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5日 星期五

传统基金会(英语:Heritage Foundation)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美国传统基金会
TheHeritageFoundation.png
原名The Heritage Foundation
标语领导美国
成立时间1973年,​48年前
类型公共政策智库
总部214 Massachusetts Ave, NE
地点
主席
吉姆·德敏特
网站www.heritage.org

传统基金会(英语:Heritage Foundation)成立于1973年,总部设于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智库在美国总统雷根任内扮演保守派领导角色(雷根的政策出自传统基金会的政策研究领导授权系列书籍[1])传统基金会对美国公共政策制定有长远、关键影响力,被视为美国保守派领导智库之一。许多共和党政治人物皆出身传统基金会,或卸任公职后服务于此,例如来自台湾的现任美国运输部长赵小兰[2]

传统基金会总部

政治理念[编辑]

传统基金会除了本身开宗明义表明是美国保守派组织,其政治主张也符合保守派一贯的提倡:

  • 主张小政府,限制政府开支和规模;因此特别颂扬旧香港式的“积极不干预”经济政策,同时亦支持学券制等主张
  • 捍卫个人自由
  • 捍卫传统价值
  • 强调美国需要有强大的国防实力

传统基金会也是一个反烟组织。

政治影响力[编辑]

美国传统基金会时常被列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智库之一。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计划出版的2016年度全球关键智库指标报告在世界智库指标中排第12名,美国智库指标中排第7名,在世界国防与国家安全指标中排第25名,国内经济政策指标中排第6名,教育政策指标排第14名,外交政策与国际事务指标排第24名,国内健康政策排第10名,国际经济政策排第30名,社会政策排第10名,透明度与良善治理排第12名,最佳倡议活动排第1名,智库经营管理排第13名,最佳创意与典范开发排第7名,最佳智库网络排第18名,善用社群网络排第5名,2017最佳智库排第9名,最佳外部关系与公众参与计划排第5名,善用互联网排第3名,善用媒体排第7名,最佳创新政策与提案排第10名,公共政策重大影响力排第8名,杰出政策导向公众计划排第17名。

智库创立后接待许多有影响力的国内外政治领袖,包括国会、外国元首与美国元首。2007年11月1日乔治·沃克·布希总统为了支持继任阿尔韦托·冈萨雷斯的新任美国司法部长麦可·穆凯西也拜访了传统基金会,当时穆凯西因为拒绝认定水刑为违法,在美国参议院面临反对意见[3],在布希总统拜访基金会八天后穆凯西获得认同而上任美国司法部长。

主要活动[编辑]

传统基金会作为一个智囊组织,主要集中于出版、政策研究、倡议,以及培育国家人才等活动,例如:

  • 每年公布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系的经济自由度指数
  • 出版各类研究报告,包括对外政策,以及本土的一些民生经济政策的报告
  • 发表成员的每周评论
  • 筹办青年领袖计划(英语:Young Leader Program),这包括一系列奖学金和见习计划等

著名成员[编辑]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Jacob Weisberg. Happy Birthday, Heritage Foundation. Slate. 1998-01-09 [2018-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1) (英语).
  2. ^ 作者:郭寿旺. 華府智庫對美國臺海兩岸政策制定之影響. 独立作家-秀威出版, 2006. 2006-07-01: 184. ISBN 9789867080707 (中文(台湾)‎).
  3. ^ Richard B. Schmitt. Bush Raises the Stakes on Mukasey. The Los Angeles Times. November 2, 2007.

