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3日 星期五

地理大发现

 

威尼斯制图师弗拉·毛罗绘制的弗拉·毛罗地图(1459年)。这幅地图是第一批绘有欧洲非洲亚洲的地图。
盛行于15世纪的卡拉维尔帆船,在大航海时代常被用作远洋航行。

地理大发现(英语:Age of Discovery;又名探索时代海权时代发现时代大航海时代)指从15世纪到17世纪时期。该时期内,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在这些远洋探索中,欧洲人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与此同时,欧洲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航海家,其中有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瓦斯科·达伽马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胡安·德拉科萨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乔瓦尼·卡波托胡安·庞塞·德莱昂斐迪南·麦哲伦胡安·塞瓦斯蒂安·埃尔卡诺等。

在当时,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注 1],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合长期航行[注 2],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1]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在文化、贸易之间的联系大大增加,使西方文明扩展至全世界,同时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自由贸易也开始出现。欧洲这个时期的国土扩张及快速发展,奠定了其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新航路的发现,对世界各大洲在数百年后的发展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对除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则是复杂而矛盾的,除了物资交流外,因带给原住民的常是死亡和占领,可说是一部大侵略史,直至近年美洲国家才开始关注原住民权益。对于地球生态的影响的也是极巨大的,例如哥伦布大交换

社会环境[编辑]

15世纪的书籍印刷
法国大革命中,起义的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

15世纪上半叶,约翰内斯·古腾堡整合前人技术发明的铅字活字印刷术彻底地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2]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欧洲爆发了意大利战争,这一系列的冲突波及到了法国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英格兰苏格兰威尼斯共和国教宗国及其他的意大利城邦

在16世纪,一些宗教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们试图从广度和深度上改变西欧天主教的风俗习惯。这开始于奥斯定会教士马丁·路德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此,反宗教改革者们改革了天主教会,但却没有进一步地对其教义施行改革。[3]16世纪下半叶,法国新教胡格诺派与天主教之间曾爆发过八次战争,史称法国宗教战争。到了16世纪末,与文艺复兴息息相关的人文主义,已在欧洲哲学语言学、知识、艺术和教育领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准确地说,标志着欧洲文化全球扩张开始的这个时期,颠覆了欧洲千百年来以地心说为主的中世纪世界观。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重要人物有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米格尔·德·塞万提斯马丁·路德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约翰内斯·开普勒第谷·布拉赫若阿基姆·帕蒂尼尔康坦·马赛斯安东尼斯·莫尔耶罗尼米斯·博斯伊拉斯谟老布吕赫尔等。

在17世纪,发生了西班牙逐出摩尔人事件与三十年战争。16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启了通往其后一百年的大门,社会得以摆脱教会灌输的刻板旧习与强加的苛捐杂税。

到了18世纪,一大显著的科技成就是蒸汽机的发明。文化方面出现了百科全书天文学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这个世纪里,爆发的战争有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西班牙波兰奥地利三国相继爆发的王位继承战争,以及七年战争

此外,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在18世纪时还发生过一场巨大的灾难,一场破坏性的大地震摧毁了整个城市。启蒙运动是这个世纪的文化主流。

背景[编辑]

这幅地图的左上角为东地中海阿拉伯半岛位于伊朗非洲中间,在它的两侧,自古以来便有着两条天然的航道:分别是西侧的红海和东侧的波斯湾。在新航路发现前,航船只能经由其中一条航道进入阿拉伯海,并在穿越印度洋后抵达东方。
地中海东岸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穿越中亚抵达中国的西安,甚而抵达太平洋西岸。

自古以来,西方便有着两条通向东方的贸易路线:其一是始于埃及伊拉克的海上路线,其二则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陆上路线。[注 3]海上路线利用了季风的特点:在每年的4月到6月之间,船只从苏伊士巴士拉出发,分别经由红海波斯湾进入阿拉伯海,[注 4]再顺着从海洋吹向大陆的西南季风航往印度洋中国海[注 5]大约在6个月后,也就是在10月到12月之间,吹向海洋的东北季风又会将航船带回其始发地。[4][5]作为陆上路线的丝绸之路,其贸易路线西起地中海东岸(主要有亚历山大港大马士革阿勒颇[注 6]等城市)[6]黑海沿岸。

从这些地方出发,经过里海南部进入亚洲并穿过巴格达,分为几条支路穿过内陆地区后再汇集于咸海附近。在中亚的布哈拉,开始分路前往印度德里阿格拉。经过布哈拉,到达帕米尔北部的撒马尔罕后,[注 7]丝绸之路再次出现分支:往北通向阿拉木图,往东穿越中亚,并沿昆仑山脉天山山脉行进抵达中国城市西安[注 8]

探索时代的开始,是由于商业贸易上急迫需求的刺激。最初的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从西欧前往亚洲的海路航线,以带回东方的香料[注 9]因为,从陆路到达亚洲的路程十分遥远,商队必须穿越亚洲的多个地区;而当时欧洲同亚洲的贸易已被威尼斯热那亚等地的意大利商人垄断。[7]穆斯林在大部分时期里都控制着通往东方的各条商路。亚历山大、阿勒颇与大马士革被称为当时的“铁幕”。[8]

只有在13世纪下半叶到14世纪,当成吉思汗家族的蒙古帝国极盛时,[注 10]马可·波罗为代表的欧洲人才与“契丹”[注 11]取得了联系。已有的贸易路线可以运送宝贵的香料,但却不得不遭受沿途关卡的层层盘剥,贸易受到了严重影响;这还没有算上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盗匪的骚扰。[9]进入十五世纪,威尼斯受到奥斯曼土耳其的封锁与入侵[10],西方人急迫地需要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新商路。在当时,地图学航海术造船术都取得了可观的进步。随着技术的进步,卡瑞克帆船卡拉维尔帆船相继在伊比利亚半岛出现,远洋探险成为了可能。[11]这些融合了传统阿拉伯船只与传统欧洲船只特点的帆船,首次能离开风平浪静的地中海,安全地航往大西洋的开放水域进行探索。

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王国的社会结构类似于公司。世家门阀中施行长子继承制,家庭中的长子可以继承家产,次子则可能剃发出家,成为修士,或在同摩尔人的战斗中碰运气,用努力来赢取荣耀和土地。当伊比利亚半岛的土地都被征服者们瓜分殆尽后,北非的廷吉塔纳毛里塔尼亚便成为了征服者们的新目标。葡萄牙先于卡斯蒂利亚完成失地收复,并已开始在北非建立殖民地。阿拉贡亦先于卡斯蒂利亚完成失地收复,并已派遣探险队去寻找直接穿越地中海的新航线。在卡斯蒂利亚完成收复失地运动后,伊莎贝拉女王下令军队继续征战非洲。[12]然而,向西通往印度(实际上是美洲大陆)新航线的发现,改变了她原定的计划,从而持续了近8个世纪的征服活动也得以在这片未知土地上继续下去。

早期的陆路探索[编辑]

马可·波罗(1253年-1324年)
13世纪时蒙古帝国的版图,地图制于1923年。蒙古帝国是历史上最辽阔的帝国之一,居住在其境内的人口大约占当时全世界人口的一半。

中世纪晚期,有一系列的欧洲探险队曾跨过欧亚大陆前往亚洲,他们是探索时代的先驱者。尽管统一了大半个欧亚大陆,将中国到中亚的商路悉数纳入囊中的蒙古正对欧洲觊觎万分;一部分欧洲人还是利用这个机会前往了东方。随着欧洲到中亚的商路逐渐为意大利城邦的商人所控制,意大利人成为了前往东方的主要人群。[7]他们与近东地中海的亲密关系,使得他们更愿意同这一地区贸易,而不是与更东边的地区。教宗国亦派遣了探险队,希望能够找到基督教的皈依者,或寻到传说中祭司王约翰的王国。

