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4日 星期三

1917 年至 1923 年的革命

 

1917 年至 1923 年的革命
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果
一部分
参与 1917 年至 1923 年革命的欧洲国家
日期1917 年 3 月 8 日– c. 1923 年 6 月 16 日
地点
全球(主要在欧洲和亚洲)
造成的
目标
结果是政治剧变欧洲法西斯主义 (理论化)[1]

1917 年至 1923 年的革命一场革命浪潮,其中包括受俄罗斯革命的成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造成的混乱所激发的世界各地的政治动荡和武装起义这些起义本质上主要是社会主义或反殖民主义的。一些社会主义起义未能创建持久的社会主义国家[2]革命对塑造未来欧洲政治格局产生了持久影响,例如德意志帝国的崩溃奥匈帝国的解体[3]

第一次世界大战动员了数百万军队,重塑了政治权力并引发了社会动荡。动乱中爆发了彻底的革命,发生了大规模罢工,许多士兵叛变。俄罗斯沙皇 尼古拉二世在二月革命期间退位短命的自由派俄罗斯临时政府成立,但十月革命中被布尔什维克推翻,引发了血腥的俄罗斯内战1917年,许多法国士兵发生叛变,拒绝与敌人交战。保加利亚许多军队哗变保加利亚沙皇下台。奥匈帝国发生大规模罢工和兵变哈布斯堡王朝垮台。德国十一月革命导致了德意志帝国的终结。意大利面临各种大规模罢工。土耳其经历了一场成功的独立战争爱尔兰被瓜分爱尔兰自由邦成立。世界各地还发生了各种其他抗议和叛乱。[4]

欧洲的共产主义革命[编辑]

俄罗斯[编辑]

俄罗斯莫斯科十月革命1917)。

在饱受战争蹂躏的俄罗斯帝国自由主义的 二月革命推翻了君主制。随后是一段不稳定时期,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期间夺取了政权崛起的布尔什维克很快就根据《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放弃了大片领土,退出了战争,并在俄罗斯内战期间与包括同盟国入侵部队在内的政治对手作战为了回应弗拉基米尔·列宁、布尔什维克和新兴的苏联反共来自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派别的力量与布尔什维克作战,特别是反革命的 白军运动和农民绿军乌克兰的各种民族主义运动以及其他潜在的新国家,如苏联外高加索苏联中亚的国家,无政府主义激发的第三俄国革命坦波夫起义[5]

到了 1921 年,筋疲力尽、交通和市场崩溃以及饥饿的威胁甚至使得红军中的持不同政见者也开始反抗共产主义国家,例如喀琅施塔得叛乱期间。然而,反布尔什维克的力量不协调,组织混乱,全部在外围活动。在中央作战的红军一次又一次地击败了他们并重新控制了局势。在莫斯科,共产国际激发的革命的彻底失败是一次发人深省的经历,布尔什维克从世界革命转向了俄罗斯这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列宁开始与英国德国建立贸易关系及其他主要国家。最引人注目的是,1921年,列宁推出了新经济政策(NEP),允许私人拥有中小企业。在这场革命和反革命的过程中,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于1922年正式成立。 [6]

芬兰大公国和芬兰内战[编辑]

二月革命后,芬兰社会民主党组织了红卫兵,由工会活动分子、无政府主义者和左翼活动分子组成。1916年7月的议会选举中,社会民主党在芬兰议会200名代表中获得103席,获得绝对多数席位1917年的春天相对平静,但严重的粮食短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激怒了企业和工人阶级。反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芬兰青年党中的民族主义者曾资助和秘密支持芬兰耶格尔运动数百名年轻的芬兰学生秘密加入德国军队,在东线与俄罗斯军队作战彼得格勒的七月事件加剧了芬兰的局势,数以万计的俄罗斯军队作为海防部队驻扎在芬兰,他们在赫尔辛基、图尔库和图尔库等芬兰沿海城市组织了自己的工人、水手和士兵委员会。维普里。

与芬兰左翼相反,芬兰政治右翼和反社会主义政治分裂成几个派别,佃农、农村民众和农业基地支持土地联盟,教师和自由城市中产阶级支持芬兰青年党,更多保守和绥靖思想的芬兰人(关于俄罗斯化政策),其中一些与彼得格勒和俄罗斯有许多经济联系,支持芬兰党和芬兰瑞典人,还有一些贵族支持瑞典民间党