外部链接[编辑]

易富贤博士语出惊人的预测:中国经济永远超不过美国

 By美国之音

“中国经济永远超不过美国!”这话传到“厉害国”,会有许多人愤怒,也让许多人失落。但是,这很可能就是未来的现实。易富贤根据人口增长趋势做出的预测,在全国和局部都屡试不爽。

前白宫官员何瑞恩主编发布的《美国对华政策的未来》。(美国布鲁金斯研究院网络截屏)前白宫官员何瑞恩主编发布的《美国对华政策的未来》。(美国布鲁金斯研究院网络截屏)

美国总统拜登宣誓就职之前,前白宫官员何瑞恩(Ryan Hass) 在美国布鲁金斯研究院主编发布《美国对华政策的未来——对拜登政府的建议》一书所引用的重要参考文献是长期致力于中国人口宏观研究的人口学家易富贤的文章

人口学家、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资深科学家易富贤博士。(照片由本人提供)人口学家、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资深科学家易富贤博士。(照片由本人提供)

易富贤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资深科学家,­­­­­作家。那篇文章是他2019年发表于英文版《南华早报》上的,标题为“比日本还糟:中国迫在眉睫的人口危机将如何毁灭其经济梦想”。

­­­­­易富贤认为,美中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是错误的中国人口数据导致的战略误判。对此,美国之音记者对易富贤进行了专访,请他就中国人口真相与经济实力之间的因果及其与美国的关系,分享独到见解,以下是专访内容。

中国高速发展后姿态渐高,引发美国警惕。图为美军罗斯福号航母(USS Theodore Roosevelt) 与尼米兹号(USS Nimitz)航母2021年2月9日在南中国海举行双航母联演(美国海军照片)中国高速发展后姿态渐高,引发美国警惕。图为美军罗斯福号航母(USS Theodore Roosevelt) 与尼米兹号(USS Nimitz)航母2021年2月9日在南中国海举行双航母联演(美国海军照片)

记者:您提出,美国夸大了中国的威胁,为什么呢?

易:我其实研究中美关系10多年了,这个关于中国“非威胁论”的观点,在我的《大国空巢》2007年在香港出第一版时就存在了。那时,中国经济长期以10%的速度增长,人们整体的思路是中国经济很快将超过美国。2011年时,主流甚至认为,20年之后的2032年,中国经济将是美国的两倍。当时国内很兴奋,认为中国正在崛起成为世界第一。

我以为,中国是日本式短跑,就像韩国和台湾一样,而美国是长跑。短跑速度暂时超过长跑的不奇怪,但短跑要一直保持高速是不可能的。何况中国人口结构急剧老化,劳动力在2013、14年就开始减少,而美国劳动力到2050年都不会减少。

美国的精英学者很少从中国的人口数据来进行分析,更不掌握真实的数据,因为有大量灌水现象。我在研究的20多年中,发现曾经的国家计生委、国家统计局、地方教育部门、地方户籍部门和医院等,都夸大人口的数字。这样一来,对未来劳动力、消费力、生产力、创新力等关键经济成份的估算都夸大了,导致未来的经济成长和国力也被夸大。

记者:您说,“中国经济永远不会超过美国”,您的底气从哪里来?

易:记得2016年我到中国参加博鳌论坛,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说,中国经济永远不可能超过美国,估计这话被解读为我在唱衰中国,于是我被封杀了。当时中国舆论场是一片“厉害了,我的国”的欢呼声,而我的声音对中国是很大的打击。

说到底气,我一直以为,社会经济的主体是人口,有了人口才有生产、消费和创新等一系列经济活动。中国崛起是靠人口。79年改革开放,80年的人口中位年龄只有22岁,美国当时是30岁,中国经济只要稍微顺应规律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就,事实也是如此。那时候是一个青年的中国对一个迈入中年的美国,两国经济差距不断缩小是必然的。但是,中国的劳动力2014年左右开始下降,中位年龄2018年之前已经超过美国,现在是42岁,而美国是38岁。如果中国稳定住1.2的生育率(每位育龄妇女一生平均生育1.2个孩子),到2035年,中国的中位年龄为49岁,而美国是42岁;2050年中国将达到56岁以上,美国是44岁。这里可以看到,美中两国各自的可持续性究竟谁占优势。

我认为,大概在2030-35年,中国人口数据的各方面都将逊色于美国,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在2035年左右开始低于美国。

记者:前几天,英国一个智库“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CEBR)说,2028年中国经济体量会超过美国,获得媒体和一些专家的赞同;此外,还有预测说,中国人均GDP今后将达到美国的50%,甚至是70%。您怎么看?