在已有的史料中,有记载的第一名前往东方的旅客名叫柏郎嘉宾,他于1245年至1247年间到达了蒙古并返回欧洲。[13]然而,马可·波罗在1271年到1295年的旅行才是其中最知名的一次:他穿越了整个欧亚大陆,并抵达了大陆的最东面。后来,《马可·波罗游记》以故事的形式详细地记录了他的旅程,这本书在欧洲流传甚广。[14]

这些旅行并没有发挥立即的作用。实际上,蒙古帝国在不久后便以其扩张的速度瓦解了。前往东方的商路变得更加危险,更不容易穿越。14世纪的黑死病同样牵制了东西方的旅行和贸易。此外,通往东方的陆上路线太长,且多被与欧洲作战了多个世纪的伊斯兰帝国控制,商队几乎无法维持有利可图的贸易。随着热衷于侵略扩张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欧洲与亚洲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

东方远洋航行的探索——郑和下西洋[编辑]

15世纪初朝鲜所制的地图《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显示了郑和时代明朝及其藩属国的世界观

郑和(1371年-1433年)是一位回族的探险家和航海家,中国也是欧洲以外少数具有远洋航行能力的发达文明之一,因此明朝期间明成祖曾多次命其率领船队远航至印度洋,[15]这史称“郑和下西洋”。郑和航行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条:一为安抚东南亚诸邦,“宣德化而柔远人”;[16]二为寻找惠帝允炆,这一点可在《明史》中得到查证;[17]三为同印度诸国建立联系,以便从腹背夹击帖木儿帝国[18]此外,现代郑和研究者亦总结了其他的一些原因,譬如建立从南亚向西航行的中途候风转航的据点、[19]开辟新航路,使海外远国“宾服”于中国等等。[20]

在航行中,郑和船队采用了多种导航方式,主要有:被称为“过洋牵星”的星座观测方法,与使用罗盘测定针路的指南针方法。[21]此外,世界上最早的一批海图亦出自郑和船队之手,[22]其中流传至今的有茅元仪武备志》中收录的《郑和航海图》。[23]郑和探索了东南亚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如交趾支那马六甲暹罗爪哇加尔各答斯里兰卡等。此外,他还到达过波斯湾东非埃及[15]有少部分学者甚至认为郑和曾经抵达过美洲大陆,也即是认为他先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24];这批学者中的代表人物当推《1421:中国发现世界》的作者加文·孟席斯[25]在途经的国家,郑和船队用中国的特产换来了象牙、染料宝石等商品,并为皇帝带回了长颈鹿、鸵鸟、金钱豹、狮子等珍奇动物。[22]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共计下西洋7次。在第1、3、4、7次的出航中,舰队的随船人员均超过27,000人。[26]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极有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其第一次下西洋所携带的船只共计208艘。[27]郑和乘坐的宝船长44丈、宽18丈[27],有9条桅杆与12张,并由约200名船员操作。[22]

郑一钧认为,郑和的航海建立了亚非国际间的和平局势,[28]促进了亚非国际贸易的发展,[29]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并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海外知识。[30]此外,他亦指出了郑和下西洋的局限,认为郑和的航海并未带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1]学者张箭认为,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太大的经济需求,他的七次大规模航海不仅没有为明朝带来巨大的利润,反而令国库空虚。[32]但是,郑一钧并不同意导致国库空虚一说,并以郑和六下西洋所带回的100多万两银子均被用于修建南京大报恩寺,而未被纳入国库的事例来加以佐证。[33]利玛窦曾经这样评价道,中国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过要发动侵略战争”,因为他们“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34]这一点亦体现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于1998年所评出的千禧世界航海家名人里。其中,郑和是东方唯一一位入选的人物,而他入选的主要原因便是由于他从未公开表达过对殖民主义的期望。[35]

葡萄牙的探索[编辑]

在绕过由其同胞迪亚士发现的好望角后,瓦斯科·达伽马发现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

伊比利亚半岛发展出卡拉维尔帆船后,欧洲人终于开始将目光瞄向神秘的东方。

探索东方的渴望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去寻找获取香料的新航线,以取代受政治环境影响而随时可能停止供应的陆地贸易。[36]货币主义者则认为,开启探索时代的主要原因是欧洲贵金属的剧烈流失。欧洲经济建立在货币的流通上,通货的短缺会让欧洲出现经济萧条[37]还有一个因素是,在收复失地运动中,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基督教国家已与穆斯林国家作战经年,半岛上的基督教国家极需去寻觅海外盟国来反击当地的伊斯兰势力(例如传说中的祭司王约翰),从而打破伊斯兰教的制约力量。[38]此外,他们也从阿拉伯邻居那学到了很多东西。譬如,在卡拉维尔帆船的发展过程中,阿拉伯三角帆技术的引入改进了船只的机动性。另外,通过从阿拉伯人手里重新获取的古希腊地理文献,欧洲人首次对非洲和亚洲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39]

恩里克王子[编辑]

恩里克王子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的三子,他曾参与了其父指挥的征服休达的战役,并在萨格里什(今圣维森特角)开办了世界上的第一所航海学校。[40]恩里克的计划是探索非洲西海岸:在几个世纪里,西非与地中海世界的贸易路线都必须跨越撒哈拉大沙漠,而北非的路线则被葡萄牙的宿敌穆斯林国家控制;因此,葡萄牙人希望可以绕开伊斯兰地区,通过海路直接与西非展开贸易。

1415年与1416年,恩里克曾两次派人去探索了加那利群岛。1418年,恩里克派贵族若昂·贡萨尔维斯·扎尔科特里斯唐·瓦斯·特谢拉出航探险,在一场风暴过后,他们意外地发现了马德拉群岛圣港岛。第二年,恩里克派遣此二人再次出航去建立殖民地,这次他们发现了马德拉主岛。此后,恩里克曾两次派人去征服加那利群岛,但却由于当地土著的抵抗与供给不足而不得已中止。1431年到1432年,恩里克派出的探险队逐步地发现了尚无人类居住的亚速尔群岛,不久后葡萄牙便开始殖民该群岛。[41]

1434年,恩里克派吉尔·埃阿尼什首次越过了博哈多尔角的障碍。这里是当时西方人所知道的最南的地点。1437年,恩里克参与了葡萄牙对北非的战役,但葡萄牙在这场战役中遭到惨败,恩里克的弟弟费尔南多亦被俘为人质。1448年,恩里克下令在北纬20度左右的阿奎姆岛建立据点,这成为了欧洲人在西非海岸建立的第一个殖民据点。在二十年内,葡萄牙用武力取得了撒哈拉地区的控制权,并开始在现今的塞内加尔地区进行黄金与奴隶贸易。[42]

迪亚士与达伽马的探索[编辑]

瓦斯科·达伽马(1469年-1524年)

在不断发现金矿的同时,1469年-1472年葡萄牙人发现了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后来在那里建立起了世界上的第一个制糖业殖民地。1482年,迪奥戈·康率领的一支探险队与刚果王国取得了联系。

1487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迪亚士受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委托出发寻找非洲大陆的最南端,他率三艘船只从里斯本出发,沿着西非海岸南下,而在南纬29度遭遇暴风漂流十三日,最后在1488年2月3日进入非洲南端的莫塞尔湾。他并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厄加勒斯角与西南端的风暴角,而后风暴角被若昂二世改名为好望角。这意味着进入印度洋的航线已被发现。

1498年,瓦斯科·达伽马借由一位熟悉西印度洋季风规律的伊斯兰教徒领航员之助,发现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使得陆上丝绸之路不再是通往东方市场的唯一途径。

葡萄牙与西班牙划分势力范围[编辑]

哥伦布首航舰队旗舰圣玛利亚号(根据估计的仿制品)

