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突厥汗国

 


突厥汗国
Old Turkic letter UK.svgOld Turkic letter R2.svgOld Turkic letter U.svgOld Turkic letter T2.svg
552年-659年
682年-744年
突厥汗国初期的疆域图
突厥汗国初期的疆域图
地位汗国
首都窝鲁朵八里(今 蒙古前杭爱省
常用语言粟特语(前突厥汗国的官方语言)[1]
古突厥语(后突厥汗国的官方语言)
中古汉语[2]
宗教萨满教
可汗 
• 551-553
伊利可汗
• 581-587
沙钵略可汗
• 609-619
始毕可汗
• 620-630
颉利可汗
立法机构库力台大会
历史 
• 建立
552年
• 东西分裂
581年
682年
• 废白眉可汗
745年
前身
继承
柔然
东突厥
突骑施
西突厥

突厥汗国突厥文Old Turkic letter UK.svgOld Turkic letter R2.svgOld Turkic letter U.svgOld Turkic letter T2.svg türk土耳其语Göktürk Kağanlığı)是原先在柔然统治下的阿史那氏部族,连合使用古突厥语的各游牧部落,于552年在今蒙古国地区建立的古代帝国,一度控制漠北中亚柔然故地。581年突厥以阿尔泰山为界分裂成东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前者统治着蒙古草原,后者统治着天山草原和哈萨克草原。7世纪时先后为唐朝所灭。而东突厥复国后形成的后突厥汗国亦在8世纪为回纥灭亡。

汗国的建立[编辑]

突厥汗国由使用古突厥语的游牧部落联合建立,以阿史那氏为其王族。这些部落联合的历史可以往上被追溯到匈奴鲜卑时代之前。《史记》记载,最早起源于丁零,在贝加尔湖一带建立国家,后被并入匈奴帝国。在匈奴帝国统治下,丁零往中亚移动,西方康居以北的部落称西丁零,在原居地贝加尔湖一带称北丁零。在匈奴帝国衰弱时,丁零从匈奴帝国中又独立出来,形成独立部落联盟,在汉帝国的支援下,与匈奴帝国发生长期战争,最终使匈奴帝国分裂。在东汉时,汉帝国击败北匈奴后,鲜卑入主蒙古高原,成为此地霸主[3]

居住在北方的北丁零,后称敕勒,或铁敕,先臣伏于鲜卑之下,在鲜卑时代后期,蒙古高原由柔然汗国控制,但柔然因为与拓跋鲜卑铁勒的战争而衰落。其中心氏族阿史那部于6世纪初年游牧于金山一代(今阿尔泰山),546年阿史那部首领土门建立新的部落联盟,脱离柔然帝国独立,于550年击败铁勒,552年又打败柔然,建立了政权,自称伊利可汗;同时期的中国将其音译为“突厥”。553年木杆可汗在都斤山(又作“郁都军山”、“乌德鞬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建立王庭。

有人认为阿史那部最先是生活在咸海边的塞种,后东走至叶尼塞河南方,受铁勒同化[谁?]

全盛时,其疆域东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583年,隋将长孙晟用离间之计,使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后在屡次与隋朝的战争中战败而走向衰落(参见隋与突厥之战)。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与薛延陀攻灭东突厥唐高宗显庆四年(658年)唐又灭西突厥,余部西迁中亚(参见唐灭东、西突厥之战)。在唐高宗末年(682年),再度建立后突厥汗国,最后在745年,后突厥帝国亡于回纥

汗国的分裂[编辑]

581年,佗钵可汗去世,突厥汗国发生了诸小可汗争夺大可汗之位的战争,最终,尔伏(尔拔)胜出,称沙钵略可汗(581—587年在位)。新兴的隋朝不再采用北齐北周王朝厚输财物,以博突厥人欢心的对外政策,因此,沙钵略可汗认为隋朝“待之甚薄”,心生怨恨,与隋朝为敌。加之,嫁给沙钵略可汗的北周千金公主,因为不甘心北周被隋高祖杨坚篡位,屡次劝沙钵略可汗出兵,为周室复仇。

