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4日 星期四

杜聿明与大决战

 

王晓华

杜聿明是国民党将领中最早主张大决战的人

 

1948年6月,南京国民党政府发生人事变动,原国防部长白崇禧调任华中“剿总”总司令,国防部长由何应钦继任,参谋总长由顾祝同继任。此时,杜聿明则被任命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

8月10日,我华东野战军准备进攻济南。蒋介石为了支援济南作战、夹击解放军,同时为了巩固陇海路东段,便将华东地区国民党军队主力编为三个兵团。

8月23日,朱德在解放军总部召开的会议上指出:“自古以来谁在中原取得胜利,最后胜利属于谁的问题就能解决。”他要求中原地区的解放军待条件成熟时与国民党军决战。

9月4日,蒋介石任命杜聿明为徐州“剿总”指挥部主任兼第2兵团司令官,孙元良任副主任兼第16兵团司令官。第2兵团集中于商丘,黄百韬的第7兵团集中于新安镇,李弥的第13兵团集中于宿县固镇,即主力摆放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津浦两大铁路干线上。此时,王耀武要求杜聿明将整编第74、整编第83等师增援济南,否则守不住。对此,杜认为只要加强工事即可,守半个月,增援部队即到。而王则认为,如先调一个师,守20天也无问题。杜回南京向蒋介石汇报,蒋却并未予以理睬。鉴于解放军即将攻取济南,王耀武再次飞抵南京要求增兵,蒋介石即令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于17日将整编第74师空运济南。

9月16日,华野发起济南战役,并组织了强大的打援兵团。9月17日,蒋介石命杜聿明率第2、第13兵团由徐州以西陇海路沿线北上驰援济南,令黄百韬的第7兵团由新安镇向徐州集结,准备沿津浦路北上进行牵制性攻击。由于济南机场遭到炮击,整编74师空运济南的计划,最终只进去一个团就被迫停止。杜聿明指挥第2兵团第5、第70、第74、第83师等部由商丘北援,发现解放军部队在兖州附近有强大的打援兵团,严阵以待,遂不敢北进。济南守军吴化文部起义,9月24日,解放军攻克济南,菏泽、烟台、临沂等地国民党军纷纷弃城而逃。除青岛和南部海边少数据点以外,山东全境已被解放。

济南战役结束的当天,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向中央提出打“淮海战役”的建议。即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攻占两淮;全军主力位于宿迁及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第二阶段攻占海州、连云港等地。9月25日,中央军委回电表示同意,但提出,第一阶段应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镇、海州;第二阶段攻占两淮、高宝地区;第三阶段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之敌。

此时,杜聿明已经意识到与解放军争夺中原的必要性,认为解放军迟早要来争夺战略要地徐州;徐州一失,不但中原、华东,而且首都南京都难以保存。为了保证徐州的安全,杜聿明向蒋介石提出:乘华野山东兵团打下济南亟待休整之际,集中主力兵团北上与其决战,一举重创华野主力,以防止华野和中野会合后联手争夺中原。这在国民党将领中应该说是比较有远见的。9月30日,杜聿明到达南京,将《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交由参谋总长顾祝同核定。

杜聿明总结了以往国民党军的失败,指出:像济南那样,以一定的兵力坚守主要的战略要点,吸引解放军攻击,待其攻击受到顿挫时,再以强大的机动兵团由外线增援,包围解放军,配合守备兵团内外夹攻,消灭对方的战法,已证明不能成功。而每失一城市,部队便被消灭一部分,丧师失地,士气衰落,无法挽救战局。因此,他主张乘解放军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东西分离、相隔较远的机会,主动放弃陇海线上的城市,如郑州、开封、商丘等,集中一切可集中的兵力,主动进攻,寻求华野一部,“一举歼灭,进而击破其主力,达到收复泰安、济南之目的”。

至于华中“剿总”之主力,则应在豫西方向多方牵制中野主力,以利徐州“剿总”部队之作战;兵力部署上,决定第13兵团接替第三绥靖区在徐州的防务,第三绥靖区部队与第2、第7、第16兵团共同参加攻击,由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统一指挥,置重点于鲁西南方向,采取奇袭手段出击。

杜聿明向顾祝同汇报此计划时说:“我们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法,即将主力集中,形成一个圆形态势,使敌人钻不了空子,吃不掉部队,一旦抓住敌人一部,即迅速放胆猛攻,将其包围消灭。万一敌人狡猾,主动先行撤退,我军亦不为敌人所迷惑、不改变原定计划,而是按原定计划采取钓鱼战法,诱敌攻击顿挫后,再行包围消灭敌人。只有将敌人主力击破,我军才可以继续北进,收复泰安、济南。万一在这期间中野流窜到徐州附近,我军即将华野阻止于微山湖以东地区,先集中主力,协同黄维兵团击破中野后,再视情况击破华野。”杜聿明认为,成败的关键是“华中的黄维兵团是否能将中野牵制住。如果能牵制住,徐州方面打华野各纵队是有胜算把握的”。

10月2日,杜聿明携带《对山东共军的攻击计划》由南京飞抵北平,晋见指挥东北战事的蒋介石,但蒋介石正为东北战事烦心不已,根本无计考虑华东,当时未表态。次日,蒋介石批示:“此案可行,交顾总长核办。”

回到南京,杜聿明将计划征求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的意见,白表示“完全同意”。杜返回徐州,向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汇报后,即命令郑州孙元良兵团立即东移商丘西北的柳河附近集结,准备担任攻击作战任务。

10月7日,杜聿明在徐州召开军事会议,召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黄百韬等开会,部署向山东解放军发动大规模攻势作战任务,并定于10月15日发起进攻。他要求各兵团迅速做好一切攻击准备,加强戒备,注意监视共军的行动。

10月15日,邱清泉、孙元良、李弥等三兵团做好进攻准备,企图在兖州、济宁、大汶口等地寻歼解放军一部。是日晨,当杜聿明正准备驱车从徐州到商丘指挥作战时,忽然接到蒋介石的电话,令其取消原定进攻计划,乘飞机去沈阳。

此时正是辽沈战役紧张之时。东野对锦州发起攻击,蒋介石要杜聿明前去“救火”,是让杜聿明接替卫立煌东北“剿总”司令官职务。杜聿明称病,对罗泽凯说东北不能去,理由是卫俊如(立煌)的能力见解都比自己高,经验丰富,还是卫在东北有办法。自己在徐州还有任务,现在部队沿铁路线摆着,万一共军发动攻势,来个措手不及,势将一塌糊涂。杜又分析到:“东北失败已形成,谁也无法击退共军的攻势。现在重要的是徐州,万一再遭到失败,则南京亦危,半壁江山也保不住。大家应该向老头子建议,赶快对东北定下决策,要守就让卫立煌守着,尚可牵制共军主力不至于马上入关;如果东北守不住,就干脆从营口撤退,免得一个一个被敌人吃掉。然后集中兵力巩固徐州,相机击破敌人的冬季攻势。”

