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日 星期日

《稻穗上的姑娘》就是这样诞生的

 作者: 

无论任何事情,只要一发疯,就刹不住车。

1958年8月2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位置,发表了一篇新闻报道——《东方红红遍天,一亩中稻四万三千斤》。报道中说,安徽省繁昌县峨山乡东方红三社放出了一颗惊人的大“卫星”:1.03亩稻田收获稻谷44367.13斤,平均亩产43075.9斤,创下全国水稻亩产新纪录。

那时候,全国农村都在争着放“卫星”,粮食产量从几千斤到上万斤,越报越高,牛皮越吹越大,简直如同一匹野马,收不住缰绳。其实谁都清楚,水稻产量一亩地充其量就几百斤。可最先大着胆子的人,信口开河喊出1000斤时,不但不被怀疑,反而受到上级的表彰。下面一看,原来粮食产量是可以用嘴吹的,这个谁不会呀,于是也大着胆子往上抬。开始还100斤200斤的增加,明明已经很吹牛了,却被批评为小脚女人,步子迈得不大。下面一些善于窥测领导意图的基层干部,已经知道上面的意图,需要的只是数字,而非真实产量。索性变得犹如拍卖场上轮番竞价,有带头喊2000的,就有不怕事喊3000、5000的。就这样接二连三的喊下去,只看谁的胆子最大,牛皮吹得最响。

先是1958年8月上旬,就是那个湖广填四川很出名的湖北省麻城县,它下面的麻溪河乡建国第一农业社,在当地的报上说,他们的早稻亩产36956斤。省里听说后,专门派出验收团下去验收,领队是当时分管农业的省委副书记。新华社湖北分社摄影记者于澄建和文字记者,也跟随验收团来到麻溪河乡采访报道,并拍摄了一张载入史册的造假照片。

欢悦在早稻卫星上

于澄建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到达建国第一农业社后,我除了向社干部了解高产的有关情况外,还和群众多交谈,他们告诉了我很多有趣的材料,这些材料,构成了我拍摄这张照片的主要依据。如他们说“这块田的早稻长得又密又厚,就像沙发似的”,“放个鸡蛋在上面滚也掉不下去”。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想我们应该用群众所喜爱的生动的表现方法来拍摄,于是我就在群众的启发下,让四个活泼的孩子站在稻穗上跳动,以显示稻穗的厚和密并富有沙发似的弹性。

正当四个孩子快乐地跳跃的时候,我拍下了这张照片。拍摄时间是下午四时左右,阳光很好。由于拍摄距离较近,虽用了1/125秒还嫌慢,所以右边两个孩子因跳动而稍显模糊,但有人说这样正可以表现动感。另外,我也拍了一张两个小孩用鸡蛋在稻穗上滚动的照片,但因鸡蛋太小,而且鸡蛋的颜色和稻穗的颜色相近似,所以表现得不突出,没有成功。但后来我想,要是当时用几个大西瓜在上面滚(反正掉不下来)那效果可能就要好些。

这是于澄建在谈他的拍摄经过和摄影体会,显得那样津津乐道。我们想知道的是,于澄建在拍摄时,知道不知道他这是在造假?

于澄建当年27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面对“卫星田”,仅凭常识就能知道是在公然造假。但他在之后接受采访时却说,他确实不知道是在造假。因为在他去拍摄之前的8月初,新华社就已经对这个“卫星田”做过报道,题目是《人民就是创造奇迹的神仙建国一社创早稻亩产36956斤记录》。文章说,根据实测结果推算,平均每亩有768万穗。经过推算,产量就出来了。

于澄建的意思是说,因为新华社已经报道过了,所以他就相信了。

这根本就是在说谎!

其实当时的情形,谁都知道是在造假,从农民到社干部,从验收团到新华社记者,只要看一看周围的其他稻田,就知道这块密不透风的稻田,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假象。这就如同安徒生童话里的皇帝的新装,谁都不敢说破,说破就是右倾。既然环境如此险恶,那就大家一起造假吧。

于澄建拍摄的造假照片,以《欢悦在早稻卫星上》命名,首次刊登在当年8月15日的《人民日报》第一版,用虚假的图片印证了亩产三万斤的神话。这也使它成为新中国有史以来影响力最大的造假照片。

很快,湖北麻城水稻亩产36956斤的消息,经过报纸、电台迅速传遍了海内外。这让安徽省繁昌县的领导坐不住了,心想别的地方既然可以胆大妄为,胡说八道,我们又为何不可以跟风造假?