582年,沙钵略可汗征发突厥各部兵40万向隋朝发起进攻。在突厥人的强大攻势面前,隋文帝采纳了长孙晟“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分化离间突厥各部,使他们相互攻杀。583年,隋军分八路出塞反击。在此关键时刻,突厥部分裂,甚至有部落撤出战斗,最终导致沙钵略战败。战败以后,沙钵略迁怒于撤出抵抗隋军的小可汗阿波,突袭其部,杀害其母。阿波可汗逃向西方,与西部的突厥人结盟,与大可汗沙钵略对峙,突厥汗国内战爆发。在内战中,突厥汗国分裂成几支割据势力,这些势力兼并的结果,最终形成了东、西两个突厥汗国。

突厥汗国时期各君主列表[编辑]

蒙古历史
蒙古历史系列条目
汉族地区外蒙古地区
战国时期
前476年–前221年
匈奴东胡

前221–前207

前202–220
南匈奴北匈奴鲜卑
鲜卑丁零
魏晋南北朝
220–589
柔然高车

581–619
突厥汗国铁勒

618–907
东突厥
薛延陀部
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后突厥汗国
回鹘汗国
五代十国
907–979
契丹阻卜黠戛斯

960–1279
克烈乃蛮
蒙兀
蒙古帝国

1271–1368
岭北行省

1368–1644
北元瓦剌
鞑靼(东蒙古)
喀尔喀蒙古

1644–1912
清代蒙古
内属·外藩·乌里雅
中华民国
大陆时期
1912–1949
蒙古地方自治
大蒙古国
中华人民
共和国
1949至今
蒙古人民共和国
蒙古国
文化 · 地理
泛蒙古主义
系列条目
哈萨克斯坦历史
Kazachstán-pahýl-obrázek.svg
游牧时期
斯基泰
前10世纪–前3世纪
康居
前10世纪–前1世纪
匈奴91年–380年
柔然330年–555年
突厥汗国552年–745年
葛逻禄665年–744年
基马克汗国743年–1220年
乌古斯叶护国750年–1055年
喀喇汗国840年–1212年
西辽1124年–1218年
蒙古帝国1206年–1368年
金帐汗国1368年–1446年
哈萨克汗国1456年–1847年
后游牧时代
突厥斯坦总督区
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1867年–1918年
阿拉什自治国1918年–1925年
哈萨克自治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1925年–1936年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36年–1991年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1991年至今
主题

突厥汗国时期[编辑]

君主姓名及另名在位时间备注
伊利可汗
Bumin
阿史那土门
Tuvu
552年
乙息记可汗
İssik
阿史那科罗
Kara
552年—553年
木杆可汗
Mukan
阿史那俟斤
İrkin
553年—572年
佗钵可汗
Taspar
-572年—581年
沙钵略可汗
İşbara
阿史那摄图
Şetu
581年—587年与沙钵略、阿波、第二、达头等号称四面可汗
阿波可汗
Apa
阿史那大逻便
Töremen
581年—587年
第二可汗阿史那庵逻
Amrak
581年—约587年

东突厥汗国时期[编辑]

君主姓名及另名在位时间
莫何可汗
Baga
(又号叶护可汗
阿史那处罗侯587年—588年
都蓝可汗
Tulan
阿史那雍虞闾588年—599年
启民可汗
Yami
阿史那染干599年—609年
始毕可汗
Şipi / Serbi / Sibir
阿史那咄吉世609年—619年
处罗可汗
Çula
阿史那奚纯619年—620年
颉利可汗
İl
阿史那咄苾620年—630年

西突厥汗国时期[编辑]

