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欢迎二战老兵回家 欠缺一个国家仪式

  作者:王学进
   12月1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有关远征军老兵曲折回家的报道极其感人,报道披露了记者孙春龙几年间通过不懈努力,将20多位流落在缅甸的远征军老兵带回老家的经历,表达了老兵们企盼回家的强烈愿望。网友们纷纷留言道,他们是噙着眼泪读完报道,并且为自己的无知和幼稚深感愧疚。
  
  作为一个对远征军历史有相当了解的人,我此刻的心情异常复杂。一方面,我感佩孙春龙的义举,另一方面也为网友的真诚忏悔感动不已。终于,是的,终于,二战历史的真相随着该报道的问世得到了部分还原。
  
  被孙春龙带回家的这20多名老兵是幸运的,虽然他们没得到向往中的军功章,但他们在回归途中享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跨入国门的那一刻,他们接受了守卫国门的武警战士庄严的军礼;在回家的航班上,收获了全体乘客热烈的掌声,并享受到了头等舱待遇;在老兵各自的家乡,有大批的志愿者,在机场和酒店拉起红色的条幅,手捧鲜花,夹道欢迎迟归的英雄们。他们当得起这样的礼遇。
  
  但我也注意到,在欢迎队伍中没有官方代表,也就是说,迎接他们的只是来自民间自发的欢迎队伍,并没享受到官方的欢迎仪式。既如此,他们的回归多少还带点暧昧色彩,毕竟他们是国民党的老兵。在新中国历史上,还从未举行过欢迎国民党老兵从海外回来的仪式(李宗仁例外),因此说,要用国家仪式来表达对国民党老兵回归尚需突破诸多禁区。
  
  那么,他们配不配接受这样的仪式呢?配。不为别的,就因为他们是抗日战士。事到如今,国人必须确立这样的一种共识,即凡是在二战时期参与过抵抗日本侵略的士兵,不论其所属何党派、何阵营,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理应受到炎黄子孙的尊敬和礼遇。虽然他们中的有些人参与过内战,但作为士兵,他们必须服从所属党派的意志,在执行上级命令中无所选择,他们本不该承担战争罪。而且相比于兄弟阋于墙的内战,民族战争的价值更高一些,就算他们在参与内战中做了错事,但所谓“一眚难掩大德”,比起他们在抗击外来侵略中立下的赫赫战功,毕竟是功大于过,后人没有理由不原谅他们的那点过失。
  
  现在他们已经是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早已从士兵还原到普通人,假如我们仍然要用意识形态标准区分他们的国共身份,这不仅已无必要,而且不人道。我始终秉持一个观点,即从终极意义上而言,人道主义高于意识形态,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刘伯承元帅为什么不愿看战争片,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说:“我们牺牲一位战士,他的全家都要悲伤,这给那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同样,一个国民党士兵死了,也会殃及整个家庭。他们都是农民的子弟,一场战争要损伤多少家庭啊!……敌人也一样,他们也是我们的同胞啊!”刘帅的子女曾问父亲:“淮海战役打得那么漂亮,怎么从未听您在我们面前提起过呢?”刘帅不堪回首地说,那场战役结束后,他梦见千百万年轻寡妇找他要丈夫,无数白发老人找他要孩子,他心里不安,所以根本不愿去想、更不会去谈起那场战役了。
  
  从全民族抗战的角度,从超越党派的大历史观出发,每一个士兵都为中国赢得了尊严和荣誉,他们理应受到全民族的尊敬和爱戴,因此说,政府不但要用隆重的国家仪式欢迎他们的归来,同时还要善待散居在国内的大量二战老兵,不管他们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