第二天,杜聿明见蒋介石后,说:“我觉得还是卫先生在东北,我回徐州比较好。”蒋介石说:“徐州不要紧,重要的还是东北。你去接替卫立煌,指挥廖耀湘打到锦州。主要是美国人说,只要守住锦州,将东北主力移到锦州,美国就可以大量援助我们。”杜聿明与蒋介石两人之间的谋略相互发生了抵触。杜聿明认为徐州之战关系极大,原定攻击目标尚未实施,要赶快回徐州。蒋介石刚愎自用,仍任命杜聿明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热冀辽边区司令官,司令部设于葫芦岛。杜聿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对山东共军进行大决战的计划泡汤,只得说:“我认为徐州比较重要。如果校长认为葫芦岛重要的话,那么您决定好了。”

东北局势的发展一如杜聿明所预测。东北野战军夺取锦州后,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蒋介石命令廖耀湘夺回锦州,卫立煌则指望廖耀湘撤回沈阳,还让赵家骧在辽中架几座桥梁,以备廖退不到营口就退到沈阳。廖耀湘在辽西走廊向黑山猛攻,发生激战后指挥部被袭击,逃到新22师师部。卫立煌命廖撤回沈阳,东北野战军主力抵达台安、盘山,将廖四面包围,廖五个军被截数块,遭全歼。杜聿明离沈飞抵葫芦岛,计划撤退营口、葫芦岛的军队。卫立煌离沈,亦到葫芦岛,11月2日,沈阳解放。

长春、沈阳(11月2日)都丢了,杜聿明在葫芦岛指挥东北残部撤退。他有私心,认为下一步共产党军队必打徐州,而为保证徐州不失,就要把部队撤到徐州。过了两天,蒋介石来了命令,将原属华北“剿总”的部队仍归傅作义指挥;第37、第52、第54军全部撤回上海、南京。杜聿明的如意算盘再次落空。

 

 

以赴刑场的心情上战场

 

早在10月22日下午,在南京马标国防部大楼里,何应钦与参谋总长顾祝同等人,和第三厅即作战厅厅长郭汝瑰等,就开始讨论与共军决战中原的会战计划。他们都认识到中原会战将在徐州方面进行。

由于徐州“剿总”的部队分散在东起海州、西至郑州的陇海路上,形势不利,而且中野向禹县方面移动,何应钦等判断中野有协同华野打中原大战的可能。因此都主张放弃陇海线上一些城镇,集中兵力,在徐州外围应付即将到来的作战。以华中“剿总”第2、第15军加入黄维第12兵团序列,进出周家口,依情况策应徐州“剿总”或华中“剿总”作战,建议由白崇禧统一指挥两大“剿总”,并指示郭汝瑰起草《徐蚌作战计划》。

郭汝瑰根据何应钦“守江必守淮”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徐州采取攻势防御的计划,主张徐州“剿总”除以一至两个军坚守徐州外,所有陇海线上城镇一律放弃,集中所有可以集中的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间津浦铁路两侧形成重点,进行战略防御。无论共军由平汉路、津浦路或取道苏北南下,均集中全力,寻解放军决战。为配合徐州方面的作战,华中“剿总”必须以黄维兵团进出周家口附近,可放弃郑州、开封、兰封等地。由白崇禧统一指挥两大“剿总”。

10月30日,白崇禧来南京国防部开会,讨论中原会战计划,同意指挥两大“剿总”。但由于美国人暗中支持李宗仁,决心拆蒋介石的台,第二天,白崇禧就反悔了。《徐蚌会战计划》得到蒋介石的首肯。11月3日,第三厅副厅长许朗轩带着《徐蚌会战计划》飞葫芦岛征求杜聿明意见,另带蒋介石的信:“如吾弟同意这一案,希即到蚌埠指挥。”杜聿明原则同意,但不愿意马上去,因为害怕背上“放弃徐州”的罪名,受到舆论攻击。他想借葫芦岛撤兵拖延时间,等徐州及其附近军队撤到淮河附近时再去指挥,就提出“撤退之事情刘峙负责”。

11月4日,顾祝同到徐州,同时令周志道第100军星夜开赴海州。后改令放弃海州,中途返回,并令黄百韬掩护海州的李延年向徐州撤退。黄百韬在新安镇等了两天才开始西撤。5日召开军事会议,部署该计划,令各部回去行动。但已经来不及了。

孙连仲回忆录手稿中的抗战2

 

许京生

抗战初期在国民党政府和军队中都有与日寇妥协苟合之声,包括宋哲元等人:“余北上时委座令余说宋明轩,谓最后回头以至,中央决心抗战,再不可存苟安求和之心,并令宋驻保定指挥抗战。”(230)孙连仲本人对日本侵略者有着清醒的认识:“日寇侵华素具野心,无论我国如此委曲求全,决不能和平相交,在保定破获敌之特务机关亦可得一明证。日寇经营此特务机关已有三十余年,历史之久远如此,敌文件中有对中国各部队之详细调查,将余之二十六路列入准中央军,并言本军为主力,坚决抗日之部队云。”(233)用事实证明了对日寇不可苟合妥协。

 

三、保卫大武汉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者展开的一场会战。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6月至10月,我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这次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敌人在此次会战中损失最重,元气大伤,是以此后敌再不能前进,战争复为相持状态,而抗战第二期开始矣。保卫大武汉兵力分为三个兵团,余与张向华(张发奎)、薛伯陵(薛岳)各担任一兵团,兵团之实力均甚广大。本兵团战斗地境由长江北岸沿大别山直至平汉路信阳一带,敌主力荻洲师团与某旅沿六安商城公路西进,与我七十一军、三十一军战于富金山,大创而退。敌乃增调援军以图反攻,我三十军当在浠水一带,乃急调来,未能赶上而富金山撤守,敌已迂回至方家集商城附近,委座电令守商城之线,余相度形势,守此线,为不可能,故反此项办法,毅然令部队撤至沙富大界岭之线,敌屡次攻,又增加第十六、十三师团猛烈进犯,被我一一击溃,坚守四十余日之久,敌不克越雷池一步,后敌迂回至应陕武藤,截断我军后路,保卫大武汉之战略目的业已完成。”

上段手稿从一个侧面记述了武汉保卫战,孙连仲将武汉保卫战看作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指出战争“复为相持状态,而抗战第二期开始矣”。也就是说,经过武汉会战,抗日战争从防御阶段进入相持阶段。在战略指挥上,他还善于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调度部队,对蒋介石的电令也不盲从。孙连仲还善于总结作战经验,他认为“作战最难,此不是攻击,更不是防御,而是退却,撤退时不惊不乱,而能迅速脱离战场非主将指挥若定,军队训练有素,不克臻此”(251)。这是他多年军旅生涯的经验总结。

“自武汉撤退后,本军转战豫鄂两省,与敌万余人以上之大规模作战在三十次以上。殊难一一尽述也。”(257)

 

 

结语

 

    2016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1周年,孙连仲手稿的发现,对抗战史的研究做了重要补充。手稿中众多国民党将领和历史事件的记述,将为我们研究和揭开一些历史迷雾,提供较有力的佐证。总之,新发现的孙氏手稿,为我们研究抗战史具有重要的文献和史料价值。

 

 

注释:

①对国家图书馆档案1959-058-综合6-001(即孙连仲手稿)的引用,本文只在文中随记页码,不再以注脚形式标注。

②吴延环(1910—1998年),河北省宛平县人。1939—1945年任河北省政府委员,国民党河北省党部书记长。曾任当时《中央日报》主笔。1946年当选制宪国大代表,1948年当选立法委员。去台湾后曾任“立法院”程序委员会召集委员。1989年辞去“立委”职务,后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1998年2月9日在台北病逝。