卡斯蒂利亚王国是葡萄牙的竞争者,但它对大西洋的探索要略晚于葡萄牙:到15世纪末,尽管卡斯蒂利亚的航海者们已开始在大西洋的海面上从事商业贸易与海上劫掠的活动,但还未与这位半岛上的邻居展开直接的竞争。两国的第一次对抗发生在加那利群岛,卡斯蒂利亚通过阿尔卡苏瓦什条约确立了对群岛的拥有权,在1478年到1496年间通过武力征服了当地的原住民关切人后,卡斯蒂利亚吞并了整个群岛。另一方面,卡斯蒂利亚的海军则致力于在伊比利亚半岛上赢得对伊斯兰的战争。在完成收复失地运动后,卡斯蒂利亚将海上舰队悉数派出,去搜寻新的殖民地与海外贸易路线。

1492年,伊莎贝拉女王资助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探险活动,希望他找到向西航往印度洋的路线,以替代在《阿尔卡苏瓦什条约》中规定由葡萄牙人保有的南非航线。哥伦布终究没有抵达亚洲,但他却意外地发现了一片新大陆——即美洲大陆。

通往“亚洲大陆”(欧洲人称之为“印第安”)新航路的发现,让西班牙帝国葡萄牙帝国在势力范围的划分上再起纠葛,最后在教宗亚历山大六世的介入调停下,两国于1494年签订了《托德西利亚斯条约》,这一条约为两国划定了欧洲之外的已知世界上的势力范围。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格经线成为了两国的势力分界线。分界线以东归葡萄牙,即非洲、亚洲与南美洲东部(巴西东北的少部分);分界线以西归西班牙,即绝大部分的美洲大陆、太平洋的岛屿以及当时尚未发现的陆地。

征服的开始与发现美洲[编辑]

1499年-1504年间,为西班牙国王效劳的意大利人亚美利哥·韦斯普奇考察了南美洲东北沿海地区,认为这里不是印度,而是一块新大陆。后人将这块大陆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亚美利加洲

在深入探索了美洲大陆后,西班牙发现了两个大帝国:阿兹特克帝国印加帝国,这两个帝国面积的广袤程度与人口的稠密程度都远超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通过和当地被镇压的民族联合,并在欧洲人无意间带来的疾病的协助下,西班牙征服者轻而易举地征服了这两个帝国。然而,当地文明的顽强反抗却成为欧洲人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他们必须得进行一场长期的战争来镇压他们。

1510年时,瓦斯科·努涅斯·德巴尔沃亚在美洲大陆上建立起了第一个殖民城市圣玛丽亚-拉安蒂瓜德尔达里恩。他后来还成为了第一位看见“大南海”(即太平洋)的欧洲人,这是继马可波罗东海后,欧洲人再次目睹太平洋。[43]

资源富饶的美洲[编辑]

在哥伦布到达美洲后,许多欧亚非的文明都开始利用和消费这些来自美洲的产品;除了上一段提到的以外,还有橡胶等经济作物以及鳄梨等旧大陆没有的水果。到了16世纪,西班牙的加利西亚曼切戈斯两个地区已开始为“谁的土地上种出来的马铃薯品质更好”的问题而发生争论。

在征服战争结束后,欧洲人的兴趣依然集中于香料贸易方面。此外,他们还热衷于探寻以金银为主的贵金属资源:南美洲银矿的发现、积累[44]和其他贵金属的积累使得欧洲在18世纪得以进入工业社会

环球航行[编辑]

斐迪南·麦哲伦[注 12](1480年-1521年)

然而,在欧洲最受欢迎的香料并没有出现在这片新的大陆上,因此西班牙王室依然对东印度保持着极大的兴趣。1519年,在荷南·科尔蒂斯在墨西哥登陆时,西班牙资助了葡萄牙航海家斐迪南·麦哲伦的探险。这次远航的目的,是去寻找向西通往香料群岛(亦称东印度群岛)的贸易路线,这可以让西班牙在不违反《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的前提下通过香料贸易来获取利润。麦哲伦曾试图向葡萄牙请求资助,但受条约限制的葡萄牙并没有同意。

寻找“海峡”的麦哲伦[编辑]

麦哲伦曾积极地参与了葡萄牙对印度马六甲的殖民活动,[注 13]可他却没有达伽马在曼努埃尔一世前的那份幸运:1513年,他被派往摩洛哥清剿海盗,在一场战斗中他的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回到葡萄牙后,他在晋见国王时恳求国王念在多年的功劳上为他增加俸禄,但却被拒绝了。[注 14]失望至极的麦哲伦离开了自己的职位,在家乡停整了几年,接触到了邻国西班牙的航海者与国王,[注 15]还同制图师与天文学家鲁伊·法莱罗建立了友情——法莱罗对麦哲伦的未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注 16]

香料群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群岛中,东西分别为新几内亚苏拉威西岛,南临澳大利亚大陆。这一片群岛成为了当时欧洲探险家们竞相追逐的目标。

麦哲伦在很早以前便相信有着一条向西穿越“大南海”[注 17]通往香料群岛的海峡;过去曾经有探险家寻找过这条海峡,但都却无功而返。一次又一次的探索都被看似无穷无尽的岩石所阻碍,由此,很大一部分制图师都设想美洲大陆的土地会一直延伸到地球的南极。然而,麦哲伦坚信两大海洋间必有通道相连,并希望得到一支舰队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法莱罗支持了麦哲伦的行动。[注 16]1517年10月20日,麦哲伦前往了西班牙南部大港塞维利亚,寻求为西班牙王室效劳的机会。他将自己的计划呈交给了当地的商局[注 18]并在1518年3月22日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签订协议,揭开了大航海时代中最耀眼夺目的一页。[注 19]

得知这件事的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打一开始便打算去破坏麦哲伦的航行。夺取了马六甲控制权的葡萄牙,已开始计划征服其最后的目标——香料群岛。在当时,两个国家的君王都十分注意自己出现的场合,因为葡萄牙的曼努埃尔一世即将迎娶西班牙国王的姐姐埃莱奥诺。然而,两国间私下的角力仍然十分激烈,葡萄牙曾派出大使阿尔瓦罗·德科斯塔(Álvaro de Costa)试图行刺麦哲伦[45],而卡洛斯一世则希望夺取葡萄牙在香料贸易上的优势地位。

麦哲伦的舰队[编辑]

维多利亚号是麦哲伦舰队中唯一一艘成功返回西班牙的船,图为该船的复制品。

根据与卡洛斯一世签订的协议,船队必须由麦哲伦和法莱罗这两位拥有平等权力的船长指挥。[注 16]亦是天文学家的法莱罗还负责为这次航海制造必要的航海用具,及解决棘手的经度问题。[注 1]法莱罗为此提出了三个方案:分别是通过月球的纬度、日月的冲合或磁针的偏角来获取经度。然而,法莱罗在将各个方案解释清楚前便离开了船队,宇宙结构学家安德烈斯·德圣马丁继承了他的工作,并选择了在当时可得出较满意结果的第二种方案作为测量经度的方法。

由于法莱罗的离去,他对船队的指挥权转移到了麦哲伦上将手中。然而,船队中最大吨位的船圣安东尼奥号的舰长——布尔戈斯城主教的堂兄弟——胡安·德卡塔赫纳得到了另一份令其拥有与麦哲伦平等权力的补充文件,文件委任他“协助”(adjunto)葡萄牙人(指麦哲伦)以确保此次派遣顺利,并防止疏忽。尽管麦哲伦对舰队拥有绝对指挥权,但卡塔赫纳的加入多少带有些限制其职权的意味;此决定带有一些政治考虑,但却是有害,在后来导致两人极为严重地对立。

船队由5艘卡瑞克帆船共265名船员组成:旗舰为特立尼达号(Trinidad),其余四艘分别为圣安东尼奥号(San Antonio)、康塞普西翁号(Concepción)、维多利亚号(Victoria)与圣地亚哥号(Santiago)。其中最大的船为120吨的圣安东尼奥号,最小的为75吨的圣地亚哥号。每艘船都装备了足够的武器,并为交易和补给准备了丰富的物资:有蛋糕酒品鱼干熏肉蚕豆鹰嘴豆小扁豆面粉大蒜奶酪蜂蜜杏仁凤尾鱼沙丁鱼葡萄干李子无花果食糖榅桲果芥末刺山柑稻米;船队甚至还带上了6头母牛,以获取新鲜的牛奶和牛肉。麦哲伦的整个舰队共花费了8,751,125西班牙金币[46]1519年9月20日,在这个星期二的黎明,麦哲伦率领他的手下从桑卢卡尔-德巴拉梅达出发,开始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