君主姓名及另名在位时间
叶护可汗
Yabgu
阿史那室点密
İstemi
552年—575年
达头可汗
Tarduş
阿史那玷厥575年—602年
泥利可汗587年
泥厥处罗可汗
Arslan
阿史那达曼
Taman
603年—611年
射匮可汗
Şikoey
611年—617年
统叶护可汗
Tong Yabgu
617年—630年
莫贺咄可汗/莫贺设可汗
Bağatur
630年
肆叶护可汗
Se-Yabgu
阿史那咥力特勒630年—632年
吞阿娄拔奚利咄陆可汗
Bağaşa Tulu
阿史那泥孰632年—634年
沙钵罗咥利失可汗
İşbara Teriş
阿史那同俄
Tunga
634年—639年
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阿史那薄布特勒639年—641年
乙毗咄陆可汗阿史那欲谷638年—653年
乙毗射匮可汗642年—653年
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650年—658年

羁縻政策下[编辑]

后突厥汗国时期[编辑]

君主姓名及另名在位时间
颉跌利可汗阿史那骨咄禄682年—694年
迁善可汗阿史那环694年—716年
拓西可汗阿史那匐俱716年
毗伽可汗阿史那默棘连716年—734年
伊然可汗-734年
登利可汗-734年—741年
阿史那骨咄741年—742年
颉跌伊施可汗(拔悉密酋长)742年—744年
乌苏米施可汗742年—744年
白眉可汗阿史那鹘陇匐744年—745年

参考文献

突厥人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突厥土耳其语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源自原始突厥族,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民族和人民[编辑]

古突厥人政权[编辑]

突厥语国家委员会变成“突厥国家组织” 它的重要性和目标是什么?

 

突厥语国家委员会转变为具有经济和军事目标的国际组织 (阿纳多卢通讯社)

第八届突厥语国家领导人峰会闭幕,埃尔多安总统宣布“突厥委员会”将转变为“突厥国家组织”。这种转变的重要性及其带来的益处是什么?

峰会在伊斯坦布尔举行,阿塞拜疆总统伊利哈姆·阿利耶夫、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吉尔吉斯斯坦总统萨德尔·扎帕罗夫、乌兹别克斯坦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和匈牙利总理维克托·奥尔班(观察员身份),以及委员会秘书长巴格达·阿姆列耶夫。

埃尔多安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已经决定,我们的家庭委员会已经成为一个国际上受人尊敬的组织,成员国将继续加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合作。”

埃尔多安:委员会将转变为一个继续加强成员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合作的组织 (阿纳多卢通讯社)

突厥民族

土耳其、阿塞拜疆、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未获得国际承认)、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7个国家采用突厥语及其方言作为官方语言,拥有共同的语言、历史和文明。

除了七个共和国之外,突厥人也是俄罗斯联邦内的联邦共和国(图瓦、巴什科尔托斯坦、雅库特、鞑靼斯坦、阿尔泰)和东突厥斯坦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克里米亚(鞑靼人)、巴尔干国家(巴尔干突厥人)、叙利亚和伊拉克(土库曼人)的主要民族。突厥语国家的总人口超过3亿,构成了一支重要的力量。

成立组织

建立突厥语国家委员会的第一次努力可以追溯到1992年,土耳其时任总统图尔古特·厄扎尔邀请当时的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国家元首访问安卡拉,并决定通过定期举行首脑会议来发展相互合作。

峰会几乎每年都在继续,直到2009年10月3日,在阿塞拜疆纳希切万市主办的第九届峰会上签署了《纳希切万协议》,然后于2010年底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峰会上正式宣布成立委员会。

突厥国家组织由成员国领导人委员会、外交部长、“白胡子”(指成员国的意见领袖)、高级官员委员会和总秘书处组成,目前总部设在伊斯坦布尔。

该组织还包括合作机制,最著名的是突厥语国家议会大会、突厥商业委员会、国际突厥语学院和文化组织以及商会和交流协会。

埃尔多安(右)和匈牙利总理维克多·奥尔班在安卡拉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欧洲通讯社)

和匈牙利有什么关系?

