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强军、新建陆军到武卫军——西式编制引入的萌芽 晚清的洋务并没有带来军事制度的大革新,正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平发、捻起,基于中国传统军制而发展起来的勇营,以练军、防军的形式,在晚清兵制中起了三十多年的主导作用。直到甲午战争以后,使人们认识到旧式军队的不可恃,西式军制才逐渐被引入,北洋的新建陆军和南洋的自强军在这方面开了先河。但新军制最终确立主导地位,是在庚子之变后,袁世凯受命改革而成的常备军军制和陆军军制。而旧式勇营,大部成为巡防营,走向没落和消亡,旧军消亡的过程差不多也又是一个二十年的时间。 甲午战时,借鉴洋法,编练新式军队的呼声很高。在此背景下,北洋编练了定武军十营,南洋编练了自强军十三营。从其中内容来看,胡燏棻的定武军虽说“一切操练章程,均按照西法办理”,但其营伍编制仍未脱勇营旧制痕迹,步、炮均为五百人一营,马二百五十骑一营,营下分哨,这些都和湘淮旧制差别不大,但工程营的设置是一个创制,从而打破了勇营制度中单用长夫的格局。南洋张之洞筹办的自强军更接近西制,因其各级主官全数聘用德员,洋人不仅负责训练,还有管理权,这在晚清军队里也属凤毛麟角的。自强军和定武军一样,也分步、马、炮、工程四兵种,它的营制和西制很接近,如步队一个营和当时德军一个连的人数大致相当,组织也相似,这和军中德员的聘用有很大关系。自强军虽然最后归于北洋,但张之洞以后在湖北编练的新军得益于此甚多,在南方各省的影响不可小觑。 定武军不满一年,即由袁世凯接办,并改名新建陆军,新建陆军营制比定武军营制要大大进了一步。首先,总部设立了督练处、教习处、粮饷局、军械局、军医局、转运局和侦探局,督练处内又设参谋营务、执法营务和督操营务,这已经构成了近代意义上的司令部的萌芽,与以往勇营里的营务处已有显著区别,从此到练新军时的练兵处、督练公所,直至民初军内八大处的形成,都系一脉相承。其次,新建陆军的步、马、炮、工各营队与旧制勇营差别很大,它的各“营”编制人数不仅高于练防军的营人数,也多于西制的营人数。如步队每营四队,每队三哨,每哨六棚,大致相当于西制的两个营;炮队营的人数炮位,大致相当西制一个炮兵团;马队一营也相当于西制一个骑兵团;工程营按专业分队,比较特殊,大致相当西制一工兵营;行军时还有辎重队的设置。有趣的一点是新建陆军中步、炮各营的主官称为“统带”,而不是习惯上营的“管带”,也说明两者的差别所在。当然,新建陆军也保留了一些旧军做法和名称,如“翼”的设置等等,反映了其变革的旧有痕迹遗留。应该看到,新建陆军中也聘有一大批洋教习,其中以德人为多。从此而见,中国近代军队受当时欧陆最强陆军——德军的影响之深。 戊戌变法失败后,荣禄呈请慈僖太后,成立了武卫军。除了前左右后四军分别由驻扎直隶的当时国内一流战力的武毅军、毅军、新建陆军、甘军改称外,又建立了自兼的武卫中军。以后又建立了武卫先锋左、右军,及袁世凯在山东改编的武卫右军先锋队。武卫军过去常被人所忽视,它的成立实则有对内和对外两种含义,具有从旧式军队向近代国防军前进的趋向。可惜庚子拳乱,原有美好设想被打乱,倒是成就了武卫右军和袁世凯的一世基业。至于武卫军的编制,虽然荣禄曾委托袁世凯按新建陆军起草了一个标准,但由于各军来源各异,短时间内无法整合,因此还是各自依旧。除右军完全按新建陆军营制外,其他四军实际上仍是勇营旧制,即军-翼-路-营(或旗)-哨-棚的体制。