③国家图书馆档案1956-235-026-1-002报送文化部办公厅(56)办字第1598号《关于调查统计旧政权时期档案的报告》。

④国家图书馆档案1964-239-026-5-001《关于销毁解放前废卷的报告》。

⑤孙仿鲁先生古稀华诞筹备委员会编《孙连仲回忆录》,台北,1962,第43页。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档案1959-058-综合6-001

2]国家图书馆档案1956-235-026-1-002报送文化部办公厅(56)办字第1598号《关于调查统计旧政权时期档案的报告》

3]国家图书馆档案1964-239-026-5-001

《关于销毁解放前废卷的报告》

4]孙仿鲁先生古稀华诞筹备委员会编.孙连仲

 

回忆录,台北,1962

5]刘国铭.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梁一红)

孙连仲回忆录手稿中的抗战

  

许京生

中国国家图书馆档案室收藏有1919年至1949年间的历史档案1034件,共2244页,其中大部分是图书馆行政文书、业务档案,有少部分接收自国民政府的文献资料,其中不乏珍贵文献。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笔者在整理国家图书馆馆藏档案时发现编号为“1959-058-综合6-001”的档案,实为民国将领孙连仲的手稿,现对手稿的基本情况和所记述的有关抗战事件略述如下。

 

 

孙连仲其人

 

孙连仲,1893年生于河北省雄县龙湾村,乳名席儒,后改名连仲,字仿鲁。孙家有田产400余亩,还有一些钱庄和粮行的生意。孙父在他4岁时去世,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母亲和哥哥操持。“余家本属小康,生活虽不怎样富裕,但亦不愁吃,不愁穿,所以在家时很偷懒,是一个倒了油瓶都不扶的人……”〔(5)手稿随记页码〕①

1913年,孙连仲在未征得母亲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到县城应募,怀着报效国家的情怀参加了北洋军阀部队。曾参加反对张勋复辟、两次直奉大战、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围剿苏区红军和参加抗战。军职从班长到师长,直到国民党二级上将。


抗战开始后,孙连仲升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第一、第五战区副总司令,第十一战区司令。第二集团军是台儿庄战役的主力部队。孙连仲因台儿庄战役的卓著战功晋升二级上将。除了台儿庄战役,抗战期间孙连仲还参加过武汉会战、豫南会战、石牌会战、常德会战等大小战役30余次,战功卓著。


1945年10月10日,时任十一战区司令兼河北省政府主席的孙连仲作为平津区受降主官,在故宫太和殿接受日军投降。1948年春,孙连仲调任南京政府卫戍区总司令,后又改任“总统府”上将参军长。1949年蒋介石辞职,孙随即辞职,并去台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上将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1990年去世。

孙连仲反对张勋复辟,严于治军,爱护百姓,坚决抗日,这些人物特性在手稿中均得到体现。

 

 

孙连仲手稿概况及来源

 

一、手稿作者的判定

此次发现的手稿原无题名,亦无署名,正文大部分用毛笔写于红栏信笺上,小部分写于普通白纸。稿件圈改批注较多,一些批注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手稿篇幅不长,共计257页,没有章节和序号,但有大标题和小标题。大标题写在小纸条上夹在相应位置,共有35个,如“调升正目初次识冯”“马厂誓师”“常德练兵”“参加第一次直奉战争”“西安解围”“兼摄甘政”“中原大战”“西安事变与庐山训练团”“北上抗日”等;小标题共计74个,如:“第一次见冯”“泸州之战”“张勋复辟”“总理组军政府”“冯任湘西镇守使”“北上识于季龙”“首都革命”“余主杀溥仪”“炮旅之训练”“兵权被消”“火车出险”“攻克凉州”“俘欧阳师长”等。文字表述平实直白。

1962年,为庆贺孙连仲70岁寿诞,其友人吴延环②编辑了纪念册《孙连仲回忆录》,同年在台湾出版。经与该书内容进行比对,国家图书馆馆藏手稿内容与孙连仲生平事迹相吻合,全文以第一人称写成,属自传体裁。因此推测为孙连仲所著,是其回忆录手稿。

 

 

二、孙连仲手稿概况

     手稿从1913年作者离家进城应募,一直写到北上抗日结束。民国30余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均有记述,如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两次直奉大战、北伐战争、国民党对江西红军的围剿、西安事变等。手稿涉及人物众多,民国重要历史人物在手稿中均有所涉及,对研究民国历史和抗战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这部手稿未及出版,孙连仲就调职南京,一年后孙连仲即随蒋介石赴台。手稿没有写作时间,从稿件内容上看,从投军写到抗战,有许多修改之处,并非写于一时一地。手稿大约写于1945年10月到1947年12月期间,这一时期,孙连仲先任华北省政府主席,后因第十一战区取消,改任保定绥靖公署主任,直至改任国民党政府卫戍区总司令,离京(南京)南下。此时抗战胜利,内战又起,他无心主政,极有可能利用闲暇时间写作回忆录。与本件手稿同时发现的孙连仲著的《第十一战区与八年抗战》等文章也是这一时期完成的。

 

三、孙连仲手稿的来源

此次发现的孙连仲手稿隐没于国家图书馆档案中长达60余年,该手稿与图书馆业务、图书馆事业并无关系,但又是如何进入国家图书馆档案系统的呢?手稿入藏渠道主要有两种:一是捐赠,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接收的旧政权档案资料。国家图书馆在其前身为京师图书馆时期就建立了捐赠制度,有完备的相关规定和接收手续,但现存档案中并未发现任何有关接收孙连仲手稿的手续和文字资料,因此孙连仲手稿不太可能来自捐赠,而极有可能来自旧政权档案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时的北平图书馆曾接收一批国民政府的档案资料,其中包括敌伪档案、外交档案、文物档案。经检查后,有明确归属的档案移交给有关部门,归属不明确的暂时封存。“我馆现存的旧档案,因接收时系与大批图书混在一起交接的,多年来限于空间和人手,一直原封未动与许多图书借地存放,未有整理。”③直到1960年至1961年,图书馆才集中部分人力将暂存的档案作进一步整理,从中选择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立卷归档。抗战胜利后孙连仲任河北省政府主席、保定绥靖公署主任,办公地点在北平和保定,1947年调南京任职,匆忙之中或有可能将手稿等个人文件遗留在办公地点,混杂于旧政权文献资料中,被政府接收并移送国图收藏。孙连仲手稿没有署名,又不是行政公文,属于归属不明确的文字资料,所以未经移交,后由图书馆整理归档④,根据其内容及性质,归入国家图书馆档案综合卷中。

 

 

孙连仲手稿对抗战有关事件的记述

 

    孙连仲手稿通过对抗战重大事件和战役的记述清楚地反映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态度。

一、抗战初期的战事

“七七事变”爆发前,孙连仲在庐山参加蒋介石的庐山暑期训练团,任团副兼第一总队队长,培训“剿共”和抗日干部。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召见了孙连仲,指示其迅速返回防区并北上抗日。“本部为首先奉令之参战部队,星夜赶回,当电令各师不待余回防即行开拔……”(229)

孙连仲奉命开赴抗战前线的消息,被日本间谍查获,日军立即派飞机进行轰炸。“余至汉口乘车北上,为日寇侦知,车至顺德,敌机低空扫射,死伤多人,实则余因事在鸡公山下车,改乘专车,而日寇不知也。”(229)孙连仲幸免于难。

