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0日 星期一

国军中正式骑步枪(下)

 抗战国军德械师士兵

抗战国军德械师士兵装备的中正式步枪和德式子弹盒(网络图片)

接上文:抗倭利器——国军中正式骑步枪(上)

短管设计

毛瑟标准步枪全长1.25米,枪全重4.08公斤,枪管长0.738米。

中正式主要的差异就是枪管缩短了0.138米,而短管设计是步枪的主流。

一战结束以后,步枪的使用范围已经缩小了很多。

其中百分之八十的作战集中在400米内,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也都在1000米以内。

也就是说,步枪有可能遇到的作战有八成是在400内,这个距离根本不需要如此之长的枪管设计。

至于400米以外的作战,实际上大部分步枪的有效射程也不过是600米左右。超过这个距离,射击精度就会差很多。

况且由于装甲武器和多人操纵远射武器(轻重机枪和轻型迫击炮)的发展,中远距离的杀伤主要由他们来完成,不需要火力薄弱的步枪手来完成。

而短枪管设计,对于武器在狭窄空间内的使用,减轻重量便于携带和减少生产的难度,都有重大的意义。

这也符合德军机械化步兵的需要,长步枪在车辆内部很难放置。

另外,步枪的制作,其中的重要难点就是在长枪管的制造。不但费工费时,而且很容易制造失败。

对于短管武器来说,它的杀伤力和长管步枪没有区别,射程也基本相当,短管设计也是未来突击步枪的主流,德国人又一次把握了这个步枪界的动态。

中正式采用这种设计,也是非常精明的。

操作简单 结实耐用

毛瑟式的结构简单,它的基本设计几乎是近代步枪的模板,世界很多国家的步枪,都源于毛瑟步枪的设计。

该枪结构简单,可以在阵前迅速拆卸维修。即使部分零件损坏,一个有经验的老兵也可以自己拆卸修理。

简单的结构,让其具有良好的耐用性。

从黄沙满天的华北,绥远,到炎热的广州,从冷天雪地的东北,到淤泥满地的黄氾区,中正式都完全能够适应战斗的需要。

其操作也比较简单,单纯从射击的训练上来说,没有太大的难度。

直到五六十年代,大陆和台湾也装备大量中正式步枪,主要用于民兵的训练。

缺点

射速较慢

相比世界其他的主力步枪,中正式的射速慢了一些。

它的射速是一分种10到15发,这个射速和苏联莫辛纳甘基本相当。

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国K98在和苏联步枪交手的时候,丝毫不落下风。

而德军凭借战术和装备的全面优势,初期造成了苏军严重的损失。直到苏联开始大量换装SVT40半自动步枪以后,步枪火力才开始和德军步枪火力相当。

但是,在和英国的10发装弹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和美国M1步枪交手时,毛瑟式大大占了下风。

尤其在对付后者时,毛瑟式射出一枪,往往遭到美军M1半自动步枪四到五枪的还击。二战西线战场,德军除了在飞机和火炮上大大占了劣势,在步枪火力上也远不如美英联军,只是依靠MG42机枪,勉强能在局部和美英大兵打个平手。

在中国战场,中正式在和三八式交手中,在威力和可靠性上都颇有优势,射程和精确度上也相差不大。但就射速一点来说,中正式射速不敌三八式,加上机枪火力的差距,中国军队在火力上很占了下风。

