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抗日女兵陈庆珍于11日凌晨7点40分逝世


抗日女兵陈庆珍于11日凌晨7点40分逝世

马祥生 | 2010年10月12日

陈庆珍,摄于1940年1月
抗日女兵陈庆珍于2010年10月11日凌晨7点40分逝世,享年91岁。
战士、妻子、母亲、白衣天使——您安息吧!人民会记住您的功绩和无私的奉献;会记住您那永远的美丽!
陈庆珍,摄于2009年10月30日
陈庆珍和丈夫伍启伦
[回复]
访客:Yanzi | IP地址: 220.165.248.* | 2010/10/11, 09:58
马导,陈奶奶于今日凌晨7点多去世了,他儿子说老人家走的很安详。我在想我们祈祷老人家五十多年心里的“盼”字,到了天堂她定能实现。我会组织昆明的一些志愿者在她出傧的日子去送她,她那面“您是我们的英雄,我们爱您!”的人民心中的旗帜盖在她的身上......
 
马祥生 | IP地址: 75.4.236.* | 2010/10/11, 18:35
又一位抗日老兵、而且是女兵离开了我们!
隔在大洋彼岸,只有遥祝老人一路走好。
燕子、晓曙你们多辛苦点啦,如果英雄们的追悼会还是由民间来办,是非常遗憾,我也很无奈。

王小建 | IP地址: 114.246.118.* | 2010/10/11, 21:38
记住这张饱尽风霜的面容。
她彷彿最后对我们说,我走了,我已完成对这块大地的承诺了-----
北京昨下了一夜的雨,我相信,这是老天为她哭泣的泪水-----
转载——
祭陳慶珍文
    段國慶
    維公元二0一0年十月十一日,公民段國慶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於中國遠征軍老兵陳慶珍靈前,而吊之以文。曰:
    嗚呼陳慶珍!生於大戶人家,國家危難之際投筆從戎,隨中國遠征軍出征緬甸,與歸國華僑中校軍醫伍啟倫在戰地結為伉儷。救死扶傷,善莫大焉!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失利,與醫護人員將八十余名傷員安全送到昆明,為國家保全了抗日之有生力量,此為國家盡忠也。
    嗚呼陳慶珍!參加起義迎接光明。在助產士崗位上鞠躬盡瘁,三十五年無一事故,親手迎接的新生命數不勝數。此為社會盡職也。
    嗚呼陳慶珍!以廋弱之軀為孺子牛,歷盡艱辛,哺四幼兒成人。此為家庭盡力也。
    身去德音存,昭如日星。
尚饗
 摘自[关爱老兵论坛]李明辉文——
http://www.ilaobing.com/dispbbs.asp?boardid=29&id=7017
1950年,丈夫计划回马看望病重的父亲,因惦记妻儿滞留缅甸,恰逢抓捕华侨,丈夫也在其中,从此他们失去了联系,但陈老仍说:“我一直在等他回来”,此后她便独自抚养四个孩子;

同年底,从上尉军医到助产士直至退休,共58年;

文革中她隐忍着虐待,对于他人的外调一概以“记不得”回应,坚守自己(不坑人害人)的信条;

改革开放后,国外亲人不断到昆明建议她出国,她正色道:“要出国,60年前就有机会,何必等到现在?”

在收到sohu(民间团体)荣誉证书时她说:“这,比金子还珍贵”!

在收到所谓国家(屈燕)慰问金3000元之后,她又把钱转捐给了老兵协会......

走好老人,天堂中您能见到久别的丈夫和战友......
转载晓曙来邮:
祥生,这几天,接二连三地收到老兵去世的消息。我们《最后的老兵》剧组采访过的陈宝文、陈庆珍、吴其轺都走了,我的心情也像这两天阴郁天气。以下是昨天我在庆珍老人葬礼上的致悼:

悼念民族英雄陈庆珍

2006年我在安徽合肥寻找到远征军野人山幸存女兵刘桂英,对她深度采访,与之结为忘年之交(央视“半边天”栏目曾做追踪报道)。时隔三年,2009年夏末的一个晚上,我接到一个来自抗战时期曾是滇西战场的边陲小城——腾冲原国殇墓园馆长毕世铣老先生的电话,得知又一个曾经走出野人山的远征军女兵现还健在,并与我咫尺天涯,居住同一城市——昆明。
几经周折,我见到了独居市郊90岁的远征军女军医陈庆珍老人,获悉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日往事。陈庆珍曾是富家女,爱国学生,远征军的中尉军医,解放军的上尉军医。炮火硝烟的战场婚礼,肝肠寸断的生离死别,六十多年缠绵悱恻的守望,人鬼情未了的旷世情缘,令人扼腕慨叹。她一生颠沛流离,风刀霜剑严相逼,尝尽人间百味,坚韧无比,令人可敬可佩。她是一位英勇的抗日战士,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她瘦小的身躯有着了不起的超越死亡和困苦的勇气,劫后余生受尽磨砺却对别人的苦难有恻隐之心。每当听到别人受的苦时眼漾泪花,提起关心帮助过她的人赞不绝口,浓郁的感恩之情蕴于胸怀,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她记住每一个来看望她的人。她受人尊重,却不愿让人怜悯。她心地善良,重情重义,每次见面都亲切地拉着我的手说,好想你。送她礼物,她一定叫儿子加倍奉还。
她珍惜每一次老兵聚会。一次,她的血压很高了,第二天的老兵聚会我劝她就不用去了,她说,我要去,我要同我的老兵兄弟说说话。她关心他人胜过自己,90高龄还转几路公车探望病危的远征军老兵陈宝文。她拉着陈宝文的手说,“老哥,你一定要挺住,现在,天已经亮了,你一定要等到太阳出来。”
今年九一八那天,cctv报道了政府相关部门要补助每一位参加抗战的老兵3000元人民币。她几次叫儿子去相关部门打听 ,说我不需要,那些农村生活困难的老兵拿到这补助就好了。多年来采访这个特殊的英雄群体——国军抗战老兵的经历,他们的心意我最知道,老兵们需要的不是金钱,需要的是荣誉与认可。2010年3月23日,搜狐网关爱老兵论坛的全国志愿者们为庆珍老人颁发“民族英雄”勋章,她激动地一遍遍说:“这枚勋章比黄金还珍贵!”
我知道庆珍老人心中最想要的是同为女兵的刘桂英得到的那枚“中国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这个愿望在她有生之年没能实现。但今天,我为她带来另外一枚“抗战胜利六十五周年纪念章”,这是互联网“关爱老兵论坛”特为这些抗战老兵募集款项精心制作的勋章,尽管它们还在快递途中。功勋章在人民的心中。
在此,我受网络有名的关爱老兵志愿者李明辉先生、上海电视台纪实栏目的曹谰编导、旅美艺术家马祥生(他导演的电影《别姬印象》曾在纽约皇后电影节上获金奖。现是我们《最后的老兵》的导演)所托,代他们表达对庆珍老人的悼念。借此机会,我还要向有良知的媒体《云南信息报》的80后女记者刘霞致谢,她的有关远征军老兵的一篇篇报道,使更多的人加入了关爱老兵志愿者行列。
自1937年至1945年,国军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架,海军舰艇损失殆尽。仅将官阵亡206人。在抗战中向日寇开火的每一个中国军人,无论其隶属何党何派,都是中国军人,都是我们的先人,都是我们的恩人,都是我们的精神导师,都应受到我们的香火侍奉!当一个民族连自己的历史都不能正本清源,又怎能阻挡别人的妄加修改;当一辈后人连自己浴血卫国的父兄都不能尊敬,又怎能奢望明天的社会理至情归。没有这个思考,这个民族永远丧魂落魄。
2010年中秋前夕,91岁的庆珍老人病危住院,我们《最后的老兵》的制片人燕子到医院探望,病床前捐助3000元,编织美丽的谎言,告慰老人。不想让我们的民族英雄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不能让真正的抗战老兵流血又流泪。
病卧在床的庆珍老人神智恍惚,气若游丝,却喃喃地“谢谢,谢谢,我满足了”,弱弱的手举到耳边,行了一个最后的军礼,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先前维持生命贵点的药品她都舍不得用,却在稍显清醒时嘱儿子将其捐款及省吃俭用的一万元捐给其他老兵以了她的最后心愿。
远征军女兵陈庆珍——爱国的学生,英勇的战士,温柔的妻子,善良的母亲,伟大的女性,民族的英雄!她生活虽然贫困,品质却无比高贵,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具最美丽的灵魂!
向这美丽的灵魂致敬,无论她在天上还是人间。
《最后的老兵》摄制组 晓曙撰稿,致悼