易:我认为不可能。要实现经济总体量2028年超越美国,意味着未来几年中国年经济增长率要超过7%。事实上,中国最多在2021年由于疫情后复苏反弹,可能超过7%,其他没有一年能够超过这个数。

我在2000年代说过,2012年将是中国人口的拐点,也是经济的拐点,就是经济增长将开始减缓。当时没有人相信。果然,2012年,中国经济从2011年的9.6%开始回落,一直滑到2019年的6.1%。这方面,投资界只看一两年的数据,我会看十多年的。

至于他们对人均GDP的预测,我也不赞同。中国目前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六分之一,没有可能攀升到美国的一半甚至更高。日本1995年的人均GDP曾经是美国的1.5倍,现在2020年已经降到61%,今后很有可能低于美国的40%。韩国和台湾,以前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但是2011年后,台湾人均GDP定格在美国的42%不动了;韩国2011年左右到美国的50%左右,也徘徊不前了。这些地方的人均收入水平可能会继续降到低于美国的30%。欧盟2008年是美国的76%,现在是53%;德国是欧洲的翘楚,人均在2008年曾是美国的94%,但是,2020年降到71%;意大利2008年是美国的84%,2019年降到51%;还有葡萄牙、希腊都是同样的问题。这仅仅是几个例子。

记者:这些国家或实体都落入类似的模型中,就是从追赶美国到丧失马力,再与美国拉开距离,为什么有这样的雷同现象呢?中国是否也会跌入这个模型?

易富贤认为,人口因素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图为江苏省淮安市一所医院的新生儿 (2007年5月7日资料照)易富贤认为,人口因素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图为江苏省淮安市一所医院的新生儿 (2007年5月7日资料照)

易:老龄化是最大问题。欧洲、日本等世界各国,都是因为这个问题与美国的差距才开始越来越大。这些国家曾经跨过了中等收入陷阱,但由于落入老龄化陷阱,又重新回到中等收入陷阱。我一直打比方说,没有医生诊断病人死于年老,而是说死于各种病症,像心脏,癌症,肥胖等等;德国、日本被看出一个有癌症一个得了中风,其实根本原因还是老龄化。

中国生育率1991年已经低于美国,2000年比日本、德国、希腊、葡萄牙、意大利还低,今后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比这些国家还严重。所以,人均GDP不可能达到美国的50%。

老龄化对中国是一头灰犀牛;而新冠疫情对美国是黑天鹅,一年即逝。灰犀牛是漫长的,不可能逃过的。现在美国遭遇黑天鹅,很多亲中派大呼中国制度优越,但其实只是中国暂时获得短跑优势。人口老化,消费力下降,经济下降,创新力下降,劳动力减少,制造业衰落,这是中国的大方向。

记者:您说的中国错误的人口数据是怎么一回事?

易:也就是灌水。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显示,中国的生育率仅为1.2,出生人数为1408万,已经到了需要鼓励生育的时候。但是,计生委一个法规司长表示,这么低是不可能的,于是加以虚报;计生委甚至公布说,一旦放松计划生育,这个数字会升到2.1,将导致人口无限膨胀。在后来2010年人口普查和2015年的小普查之后,计生委继续拔高生育率。

2016年开放全面二胎化之前,计生委预测二胎化之后,每年可出生4700万婴儿;2015年时称,虽然达不到预测的这个数,但可以达到2200万,但是,实际上2016出生率远低于预期,仅为1.24,意味着出生婴儿为1200万。当时,由于2017年要开19大,将决定国家计生委是否存在,计生委为了继续存在下去,公布出生率符合预期,说2018年将出生1846万。实际上,2018年,国家卫计委被撤销改制,真实的出生率浮出水面,政府发现,这一年仅仅出生1362万婴儿,大大少于此前预报的1800多万。

那时,国家统计局数据来自计生委,而中国人口协会会长是计生委主任,国家统计局负责人口普查的副局长一般是中国人口协会的副会长,都受国家计生委领导,大家都根据需要定数据。

