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张立义
张立义 | |
---|---|
![]() 张立义全家福 | |
出生 | 1929年11月7日![]() |
逝世 | 2019年6月12日(89岁)![]() |
效命 | ![]() |
军种 | ![]() |
军衔 | ![]() |
部队 | 黑猫中队 |
配偶 | 张家淇(1956年-1965年;1991年4月-2003年) |
张立义(1929年11月7日—2019年6月12日),男,江苏南京人,中华民国空军军官、飞行员,空军官校30期毕业,后来加入中美合作的黑猫中队,驾驶U-2侦察机,在1965年1月10日夜间进行个人第5次侦照任务时,在中国大陆的内蒙古包头上空被解放军使用苏联制SA-2型地空导弹击落。[1]
生平
1929年11月出生于江苏南京。父亲在南京大屠杀中被日本侵略者杀害,后随母亲颠沛流离到重庆。1943年,小学毕业后考入位于四川灌县的空军幼年学校第四期,随学校迁往台湾东港后,又升上了岗山空军军官学校,1951年毕业后前往美国受训,成为中华民国空军第一批F-84喷气战斗机驾驶员。
1956年与交往数年的张家淇结婚,二人育有二子一女。因为技术精湛,表现优异,张立义多次受到蒋介石、蒋经国的接见。更于1963年再次前往美国接受驾驶U-2的培训。回台后,加入黑猫中队,为美国中央情报局执行侦察中国大陆的秘密任务。
1965年1月10日18点整,张立义驾驶3512号U-2飞机,对大西北核基地进行夜间红外线照相侦察。当晚9点30分,解放军空军地空导弹一营在内蒙古萨拉齐将张立义的飞机击落,张立义因而成为第四名被大陆击落的U-2飞行员。被俘虏后,张立义受到优待。在空军医院治疗伤病后,一直软禁在空军招待所。1月12日,《中央日报》报道:“空军少校张立义不幸于10日夜驾U-2侦察机到大陆执行任务时殉难。空军总司令徐焕升上将特于11日午间专程前来亲向张少校夫人张家淇女士及其子女和岳父母等慰问。”当时,张立义最大的女儿仅有7岁,最小的儿子刚出生不久。蒋经国亲自前往张立义家中慰问时,特地责成空军为张立义建立“衣冠冢”,安排张家淇进入中华航空公司工作,并在台北为张家淇母子专门盖了一栋小楼。于八年后,1973年与第二任丈夫何忠俊结婚,婚前定下协议:“如果张立义有朝一日回来了,她要和前夫复婚。” ” 1970年,张立义在软禁5年后被释放,回到祖籍南京,与母亲、兄妹重逢。张立义先在农村当农民,1975年6月进入南京钢套厂任三级钳工,1981年3月调任南京航空学院实习工厂实习组副组长。1982年8月26日,《人民日报》首次报道张立义、叶常棣被俘的消息,并公布说拟批准二人回台湾探亲。[2]
1982年11月10日,“二只黑猫”张立义、叶常棣进入香港,等待中华民国政府的入境许可,但中华民国政府担心他已被“中共思想改造”,而拒绝二人入境。在香港等待了近半年之后,进退两难之际,美国中央情报局伸出援手,在二人没有任何正常入境美国手续的情况下,由美国中央情报局派专人前来香港安排张立义、叶常棣前往美国,并由张立义当年在美学习U-2期间的美国中央情报局主管亲自接机,随后美方为张立义、叶常棣办理了在美国永久定居手续,又为每人办妥补偿安置基金。
直到蒋经国去世后的1990年,由于联合报首次在台湾解密了“黑猫中队”的故事,同时刊出对张立义、叶常棣的采访,“二只黑猫”的遭遇受到台湾各界的关注,中华民国政府才在各方压力下允许等待多年的张立义、叶常棣在“殉难”二十多年后回到台湾“探亲”,张立义于1993年夏季由时任驻美武官冯世宽亲自送上飞机正式返回台湾。[3][4]著有回忆录《我的衣冠冢----一个被俘U-2飞行员的自述》。
1990年底张家淇与第二任丈夫何忠俊按协议离婚。张立义和分离25年的妻子张家淇于1991年4月在美国复婚。
2006年出版自传《我的“衣冠冢”》。[5]2007年出版自传《衣冠冢外的我》。[6]
2015年,受邀赴北京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阅兵仪式。其称是纪念抗战,不是为习近平或共产党,自认未被统战或“背叛”[7]。
2019年6月12日,张立义因心脏病发病逝,享寿91岁。因其当年英勇事迹获中华民国政府颁发褒扬令[1]。
参考资料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巴黎和约(Treaty of Paris)
巴黎和约(Treaty of Paris)是在1856年3月30日俄罗斯帝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和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兰西第二帝国、萨丁尼亚王国,以及奥地利帝国、普鲁士两个中立国所签订的的和约。同年4月16日,签署巴黎海战宣言(Paris Declaration on Naval War),规定在战争期间,商业活动必须受到保护,巴黎海战宣言确立四项原则:1、废除私掠船制度;2、除战时禁运品外,禁止捉捕悬挂中立国旗帜的船舶上的敌国货物;3、除战时禁运品外,禁止捉捕悬挂敌国旗帜的船舶上的中立国货物;4、封锁必须有实效,即必须由一支真正足以阻止进入敌国海岸的部队所维持。