聂士成的武卫前军主要还是采用淮军营制,但西化程度较高,步马炮工一应俱全,且也采用德、俄教习,在很多方面不输于右军,袁世凯本人对其也赞叹不已。宋庆的毅军营制与淮军相仿,缺少工程兵,在装备等方面比前、右两军稍逊色,但训练不差。董福祥的后军则是完全依照左宗棠的楚军营制,系湘军中的老湘营一支营制的变种,后军有一定战斗力,装备略同左军。荣禄自兼的武卫中军和后军关系较近,营制全仿后军,只有步、马两兵种,无炮兵,荣禄也是个使用国货的模范,军中步枪全系汉阳、江南造毛瑟枪。 从常备军到陆军——近代军制的确立 庚子拳乱后,清廷痛感整军经武之必要,遂于1901年9月下诏,宣布整顿兵制,将全国原有各制兵防勇严行裁汰,精选募练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同时废除武生童考及武科乡会试,在各省建立武备学堂。不久,袁世凯继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武卫右军为基础,加紧了编练新军的步伐。1902年初,第一批募练的新兵六千人进入保定训练营地,揭开了新制军队发展的序幕。这年6月,袁世凯上奏拟定常备军营制饷章,并拟按照新订营制。常备军营制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军队新营制草案,它实际上完全按照德、日军制而来,并仿照绿营旧称,定为镇-协-标-营-队等级,与后人熟识的清末陆军营制相近,不同的是马队为一标四营而非三营,是以一镇有步马炮工辎共计二十一营。以后三年多时间里,袁世凯相继按此编练了北洋常备军五镇,并替朝廷练了一支京旗常备军(共十一营,相当于半镇)。 与此同时,其余各省也开始陆续将军队分为常备、续备、巡警各军,分别募练。不过各省情况有异,程度不一(有的省只是将部分旧军直接改称常备军,并未起到应有作用),编制也五花八门,不一而举。其中,湖北编练了常备军两镇(实际练成一个半镇),营制与北洋略有区别;福建以旧军改练常备军两镇,人数仅相当北洋一镇;其余如苏、豫、湘、皖、晋、浙等省也先后成立常备军,但规模比较小。 1905年2月28日是个重要的日子,这天袁世凯等奏请统一全国新军番号,提出“以陆军编号通国一贯,脉络相连”,并呈请将“所有常备军各镇拟即一律改为陆军各镇,以符名实而遵定制”。实际上就是明确地提出了“国防军”的概念。新的陆军营制在北洋常备军营制的基础上略加变化而来,一镇计步马炮工辎二十营,与日本师团的组织相似(日军编制也是师承德第二帝国陆军而来)。第一批即以北洋、京旗两支常备军改编为北洋六镇。到1907年陆军部拟订了全国编练三十六镇的计划,到清亡前夕,共计成立十四个镇、十六个混成协、一支禁卫军,以及几个独立标、营。 混成协的编立值得一提。混成旅在欧、日等军本属战时临时组编。但在中国,由于编练新军对于各省来说,财政花费实在太大,因此从河南新军开始,采取了变通办法,先成立混成一协,以后再扩为一镇。这个办法后在全国各地推广,于是出现了一批混成协。通常混成协按清廷定制,一般是步队一协、马炮各一营、工辎各一队,实际情况各省略有差别,不完全一致。 此外,清末新军的番号可能令不少人常会觉得如堕五里云雾中,为什么有的镇协有“暂编”,有的没有?还有番号前加省区名是怎么回事?此外还有无番号,只贯于省区的协标等。看似很乱,实际上新军部队番号的命名规则很严格,如果了解这套程序,很容易了解。首先,清新军采取的是省区+番号的方式,如第一镇是“近畿陆军第一镇”,第八镇是“湖北陆军第八镇”(切莫认为是湖北地方部队,仍属中央国防军系列)等。