此外,地方教育局也把数字“扩大化”,因为教育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联合出资,中部地区中央出60%,西部地区中央出80%,多报学生可以获得更多中央经费。2000年出生的孩子2006年上小学了,这时候,原来统计的出生数字1408万,变成了1729万。到了2014年,这些孩子进入初三,经费已经发过,没有必要隐瞒那么多了,他们的人数回落到1426万。2015年15岁时,这个数字进一步缩水为1350万。

医疗系统也有水分。2008年之前农民生孩子自费,之后政府建立了部分保险制度,农民生子有保险和费用了,于是,医院和管理机构虚构数据,冒领经费。卫健委也不知道到底出生多少人,他们管不了那么多医院的出生人数,出生证根本无法控制。

2010年户籍改革,人们上户口没什么限制了,很多人买卖出生证,办双户口甚至多户口,人口数被虚构。公安局户籍数据造假比统计局还厉害,这是因为与户口相联系的利益大概有二十多种,包括购房优惠在内。郑州有个小小的派出所,一年之内虚报了一千多个户口。比方说,张三在郑州有个户口,再用李四的名字到广州买个户口,张三、李四都交社保,以后可以领到两份社保,根本查不出。

2000到2019年,国家统计局认为中国增加了1.3亿人,公安户籍则显示增加了1.7亿。我推算,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1000万左右,已经开始负增长了,但国家统计局说是1523万,增长了530万,户籍则显示增长了924万人。

记者:您的意思是,人口因素决定中国昨天的崛起,今天的转折和明天的走势,那么在这场博弈中,您对美国的人口状况有怎样的观察呢?

易:美国生育率一百多年来一直高于英法等欧洲主要大国,几十年来在发达国家里也是最高的。二战之后,欧洲和美国都出现了婴儿潮,但美国的高峰更高,这对美国后来几十年的发展极为关键。

美国60年代开始生育率一度下降,直到1976年仅剩1.74,比欧洲还低。如果按照那个趋势,美国现在已经衰退了。不过,此后美国开始鼓励生育,尤其里根上台后出台一系列政策,使得生育率回升到1989的2.0, 到2007年一直保持在2.1左右。相比之下,欧盟从76年的2.06滑落到1989年的1.65,再到2007的1.51。2005年,亚洲的日本也下降到1.26。在美欧日这个板块中,美国是最高的。

不过,美国占优势的人口,最近十来年在下滑,现在已经降到了1.65。估计,美国今后一段时间会维持在1.5,因此也会衰落,这是美国需要警惕和防范的。

你提到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创造财富方面的作用,我认为,机器人的确可以从事生产,但是他们不消费呀;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减少消费就会减少需求、减少进一步创新的可能。而且,人工智能仅仅是实现从1到N的创新,只有人力资本才能进行从0到1的创新。

说到美中两国,我认为,美中之间存在诸多问题,但恶化的导火线–贸易逆差就是来源于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独生子女的上一代劳动力充足,大量生产,而独生子女一代消费买单量萎缩,产品过剩需大量出口,致使美国进多出少,还赔掉了自己的制造业。

记者:如果回望过去,您如何评价曾经做出过的种种预测?

易:美国方面,我曾经预测德州会崛起,中西部五大湖地区会衰落,现在正在成为现实。

美国“国会及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的报告每期都引用我的文章;美国国会“中国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也引用我的文章。不过,不知道他们是否重视(笑)。

中国方面,我2000年后写过一篇文章,指出中国东北会衰退;2005年前后发表很多文章,认定中国经济中心会从东、北往西、南转移,应该是七世纪唐朝以来的最大转移。我这么预测的主要根据是人口。中国生育率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东北最低,西南最高,意味着东北衰退,西南崛起。现在看来果然如此,该崛起的、该衰落的都出现了。

