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 | |||||||
---|---|---|---|---|---|---|---|
抗日战争的一部分 | |||||||
卢沟桥事变形势 | |||||||
| |||||||
参战方 | |||||||
中华民国 | 大日本帝国 | ||||||
指挥官 | |||||||
宋哲元 吉星文 秦德纯将军(时北平市市长) | 田代皖一郎 香月清司 | ||||||
兵力 | |||||||
100,000人 | 5,600人 | ||||||
伤亡 | |||||||
16,700人 | 600余人 |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中国驻屯军一部在中国北平附近的宛平县进行军事演习,夜间日军以有士兵失踪为借口(有些日籍称是中方发射实弹至日驻军内),要求进入宛平县城调查。遭到中方拒绝后,日军于8日晨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抵抗。七七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1],也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域战事的起始。
目录[隐藏] |
[编辑]背景
[编辑]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在河北和察哈尔地区建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作为与日本侵占的东北三省地带的缓冲区,并赋予了其一定的自治力。根据何梅协定,中华民国需撤出在冀察政务委员会所辖范围内的全部中央军队和国民党党部。就任冀察政务委员会主任的宋哲元麾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总兵力达到十万,一批具有抗日爱国思想的国民党和共产党将领也加入了二十九军。
部队 | 司令官 | 部署 | 属下部队 | 兵力 |
---|---|---|---|---|
第37师 | 师长:冯治安 | 西苑 | 第109、第110、第111、独立第25旅 | 约15,750名 |
第38师 | 师长:张自忠 | 南苑 | 第112、第113、第114、独立第26旅 | 约15,400名 |
第132师 | 师长:赵登禹 | 河间 | 第1、第2、独立第27旅 | 约15,000名 |
第143师 | 师长:刘汝明 | 张家口 | 第1、第2、独立第29旅、独立第20旅 | 约15,100名 |
独立39旅 | 旅长:阮玄武 | 北苑 | 约3,200名 | |
独立40旅 | 旅长:刘汝明(兼任) | 张家口 | 约3,400名 | |
骑兵第9师 | 师长:郑文章 | 南苑 | 约3,000名 | |
独立骑兵第13旅 | 旅长:姚景川 | 宣化 | 约1,500名 | |
特务旅 | 旅长:孙玉田 | 南苑 | 约4,000名 | |
河北边区保安队 | 司令:石友三 | 黄寺 | 约2,000名 |
而河北省和察哈尔省中除第29军以外的部队(7月上旬)则有第39师、第68师、第91师、第101师、第116师、第119师、 第130师、第139师、第141师、第142师、骑兵第2师,总兵力约153,000名。
[编辑]日本方面背景
日本在华北地区驻扎了约5000多名的驻军。其中主力驻扎在天津,北平城内以及城外丰台镇各驻扎一支部队。事变发生之前,全部驻军正在根据《昭和十二年度帝国陆军作战计划要领》进行军事演习,[3]作侵略华北的作战演练。
天津部队 | 司令官 |
---|---|
军司令部 | 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中将,参谋长:桥本群少将 |
中国驻扎歩兵第一连队 第二大队 | |
同部队中国驻扎歩兵第二连队 | 队长:萱岛高大佐 |
同部队战车队 | 队长:福田峰雄大佐 |
骑兵队 | 队长:野口钦一少佐 |
炮兵连队(第一大队 山炮第二中队 第二大队 十五榴二中队) | 队长:铃木率道大佐 |
工兵队 | |
通信队 | |
宪兵队 | |
军医院 | |
仓库 |
北平部队 | 司令官 |
---|---|
中国驻扎歩兵军团司令部 | 军团长:河边正三少将 |
同歩兵第一连队 | 队长:牟田口廉也大佐 |
电信所 | |
宪兵分队 | |
军医院分院 |
别动队 | 注释 |
---|---|
通州 | 歩一连队一小队 |
丰台 | 歩一连队第三大队,歩兵炮队 |
塘沽 | 歩二连队第三中队 |
唐山 | 歩二连队第七中队 |
栾州 | 歩二连队第八中队 |
昌黎 | 歩二连队一小队 |
秦皇岛 | 歩二连队一小队 |
山海关 | 歩二连队第三大队本部,第九中队 |
部署 | 司令官 |
---|---|
北平陆军部 | 部长:松井太久郎大佐,副官:寺平忠辅大尉,第二十九军军事顾问:中岛弟四郎中佐,长井德太郎少佐,笠井牟藏少佐 |
通州陆军部 | 细木繁中佐,甲斐厚少佐 |
太原陆军部 | 河野悦次郎中佐 |
天津陆军部 | 茂川秀和少佐 |
张家口陆军部 | 大本四郎少佐 |
济南陆军部 | 石野芳男中佐 |
青岛陆军部 | 谷萩那华雄中佐 |
北平派驻武官副官 | 今井武夫少佐 |
陆军运输部塘沽分部 |
[编辑]事变经过
事变发生后中日、国共各方都对事变的起因各执一词,当事人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回忆中也常有互不相符的细节。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七日夜十一时,驻扎在丰台的日本军队在未通知中国北平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在国民革命军驻地附近进行夜间军事演习,并之后以“一名士兵失踪”为理由,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当时驻扎在卢沟桥的是国民革命军第37师219团吉星文部队的一营,营长是金振中。由于时间已是深夜,中国驻军拒绝了日军的要求。之后日军包围了卢沟桥,双方都同意天亮后派出代表去现场调查。但是日本的寺平副官依然坚持日军入城搜索的要求,在中方回绝这一要求后,日军开始从东西两门外炮击城内,城内守军未与反击。在日军强化攻击后,中方守军以正当防卫为目的开始反击,双方互有伤亡。随后卢沟桥北方进入相持状态。”