其次,一般新军番号的命名大致经过如下程序: 1、各省按各自编练新军,如果数目接近定制中的一协,可呈请练兵处(后为陆军部)成协,这时经过核准后,如不合定制则被驳回;如果通过,则有有可能授予无番号的混成协(如“陕西陆军混成协”),也有可能授予有番号暂编混成协(如“四川暂编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还有一部分是以上的两种都经历,先前后继(如河南先成“河南陆军混成协”,再进为“河南暂编陆军第二十九混成协”)。大多数混成协是准备将来扩编为镇的,所以都加“暂编”二字,只有从北洋六镇中划出驻守东北的陆军第一、二混成协不在此例。 2、待一镇招募训练基本满额,则报部议,审核后若获批准,则授予暂编镇番号,如“四川暂编陆军第十七镇”等。 3、由练兵处或陆军部派员校阅审核,若合格则去掉“暂编”二字,成为正规的陆军镇。这步不可少,也不要认为校阅就是部里派个办事员就可以了。通常是由主管军事的王大臣、尚书侍郎等一级组成庞大的校阅团,浩浩荡荡,下面也要费很大人力物力来应付。正因为此,至清亡,只有北洋六镇和湖北第八镇、南洋第九镇等几个镇是通过校阅的正规镇,其余各镇全属“暂编”镇(注:这里的“暂编”意思和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时期的“暂编”部队均有不同,后文再议)。这也反映了新军命名程序的严格性,和民国时随意成军、滥发番号成鲜明对比。 感谢读者推荐! 作者:刘庆 魏鸿文 |
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清末陆军编制发展的思路浅析
新军
目录[隐藏] |
[编辑]成立经过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原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奉清政府之命,在天津用西法编练十营定武军,分别为步兵三千人、炮兵一千人、马兵二百五十人、和工兵五百人,一共四千七百多人。次年(1895年)胡燏棻调任平汉铁路督办。
袁世凯接手“定武军”,在天津小站训练部队,人称小站练兵。改为“新建陆军”,一切依照德国与日本的制度,由德国人为主的洋人监督,更把规模扩至七千士兵,参照德国陆军制度进行编制,并分立警、步、马、炮、工、辎等兵科。之后,被编为武卫军“前后左右中”五路中的武卫右军,跟随袁世凯到山东去镇压义和团运动。在那里,袁世凯将三十四营旧军改编,命名为“武卫右军先锋队”,令武卫右军扩大至两万余人。
在新建陆军成立的同时,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也编练了一支名叫自强军的新军。这支军队也依照西式军队编练,步、马、炮、工等兵13营,共二千余人。后来自强军由刘坤一接办,到最后被袁世凯所收编,划归其武卫右军。
1905年2月28日袁世凯等奏请统一全国新军番号,提出“以陆军编号通国一贯,脉络相连”,并呈请将“所有常备军各镇拟即一律改为陆军各镇,以符名实而遵定制”。即全国各镇统一数字番号。新的陆军营制在北洋常备军营制的基础上略加变化而来,一镇计步、马、炮、工、辎共二十营,与日本师团的组织相似。第一批即以北洋、京旗两支常备军改编为北洋六镇。
1907年陆军部拟订了全国编练三十六镇的计划.