背景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萨丁尼亚王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军事援助,与及奥地利、普鲁士的外交压力,使俄罗斯帝国在英法联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沙皇尼古拉一世抑郁而亡。1855年继位的亚历山大二世则颇倾向和平,加上俄罗斯海军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基地失守,遂答应议和。结果,战争在1856年2月结束,列国遂于巴黎召开和平会议,签订此一条约。
内容
- 同盟国将它们于战争中所占领的地方归还予俄国,但俄国不得在塞瓦斯托波尔设立防御工事
- 英国、法国、俄罗斯及其他交战国撤军,黑海改划为中立地区,只对商船开放,而禁止建立军事设施,任何国家的军舰亦不得驶入
- 重申1841年在伦敦签订的海峡公约,规定和平时期,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均不准外国战舰通过
- 重新保证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确保的多瑙河得以国际开放,自由航行的权利
- 俄国放弃对黑海西北面的摩尔达维亚及瓦拉几亚两地(人口主要为罗马尼亚人)的控制权,并把南比萨拉比亚割让予摩尔达维亚。名义上,土耳其为两地的宗主国,但实际罗马尼亚人已取得自治权。
- 土耳其苏丹同意推行改革以加强自身国力;同时承诺一如对待回教徒般平等看待国内基督徒
参见
克里米亚战争 俄罗斯人对抗欧洲的重要精神象征
克里米亚战争 | |||||||
---|---|---|---|---|---|---|---|
奥斯曼帝国于欧洲的征战和俄土战争的一部分 | |||||||
![]() 法国士兵对马拉科夫要塞的攻击 | |||||||
| |||||||
参战方 | |||||||
![]() ![]() ![]() ![]() | ![]() ![]()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兵力 | |||||||
总计:673,700人![]() ![]() ![]() ![]() | 总计:889,000人[1]![]() ![]() | ||||||
伤亡与损失 | |||||||
总共:165,363人死亡 | 总共:450,015人死亡[3][1] 73,125人战死 376,890人非战斗死亡 |
克里米亚战争(俄语:Крымская война,罗马化:Krymskaya voyna),在俄罗斯又称为东方战争(俄语:Восточная война)。战争于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战争双方是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法国、英国和撒丁王国组成的联盟。
战争爆发的地缘政治原因包括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近东问题)、俄罗斯帝国在之前的俄土战争中的扩张以及英法倾向于保存奥斯曼帝国以维持欧洲协调中的权力平衡。爆发点是关于奥斯曼帝国的巴勒斯坦地区处于弱势的基督徒权利的分歧,法国支持罗马天主教徒的权利,俄罗斯则支持东正教徒的权利。
教会与奥斯曼帝国达成协议,但法皇拿破仑三世和俄皇尼古拉一世都拒绝让步。俄皇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奥斯曼帝国的东正教徒受他的保护。英国调解并达成协议,俄皇同意了。当奥斯曼帝国要求修改协议时,俄皇放弃了协议并准备战争。
是俄国与英、法为争夺小亚细亚地区权利而开战,战场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亚半岛。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帝国,另一方是奥斯曼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大英帝国,后来撒丁王国(意大利王国前身)也加入这一方。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也改变了战争的型态,大量使用了枪炮等工业制造的武器,后方军医院与铁路等作战概念出现,电报促进了战地新闻情报,同时政治上是俄罗斯人对抗欧洲的重要精神象征[4],最终,居于劣势的俄方求和,签订巴黎和约,俄国虽保住了在克里米亚的主权,但失去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
