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6日 星期四

波乌战争,从 1918 年 11 月到 1919年7 月

 


跳转到导航跳转到搜索
波乌战争
乌克兰独立战争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PBW 1919 年 3 月.png
地图显示在战争结束时波兰人(1918 年 11 月)打破了对利沃夫(Lwów)的围攻,并在兹布鲁赫(Zbrucz)河与波兰边界,东加利西亚(以蓝色显示)在波兰人的控制之下。
日期1918 年 11 月 1 日 - 1919 年 7 月 18 日
(8 个月零 2 周零 3 天)
地点
结果

波兰胜利

交战方

 波兰第二共和国


区域支持罗马尼亚布科维纳波库蒂亚匈牙利
 

 


战略支持法国
 

 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乌克兰人民共和国Hutsul 共和国马拉穆列什


 Komancza 共和国
(在Lemkivshchyna直到 1919 年 1 月)乌克兰布科维纳(在布科维纳,1919 年 11 月 6 日至 11 日)

指挥官和领导
 Józef Piłsudski Józef Haller Wacław Iwaszkiewicz Edward Rydz- Śmigły


 Yevhen Petrushevych Oleksander Hrekov Mykhailo Omelianovych-Pavlenko Omelian Popovych


力量
 波兰军队
190,000罗马尼亚军队4,000匈牙利军队620+



 西乌克兰部队
70,000–75,000 [1]或超过 100,000 [2]普遍定期审议部队35,000楚部队:1,100科曼恰部队800





伤亡和损失
10,00015,000

波乌战争,从 1918 年 11 月到 1919年7 月,是波兰第二共和国和乌克兰军队(包括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冲突。冲突的根源在于居住在该地区的波兰乌克兰人口之间的种族、文化和政治差异,他们都是解散的俄罗斯奥地利帝国的继承国战争始于奥匈帝国解体后的东加利西亚,并蔓延至海乌姆地和以前属于俄罗斯帝国的沃利尼亚 ( Wołyń ) 地区,乌克兰国德意志帝国的附庸国)和乌克兰人民共和国都声称拥有这些地区。波兰于 1919 年 7 月 18 日重新占领了有争议的领土。

背景[编辑]

1919 年初的波兰-乌克兰和波兰-苏联战争。

冲突的根源在于20世纪初加利西亚复杂的民族局势。由于哈布斯堡王朝对少数民族的相对宽容,奥匈帝国成为波兰和乌克兰民族运动发展的完美基础。1848 年革命期间,由于波兰人要求在该省内获得更大的自治权,奥地利人支持了一小群鲁塞尼亚人,即东斯拉夫民族的名字,他们后来采用了“乌克兰人”或“鲁辛人”的自我认同"; 他们的目标是被承认为一个独特的国籍。[3] [4]

建立了教授鲁塞尼亚语的学校,成立了鲁塞尼亚政党,并开始尝试发展他们的民族文化。[3] [5]这让一些波兰人感到惊讶,他们在革命之前一直相信,与大多数具有政治意识的鲁塞尼亚人一样,鲁塞尼亚人是波兰民族的一部分,波兰民族后来被定义为政治而非民族志,条款。[4]在 1890 年代后期和下个世纪的头几十年,民粹主义的鲁塞尼亚知识分子采用乌克兰人一词来描述他们的国籍。[6]从 20 世纪开始,民族意识波及到大量鲁塞尼亚农民。[需要澄清][7]

两国之间的多起事件发生在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例如,波兰政府在 1897 年的议会选举中反对乌克兰人。另一场冲突于 1901 年至 1908 年围绕利沃夫大学展开,因为乌克兰学生要求建立独立的乌克兰大学,但波兰学生和教职员工[需要澄清]试图镇压该运动。1903 年,波兰人和乌克兰人在利沃夫分别举行了会议:5 月的波兰人和 8 月的乌克兰人。此后,两个民族运动的发展目标相互矛盾,这也是后来发生冲突的原因。

加利西亚的种族构成是波兰人和乌克兰人之间冲突的基础。奥地利的加利西亚省由 1434 年成为波兰一部分的鲁塞尼亚省领土组成,并于 1772 年在第一次瓜分波兰期间被奥地利占领。这片土地包括对波兰具有历史意义的领土,包括古都克拉科夫,波兰人口占多数,但东加利西亚包括加利西亚-沃利尼亚历史领土的中心地带,乌克兰人占多数。[8]在东加利西亚,乌克兰人约占人口的 65%,而波兰人仅占人口的 22%。[9]

在奥地利东部加利西亚的 44 个行政区中,利沃夫波兰语Lwów德语Lemberg)最大的城市是该省的首府是唯一一个波兰人占人口多数的城市。[10]在利沃夫,1910 年的人口大约是 60% 的波兰人[11]和 17% 的乌克兰人。这座拥有波兰居民的城市被许多波兰人视为波兰的文化首都之一。对于包括利沃夫人口在内的许多波兰人来说,他们的城市不受波兰人控制是不可想象的。

宗教和种族的划分与社会分层相对应。加利西亚的主要社会阶层是过去曾被波兰化的波兰贵族或罗斯绅士的后裔,但在该省东部,鲁塞尼亚人(乌克兰人)是农民的大多数。[12] [13]波兰人和犹太人在 19 世纪后期负责加利西亚的大部分商业和工业发展。[14]

整个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当地乌克兰人试图说服奥地利人将加利西亚划分为西部(波兰)和东部(乌克兰)省。这些努力遭到当地波兰人的抵制和阻挠,他们害怕失去对利沃夫和东加利西亚的控制。奥地利人最终原则上同意划分加利西亚省。1916 年 10 月,皇帝卡尔一世承诺在战争结束后这样做。[8]

前奏[编辑]

由于采用乌克兰身份并认为自己是乌克兰爱国者的奥地利大公威廉的干预,1918 年 10 月,两个主要由乌克兰军队组成的团驻扎在伦贝格(现代利沃夫)。[15]随着奥匈帝国的垮台,1918 年 10 月 18 日,由奥地利议会的乌克兰成员、加利西亚和布科维南地区议会的乌克兰成员以及乌克兰政党的领导人组成的乌克兰全国委员会Rada ) 成立. 该委员会宣布打算将西乌克兰的土地统一为一个国家。当波兰人采取自己的步骤接管利沃夫和东加利西亚时,上尉Sich RiflemenDmytro Vitovsky带领一群年轻的乌克兰军官采取了决定性的行动,在 10 月 31 日至 11 月 1 日夜间,由 1,400 名士兵和 60 名军官组成的乌克兰军队控制了利沃夫[16] 1918年11月13日,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首都利沃夫。

宣布成立共和国的时机让波兰族裔人口和政府感到意外。新的乌克兰共和国声称对东加利西亚拥有主权,包括喀尔巴阡山脉直到西部的新桑奇市以及沃尔希尼亚喀尔巴阡鲁塞尼亚布科维纳匈牙利罗马尼亚也分别声称对最后两个领土拥有主权)。[17] [18] [19]尽管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大多数人口是乌克兰人,但许多城市定居点的波兰人占多数。在利沃夫,乌克兰居民热情支持该宣言。该市重要的犹太少数民族接受或对乌克兰宣言保持中立,而该市的波兰多数人震惊地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宣布的乌克兰国家。[19]由于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尚未得到国际承认,波兰的边界尚未确定,争议领土的所有权问题被归结为军事控制问题。[20]

