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囯(其中“天”字的两横上长下短;“囯”字内为“王”字),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经过多年筹备后,在广西金田村组织团营,发动对满清朝廷的武力对抗,后建国号“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攻下金陵,号称天京(今南京),定都于此。太平天囯的嫡系势力曾先后发展到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洪秀全之子兼继承人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虏。1872年,最后一支打着太平天囯旗号作战的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
因清朝推行薙发易服,太平天囯为表示否定此政策,均不剃发、不结辫,披头散发,故太平军一众均被称作“长毛”,清廷蔑称其为“长毛贼”、“毛贼”、“发贼”、“发逆”等等。而领导人洪秀全为粤省花县人,又因太平军亦起自两粤的广西,岭南地区以两广人为主,故清廷当局亦蔑称其为“粤贼”、“粤匪”、“粤寇”[1][2][3]。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就《禁止诬蔑太平天囯案》,函请内政部、教育部参考酌办,不久正式订立规定,“嗣后如有记述太平史实者,禁止沿用‘粤贼’诸称,而代以太平军或相应之名称” ,从此将“太平天囯”、“太平军”等称谓写入正史。
目录[隐藏] |
[编辑]历史
中国历史系列条目 | |||||||||
---|---|---|---|---|---|---|---|---|---|
史 前 时 代 | 旧石器时代 | ||||||||
中石器时代 | |||||||||
新石器时代 | |||||||||
黄河文化 | 长江文化 | ||||||||
传说时代 (三皇五帝) | |||||||||
夏朝 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 |||||||||
商朝 约前17世纪–约前11世纪 | |||||||||
周朝 前11世纪 | 前256 | 西周 前11世纪–前771 | ||||||||
东周 前770–前256 | 春秋 前770–前476 | ||||||||
战国 前476–前221 | |||||||||
秦朝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 |||||||||
汉朝 前202 | 220 | 西汉 前202–9 | ||||||||
新朝 9–23 | |||||||||
(玄汉 23–25) 东汉 25–220 | |||||||||
三国 220–280 | 曹魏 220–266 | 蜀汉 221–263 | 东吴 229–280 | ||||||
晋朝 266-420 | 西晋 266–316 | ||||||||
东晋 317–420 | 十六国 304–439 | ||||||||
南 北 朝 420 | 589 | 宋 420–479 | 北魏 386–534 | |||||||
齐 479–502 | |||||||||
梁 502–557 | 西魏 535–557 | 东魏 534–550 | |||||||
陈 557-589 | 北周 557–581 | 北齐 550–577 | |||||||
隋朝 581–619 | |||||||||
唐朝 618–907 (武周 690–705) | |||||||||
五代十国 907–979 | (契丹) 辽 916–1125 | ||||||||
宋朝 960 | 1279 | 北宋 960–1127 | 西夏 1038–1227 | |||||||
南宋 1127–1279 | 金 1115–1234 | ||||||||
(大蒙古国 1206–1271) 元朝 1271–1368 (北元 1368–1402) | |||||||||
明朝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 |||||||||
(后金 1616–1636) 清朝 1636–1912 | |||||||||
中华民国 1912至今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至今 | 中华民国(台湾) | ||||||||
[编辑]金田起义