战争之前的紧张局势“近东问题”
[编辑]战争的起因
[编辑]这场战争的表面起因是宗教问题。俄罗斯向奥斯曼帝国提出为保护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徒,要求在奥斯曼境内的“圣地”巴勒斯坦建立俄罗斯的保护地,这个要求被君士坦丁堡的苏丹拒绝,新教徒也反对俄罗斯在巴勒斯坦建立据点的企图。俄罗斯在苏丹拒绝后决定以此作为采取军事行动的理由。1853年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断交并开始占领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属国。
战争的真正原因是奥斯曼帝国内部逐渐地瓦解,俄罗斯认为这是其向欧洲扩张的好机会,尤其是获得一个通向地中海和占领巴尔干半岛的好机会。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统治此时显然摇摇欲坠,而俄罗斯则想争取获得对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英国和法国反对俄罗斯的扩张,它们不希望俄罗斯获得这些战略要地以维持它们自己在东南欧的势力和利益。
战争过程
[编辑]

1853年7月,俄罗斯出兵占据奥斯曼帝国的属国多瑙河公国(由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组成),同年10月,奥斯曼帝国向俄罗斯宣战。1854年3月底英国和法国与奥斯曼帝国结盟,一同对俄罗斯宣战。1855年撒丁王国加入同盟。奥地利帝国虽一直没有参战,但亦陈兵在边境,要胁俄罗斯奥地利会参战,迫使俄罗斯从多瑙河公国撤军。
在奥斯曼帝国同意下,奥军进驻了多瑙河公国,直到战争结束。1855年9月,联军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并围攻俄罗斯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塞瓦斯托波尔被围攻近一年后,在法军攻入马拉科夫堡后,联军占领了这个重要的堡垒,此后俄军退出克里米亚半岛,并向联军投降。
战争时间表
[编辑]- 1853年7月3日:俄军攻占多瑙河流域的奥斯曼帝国属国多瑙河公国。
- 1853年10月16日:奥斯曼帝国向俄罗斯宣战。
- 1854年3月27日和3月28日:英国和法国向俄罗斯宣战。
- 1854年4月20日: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签署防御联盟协议,这个协议在这场战争内有效。
- 1854年7月底至9月:奥地利军队占领多瑙河公国。俄军被迫撤出多瑙河公国。
- 1854年8月16日: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奥兰的一个要塞被占领。
- 1854年8月18日至8月28日:英法联军围攻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但没有最终战果、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也没有失陷。
- 1854年9月20日:阿尔马河战役,法英联军对俄军取得胜利,迫使俄军撤往塞瓦斯托波尔。
- 1854年10月17日:法英联军在克里米亚站稳脚跟并开始围攻塞瓦斯托波尔。
- 1854年12月2日:英国、法国和奥地利在维也纳签署反俄同盟。
- 1855年1月16日:撒丁王国加入战争。
- 1855年3月15日:奥地利出面调停,于维也纳开会商讨和议条约,然而最后失败告终。
- 1855年5月22日:英法舰队进入亚速海,但没有获得任何成果。
- 1855年8月16日:乔尔纳亚河战役,法国领导的联军对俄军取得胜利,俄军突围失败。
- 1855年9月8日:法军在马拉科夫战役胜利,英法联军在围攻349日后占领塞瓦斯托波尔。俄军战败。
- 1855年10月17日:法国海军在金伯恩半岛战胜俄军,这是战场上第一次出现铁甲船只的海战。
- 1856年3月30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俄罗斯、撒丁王国、法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巴黎条约,正式结束克里米亚战争。奥地利交还多瑙河公国的宗主权予奥斯曼帝国。俄罗斯放弃所有占领地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域被保证,黑海内不得驻军。

远东战斗