孙连仲率领所部从汉口乘平汉线列车赴信阳防地,“召集全军高级军官,说明日本蓄意侵华已久,现国家以(已)至最后关头,吾人必须以全力报效国家,挽救危局一(以)尽军人天职。”⑤随即率三十军全部即第27师冯安邦、第30师张金照、第31师池峰城所部北上。北上途中曾接到宋哲元的电报,劝其暂缓北进,将部队停于河南彰德以免刺激日军,致使战局更加扩大。事关重大,孙连仲不敢私自做主,经请示蒋介石,获准后,继续北上。“宋哲元(原文缺元)电阻余勿入冀省,后又只准停驻石家庄以南,时局吃紧,几经交涉,始至保定以北驻防”。(231)

7月18日,孙连仲率部队抵达保定,指挥部设在育德中学。“平津沦陷后,二十九军南退,本路星夜由保定北调,与敌遇于琉璃河、房山一带,展开激烈战斗,我军奋勇杀敌,以一当十,将野外之高粱均编织成纵横之篱,以阻塞敌骑兵活动,有一士兵藏于石桥下,待敌坦克经过时以手榴弹将其炸毁”(233),士兵步兵用排枪击落敌机,敌机坠毁在日军阵地,“我军派人夜入敌阵,割其机翼之日徽而归”(234)等,手稿还记载了破获日本在保定经营了30多年的间谍组织等事件。

孙连仲所部31师池峰城部,在平顶山战事尤烈,“第一日一团守一山顶,被敌大炮轰击,死伤殆尽,次日派两营又尽,第三日派一营,最后派一排即可。因势(士)气旺而经验差,不能沉着应战,故有许多无谓牺牲耳。后敌在右翼冯占海部防地强渡过河,直逼平汉路,我乃退至涿州,并予敌重创。前后计战四十余日,获战利品无数……”(235)孙连仲撤出河北后,在晋东旧关与敌遭遇,旧关地处太行山中段,又名故关,史称井陉关,位于晋冀咽喉和通京大道,是著名的险关要隘,更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役“激战四十余日,敌十七、十八连队被我消灭殆尽,联队长鲤登少将亦被击毙,获战利品无数,并送洛阳展览”之后,又率部参加了武汉会战和台儿庄战役。

孙连仲真实记录了抗战初期的战争态势:“敌以五十万兵力分两路,一路长驱南下入豫直捣武汉,一路直迫晋陕,危险尤甚。而敌计不出此,在保定未进,正犯逐渐使用兵力之误,而大言‘与中国作战须降至联队为单位’,‘三个月解决中国事端’。”(236)随后,孙连仲率部在晋南据守,后又调往许昌整训补充兵员,经过补充和休整后调徐州参加徐州会战。

 

二、台儿庄大捷

1938年1月,津浦线战事紧急,孙连仲奉命由山西临汾调至台儿庄驻防,归第5战区指挥。3月20日,日军第10师团矶谷廉介部占领滕县后,以濑谷旅团为主力,沿台枣支路挺进,预想把台儿庄作为攻取徐州的据点。“此时敌板垣师团沿临枣支路直下,余令三十一师担住正面,遇敌即退,彼诱至台儿庄附近而歼灭之,几经接战,一切均在按预定计划进行,将敌包围,唯敌之自信力颇强,决不承认先败,后退一步,乃继续增援”。(239)

日寇“计板垣、矶谷两师团,重炮队24,山野炮百余门,战车50余辆,飞机多架,化学兵一队,实力极雄厚,我仅有三师一旅,重炮三门,野炮十门,战事防御炮三门,我三十一师守台儿庄及车站正面,二十七师独立44旅在外围作运动战。三十师为预备队,后亦全部参战。台儿庄被敌攻入,乃发生巷战,断壁残垣悉成堡垒,一室一屋均成敌我争夺之目标,战事之惨烈,真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239)

“由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巷战两星期之久敌未前进一步,我外围部队逐渐将包围圈缩小,敌主力乃狼狈退窜。”(240)

台儿庄战役从3月初开始到4月初结束,共歼敌板垣、矶谷两师团3万余人,开创了抗战以来的一次空前胜利。“获战车二十一,马万余匹,各种战利品堆积如山,此役虽有一士兵睡于碉楼上,醒见敌战车一辆,停于楼下,将顶盖揭开乘凉,乃以炸弹一枚投入,而炸毁之,亦战争中一轶事也。”(240)抗击日本侵略者是孙连仲军旅生涯的主要功绩。

中国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地位

 于江欣

近年来,随着史学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研究日趋深入,中国抗日战争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到底什么是东方主战场?东方主战场是如何形成的?东方主战场与其他战场的内在关联是什么?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最大贡献是什么?只有将中国抗日战争放在世界格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框架中,才能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中国的抗日战争

从一开始就具有世界性意义

 

长久以来,人们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局部抗战,看成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是单纯的日本侵略中国的局部战争,认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就像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一样,不但与后来爆发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没有关系,甚至同中国自身的十四年抗战也无太大关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日本的侵略本性由来已久,数百年来,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从理论到行动一直是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侵略中国是它向世界扩张的核心步骤。

早在16世纪末,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就提出征服朝鲜,侵占中国、印度,称霸亚洲的侵略计划。19世纪,号称日本布衣学者的佐藤信渊、日本第一个军国主义鼓吹者福泽谕吉,以及吉田松阴等人均把侵略中国等亚洲国家,视为“文明与野蛮、光明与黑暗之战”,鼓吹日本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开国,“夺取满洲、朝鲜,吞并南方,然后挫败美国,制服欧洲,就将无往而不胜”。

18683月,日本明治天皇更是赤裸裸地声称要用武力征服世界:“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并按照“强兵—扩张—富国”的路线图,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到1890年,日本臭名昭著的“大陆政策”正式形成。其标志是时任日本总理大臣的山县有朋提出的保卫国家“主权线”“利益线”理论。山县有朋在向明治天皇上奏的《外交政略论》中毫不掩饰地表述道:“我方利益线之焦点,在于朝鲜”,“釜山、新义州间之道路即通往东亚大陆之道路,而后几成为横断中国直达印度之途。”[1]

这样,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正式成型。其第一步是侵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入侵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

日本统治阶层正是按照这个方案,一步步实施侵略计划的。

19世纪70年代陆续入侵中国台湾和朝鲜以及强占琉球之后,日本又通过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4年的日俄战争和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割占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使朝鲜逐渐成为其殖民地,从沙俄手中抢夺了对旅顺、大连以及中国东北南部大片土地的控制权,更是占领了中国山东半岛,并南下掠取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一跃成为远东霸主。在19276月的东方会议上,日本田中内阁策划了侵略中国的具体部署:一是把满蒙与中国本土相分离的方针作为最高国策;二是日本将随时出兵,武力干涉中国内部事务;三是在中国扶植亲日政权。日本策划已久的入侵满蒙、灭亡中国的帷幕就此拉开。

此外,在不断扩大侵华战争的过程中,出于打破战后和平秩序这一共同目标,日本与德意法西斯国家结成同盟,成为法西斯阵营在东方的重要成员,明目张胆地与全世界为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这是一个美、英、法等西方大国主导的体系。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图谋称霸世界,一直在想方设法打破这个格局。