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曾多次到广州参加科举,可惜都落第。1844年(道光二十三年),他与表亲冯云山、族弟洪仁玕从梁发《劝世良言》中吸取某些基督教教义,后来自行洗礼。是年,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贵县一带传教,洪不久便返回广东,冯留在广西发展,在当地的信徒日增。1847年,洪秀全和洪仁玕到广州跟随美国美南浸信会传教士罗孝全学习《圣经》,因受罗孝全的中国助手欺骗,令罗孝全推迟了为其洗礼的计划,离开广州,前往广西桂平与冯云山会合。[4]
1850年夏,洪秀全发布团营令,要求会众到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团营编伍,同年年底,太平军先后在思旺和蔡村江与清军展开战斗,由此开始了与清廷的武装对立[5],初以“太平”为号,后建国号“太平天国”[6],并实行公有财产制。
[编辑]永安建制
1851年秋,太平军占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县)。12月在永安城分封诸王,封原中军主将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称九千岁,原前军主将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西王,称八千岁,原后军主将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南王,称七千岁,原右军主将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北王,称六千岁,原左军主将石达开为翼王,并诏令诸王皆受东王节制[9]。太平天国在南王冯云山的构想基础上建立了初期的官制、礼制、军制,推行自创的历法——“ 太平天历”。
1852年(咸丰二年)4月5日,太平军自永安突围,北上围攻省城桂林,不克,继续北上,在全州蓑衣渡遭遇清军江忠源部拦截,冯云山被清军炮火击中,后伤重死亡[10][11][12]。5月19日离开广西进入湖南省[13],克道州、郴州。8月,西王萧朝贵闻长沙兵力空虚,率偏师进攻长沙,9月12日在攻城时战死。[14]洪秀全、杨秀清闻讯后急率主力来到长沙城下,但此时清方已重兵云集,太平军攻长沙近三个月仍未能成功,撤围北上攻克岳州。
[编辑]定都天京
4月27日,英国战舰HMS Hermes到达江宁,英国公使文咸(同时为香港总督)Samuel George Bonham与北王韦昌辉及翼王石达开会面,密迪乐Thomas Taylor Meadows为翻译。英国对太平天国表达了目前对太平天国及清朝中立的态度。年底,法国驻华公使布尔布隆访问天京。
[编辑]北伐
1853年5月8日,林凤祥、李开芳等奉命率师两万余人北伐。北伐军虽然一度进至天津附近,因孤军深入,被清军围困。1855年3月,林凤祥在直隶东光县连镇受伤被俘,不久被押到北京处死。李开芳在山东茌平县冯官屯被俘,6月在北京被处死。
[编辑]西征及天京解围
[编辑]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前期,军政大事由军师负责,洪秀全退居幕后少理朝政,大权落在东王杨秀清手上。
1856年太平军攻破清军向荣的“江南大营”,解天京三年之围后,东王杨秀清见当时太平天国形势大好,便另有图谋。杨假装“天父下凡”迫天王将自己由“九千岁”封为“万岁”。北王韦昌辉在这时请求天王诛杀东王,天王不肯。后来,陈承瑢向天王告密,谓东王有弑君篡位之企图,天王密诏北王、翼王及燕王秦日纲铲除东王。
一直与杨秀清有矛盾的韦昌辉在9月1日到天京,与秦日纲在夜间入城,2日凌晨偷袭东王府,杨秀清及其家人被杀,东王幕府部属、他们的家人及其他军民共2万多人亦被杀,史称“天京事变”。翼王石达开抵天京后,责备韦昌辉滥杀,二人不欢而散。石达开当夜逃出金陵城外。其后在天王洪秀全的密令下,韦昌辉尽杀翼王府中家属。
石达开在安徽举兵靖难,上书天王,请杀北王以平民愤。天王见全体军民都支持石达开,遂下诏诛韦。11月,石达开奉诏回京,被洪秀全尊为“义王”,合朝同举“提理政务”。他不计私怨,追究屠杀责任时只惩首恶,不咎部属,北王亲族也得到保护和重用,人心迅速安定下来。尽管武昌在石达开回京后不久即因粮尽援绝而陷落,但在石达开的部署下,太平军稳守要隘,伺机反攻,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石镇吉等后起之秀开始走上一线,独当一面,内讧造成的被动局面逐渐得到扭转。1857年春天,李秀成与陈玉成击败清军秦定三部,北上六安、霍丘,与捻军会合,兵锋直指湖北。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合朝推荐石达开主持朝政,但洪秀全却忌惮石达开的声望才能,不肯授予他“军师”的地位,只封他为“圣神电通军主将义王”[15],局势稍见好转后,又对他产生谋害之意[16]。且洪秀全又以其兄长洪仁发制肘他。为免再次爆发内讧,石达开被迫率数千人逃出天京,前往安庆。最后在四川紫打地与清兵战斗,战败被清兵诱降,被押返成都凌迟处死。