战争[编辑]

Wojciech Kossak(1926 年)“ Lwów Eaglets – 保卫墓地” 。布面油画,波兰陆军博物馆华沙在利沃夫宣布,
一幅描绘波兰青年在莱姆贝格战役(1918 年)(波兰史学中称为 Lwów 保卫战)中对抗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画作。
波乌战争的最后阶段。

初始阶段[编辑]

乌克兰和波兰军队之间的战斗集中在乌克兰宣布的首都利沃夫和通往该城市的附近。在利沃夫,乌克兰军队遭到当地自卫队的反对,该部队主要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退伍军人、学生和儿童组成。然而,熟练的指挥、良好的战术和高昂的士气使波兰人能够抵抗计划不周的乌克兰袭击。[21]此外,波兰人能够通过与乌克兰人停火的安排巧妙地争取时间并等待增援。[22]虽然波兰人可以依靠平民的广泛支持,但乌克兰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外的帮助。[23]其他反对乌克兰统治的起义在德罗霍比奇、普热梅希尔桑比尔雅罗斯瓦夫爆发。[20]在普热梅希尔,当地乌克兰士兵迅速分散到他们的家中,波兰人占领了圣河上的桥梁和通往利沃夫的铁路,使该市的波兰军队能够获得大量增援。[24]

在利沃夫进行了两周的激烈战斗后,一支由新生的波兰军队的米哈乌卡拉谢维奇-托卡泽夫斯基中校指挥的武装部队1121 日突破了乌克兰的包围,抵达了该市。乌克兰人被击退。占领这座城市后,当地的一些犹太民兵立即袭击了波兰军队,[25]而与此同时,波兰军队的成员以及普通罪犯抢劫了该市的犹太人和乌克兰人居住区,造成大约 340 名平民死亡。[26] [27] [28]波兰人还在拘留营中拘留了一些乌克兰活动分子。[29]乌克兰政府向暴力事件中的犹太受害者提供了经济援助[30],并能够招募一个犹太营加入他们的军队。[31]一些派别将这些暴行归咎于哈勒将军的蓝军。这不太可能,因为这支受法国训练和支持的战斗部队直到 1919 年 4 月,也就是骚乱之后很久才离开法国和西线。[32] [33] [34] [35] [36]

11 月 9 日,波兰军队试图突袭 Drohobych 油田,但被乌克兰人击败,被击退。乌克兰人将保留对油田的控制权,直到 1919 年 5 月。[37]

11 月 6 日,在布科维纳地区的北半部宣布了一个新的乌克兰政体奥梅利安·波波维奇总统领导下的乌克兰布科维纳新州的首都设在切尔诺夫策[38]当罗马尼亚军队占领切尔诺夫策时,它于 11 月 11 日解散。[39] [40] [38]乌克兰政府及其军事支持前一天从该市撤退。[38]

到 1918 年 11 月末,波兰军队控制了利沃夫和通过普热梅希尔将利沃夫与波兰中部连接起来的铁路,而乌克兰人则控制了河以东的东加利西亚其他地区,包括通往利沃夫的铁路以南和以北的地区。因此,波兰控制的利沃夫市(Lwów)在三个方面面对乌克兰军队。[41]

Volhynia之战[编辑]

奥匈帝国崩溃后,波兰军队立即占领了霍尔姆(波兰语Chełm)地区;此后不久,沃尔希尼亚西南部的奥地利指挥官(Volodymyr-VolynskyiKovel)将政府移交给当地的波兰全国委员会。1918 年 11 月至 1918 年 12 月,波兰人还挺进波德拉契亚西波利西亚,但在沃尔希尼亚西部被 gen 的军队拦截。M.奥塞茨基。[42]

当波兰部队试图夺取该地区的控制权时,西蒙·佩特鲁拉领导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军队试图收复已经由波兰军队控制 的霍尔姆省的领土。

根据理查德·派普斯的说法,该地区的第一次大屠杀于 1919 年 1 月在奥夫鲁赫镇发生,那里的犹太人被隶属于西蒙·佩特鲁拉政府的 Kozyr-Zyrka 团抢劫和杀害。[43] Nicolas Werth声称,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武装部队也对日托米尔的强奸、抢劫和屠杀负责,其中 500-700 名犹太人丧生。[44]

经过两个月的激烈战斗,冲突于 1919 年 3 月由爱德华·里兹-希米格将军率领的装备精良的新波兰部队解决。

东加利西亚的僵局[编辑]

1918 年停火期间,波兰和乌克兰士兵在利沃夫 (Lwów)
1918 年,由 Lwów 的波兰防御者建造的简易装甲车的照片,上面装饰着白鹰和美国国旗

由于 1918 年 12 月的快速有效动员,乌克兰人在 1919 年 2 月之前一直拥有巨大的人数优势,并将波兰人推入防御阵地。[21]根据 1919 年 1 月 13 日至 2 月 1 日期间的一份美国报告,乌克兰人最终设法从三个方面包围了利沃夫。这座城市的居民被剥夺了供水和电力供应。乌克兰军队还在通往普热梅希尔的铁路两侧控制了村庄。[45]

乌克兰军队继续控制着加利西亚东部的大部分地区,直到 1919 年 5 月对利沃夫本身构成威胁。根据意大利和波兰的报道,在此期间,乌克兰军队士气高涨(加利西亚战线后方的一名意大利观察员表示,乌克兰人正在与“注定失败者的勇气”),而许多波兰士兵,特别是来自波兰国会的士兵,想要回家,因为他们认为没有理由与鲁塞尼亚人争夺鲁塞尼亚人的土地;波兰军队的人数以二比一的优势领先,而且缺乏弹药。[46]尽管最初人数众多,但波兰人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的部队拥有更多、训练有素的军官,从而形成了一支纪律更佳、机动性更强的部队;波兰人也享有出色的情报,并且由于他们控制了后方的铁路,他们能够很快地移动他们的士兵。结果,尽管波兰人的总兵力比乌克兰人少,但在特别重要的战斗中,他们能够带来与乌克兰人一样多的士兵。[41]

1918 年 12 月 9 日,乌克兰军队突破了普热梅希尔的外围防御,希望夺取这座城市,从而切断波兰控制的利沃夫与波兰中部的联系。然而,波兰人能够迅速派出救援部队,到 12 月 17 日,乌克兰人被迫返回。12 月 27 日,在从东乌克兰派往加利西亚的农民军的支持下,希望西乌克兰人能够从中组建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乌克兰对利沃夫的全面进攻开始了。利沃夫的防御站稳了,乌克兰东部军队发生了叛变。[47]

从 1919 年 1 月 6 日至 1 月 11 日,由Jan Romer指挥的 5,000 名来自前俄罗斯波兰的新招募部队发动的波兰袭击在利沃夫以北的Rava-Ruska附近被西乌克兰军队击退。在遭受重创后,只有少数部队与罗默一起能够突破到利沃夫。在 1 月 11 日至 1 月 13 日期间,波兰军队试图驱逐从南部围攻利沃夫的乌克兰军队,同时乌克兰军队试图对利沃夫进行另一次全面进攻。两种努力都失败了。1919 年 2 月,波兰军队试图占领桑比尔被乌克兰守军击败,损失惨重,尽管乌克兰军队机动性差,使他们无法利用这次胜利。[47]