1911年清亡时,共计成立十四个镇、十六个混成协、禁卫军2协,以及几个独立标、营。
新军采取的是省区+番号的方式,如第一镇是“近畿陆军第一镇”,第八镇是“湖北陆军第八镇”(不是湖北地方部队,仍属中央国防军系列)等。
混成协在中国不算是战时编制。因为编练新军对于各省来说,财政花费实在太大,因此从河南新军开始,采取了变通办法,先成立混成一协,以后再扩为一镇。这个办法后在全国各地推广,于是出现了一批混成协。通常混成协按清廷定制,一般是步队一协、马炮各一营、工辎各一队,实际情况各省略有差别,不完全一致。
各省各自编练新军达到协的标准,呈请练兵处(后为陆军部)批准成协,如果审批通过则授予无数字番号的混成协(如“陕西陆军混成协”)或有数字番号暂编混成协(如“四川暂编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一部分混成协是以上的两种番号都经历过,如河南先成“河南陆军混成协”,再改称“河南暂编陆军第二十九混成协”。大多数混成协是准备将来扩编为镇的,所以都加“暂编”二字,只有从北洋六镇中划出驻守东北的陆军第一、二混成协不在此例。
各省编炼新军达到一镇的标准,报陆军部审核后授予暂编镇番号,如“四川暂编陆军第十七镇”。陆军部派员亲临校阅,若合格则去掉“暂编”二字,成为正规的陆军镇。至清亡,只有北洋六镇和湖北第八镇、南洋第九镇等几个镇是通过校阅的正规镇,其余各镇全属“暂编”镇。
[编辑]北洋新军
- 主条目:北洋军
戊戌变法前夕新建陆军被编为武卫右军,跟武卫左、前、后、中,通于归属总督荣禄管辖。
- 第一镇统制先后为凤山、何宗莲;
- 第二镇统制先后为王英楷、张怀芝;
- 第三镇统制先后为段祺瑞、曹锟;
- 第四镇统制为吴凤岭;
- 第五镇统制先后为吴长纯、张永成;
- 第六镇统制先后为王士珍、赵国贤、段祺瑞。
1907年,从六镇各抽调一部分官兵,编成第二十镇。辛亥革命时期,冯玉祥任第40协第80标第三营管带。
1909年,袁世凯被开缺回乡。北洋六镇高层,有所调整。
[编辑]新政中的军事改革
- 主条目:清末新政
清廷签订《辛丑条约》后,决心推行新政,进行军事改革。光绪二十九年十月成立总理练兵处,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并且裁减原有的旧军(防军、练军、绿营),剩下的精选若干营为常备、后备军及巡警营(即宪兵)。清政府原订计划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的新军为地方军,一共在全国编练三十六镇新军;到清朝覆亡的时候,全国已练成新军十六镇和十六个混成协(一说为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其中装备与训练为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为最佳,遍布直隶、山东与东北。
- 第一镇: 驻北京仰山洼
- 第二镇: 驻保定、永平等府
- 第三镇: 驻吉林吉林、长春、宁安、延吉及奉天锦州等处
- 第四镇: 驻天津马厂
- 第五镇: 驻济南、潍坊、昌邑等处
- 第六镇: 驻北京南苑
- 第八镇: 驻武昌
- 第九镇: 驻南京
- 第十镇: 驻福州、福宁、延平等处
- 第十七镇: 驻成都
- 第十九镇: 驻昆明
- 第二十镇: 驻沈阳
- 第二十一镇:驻浙江
- 第二十三镇:驻吉林
- 第二十五镇:原驻广西桂林,后驻广东
- 第二十六镇:驻广州
- 第一混成协:驻东北新民,协统王化东
- 第二混成协:驻沈阳,协统蓝天蔚
- 第三混成协:驻永平,协统王占元
- 第十三混成协:驻江苏江北,协统杨保善
- 第二十一混成协:驻武昌,协统黎元洪
- 第二十三混成协:驻江苏苏州
- 第二十五混成协:驻湖南长沙
- 第二十七混成协:驻江西南昌
- 第二十九混成协:驻河南,协统张锡元
- 第三十一混成协:驻安徽安庆,协统余大鸿
- 第三十三混成协:驻四川成都,协统钟颖
- 第三十五混成协:驻新疆乌鲁木齐
- 第三十九混成协:驻陕西西安
- 第四十三混成协:驻山西,协统谭振德
- 广东混成协
- 广西混成协
- 甘肃混成协
- 伊犁混成协
[编辑]编制
按《陆军营制饷章》规定,国家常备军的编制以两镇为一军,两协为一镇(一镇官兵12512人)、两标为一协(一协官兵4038人),每标三营,每营四队。每镇还辖炮队一标(官兵1756名)、马队一标 (官兵1117名)、1个辎重营(官兵754人)、1个工程营 (官兵667人)。步、炮、工兵每队均为三排,每排三棚;马队两排,每排二棚;辎重队三排,每排三棚。常备军的编制与中国传统营制已完全不同,成为一个步、骑、炮、工、辎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单位,这是一种适合形势需要的现代化编制。
建军初期,全军由一名总统(即袁世凯)统率,有左右两翼(相当于旅),每翼有一名翼长、一名统领和两名分统负责;翼下面为营,有统带官和帮统官各一名;营下面为队(相当于连),由一名领官管理;队下面为哨(相当于排),由一名哨官和两名哨长负责;最下面为棚(相当于班),有正副头目各一名。(每棚十二人)