天京事变使三王被杀,翼王远走,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
[编辑]石达开远征
1857年9月,洪秀全迫于形势的恶化,遣使请石达开回京,石达开上奏表示不会回京,但会调陈玉成、李秀成、韦俊等将领回援,并以“通军主将”身份继续为太平天国作战。洪秀全诏准了这一方案,天京官方遂承认石达开此后的作战是太平天国的远征活动。[17][18][19][20][21]
1859年年春,石达开入湖南,发动“宝庆会战”,欲取上游之势,再下趋湖北,配合安徽太平军作战[23],并伺机分兵入川。彼时湘军正计划分兵三路进攻安庆,闻石达开长驱直入湖南腹地,军心全线动摇,只得将因势利导,全力援湘。面对湘军的重兵驰援,石达开孤军作战,未能攻克宝庆,被迫退入广西休整。[24][25][26][27]
1861年年9月,石达开自桂南北上,为北渡长江,夺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据地,转战蜀、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并于1863年4月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28]但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陷入重围,多次突围不成。时任四川总督的骆秉章遣使入太平军中谈判。经协议,太平军自行遣散四千人,剩余两千武士保留武器随行,在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两千太平军被屠戮。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在四川成都被凌迟,余部坚持战斗。
[编辑]太平军东征和清军反击
1860年2-5月,李秀成在第二次击破清军江南大营后,乘胜攻下江苏南部多个地方。同年9月,太平天国部署第二次西征,以陈玉成、李秀成军为江北江南两支主力,目的为进攻清军后方以援救安庆。
1861年上半年,北路的陈玉成因英国官员干预而不敢进攻武汉;南路的李秀成进至湖北东南部,在附近地方招兵30万人,李知道其他太平军吃败仗后,放弃进攻武汉三镇,改向东进军,攻下浙江大部份地区。
1861年9月,安庆失守。
1862年1月,李秀成率军攻上海,清军和洋人联合抵抗,太平军久攻仍未能占领上海。此战引起控制上海的西方列强不满,加上有教徒指称太平天国根本为异端,其说词诡异,不符合罗马公教或新教教义,以及太平天国影响欧美各国在华利益,西方各国对太平天国运动转向反对。5月,陈玉成在寿州被叛徒苗沛霖逮捕,押送清军胜保。同年6月陈玉成被清军处死。
[编辑]天京陷落与败亡
1863年12月21日,天京外围要塞尽失,并苦缺粮食,忠王李秀成建议“让城别走”,洪秀全不准。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多日以野草充饥后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7月19日天京失守,随后清军屠城,许多平民百姓被杀(相较之下太平天国攻下南京时并未屠城),其惨况无可描述。[29][30][31]
湘军攻破天京后太平军放火烧城,湘军在大肆抢劫后也到处纵火。
10月25日,幼天王洪天贵福在江西石城荒山山洞被搜俘,11月18日在南昌被凌迟处死。
[编辑]余部战斗
江北的太平军赖文光部投入捻军,于1865年杀清军名将僧格林沁,继续对抗清军直至1868年。东捻军于1868年1月5日在扬州东北瓦窑铺覆灭,西捻军于同年8月16日在山东茌平徒骇河被李鸿章淮军消灭。最后一支留下太平天国年号的残余捻军袁大魁部,于1869年在陕北保安被左宗棠消灭。[32]
[编辑]思想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大规模民乱,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长江中下游数省。因此它有着当时时代的显著特征。另一方面,洪秀全在这次动乱受到了西方基督新教的思想启发和影响。
太平天国的理论纲领都包括在《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原道醒世训》、《天父诗》等几本书之内。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声称结合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不过,太平天国排斥孔子孟子儒家,称儒家经书为“妖书”。他们声称接受基督教上帝,教名为“拜上帝教”。他们的宗教思想,是取基督教《圣经》部份内容再结合他们自己的思想经过修改而形成的。
[编辑]制度
[编辑]政治制度
[编辑]前期七王表
爵号 | 姓名 | 袭爵 |