2 月 14 日,乌克兰军队开始对利沃夫进行另一次袭击。到 2 月 20 日,他们成功切断了利沃夫和普热梅希尔之间的铁路连接,使利沃夫被包围,乌克兰军队处于占领这座城市的有利位置。然而,由法国领导的协约国代表团于 2 月 22 日抵达乌克兰总部,并以破坏协约国与乌克兰政府之间的所有外交关系为威胁,要求乌克兰停止敌对行动。2月25日,乌克兰军方暂停了进攻。[47] Barthélemy任务提出了一条分界线(2 月 28 日)将东加利西亚近 70% 的领土留给乌克兰人,将拥有油田的利沃夫留给波兰。乌克兰人将获得一半的石油产量。该提议被波兰人接受。[48] [49]然而,盟军的要求,包括失去大量乌克兰人控制和居住的领土,被乌克兰人认为过于偏袒波兰人,他们于 3 月 4 日恢复了进攻。3 月 5 日,乌克兰大炮炸毁了波兰军队。利沃夫的弹药库;由此产生的爆炸引起了波兰军队的恐慌。然而,乌克兰人没有利用这一点。在停火期间,波兰人能够组织一支由 8,000 至 10,000 人组成的救援部队,于 3 月 12 日抵达普热梅希尔,并于 3 月 18 日将乌克兰军队赶出利沃夫-普热梅希尔铁路,从而永久保护了利沃夫。[47]

1919 年 1 月 6 日至 11 日,一小部分乌克兰加利西亚军队入侵外喀尔巴阡,在居民中散布亲乌克兰的情绪(该地区被匈牙利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占领)。乌克兰军队与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当地警察交战。他们成功占领了一些匈牙利控制的乌克兰定居点。在与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一些冲突后,乌克兰人撤退了,因为捷克斯洛伐克(而不是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是唯一与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进行贸易并在政治上支持它的国家。与捷克斯洛伐克当局的进一步冲突将导致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完全孤立。

乌克兰崩溃[编辑]

蓝军包括由 120 辆雷诺 FT坦克组成的第 1 坦克团随着它抵达利沃夫,乌克兰人不得不面对世界第四大坦克部队。
乌克兰加利西亚军队的Nieuport 17

1919 年 5 月 14 日,波兰在沃尔希尼亚和东加利西亚展开全面攻势。它由波兰军队的单位执行,并得到了新抵达的Józef Haller de Hallenburg将军的蓝军的帮助这支军队由曾在西线为协约国作战的波兰军队组成50 ]60,000 名士兵,[51]由西方盟国装备精良,部分配备有经验的法国军官,专门与布尔什维克作战,而不是与布尔什维克作战。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军队尽管如此,波兰人还是派出哈勒的军队对抗乌克兰人,以打破加利西亚东部的僵局。盟军发送了几份电报命令波兰人停止进攻,因为使用配备法国装备的军队对抗乌克兰人与法国援助的条件特别矛盾,但这些都被忽略了,[52]波兰方面认为乌克兰人是布尔什维克同情者。[53]与此同时,5月23日,罗马尼亚开辟了反对乌克兰军队的第二条战线,要求他们从加利西亚东部的南部地区撤出,包括临时首都斯坦尼斯拉维夫这导致了领土、弹药的丧失以及与外界的进一步隔离。[54]

乌克兰的防线被打破,主要是由于精锐的西奇步枪兵的撤离。5 月 27 日,波兰军队到达了Złota Lipa - Berezhany - Jezierna  [ pl ] - Radziwiłów线。波兰人的进攻伴随着大规模的反犹太暴力和无组织的波兰暴徒的抢劫,如 1918 年在利沃夫,以及波兰军事单位违反其军官的命令,特别是波兹南团和哈勒团的命令。军队。[55]遵照协约国的要求,波兰人的进攻被停止,哈勒的部队采取了防御阵地。

乔特基夫攻势和波兰最终胜利[编辑]

1918 年至 1919 年在利沃夫举行的波乌战争中的壳牌,日期为 1919 年 1 月 5 日。

1919年6月8日,在俄军前将军奥列克山德·赫列科夫的新指挥下,乌克兰军队开始了反攻,三周后向赫内拉里帕斯特里河上游推进,击败了五个波兰师。波兰军队虽然被迫撤退,但他们能够防止他们的部队崩溃,避免被包围和俘虏。因此,尽管取得了胜利,乌克兰军队仍无法获得大量武器和弹药。到 6 月 27 日,乌克兰军队已经前进了 120 公里。他们沿着德尼斯特河前进了 150 公里,经过了布罗迪镇。他们在两天内抵达利沃夫。[56]

成功的乔尔特基夫攻势之所以停止,主要是因为缺乏武器——每个乌克兰士兵只有 5 到 10 发子弹。[57]西乌克兰政府控制了Drohobych 油田,它计划购买武器用于斗争,但出于政治和外交原因,武器和弹药只能通过捷克斯洛伐克运往乌克兰。尽管乌克兰军队设法将波兰人推回了大约 120-150 公里。他们未能确保通往捷克斯洛伐克的路线。这意味着他们无法补充武器和弹药的供应,由此造成的补给不足迫使赫列科夫结束了他的竞选活动。

约瑟夫·毕苏斯基于 6 月 27 日接任波兰军队的指挥官,并在两个新的波兰师的帮助下开始了另一次进攻。6月28日,波兰的进攻开始了。由于弹药不足,面对现在两倍于其规模的敌人,乌克兰加利西亚军队和 ZUNR 领导层于 7 月 16 日至 18 日被推回兹布鲁赫河沿岸,之后 ZUNR 被波兰占领。[58]虽然乌克兰步兵已经耗尽弹药,但它的火炮却没有。这为乌克兰军队有序撤退提供了掩护。大约 100,000 名平民难民和 60,000 名士兵(其中 20,000 人已做好战斗准备)成功越过兹布鲁赫河进入乌克兰中部。[56]

外交阵线[编辑]

1919 年 2 月,盟军在 Lwów 的波兰外交使团。第一排左起:Stanisław Wańkowicz、Robert Howard LordJoseph Barthélemy将军、Tadeusz Rozwadowski将军、Adrian Carton de Wiart将军和 Giuseppe Stabile 少校。
“波兰和新波罗的海国家”:一张来自 1920 年英国地图集的地图,显示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凡尔赛里加条约之间的边界未确定

波兰和乌克兰军队在战争期间和战后都在外交和军事战线上进行斗争。乌克兰人希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方盟友支持他们的事业,因为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条约是基于民族自决原则的。因此,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官希望西方将迫使波兰撤出乌克兰人口占多数的领土。[54]