1917 年夏天,亚历山大·克伦斯基 (Alexander Kerensky) 就任总理,罗曼诺夫君主制结束,彼得格勒陷入混乱,芬兰议会试图制定一项名为“瓦尔塔拉基”(Valtalaki) 的法律,即“权力法案”,正式移动芬兰的角色。现已废除的俄罗斯君主和总督作为芬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组成三人议会执行委员会或芬兰参议院(实质上是议会内阁)​​。该法律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但未能达成共识。更支持革命的社会民主党在 1917 年 10 月之前分裂。一些人希望通过这项法律,以便芬兰议会中的社会民主党多数派能够将芬兰建立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但问题仍然存在,例如俄罗斯的军事存在、其中数千人是亲布尔什维克的。

1917年8月,科尔尼洛夫政变严重洗牌了赫尔辛基与彼得格勒的关系。社会民主党和资产阶级阵营达成共识,决定于1917年10月举行新的选举,作为废除罗曼诺夫君主制后的“第一次选举”。在十月的选举中,资产阶级联盟团结起来,赢得了议会多数席位。这进一步分裂了社会民主党内部的分歧,因为十月革命在几周内就发生了,一些支持革命的芬兰社会民主党人正在彼得格勒与布尔什维克进行积极对话,例如奥托·维勒·库西宁(Otto Wille Kuusinen)、库勒沃·曼纳(Kullervo Manner)和卡尔·维克Karl Wiik 议会对资产阶级斯温胡夫参议院表示信任,该参议院随后于 1917 年 12 月 6 日批准了芬兰的独立宣言。斯温胡夫已于 12 月 4 日向议会发表了宣言演讲。

社会民主党号召举行总罢工,部分原因是十月选举后的愤怒和紧张局势加剧。芬兰历史上仅有的三个之一。奥托·维尔·库西宁(Otto Ville Kuusinen)和库勒沃·曼纳(Kullervo Manner)作为社会民主党内部执行委员会的成员现在支持革命,而社会民主党理事会在11月仅以一票之差投票反对了革命决定——后来库西宁对此感到遗憾,因为他已经点名了几位支持革命的人物并得到了更多的支持。此外,莫米拉发生大屠杀,俄罗斯士兵组成的布尔什维克独立分队冲进芬兰宅邸,谋杀了芬兰商人阿尔弗雷德·科德林,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未来总统里斯托·里蒂和他的妻子格尔达仅仅几分钟后就逃离了莫米拉事件,逃到了附近的森林。

袭击发生后,白卫军开始动员起来,并宣布支持斯温胡夫武德的参议院。

到一月中旬,全国陷入混乱。卡尔·曼纳海姆中将刚刚从敖德萨退伍到彼得格勒,再到瓦萨组织芬兰军队。一月中旬,斯温胡夫参议院宣布白卫队是芬兰国家的合法和官方军队。几名忠于共和国的议会成员和斯温胡夫德参议院前往瓦萨,白军总部所在地。此外,芬兰银行的印钞机被疏散到瓦萨,继续为芬兰国家生产货币。

1918 年 1 月 27 日,红卫兵点燃了赫尔辛基工人之家顶上的火焰,标志着革命已经开始。1 月 26 日至 27 日,在瓦萨组织的白军成功解除了塞伊奈约基和瓦萨数千名俄罗斯士兵(同情布尔什维克)的武装。到了 2 月,来自德国的芬兰猎兵已返回芬兰并抵达瓦萨。到 1918 年 2 月至 3 月,红军处境艰难,因为德国谈判代表(白芬兰政府积极接触)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平条约谈判期间实质上迫使布尔什维克放弃对芬兰的权利、停止支持红军和彻底解除驻扎在仍由红军控制的芬兰土地上的其余俄罗斯士兵的武装。

3月至4月,德军在汉科、奥兰和东新马地区登陆,从西、北、东三路进攻,与芬兰军队一起占领了赫尔辛基。战争于 1918 年 5 月 15 日基本结束,白军于1918 年 5 月 16 日赫尔辛基举行了胜利游行

西欧[编辑]

革命战士的雕像;柏林德国革命纪念碑

列宁主义的胜利也激发了实现世界共产主义的革命行动的浪潮:更大的德国革命及其后代,如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邻近的匈牙利革命和意大利的二元革命,以及各种较小的起义、抗议和罢工,所有这些都被证明是失败的。

然而,德国革命对德国皇帝的退位以及德意志帝国的终结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决定了欧洲的政治未来。[3]它还帮助说服英国立法者开始解除对该国严重的禁运。[7]