在吉尔吉斯斯坦乔尔蓬阿塔市举行的突厥语委员会第六次首脑会议上,上述成员国决定接受匈牙利的成员国身份,匈牙利作为观察员参加了该组织的活动。

土耳其前议员拉苏尔·托松告诉半岛电视台,匈牙利不是一个纯粹的突厥语国家,但它的许多公民都是突厥人的后裔,此外它作为观察员加入,能够增加该组织在欧洲圈子里的出现。

托松指出,匈牙利在“向东开放”的政策框架内,从2010年开始与“突厥语国家委员会”建立合作关系。

土耳其军队参加与北塞浦路斯共和国进行的演习(土耳其国防部)

目标和抱负

土耳其国家组织的主要目标是在外交政策、经济、交通、海关、旅游、教育、媒体、体育和青年问题上建立和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它还旨在扩大伊斯兰世界以及中东和欧亚地区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巩固当地的和平与稳定。

成员国寻求建立联合经济区并建立开发银行,以加快在基础设施项目上的联合工作。在军事方面,委员会国家除了达成武器、装甲和军用车辆的销售协议外,还寻求通过举行联合演习来交流军事专业知识。

联合项目

该组织的成员国在20多个不同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共举办了8次国家领导人级峰会,13次外长会议,50次部长级会议。除了参加25个会议和论坛外,该组织还在其结构内举行了130多次工作组和专家会议,其中大部分是在国际层面。

2019年,成员国在哈萨克斯坦首都努尔苏丹举行会议时决定成立突厥语国家合作委员会工商会,同时继续建立“联合投资基金”。在经贸合作方面,委员会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达到约70亿美元。

在军事方面,土耳其在与亚美尼亚的战争中向阿塞拜疆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以解放卡拉巴赫地区。而土耳其议会几天前通过总统埃尔多安发布的备忘录,决定将土耳其军队在阿塞拜疆的任务再延长一年,以便土耳其军队参与监测该地区的停火,同时,土耳其的专门团队正在参与寻找和清除地雷的工作。

拉苏尔·托松:将突厥语国家委员会转变为一个国际组织已成为当务之急 (半岛电视台)

一个国际组织:为什么?

在此背景下,土耳其领导人托松表示,将土耳其委员会转变为具有“国际组织”地位的联盟已成为当务之急,并补充说,这种转变使委员会制度化,并通过新的方式增强其在国际上的实力、地位和影响力。

土耳其委员会名誉主席、哈萨克斯坦前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此前曾提议将委员会更名为“突厥国家组织”,成员国在今年4月举行的虚拟峰会上对此达成一致。

土耳其外交部长梅夫吕特·恰武士奥卢在被问及更改组织名称的问题时回答称,这一决定是“历史性的”。

来源 : 半岛电视台

中亞六國組「東突厥聯盟」 【精選】普丁供武器放任中亞失火? 恐延燒新疆中國官媒急了...【關鍵時刻】-劉寶傑 李正皓 林廷輝 吳子嘉 黃創夏 黃世聰

2021年11月20日 星期六

【217颗殒落的星】抗日英烈记即将独家推出

217位抗日阵亡将领传记首次连载

「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馀一枪一弹,亦必与日寇周旋到底。」 这是死守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指挥官谢晋元团长留下的遗书。

中日战争期间,在恶劣的对战环境条件下,每位国军将领都必须抱有为国牺牲的勇气,当时的战区司令官冯玉祥曾回忆道:「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3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 5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

历经满清末年中华的衰颓,列强的欺凌,在那个时代许多优异的中华儿女投笔从戎,因此满清覆灭之後,民国初年国军里集合了众多的当代精英。在对日抗战期间,这些或年长或年轻的将领为国陨身,许多故事令人动容,他们所展现中华儿女英烈的精神本应在历史上耀眼映照。