盟友之间的意见分歧。在首相大卫劳埃德乔治的领导下,英国和意大利在较小程度上反对波兰的扩张。他们的代表坚持认为,将乌克兰西部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交给波兰将违反民族自决原则,敌对的少数民族将破坏波兰国家。[54]实际上,英国的政策是不愿意损害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利益,并通过阻止东加利西亚与俄罗斯可能的联合而疏远未来的俄罗斯国家。[59]此外,英国对乌克兰西部的油田很感兴趣。捷克斯洛伐克本身参与了一项与波兰发生冲突,对乌克兰政府很友好,并向其出售武器以换取石油。[37] [60]另一方面,法国在冲突中强烈支持波兰。法国希望建立一个强大的波兰大国来制衡德国,并将德国与苏俄隔离开来。法国外交官一贯支持波兰对德国、立陶宛和乌克兰也声称拥有领土的领土主张。[54]法国还向波兰军队提供了大量武器和弹药,以及法国军官,尤其是哈勒将军的军队,这些军队被用来对付乌克兰西部军队,这让劳合·乔治和威尔逊总统大为震惊。[60] [61]

在 1918 年至 1919 年冬季,波兰政府发动外交攻势,试图使盟军的观点转向全力支持波兰事业并打击德国的虚假宣传运动,该运动旨在削弱法国、英国和美国对波兰的支持。新的波兰国家。波兰国内外政府官员多次提出德国与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之间可能存在联系的问题,坚称德国人在财政上支持西乌克兰政府和俄罗斯的布尔什维克革命,以播下政治动荡和地区混乱。[62]然而,乌克兰人反对这种说法,认为波兰人只是试图将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描绘成亲德和同情布尔什维克因为乌克兰加利西亚军队的成功防御,阻止了波兰的军事攻势。[54]

为了结束战争,1919 年 1 月,由一名法国将军率领的盟军委员会被派去谈判双方之间的和平条约,促成了停火。2 月,它建议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交出其三分之一的领土,包括利沃夫市和Drohobych油田。乌克兰人拒绝了,休战不符合该国的民族学或军事局势,并与波兰断绝了外交关系。[54] [63] 1919 年 3 月中旬,法国元帅费迪南德·福煦(Ferdinand Foch)想利用波兰作为进攻红军的作战基地,将波乌战争问题提交给最高委员会。并呼吁在盟军的支持下进行大规模的波兰-罗马尼亚军事行动,并立即将哈勒的师派往波兰以将利沃夫从乌克兰的围困中解救出来。[59]

由南非将军路易斯·博塔领导的另一个盟军委员会于 5 月提议停战,其中包括(西)乌克兰人保留 Drohobych 油田,波兰人保留利沃夫。[54] [59]乌克兰方面同意了这一提议[54]但被波兰人拒绝,理由是它没有考虑到波兰的整体军事形势和东部战线的情况。布尔什维克军队突破了UNR部队,向波多利亚和沃里尼亚推进。波兰人争辩说,他们需要对整个东加利西亚进行军事控制,以确保俄罗斯在其南部的前线,并通过与罗马尼亚的交界处加强它。[59]不久之后,波兰人利用一支由法国(哈勒军)装备的庞大部队发动了进攻,占领了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大部分领土。西方盟国发出的停止这次进攻的紧急电报被忽略了。[54]捷克斯洛伐克从战前奥地利时期继承了七家炼油厂,并依赖与乌克兰政府的石油合同,要求波兰人将已支付给乌克兰政府的石油运送给捷克斯洛伐克人。波兰人拒绝了,称石油是用用于对付波兰士兵的弹药支付的。尽管捷克斯洛伐克人没有进行报复,但据波兰报道,捷克斯洛伐克人考虑从波兰人手中夺取油田并将其归还给遵守合同的乌克兰人。[37]

1919 年 6 月 25 日,盟军委员会通过决议批准波兰军队(包括哈勒军)对兹布鲁赫河的军事占领,并授权波兰政府建立临时民政管理机构,以维持波兰对东加利西亚的控制合法化。尽可能保证居民的领土自治和自由。[64] [65] 1919年11月21日,巴黎和会最高委员会将东加利西亚授予波兰,为期25年,之后将在那里举行公民投票,并要求波兰政府给予领土区域自治。[66] [67]该决定于 1919 年 12 月 22 日暂停,从未实施。[66] [64] 1920 年 4 月 21 日,约瑟夫·毕苏斯基西蒙·佩特留拉签署了一项联盟,其中波兰向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承诺在基辅攻势中对红军提供军事帮助,以换取波兰和乌克兰边界的接受。 Zbruch 河上。[68] [69]

根据这项协议,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政府流亡在维也纳,在那里得到了西乌克兰政治流亡者以及在波希米亚拘禁的加利西亚军队士兵的支持。[70]虽然没有被任何州正式承认为西乌克兰政府,[69]它与法国和英国政府进行外交活动,希望在凡尔赛获得有利的解决方案。由于其努力,国际联盟理事会于 1921 年 2 月 23 日宣布,加利西亚位于波兰领土之外,波兰无权在该国建立行政控制权,波兰只是占领国。加利西亚的军事力量,其主权是同盟国(根据1919 年 9 月与奥地利签署的圣日耳曼条约),其命运将由国际联盟大使委员会决定。[70]驻巴黎大使委员会于 1921 年 7 月 8 日声明,叶夫亨·彼得鲁舍维奇的所谓“西乌克兰政府”在事实上或法律上均不构成政府,也无权代表以前属于的任何领土到奥地利帝国。[69]经过一系列谈判后,1923 年 3 月 14 日,大使委员会决定将加利西亚并入波兰,“考虑到波兰已经认识到,关于加利西亚东部的民族志状况完全值得自治地位。” [70] 1923年后,加利西亚被国际公认为波兰国家的一部分。[71]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政府随后解散,而波兰则背弃了东加利西亚自治的承诺。

平民伤亡[编辑]

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夫·米克 (Christoph Mick) 指出,在这场战争期间,乌克兰人没有系统性的暴力或屠杀波兰人[72],但双方都指责对方流血。当乌克兰军队首次占领利沃夫时,他们拒绝劫持人质,[73]容忍波兰招募中心[74],甚至准备与波兰方面进行谈判,但遭到武装抵抗。[73]然而,波兰历史学家描述了许多乌克兰军队使用恐怖手段制服波兰人的例子。[75] [76]乌克兰当局试图通过派遣士兵和武装卡车上街并驱散可能转向波兰示威的人群来恐吓利沃夫的波兰民众。[77]乌克兰士兵在街上巡逻,手持枪械和机关枪瞄准行人;波兰消息人士称,乌克兰人向从窗户或建筑物入口处注视他们的旁观者开枪。[78]而乌克兰人声称波兰人从窗户和大门后面向他们的士兵开枪。[79]波兰战士在向乌克兰士兵射击时也经常穿着便装。[80]根据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夫·米克(Christoph Mick)的说法,波兰人和乌克兰人都进行了一场宣传战,双方都指责对方犯有战争罪和残暴行为。[81]在利沃夫的战斗中,据说协助受伤士兵的波兰护士在被处决前被乌克兰军队俘虏并遭受酷刑,[82]而乌克兰消息来源声称波兰士兵射杀了乌克兰医疗巡逻队并指责波兰人强奸和嗜血. [83]

当波兰人占领利沃夫时,一群从监狱中释放出来的波兰罪犯、民兵和一些正规士兵抢劫了该市的犹太人和乌克兰人部分,并虐待当地平民。[84]根据历史学家诺曼戴维斯的说法,波兰人杀死了大约 340 名平民,其中 2/3 是乌克兰人,其余是犹太人。[28]根据克里斯托夫·米克(Christoph Mick)的说法,在这些事件中只有犹太人被杀,而乌克兰人虽然受到敌对行为的影响,但没有被谋杀。[85]