马祥生 | IP地址: 75.4.245.* | 2010/10/13, 03:17
陈庆珍,1920年出生于云南玉溪,本姓方,有一兄长及两个弟弟。因姨妈无子,过继给姨妈,故随姨妈夫家姓陈。
1938年,就读于昆华女中。
1939年,投笔从戎,考入昆明军医大学第三期。
1941年,和中校军医的伍启伦相恋。伍父伍泽亭是马来西亚爱国华侨,为抗战捐输,组织南侨机工回国支援抗战。
陈庆珍上军医大时,家中已经出了一个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雄;大哥对她的影响很大,大哥方学文,背着父母,化名李文光,报考黄埔军校,成为军校第十一期学 员,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大哥随60军奔赴前线,送别大哥时,陈庆珍最终说了一句话:“大哥,你先走一步”!未几,大哥牺牲于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
她的两个弟弟都步其后尘,加入远征军出国抗敌,大弟方学章战功卓著,回国后不愿打内战,解甲归田,之后,历次运动中都被整得很惨,成了残废。小弟方学义在境外作战中失踪,从此下落不明。
其夫伍启伦的弟弟也是抗日英烈,壮烈牺牲于广西。
42年,中国政府组建了一支10万人的部队赴缅甸作战,这就是“中国远征军”。在这支走出国门打击日本法西斯的队伍中,就读于军医大学三年级的陈庆珍毅然 报名参加远征军,成为了中国远征军中196医院的一名中尉军医,奔赴抗日战场。与她同去还有:未婚夫伍启伦,两个弟弟:方学章,方学义。此刻,陈庆珍送哥 哥时说的那句话“大哥,你先走一步”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也折射了中华民族国难当头前赴后继的决死精神。
4月下旬,远征军作战失利,战地医院遭到日军飞机猛烈轰炸,日寇步步逼近,鉴于局势,院长伍启伦当机立断,立即带领由10名医护人员和近80名伤员的队伍转移。
一支近百人的队伍,其中有近80名轻重伤员,其困难与艰险可想而知,为了躲避敌机的围剿及轰炸,只得放弃公路,钻进深山老林。
回国之途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所带的干药品有限,前途未卜,每人只能分到维持生命的干粮。伤员们是那样的坚强,在自己行走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还争着为医护人员背药箱;患难中显现的真情,至今说来,陈庆珍还泪流满面。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伍启伦和几个男医生已是衣衫褴褛,宿营时,陈庆珍和护士要尽快为伤员检查伤口,换药;夜晚,陈庆珍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与伤员谈心, 就是要了解伤员的思想情况;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共度难关。但当她独自一人时,不禁潸然泪下,心系两个弟弟,不知他们的命运如何?
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莽莽丛林,遇到了一户人家,经伍启伦出面交涉,这户人家为这支近百人的队伍提供了一顿晚餐。陈庆珍说是她生命中吃过的最香的一餐饭, 也是从转移以来唯一吃过的一顿饱饭,菜虽然只有腌藠头和小茄子(长不大的茄子,焉茄子),但那滋味胜过山珍海味。时至今日,陈庆珍在腌藠头时还特意要放几 个小茄子。
顺着这家人指引的方向,几天后,这支队伍到达了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这是实实在在的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在惠通桥旁,过桥就回到祖国;回首西望,撤退的部队 和难民不断涌来,满目凄凉,想起两个弟弟,悲从中来,不禁放声痛哭。令陈庆珍终身难忘的是和顺乡的人民沿街搭起的粥棚,咸菜有藠头,腌菜,豆豉,乡亲们亲 切的喊道:“抗日的将士们,你们辛苦了,到家了,喝碗粥吧!”,看到这样的情景,所有人泪流满面。和顺乡人民在自己的生活都困难的情况下,捧出的不仅是一 碗碗稀饭,是中华民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心和希望。陈庆珍含泪说道:“我对和顺乡人民对我们的恩情铭记于心,发誓今生今世有机会一定要报答,但我不能实 现我的誓言了,我告诉我的孩子们,永远记住和顺乡人民的恩情”。
终于,伍启伦夫妇把这近80名伤员一个不少的带回了昆明陆军医院,这队伍中还有另一名女性——护士叫钟雪贞。
云南和平起义,伍启伦得知父亲病重,留下妻儿,只身冒险重入缅甸想回马来西亚尽孝,不料却被缅政府投进集中营,陈庆珍奔走营救无果,丈夫突然下落不明,在之后无比艰难的日子里,得靠她独立抚养大四个儿女。
陈庆珍顺理成章成为解放军的军医,好景不长,她因历史问题被转到地方,贬职为助产士,75年退休。病故前退休工资待遇不如单位的勤 杂工。当然,她还是历次运动的靶子,文革中被打得很惨,棍棒交加,落下伤残...(我看着她那弱小的身躯,简直不敢相信她是怎样承受过来的,说到此,她血 压高到不能继续,儿子伍建中关到另一房间里哭)
她说她想过自杀,但孩子扔不下,这时她露出一丝苦笑:“可能因为我做的是救死扶伤迎接新生命的工作,所以上天让我苟活了那么久”。
至今,没有一个当年迫害过她的黑打手当面向她道歉过,那些人好多都没有熬过她,这让她感觉老天有时还是公平的。
但,伟大卓绝抗战历史的还原,不仅仅是她一个老兵的心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