后坐力较大

由于威力较大,代价就是步枪的后坐力很大。

对于新兵来说,中正式并不容易训练,而且强劲的后坐力容易对新兵造成射击恐惧感。

实际上,国军士兵本来就训练不足,加上储备弹药本来就有限,实弹训练很少,造成国军新兵素质较差。

相比起来,三八式步枪采用小口径,后坐力小,特别容易训练。

二战时期日军新兵的射击技术普遍不错,据说有百分之七十可以达到优秀,可见三八式和中正式在对于新兵训练上的区别。

可以说,中正式或者毛瑟K98是比较完美的武器,缺点就这么多了。

生产和使用

八年抗战期间,中国一共生产了大约五十万支中正式步枪。

即使加上各地生产的二十多万支老式汉阳造,制式步枪生产一共不过八十万支左右。

这对于始终保持三百万以上正规部队的中国军队来说,自然是不够的。

相比起来,德国仅仅在二战期间就生产了七百五十四万零五十八支毛瑟步枪,几乎是中国的十倍。

而且,德国同时还要兼顾坦克,大炮,飞机和舰船等等的生产。

中国当时可以生产的只有步枪和少量机枪而已。

这除了中国的工业过于薄弱以外,还和日军战时封锁有关。

从战争开始,日军就全力封锁了中华民国的海上和陆上外援通道,中国在长达近二年的时间只得到二个美军师的补给。

同时由于日军进攻,各地兵工厂纷纷一再搬迁,这也严重影响了生产量。

当时中国的铬钢、钨钢等造枪必要钢材直到1939年才能少量生产,大部分仍然靠进口,一旦封锁,就必然造成原材料断绝,随着原料断绝就是生产的停顿。

可以说,中国兵工人员能够在这种恶劣环境下生产六十万支,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努力,是值得钦佩的。

在抗战期间,中正式的质量也是颇有不同。除了汉阳兵工厂和21厂生产的质量相当不错以外,其他工厂生产的中正式质量差别很大,颇有一些粗制滥造的产物。

抗战期间,经常有国军士兵抱怨:有效射程800米的中正式,在实战中能够打300到400米就是极限了,很难和日军对抗。

实际上,由于原材料和技术人员的差别。中国有一部分中正式的质量可以达到德军K98的水平,而有一小部分中正式最多相当于老套筒的水平,差别很大。

即便如此,抗战中的国军士兵如果能够扛上一把中正式步枪,还是很满意的。中正式也是抗战国军的主力装备。

随着抗战的结束,内战开始。

内战中,中正式仍然是国共双方的主力制式装备,三大战役中随处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朝鲜战争中,中正式表现平平,在美军装备的M1伽兰德面前全面落了下风。志愿军战士对美军伽兰德步枪十分喜爱,称之为八大粒,它能连射八发而且射击精确。到了朝鲜战争后期,中正式逐步被苏式五三式步枪替换,这也是大势所趋。

之后就是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的时代了。

淘汰

可以说,抗战时期国府使用中正式步枪作为制式枪械是非常睿智的。

毛瑟步枪的特点是非常适合当时中国士兵的需要的。

由于中国士兵的训练不足,素质不高,如果使用三八式之类杀伤力较弱的步枪,就需要较高的射击水平,必须击中躯干等要害部位。

而中正式步枪威力巨大,只要射中敌人,不死就是重伤,造成其失去战斗力。中国士兵射击技术差,就必然要求他们手中的武器射中敌人就造成严重伤害。就如同二战期间德军飞机的机关炮和英军飞机的机枪的差别,机关炮虽然不容易击中对方,但是击中就是重伤。

但是,由于战争和战术需要的巨大变化,毛瑟之类的手拉步枪无法适应现代战争对火力和压制能力的强烈需要,所以必然要被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所取代。

二战时期,毛瑟式步枪已经逐步被沃尔特公司的G43型半自动步枪取代。实际上G43半自动步枪是一款非常平庸的武器,各方面性能都是平平。它也能取代毛瑟步枪,可见手拉步枪被淘汰的必然性。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士兵很快全面换装了56式半自动步枪(仿苏联的西蒙诺夫半自动卡宾枪)和56式自动步枪(仿苏联的AK47自动步枪),淘汰了全部的手拉步枪。

结语

中正式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款全国范围的制式步枪,其意义是极为深远的。其在抗战中的作用,也是无需多做描述的。

抗倭第一名枪,当之无愧!