根据波兰历史学家的说法,在战争期间,乌克兰军队在索科洛尼基对波兰人进行了大屠杀,500 座建筑物被烧毁,大约 50 名波兰人被杀。[86]在 Zamarstynow,一名乌克兰指挥官指责波兰平民支持波兰方面,并允许他的部队进行野蛮的房屋搜查,平民遭到殴打、抢劫、谋杀和强奸。在这些事件中,乌克兰军队还杀害了战俘。一天后,波兰军队处决了一群乌克兰囚犯作为报复。[87] [88] 1919 年 11 月 24 日,Bilka Szlachecka 村遭到乌克兰军队的袭击,被烧毁,平民遭到屠杀,45 名平民遇害,22 人受伤。[89]在 Chodaczkow Wielki,4 名波兰女孩被乌克兰士兵杀害,她们的尸体被肢解。[90]波兰调查这些暴行的特别委员会确定发生了更激烈的事件,但拒绝将这些事件归咎于乌克兰民族,将其归咎于乌克兰社会的一小部分人,主要是士兵、农民和所谓的“半-intelligentsia”,即乡村教师、军官和宪兵队成员。[91]由意大利和法国代表组成的委员会确定,仅在三个地区,除抢劫外,还有 90 起针对平民的谋杀案。许多教堂也被乌克兰军队亵渎。三个修道院的修女被强奸,后来被爆炸性手榴弹炸死。它们是人们被活埋的案例。然而,委员会还注意到,一些乌克兰村民隐藏了波兰人。[91]委员会负责人扎莫尔斯基建议监禁暴行的罪犯,同时根据现行法律与乌克兰民众建立友好关系。[92]

总体而言,尽管没有证据表明乌克兰人或波兰人在政府控制下对平民进行大规模迫害,但鉴于战斗暴行的准军事性质是由双方士兵或准军事人员犯下的。[93]

后果[编辑]

波兰 - 乌克兰战争 1918-1919。1919 年,以耶稣会学院为背景的 Chyrów(现代Khyriv波兰捍卫者。
波兰装甲列车Sanok - Gromobój和一名波兰士兵 Wiktor Borczyk 和他的儿子,1918 年。

大约 10,000 名波兰人和 15,000 名乌克兰人,其中大部分是士兵,在这场战争中丧生。[53]乌克兰战俘被关押在 Dąbie (克拉科夫)ŁańcutPikuliceStrzałkówWadowice的前奥地利战俘营

双方都对平民进行了大规模逮捕。到 1919 年 7 月,多达 25,000 名波兰人最终被关押在乌克兰的拘留营94]ZhovkvaZolochivMykulyntsiStrusivYazlovetsKolomyyaKosiv被拘留的波兰平民、士兵和天主教神父在冬季被关押在没有暖气的军营或火车车厢里,食物很少,许多人随后死于寒冷、饥饿和伤寒[95] [96]

战后,在 1920-1921 年间,超过 10 万人[97]被波兰政府安置在集中营(通常称为拘禁营[98]或有时称为集中营[99] )。在许多情况下,囚犯被剥夺了食物和医疗服务,有些人饿死、死于疾病或自杀。受害者不仅包括乌克兰士兵和军官,还包括支持乌克兰事业的神父、律师和医生。[100] 这些营地的死亡人数估计为 20,000 人死于疾病[101]或 30,000 人。[98]

战后,在外交和军事上支持波兰的法国人在对波兰非常不利的条件下获得了对东加利西亚油田的控制权。[102]

二战初期该地区被苏联吞并,隶属于乌克兰,当时乌克兰是苏联共和国。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虽然东加利西亚的波兰人口被重新安置到波兰,波兰的边界向西转移,但该地区本身在战后仍留在苏维埃乌克兰境内,目前形成了现在独立的乌克兰的最西部。

遗产[编辑]

尽管在乌克兰加利西亚军队中作战的 70 到 75,000 人战败,波兰领土被带回波兰,但宣布乌克兰国家并为之而战的经历显着强化和深化了加利西亚内部的民族主义乌克兰倾向。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来,加利西亚一直是乌克兰民族主义的中心。[103]

根据一位著名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公关人员的说法,波乌战争是 1918 年末和 1919 年初未能在基辅建立乌克兰国家的主要原因。在那个关键时期,加利西亚军队规模庞大、纪律严明,不受共产主义的颠覆,本可以使权力平衡向有利于乌克兰国家的方向倾斜。相反,它把所有资源都集中在保卫其加利西亚的家园上。1919年夏天,乌克兰西部军队在被波兰人压倒后仓促转移时,俄罗斯军队已经显着增长,加利西亚人的影响不再是决定性的。[104]

战争结束后,参加战斗的乌克兰士兵成为民歌的主题,他们的坟墓成为乌克兰西部一年一度的朝圣地,尽管苏联当局对纪念乌克兰军队的人进行了迫害,但这一地点一直持续到苏联时代。[105]

对于居住在东加利西亚的波兰人来说,波兰军队战胜乌克兰加利西亚军队以及该地区在外国统治 123 年后再次成为新重建的波兰共和国一部分的前景引起了极大的兴奋。在战后的几年里,像利沃夫这样的战斗人们铭记为波兰英雄主义和坚韧不拔的杰出典范。Łyczakowski 公墓的年轻捍卫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保卫城市而牺牲,例如Jerzy Bitschan ,成为波兰家喻户晓的名字。[106] [107] [108]

另见[编辑]