中国东北1980年GDP占全国13.7%,2020为5%。中国经济中心在2006年左右开始往西往南转移。

苏联时代秘密出版物《日瓦戈医生》赢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波兰的秘密出版物文本

秘密出版物又称萨密兹达萨米亚特(俄语:самиздат,俄语本意“自身出版”)是一种秘密地写作、印刷和发行被苏联政府禁止的文学作品的方式,也指文学作品本身。秘密出版物始于20世纪50年代,先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后来遍及整个苏联。

秘密出版物一般都是以打字复写稿的方式出版,并在读者中间传阅。其主要类型包括:持不同政见者的活动、对统治当局的抗议、政治审讯的记录、社会经济及文化问题的分析,甚至还有色情书刊。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媒体不再受政府的管辖后,秘密出版物也随之消失。[1]

知名书刊[编辑]

  • 日瓦戈医生》,1958年获诺贝尔奖后开始在苏联境内以秘密出版物的形式流行。

参考资料[编辑]

  1. ^ 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 秘密出版物

相关

日瓦戈医生[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日瓦戈医生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日瓦戈医生
原名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
作者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类型历史爱情小说
语言俄文
发行情况
出版机构Feltrinelli (初版), Pantheon Books
出版日期1957年
出版地米兰
媒介印刷品(精装、平装)
页数592 (Pantheon)
规范控制
ISBNNA (Feltrinelli) & ISBN 0-679-77438-6 (Pantheon)
OCLC1063041434

日瓦戈医生》(俄语: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是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主要描述俄国医生尤里·安得列耶维奇·日瓦戈,与妻子冬妮亚 (Tonya)以及美丽的女护士拉娜(Lara)之间的三角爱情故事。被认为[谁?]是一部带有自传体裁的作品,也是苏联文学继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后,又一经典之作。[1][2]

人物[编辑]

  • 尤里·日瓦戈(Yuri Andreyevich Zhivago):主角,医生。自幼父母双亡,由舅舅扶养长大。与冬妮亚结婚并有两子,但在军医院与拉瑞莎相恋。
  • 维多·科马罗夫斯基 (Victor Ippolitovich Komarovsky):把尤里之父逼死的律师,同时又纠缠着拉瑞莎。
  •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维杰尼亚平(Nikolay Nikolayevich Vedenyapin):日瓦戈的舅舅。
  • 尼奇(Nicky Dudorov):尤里的童年好友。
  • 米夏(Misha Gordon):尤里的童年朋友,犹太血统,小时曾亲眼目击老日瓦戈自杀。
  • 冬妮亚(Antonina Alexandrovna Gromeko):尤里的妻子。
  • 艾玛莉亚(Amalia Karlovna Guishar):拉瑞莎的母亲。
  • 拉瑞莎/小名拉娜(Larissa Fyodorovna Guishar / Lara):早年被维多·科马罗夫斯基诱奸,帕夏的妻子,尤里的情人。
  • 帕夏·安季波夫 / 斯特列尔尼科夫 (Pavel Pavlovich Antipov/ Strelnikov):铁路工人的儿子,拉瑞莎的青梅竹马。
  • Liberius Avercievich Mikulitsin:游击队的领袖。

故事大纲[编辑]

故事的背景是帝俄末年的1901年,尤里·日瓦戈(Yury Zhivago)的父亲因为遭受事业伙伴陷害自杀身亡,所以尤里由舅父尼古拉(Nikolay)扶养长大。尤里在莫斯科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在医学院研究细菌学,同时也是一名诗人。后来,尤里得知他的父亲还有一个儿子叫叶格拉夫(Yevgraf)。

一天,尤里到女病人安娜(Anna Gromeko)家中看病,尤里告诉她不要担心,病情很快会康复,过了几天安娜的病情果然好转。安娜劝尤里娶自己的女儿冬妮亚(Tonya),于是尤里和冬妮亚开始约会。尤里和冬妮亚在一场圣诞节舞会中迟到了。在大约凌晨两点左右,尤里和其他宾客听到一声枪响,尤里看了那个开枪的女人,发现是那个不久前在病患家中所看到的同一个女子。尤里接到家中消息,要他赶回去。当尤里和冬妮亚抵达时,安娜(冬妮亚的母亲)已经因为肺炎死了。尤里和冬妮亚在不久后结婚,并育有一子沙夏(Sasha)。