航程的一部分:兵变[编辑]

安东尼奥·皮加费塔(Antonio Pigafetta),该次航行的记录者

9月26日,向西南航行的舰队抵达了特内里费岛,并在该岛补充了饮水、食物和木材。他们在加那利一直停留到了10月3日;10月3日的午夜,麦哲伦下令舰队启航,并航向南方的塞拉利昂方向。卡塔赫纳对舰队没有按照既定路线航向巴西感到惊讶,并因此要求麦哲伦海军上将给出解释。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麦哲伦似乎没有理会他,[注 20]并依旧维持着他的航线。显然,这次事件并没有引发任何直接的后果;但在经过14天的逆风航行后,更加不满的卡塔赫纳开始拒绝向麦哲伦上将行问候礼。[注 21]脾气易受周遭环境影响的麦哲伦,

在一开始便要求卡塔赫纳必须向他行问候礼,但这一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在两人的一次见面中,卡塔赫纳公开违抗了麦哲伦的权威:麦哲伦于是下令解除他的军职并逮捕他。路易斯·德门多萨(Luis de Mendoza)自愿监管被解职的卡塔赫纳,以避免这名西班牙贵族沦为底舱的囚犯。安东尼奥·德科卡(Antonio de Coca)则被指派为圣安东尼奥号的船长。该次事件在后来还导致了更加严重的后果。

在穿过大西洋后,舰队抵达了南纬23度附近[注 22]巴西圣阿戈斯蒂纽角[注 23]他们在这里得到了肉类、水果和马铃薯的补给,并同当地的部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然而,舒适的几天很快便过去了。在到达南纬34度后,他们以为已经抵达了海峡,但那其实只是拉普拉塔河的河口。他们花费了15天时间去探索这片巨大的河口[注 24],哪怕是一条极小的通道也没有被放过。2月24日,他们望见了南纬40度附近巨大的圣马蒂亚斯湾(San Matías),[注 25]在探索过后,他们又一次抱着失望启航。3月31日,他们在南纬49度发现了巴塔哥尼亚海岸的一片巨大的海湾,由于当天是圣胡利安日San Julián),这片海湾便依此被命名为圣胡利安湾[注 26]麦哲伦决定将舰队停泊在该地,直到冬季结束。

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从欧洲)向西航行也能到达东方的市场。

由于之前的探索屡遭挫折,人们开始怀疑这次探险是否真能取得成功。随着冬季严寒的到来,[注 27]凛冽的寒风变得愈加频繁,在这一片荒芜人烟的地域,一股不满的情绪在船员里迅速弥漫开来。各船的船长们开始抱怨麦哲伦的缄默:“既不向高级官员征询意见,也不给出未来的行程安排”。[46][注 28]另外,舰队的食物配给也被缩减。注意到了这些紧张气氛的麦哲伦,决定在到达圣胡利安港后的1520年4月1日棕枝主日当天,将船员们集中在一起举行宴会。然而,只有部分船员参加了这次宴会,维多利亚号的船长路易斯·德门多萨、康塞普西翁号的船长加斯帕尔·克萨达(Gaspar Quesada)与圣安东尼奥的船长安东尼奥·德科卡都拒绝出席宴会。到这时,情况变得不可挽回了,由于不能冒失去最大的一艘船圣安东尼奥号的危险,麦哲伦撤下了它的船长科卡,并让自己的亲戚阿尔瓦罗·德梅斯基塔(Álvaro de Mesquita)取代了他的位置。

当天夜里,克萨达、科卡与卡塔赫纳主动采取了行动:他们的支持者通过小艇登上了圣安东尼奥号。在登上甲板后,他们直闯梅斯基塔的房间,夺取了该船的控制权。船上的助理舵手胡安·德埃洛里亚加因为反抗而被克萨达刺伤。没过多久,船上的葡萄牙籍船员们便全部遭到囚禁了。未反对该次兵变的船员被赏以食物和酒品。这次行动非常迅速,并获得了成功。叛变者们回到了自己的船上,并让胡安·塞瓦斯蒂安·埃尔卡诺[注 29]掌管了圣安东尼奥号。在旗舰特立尼达号上,麦哲伦上将直到第二天天明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在这次兵变中总共失去了三艘船:康塞普西翁号、维多利亚号与圣安东尼奥号。

麦哲伦看穿了叛变者们的优柔寡断:他们没有趁机提出要求,也没有制定好行动计划。于是,麦哲伦派出了一支由特立尼达号的警官贡萨洛·戈麦斯·德埃斯皮诺萨(Gonzalo Gómez de Espinosa)率领的5人分队,乘坐小艇前往维多利亚号向门多萨递交信件,没有发现危险的门多萨让他们上了船。埃斯皮诺萨在门多萨阅览信件的时候刺死了他,而杜阿尔特·巴尔博扎率领的60人也顺利登船,并重新控制了维多利亚号。至此,维多利亚号上的叛乱已被镇压。

“万圣海峡”[编辑]

图为麦哲伦海峡。海峡东起大西洋的比尔赫内斯角,西至太平洋的希望角。全长570公里,最窄处仅2公里。麦哲伦的舰队用了一个月才驶出海峡。

在圣胡利安港停泊的同时,麦哲伦还让霍安·塞拉诺(Joan Serrano)率领圣地亚哥号朝南探索附近的地区。圣地亚哥号最远航行到了由冰川融冰形成的圣克鲁斯河入海口。在这里,这艘船由于风暴而沉没。8月24号,剩下的四艘船从圣胡利安港出发,在航行两天后抵达了塞拉诺发现的河口,并在这里停留了近两个月,以等待夏天的来临。然而,麦哲伦并不知道,他们距离那个海峡只有一步之遥了。

10月18日,舰队启锚并继续朝南航行。在三天后的圣乌苏拉和11,000位处女日时,舰队抵达了一处海角(即比尔赫内斯角(Vírgenes))。在绕过海角向西航行后,他们发现了一片两侧林立着悬崖雪山的海湾,看上去似乎没有尽头。按例行程序,麦哲伦派圣安东尼奥号与康塞普西翁号深入海湾内部探索,特立尼达号和维多利亚号则负责外海的探索。圣安东尼奥号的船长埃斯特万·戈麦斯私自违背了麦哲伦的命令,在其余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率船返回了西班牙。于是,麦哲伦的舰队里便又少了一艘船。在经历了对圣安东尼奥号“沉没”的短暂恐惧后,康塞普西翁号带回了好消息:这条水道里有着潮汐,而且水也带有咸味——也就是说,这条水道并不是河流。在万圣节当天,[注 30]三艘船进入了海峡内部。海峡内密布着众多分支、弯道和海湾,这不仅拖慢了舰队的行程,还令舰队面临危险:除了持续不断的寒风外,船员们还必须时刻留意着附近的礁石和浅滩。舰队在海峡内部发现了一处河口,并将之命名为德拉斯萨尔迪纳斯(de las Sardinas)。在该处,麦哲伦派出一艘小船去探索前方的航道,三天后,小船顺利返回并带来了好消息:他们发现了出口:这个出口被命名为希望角(Cabo Deseado) Cabo Deseado 。

麦哲伦的舰队不但成功地找到了穿过南美洲通往太平洋的海峡;而且还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在经过三年的艰苦航行后,维多利亚号在胡安·塞瓦斯蒂安·埃尔卡诺的率领下重返欧洲。

葡萄牙垄断地位的衰落[编辑]