注释

2022年1月5日 星期三

去年九月,我拒绝了游览兵马俑的邀约

 沉雁视界 sunder 2022-01-03 


去年九月,我拒绝了游览兵马俑的邀约
|沉雁

都整整两年了,没想到西安疫情还重复着武汉的故事。更没想到的是,西安抗疫景况似乎比武汉还糟糕。虽然我一直都在关注西安,但又觉得疫情当前不便多言。所以,即便我有千言万语想说,我也按捺住自己。
关于西安出现的种种民生伤心事,我不想去一一述说。很多东西,我说得难听一点,都是命中注定。我不妨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
去年九月,我应友人邀约游览了北方部分城市和山水。大概是在910日教师节的样子,当晚10多人济济一堂在东来顺涮火锅。其中就有两位是西安的朋友,一位是长安大学研究古迹文化的青年教授,一位是西安市外专局小吏,他俩同时在北京出差,第二天他俩就要回西安了。席间,这两位朋友热忱邀请我去西安游玩三天。
外专局小吏说派专车和导游带我游览,他说:"西安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精华,十三朝古都,如果外宾不到西安,等于没到过中国"。他说得那个骄傲自豪的样子,就好像刚从华清池洗过澡才出来,一脸的妩媚灿烂。
古迹教授更是热情洋溢,他说:"我就是研究兵马俑的,无论如何你要去游览一下秦俑博物馆,我带你去,让你切实领略一下我们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秦俑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教授比小吏更加眉飞色舞,也许就像弗洛姆说的那样:"当你对一件事懂得越多,爱得也就越深"。教授说到动情处,眼神里似乎都有兵马俑在操练的影子。
其实,当时我还是挺心动的,心动的不是西安和兵马俑,我心动的是两位朋友的热忱邀约。但宁夏的朋友为我已经订好了第三天去银川的机票,我不能悔约。
当时我喝了两杯40年陈的牛栏山,情绪好像也调动起来了,我就对教授说:"你对秦俑研究得越深刻,你应该越忧郁才对,而不是这么骄傲自豪。"
教授和小吏,以及在场的所有朋友都懵了。
我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秦俑,是护秦的,而不是护秦人的,秦人的子孙后代没必要为秦俑感到骄傲自豪。十三朝古都不是什么十三朝文明史,而是十三朝奴役史。所以,一说起什么古都没必要喜形于色,那不是什么辉煌文化遗迹,那是那片土地上祖祖辈辈所受深重屈辱的记录。"
小吏有点不高兴:"秦皇汉唐是我们历史上最鼎盛时期,GDP遥遥领先世界第一。"
我:"鼎盛时期与百姓最悲惨时期都是同一个时期,那时全世界都比烂,GDP全靠数人头,只要人口足够多,别说种大豆高粱,就是每个人哈口气都是GDP世界第一。"
教授马上把话接上了:"是是是,这个你说的是事实。"
场面有点缓和了,一位友人的妻子是南京人,她笑了笑说:"我刚刚还想显摆我们南京是六朝古都呢,幸好我没说出来,照你这样解释,六朝古都也是丢人现眼的事。"
我:"是是是,那不是什么光鲜史。"
我还是继续:"在秦国的百姓叫秦人,秦人的本质是秦奴,修长城有你,交皇粮有你,鼎盛与你何干?秦人想过上好日子,就只能拼命做上秦俑,秦俑就是帮助秦1号收拾秦人的。如果秦人的后代还以此为荣,说明还没被收拾够。"
小吏终于垂头丧气:"我好像懂了,但一时还有点转不过弯来,回去还要消化消化。那我也就不勉强再邀请你了。"
我:"我非常感谢你的热诚邀请,下次有机会我一定来。"
教授哈哈大笑:"我研究传统文化不能像你沉雁这么研究,像你这样研究下去,不但拿不到课题,可能我至今还是个讲师。"
我莞尔一笑不置可否,心里在想,是讲师都不错了,不被开除就是阿弥陀佛。
这事儿过去好几个月了,我以为教授把我早就搞忘了。就在昨天下午,我突然接到一个显示西安移动的来电,我犹豫了几秒钟接了免提,原来就是这个教授打来的:"你说的太对了,秦俑是护秦的,不是护秦人的,我们长安大学这次是重灾区。"
放下电话我沉思了很久,我也知道一个小伙子饿极了出去买馒头挨了一顿暴打,我也知道一个小姐姐没吃没喝来大姨妈了也没人问津,我还知道很多小区的居民家里只剩两颗大白菜了,我更知道某些特殊家属大院一起在网上说"收到果品肉食蔬菜根本吃不完"。就连有家可居的市民都过得气若游丝,更遑论那些游离在城市边缘的打工仔了。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唯一担心的是,我们明天的生活是否对得起我们今天所承受的苦难。"
我也不想多说什么了,我只希望西安人挺过这次苦难后有所成长,不要再以"我们有兵马俑"为荣,不要一提起自己的"十三朝古都"就沾沾自喜。

三十年祭:苏联解体对中国的教训是什么?

  王陶陶 陶太郎 2021-12-27 

冷战结束苏联灭亡这么多年,中国人对苏联灭亡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然而,恕我直言,大多数中国人对苏联亡国的教训研究与其说是从中理解成败兴亡之鉴,不若说是为自己的政治观点背书。

左派学者将苏联灭亡归咎于苏联上流失去了红色联想和坚定信念,右派学者将苏联灭亡归咎于军备开支太高、对内压制太酷烈和体制太僵化,引发了发展迟滞。

但是这两派观点都脱离了现实政治的立场,仅仅是从特定历史事件中为自己的政治主张背书,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这样的看法显然是缺乏价值的。

对利加乔夫的疑问:左派的错误在哪里?

左派认为苏联灭亡的原因是因为戈尔巴乔夫丧失了红色信念,但这其实有一个疑问,为何戈尔巴乔夫和雅科夫列夫能够轻而易举地在苏联推动这种现在遭人唾骂的政策?为何利加乔夫这样的保守派和左派在当时遭到了抛弃。

利加乔夫,苏联晚期领导人,他坚决反对公开化,力主对西方强硬,维持斯大林式政策,但遭到党内孤立,最终失去影响力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即在1984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前,苏联就面临着严重的经济、财政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与西方的贸易恢复。最简单的,举一个最容易理解的例子。苏联财政的最重要来源是能源工业,但苏联石油的易采、高利润油田在1982年左右已经无多,剩下的油田都是高难度,迫切需要西方的设备和技术支持,而这些技术基本都被英美控制;天然气的管道运输同样如此,苏联本身并没有技术生产高难度的管道设备,只能借助西方企业的支持,但这些技术的专利都在英美手里。没有英美支持,苏联政府的钱袋子——能源工业发展将举步维艰,准确地说是根本没法发展。

1982年3月,在美国的技术限制下,苏联与日本联合开发的萨哈林岛(库页岛)石油项目被迫中止,原本日本提供技术、资金和设备,苏联以天然气做担保,但技术禁运使得开发难以为继。结果,苏联在这个预计每年获益40亿美元的项目中不仅未能获利,反而损失20多亿美元的宝贵硬通货,财政遭受很大损失(1980年的美元);1982年4月,在美国的制裁下,苏联寄予巨大希望的乌连戈伊天然气管道项目也被迫暂停,这个项目原本获得了美国企业、德国政府、法国政府和英国政府的支持,欧洲国家提供技术、设备和资金,以获取苏联的廉价天然气,科研使得苏联获得巨大的外汇收入和财政资金,美国情报机构很快跟踪到了这个项目,对其技术进行了严厉制裁,苏联人很快陷入困境,尽管后来被迫缩减规模并极力争取到部分西方国家支持而侥幸部分完工,但俄国人在这个项目中的财政损失非常严重。"

引进西方技术,对维持这个赚取硬通货的关键部门至关重要……如果开采难度越来越大,那么苏联将不得不在广泛的领域进口西方设备和技术,以在别的地方增加生产……据情报得到的苏联人工期,我们(中情局)估计他们在八十年代里需要进口至少1500万-2000万吨的先进钢管,他们还需要进口精密的勘测设备和油田所用的高负荷潜水泵,或许还需要气体压缩机的大马力涡轮机"(中情局1982年对苏联石油工业技术弱点的评估)[ 注:Peter Schweizer《 Victory: 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s Secret Strategy that Hastene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

没有苏联石油工业的发展,苏联财政就会难以支撑,苏联军人和公务员就会待遇下降,更为糟糕的是,苏联民众的福利补贴就会难以为继。这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记载,我不必累述。从1982年开始,由于苏联石油工业在西方的打压下步履维艰,苏联财政陷入巨大的困境,莫斯科被迫在公开市场上大举抛售黄金换取外汇,这个情况被中情局局长比尔凯西捕捉到了,他随即试图与南非协调抛售黄金,打击黄金价格,加重苏联政府的财政灾难。后来的解密历史资料显示,苏联之所以抛售黄金,目标是为了换取粮食和先进设备。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显而易见的情况就会出现:那就是苏联国有企业的负责人、部分苏联军人、苏联的公务员队伍和苏联的民众,基于个人经济利益,就会支持与英美媾和的政策,哪怕这个过程需要付出代价。