布尔什维克寻求在苏联领导的共产国际中协调这一新的革命浪潮,并将新的共产党从其前社会主义组织和老牌温和的第二国际中分离出来。列宁认为德国革命潜在的成功能够结束新成立的苏维埃俄罗斯的经济孤立。[8]尽管有世界革命的雄心,约瑟夫·斯大林领导的一国的社会主义支持者在苏联上台,建立了共产国际布尔什维克化,并于 1943 年废除了它。[9]

第二次世界大战红军占领了东欧大部分地区,共产党在波罗的海国家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东德上台[10]

意大利[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意大利导致了高失业率和经济危机。例如,到 1920 年底,意大利里拉的价值仅为 1914 年价值的四分之一,而 1921 年上半年,普通工薪阶层家庭的生活成本比 2008 年高出 560%。 1914. [11]这些因素促成了Biennio Rosso(或红色两年)这是共产主义革命者与意大利王国之间激烈社会冲突的时期。在此期间,工人阶级对社会主义的支持迅速而显着地增加,意大利社会党的党员增加到25万,主要的社会主义工会“劳工总联合会”的成员达到200万,而无政府主义的意大利工团主义者Union 已有多达 500,000 名附属机构加入。

这一革命活动时期的特点是在共产主义革命者和无政府工团主义者的控制下建立了工厂委员会。[12] 农村地区也出现了阶级冲突,北波河谷各地都发生了罢工和冲突。

尽管意大利革命的支持率不断上升,但革命者未能利用其运动的发展,导致社会变革的愿望慢慢减弱,并为最终的法西斯主义反应铺平了道路

匈牙利[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它在匈牙利的替代者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一个成立于 1919 年 3 月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在匈牙利-罗马尼亚战争中失败后于 8 月初解散

非共产主义革命[编辑]

爱尔兰[编辑]

在当时属于英国一部分的爱尔兰 1916年的民族主义 复活节起义预示着与第一波共产主义革命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爱尔兰独立战争(1919-1921) 。当时的爱尔兰共和运动主要是激进共和主义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形式尽管它有左翼立场并包括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但它不是共产主义的。然而,爱尔兰和苏维埃俄罗斯共和国在反对大英帝国方面找到了共同点,并建立了贸易关系。然而,英国历史学家EH Carr后来评论说“双方都没有非常认真地对待谈判”。[13]爱尔兰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都是被排除在巴黎和会之外的贱民国家由此产生的爱尔兰自由邦于 1922 年成立。

希腊[编辑]

激进共和主义与保守君主制之间的冲突也是希腊政治冲突的核心在战争爆发前的几年里,希腊以民族主义和民族统一主义为由参加了针对邻国的巴尔干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希腊成为战胜老对手奥斯曼帝国的一方,使希腊政治精英两个松散阵营之间的紧张关系达到了顶峰,即所谓的民族分裂在左翼方面,由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领导的韦尼泽洛斯主义者自由主义共和派,进步和民族主义;在外交政策上支持法国和英国,并寻求受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激进派和英国首相大卫·劳埃德·乔治影响的深刻民主化改革。右翼的君主主义者是保守派、教士派和传统主义者。在外交政策上支持德国,并支持国王发挥强大的政治作用。1919年至1922年间,希腊利用奥斯曼帝国解体之机与土耳其发动战争,夺取希腊人居住的领土杜姆卢珀纳尔战役中希腊的灾难导致了其保守派和君主制机构的名誉扫地:1922年的军队兵变和民众起义最初导致了共和军官的军事政变,随后国王君士坦丁一世于1923年被迫退位,废除了君主制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1924 年希腊第二共和国成立。这段不稳定的时期持续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剩余时间,潘加洛斯将军在 1925 年的军事政变中被任命为独裁者,1928 年韦尼泽洛斯领导下恢复民主,并由一个国王恢复了君主制。1935年 军事政变。

西班牙[编辑]