随着日本法西斯对中国实行侵略扩张,东方战争策源地形成,大大刺激了西方法西斯政权。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标志着欧洲法西斯势力从退出国联、废除凡尔赛和约和扩军备战等非武装行动,公开转入武装侵略别国的阶段。这成为国际格局转换和德意日法西斯力量组合的重大转折点。

通过埃塞俄比亚战争和西班牙内战,德国和意大利于19361025日签订了《柏林协定》,柏林—罗马轴心正式形成。希特勒在欧洲有了盟友,但这还不够,他还需要在东方有一个牵制苏联和英美的盟友,构成法西斯同盟的另一翼。这就是日本。

19363月,日本广田弘毅内阁成立,标志着以天皇和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体制在日本正式建立。8月,广田内阁在《帝国外交方针》和《国策基准》中,正式把早在明治时代前期就已出现的“南进”和“北进”政策作为基本国策予以推行。所谓“南进”,就是占领东南亚地区及太平洋诸岛,即海洋战略,针对的是美、英国家;“北进”,就是占领“满蒙”和西伯利亚地区,即大陆战略,针对的是苏联。目的只有一个:“对抗苏联、英、美”,确保日本“在东亚之霸主地位,排除在东亚对帝国之阻压的一切势力”。[2]为了实现这个庞大目标,日本迫切需要“再次在世界强有力的国家中寻找朋友”。

于是,德日两国一拍即合。19361125日,德国和日本在柏林正式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建立了德日同盟。一年后,意大利也加入了该协定。1937116日,德意日三国代表在罗马签订了《关于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的议定书》。柏林—罗马—东京法西斯集团轴心国正式形成。

19399月,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并逐步向西欧扩张。意大利法西斯趁火打劫,于19406月向英法宣战,7月发起入侵东非的战争。欧洲和非洲大陆燃起的战火,促使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加强同盟关系。19409月,在《反共产国际协定》基础上,德意日法西斯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这标志着一个以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为目的的法西斯侵略集团最终形成了。

日本侵华战争搭上了德意法西斯的战车,欧洲和非洲的战火逐渐同中国战场连成一片。这验证了毛泽东在19391月就说过的话:“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从日本数百年来秉承的侵略扩张理论和19世纪以来几乎未曾间断的侵略行径,到它最终与德意法西斯国家结盟,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充当法西斯战争的急先锋,日本的侵略本性已是昭然若揭。纵观日本历史,其侵略扩张政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立足大陆,北攻苏联,南击英法殖民地及美国,称霸亚太。

日本是三大法西斯轴心国之一,是最先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日本打着“领导其他亚洲国家去抵抗西方殖民主义”的旗号,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是它称霸世界的第一步。它看似侵略中国,实则其终极目标却是针对英、美、苏等大国,侵略中国是为它侵占亚洲、太平洋地区,进而称霸世界搭桥铺路。

从这个意义上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六年的局部抗战,实质上是中国率先同最凶恶的法西斯国家之一展开殊死搏击,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的局部抗战与后来爆发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密切相关。

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十四年间,日本法西斯的战火从中国东北蔓延到内地,又扩大到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多东方国家和岛屿相继沦陷,唯有中国坚持抗战不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很快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之无愧的东方主战场,与抵抗德意法西斯的欧洲、非洲战场遥相呼应,谱写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壮丽诗篇。

 

东方主战场的确立,

靠的是中国军民坚持抗战十四年

 

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这个地位来自长达十四年的中国抗日战争和八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见证。在如此漫长的反法西斯战争年代,贫弱的中国在三个重要的关键时期,在比她富有、强大得多的其他国家纷纷沦陷的情况下,不屈不挠,英勇抗敌,即便是在德意日法西斯最为猖獗的时刻,依然挺立在世界的东方而不倒。中国的坚持,为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奠定了重要基础,彰显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它是从局部战争发展成为世界大战的。这些局部战争包括1931年至1937年的中国局部抗日战争,1935年至1936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至1939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这三场局部战争是德意日法西斯开始践踏战后和平秩序的第一步,因此都具有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同时,这也是中国经历的第一个关键时期。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入中国东北,随后向华东、华北等地区进一步侵略扩张。中国军民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

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上台后,即制定了称霸地中海的扩张计划,后于193510月入侵埃塞俄比亚。弱小的埃塞俄比亚人民进行了7个月的顽强抵抗。

19367月爆发的西班牙内战,是以西班牙共产党及其他民主力量组成的人民阵线联合政府,与西班牙驻摩洛哥殖民将领佛朗哥为首的反动势力之间的一场交锋。佛朗哥得到了德国和意大利的援助。与此同时,西班牙政府军也得到英、法、美、苏和中国等54个国家的志愿人员组成的“国际纵队”的支持。西班牙内战很快演变为一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这场战争最大的意义之一,在于初步显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两大阵容—世界民主进步力量和以德、意为首的法西斯力量—的形成与碰撞。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这三场局部战争,是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各自实施的局部侵略扩张。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是,它们各自的侵略扩张的结果却大不相同。埃塞俄比亚在1936年沦陷了,西班牙内战也于1939年以共和政府被颠覆、佛朗哥建立法西斯专政而告结束。唯有东方的中国,尽管最早遭受日本法西斯侵略,尽管贫穷落后,却仍在坚持独自奋力抗击日本侵略军。中国,在世界东方率先树立起一面不屈不挠、英勇抗日的旗帜。中国的局部抗战也逐步与全面抗战融合在一起,汇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洪流中。

中国面临的第二个关键时期是从19399月开始的。德国和意大利先后入侵欧洲和非洲国家,在德意法西斯的进攻下,欧洲、非洲的小国家相继沦陷。就连欧洲最强大的国家法国也未能幸免,在抵抗纳粹德国40多天后宣告投降。

东西方的法西斯国家在大举进攻民主国家和弱小国家的过程中,尝到了得胜的滋味,他们迫不及待地订立军事同盟,划分好各自的势力范围,向着最终称霸的美梦迈进。

但是,他们低估了仍在坚持抗战的两个国家:一个是西方的英国,另一个就是东方的中国。这是到1940年下半年,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在法西斯侵略中不屈不饶、傲然挺立的国家。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处境最为艰难的时刻,羸弱的中国竟然能同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比肩,这不能不为世人所刮目相看。

英国,在粉碎了纳粹德国登陆的企图之后,成为欧洲抵抗运动的中心和盟军日后反攻欧洲大陆的基地和跳板,被称为“不沉的航空母舰”。中国,在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中,以自己柔弱的肩膀,独自承担对世界共同的敌人—日本侵略者的打击,并最终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军打击日本的重要基地。

第三个关键时期是从1941年下半年到1942年,这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为艰难的时期。纳粹德国在横扫了除英国之外的所有遭受入侵的欧洲国家之后,已经从西线转入东线,发动了入侵苏联的战争。至此,遭受法西斯轴心国侵略的国家几乎全部沦陷,与日本侵略者孤身奋战十年的中国,也已经是伤痕累累、疲惫不堪。但是,中国依然在坚持。此时此刻,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只有苏联、英国和中国坚持抵抗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中国再一次与强国并肩抗战,粉碎了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之后北犯苏联、南取南洋的妄想,将大量日军兵力牵制在中国战场,从而制约了日本向世界扩张的计划。中国不仅在为保卫祖国而战,而且还担负起为东方而战、为世界人民而战的重任。