而且,随着里根打击下苏联财政状况的不断恶化,苏联朝野愿意为了付出的媾和代价越来越大,而戈尔巴乔夫的政策仅仅只是顺应了这种潮流。即,造成苏联朝野丧失理想,决定屈膝投降的原因不是苏共一两个高层的思想问题,而是苏联军官的房屋分配问题,苏联民众的衣食供应问题和苏联干部的待遇问题,这些具体的问题都随着里根上台后,美苏对撞愈演愈烈而越发恶化。如果阅览苏联晚期的高层政治历史,你会发现,在那个时代的高层中,戈尔巴乔夫的思想并不算特别激进,他本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官僚,或许存在一些天真的地方,但绝没有特定的思想可言。相比之下,比他更激进、更愿意迎合朝野投降思想的人大有人在。与之相应的是,利加乔夫(上图左)这样更加明智的保守派事实上是日渐衰落,支持者趋于凋零,因为他们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如果苏联不与西方妥协,如何改善军人、干部和民众日益下降的生活水平?"当戈尔巴乔夫为这些问题发愁时,他从苏联保守派这里听不到解决办法。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今天中国人眼里面目可憎的投降派雅科夫列夫(上图左)和谢瓦尔德纳泽恰恰当时给了戈尔巴乔夫和苏联朝野一个看似可信的答案,"通过与西方妥协,既可以减少军费开支,也可以寻求西方技术和援助解决当前的经济财政问题",所以这些人慢慢掌控了大权,成为了戈尔巴乔夫的亲信。

面对新的冷战,对于苏联灭亡的教训,一个中国左派迟早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怎么解决发展的问题?怎么解决财政的问题?中国的财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房地产和出口换汇,但这两个行业实质上是中国人口红利的结果,没有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人口,怎会有巨大的城市房地产发展空间?怎会有物美价廉的中国出口和外汇创收?从本质上讲,中国今天强大的经济和财政,乃是建立在人口红利的基础之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人口红利已然日渐枯竭,不管是否进行房地产管控,建立在人口红利之上的强大财政体系都将面临后继乏力的困境。与此同时,产业升级则需要一个良好的外交环境,尤其是与西方的良好关系,必须的技术交流才能维持,这是当前的客观现实。

不知道左派想过没有,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外交环境,如果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反过来,如果财政资源日渐萎靡,如果干部、军人、民众的生活待遇开始持续下滑,左派如何应对当年戈尔巴乔夫对利加乔夫的疑问,"你的理想很好,但现在财政缺钱,孩子们要吃饭,你说怎么办?"说实在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才是利加乔夫为首苏联保守左派失败的根本所在,他们始终没法回答这个问题。一个不能解决这个基本问题的意识形态,是无法维持的。左派必须永远记住,相当多的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中获益,这种获益使得他们深信与西方的交好符合他们的经济利益,这种认知将是他们未来需要应对的主要问题,尤其是经济下行、生活艰难的时候。

对雅科夫列夫的鞭挞:右派的错误在哪里?

相当多的中国右派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在于苏联领导人将大批的资源集中在国防领域、对苏联的经济管制过多、对苏联的社会管控太严厉。这些观点显然是为其政治观点背书,其意图不言自明。雅科夫列夫,苏斯洛夫地位的继承者,他力主自由化改革,力主对西方妥协,他认为通过这些可以改善苏联的财政危机和经济困境

不过,这些观点即便抛开其政治立场,实际上也是相当幼稚的。中国右派忽略了苏联体制的现实困境,那就是苏联体制从一开始建立,就处在外部国家的猜忌、敌视甚至进攻之中,面对巨大的威胁,苏联领导人几乎没有选择,他们只能将大量资源集中在军事领域,否则安全就无法保障;他们只能对经济施行管制,因为苏联不敢将经济仰赖于外界;他们只能对社会强化控制,因为敌人对苏联的颠覆无处不在。一个宽松、自由和非军事化的国家只能存在于和平时代,在对抗的国际环境下,作为实力更弱的一方,国家只能全副武装,强化管制,这是她仅有的选择。

雅科夫列夫最大的错误,就是他忽略了这个基本现实。他自认为基于自由主义的改革可以脱离残酷的现实制约,他天真的相信,一个放弃武装的超级大国能够通过自由获得敌人的怜悯,但事实上,这仅仅强化了盎格鲁撒克逊人趁机摧毁苏联的决心。在美苏对抗的背景下,雅科夫列夫推进的苏联改革和妥协,仅仅只是让苏联放弃仅有可以制衡英美威胁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地位,同时加剧了国内的动荡和混乱,最终带来了苏联国家的灭亡。从这角度看,右派对苏联灭亡的理解,实际上还不如左派。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利加乔夫远比雅科夫列夫更加高明,前者对后者推进之苏联改革前景的悲观得到了验证。

现实政治的视野:苏联对中国的真正教训是什么?

在我看来,苏联对中国的真正教训在于如下:①不要轻易低估西方尤其是美国,不要高估自身财政和经济力量的可持续性,一定要对新冷战时代特定红利消失之后随之而来的财政考验甚至颓势做好准备。在上世纪70年代,苏联领导人高估了自身能源红利和高利润石油工业的可持续性,将这种一时的财政、经济优势视为持久的天赋,进而高估了自身的力量,低估了美国的实力优势,推动了毁灭美苏缓和政策基础的外交攻势,导致了八十年代西方与苏联的决裂和更加酷烈冷战的到来,尤其是这期间苏联能源红利耗尽,自身财政危机开始凸显,大众经济利益受损,人心浮动,并最终失控。对此,苏联前总理雷日科夫和美国前情报总监罗伯特盖茨都具有相同的认知,在自己的回忆录《冷战亲历者》中,罗伯特盖茨无情地批评了苏联领导人的外交失误,他这样写道:"现在,苏联人必须为自己在70年代发动的世界攻势买单了,莫斯科将美国遭遇的短暂问题误当做是长期危机和致命缺陷,所以她采取了一个又一个强硬而果断的行动。