而根据日本陆军1937年发表的消息,[5]
“1937年7月7日晚10时40分许,日本陆军中国驻扎步兵第一连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在北平西南12公里的卢沟桥北侧,永定河左岸荒地进行了夜间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在河畔的龙王庙方向突然响了三发枪声。随后清水节郎中队长,野地第一小队长等人看到在河畔和卢沟桥城墙之间,有人用手电筒发出明暗交替的光亮,随即判断为中方军队士兵在用暗号互相联络。之后又有十几发子弹从龙王庙方向射出,日军未予以反击。清水中队长派遣岩谷曹长和两名传令兵马上向丰台驻军报告。收到报告的牟田口廉也第一连队长在联络北平特务机关后,决定在天亮后与宛平县县长王冷斋一同前往事发现场。 随后清水中队长率队向东面的西五里店转移,与从丰台赶来的第三大队在一文字山会合。凌晨3时25分,龙王庙方向又有3发射击。牟田口连队长认为频频出现的射击目的在于进攻日本军队,于是在4时20分下达了战斗命令。 此时之前由森田中佐带领的对中谈判代表到达了该地区,森田中佐作为代理连队长命令禁止装填子弹。
日军代表随即要求中方将集结在卢沟桥周围的部队撤走,但该地区的中方部队已开始从龙王庙附近及长辛店高地方向开始对日军阵地进行迫击炮炮击。日军开始还击的时间是1937年7月8日凌晨5点30分。战斗开始后,日军歼灭了龙王庙附近的中方部队,进入永定河右岸,包围了卢沟桥。从被击毙的士兵身上搜出的证件表明,该士兵属于二十九军正规军。至此中方战死20名,负伤60名左右。 5时30分,日军第8中队开始向中方军队进攻,双方进入全面冲突,战斗持续2个小时后逐渐沉静。 上午9点半,中方提出停战,双方进入僵持状态。”
僵持阶段持续到7月9日凌晨2点左右,此间双方互有射击,但并无重大冲突。7月9日凌晨2点,中日交战双方对“日军占领永定河东岸,中方占领永定河西岸,日方撤走交战军队”达成一致,开始撤军,直到当日12时20分撤军完毕。
7月9日之后,交战双方开始进入谈判,主要围绕“相关地区撤军”,“今后的治安保障”,“中方对挑起事端道歉”以及“取缔当地抗日活动”展开争论。同时日军也开始加紧对华北地区派兵,以增加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压力。这一派兵的举动客观上增加了华北地区的反日情绪,为以后的大规模冲突埋下了伏笔。
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在7月17日在庐山上宣布准备应战和必要时守土抗战到底的决心。7月19日,蒋介石发表了《最后的关头》的演说,正式宣布开始全面抗战。随后,7月25日发生廊坊事件,7月26日发生广安门事件,7月29日、7月30日,日军相继占领北平、天津。中国抗日战争(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正式爆发。
[编辑]影响
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编辑]七七事变历史照片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
- ^ 郭汝瑰, 黄玉章. “七七卢沟桥事变”,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1月. 第304-315页.
- ^ 战史丛书《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昭和十三年一月》P141
- ^ 《战史丛书 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昭和十三年一月》朝云新闻社 1975年 ASIN: B000J9D6BC
- ^ 同上
- ^ 日本陆军省 资料 1937 pp.3-8
- Dorn, Frank. The Sino-Japanese War, 1937-41: From Marco Polo Bridge to Pearl Harbor. MacMillan.. 1974. isbn = 0025322001.
- Dryburgh, Marjor. North China and Japanese Expansion 1933-1937: Regional Power and the National Interest. RoutledgeCurzon.. 2000. isbn = 0700712747.
- Lu, David J. From The Marco Polo Bridge To Pearl Harbor: A Study Of Japan's Entry Into World War II. Public Affairs Press.. 1961. ASIN: B000UV6MFQ.
- Furuya, Keiji. The riddle of the Marco Polo bridge: To verify the first shot. Symposium on the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81. ASIN: B0007BJI7I.
[编辑]外部连接
- 蒋介石. 《对于芦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 1937年7月17日.
- 日中战争的序幕的七七事变(鳥飼行博研究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