 

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国,

为同盟国“先欧后亚”大战略

提供了有力支持

 

首先,中国战区是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亚洲大陆最大的战区。中国死死拖住日本法西斯南进、北进的步伐,打乱了轴心国的战略计划,为同盟国集中优势兵力先行击败纳粹德国作出重要贡献。

在反法西斯战争局势愈发严峻的情况下,19411月至3月,美国和英国在华盛顿举行参谋长联合会议,确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总方针。会议确认,“德国是轴心国的主要成员,因而大西洋和欧洲战区是决定性的战区”,“远东的军事战略将是防御性的”。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并未改变美国“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美英两国此后一再重申:“尽管日本参加了战争,我们的观点依旧是,德国仍是头号敌人,打败德国是胜利的关键。德国一旦失败,则意大利的崩溃和日本的失败必将随之而来”,“我们必须选择集中力量打败德国,而稳住日本。”[3]

美国倡导的先欧后亚大战略得到了各大同盟国的认同和支持。然而,在打击德国的同时,如何顶住日本在亚太的攻势,也是同盟国特别是美国格外担忧的事情。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不到4个月就几乎占领了整个东南亚,打开了通向印度洋的道路。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一旦把欧、亚、非战场连成一片,集中兵力紧密配合,那么,英、美、苏都将陷入两线作战和被各个击破的险境。美国总统罗斯福很清楚,要扭转危局,亚太战场的战局在很大程度上要继续指望中国来支撑了。

正是出于这个考虑,罗斯福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便致电蒋介石,提议组织中国战区,以“完成我等共同抗敌力量之联系与合作”。194211日,在华盛顿26国联合宣言签字仪式上,罗斯福公布了建立中国战区的决定,3月,中国战区盟军指挥中心在重庆正式设立。中国战区的建立拉开了中美英共同对日作战的帷幕。这表明中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最早举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大旗、独自抗击日本侵略军长达十余年之久的重大历史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敬重,标志着中国东方主战场的地位得到同盟国的正式认可。

其次,由于中国的配合与付出,苏联得以毫无后顾之忧地从远东抽调兵力,全力对付纳粹德国,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苏联一直被日本和德国视为主要敌人。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大规模屯兵始终针对苏联后方。苏德战争爆发后,希特勒将2/3的精锐部队投入到苏德战场。可以说,苏德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苏联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负成败。

1941622日,在苏联毫无防范的情况下,法西斯德国出动300万大军,兵分三路向苏联发起一场疯狂的突然袭击。三个月后兵临莫斯科城下,对苏联造成严重威胁。

此刻,希特勒和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三次向日本提出,“德日两国应迅速联合军事行动,从东西两面夹击苏联,在西伯利亚铁路上握手”。在这个危急关头,倘若日本从西伯利亚地区发起进攻,苏联就将处于东、西两面作战的被动局面;一旦苏联战败,反法西斯战争的后果不堪设想。但是,中国抗日战场对日军主力的打击和牵制,打乱了日本的侵略步骤,制约了它与德国的战略配合。日寇为了应对它在中国的后方战场和正面战场的两面夹击,兵力已经是捉襟见肘,甚至不得不从南昌抽调兵力去“扫荡”华北抗日根据地,导致兵力稀缺的日寇南昌守军整天提心吊胆,生怕中国军队一个反攻,再把南昌收回。日军参谋总长杉山元哀叹道:“日本目前在中国使用的兵力很大,北进对苏开战实际上办不到。”

正因如此,斯大林才敢于将远东地区的兵力西调,集中力量对付德国法西斯。从1941年秋至1944年秋,苏联总共从远东和中亚地区向西线抽调了542万人的兵力,5000多门火炮,3300多辆坦克。仅在莫斯科会战期间,苏联就从西伯利亚调集了16个师的兵力投入战斗,大大加强了苏联对德作战的实力。莫斯科会战的胜利阻止了德军的进攻势头,粉碎了德军战无不胜的神话,成为苏联卫国战争发生重大转折的起点。

19421月,就在莫斯科会战期间,传来了中国军队长沙会战胜利的捷报,西方媒体称其为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这使同时期在东南亚战场一败涂地的同盟国深受鼓舞。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不仅有苏联红军的功劳,更有“成则以功勋报祖国,死则以长沙为坟墓”的数十万中国将士的功绩。战斗在敌人心脏的八路军、新四军对日军的袭扰阻击,把日军主力牢牢地牵制在中国战场,苏联红军才能放手一搏,集中兵力对抗德国法西斯。

再次,为保证“先欧后亚”大战略的顺利实施,中国不仅给予同盟国巨大的支持和配合,而且忍辱负重,做出了重大让步和巨大牺牲。

苏联元帅崔可夫曾感慨道:“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一语道破中国为保证“先欧后亚”战略方针的顺利实施所付出的艰辛。这一点不仅反映在苏德战争中,也反映在缅甸战役问题上。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通往中国内地的物资补给线几乎全部被切断,仅剩的最后一条赖以生存的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19425月开始,美国军方以及同盟国的一系列会议就陆续提出为“保持中国参战”而打通滇缅路,并收复缅甸的作战计划。但是,英国一再以兵力不足,无法分身缅甸为由进行阻挠,不仅收复缅甸的作战计划被推迟,而且,中国军队应英国要求于19423月入缅作战后,盟军之间意见不一,配合不力。其间,中国远征军有着解救数千名英军的仁安羌大捷的战绩,也有独闯野人山的惨痛撤退经历,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重大牺牲。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是中国远征军第一路的主力部队,入缅时全军共4.2万余人,而最后牺牲野人山的官兵就有近3万人。

为了保证盟国“先欧后亚”大战略的实施,中国在缅甸战役问题上一再作出让步和牺牲。其结果是,国家一面饱受战争摧残,一面又长期遭受日本的封锁,这对于贫乏困苦的中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即便如此,中国依然在坚持,没有与日本单独媾和,致使日军主力陷入中国战场无力自拔,同盟国得以避免了两线作战和分散兵力。战后日本史书也承认,日本“在对美英开战后,日本陆军主要战场在客观上仍然是中国大陆”,“日本陆军的主力仍然被死死钉在中国战场上,寸步难移”。

最后,作为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仅起到牵制日军的作用,它还是对日作战的基地,更是同盟国进攻日本本土的桥梁,为同盟国共同抗击日寇提供了重要的军事保障。

1942年至1943年,美国集中兵力全力以赴在欧洲、非洲作战,太平洋诸多岛屿被日本侵占,使美国丧失了打击日本的平台。这个时候,与日本一衣带水的中国,就成为美国反击日本的理想基地和跳板。美国需要中国在情报、气象、机场、导航、训练、特种作战和救护美军飞行员等方面的大量配合。

中国方面提供的情报大部分来自中美两国在重庆设立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该机构多次及时破获日本密电,曾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配合美国海军给予日本海军以毁灭性打击。瓜岛、硫磺岛、冲绳岛等夺岛作战,以及给予日本海军致命一击的莱特湾海战等,美军都是得益于来自中国的军事情报和气象情报而灵活排兵布阵获胜的。

据统计,中美所在19449月至19458月,总共截获日军密电11万多件,并破译多种密码[4],对二战中整个东方战场的抗日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不仅继续抗击并牵制住日军上百万的兵力,而且成为同盟国共同打击日本的基地。这个基地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为美军打击日军目标,轰炸、甚至登陆日本本土,提供机场及附属设施等一切可靠保障。