战前日本每个师团2.2万馀人丶马5800馀匹丶步骑枪约9500馀支丶轻重机枪600馀挺丶火炮108门丶坦克24辆,而且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 而当时掌握全国政权的国民党政府中央正规师编制1万馀人丶步骑枪3800馀支丶轻重机枪300馀挺丶火炮46门,虽然总兵力约200多万人,但内部有很多的杂牌军,装备较差,战斗力不足。 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抵抗着日本的坦克丶大炮。我陆军阵亡丶负伤丶失踪3,211,419人,日本则有198万4千日军死在中国战场。

然而,这些为国殒落的将星们,因为一些历史因素,他们的事绩被淹没,有感於此,仰岳先生特别搜罗了相关将士的史料与事绩,让後代的华人能明白这些当年英勇为国的中华先辈的精神,令不论身处海内外的华人都能一窥这段历史的真实。

我们将於2月23日正式推出此系列,敬请期待;并恳请海内外贤达指正谬错,或能提供更多的史料以补阙漏。

共产国际联络员日记《延安日记》

 中共假抗日 在长城处作战的八路军士兵

中共假抗日,图为在长城处作战的八路军士兵。

延安日记》的作者彼得・弗拉季米洛夫作为共产国际中共的联络员兼塔斯社随军记者,于1942年5月-1945年11月,由斯大林派驻延安,他有权利列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直接发送苏共和中共领导人之间的电报,他以日记的形式生动详实的记录了他在延安的政治经济文化见闻,揭示了中共与苏共的血缘联系,和中共对日对蒋的策略方针。虽然限于他本人的见闻有片面局限性,更由于他共产思想意识形态的所限亦有不可取之处,但作为当时历史的亲历者某些方面还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从该书中节选部分精彩片段供大家赏析:

影印版的第29页:“我看,中共领导人希望得到武器,并不是为了向侵略者展开武装斗争,而是为了同国民党闹摩擦。这使东京的人感到多么高兴呀!可是,康生代表中共领导向我保证,中共军队决心对日作战。中共其他官员也向我做这样的保证。这只是随便说说呢,还是在搞两面派?还是说,搞两面派已经成为政策了?”

第26页:1942年6月7日“八路军不是主动开展军事行动来制止日本侵略者的入侵,而只限于有气无力地打局部的防御战。只要敌人发动进攻,八路军就退到山里,避开冲突。”

第36页:1942年7月9日“八路军的队伍(当然还有新四军),早已停止了对侵略者的主动出击和反击。尽管疯狂的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南部发动猛烈攻势,日本还威胁要进犯苏联,这种情况至今依然没有改变。中共部队对目前日本扫荡其占领区的行动不做抵抗,他们撤上山去或渡过了黄河。中共领导把国民党看作是主要敌人,不遗余力地要夺取中央政府控制的地盘,用各种手段来达到目的。这些明显的分裂活动危害中国人民反对侵略者的解放运动,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牺牲,并造成与国民党发生军事冲突。”

第69页:1942年9月“八路军同敌人和平共处。日本人舒舒服服地准备在占领地区过冬了(我们绕过了这些地方)。八路军部队却就在这附近晃晃悠悠。”

第70页:“反对侵略者的战争,显然打的是被动仗。中共领导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在华北牵制日本派遣军,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莫斯科屡次要求中共领导采用一切办法使日本无法发动反苏战争进行准备,但这都被当成了耳旁风。延安的政策依然如故——缩减八路军正规部队的作战规模。看得出来,八路军主要关心的是国民党军队。部队中宣传的矛头是对着他们的:战斗行动有朝一日也是要这对他们的。因此,日本人的一切作战行动几乎都成功了。延安发出命令,要不惜任何代价保存八路军的实力,所以部队正步步后撤,尽管敌人的进攻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第71页:“毛泽东的原则是:进行这次战争为的是保存他自己的实力,而不是消灭敌人。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得对敌人放松抵抗和让出更多的地方。几年来无所事事,使中共的武装力量退化了。纪律松弛,开小差的多了。士兵不爱护武器,部队和团、营本部的训练不组织了。部队之间的协作不组织了。军官们打扑克,聊天,当着农民的面发布作战命令。

