架,原则上当作防火帽用来抑制发射时枪口的火光,事实上是用来配重以及保护枪管遭到撞击时不会影响射击的精确度。甚至有的狙击枪枪管上加上肋条保持张力以避免枪管受到高温影响(包括地面的辐射温度与枪管发射温度的交互影响)而下垂,例如德拉古诺夫步枪或者瓦尔特WA 2000步枪。

有的枪厂设计枪管散热的方式是使用金属套筒的方式,亦即将枪管套上孔状金属套筒,透过套筒与枪管的接触将枪管产生的热引导至套筒表面再由空气带走,这样的好处是不额外增加太多的重量在枪管上却发挥大面积的散热效率(heat dissipation)。

在电影《霹雳煞(Nikita)》中由女主角握持的施泰尔AUG步枪加装了灭音器之后击杀了目标并且成功地隐藏自己的位置,虽然说加装灭音器对于狙击手有许多的方便(包括隐藏射击火光与掩盖射击噪音),但是加装这种附属配见需要有相对的配合条件,例如枪口必须有预刻的螺纹所以灭音器得以锁紧安装在枪口上;这对于一般只要有防火帽设计的步枪都不是问题,亦即将防火帽卸下后枪口即出现螺纹供灭音器安装,但是也有很多款狙击枪并没有连用灭音器的设计,因此要透过转接套件来固定灭音器。

至于安装灭音器之后对于弹著精准度会不会有影响,答案是肯定的。不过灭音器还有个说法,能够提升枪械的精准度,矛盾的是也的确是这样。虽然说ER(effective range:有效距离)减少,但是射击时推送战斗部的气体被有效地扩散导流排除以致于反冲减少,加上抑制器本身的重量的就是枪管的配重增加与改变(类似将枪管更换为重管),在有限的ER中,角分的确有可能缩小以至于精准度提高。

但是低初速的子弹也代表抗风偏力不足的潜在问题,加上威力下降,弹著点就会有前移的可能,所以最好不要太相信厂商的说法,一定要射手亲自尝试,甚至包括不同厂牌同一口径的弹药都会告诉射手不同的答案。因此就这一点来说,安装灭音器之后对于弹著精准度确实会有影响。

狙击枪的枪管给予大众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长度,以致于大众在不分弹药种类与枪管长度的交互关系下认为枪管的长度与威力以及子弹初速成正比;大致说来的确如此,尤其军用狙击枪的设计都倾向将枪管长度定在23.5英寸(600 mm)左右,这个设计的优点在于弹药燃烧的效果更完整(以致于枪口没有特别必要加装防火帽抑制火光,使狙击手受到更好的保护),并且精准度与子弹初速也达到良好的结合。

警方的狙击步枪为了操作便捷的考量而牺牲这项考量,亦即警用狙击枪枪身较短,其威力较军用狙击枪小,初速也低,但是由于警方/执法单位与暴徒交火的距离较短,在短距离上往往警用狙击枪的威力还大过所预期的标准。

枪托与托腮架[编辑]

美国海军陆战队“特等射手步枪”(USMC DMR)枪托上的托腮架。

除了瞄准镜是区别狙击枪的外观特征之一以外,枪托(Stock)上的托腮架是第二个主要的特征。好的托腮架是可以调整上下间距的,由于每个狙击手脸部大小不同,加上瞄准镜又比照门的位置高,没有托腮架的协助,狙击手的瞄准线与弹道的交会点(far zero)就会出现极大的落差,亦即脸颊不丰腴或短小的狙击手很有可能没有托腮架的协助下将弹着落在目标的前方,形成战场上难得的“善意”警告。

除了前面提到每个射手的生理特征都不同之外,所有的差异中也包括肱骨的长度差异,因此有的枪厂设计的枪托除了托腮架高低可调之外也包括枪托长短可调,通常是将可调整的组件设置在枪托底板的部分上。

不管枪托如何设计,甚至像SVD步枪将枪托作篓空的设计以达成轻量化,真正专业的枪托(身)是不会真正接触到枪管的。

配件[编辑]

枪背带(Sling)可能不起眼,不过在精准射击上却占了重要的因素与地位,亦即在掩体后方以立姿或高跪姿(单膝跪地)射击时,甚至以卧姿射击却缺乏依托时,狙击手可凭借支撑枪械的手臂(non-firing arm)环绕扯紧枪背带将枪械与身体紧密结合在一起,降低枪械在握持时摇晃的问题。

一挺芬兰制使用原厂两脚架的萨科TRG-42狙击步枪。

狙击步枪往往还会搭配两脚架(也有三脚架,例如PSG-1)帮助稳定射击,不过使用脚架时往往也有暴露轮廓的潜在问题;执行任务时往往由观测员(spotter)携行,或者直接安装在枪械上。就经验中显示直接安装的脚架往往也会造成枪械与藤蔓的缠绕或者处抵触到灌木丛发生噪音或震动,导致狙击手行踪与位置的曝露,影响任务执行上的安全;因此军用狙击枪使用脚架时必须注意现场地物的特征。