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 | 杨秀清 | 天王第五子洪天佑承嗣,称幼东王九千岁, 天京陷落后不知下落。 |
右弼又正军师西王 | 萧朝贵 | 长子萧有和袭爵,称幼西王八千岁, 天京失陷后,突围至湖熟镇牺牲。 |
前导副军师南王 | 冯云山 | 西王二子萧有福承嗣,称幼南王七千岁, 天京失陷后,突围至湖熟镇牺牲。 |
后护又副军师北王 | 韦昌辉 | 以罪诛,爵除。 |
左军主将翼王 | 石达开 | |
燕王 | 秦日纲 | 以罪诛,爵除。 |
豫王 | 胡以晃 | 子胡万胜袭爵,称幼豫王强千岁。 |
[编辑]前期侯爵表
爵号 | 姓名 | 备注 |
顶天侯 | 秦日纲 | 1854年封燕王 |
靖胡侯 | 林凤祥 | 追封求王 |
定胡侯 | 李开芳 | 追封请王 |
平胡侯 | 吉文元 | 追封祝王 |
剿胡侯 | 朱锡琨 | 后期事迹不详,可能在北伐中战死。 |
灭胡侯 | 黄益芸 | 1853年军营火灾中丧生 |
护国侯 | 胡以晃 | 1854年封豫王 |
兴国侯 | 陈承瑢 | 后改佐天侯 |
卫国侯 | 黄玉昆 | 后改卫天侯 |
镇国侯 | 卢贤拔 | 杨秀清亲戚,后期事迹不详。 |
补天侯 | 李俊昌 | 后改名俊良,天京事变中被韦昌辉杀死。 |
赞天侯 | 蒙得恩 | 1859年封赞王 |
襄天侯 | 林大基 | 杨秀清甥婿 |
相天侯 | 黄期升 | |
匡天侯 | 黄维江 | 杨秀清姊夫 |
助天侯 | 刘绍廷 | 东殿尚书,天京事变中被韦昌辉杀死。 |
翊天侯 | 吉成子 | 东殿尚书,天京事变中被韦昌辉杀死。 |
扶天侯 | 傅学贤 | 东殿尚书,天京事变中被韦昌辉杀死。 |
卫天侯 | 曾锦谦 |
[编辑]后期重要的王
[编辑]行政区划
太平天国在建国后,改清廷“省、府、道、县”的行政区划方式为“省、郡、县”三级制,即取消“道”,改“府”为“郡”。
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之一干王洪仁玕曾数次声称太平天国欲划分天下为二十一个省,这二十一省当是指清朝所设的十八省和东北三省[34][35],但太平天国各个时期的文献中提到的省却不止于此,另有苏福省、天浦省、桂福省和伊犁省(新疆)。
- 江南省 (又称天京省,首府为天京,今南京周边地区)[39]
- 安徽省 (首府为安庆)
- 江西省(首府为九江)
- 湖北省(首府为武玱,即武昌)
- 天浦省(仅含天浦一县,即江浦县。)
- 苏褔省(“福”字左侧的“示”字旁改为“衣”字旁,又作苏馥省。首府为苏州,即今日苏南东部)
- 桂褔省(“福”字左侧的“示”字旁改为“衣”字旁。辖区不详,有学者推测系苏福省之改称,但证据不足[40])
- 浙江天省(首府为杭州)
- 湖南省
- 福建省
- 河南省
- 珊东省(即今日之山东)
- 珊西省(即今日之山西)
- 罪隶省(定于占领后改为“迁善省”,即直隶,今日之京津地区、河北大部及河南、山东小部份地区。)
- 广西省
- 广东省
- 芸南省(即云南)
- 四川省
- 桂州省(即贵州)
- 陕西省
- 甘肃省
- 奉添省(即奉天,今日之辽宁)
- 吉林省
- 乌隆江省(即黑龙江)
- 伊犁省(今日之新疆)
[编辑]军事制度
太平天国在从广西转战到南京期间曾在军中推行男女隔离的制度,并将这一制度在首都天京推行了两年,其后全面废止。但在天京以外的太平天国占领区,仅于1852年初一克武昌期间在武汉短暂推行过,其他地区并未将此制度推行民间。
[编辑]经济制度
[编辑]圣库制度
圣库制度是太平天国创立的第一个经济制度。这个制度是伴随着太平军金田团营而同时产生的,直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圣库制度也随之泯灭。
太平军中每军都设有圣库,定都天京后,在它的中央机构中设立“总圣库”、“总圣粮”,俱各正副、又正副官四员,“职同检点”。其下分设备典官任其事。
太平天国圣库的物资来源,约有以下五方面;一是起义初期持上帝全会众交给圣库的银粮衣物;二是打败清军或攻克城镇所获的战利品;三是各处城乡的员献及对富户派大捐、打先锋所得的财物[41];四是“科派”、田赋与工商税的收入[42];五是百工衙的生产品(如同今日的国营事业所得)等。天京城中设立的百式衙与诸匠营,是圣库物资的重要来源之一。
建立在人无私财的原则基础上的圣库供给制度,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曾起过重大的积极作用。它首先是吸引了贫民群众踊跃参加起义。其次,圣库制度保障了太平军的供给。战士们的家属在天京,有圣库解决生活问题,因此无后顾之忧,能专志于“杀妖取城”而开创太平天国的大业。第三,一切缴获交归圣库,保证了太平军良好的军纪,也使军民关系融洽。太平军前期军纪较为人所称。第四,在天京这样长期被清军包围的城市中,实行圣库供给制有它特殊的必要性。
但定都天京后,洪杨等人又把天京市民的经济生活也纳入圣库的供给范围,而且一度要求以“人无私财”的原则施之于民间。这时圣库制度的消极作用便逐渐暴露出来。[来源请求]
[编辑]天朝田亩制度