尽管西班牙的竞争对葡萄牙的垄断造成了威胁,但葡萄牙的探索与殖民依然在继续进行着。葡萄牙人是第一批抵达日本并与该国展开贸易的欧洲人。[47]曼努埃尔一世国王的统治下,葡萄牙王国为继续控制其宣称拥有的土地和贸易路线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他们的策略是在通往东方的主要航道上修建一系列的要塞。这样的要塞与殖民地有黄金海岸罗安达莫桑比克桑给巴尔蒙巴萨索科特拉霍尔木兹孟买果阿加尔各答马六甲澳门帝汶。此外,葡萄牙人还统治着巴西,这片土地于1500年由葡萄牙人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发现[48]。根据1494年的《托德西利亚斯条约》,巴西被“划分”在了葡萄牙的一侧。

葡萄牙的本土位于伊比利亚半岛沿海地区,难以向内陆扩张。随着时间的过去,过于窄小的本土极大地限制了它的扩张能力,令它无论在财政还是人力上都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此外,分布于全世界的葡萄牙要塞长期面临着人力与装备缺乏的处境。因此,葡萄牙无法与其他更加强大的势力竞争,其殖民地与贸易注定要被他国蚕食,它在东方贸易中的垄断地位已不再长久。葡萄牙在东方霸权的衰落肇因于荷兰法国英国的探索的展开:这三个国家在《在其他之中》的时候并未参与其中,因此它们没有遵守葡西间条约的必要。1580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以葡萄牙前国王塞巴斯蒂昂的合法继承人的身份兼任了葡萄牙的国王(腓力二世是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的外孙)。合并后的帝国又因为过于庞大而失掉了它的绝对优势,无法应对来自新兴势力的竞争。

在西非、中东与远东地区,英国与荷兰逐渐蚕食掉了葡萄牙的一部分殖民地。孟买在后来被作为结婚礼物赠送给了英国。只有澳门、东帝汶、果阿、安哥拉、莫桑比克与巴西还在葡萄牙的实际控制之下。荷兰人曾经夺取了巴西将近一半的土地,但最终还是被葡萄牙人夺回了。[49]

新兴国家的竞争[编辑]

非伊比利亚半岛的国家并不认同《托德西利亚斯条约》。法国荷兰(从西班牙取得独立后)与英国均有着航海的传统;而尽管伊比利亚国家对它们严加防范,但法、荷、英三国最终还是得到了伊比利亚的新技术与新海图。

曾为西班牙人工作的意大利航海家乔瓦尼·卡博托率领了法、荷、英三国派出的第一支探险船队。受英国资助的卡博托率领他的船队开启了英法共同探索北美洲的时代。大部分西班牙人都忽视了辽阔的美洲大陆北部,认为那里遍布游牧民族且未建立庞大帝国,较之中美更难以控制。卡博托、雅克·卡蒂亚和其他航海者希望在北方找到通往富庶东方的水道,但他们都没有成功。水道并没有找到,然而这些探索却展示了别的可能性:17世纪初,来自中欧与北欧的殖民者登上了北美洲东岸,建立起了最早的一批北美殖民地。

法、荷、英三国还在非洲与印度洋与葡萄牙展开了竞争。荷兰、法国与英国的船队活跃于这些地区,对葡萄牙的垄断地位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随着贸易的展开,西欧三国的贸易份额一步步地上升,而葡西的则不断下降。除了贸易竞争外,法、荷、英三国还在当地成立了自己的军队,在葡西旧殖民地的附近建立起了自己的新殖民地。此外,他们还带头对《托德西利亚斯条约》中西班牙一侧的太平洋与北美洲未知之地进行了探索:荷兰探险家威廉·扬松阿贝尔·塔斯曼发现了澳大利亚的海岸,詹姆斯·库克船长对太平洋沿岸进行了测绘,维他斯·白令发现了以他姓氏命名的白令海峡[50]

英国的探索[编辑]

1577年到1580年,英国的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环球航行。[51]另一位著名的英国航海家是亨利·哈德逊1565年-1611年),他在北美洲的探险主要有,在1609年对乔瓦尼·达韦拉扎诺于1524年所发现的哈德逊河流域进行探查,之后在1610年到达哈德逊湾,使得此两处地点冠其姓氏命名。[52]

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1728年-1779年)曾三度远征太平洋。在航行中,他对太平洋的海岸线以及大洋中的众多岛屿进行了精确的测绘,令它们首次出现在欧洲的地图中。库克发现了澳大利亚东岸,并声称其为大英帝国的领土;他完成环球航行,发现了新西兰纽芬兰;此外,他还是最早发现夏威夷群岛的欧洲人。[53]

法国的探索[编辑]

卡弗利耶·德拉萨勒

勒内-罗贝尔·卡弗利耶·德·拉萨勒1643年-1687年)是一位著名的法国探险家,他对北美大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曾横渡五大湖密西西比河,并对魁北克与密西西比河河口之间的地区进行了探索。[54]

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的法国人是路易·安托万·德布干维尔1729年-1811年),他探索了马维娜斯群岛大溪地萨摩亚群岛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55]

另一位著名的法国航海家是让-弗朗索瓦·德拉彼鲁兹1741年-1788年)。拉彼鲁兹继承了布干维尔与库克探索太平洋的未竟之业。他探索了菲律宾群岛与澳门,并发现了以他姓氏为名的拉彼鲁兹海峡。1788年,他来到了所罗门圣克鲁斯群岛瓦尼科罗岛,之后便杳无踪迹。1826年,人们才在当地发现了他船只的遗迹。[56]

荷兰的探索[编辑]

图中所示为复活节岛

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的荷兰人是海盗奥利维尔·范诺尔特1558年-1627年)。[57]1596年,威廉·巴伦支1550年-1597年)发现了斯瓦尔巴群岛。此外,后人为纪念巴伦支,还将新地岛与斯瓦尔巴群岛之间的陆缘海命名为巴伦支海[58]1616年,荷兰航海家威廉·斯豪滕雅各布·勒梅尔在横渡太平洋的航行中发现了合恩角[59]

荷兰探险家阿贝尔·塔斯曼1603年-1659年)发现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汤加群岛和斐济群岛。[60]另一位著名的荷兰探险家雅各布·罗格温1659年-1729年)则发现了复活节岛以及萨摩亚群岛的一部分岛屿。[61]

探索的结束与其影响[编辑]

1627年的一幅世界地图

地理大发现时代结束于17世纪末。在15世纪中叶,人类知识总合中已知的陆地面积只占全体陆地的2/5,航海区域亦只有全部海域的1/10;但到了17世纪末,人类知识总合中已知的陆地和海域都已达到全体的9/10。[1]当然,远洋探索依然继续着。直到19世纪,欧洲人才开始探索北冰洋南冰洋

过去地理大发现曾被认为是缘于欧洲科技的瞬间跃进,或者少数航海先驱的英雄行径。当代史家则逐渐倾向认为,这是从十一世纪以来,欧洲内部经济、文化与科技逐渐成熟的结果。[62]

地理大发现对全世界,尤其是欧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它让地中海沿岸的经济活动进入了数千年来最活跃的时期。起初,地中海的权力和财富掌握在位于意大利与希腊人手里;随着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始显赫于地中海;后来,葡萄牙与西班牙进行了收复失地运动,发现了新航路并进行了环球航行,意大利城邦失去了他们对东方贸易的垄断,欧洲的重心转移到伊比利亚半岛上。19世纪,西欧的法、英、荷三国开始活跃,他们主导了大西洋的经济活动,其中一部分国家的影响力延续至今。

随着远洋探索的展开,跨洋的商业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海外贸易累积的财富激发欧洲人在美洲和亚洲的殖民事业,促使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最终直接、间接地激发了帝国主义。此外,在欧洲社会结构方面,商人们先后取代了南欧与西欧的封建领主,成为社会中最具权势的阶层。在英国、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资产阶级逐步控制了本国的政治和政府。

名称争议[编辑]