距于澄建的造假照片发表仅仅一个星期,1958年的8月22日,《人民日报》便在头版位置,刊登报道文章《东方红红遍天,一亩中稻四万三千斤》,宣布安徽省繁昌县峨山乡东方红三社放出了一颗惊人的大卫星:1.03亩稻田收获稻谷44367.13斤,平均亩产43075.9斤,创下全国水稻亩产新纪录。

人民日报对此发表评论《向安徽人民致敬》。新华社摄影记者戈永坤也步于澄建后尘,跑到繁昌县,拍摄了一幅《稻穗上的姑娘》,刊登在《中国青年报》、《繁昌报》、《安徽日报》、《人民画报》上。

照片《稻穗上的姑娘》叫彭可秀,时年16岁。她后来回忆说:1958年,全国都在争着放“卫星”,粮食产量从几千斤到湖北麻城的36956斤。获知这个消息,繁昌领导坐不住了,要求下面放出更大的卫星。于是“几十万棵稻穗一夜之间移栽到了一丘田里,密不透风。为了防止稻穗倒伏,还从山上砍来近千斤元竹,替稻穗搭上架子。”

8月17日下午,彭可秀和三百多名社员,带着收割工具被派到指定的卫星田等候。天黑下来后,卫星田里亮起了一长串从县城接过来的电灯,县广播站搬来了手搖唱机。一会儿功夫,歌曲《南泥湾》、《大生产》就响了起来。在音乐声中,干部一声令下,大家就开始收割了。彭可秀和三百多人挤在一亩田里,肩挨肩,脚踫脚,割下的稻子像山一样堆在田里,没法下脚。直到第二天下午7点多才结束。

彭可秀说:“割稻时,人太多了,人踫人,很费力。到第二天上午9点多,我太累了,就放下镰刀歇一歇。不知是谁说这稻子太密了,恐怕能坐人了。我那时年轻,活泼好动,就一边按住一个小姐妹的肩膀,坐上了稻穗,坐在上面就像坐在草堆上一样。这时有人喊来记者照相,我高兴得笑起来,真没想到。”

稻穗上的姑娘

新华社摄影记者戈永坤拍摄的《稻穗上的姑娘》,就是这样诞生的。

收割结束后,经过现场过秤,产量还不到4万斤,于是又找来了小学师生一百多人,帮助捡稻穗。第三天下午,有干部宣布:“一亩零三厘中稻收了44000多斤,亩产43000多斤。”

在这场收割行动中,上上下下数百人,毫不遮掩地共同造假,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超过湖北麻城的全国最高产量。

因为湖北麻城的亩产是36956斤,安徽繁昌要比它高,就只能采取更大的造假行动,一鼓作气地放一颗更大的卫星,最终使亩产量达到了43075.9斤。

数字精确到两,让全国人民都领教了安徽繁昌峨山乡一丝不苟的造假精神。

2024-03-02

中台两国健保,差距有多大?


硬核真相:中國醫保的天花板上海 VS 台灣健保,差距有多大?能複製嗎?(精剪版20240303第1379期)

千變萬化的飛俠: 笠木一香 Ichika Kasaki

千變萬化的飛俠: 笠木一香 Ichika Kasaki:  

驗證: 他們埋怨其他人不去接種新冠疫苗,然後他們「猝死了」。 26個人因新冠病毒宣傳和虛假資訊死亡

光明會 錫安長老會 聖羅馬帝國和NWO 及森遜密碼驗證: 他們埋怨其他人不去接種新冠疫苗,然後他們「猝死了」。 26個人因新冠病毒宣傳和虛假資訊死亡:  WILLIAM MAKIS 醫生,醫學博士: 宣傳系列 - 他們埋怨其他人不去接種新冠疫苗,然後他們「猝死了」。 26個人因新冠病毒宣傳和虛假資訊死亡 如果你接種了一種你認為是 99%有效的疫苗,那麼要求其他人也這樣做是絕對無理取鬧的,然而就是有很多人相信