这时的莫斯科,住着艾玛莉亚(Amalia Karlovna Guishar),艾玛莉亚是个寡妇,其丈夫是一位比利时铁路工程师。艾玛莉亚带着她的两个孩子罗顿(Rodion / Rodya)和拉娜(Larissa / Lara)。借由丈夫所留下的遗产,与一个叫维多·科马罗夫斯基(Komarovsky)的律师的建议,买下了一间制衣工厂。

拉娜年方十六岁,亭亭玉立,注意到维多常用奇怪的眼光注视着她;当拉娜的母亲生病时,维多常带她去高级餐厅用餐和跳舞。最终拉娜被诱奸,既羞耻又困惑的拉娜开始拒见维多,但维多仍然纠缠着她。艾玛莉亚其实已经与维多相恋,知道女儿也被情夫染指,怒而服自尽。当地的医生们被召来急救,尤里也在其中。当他们要离开时,尤里的朋友米夏(Misha)告诉他,当年陷害父亲身亡的凶手,就是这位可恶的律师维多。

1905年12月,莫斯科的普列斯妮娅区发生民众示威,拉娜的青梅竹马帕夏(Patulya / Pasha)也加入了群众,警察和正规军赶来镇压,拉娜及时制止了帕夏,夺走他的手枪,以防他被杀,而后拉娜决定和帕夏结婚,希望离维多越远越好,小俩口在拉娜在乌拉山的出生地尤里亚钦(Yuryatin)申请到了小学教师的工作,生下了一个女儿卡雅(Katya)。帕夏后来得知拉娜与维多之间的关系,以为拉娜并不爱他,一气之下便去从军打仗,不久传来帕夏失踪的消息,拉娜于是成为军中护士,跑到前线寻夫。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尤里被征召为军医。一日在战场上被炮弹炸昏,醒来时看见了美丽的护士拉娜,尤里与拉娜一起在军医院工作,并逐渐产生情愫,其实,拉娜与他早已相遇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尝试自杀的艾玛莉亚房中,他看见拉娜和年长的维多眼神交会。第二次是在圣诞节舞会中,拉娜试图拿枪刺杀维多,但却误击旁人。有一日在医院突然宣布革命爆发,满怀理想抱负的尤里迫不及待回家,俩人告别后各奔东西。

1917年,十月革命后,莫斯科起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原先的大房子已被征用,住了六个家庭。由于莫斯科食物短缺,尤里决定前往瓦雷金诺(Varykino),因为其妻冬妮亚的祖父,在那留下了一栋房子。途中他遇到化名史特雷尼可夫(Strelnikov / 刽子手)的帕夏,原来他只是被俘,后来逃出来,他现在是乌拉山红军政委,并用残酷的手段对付支持白军的平民。

尤里由于健康问题(家族遗传的心脏病)到邻近小镇尤里亚钦(Yuryatin)上的图书馆查书,在那里与拉娜再度相逢,从此跟她有一段浪漫的爱情。两个月后,尤里决定结束这场外遇,并打算将所有实情告诉妻子。在回家的路上,尤里却不幸被红军游击队俘虏。当时俄国的白军红军展开无休止的战争,迫使百姓抛弃家园,流离失所。尤里被强迫在游击队中担任军医直到内战结束。在担任军医的两年中,尤里见到了人性最丑恶的一面;无辜的平民在红白两军的战火下被无情的蹂躏。冬妮亚在尤里离开后不久生了一个女儿,拉娜协助生产,并且跟冬妮亚成了好友。