然而仅仅几年之后,随着形势的迅速转变,俄国人惊讶地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对她而言漫长而又残酷的对抗游戏,她必须动用自己的整个国家力量——并非只是军事资源——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历史证明,苏联获得的优势是相当短暂的,这与此前俄国人的预测正好相反,一场史无前例的残酷考验正等待着她。"
里根时代的罗伯特盖茨②苏联的城市化富裕削弱而非增强了国家在冷战中的承受力。
苏联就是最好的例子。1985年苏联财政遇到的困境和美国对苏联经济的打击,在苏联历史上并不罕见,但在斯大林时代,这并非一个不可逾越的考验。因为,苏联民众在斯大林时代是教育、生活水平相对低下的一代人,具有强大的痛苦承载力,能够随时默默无闻地忍耐一切苦难和艰辛,这足以使斯大林的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的环境中存活下来。
对此,著名军史学家李德哈特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曾经这样写道:"其实,俄国所以幸免覆灭,七分是靠长期遗留下来的原始状态,三分是靠苏联革命后一切技术发展的成就。这种看法不仅是指俄国军民的不屈精神——他们能吃苦耐劳,在物质缺乏的条件下也能坚持下去,而换做西欧军民,就会瘫痪下来。"(第十三章 入侵俄国)
一个具备现代工业却原始的国家,往往是最具有痛苦承受力的,阿富汗人能够坚持二十年战争,靠的并非现代意义的民族精神,而是艰苦环境下与生俱来的对苦难的麻木不仁,这种对苦难的麻木和忍耐才是阿富汗人最强大的力量。说起来,苏联的命运恰恰是中情局局长比尔凯西观察到的那样:"事实上,在我看来,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富裕起来的苏联民族相比斯大林时代更加外强中干,相比于1945年,1979年的苏联规模虽然更加庞大,却更加脆弱,其无法承受哪怕是1945年十分之一的苦难和挫败。这些衣衫靓丽的俄国人热爱享乐胜过尊崇纪律,他们相比于先辈是软弱怯懦的一代,也将是不堪一击的一代"[ 注:Peter Schweizer《 Victory: 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s Secret Strategy that Hastene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

"苏联是一个极有耐力的国家,在他的人民没有尝到过一点美好生活的滋味以前,苏联是不太可能出问题的。对苏联来说,最危险的时刻将会是国家经济已有相当改善而统治因为某种缘故稍见松动之时"——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1951年今天的中国年轻人对辛劳的承受力远远不如自己的先辈,在我看来,他们远远没有做好迎接一场冷战的心理和物质准备。我们必须意识到,促使苏联走向崩溃的,绝不是苏联的贫穷,而是苏联年轻人在接近富裕之后的突然再次稍微贫穷。今天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③全球化削弱苏联的经济安全而非强化了苏联的经济安全。

在斯大林时代,苏联工业基本做到了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尽管当时苏联经济情况极为贫穷,但是却能够避开西方的打击。但是,在缓和时代,苏联经济某种程度上融入了西方,苏联的能源市场仰赖于西方,苏联的工业体系脱离于西方之外,关键技术设备离不开西方支持。这相当于将自己的心腹敞开于英美的刀剑之下。这在八十年代里根时代的冷战高潮中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美国的制裁和打击,可以轻而易举地杀伤苏联的科技、财政和经济体系,进而破坏甚至重创这一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最后的结语
苏联在斯大林时代,能够与西方相持对抗,不落下风,但在巅峰1980年之后的十年,则在里根的打击下迅速崩溃,这实际上并不是偶然。就像罗纳德里根在上台前观察到的那样,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苏联尽管看似更加强大,但却拥有更多的敌人、更难以为继的财政体系、更依赖于西方的经济命脉和更加软弱不堪的人民,所有的这些都使得打垮苏联成为一件并不那么困难的事情,至少比苏联人自己想的更容易(罗纳德·里根1975年5月的电台广播《In His Own Hand》)。尽管苏联自身在当时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但时间最终残酷验证了这种看法,而这就是我们亟需认真看待的历史教训。

陆铿(1919年-2008年6月22日),号大声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陆铿
陆铿 1919-2008.jpg
大声
性别
出生1919年
 中华民国云南保山
逝世2008年6月22日(88-89岁)
 美国旧金山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别名陈棘荪
教育程度 中华民国重庆政治学校新闻专修班
职业新闻媒体人

陆铿(1919年-2008年6月22日),号大声,笔名陈棘荪云南保山人,新闻媒体人。

生平[编辑]

1940年毕业于重庆政治学校新闻专修班,曾任二战期间中国驻欧洲战地记者、《中央日报》副总编辑兼采访主任。1949年4月,因办《天地新闻日报》被下狱,为于右任阎锡山所救。1957年被打成右派判刑入狱,1975年获释。1978年4月底赴香港,与胡菊人创办《百姓》半月刊。

1982年公开评论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身体健康不理想不应连任总统,被中华民国政府列为不受欢迎名单。

1985年5月10日在中南海访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整理成《胡耀邦访问记》发表在同年6月出版之《百姓》半月刊上,后被中共引用为胡耀邦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力的罪证之一。

1990年因协助许家屯定居美国而遭中共拒绝入境。1994年7月至1997年8月,于《财讯月刊》连载〈陆铿专栏〉。1998年,于《信报财经新闻》连载专栏〈百姓为念〉。

晚年与刘宜良(笔名:江南)的遗孀崔蓉芝结婚,旅居美国旧金山。2005年患阿兹海默病,2007年3月30日获准以探亲名义返回云南老家居住[1]

2008年6月22日早上10点05分,因肺栓塞病逝于旧金山,享年89岁。

著作[编辑]

  • 《麦帅治下的日韩》:(南京)中央日报社1947年5月初版
  • 《风云变幻的邓小平时代》:(香港)百姓文化1988年4月初版;(台湾)前进出版社1988年8月初版
  • 《邓小平:改革舵手?历史罪人?》:(香港)百姓文化1990年初版
  • 《陆铿看两岸》:(台湾)远景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ISBN 9573905191
  • 《陆铿回忆与忏悔录》:(台湾)时报文化1997年7月初版,ISBN 9571323349
  • 《李登辉的最后抉择:陆铿忠言》:(台湾)财讯出版社1997年11初版,ISBN 9578390025
  • 《别闹了,登辉先生:12位关键人物谈李登辉》:陆铿、马西屏采访记录,(台湾)天下文化2001年10月初版,ISBN 9576219272
  • 《大记者三章:记者的精神与作为》:(台湾)网络与书出版2004年9月初版,ISBN 9572956744

参考资料[编辑]

  1. ^ 陳啟禮三人赴美殺江南[2007-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5).

参考文献[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

陆铿:胡耀邦访问记(全文)

记者陆铿(1919-2008): 陆铿:胡耀邦访问记(全文): 此文1985年6月1日在香港《百姓》杂志刊出,文章当时震撼海内外,国际社会极度重视中共领袖展现前所未有的开明形象。但这也成了胡耀邦的下台的一大"罪状"。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日下午三时半至五时半,中共...

记者陆铿(1919-2008): 陆铿:胡耀邦访问记(全文)

记者陆铿(1919-2008): 陆铿:胡耀邦访问记(全文): 此文1985年6月1日在香港《百姓》杂志刊出,文章当时震撼海内外,国际社会极度重视中共领袖展现前所未有的开明形象。但这也成了胡耀邦的下台的一大"罪状"。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日下午三时半至五时半,中共...

2022年1月4日 星期二

右派分子20年 朱镕基的“反党罪行”

 朱镕基

朱镕基性格耿直,说话没有顾忌,得罪了不少领导,“右派分子”的大帽子一戴就是20年。(图片来源:TIM SLOAN/AFP via Getty Images)

按:朱镕基看着那一张张记载他“反党罪行”的字纸,在火中迅速化为灰烬,没说一句话!

1998年3月,在担任中共国务院总理后的首次新闻发布会上,当一位美国记者问起那段“右派”经历时,一直侃侃而谈、与记者互动频繁的朱镕基,一下子变得表情非常严肃,然后,语调深沉的说:“这一段经历对我的教育是很深刻的,但也是很不愉快的,因此,我不想再提这件事情。”

http://cn.secretchina.com/news/gb/2022/01/04/993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