COVID-19在中共实验室制造“铁证如山”

 铁证如山!COVID-19在中共实验室制造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303/2025438.html

李冬琪报道/据《华盛顿时报》报道,本周,罗格斯大学的一位教授向联合国表示,COVID-19可能是在中国实验室故意制造的,另一位专家称这一观点已有“铁证如山”。

李冬琪报道/据《华盛顿时报》报道,本周,罗格斯大学的一位教授向联合国表示,COVID-19可能是在中国实验室故意制造的,另一位专家称这一观点已有“铁证如山”。

《华尔街日报》援引了罗格斯大学分子生物学家理查德·H·埃布赖特的观点,称导致全球大流行并造成数百万人死亡的病毒可能是在中国武汉病毒研究所制造的。

埃布赖特援引了2018年的文件,该文件显示该实验室正在研究这一问题。他在《纽约时报》前编辑尼古拉斯·韦德的报道中表示,这份文件“将基因组序列提供的证据,从‘值得注意’提升到‘证据确凿’”。

该文件披露了一个名为Project DEFUSE的资助提案,旨在研究可能传播给人类的蝙蝠冠状病毒。这个提案没有经过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批准,也没有得到资金支持。

尽管如此,关于这项研究是否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仍存在猜测。DEFUSE计划还提议修改蝙蝠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引入“人类特异性切割位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技术与一些生物学家认为可能在制造全球卫生危机中起作用的冠状病毒相似。韦德断言,最终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冠状病毒的基因结构表明,“该病毒是在实验室中诞生的”。

生物学家理查德·H·埃布赖特(Richard H. Ebright)称,COVID-19病毒可能是在武汉病毒研究所制造,如今证据从“值得注意”提升到“证据确凿”。(美联社

美情报报告:中共正大力发展生物武器解放全人类

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 (CDC)冠状病毒微观视图2(16:9)
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 (CDC)冠状病毒微观视图(Getty Images

根据一份开源情报报告,中国正在透过应用于军方的细菌战计划来提升其国内的军民两用生物研究能力。

据《华盛顿时报》报导,一个研究中共生物威胁的智库发表一份报告称,最近的病毒学研究表明中国现在能够国内开展自己的,双重用途的病毒学研究议程,而无需国际投入或国际考量

报告称:中国现在拥有强大的国内能力,为中共提供一系列针对对手的不对称选择。

此前,中国需要进行密集且有针对性的国际合作,以获得其病毒学和纳米技术计划所需的技术和专业知识。报告称,最近的证据表明现在情况已完全不同。

中共生物武器的战略

中共生物武器的发展被许多情报和战略分析家所掩盖,转而关注中共大规模的常规军事建设。然而,报告称,中国在军事上仍然落后于美国及其盟国,但其生物武器的发展提供了重大的不对称优势。

报告称,中国发表的研究显示,中国正在继续进行西方禁止的病毒研究,如导致新冠(COVID-19)的病毒SARS-CoV-2,该病毒在全球疫情期间导致数百万人死亡。继续对进行高风险病原体研究,这是中共的一项重大的战略。

报告称,到目前为止,中国最近的SARS-CoV-2研究尚未与目前的疫苗、治疗、预防或诊断相关,这引发了人们对该病毒用于军事目的的可能性的质疑。

报告称:这项工作仍在继续,包括在武汉本身,这一事实可能表明,有更广泛的战略逻辑来支撑着,这种持续的高风险病原体研究。

14日,北京化工大学软物质科学与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对引起COVID-19的病毒SARS-Cov-2进行了高风险实验。进行实验的研究人员表示,从穿山甲中分离出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导致人源化小鼠100%死亡。

报告称:研究人员随后试图在2024124日的新版本中消除报告中的致命语气,试图证明他们的研究作为疫苗或药物开发研究方法的合理性。

而该校在2021年海外人才招募公告中表示,其工作包括把产学融合、军民融合作为重点发展机会

去年八月,美国情报部门称武汉理工大学是新冠病毒爆发的潜在来源之一,该校的一组科学家在一篇期刊文章中表示,他们的工作创造了一种对老年小鼠具有极高致死率的新型冠状病毒。该病毒也有可能感染人类。