被释放后,尤里回到尤里亚钦去找拉娜,而非去瓦雷金诺找他的家庭,在尤里亚钦发现他的妻小跟岳父已经逃回莫斯科了。他们在一起生活了数个月,一天尤里收到妻子的来信,说当局要将她们全家驱逐出境。此时维多·科马罗夫斯基又来纠缠拉娜,于是他们躲到了瓦雷金诺,渡过了短暂但快乐的冬天。不久维多又找上门来,这次他跟尤里说拉娜的前夫由于不是血统纯正的布尔什维克,因此已被通缉,拉娜和她的女儿都处于危险的情况下;并劝说他们逃往远东以免被杀。

尤里为了她们母女的安全,假装答应她们会在稍后会合,并让维多带走她们母女。一晚,一个陌生人到了尤里的房子,原来是帕夏,他问拉娜在那里。尤里回说她们已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帕夏和尤里聊了许多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尤里说拉娜其实仍然一直深爱着他。帕夏说他加入红军,目的就是要清算像维多这样的败类,并且后悔自己对国家与爱人所造成的伤害。尤里去睡后,帕夏便饮弹自尽。

1922年,尤里回莫斯科找工作,他尝试取得签证到巴黎与冬妮亚会合,但是失败。虽然年未四十,尤里的心脏病已越来越严重。他开始和他家人朋友的女儿玛丽亚(Marina)相恋,并有两个小孩。尤里的老朋友米夏(Misha)和尼奇(Nicky)希望他能放下对冬妮亚的感情,并专注在玛丽亚上。不久尤里在莫斯科的医院找到新工作,却在上班第一天的路上,死于心脏病发。

拉娜在尤里的葬礼上出现,她从伊尔库茨克回到莫斯科,原先是要找认识帕夏的熟人,却遇到了尤里的送葬队伍。拉娜不幸的与她跟尤里所生的女儿分离,并向尤里的异母兄弟叶格拉夫求助。叶格拉夫希望她能留下来几天,帮忙处理尤里的后事。她待了数天后便被秘密警察带走,死于北方一个不知名的集中营

1943年,尤里的好友米夏和尼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遇到一个洗衣女孩-塔妮亚(Tanya),她诉说着她的生活遭遇:她的母亲曾经跟一个叫维多·科马罗夫斯基的男人同居,维多曾是内阁阁员,不是她的生父,在蒙古避难,红军进驻后,维多将她们用秘密火车运走,塔妮亚被母亲寄养在车站的信号员玛法(Marfa)家数日,但自从那以后她就没再见过母亲,后来她随红军横跨整个西伯利亚。众人这才知道她就是尤里和拉娜所生的女儿,他们同意由尤里的异母兄弟,已官拜少将的叶格拉夫,来照顾塔妮亚的生活。

出版[编辑]

虽然日瓦戈医生的内容背景大多是在1910到1920年代,但直到1956年此书才全部完成。该书在苏联被禁,1957年被意大利出版商詹贾科莫·菲尔特里内利(Giangiacomo Feltrinelli)偷运出境,并在米兰俄文发行,隔年又发行了意大利文英文的版本,并得到很大的回响,并为作者赢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评论[编辑]

在医学院时,尤里·日瓦戈的一位教授提醒他:“细菌在显微镜下或许看起来很漂亮,但是它们却对人类做些丑陋的事。”

日瓦戈的理想和原则信仰站在战乱(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和接下来的俄国内战)所带来的残酷和恐怖的对立面。书中有很大的部分在描述理想主义是如何的被布尔什维克、叛军和白军所摧毁。尤里必须在那动乱的时代亲眼目睹无辜平民所遭受的恐怖事件。甚至于他一生的挚爱—拉娜,都从他身边被夺走。

他对于战争可以把整个世界变得无情、把之前和平相处的人们变得水火不容而深思良久。他那横跨俄国的旅程可以说是有种史诗的感觉,因为他所经历过的世界是那样的不同。他渴望可以找到一个地方可以逃离这一切,这驱使着他横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最终回到莫斯科。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隐约的批评了苏联的意识形态:他不同意塑造一种“新人”,因为这违反了人性。这也是这个小说的主体思想。

改编[编辑]

《日瓦戈医生》被好莱坞搬上银幕,拍成同名电影《日瓦戈医生》。[来源请求]

注释[编辑]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