地理大发现的称呼,乃是指西方国家第一次看见美洲大陆的一种说法。当时的西方人认为他们发现“新大陆”,连上面的原住民也是“新住民”。但是严格来说,美洲大陆上的原住民早就住在那里上万年,美洲大陆也是一直存在着,亦有维京人殖民北美,只是欧亚大陆(所谓的旧大陆)的居民在此之前完全不知情。把“找到”美洲大陆的举动称为“发现”,这种欧洲中心论的观点似乎是说那群人原本不存在、不是人,等到欧洲人来临才“被发现”及“被赋予存在”的意思。这样的说法对于美洲大陆原住民不尊敬,在严格的历史用语上有所斟酌。

澳大利亚土著旗

 

澳大利亚土著旗
澳大利亚土著旗
比例3:5
启用日期1995年7月14日
形式水平黑色和红色双色旗,中央为黄色圆盘。
设计者哈罗德·托马斯
2001年7月8日,沿阿德莱德议会大厦到国王威廉街前往维多利亚广场,庆祝土著旗帜30周年。

澳大利亚土著旗代表澳大利亚土著。是澳大利亚官方旗帜之一,并拥有特殊的法律和政治地位。作为国家官方旗帜,它经常与澳大利亚国旗托雷斯海峡岛民旗一起飘扬。

澳大利亚土著旗于1971年由土著艺术家哈罗德·托马斯设计,他是澳大利亚中部Luritja人的后裔,拥有该旗帜设计的知识产权。旗帜最初是为土地权利运动而设计的,它成为澳大利亚土著人民的象征。

旗帜的宽度是其高度的1.5倍。它被水平分为黑色区域(上方)和红色区域(下方)。黄色圆盘叠加在旗帜的中心。[1]

地位[编辑]

象征意义[编辑]

旗帜颜色的象征意义(如哈罗德·托马斯所述)是:[2]

  • 黑色–代表澳大利亚土著
  • 黄色圆圈–代表太阳,生命的给予者和保护者
  • 红色–代表红土,仪式中使用的红赭石和土著与土地的精神关系

颜色[编辑]

澳大利亚土著旗的官方颜色规格如下:[3]

模式
彩通1795 C(或179 C[4]123 CBlack C
三原色光模式

(网页颜色)

204–0–0

(#CC0000)

255–255–0

(#FFFF00)

0–0–0

(#000000)

印刷四分色模式0%–100%–100%–30%0%–0%–100%–0%0%–0%–0%–100%

在大多数情况下,屏幕或数字复制应使用上表中的RGB颜色。此版本的标志可以在本页顶部看到。当以物理结构格式显示时,更优选使用Pantone规范。在纸上打印时,CMYK颜色效果更优。

历史

澳新军团日(英语:ANZAC Day)

 

澳新军团湾与远处的英国皇家海军战舰巴坎堤号(摄于1915年4月25日)
游行在奥克兰战争纪念博物馆正门前方的新西兰退伍军人,队伍成员均来自第24步兵。(摄于2004年)

澳新军团日(英语:ANZAC Day[1],旧译“澳纽战争纪念日”[2]或“澳纽联军纪念日”[3],乃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于1915年4月25日在加里波利之战当中牺牲的澳新军团(即澳大利亚新西兰联合军团)将士之日,为澳新两国的公众假日和重要节日之一[4]

源起[编辑]

澳新军团日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加里波利战役,1915年4月25日,澳新军团在土耳其加里波利半岛登岸,由于导航错误致使军团在原定地点一英里以北登陆。军队本来预期的海滩和小坡,意外地变成陡崖之底,结果使到数量甚少的土耳其防军处于有利位置。澳新军团在尝试立足之际,发现进攻无可能性,在经历8个月的僵持后最终撤退,8,709名军人阵亡。

纵然澳新军团共28,150名军人在比较上而言,仅属于参与加里波利战役的50万联军中的一小部分,惟澳新军团经常充当先锋角色,澳新军团以顽强的战斗闻名,惟被英军评价为缺乏纪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新西兰10%人民(当时新西兰总人口约一百万)在海外参与了战役,新西兰是参与该战争的所有国家中,按照人口计算最高伤亡率的国家;澳大利亚则为这次战争中受伤最多的国家。

纪念日之伊始[编辑]

纪念阵亡将士的虞美人花(和罂粟花同属不同种)和十字架

1915年4月30日,军队首次登陆的消息传到新西兰时,政府宣布休假半日,及在当日举行宗教仪式。次年,公布4月25日为公众假期,并且设有归国军人组织的纪念仪式。

1916年起,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澳新军团仪式均于4月25日前后举行,大部分由返国退伍军人和学童联合当地官员举办。

1921年经过皇家新西兰回归及服役会(Royal New Zealand Returned and Services' Association)游说后,澳新军团日成为了新西兰公众假期。在澳大利亚,于1921年的全国州长会议中,订定每年4月25日是澳新军团日。

退伍军人[编辑]

澳大利亚最后一位参与加里波利战役退伍军人阿历·堪宝于2002年5月逝世,享年103岁。[5]

澳新军团日在澳大利亚[编辑]

在澳大利亚的所有州,4月25日这天均为法定假日,从该天拂晓开始,全国范围内的战争纪念馆都会举行纪念仪式,同时在各大城市通常会举行游行游行活动,向为英勇保卫国家的军人们致敬,游行队伍一般以老兵打头阵,然后各军种的现役军人代表、退伍军人后代、军乐队等也都会在队伍之列,沿着城市最主要的道路前进,接受道路旁民众的欢呼和支持。

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公众假日,所有的普通民众都会得到一天的假期,而对于商店是否可以开门,各个州有着不同的规定:

  • 新南威尔士州:大部分商店下午一点开始营业;对小型便利店、加油站、药房、花店、咖啡馆、餐馆、酒吧、宠物店等豁免;
  • 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类似,但豁免名单短得多,仅包括加油站、药房、咖啡馆、餐厅等;
  • 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类似;
  • 西澳大利亚州:全天关门,对小型便利店、药房、书报店和加油站等豁免;酒吧和餐厅可以从下午1点开始营业;
  • 南澳大利亚州:全天关门,部分地区可以从下午1点开始营业;对小型便利店、加油站、药房赦免;
  • 塔斯马尼亚州:大部分商店下午12:30开始营业;对小型便利店、加油站、药房赦免;
  • 北领地:没有硬性规定,不过很多小商店选择下午才开店。[6]

参考文献

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

确认!四位抗美援朝烈士找到亲属

 英雄回家 | 确认!四位抗美援朝烈士找到亲属

  9月2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将回国。近日,由退役军人事务部和人民日报新媒体等发起的“送烈士回家”网络活动正在开展,牵动着很多人的心。众多信息汇集到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展开调查核实。

  今天,从退役军人事务部传来好消息,2020年归国的第七批117位在韩志愿军烈士,有4位烈士正式确认找到了亲属。这四位烈士分别是:梁佰有烈士、展志忠烈士、吴雄奎烈士、林水实烈士。

  烈士寻亲,常要经历一个艰辛的过程。梁佰有烈士的遗物中没有印章,首次根据摸排史料线索寻亲成功,更是实现了一项重大突破。参与寻亲的各方工作人员、志愿者们都说,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努力到底,我们就是要尽一切可能让为国牺牲的无名烈士,“无名变回有名”!