1943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召开开罗会议,确定轰炸日本本土是B-29轰炸机战略轰炸的首选目标,批准了美英军方提出的对日轰炸计划:美国陆军第20航空队从印度加尔各答经驼峰飞往成都,再从成都出发对日本本土进行战略轰炸。根据计划要求,中国四川民众在4个月内便完成了成都地区4个远程轰炸机机场及配套设施的建设。

1944615日,美军92B-29型轰炸机从成都机场起飞,轰炸日本八幡市钢铁厂。这是以中国为基地的美军远程战略轰炸机首次轰炸日本,它创造了世界历史上最长距离的轰炸纪录。日本天皇裕仁的强烈反应也算是颇有预见性:“美国人今天炸八幡,明天就会炸到东京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军飞机从中国基地起飞轰炸日本时,大量有价值的敌情报告和气象预报,竟然来自延安情报站。更让美国人大加赞赏的是,延安气象站提供的数据最可靠,在美国协助建立的十个气象站中名列第一。而敌后抗日军民救助的美军飞行员更是数以百计,为此,25万中国百姓惨死在日军的报复性屠杀中。

总之,从世界反法西战争的层面看,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是贯穿始终的。中国实施持久战战略,自始至终死死拖住日本法西斯南进、北进的步伐,打乱了轴心国的战略计划,使同盟国得以集中优势兵力先行击败最凶恶的敌人—纳粹德国,然后再回头收拾日本法西斯。可以说,在东方,中国为打击日本侵略军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在世界范围,中国为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注释:

[1] []大山梓:《山县有朋意见书》,原书房1966年版,第196197页。

[2] []岛田俊彦、稻叶正夫:《现代史资料8日中战争1》,《国防国策大纲》,东京美铃书房1962年版,第357页。

[3] []汉斯-阿道夫·雅各布森选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政策和战略:文件和评论》,加利福尼亚美国书目中心克利俄出版社1979年版,第143页,第42页。

[4]孙丹年:《中美合作所与太平洋战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9页。■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

(责任编辑 陈晓红)

盧英龍將軍被美國列入二次大戰老將

  盧英龍將軍被列入二次大戰老將的原因是, 前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館藏主任及代理館長盧雪鄉在該圖書館收藏之「中美同盟抗日」軍事作戰資料中,尋獲軍統局局長戴笠與美國電訊密碼專家亞德利(Herbert O. Yardley)深入研究日本軍用作戰密碼的記錄。1942年初,戴笠任命盧英龍偷襲香港啓德機場,拿到日本海軍密碼本,戴笠先於美國識破日軍密碼祕密,隨即譯成英文,馬上電送美國海軍,造成美國海軍在中途島大勝日本,做出驚人貢獻。 本書揭露了美國海軍在太平洋連場勝利的祕密真相和證據!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盧保湘
1944年農曆4月25日出生於廣西省梧州市,當時其父親盧英龍任梧州警察局長,五歲時,共軍已佔領廣州,廣西省長黃旭初下令盧英龍局長率領廣西軍隊殿後抗共。因英龍在二戰時期,屢立英勇戰功,得到軍統局首長戴笠命令,冒險進入已淪陷於日軍的香港機場,取得日軍太平洋作戰密碼本,讓戴笠交給美國海軍,因而獲得中途島的大勝。黃旭初信賴英龍作戰的本領,把全省軍隊交給他,而其本人則逃往香港。英龍之妻桂仙隻身帶著兒女六人在黑夜中乘船逃過封鎖線,到達香港。後遷往臺灣,獲得中華民國政府的援助。 畢業於臺北螢橋小學,初中就讀建國中學,以高分考入師大附中。大學畢業於香港德明書院外文系。隨後考入國泰航空公司執行航空勤務。歷任真善美製衣廠經理等數大公司重要職務。後移民美國,從事地產買賣。數年後,定居塞班島至今,任職美國政府移民局勞工部翻譯官。亦曾任聯邦法院及司法部翻譯官。

盧雪鄉(Judy S. Lu)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畢業,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系轉攻中國文學及比較文學,獲香港中文大學學士學位。美國南加州大學圖書管理系碩士學位。喬治•華盛頓大學美國法律研究。曾任美國政府財政部、勞工部法律圖書館館長。自1994年以「優異圖書館員」被邀參加美國國會圖書館「領導人才訓練班」(Library of Congress, Leadership Development Program),後任職該館亞洲部「中國近代研究」專家。2004年升任為亞洲部館藏主任(Head of Collection Services)及亞洲部代理館長(Acting Chief of Asian Division)等職。

  著作包括中英文版書《從美國外交文件看民國誕生》,文章有〈香港──從漁村變世界金融中心〉、〈中國早期移民之社會及法律定位〉、〈澳門為葡萄牙殖民地史實〉、〈美國國會圖書館之當代中國研究館藏〉及〈袁同禮先生與美國國會圖書館〉等文。

 
 

目錄


第一章 大難臨頭各自飛
第二章 追隨國父投身革命
第三章 飛鳥未盡,良弓先藏
第四章 鐵血柔情
第五章 入虎穴,破奸謀
第六章 梧州警察局長
第七章 偷襲香港啟德機場
第八章 廣西保衛戰
第九章 強弩之末
第十章 短暫昇平後的生離死別
第十一章 玉碎大徭山
後記

2021年6月22日 星期二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崇尚“中国解体论”?

 因为民主自由和大一统在这片土地上是矛盾的,共匪的长期统治已经制造出了路径锁定,导致没有其他通向民主自由的路可走。有些人认为不会分裂的前提其实是在一个共匪今天就开始逐渐走向民主化的基础上的,并且是和平转型民主化的基础上的,但这是不可能的,共匪的持续统治必然不断制造矛盾仇恨造成路径锁定,最终只能依靠分裂解决问题。

首先,新疆西藏台湾香港四个一线分裂地区会乘着动荡期就直接跑路。我就逐个分析一下好了,首先是西藏,目前来看共匪和达赖的和解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而共匪在达赖死前也必然不可能走入民主化,达赖死后中间道路必然破产,被达赖压制的激进势力肯定重新崛起,西藏频发暴力冲突,最终也进入新疆模式;至于新疆,共匪如今的严酷镇压和统治早就让匪民矛盾转换为种族矛盾了,哪怕你和他们说是共匪来迫害你的而不是汉人来迫害你的,在感性就不可能被接受;至于香港,什么十几巴仙的港独支持率来证明没人支持港独就是扯淡,台湾6成的人支持不独不统,但你真以为这六成的人是不想要独立的吗??而且香港中文大学校方都不允许校内悬挂港独标语横幅了,这所已经显现出明显立场的大学所做出的民调结果真的会完全靠谱吗??