含着泪水诉说特区受到严密封锁,这是康生搞的一种宣传骗局。特区的前线和边界都很容易通过,这是我们亲眼看到的。中共领导大谈其严密封锁,无非是要在真正的困难中加进虚构的困难。

到前线去跑一趟,使我确信中共领导并不想打日本人;他们把战争看成是建立自己根据地的良好时机。而且不是靠自己的部队,而是靠日本和国民党两种力量的对峙来建立他们的根据地。要是日本人打败了国民党,中央政府的政权被消灭了,八路军部队立即就钻进这个地区。必要时,他们会干掉抗日统一战线中的战友,而夺取政权。毛泽东在侵略者面前向后退缩,却在乘中央政府和日军冲突之机为自己渔利。在民族遭受灾难,人民备尝艰辛并作出不可估量的牺牲的时刻,在国家受制于法西斯分子的时刻,采取这种策略,岂只是背信弃义而已。”

第76页:“一比较材料就令人十分沮丧。八路军方面没有采取任何积极的军事行动!更有甚者,军事行动都被严厉地禁止了。”

第102页:1943年1月“毛泽东一心想要打内战。他完全不顾当前的政治形势,一直在人为地加速事态的发展。”

第103页:1943年1月29日“解放区出现一片怪现象。中共的部队中也同样出现了这种怪现象。它们全都在尽可能地与沦陷区的日军做生意。到处都在做非法的鸦片交易。例如,在柴陵,远在后方的步兵第120师师部,拨出一间房子来加工原料,制成鸦片后就从这里运往市场。实际上晋西北各县都充斥着五花八门的日货。这些货物都是由沦陷区仓库直接供应的。在第120师师部里,讨论的中心不是战斗任务、作战和其他军事问题,而是怎么做买卖和赚钱。这一切都是奉命行事的。例如,已严令八路军和新四军个部队不得对日本人采取任何有利的作战活动。一句话,就是不准打仗,遭到攻击就往后撤,有可能就休战。”

第265页:“中共领导听到蒋军在河南和湖南战败的消息非常高兴。这是上天赐给毛泽东的一份礼物。他与美国人讨价还价的可能性在迅速增加。他未来的内战对手正在被削弱。”

第307页:1944年10月14日“中国的分裂是日军获胜的主要原因。这并不是中国军队的战斗力问题。毛泽东认为敌人的胜利是削弱蒋介石力量的一个因素。不论是军事上的失利,还是反法西斯斗争这样的因素,都不能使中共主席放弃他的分裂政策。这种分裂是中国不祥的现实。而且这种分裂显然有利于日本军国主义者。毛泽东分裂民族统一抗日的政策无异于为日本增加了几十个打中国的师。毛泽东认为,只要蒋介石在前方打胜仗,他的政策就受到威胁。因此,无论如何也要削弱蒋介石,这就是中共领导所采取的政策的实质。让日军占领中国土地、烧毁中国城市去吧!毛泽东自称是共产党员。可是,难道一个共产党员能促使别人占领自己的国土。劫掠自己国家的财富吗?!他并不希望组成紧密团结的抗日统一战线。他明知这是一支有生力量,但是宁愿让蒋介石一方去与日军及伪军作战。他自己的抵抗不过就是打打游击而已。”

第561页:“我无意中看到了一份新四军总部的来电。这份总部的报告,完全清楚的证实了,中共领导和日本派遣军最高司令部之间,长期保持着联系。电报无疑还表明,与日军司令部联系的有关报告,是定期送到延安来的。后来我证实,中共军队和日军的参谋机构之间的联系,已保持很长时间里。联系的两头是延安和南京。”

第563页:“与日本司令部的关系早已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建立了,中共领导人中只有几个人知道此事。毛的一个代理人(或像毛所称的”联络员”),可以说是一直隶属于南京的岗村宁次大将总部的。什么时候有需要,他都可以在日本反间谍机构的严密保护之下,畅通无阻地往返于南京和新四军总部之间。”