  展志忠烈士:

  年逾古稀的儿子跋涉20多公里采血比对

  在2020年回国的烈士遗骸遗物中,“展志忠”是可识别的印章之一。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工作人员对照印章,通过查找史料和档案记录等,查找烈士后人,然后组织待核实的烈士亲属参与DNA信息采集和鉴定比对,最终确定了烈士的身份和亲缘关系。

  经核实,展志忠烈士,男,1920年生人,籍贯为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1953年7月牺牲于朝鲜半岛的江原道铁原郡。

  展志忠烈士有两个儿子,长子展超明今年78岁,次子展超玉74岁。两位老人因病都行动不便,但他们听到寻亲消息后,激动不已,跋涉20多公里到镇政府进行了采血,接受DNA比对。他们说,父亲离家时他们年纪还小,对父亲几乎没有印象。父亲牺牲后,他们的母亲没有再婚,辛苦地将两人拉扯长大,已于2005年离世。想不到年逾古稀,终于得到了父亲遗骸归国的好消息。

展志忠烈士的遗物和印章展志忠烈士的遗物和印章

  吴雄奎烈士:

  81岁的弟弟平时总念叨要去寻亲

  吴雄奎烈士是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人,生于1931年,生前系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3营7连战士,1953年7月牺牲于江原道铁原郡。

1952年的吴雄奎烈士。吴雄奎烈士牺牲后,这张照片经人转交给吴雄奎的弟弟。1952年的吴雄奎烈士。吴雄奎烈士牺牲后,这张照片经人转交给吴雄奎的弟弟。

  吴雄奎烈士的弟弟吴奎俤今年已经81岁了,平时他总是和家人念叨,有没有可能去韩国找到哥哥的骨灰。吴奎俤的儿子吴玉成说,大家都劝父亲,几十年过去,找到伯父是估计很难了,没什么希望。这次得知吴雄奎烈士的遗骸已经回国,吴奎俤感到很意外,很是激动,全家人都非常高兴。

吴雄奎烈士的遗物和印章吴雄奎烈士的遗物和印章

  林水实烈士:

  后代感谢党和国家没有忘记牺牲的先辈!

  林水实烈士是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人,1928年10月出生,1949年4月参加革命,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随部队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2营6连战士,曾荣立四等功一次,1953年6月牺牲于江原道铁原郡。

林水实烈士的照片,他牺牲时25岁,尚未结婚林水实烈士的照片,他牺牲时25岁,尚未结婚

  林水实烈士只有一个兄弟叫林水法,已经去世。林水法的儿子林美金根据当地风俗过继给林水实为子,也已经去世。现林美金家中还有3个儿子,分别是林艺煜、林艺辉、林树新,他们自小便没见到过林水实本人。“我们全家非常激动,谢谢党和国家没有忘记牺牲的烈士!”烈士的后人说。

  据了解,当年不少志愿军官兵都有自己的印章。因为当时有的战士识字不多,在与家人通信时大多请人代笔,印章则是他们和家人之间的信物。多年后,这印章成为寻亲的关键线索。这次寻亲成功的4位烈士中,有3位烈士的遗物中发现了印章。一直以来,通过烈士印章等有较明确身份信息的线索摸排,是烈士遗骸鉴定分析的主要方式。

林水实烈士的遗物和印章林水实烈士的遗物和印章

  为梁佰有烈士寻亲过程

  实现一项重大突破

  为梁佰有烈士寻亲的过程有些特殊。烈士遗骸身边并没有发现可以明确身份信息的印章。工作人员查找相关史料和档案记录,根据烈士牺牲时间、作战地点、遗骸发掘位置等,发现梁佰有烈士可能是遗骸发掘地点的牺牲人员,之后再通过DNA比对,确认了烈士身份。

  经核实,梁佰有烈士,男,出生日期不详,籍贯为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金塔李家佛陀庄子,生前系志愿军64军190师570团战士,1951年4月25日牺牲于朝鲜半岛的京畿道金坡里。

  甘肃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得知梁佰有烈士籍贯在甘肃后,一直在不断发布信息、寻找线索。今年,一位男子打来电话说,听长辈提起家中有位爷爷去抗美援朝后没有回来,这才终于找到了具体方向。

  然而,因为梁佰有烈士没有直系后代,档案记载的行政区划也早已变化,摸排仍然困难重重,经过不懈努力,梁佰有烈士的侄孙终于被找到。当工作人员上门核查的时候,梁佰有烈士的家人十分意外。听说国家已将梁佰有烈士遗骸运回祖国安葬,他们都十分激动和欣喜。“当年父辈们健在时,一直都想找到爷爷,但难度太大、毫无头绪,如果不是国家不放弃,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了。”

  退役军人事务部烈士遗骸搜寻鉴定中心负责人介绍,这种根据烈士牺牲地、遗骸发掘位置等史料线索摸排并进行鉴定分析的方式,实现了一项重大突破,成为开展规模性烈士遗骸鉴定比对工作的里程碑,为今后开展烈士遗骸鉴定比对和寻亲工作积累了经验。

2020年9月27日,中韩在韩国仁川举行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2020年9月27日,中韩在韩国仁川举行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

  尽可能让更多烈士

  找到亲人,回到家乡

  据介绍,在为这四位烈士确认身份、寻找亲人过程中,共筛选出有可能的431位烈士,请全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协助摸排烈士亲属,并先后组织了333位烈士亲属参与DNA信息采集和鉴定比对。“其他未鉴定比对成功的人员我们仍将持续开展比对工作,以期在今后能取得成果。”

  记者了解到,退役军人事务部已经为1-7批全部归国安葬的在韩志愿军烈士建立了烈士遗骸DNA数据库。未来将为2万余名在韩牺牲的志愿军烈士建立亲属信息库,并分期分批开展在韩志愿军烈士亲属DNA信息采集工作。烈士亲属DNA数据库建成之后,每年中韩交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就可随时与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DNA信息库进行比对,尽可能让更多的无名烈士变“有名”。

  “希望大家多关注为烈士寻亲的消息,积极提供线索,最终让烈士们都能找到亲人。”参与为展志忠烈士寻亲的河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工作人员说:“同时我们也呼吁大家在清明等节日,到无名烈士墓前看看他们。让烈士们知道他们从未被忘记。”

2020年9月28日,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2020年9月28日,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

  “送英雄回家”网络活动仍在开展中。敬请大家关注和参与。如果有烈士亲属信息和线索,可随时联系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

  向志愿军烈士致敬

  感谢每位工作人员的努力

  愿每位无名烈士

  都能早日找到亲人

鸟枪换炮 塔利班游击队变精锐部队 装备一览

 塔利班

2021年8月29日,塔利班士兵在巡邏。(圖片來源:AAMIR QURESHI/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1年8月31日讯】(看中国记者成容编译/综合)网上分享的一段视频,显示塔利班部队驾驶一架价值600万美元的美国黑鹰(Black Hawk)直升机在坎大哈市(Kandahar)上空巡逻。为此,川普(特朗普)强烈要求拜登政府回收所有军事设备,否则一律炸毁。

据《每日邮报》8月31日报导,这段视频由一个名为“塔利布时报”(Talib Times)的账户在推特上分享,该账户声称,是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Islamic Emirate Afghanistan)的官方新闻来源。

这段未经核实的录像显示,在美国退出阿富汗之前,一架直升机飞过坎大哈时,一名男子被吊在空中。

人们担心塔利班可以获得美国捐赠给阿富汗政府军队的多达20万件枪支、2万辆悍马车和数百架飞机。

此前几天出现了塔利班在一个机场周围,用滑行方式测试一架缴获的黑鹰直升机的画面。该组织还发布了身穿盔甲的“特种部队”带着夜视镜的宣传片。

在最新的帖子中,标题写道:“我们的空军!此时,伊斯兰酋长国的空军直升机,正在坎大哈市上空飞行,并在该市巡逻。”

一小时后分享的第二个片段显示,一架黑鹰直升机在上空盘旋,标题是“黑鹰的第一次飞行”。

本月早些时候,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承认,美国没有一个“清晰的画面”,不知道现在丢失的830亿美元的军事库存有多少可能在敌人手中。

但多家媒体估计,这一数字包括2003年至2016年期间,送给阿富汗部队的22,000辆悍马车。此后,塔利班战斗人员被拍到在喀布尔乘坐这些车辆。

美国向阿富汗军队提供的设备现在可能落入塔利班手中,还包括50,000辆战术车、1,000辆防雷车和150辆装甲运兵车。

可能留给塔利班使用的飞机包括160多架飞机和直升机,包括4架C-130运输机、23架A-29超级巨嘴鸟涡轮螺旋桨攻击机、45架UH-60黑鹰直升机和50架MD530直升机。