国军中正式骑步枪(上)

 抗战时,装备中正式步枪的国军德械师士兵

抗战时,装备中正式步枪的国军德械师士兵。(网络图片)

中正式步枪,是整个抗战国军装备最多的一款武器,也是在实战中有效的一款武器。

其巨大的威力和优秀的设计精度,曾经是一百多万侵华日军的恶梦。

历史

毛瑟系列步枪是对中国影响最为重大的一款武器,它不但是近代中国自己生产的第一款步枪,也是从清末到建国以来,生产装备数量最多的一款枪械。

中国人对德式装备的优良性能,一直有着相当美好的印象,对德式武器的仿制也有近百年的历史。

1865年(清朝同治4年),鸦片战争的惨败,让中国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洋枪洋炮和近代军火工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在当时名震一时的淮军李鸿章、湘军曾国藩和朝中权臣荣禄的合作下,首先开办了“江南制造局”。

1867年,江南制造局仿制出德国毛瑟11mm前膛步枪,这是中国自己生产的第一种步枪。这款毛瑟前膛步枪使用黑火药和铅弹头,威力惊人,是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强的单兵武器,中国仿造的起点很高。

1893年(光绪19年),由于世界枪械领域发生了重大的技术变革,汉阳制造局也开始模仿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款步枪——毛瑟M1888 7.9mm步枪,俗称79式步枪或者汉阳造步枪。该步枪已经具备现代步枪的全部特点,弹药后膛装填,五发弹夹装弹,后拉式步枪。该枪由于先进的设计,能够满足未来长达三十多年战斗的需要,它在中国直到朝鲜战争后期才完全退出现役。

1906年(光绪32年),仿造德国的M1898 7.9mm毛瑟步枪,使用7.9mm尖头弹。

1907年(光绪33年),仿造德国M1904 6.4mm毛瑟步枪。

1911年(清朝末期),江南制造局又仿制了一款优秀的步枪毛瑟M1896步枪,中国取名为“宣统三年式”步枪,口径为6.8mm。“宣统三年式”步枪做工非常细致,金属材质和木材都选择当时中国最好的材料。可惜随着军阀混战,各派军阀纷纷从各国进口新式装备,该步枪没有什么销量,最终停产了。

1912年(民国元年),又在M1904 6.4mm毛瑟步枪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当的改进,将其定名为元年式步枪,使用汉阳造的7.9mm圆头弹头。

1933年8月,中国将巩县造的元年式步枪改成M1898步枪,1934年正式制造,采用尖头弹。

1928年,国民政府以南方不足三十万之众,扫平全国一百五十万军阀部队,统一全国。之后1930年的中原大战,又击败各地强力军阀,消灭了他们的大量有生力量。

中国在分裂近二十年以后,终于实现了统一。

随着国家的统一,军队制式武器的统一必然是第一步需要做的事情。

当时中国,除了毛瑟系列步枪以外,还装备日,美,英,法,俄等10多个国家,超过30种以上的步枪。

这些步枪的口径有六七种,即使相同口径,使用的不同弹药也有三四种,也就是说,整个中国一共有超过二十种弹药在使用,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军工后勤系统来说,简直是无法忍受的噩梦。

于是,国民政府在当时德国顾问的帮助下,制定了详细的军事整编计划。

193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全国制式武器会议,决定以德国毛瑟M1924式步枪为模板仿制,使用7.92mm尖弹作为制式弹药。

该枪原是一战后的德国为了逃避“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军工的严格限制而简化的缩短型枪,源于M1898的成熟设计思路,毛瑟又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该枪是一款非常出色的武器,是世界步枪界的龙头老大——毛瑟公司的杰作。

在1930年代,德国总结一战的教训,决定打造全新概念的新式陆军。德国军工企业的研究生产重点在坦克飞机这些重武器的研发上,对于步枪的改进并不起劲,所以该枪在德国只有少量生产和外销。

以后德国陆军又将其修改,生产出了著名的毛瑟98K步枪(K98K——Karabiner 98 kurz的意思就是毛瑟1898式短卡宾枪。K的意思是Kurz,也就是德文“短”的意思。)