20年前没多少人想过港独,而20年后香港的年轻人却已经没多少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了,我相信伴随共匪的不断倒车,香港的独立倾向必然会越来越强。而且另一个问题则是,如今的香港确实看不到什么独立的希望和可能,那么支持港独的人自然会低,没有多少人会愿意去为一场毫无获胜希望的革命奉献牺牲的,但当共匪自身产生动荡和崩溃,完全自顾不暇的时候呢??当港独确实出现希望的曙光的时候呢??到那时候,很可能民意就不一样了;至于台湾,民族构建已经形成,有机会的话还想和你国过日子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别人在看到机会窗口的时候,实在不可能拿自身的未来去赌你国能建成一个靠谱的现代的民主政权。

有些人需要明白一点,共匪是不可能产生自主的转型的,共匪垮台最大的可能就是由经济和政治问题产生的由内而外的崩溃,当出现独立的曙光之时,当共匪出现动荡崩溃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必然会去抓住这个机会窗口创造自己的未来,有人能保证共匪完蛋了你国就能建成一个民主政权吗??有人能保证这是一个靠谱的现代化的拥有人权和自由的民主政权吗??你国的民意,指不定恨不得杀光伊斯兰的才是占了多数的;你国的民意,难道会支持民族自决吗???

而且有些人,实在是对民主抱有太大的不切实际的期待了,民主是无法解决一切问题的。自由进步派高举着民主的大旗发起革命,却在新的王国中发现自己毫无栖身之地,在选举中被极端保守的政党打得溃不成军,这在历史上并不鲜见。甚至土耳其的艾尔多安就是在民主的力量下上台推翻了凯末尔的世俗主义,开启了伊斯兰的倒车。你国已经被共匪注入了太多了的民族主义毒血了,耻辱教育,仇恨教育,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大一统癌。这一切由共匪注入的毒血的发酵,最终很可能会把你国的民主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让民主成为彻底松开了法西斯闸门的临门一脚。单纯的民主,很可能会给你国带来一场不弱于共匪的灾难。而要击溃这份共匪为你国注入的民族主义毒血,在我看来最治本的方式就是分裂了。

在我看来,你国转型一个靠谱的民主社会的路径只有两条,一条是以一个凯末尔式的亲西方自由主义政权作为过渡改造你国人,另一条就是分裂了。但前者我认为根本不可能有这个机会,共匪没有朝这个方向转型的可能,那么自然只有后者了。我认为刘阿姨对你国的一个论断是非常准确的,就是你国属于流沙社会,没有信仰没有凝聚核,社会共识是非常脆弱的,在你国如今这种信仰崩溃转而信钱的社会形态下,就更是如此了。什么大一统共识就是个屁,真有这份共识的话,曾经搞过湖南独立运动,主张各省独立建国的毛腊肉,又如何能万民信仰,一度成为你国的红太阳??当共匪的管制崩溃的时候,当被共匪所压制下来的社会矛盾和思想对立全部爆发上浮的时候,当发生一些事件和争议的时候,当民众逐渐开始能够思考的时候,分裂的思潮就必然会产生。当一线分裂地区乘乱逃离之后,先独带动后独,分裂思潮就必然会壮大。

当共匪完蛋之后,你们又想要建立一个怎样的新国家呢?还是法家秦制中央集权?不给各地区民族自决的权利?西藏新疆台湾香港要民族自决独立了怎么办?学共匪进行血腥镇压吗?那你和共匪又有什么区别呢?而且这个国家,南方和北方的如此多地区经济发展,文化差异,社会形态和社会意识差异如此之大,你要如何调和?北方那些毛粉泛滥的地区要搞计划经济怎么办?东三省那些官本位社会想要继续一党专政怎么办?有些人想要复辟毛腊肉有些人想要全面否定毛腊肉又要怎么办?民主社会可不能不争论不是?你能指望在如此大差异下让少数服从多数吗?更遑论你国人毫无民主教育,13亿人的民主投票程序估计都是一个混乱不堪的场面了,何况乡村都早就形成了历史悠久的贿选传统了。

联邦制各地区高度自治各过各的?是个好方法,联邦制的核心就是地区自治,就是小共同体,但是共匪的治国之道就是散沙化原子化,重构小共同体建立起自治秩序又要多久呢?联邦制的核心思想就是地区自治,各地区至少肯定要财政独立吧?就你国只有6省一市赚钱25省负债的现状,你觉得那不再得到财政转移输血的25省能乐意嘛?继续财政转移输血?那么6省一市能乐意吗?这就是分裂的火种。想想加泰罗尼亚吧,加泰之所以要独立不就是认为自己在给西班牙财政输血么?这难道不也是你国发达地区在民主体制下的未来?哪怕如今,难道不就有非常多的魔都人感觉自己在给外地输血并为此不满吗?

这些对于大一统政策下产生的不满,这些对自身地区文化的坚持,这些鄙视外地硬盘的地区优越感,就是未来独立的火种,也许今天微不足道,但是当共匪的管制崩溃的时候,当社会陷入动荡和冲突争议之中的时候,当每个人都需要去思考未来的方向的时候,这些火种就都会有成长为燎原大火的机会。今日的绝大多数你国人,其实是不思考的,而到了不得不思考的时候,我相信今日的那些所谓共识都会脆弱不堪。就像秦晖那些学者总想着给你国找个共同的价值底线而不可得一样,连共同的价值底线都没有,还能有什么大一统意识共识才是奇怪了。

在你国,既想要统一又想要民主就属于非要水火融于一体,脚踩两条船的人必然第一个落水。统一和民主当然是不矛盾的,但是统一和民主在你国是矛盾的,这是由共匪的统治所制造的路径锁定,仅此而已,再多其他的国家做例子都毫无意义,北韩更是因为有你匪做后盾才能维持独裁,不然早崩溃了。 当然,要谋求统一在我看来也不是完全不可,但必须先分裂并且各自逐渐形成民主自由的政权,然后可以谋求无论华盟还是邦联国抑或联邦国,有了一定时间的分裂自治,才能重构小共同体和自治秩序,才能对于财政独立之类的事情抱有自觉。这才是属于一种合理的路径。 而且分裂的另外几个好处就是,能够更容易受到外部压力,能够更有利于自由秩序的输入,如果当年国民党不是败退台湾的一亩三分地,我相信中华民国根本不可能完成民主化的转型。而小国受到自由秩序的改造,扶持,压力和秩序输入显然要有用得多。而另一个好处就是,鸡蛋不会烂在一个篮子里,沿海发达地区转型为一个靠谱的民主政权的概率比整个你国实在是大太多太多了。当然,在我看来最大的好处还是彻底击碎民族主义这块毒血。

另外再说一点,也许有人会认为我所说的民族主义毒血和流沙社会没有共识矛盾,但其实不然。因为选举投票是具有距离感的,打日本捐一个人工资会喊的人很多,但真会捐的人没几个,你真让他跑一趟钓鱼岛大概都找不到个把愿意的了。而你国人缺乏民主教育,选举就是这个距离感,以选票抒发民族主义狂热轻而易举,大概要等到真见识了战争的残酷性才能意识到大事不妙。而让流沙社会的脆弱共识崩溃的,很可能就是经济引起。

再者另一种可能就是,新政府为了弥合剧烈的地区矛盾思想矛盾阶级矛盾,开始疯狂打民族主义牌法西斯化,以外部战争转移矛盾避免分裂。具体可能还要看共匪崩溃后社会动荡的激烈程度,如果共匪管制崩溃后产生的社会动荡较高,那么很可能会产生一波思想爆发,就像清末那样,而分裂主义也必然会成为其中最为有力的力量之一;而如果烈度较低,那么就有可能在惯性作用下毒血发酵,走入彻底的法西斯主义。此二者具有一定的竞争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可能仓促突然的所谓和平转型才是最糟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