中国纳米生物技术与军事有关

报告称,中国的纳米技术研究也与军事能力有关,包括纳米医学武器化、微型机器人和自主武器。报告称,这些武器包括用于生物战的纳米生物资讯学、纳米网络生物武器、秘密暗杀和有针对性的生物战

报告称,这些能力有可能从根本上、不可逆转地改变中国下一代军民两用研究的性质国家有意将双重用途病原体研究和纳米技术列为优先事项,这让人们能够深入了解北京在哪些方面评估自己的独特优势,和评估对手存在哪些弱点。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所,最近开发了一种智慧”DNA分子纳米机器人模型,用于靶向药物输送,具有潜在的生物武器用途。

报导称:纳米机器人以如此精确的方式,将生物制剂直接运送到目标细胞的能力,也可能具有双重用途,特别是考虑到[合肥研究所]和中国军方之间已建立的联系。

五角大楼研究高科技战略

作为利用先进技术战略的一部分,五角大楼国防科学委员会正在努力开发新的战略武器和能力,为美国军事的持续作战主导地位提供不对称优势。

委员会在去年11月公开的一份执行摘要中,概述了该策略,并提供了一些有关这项秘密工作的线索。

委员会主席埃文斯(Eric Evans)在总结中表示,战略选择工作小组已转变为新的常设DSB小组委员会,专门负责新武器和作战能力。该小组委员会将研究有效的系统,以增强军队威慑涉,及盟友和伙伴的局部冲突的能力,并在威慑失败的情况下,以最低成本赢得这些战争。

工作小组考虑了先进的水下资产和作战概念、太空资产的新用途、电子战新对策的开发、网络武器的使用,以及涉及对手使用反措施破坏美国主导地位的空中、太空、海洋和网络领域,埃文斯先生说。

负责研究和工程的国防部副部长舒(Heidi Shyu)于去年105日发布的一份战略选择备忘录指出,新的小组委员会负责开发利用太空系统、网络战工具、电子战武器,以及更好的后勤和供应系统的新用途来应对战略威胁的方法。

她说,一个新的重点领域是快速收集和使用战略反情报

战略反情报是针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外国情报机构,这些机构在秘密实现军事目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压制这些机构的一种方法是使用战略欺骗,或在机构内部进行秘密招募。这一策略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美国反情报官员的提倡,但在很大程度上遭到情报机构官僚的反对,他们认为反情报会使他们的间谍行动和网络变得复杂。

新的DSB小组委员会关注的其他领域,包括五角大楼模糊定义的针对特定地区和具体情况的综合威慑。利用无人机和其他高科技的先进水下作战和反潜作战也在研究中。

最后,该委员会也在研究升级门槛和敌人的行为规范,以及阻止军方所谓的灰色地带战争(低于实际战斗水平的冲突)中的胁迫性和恶意活动


2024年3月2日 星期六

2024東京改裝車展:從昔日的非法群聚,到如今日本自豪的文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每年初舉辦的汽車展覽活動「東京改裝車展」,疫情前曾吸引超過30萬名參觀民眾,可謂車界一大盛事。其主題自始至終仍為「改裝車」。如今,這已不僅是日本獨有的休閒嗜好,亦受到來自美國與亞洲的關注。以往曾被視為非法改裝,如今已轉變為一種在全世界皆足以自豪的文化。

文:廣島健太郎

各大車廠亦矚目以待的改裝車盛典

改裝車盛典「東京改裝車展」以千葉縣幕張展覽館(幕張メッセ)為會場,在今(2024)年的1月12日至14日舉行。此活動由日本改裝車雜誌的先驅《OPTION》的創辦人稻田大二郎所發起,1983年首次以「東京刺激車展」(東京エキサイティングカーショー)的名稱開辦,算是新年初始的經典活動。雖然2021年曾因疫情而取消,今年再度舉辦,已迎來第42屆。

以往是非法改裝車群聚的活動,亦曾引起警方關注。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如今國內外車廠也參展,使其成長為可與東京車展(現稱Japan Mobility Show)相提並論的盛事。

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亦逐年增加,獲公認為全球頂尖的改裝與訂製車展之一,此「日本改裝車展」與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SEMA汽車零配件展齊名。