不过在1932年来说,该步枪绝对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优质武器,也很符合德国顾问打造中国快速步兵师的军事意图。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强烈推荐下,国民政府选用该步枪作为中国军队的制式武器。

定型以后,随即仿制。

国民政府当时最大的兵工厂——巩县兵工厂很快接受了德国方面的全部技术资料,并且完成了样枪的制造,掌握了该枪的制造工艺。

1935年8月国民政府将新枪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

1935年双十节,该枪正式开始大量生产。

抗战时,装备中正式步枪的国军德械师士兵
国军德械师装备的中正式步枪和德式子弹盒。(网络图片)

该枪的生产量很大,在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1940年,又对中正式步枪进行了改造。

改进以后,该枪总体比较接近德国K98,枪身更短,零件更少(94个零件),于1943年10月10日开始大量生产。

优点

强大的杀伤力

在二战各国使用的主力步枪中,毛瑟K98步枪是威力最强大的武器。

作为K98同系列的中正式,它的威力也是大得惊人。

在抗战战场,日军装备的主要是三八式步枪。该枪的射击精确,射程远,但是由于口径小,穿透力强。子弹很快穿透肉体,穿透处非常光滑,如果不是射中要害,一般只能造成中弹者的轻伤。

实战中,经常有国军士兵身中数弹,稍加包扎仍然持续作战的现象。

而中正式正好相反,其威力十分巨大。子弹在射中敌人时,会对中弹部位形成强大的冲击力,造成内脏的损伤。而子弹进入肉体以后,会发生变形和翻转,造成肉体内部巨大的空洞。实战中,被中正式射中的日军士兵,子弹入口是一个小口,出来则是一个大得吓人的伤口。日军中弹者非死就是重伤,即使射中非要害部分,也无法简单的阵前治疗,而是必须送野战医院,造成阵前减员。

优秀的射击精度

德军士兵经常称赞他们的K98步枪十分精确,基本做到指哪儿打哪儿。

二战中德军培养了大量的狙击手,他们使用的狙击步枪就是K98步枪。唯一区别就是配有一个ZF41或ZF42瞄准镜,使用配有4倍瞄准镜的K98狙击枪可轻松射杀400米处的目标,若选择6倍瞄准镜则可射杀1000米处的目标(一般狙击枪的射程大约800米)。

一把步枪可以作为狙击枪使用,这点就可以看出它的准确性。

K98的准确性主要来自于其整枪的优秀设计,另外就是使用了尖头弹。

不同于早期的圆头子弹,尖头弹的弹头轻,因此出速较高,其形状呈流线形,空气力学系数佳,因此弹道特性较好,不易受风向影响。

在抗战战场,国军有经验的老兵往往用普通的中正式(不加瞄准器),直接作为狙击枪使用,在战斗中杀伤了不少日军普通士兵。

尤其是在四川和云贵的战斗中,国军往往以复杂地形为依托,以少数单兵持枪在险峻地形狙击日军。日军往往拿这些狙击手没有办法,最终只能用步兵炮或者掷弹筒将其打掉。在有些极端情况下,甚至使用重炮和飞机。

(未完待续)

拯救了二战的美国午餐肉(上)

 1944年,艾森豪在视察美军101空降师

1944年,盟军欧洲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在视察美军101空降师。(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本篇谈谈二战时期的午餐肉,以及同中国抗战的关系。

新概念食品午餐肉

午餐肉到底是什么?是一种罐装压缩肉糜。所谓肉糜,就是被打碎的肉,混合淀粉、食盐、香辛料、亚硝酸钠和少量的水。

午餐肉罐头和传统的猪肉火腿罐头,是有很大不同的。最直接不同就是,猪肉火腿罐头是成块的猪肉,添加的东西很少,吃上去基本还是猪肉的味道。但午餐肉罐头则是肉糜,肉只占其中一部分,大部分是淀粉,吃起来是淀粉的味道。