[编辑]本次战争亦波及远东[5]。1854年及1855年,英法联军两次攻打堪察加半岛首府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是为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围城战。英法联军先于秘鲁卡亚俄集合,并调动驻上海、厦门、广州及香港等地的驻华舰队参战[6]。至1855年冬天,因过于寒冷而实质上结束战斗。
战争的后果
[编辑]克里米亚战争的后果之一是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之间的神圣同盟终止。普鲁士在这场战争中持中立,战后普鲁士与俄罗斯的关系变好,与奥地利的关系变坏。英国与法国在战后也开始与俄罗斯修好,因此奥地利日趋孤立。到此为止奥地利在德意志邦联中仍处支配地位,但这个地位日益减弱,而普鲁士的地位则日益增高。由此欧洲各强国之间的势力均衡开始产生对奥地利不利的变化。奥地利势力的削弱同时也造成萨丁王国不断增强,使萨丁王国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1861年,在法国的支持下撒丁成功地建立意大利王国。
战败后俄罗斯停止向欧洲扩张,转向中亚和远东发展。
战争的意义
[编辑]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中“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它从军事上和从政治上改变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在19世纪的欧洲历史中,它与随后的巴黎条约是继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第二大重要外交事件。
克里米亚战争是蒸汽动力的铁甲舰和开花炮弹用于海战的首秀,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壕沟战和静止战。电报、天气预报、战地医院首次在战争中被使用,铁路火车首次被用来运送补给和增援。
战地记者首次参加并可以在同日将战况报告给家乡的报纸。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中灾难性的“轻骑兵的冲锋”事件几乎在当晚就因《泰晤士报》的报导而在英国本土导致了一场公关灾难(虽然媒体夸大了伤亡)。英国政府为了安抚后方对战士死伤的不安情绪,派出摄影师罗杰·芬顿前往克里米亚拍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记者罗杰·芬顿还第一次使用了摄影技术来记载战争实况。这些照片被转换成木刻版和出版在不太重要的《伦敦新闻画报》。
其他方面的意义
[编辑]野战医院条件改善
[编辑]在这场战争总共约50多万人死亡,其中作为主力的法军伤亡最多。大多数士兵不是阵亡,而是因饥饿、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和野战医院盖在化粪池上等因素而死。弗罗伦斯·南丁格尔起初并未改善野战医院的卫生条件,英军士兵的病死几率在其管辖下反而达到高点,直到她在其他专家协助后改善了野战医院的卫生条件,才大大地提高了受伤战士的生存率。战后南丁格尔在伦敦创办了第一所护士学校。
香烟得到大范围生产
[编辑]烟草被用来做香烟产生于近代,大量生产出现在克里米亚战争。这次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香烟的大量泛滥。而在一战和二战间,各国的军方将香烟大量分发给官兵。
英国设立维多利亚勋章
[编辑]克里米亚战争同时催生了在1856年设立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这是英国军队首次为英勇作战者设立的国际奖项。
俄国的农奴制与军事改革
[编辑]通过克里米亚战争,俄国看到了农奴组成的军队与英国、法国自由民组成的军队之间的差异,俄国军队的训练与武器与英法也有很大差距,这促使俄国对农奴制与军事进行改革。
此战争对军事更大的意义是促成了宪兵的设置:因战况胶着,上至军官、士官长,下至兵卒开始酗酒、抽烟甚至吸毒,导致烟酒商前至军营兜售此些物品,直到高阶军官发现苗头不对,乃自组巡逻哨兵、纠察队,防止非相干人等进入兵营等地,成为了宪兵的滥觞。
阿拉斯加易手
[编辑]于克里米亚战败投降后,俄国因其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殖民地加拿大接壤而担心领地会遭到英国乘胜追击抢走,因此迫切希望内战刚刚结束的美国能出价接手,一来经营俄属北美的俄美公司长期录得赤字亏损,二来俄属北美离俄国中心区极远,管理困难,可免遭白白损失,三来可让美国牵制英国在北美的势力,四来亦可短时间套现大量现金重建损失惨重的军队及惨遭战争蹂躏的国内经济。美国最终以七百二十万美元的微薄代价获得了后来被认为史上最划算的不动产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