………

该书披露了一些难得的鲜为人知的秘密真相,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是作为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直接受苏联共产党的援助和指挥,毛虽然已经接受了中央政府的领导却从来没有听从蒋委员长的命令,毛泽东的抗日政策就如一些历史学家所说的是:“一分抗日,二分应付,七分发展”,基本上是隔岸观火,借日军之手消耗国军力量,而共军却藏在深山种“革命”鸦片,养精蓄锐,游而不击,坐收渔翁之利,抗战一结束就如猛虎出山抢占地盘,即下山摘桃子了,并拱手接收了苏联红军占领的东三省的巨量资源和军事装备,与国军争夺天下,而此时国军在长达14年艰苦激烈的抗日民族卫国战争中已经疲惫不堪遍体鳞伤,这些事实充分暴露了中共假抗战、真扩张、通敌卖国、谋夺地盘的阴诈图谋。而且中共非常善于宣传作秀,干的很少吹嘘的很多,花言巧语蛊惑人心,无数爱国青年就是在中共擂的震天响的抗日口号下大批的来到了延安,等来的却是心惊胆战的“著名”的整风运动,连十三岁的孩子都被打成特务和反革命,人人自危,万马齐喑,毛借此加强了自己的独裁地位。借助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恐吓胁迫人民充当他的马前卒,美其名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大搞特务活动,通过国共合作黄埔军校暗伏红色代理人,谍报战线直达国防部,使共军逃过一次次危机。总而言之,中共为了达到夺取政权的目的可以说是不择手段,根本置民族利益国家危亡于不顾,最终在苏联帝国的帮助下窃国成功。然而国军在国共内战中不是失败于共产党,而是失败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中华民族长达十四年的疯狂侵略,难怪毛在战后对前来道歉的日本领导人说,如果没有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共就不会夺取政权。还原抗战真相,纪念抗日民族英烈,揭露中共造谣欺骗乃我辈国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拒绝遗忘历史,中华民族才能继往开来,神州大地必将开创崭新的纪元。

延安日记》的精彩片段选编

大陆读者

彭德怀整惨粟裕 自己也被整惨死

 残酷内斗彭德怀整惨粟裕自己也被整惨

彭德怀和毛泽东在一起。(网络图片)

中共一直宣称其内部很团结,党媒常说“紧密团结在以某某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实际上,中共自1921年奉莫斯科之命成立以来,一直到1976年华国锋登台时,已经进行过11次残酷的“路线斗争”。共产党并非铁板一块,党内和军内一直都存在各种山头派系,毛泽东整肃张国焘红四方面军;彭德怀整惨粟裕,自己也被整死;九・一三林彪惨死,都只是其残酷内斗的冰山一角。

林彪四大金刚之一、原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和空军政委的吴法宪出狱后,反思文革和中共党史,在其回忆录中谈到毛泽东也说过“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历来如此。”吴法宪认为,即使秉性刚直的彭德怀,其“山头主义”也确实是存在的。

抨击大跃进 彭德怀被打成反党集团

据《岁月艰难——吴法宪回忆录》,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对1958年以来产生的一些“左”倾错误及其经验、教训,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上书毛泽东,抨击大跃进,导致两人爆发激烈冲突。最终彭德怀与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人被打成“彭黄张周反党集团”。8月16日,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解除了彭德怀的国防部长、黄克诚的总参谋长、张闻天的外交部副部长、周小舟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职务。

当时,毛泽东作出批示说:“庐山出现的这一场斗争,是一场阶级斗争,是过去十年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的生死斗争的继续。在中国,在我党,这一类斗争,看来还得斗下去。至少还要斗二十年,可能要斗半个世纪,总之要到阶级完全灭亡,斗争才会止息。”这个批示为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全会结束以后,毛泽东在庐山上又主持召开了一个中央工作会议,决定任命林彪为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兼国防部长,以接替彭德怀的工作。之后,林彪推荐罗瑞卿为中央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以接替黄克诚的工作,会议也同意了这个提议。

8月16日晚上,吴法宪突然接到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从庐山打来的一个电话,刘亚楼传达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彭德怀在庐山发生了问题,他是“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代表,在庐山会议上对党中央、毛主席发起了攻击。毛主席已经决定要林彪出任军委第一副主席兼国防部长,接替彭德怀主持军委的日常工作。林彪还提议要罗瑞卿当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说到这里,刘亚楼兴奋地说:“这是一个好消息!”