美国历史上,压根没有午餐肉的概念。

美国人的饮食,以偏重肉类为主,强调肉类的纯粹和新鲜。介绍美国饮食的书中写道:美国饮食的特色是“粗狂实在”,食用新鲜的原材料,不靠添加剂,调味剂,食物保持原汁原味,烹调的过程不拖泥带水,无论是烤、煎、炸都没有很复杂的做工,也不讲究细火慢炖,没有太多的花俏装饰。只要放在盘子里的食物都能吃下肚里,痛痛快快、实实在在地吃个饱。美国食物的主要结构是一二三四制,如同三角形状,最主要的一是牛肉,二是鸡、鱼,三是猪、羊、虾,四是面包、马铃薯、玉米、蔬菜。

对于美国人来说,吃饭就是扎扎实实的吃点肉,其他都是搭配。一块优质的猪扒牛扒羊扒鱼排,比什么都重要。19世纪最后10年,美国经济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也有很大改善。对于一个勤恳的美国工人或者农夫来说,每天都吃一顿肉并不算什么。美国人每周吃一块优质的牛排,也不算是什么奢侈了。

遗憾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改变了一切。约四分之一的美国男性劳工失业,仅能依靠失业救济金维持全家最基本的生活开销。不失业的家庭中,收入也锐减了百分之四十。

对于很多美国失业家庭来说,一块面包、一些廉价的蔬菜就是一顿美餐。而且这些面包往往买的是隔天面包,这样可以便宜一些。当时美国时代周刊上写到:城里的孩子妈妈在码头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烂的水果蔬菜扔出来,就上去同野狗争夺。蔬菜从码头装上卡车,她们就跟在后边跑,有什么掉下来就捡。中西部地区一所旅馆的厨师把一桶残菜剩羹放在厨房外的小巷里,立即有十来个人从黑暗中冲出来抢。人们还看到,有人全家走进垃圾堆捡骨头和西瓜皮来啃。

平时的日子可以将就着过,但到了圣诞节、复活节、家庭成员的生日怎么办?美国的主妇们彻底犯了愁。原本这些节日都必须庆祝,吃一些新鲜的肉类。可是,现在连面包都快要吃不上,哪里有钱去买肉呢?

这种窘迫的悲剧,却让午餐肉脱颖而出。

地处美国明尼苏达州奥斯汀市的荷美尔食品公司(Hormel Foods,LLC),创建于1891年。这家公司开始是专门经营猪肉销售的食品企业,出售整猪、火腿和香肠制品。公司规模中等,并不算什么一流企业。

在20世纪初期,荷美尔食品公司在同美国肉类巨头的竞争中,逐步败下阵来。公司的董事们反复研究,认为几大巨头控制了美国传统的猪肉市场,荷美尔食品公司难以争取到大的市场份额,必须另外想办法。

此时,正巧遇上了1929年美国大萧条。企业领袖精明的看到了商机,尤其是公司创始人的儿子杰伊・荷美尔。

杰伊・荷美尔认为,这种困境之下,传统的猪肉销售必然遭受极大打击,却是低端猪肉商品的好机会。

猪的各部位价格不同,对于美国人来说,猪肩膀肉用处不大,一般以低廉价格销售。杰伊・荷美尔决定就用这种肉,制作成廉价的罐头销售。

杰伊・荷美尔认为,这种罐头是大萧条时期的救世主,一定会畅销。谁知道,这种叫做荷美尔五香火腿的罐头投放的第一年,在市场上遭遇惨败。

改变一个国家的传统饮食习惯是极为困难的,美国人根本不接受这种怪模怪样的食物。

况且,当时荷美尔五香火腿罐头价格虽便宜,却因使用猪肉较多,罐头比较贵,失业家庭仍然承受不起。加上罐头没有太多防腐措施,肉的颜色灰暗,看起来像腐烂的肉,让人一看就毫无食欲,几乎上不了餐桌。