東京改裝車展從首屆開始至今,歷經許多成長與發展,因此當回顧這接近半世紀的時間,不可不談的是日本改裝車文化的成熟過程。反過來說,東京改裝車展一直以來都是作為一面「明鏡」而存在,最直接且濃烈地顯現出當時日本的改裝車文化。

改裝車文化之起源

日本的改裝車文化可以追溯至1970年代。當時由於小型賽車激起熱潮,例如時常改裝Nissan Sunny、Toyota Starlet與Honda Civic等車輛並同場競技。年輕車迷們受到啟發,開始模仿這些賽車來改造市售車,這被視為日本改裝車文化的起源。

當時只要安裝比標準尺寸更寬的輪胎都會被視為非法改造,可能會被警察取締。然而,車主們仍躲避警察的監視,繼續享受改裝愛車的樂趣,降低車身高度,更換化油器與排氣管,若有需要,甚至會動手修改引擎。

最主要的目的在於「讓車跑得更快」,因此「增加馬力」被視為日本改裝車文化初期的共識。這個觀念至今仍根深蒂固地存在於業界深層。

日本的改裝車文化以地下文化的姿態誕生,進入1980年代迎向爆發性熱潮的初期。專門討論改裝車資訊的雜誌,如《OPTION》與《CARBOY》等開始發行;而在漫畫界,《週刊少年Jump》雜誌上開始連載《汽車醫生》(譯註:よろしくメカドック),甚至被改編成電視動畫。儘管尚屬非法,但車輛改裝這個行為逐漸地為世人所知。

此外,在現實的改裝車世界裡,渦輪增壓技術已然成熟,足以大幅提升馬力,基於市售車輛的引擎調校限制,過去的馬力極限大約只能到達300匹,後來逐漸提高到500匹,甚至600匹也不再是夢想。

然而,追求馬力必然導致引擎損壞。儘管使用渦輪增壓進行調校,最初完全處於嘗試階段,隨後在全國各地的改裝車店家之間,主要在測試極速的領域不斷反覆進行實驗與修改,進入1980年代後期,速度與可靠性終於可以兼得。

GettyImages-1246195889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R32型GT-R的問世以及受惠於法規放寬所帶來的好處

日本的改裝車文化有兩個重要的轉捩點,其一為1989年推出的R32型Skyline GT-R(Nissan)。在標準狀態下(市售規格)即可以產生自主規範上限的280匹馬力,僅需輕微改裝便能達到400匹馬力,擁有遠遠超過以往日本國產車的潛在性能。

這當然讓改裝車業界興奮不已而充滿活力。改裝製造商積極地開發各種零件,使用這些零件的改裝車廠在馬力與速度上展開競爭。同時,改裝零件的精密度與耐久性顯著提升,改裝技術亦高速進步。其成果就是讓800匹或1000匹馬力的車輛成為常態,這在數年前仍難以想像。

總而言之,以引擎調校為核心的日本改裝技術,在R32型Skyline GT-R時代有了飛躍性的成長。

另一個轉捩點在於1995年日本接受美國的要求,鬆綁汽車零件規範與相關車輛法規。車主只要滿足最低限度的法規要求,包括更換零件等改裝全都合法化,這樣的時代終於來臨,因而讓改裝車市場迅速擴大。更多的車迷毋須擔心警察的監控,可以更輕鬆地享受改裝。改裝車的環境至此終告完備。

此外,法規的鬆綁亦促進改裝類別的細分化。當時,一般認為改裝是為了「增加馬力與追求速度」,但情況已不再如此單純。

將空力套件與大口徑輪框裝上Crown(Toyota)、Cima、Cedric和Gloria(Nissan)等車輛,並降低車身到極限的「VIP Sedan」改裝風格;或是以廂型車為基底,在前後加裝巨大擾流板的「Vanning」改裝風格。不追求馬力與速度,而是對於外觀的堅持,這樣的改裝類別可以說是細分化後的實際案例,一般都被歸類為車輛的客製化或附加裝飾,但若從廣義來看,這些當然也屬於改裝,亦有專門的雜誌發行。