[编辑]历史影响
太平天国历时14年,占领长江中下游富庶地区多年,战事波及半个中国,使清廷国力大伤。太平天国的事迹及它提出的一些主张,对日后反清革命有一定影响。
太平天国变乱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具体数字有争议,学者估计千万到亿之间。
[编辑]评价
[编辑]民国和1949年后台湾学者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辛亥革命及其后一个时期的革命党人大都推崇太平天国争取民族解放的勇气与成就,总体来说对太平天国评价很高,国民政府更就禁止污蔑太平天国一事下达过专案。
1949年以后,由于国民党当局长期以太平天国影射中共,台湾基本上没有从事太平天国历史专门研究的学者。台湾学者对太平天国历史的评价,以国学学者胡适和近代史学者郭廷以为代表:胡适认为,“太平天国之乱”,使中国几十年来不曾恢复元气,是应该谴责的[44];而郭廷以的情况则较复杂,他早年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早期元老大都以太平天国后继者自居的大环境影响,称太平天国为“太平天国革命或变乱”,将“革命”一词置于“变乱”之前,到台湾之后观点出现重大改变,认为“太平天国是一个低级的迷信,绝对的暴力集团,神权、极权、愚昧的统治,只为满足自己的无限欲望,丝毫不顾及大众的福利,所造成的是遍野白骨,满地荆棘,丧失的生命最少为二千万至五千万。以富庶著称的长江下游各省,受祸尤烈,几于无地不焚,无户不掳,死亡殆尽。幸存者亦均面无人色,呻吟垂毙。真是中国历史上的浩劫惨剧。”(《太平天国的极权统治》)
总而言之,台湾方面对太平天国褒贬互现,贬多于褒,其中就以女权方面形式上的伸张、形式上对清廷的不服从、民族利益为本、为理想而奋战的精神、禁烟酒毒赌的评价最高;对男女馆严防、神权统治、封建制度、内讧残暴、破坏民间信仰与儒家文化的评价最差;经济改革、兵民合一的国防制度评价为持平中立。
[编辑]国民党高层评价
- 孙中山:“朱元璋、洪秀全各起自布衣,提三尺剑,驱逐异胡,即位于南京。朱明不数年.奄有汉家故土,传世数百年而皇祀忽衰:洪朝不十余年,及身而亡。无识者,特唱种种谬说,是朱(元璋)非洪(秀全),是盖依成败论豪杰也。”[45]
- 孙中山:“本会以异族潜乱,天地惨黩,民不聊生,负澄清天下之任,使朱明之绪不绝,太平之师不熸,则犹汉家天下,政由已出,张弛自易。”[46]
- 孙中山:“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47]
- 孙中山:“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48]
- 蒋中正:“往者,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而遽尔败亡,而其民族思想之发皇,轰轰烈烈,在历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纪念焉。”[49]
- 蒋中正:“太平天国之战争,为十九世纪东方第一之大战。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50]
- 白崇禧:“吾国自晋而后,异族代兴赤县,神州迭遭蹂躏,满清崛起东北,入主中华二百余载,其间热血之士,慨华冑之胥溺、抱恢复之壮图,随时随地以发难者不绝记载,而促其亡,以启后人之思,莫若太平天国。按洪、杨诸子起自田间,揭竿举义,纵横十余省,历时十余年,改正朔,易服色,定制度,开科举,建国规模,亦巳粗备。虽胜败靡常,兴亡飙忽,然民族思想之磅礡,奇材异能之荟萃、革命建设之伟大,新制善政之措施,炳炳麟麟,至今犹有生意。”[51]
[编辑]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学者的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建国后,承认并认同洪秀全的先进阶级领导下农民起义,推翻满清的运动,因而受到中共官方重视,在1951年太平天国建立百周年,人民日报由胡绳执笔的题为《纪念太平天国革命百周年》的社论,另外并认同其提倡四大公平的革命运动。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其中一个浮雕就是以金田起义为题材的。
在中国大陆,太平天国一度成为一门显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国资深的历史学者大多数都曾涉足这一领域,整理挖掘的文献资料和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总数上亿字,参与太平天国历史调查、研究、讨论的人群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的农民、市民。总的来说,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中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代表了二十世纪中国大陆学者对太平天国的主流评价,其基本观点包括:
- 太平天国揭开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并且提出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如准备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开学校,办报纸,兴士民公会,创行人民推举乡官,罢免行政人员的民主政治,打倒封建社会的偶像孔子,颁行天历,提倡“文以纪实”、“一目了然”的文体等,要把中国建立成一个与欧美国家“并雄”的新国家。
- 太平天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具体形势,顺应农民的愿望,采取“著佃交粮”政策,和向农民颁发田凭的措施,收到了“耕者有其田”的效果,使江南地区自耕农普遍增加,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若干变动。自耕农的增加,是活跃商品经济的有利因素。而地主阶级经过革命的打击,不少人“视田业为畏途”,把部分资金投入工商业,成为民族资本的一个来源。太平天国革命沉重地冲击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出现。
- 太平天国深远的影响和激动人心的革命精神,在中国近代史上起了伟大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的作用。太平天国与侵略者和统治者战斗的业绩一直在民间广泛地传播,激励著中国人民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英勇的斗争。
- 太平天国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太平天国扫荡了清朝的八旗和绿营,清朝依靠汉族地主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的支援,维持住它的濒临绝境的统治。到太平天国失败后,全国兵权、财权都分握于曾国藩一系的湘军和李鸿章一系的淮军人物的手里,造成晚清中央政府无权、各省总督巡抚专政的局面。由于太平天国打破了清朝的统治机器,爱新觉罗氏的皇权陷于衰落,不可能再建立起坚强的中央政府,从而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权力。所以武昌起义,全国响应,太平天国不仅是直接影响了辛亥革命,而且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
- 太平天国集中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阻止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迅速变中国为殖民地的企图,使他们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他们决不可能直接统治如此英勇坚强的中国人民,从而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 太平天国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在十九世纪中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各国进行侵略的时候,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而太平天国革命,则是这次亚洲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洪峰,它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大陆的政治理念由“解放下层”转变为“和谐社会”,“精英阶层”对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等过去被推崇的“暴力革命”的评价的口径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过去歌颂下层的反抗、到如今指责太平天国造成破坏、义和团愚昧落后、辛亥革命让中国的和平改革夭折,认为它们都妨碍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之类的言论甚嚣尘上。