最初,不清楚塔利班队伍中是否有人有资格驾驶这些飞机,因为出现了一段士兵乘坐黑鹰飞机进行无飞行兜风的视频。

美国还向阿富汗军队捐赠了至少20万件火器,包括M24狙击步枪、M18突击武器、反坦克导弹、自动榴弹发射器、迫击炮和火箭推进式榴弹。

2003年至2016年期间,美国为阿富汗安全部队购买了42,000辆“轻型战术车”--如福特Ranger皮卡和货运卡车,9,000辆“中型战术车”,以及超过22,000辆悍马车。

据信,在阿富汗落入塔利班之手的前几天,阿富汗军方官员乘坐美国提供的大约40架不同的飞机离开该国。

阿富汗军队还得到了18架“情报、侦察和监视”飞机,如PC-12,一种由瑞士皮拉图斯公司(Pilatus)制造的货运飞机。

该组织似乎帮助自己获得了最先进的MBITR-2(多波段干扰器),这是美国陆军特种部队所喜欢的,但大多数英国常规人员却无法使用。它们被发放给了阿富汗政府军。

这个激进组织从衣衫褴褛的游击队蜕变为高度专业、装备精良的军队,是以西方纳税人的钱为代价的。

英国和美国不仅为令人瞠目结舌的昂贵硬件武器装备买单,而且还为培训预算买单,因为塔利班的队伍已经被阿富汗国家安全部队的叛逃者扩大了。

美国共和党议员班克斯(Jim Banks)整理了这些信息,他透露,塔利班现在拥有的“黑鹰直升机,比世界上85%的国家都多”。

令人震惊的是,该组织还获得了生物识别收集和识别设备,这可以帮助他们识别为联军工作的阿富汗人,其中许多人仍然被困在该国,可能被塔利班扣为人质。

曾在阿富汗担任负责武器供应的官员的班克斯说:“由于本届政府的疏忽,塔利班现在可以获得价值850亿美元的军事装备。对我和其他许多人来说是令人难以置信和不可思议的是,塔利班现在可以获得生物识别设备。本届政府仍然没有计划拿回这些军事设备或物资。”

沙利文承认,他对现在有多少失踪的军事库存可能落入敌人之手没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对此,川普在31日发声明抨击道:“历史上从来没有像拜登政府从阿富汗撤军时处理得如此糟糕或无能。除了显而易见的,所有设备都应该被要求立即返还给美国,这包括850亿美元成本中的每一分钱。如果不归还,我们应该以明确的军事力量进入并获得它,或者至少把它炸掉。从来没有人认为这种愚蠢的行为,如这种弱智的撤军,是可能的!”

之前,川普还在19日的声明中阐明了撤离顺序,他说:“首先,你把所有的美国公民带出来。然后你把所有的(武器)设备带出来。然后你把基地炸成灰烬,然后你再把军队带出来。你不能像拜登和觉醒将军们那样按相反的顺序进行。(这样)没有混乱、没有死亡,他们甚至不知道我们离开了!”

一只雄狮:英军或收编阿富汗突击队

 阿富汗

一名阿富汗国民军教官在喀布尔军事训练中心指导新兵(图片来源:NATO Training Mission-Afghanistan/CC BY-SA 2.0)

【看中国2021年9月1日讯】(看中国记者成容编译/综合)英国媒体了解,根据向英国部长们提出的建议,阿富汗特种部队人员,可以成为一个类似于廓尔喀(Gurkhas)的新军团。

据《每日电讯报》报导,成百上千名来自阿富汗的突击队员,在与英国军队一起训练和服役超过十年后,于8月抵达英国。

前陆军首长、前部长和保守党特别委员会主席,都支持要求政府将这些专业士兵纳入英国武装部队的呼吁。

部长们知道这些建议,并预计将详细研究这些建议,因为现在的注意力转向到过去两星期内抵达英国的数千名阿富汗人的安置问题。

部长们已经决定,允许在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Royal Military Academy Sandhurst,RMAS)入学的阿富汗人,在课程学习毕业后加入军队。三名阿富汗学员将于下周末开始在该学院学习,加入已经入学的四名军官学员。所有七名学员原本都将加入阿富汗国民军(Afghan National Army)。

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是英国培养初级军官的一所重点院校,位于伦敦西48公里处的伦敦路北侧。学校历史可以追溯到1741年4月30日,当时乔治二世国王签署一份皇家文件,决定建立皇家军事学院。它曾与美国西点军校、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以及法国圣西尔军事专科学校,并称世界“四大军校”。

直到8月30日,媒体才可以报导的是,阿富汗特种部队,在英国代号为Operation Pitting的撤离行动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该行动是英国将15,000人从喀布尔空运出去的任务。

这些精锐部队被派往喀布尔机场外的人群中卧底,以确定那些有资格在英国重新安置的人。他们帮助寻找和收集阿富汗翻译和他们的家人,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塔利班控制的地区,并将难民带到队列的前面,在那里把他们被移交给英国伞兵部队。

英国国防部消息人士说,所有在整个空运过程中与英国部队合作的阿富汗安全人员,都在星期六(8月28日)的最后一次飞行中被带了出来。

常设联合总部参谋长(行动)博顿(Nick Borton)少将,在上周对国会议员的一次非公开简报中,披露了阿富汗特种部队在行动中的作用。

联合部队司令部前负责人巴伦斯(Richard Barrons)将军,赞扬了阿富汗特种部队,称他们“按照国际标准非常好”。巴伦斯爵士补充说,英国应该支持阿富汗特种部队,并建议他们可以被部署回阿富汗,打击伊斯兰国。

8月29日,保守党高级议员提出了建立一个新的阿富汗兵团的建议,类似于廓尔喀旅,该旅由4,000多名尼泊尔士兵组成,200年前首次由英国招募。

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图根哈特(Tom Tugendhat)说:“我们与许多现在在英国的阿富汗人一起训练和战斗。他们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如果他们想服务,我们应该欢迎他们。我很想看到一个阿富汗军团。”

国防特别委员会主席埃尔伍德(Tobias Ellwood)说:“鉴于我们已经帮助训练这些部队,这当然是需要考虑的事情。一个途径是他们作为一个单位被保留下来,就像对廓尔喀人所做的那样。另一个途径是将他们融入我们自己的(军队)系统。”

前国防部长默瑟(Johnny Mercer)也支持这一提议。他说:“如果不善用他们,那绝对是一种浪费。”

前陆军总司令丹纳特将军(Gen Lord Dannatt)说:“我很乐意让阿富汗前士兵加入英国军队。”

8月29日,国防部发言人在谈到欢迎成千上万的阿富汗国民进入英国时说:“我们目前正在评估如何最好地支持他们,并在未来利用他们的技能和专业知识。”

廓尔喀部队

按照维基百科的说法,近代廓尔喀人英勇善战的形象,主要来自英军的廓尔喀部队。这支部队在十九世纪初,是受聘于东印度公司的佣兵,而后成为被英国征召加入驻印、缅的英军,之后逐渐演变为英军的一支常备部队。

他们在二次大战及福克兰群岛战争等二十世纪的战役中都有表现。至今,英军仍留有一个总数约3,700人的廓尔喀佣兵旅,获选加入此部队的廓尔喀战士将分别至英国、新加坡和文莱,以及1997前的驻港英军,香港人称之为“啹喀兵”。

英国萨塞克斯公爵哈利王子参军期间,也曾接受廓尔喀部队的训练。印度和新加坡也有廓尔喀军;他们曾参与中印战争、印巴战争。

廓尔喀战士引以为傲的特有武器为廓尔喀弯刀。他们因为有山岳民族的尚武习惯,因此最擅长山地战与游击队形式的战斗。在911事件后的阿富汗战争中,英国曾派出廓尔喀部队加入地面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