刘亚楼当时为什么这样高兴呢?吴法宪认为主要是因为彭德怀在历史上和刘亚楼、罗瑞卿有些恩怨,刘亚楼和彭德怀的关系不那么好,而跟林彪、罗瑞卿的关系非常好。

刘亚楼、林彪、罗瑞卿多年关系密切

据吴法宪的了解,刘亚楼与林彪、罗瑞卿二人的关系,是从红军时期开始的。大革命失败后,罗瑞卿被派到闽西去开展武装斗争,从而认识了闽西人刘亚楼。1930年,林彪接替朱德担任红四军军长,从此罗、刘二人便开始在林彪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并先后分任十一师和十二师政委。一直到长征结束,林彪和罗瑞卿的关系是非常好的。他们天天在一起,行军骑马,走在一起,住在一起。

红军到了陕北以后,刘亚楼又回到二师当了师长。随后,林彪、罗瑞卿、刘亚楼一起到了延安,进了红军大学。红军大学改为抗日军政大学后,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教育长,又抽调刘亚楼任训练部长,专管军事训练。当时,林、罗、刘三个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刘亚楼被派往苏联学习并治病。不久,林彪也因为负伤去苏联治疗和休养。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林彪被毛泽东派到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经过林彪的提议,刘亚楼出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成为林彪的得力助手。

在平津战役的进行过程中,林彪、刘亚楼和当时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二兵团政委的罗瑞卿,在共同的作战中更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谊。

建国以后,林彪、罗瑞卿、刘亚楼三人虽然不在一起工作,但却经常见面,关系依然如故。所以,林彪接替彭德怀主持军委的日常工作以后,罗瑞卿自然成为了林彪的助手。

彭德怀整粟裕 力图置其于死地

彭德怀自从当上国防部长,主持军委工作以后,就一直想把总参谋长粟裕撤掉,而让自己的亲信、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黄克诚来当总参谋长。毛泽东说“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历来如此”,吴法宪认为,毛说的这话一点没错。

彭德怀违背毛泽东的指示,抓住粟裕在工作上的某些缺点,将这些缺点错误上纲为“建军新阶段中两条军事路线的斗争”。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彭德怀对总参谋长粟裕发动突然袭击和批判,对粟裕大加训斥和谩骂,给粟扣上“反党反领导”“向党争权”“阴险卑鄙”“里通外国”的罪名。

彭德怀在位时,粟裕无法为自己申辩。彭德怀死后,粟裕再度向上申诉和喊冤。粟裕认为,当年彭德怀力图置自己于死地,给自己扣上的大帽子和罪名,全部都是莫须有和无中生有。

关于粟裕被撤职这件事,吴法宪认为彭德怀的作法是欠妥当的。红军时期,彭德怀一直是红一方面军三军团的主要领导人。黄克诚也是红三军团的,是彭德怀的老部下,两人的关系一直都不错。彭德怀主持军委工作以后,为了用起来顺手,就必然要把黄克诚调来当总参谋长。林彪这个人自视甚高,但他却非常看重粟裕,很重视粟裕的意见和建议。然而彭德怀不光一下子把粟裕撤掉了,还给他戴上了好几项政治上的大“帽子”。这几项大“帽子”一压就是好几年,最后在粟裕去世时也没能完全拿下来。

吴法宪认为自己对彭德怀一向都是相当敬重的。但是,他也同时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彭德怀的“山头主义”也确实是存在的。不承认这一点,也就无法理解彭德怀整肃撤换粟裕的理由以及彭德怀以国防部长身份跟空军发生矛盾冲突的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