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夏春涛、史式等一批大陆学者一方面继续主张对以往评太平天国评价中的拔高、美化现象予以揭示、反思,另一方面则反对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夏春涛在“批评片面美化太平天国的偏向至今仍隐约可见”的同时指出:“太平天国史研究‘内冷外热’则是令人瞩目的另一现象。近年来,一些圈外学者进行客串研究,其论断虽不无启迪,但往往流于偏颇,否定太平天国、替曾国藩翻案的观点被炒得沸沸扬扬,出现了对前期研究中过‘左’之处反弹过分的倾向”(《50年来的太平天国史研究》《二十世纪的太平天国史研究》),认为“太平天国宗教“邪教”说在立论上存在着明显的破绽。论者没有首先就宗教论宗教,对太平天国宗教缺乏应有的研究和了解,也没有区分“邪教”一词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含义,而是避重就轻,片面罗列一些史实,采用以点代面的方式进行推论……论者的本意也并不在于探讨太平天国宗教,而是借“邪教”说来全盘否定太平天国”(《太平天国“邪教”说辨正》),而史式则在以《让太平天国恢复本来面目》一文揭露了史学界长期以来对洪秀全之流的美化的同时,强调不能“因为洪秀全的倒行逆施就否定太平大国方面所有的人,包括冯云山、石达开、洪仁玕等人在内”,指出“对于太平大国,笼统的肯定既不对,笼统的否定也不对,对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分别评论,应该肯定的肯定,应该否定的否定”(《《致争论太平天国历史的双方》)。
[编辑]香港和其他海外学者的评价
简又文是少数在战乱时期就对太平天国历史进行过深入、广泛学术研究的学者,1949年以后他移居香港,后移居海外,较之台湾和大陆学者而言,立场更为中立。他一方面称赞太平天国政治先进、爱护民众、军纪严明,为民族革命史上的光辉一页,一方面又认为“客观上”“在吾国全部历史中,若连内乱外患合计,以破坏性及毁灭力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仅亚于现今日本侵略之一役耳,其前盖无匹也””。
其他国家及欧美地区对太平天国历史也有一定研究,但因于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以及多为“隔行论史”者,其成果及影响均有限,在欧美学者中,英国学者柯文楠(C.A.Curwen)堪称首屈一指的太平天国史专家,他对太平天国历史的基本看法是,太平天国是一场千百万穷苦农民为了生存,为了追求平等公平,以不惜牺牲的精神发起的革命运动,然而由于客观上的局限性,其政权制度并没有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理想。(《关于李秀成及其<自述>》)
[编辑]历史遗迹及纪念馆
1951年开始筹建并于1956年10月1日在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国某王府建立太平天国纪念馆,1958年5月迁至瞻园路128号(馆址曾为东王杨秀清住处、幼西王萧有和王府),1961年1月正式更名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现馆藏历史文物2140件,一级藏品33件套与大量原始档案资料、图书。
洪秀全在广东以前居住的房屋在金田起事后被清军焚毁。1961年,当时的广州市文物考古队在发掘房屋墙基后,参照客家民居形式重建。建筑结构为泥砖瓦木,屋内有一厅五房,六间相连。这种设计客家人称为“五龙过脊”。房屋坐北向南,东西宽16.5米、南北深5.5米,每间房约13平方米。靠西边的第一间设置为洪秀全夫妇住房,室内仅有仿客家样式的床、桌子和凳子。第二间房子正面挂有洪秀全太祖洪英纶夫妇画像,画像有洪秀全的亲笔题诗。此建筑1988年1月被中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相关媒体作品
[编辑]影视作品
- 《太平天国》,1988年在香港无线电视首播,共45集。
- 1990年代广东电视台曾拍摄电视剧,现存资料不详。
- 《太平天国》,2000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首播,共46集。
- 《投名状》,港产电影,2007年首映。
- 《巾帼枭雄》,2009年在香港无线电视首播,共25集。
[编辑]漫画
[编辑]延伸阅读
- 《天国春秋》太平天国历史图录,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魏正瑾、易家胜编,文物出版社2002年9月初版,ISBN 7-5010-1388-8 /K.635
- 百年神话:太平天国死亡人数的真相 百度空间 2008年0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