西班牙尽管在战争期间保持中立,但也受到激进共和主义和传统君主制之间动荡的影响。1874 年的复辟君主制一种议会政体,但却是一种保守的政体,民众阶级的代表性不足,并赋予君主重要的政治作用。1917 年,激进的共和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心怀不满的西班牙武装部队军官组成的联盟试图进行民主化革命,但很快就失败了。然而,战后,随着国际气候有利于共和或民主化的制度变革以及复辟,对君主立宪制的批评也随之增加事实证明,国家无法解决战争带来的一系列挑战,特别是战后经济衰退和殖民地新一轮的反帝国行动。1919 年至 1923 年间,罢工运动激增,尤其导致巴塞罗那等城市工人和雇主运动之间的准军事冲突不断升级。与此同时,西班牙为了维持对其殖民帝国最后残余的控制,于1920年发动战争,最终在1921年的年度战役中惨败,最终使君主立宪制名誉扫地。多次选举均未能在建制党、融合自由党或自由党中产生议会中的多数席位。自由保​​守党,解决危机。面对广泛的社会动荡和机构瘫痪,米格尔·普里莫·德·里维拉将军要求权力,并被国王阿方索十三世任命为拥有独裁权力的政府首脑军事独裁政权的建立阻止了 1916-22 年的革命和民主化运动,这种独裁政权一直持续到1931 年第二共和国

墨西哥[编辑]

墨西哥革命(1910-1920)也是如此,到 1915 年,革命已经退化为叛乱分子之间的派系斗争,埃米利亚诺·萨帕塔潘乔·维拉等更为激进的势力输给了更为保守的“索诺兰寡头政治”及其宪法。军队最后一个主要反革命组织费利西斯塔于 1920 年放弃了武装行动,革命将军阿尔瓦罗·奥夫雷贡贿赂或杀害了他的前盟友和对手后,内讧的权力斗争一度减弱,但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费利西斯塔被暗杀。奥布雷贡和其他几个人,失败的军事政变尝试和大规模的传统主义起义,即基督战争,反对政府对罗马天主教徒的迫害。

马耳他[编辑]

1919 年的塞特·朱尼奥 (Sette Giugno)是一场以马耳他人民一系列骚乱和抗议为特征的叛乱,最初是为了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生活成本上涨以及造船厂数百名工人被解雇的情况。这恰逢民众要求自治,导致国民议会在瓦莱塔成立在骚乱发生的同时。这极大地推动了起义,许多人前往瓦莱塔表达对议会的支持。英国军队向人群开枪,打死四名当地男子。战后生活成本急剧增加。进口受到限制,随着粮食变得稀缺,价格上涨,这使拥有盈余进行贸易的农民和商人发了财。

埃及[编辑]

1919 年,英国下令流亡革命领袖萨阿德·扎格卢尔和华夫脱党其他成员后,埃及和苏丹各界人士发起了一场全国性的革命,反对英国对埃及和苏丹的占领。导致英国于1922年承认埃及独立并于1923年实施新宪法然而,英国对新成立的埃及王国仍然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英国保留了对运河区苏丹的控制福阿德1936 年去世,年仅 16 岁的法鲁克继承了王位。他对法西斯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感到震惊,签署了《条约要求英国在 1949 年之前从埃及撤出除埃及以外的所有军队。苏伊士运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将埃及作为其在整个地区行动的主要基地。1947年,英国武装部队撤至苏伊士运河地区,但战后民族主义反英情绪持续高涨。[14]

伊拉克[编辑]

尽管英国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伊拉克人在政治上取得了胜利。伊拉克获得更大自治权,伊拉克费萨尔一世被任命为伊拉克国王此外,英国对美索不达米亚的委任统治也被取消。

土耳其[编辑]

奥斯曼帝国在《穆德罗斯停战协定》和随后的《塞夫尔条约》中投降后,通过组建“库瓦伊民兵”(Kuva-yi Milliye) ,对奥斯曼苏丹国和外国占领军的抵抗不断加强,这是一种非正规民兵,在成为战争的南线。希腊军队占领伊兹密尔后,大国民议会(GNA)成立,作为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领导的反政府。民族团结政府继续与占领军作战,特别是进一步深入安纳托利亚的希腊人,但在萨卡里亚战役中停止了前进随后开始伟大的攻势将入侵的希腊军队赶出了安纳托利亚。

独立战争结束后,奥斯曼苏丹国被废除,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23年的统治和大国民议会对土耳其的主权。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成立共和国,阿塔图尔克担任总统,并推行了阿塔图尔克的改革这些改革和政策彻底改革了土耳其的社会、经济和政府。

冲突列表[编辑]

1923 年革命后的欧洲地图。

1917年至1924年开始的共产主义革命[编辑]

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左翼起义[编辑]

1917年至1921年开始的反苏联反革命[编辑]

1918年至1919年开始的苏联反反革命[编辑]

其他[编辑]

另请参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