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8日 星期六

海参崴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俄语Владивосток拉丁转写Vladivostok  ,意为“东方统治者”或“镇东府”的意思)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首府外滿洲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城市临近俄三国交界之处,三面临海,拥有优良的天然港湾不凍港,地理位置优越,是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

目录

[编辑]名称

海參崴火车站
海參崴航照圖
原始中文名为海参崴(满语Haixenwei.png穆麟德:haišenwei),来自古老的肃慎语(满语),意为“海边的小渔村”[5]。1860年俄国取得此地区后改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征服(或译:统治)东方镇东府
海参崴名字的由來有多种说法,由于历史记录的短缺與優勢族群的更替,其确切来源已经不可考,但是海参崴这个名称至今仍被中文使用者熟知。
兩岸,海参崴[6]是正式名称。
日語稱為「ウラジオストク」,明治時期借用同音漢字寫作「浦塩斯德」或「浦潮斯德」,今已不用。

[编辑]歷史

1910年代的海參崴
历史上海參崴曾自起,這裡已漸見人民活動。唐时属于渤海国時稱為永明城。明朝時屬奴兒干都司時該地被劃為吉林將軍的領地內。
17世紀中期,沙俄帝国伺機東侵,尋求在遠東地區開拓不凍港口。沙俄和清朝曾有着多次領土上的糾紛。雖然在清康熙年間清朝和沙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中明確訂明海參崴屬清朝,但是,清朝中葉國勢日衰,鸦片战争后,在1858年清政府和沙俄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规定包括海参崴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为中俄共管。2年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又与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清政府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其中包括海參崴。
隨後其成為沙俄在遠東地區的一個重要的軍事基地,不過由於距離俄國本部太遠,所以該地的發展緩慢。在1891年西伯利亞鐵路開通至此,亦開始有海運路線由其往返日本神戶長崎及中國上海等地。
1904年1905年日俄戰爭中,其曾被日本海軍派遣的分遣艦隊突襲。但由于有俄軍巡洋艦隊坚守,使日本海軍轉移目標攻擊遼東半島大連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由於苏联国内战争的混亂情況,反對共產黨的勢力在此和俄國遠東地區滲入。當中包括一些外來勢力如英國美國日本,日英聯軍在1918年4月藉口當地有日資設施被襲,進駐金角灣和此城,導致1920年遠東濱海地區建立「遠東共和國」,持續至1922年蘇聯收復。
1930年代開始,此城成為蘇聯流放政治犯的主要地點,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先後囚禁在這裡的包括蘇聯和日本的戰俘。
1954年蘇共第一書記尼基塔·赫魯曉夫曾到臨该城,並表示其可以跟美國的舊金山相比,亦奠定了其作為蘇聯遠東地區最重點的發展城市之地位。

[编辑]地理

其位于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半岛南端的佐托伊角湾(即金角湾)的北坡,为阿穆尔湾乌苏里湾所环抱,南临彼得大帝湾。自东北向西南绵延30公里,呈斗圆型,面積為約600平方公里,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首府,俄罗斯远东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仅次于新西伯利亚的第二大城市。
根据200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其约有591,800人。[7][8]
参见:保密行政区
斯大林统治期间,城内的几十万中国满族、汉族几乎全被杀或强制迁移,朝鲜人也被全部迁走。
1958年1991年间,蘇聯当局规定只有蘇聯人方可到访该城市及居住,而且需从当局取得许可证方可进入,從而使當地的非原住民人口佔全市絕大多數(主要是俄羅斯人中國俄羅斯族人)。在苏联把此城完全对外封锁前,该地有不少中国人及朝鲜人居住。[9]1991年蘇聯解體後,該市才開始解封,更因為地理因素而再次令當地的中國人不但「重現」,而且數字上更指已有達至約28萬人的中國人在海參崴長期或短期性居住[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