狙击枪的性能[编辑]

精准度[编辑]

0.5角分、1角分、与3角分的弹著分布范围的比较;模拟范围为800米距离的人体躯干(图左)与100米距离(图右)的人头,右侧红色矩形区域为脑干大小;蓝色云图为.5角分,FBI的要求标准;绿色云图为1角分,美国陆军要求标准;灰色云图为3角分,一般突击步枪的要求标准。

前面提到军用狙击枪的“精密度”是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高,连带地以距离来看弹著的角分“精准度”范围来说,也就无法与民间竞赛用枪一较高下(这其中牵涉到弹药与枪管构造以及瞄准镜的放大倍率问题),最后只剩下威力这一项目勉强可以让军用狙击枪与警用/执法单位用的狙击枪与民间竞赛用枪平起平坐。

以军用的主力步枪(Battle Rifle;例如M1903步枪、M1步枪、M14步枪、李-恩菲尔德步枪、98K卡宾枪)以及突击步枪(M16枪族、AK-47枪族等)的弹著角分范围来看,最理想的能维持在3角分以内(由于弹药威力大以及枪管倍径长的关系),如果散布在6角分以内也不能算不良(突击步枪的有效射程短即为此意,并非意指超过有效射程后战斗部威力立即下降);军用狙击枪的弹著角分范围大约维持在0.5~2角分以内;警用/执法单位用狙击枪则要求维持在0.25~1.5角分范围的精准度;据信竞赛用枪的精准度最多不会超过0.5角分的范围。

由于美国陆军的狙击枪受限于成本问题,以及可靠度、操作程度还有保养程度的要求下,自然在精准度上无法合乎已经具备其他狙击枪射击经验的狙击手的要求(M40A3一把只要3,200$;PSG1一把要“至少”要12,000$);如果一把狙击枪能够在800米的范围内将战斗部送进直径8英寸的圆圈内就会被认可具有能够有效击杀的准确度与能力,或许就会被军方接受而发配到部队中。

与其说军方的生意好作,不如说识货的买家才懂得挑剔;2005年2月出刊的“Guns & Ammo”(枪与弹药;Johnson, D: Precision Pair)指出FBI的要求狙击枪要具备能将战斗部在100米的距离准准地送进0.5英寸的范围内的能力

不过目前警用/执法单位用的狙击枪能够达到1角分者已经令人相当满意了,原因是警方/执法单位攻坚时负责压制与掩护的狙击步枪往往部署距离目标100码,甚至是更短的距离,这个时候的1角分指的是步枪能够,“反复地”,击中一个1英寸的目标区块,相当于一單兵的大拇指的长度。能击中这个范围时,也一定能击中脑干达到一枪致命解救人质的效果。

最大有效射程[编辑]

弹药最大有效射程
5.56×45 NATO300–500 m
7.62×51 NATO800–1,000 m
7.62×54R800–1,000 m
7 mm Remington Magnum900–1,100 m
.300 Winchester Magnum900–1,200 m
.338 Lapua Magnum1,300–1,600 m
12.7 × 99毫米NATO(.50 BMG)
12.7×108R(俄罗斯)
1,500–2,000 m
14.5R1,900–2,300 m
.408 Chey Tac> 2,400 m

军用狙击枪的射程都倾向延长有效射程,这是另外一种战术考量,亦即在射击后受限于距离以致敌方无法有效立即锁定狙击手位置并与之还击或交战,自然狙击手(不论有无达成击杀)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射击位置的转移,寻找掩护,甚至撤离,在观测到敌方的反应或遭受还击的状况下。不过狙击手的射击距离不见得一定,每一次都是从非常远的距离开火,尤其这与地形、气候、天色,以及环境有绝对的关联,也就是说狙击手的射击距离往往与敌方的机枪、突击步枪、特等射手步枪,甚至反狙击枪(Counter-sniper rifle)的射击距离呈现犬牙交错的关系。

以目前数量上来说,最广泛的狙击步枪弹药是.308子弹系列,诸如7.62 NATO子弹以及7.62R子弹,大部分的狙击枪也就以这两种弹药为设计基准(枪的设计以子弹为准,并非子弹规格以枪械设计为准),以致于大部分在这个等级的狙击枪不管在形象(impression)上与性能(performance)上都给枪迷与专业人士大同小异的印象;也就因为彼此势均力敌,狙击手除了耗在靶场里苦练之外,唯有加强自己的伪装(field craft)才能作到“to see without being seen”(为人所视而不见;求己所视而明见)。

虽然还不能明确断定未来狙击弹药的发展趋势,但是较大口径的弹药市场与较大口径的狙击枪械需求开始成长,原因在于这种弹药享有较大的射程,尤其是用来击杀人员的.338 Lapua Magnum以及反物质的12.7×99毫米NATO(.50 BMG)还有KPV弹药,毕竟射击距离与狙击手风险成反比,甚至敌军被观测到不具有与之匹敌的武器时,持有长射距的狙击枪的射手可以说在开火前连找掩体穿吉利服的功夫都省了。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