最关键的是,自称为荷美尔五香火腿,其实里面压根就没有火腿。有些客户当作火腿肉买回去,一吃发现根本没有火腿的味道,下次就不会受骗了。

第一年的市场惨败,迫使杰伊・荷美尔进行改变。

杰伊・荷美尔认为首要的就是降低成本。

猪肩膀肉虽便宜,制造罐头也需要购买很多设备和工人投入,这样一来,猪肉价格的优势就被冲抵了。

考虑再三,显然只有一个办法解决。杰伊・荷美尔决定大量加入淀粉,猪肉仅仅占其中一小部分,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罐头成本。如此一来,罐头的热量很高,价格却为普通猪肉的三分之一,仅仅卖40美分。

至于保质期短,肉的颜色难看,只能用一个办法解决,就是加入亚硝酸盐。这可以大大增加保质期,还可以让肉保持一种鲜肉的色泽。自然,亚硝酸盐有毒,控制在微量即可保证大体对人体没有什么伤害。

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下面还要考虑改名字。本来就不是火腿,不能随便谎称就是火腿肉。公司向社会征集方案,同时也是一种广告宣传。最终,还是一个小演员肯尼思・达格纽(荷美尔公司副总裁达格纽的哥哥)提出了一个好创意。

他提出用“猪肩肉加火腿”(Shoulder of Pork And Ham)的缩写SPAM作为新产品的商标,获得了荷美尔公司100美元的奖励。

这种罐头也曾销售到中国,主要是作为西餐的材料。当时中国人吃西餐基本都是午餐,于是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午餐肉。重新包装且廉价的午餐肉投入市场以后,逐步被美国人所接受。

到了1940年,百分之七十的美国家庭曾经吃过午餐肉。

这种肉最大的特点就是便宜,远远低于鲜猪肉价格,还有猪肉的热量。很多美国失业家庭,就买这种标明为猪肉,其实是一种肉糜的廉价罐头回家。味道和真正的猪肉有差别,至少也是吃肉了。相比之前吃面包和廉价蔬菜来说,这已经是很大的享受了。

于是,午餐肉作为美国一种低档次的肉类代替物,开始流行起来。美国中产阶级社会和上流社会,也曾一度流行过午餐肉野餐,不过是偶尔尝个新鲜。这种罐头,基本还是在平民中流行。

午餐肉终究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商品。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步好转,午餐肉的销售量会剧减,甚至会逐步沦为可有可无的东西。

午餐肉罐头成为美军主力食品

战争改变了一切。

1937年,美国陆军认为全面的世界大战很有可能在几年内爆发,开始做军事上的备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备战的首要部门就是军需部。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基本没有准备。他们的主要武器不全,到了法国才开始补充,装备了大量的法制武器,其中诸如绍沙轻机枪之类其烂无比的武器。

好在美国国力惊人,他们后来者居上,为美国大兵提供了全世界最好的军队给养。在供应正常的时候,美国大兵每天除了肉类、面粉和豆类之外,还有土豆、梅干、炼乳、黄油、糖果和4支香烟。从1918年8月11日上午8:15的记录可以看到一个有代表性的日补给申请:125万个西红柿罐头、100万磅糖、75万个肉丁土豆罐头、60万个咸牛肉罐头和15万磅干豆。

除了这些战地补给以外,士兵随身携带一份应急口粮,包括:1磅罐头肉、1磅面包干、1盎司咖啡和3盎司糖,约1公斤重量。

只是,这些都是补给线稳定的情况下才能提供,而战时很难保证这点。在很多时候,士兵们只能吃着五花八门的拼凑军用食品。战争刚刚爆发时,由于没有准备,美国陆军紧急将生产于50年前的腌肉干送到前线。

美国水兵们对这种腌肉痛恨无比,认为他们是比德国鬼子更可怕的敌人。这种肉,在今天就是标准的僵尸肉。由于保存时间太长,腌肉坚硬无比,吃之前要用刀用力切成一片片,靠牙齿是不行的。

(未完待续)

来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