其後出現輕型高頂旅行車的改裝風潮,例如改裝Wagon R(Suzuki)與Move(Daihatsu)等車輛,以降低車身到極限為目標;或是將動漫角色繪製在整個車身的「痛車」改裝風格;以及採用美國流行的日本車改裝手法的「USDM」改裝風格,全都掀起大風潮,豐富了日本的改裝車文化。目前,改裝風潮從多功能休旅車(譯註:稱為MPV或Minivan)轉向SUV。

此外,本文接下來將談到依據不同的行駛地區所分類的改裝類型。從久遠以來便存在的競速場地──東名高速公路開始,1990年代以後則移轉至首都高速公路的灣岸線,測試改裝車的極速;以及分佈在全國各地的知名街頭0-100公尺加速時間測試場地。這些場地的共通之處在於,改裝車迷都喜愛提升馬力的引擎調校。

山道競速一直以來都是大受歡迎的改裝車競賽場地,當談及日本的改裝車文化之際,無法不提到的便是已成為世界級風潮的「甩尾」。在改裝方向上,反應靈敏的引擎特性比起強大馬力更受歡迎,為了提高過彎能力,重點放在強化底盤與升級煞車系統。

因為通常在公共道路上進行,毋須贅言地,這些競速活動都是違法行為。由於無視交通法規的競速,產生極為擾人的噪音,或是最終波及一般車輛而引起致命的交通事故,這些情況屢次受到媒體報導,逐漸演變成社會問題。在了解日本改裝車文化之際,這些負面狀況也是不可忽視的事實。

此數年來,在賽道上的競速活動屢現盛況,為了減少1/1000秒的時間,進行極致的車輛調校。調教引擎主要是為了取得強大馬力與反應靈敏的平衡;車體則在確保剛性的同時,追求徹底的輕量化;為了提高操駕穩定性,亦重視透過安裝大型空力套件以改善空氣動力性能。

迎向改裝車文化的未來

另一方面,日本的改裝車業界也面臨著逐漸侵襲而來的電動車浪潮。過去主要以燃燒汽油來獲得馬力的引擎=內燃機作為改裝對象,但在不遠的將來,內燃機很可能會被電池與電動馬達取而代之。

在不久的將來,當真正的電動車時代來臨之際,日本的改裝文化是否將會宣告終結?答案當然是「NO」。

這是由於製造車廠與改裝車廠將攜手合作,確保對於新型動力單元的改裝技術之故。即使是電動車,對於標準規格的車輛而言,例如底盤與內外裝的改造,仍有十足的改裝空間。相較之下,懷抱改裝熱情的車主減少,對改裝車業界來說才是重大打擊。

日本的改裝車文化始於提高馬力與追求速度,但隨著時代變遷,變得更加多樣化,增加新的詮釋,並擴展改裝的範圍。即使一開始看似難以掌握,但若能洞察其中本質,重點盡在「建立出一個可以讓眾多車迷自由享受車輛改裝的環境」。

在日本,車輛的改裝已獲廣泛認可,所以可能不會太注意此點。然而,當我們將目光轉往世界之際,可以看到擁有類似環境的國家可能僅有美英兩國;在歐陸方面,相較於個人改裝的層次,傳統上還是以由製造車廠主導開發的完整車型為主;而亞洲各國,包括新興的改裝市場中國,在富裕階層之外,改裝車文化實際上尚未普及。

由此看來,廣泛的一般人即能享受其樂趣的日本改裝車文化,在全世界也相當罕見。如同江戶時期的相撲與歌舞伎,日本改裝車文化已經跨越昭和、平成與令和,持續了近半個世紀,成為大眾文化。即使經過200年的時間,日本的歷史似乎仍踏著自己的步伐反覆前進。

作者介紹:供職於株式會社三榮。擔任擁有40多年歷史的改裝車雜誌《OPTION》總編,兼任車迷雜誌《ManiaxCars》總編。擁有的愛車包括科爾維特硬頂敞篷跑車CY25E、PRO Box Wagon NCP58G、福斯Polo9N、Skyline turboRS DR30、March Super turbo EK10等。

本文經《nippon.com 繁體字》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原標題:車迷萬眾矚目的一大盛事「2024東京改裝車展」盛大開幕:放眼全世界皆足以自豪的日本「改裝車」文化之歷史與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