新军机关以总部为首,其下有参谋营务处、执法营务处、督操营务处、稽查营务处等。
清政府推行“新政”之后,新军改为常备军制,并因人数的增加,故以改编作镇、协、标、营、队、排、棚,各级军官改称统制﹑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每镇额设官兵一万二千五百一十二人,仍有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军官大多由学习军事的留学生和国内各武备学堂的毕业生担任,士兵则采取招募制,选拔标准较以往严格,对年龄、体格和文化程度等都有明文规定。
[编辑]新军与革命
在组建和训练新军的时候,一些开明地方大员如张之洞、端方等,注重招收有文化的青年入伍,和招收留学生任军官如蔡锷、阎锡山、许崇智等,这些知识青年读过书见识广,敢于持有不同政见,不同于旧军官兵愚昧效忠皇权。同时革命党人如黄兴、宋教仁等注重开展兵运,秘密向新军中输送革命分子,如吴禄贞、赵声、孙武等。这些军内革命党人待命伺机发动起义。
1911年武昌首义是新军起义,然后响应的陕西、湖南二省,是新军起义。接下来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山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也是新军起义。除上海、广东、广西辛亥革命起义是以民军商团为主之外,其他各地起义均为新军起义为主。辛亥革命也可以说是一场规模空间的新军大起义。
[编辑]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文献
- 军咨处奏定陆军人员补官暂行章程,宣统元年九月
- 郭廷以. 近代中国史纲 上册.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5年. ISBN 962-201-351-1.
- 林涛. 正说清朝三百年.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5年. ISBN 7-5078-2451-9.
[编辑]外部链接
真相: “八一建军节” 网友曝中共伪造党史军史
真相: “八一建军节” 网友曝中共伪造党史军史:
明天8月1日是中共"八一建军节" ,阿波罗新闻网刊登网友博讯螺杆文章,曝光中共党史和军史有关"八一南昌暴动"和"毛泽东缔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谎言。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华、著名作家张戎等学者都曾揭露,所谓"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最高领导地位"是谎言。
明天8月1日是中共"八一建军节" ,阿波罗新闻网刊登网友博讯螺杆文章,曝光中共党史和军史有关"八一南昌暴动"和"毛泽东缔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谎言。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华、著名作家张戎等学者都曾揭露,所谓"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最高领导地位"是谎言。
共军是谁缔造的呢?按照中共军史的定义:"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毛泽东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八月一日被中共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也就是说在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那天,共军产生了。
但是,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
中共破坏北伐 蒋中正、白崇禧清党救国
一九二七年,正当北伐国军将士在前线流血牺牲时,中共在全国各地发动土地革命,社会动荡不宁。3月21日,周恩来策动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叛乱。
北伐国军参谋总长、总指挥白崇禧率国军在歼灭北洋军阀孙传芳部6万余人,取得北伐第二次大捷后,挥师自江西进入沪杭。在上海,白崇禧亲眼目睹了中共煽动的几十万工人的声势浩大叛乱活动,更坚定了他的反共决心。
当时,国民党中央党部各部部长暨其秘书,共产党员占一半以上,国民政府已由苏共和中共全权把持。蒋中正等人认为如不早日翦除共产党祸害,今后会更难控制。
汪精卫为了打击蒋中正,以实现其图谋掌控国家最高权力的野心,乘机拉拢北伐国军中的各地方派系。这些军队派系皆对共产党的扩张袖手旁观,并随时可能倒向支持汪精卫,身为国军总司令的蒋中正当时正处于势单力薄的境地。唯独指挥桂系军队的白崇禧坚决支持蒋中正清除中共叛乱,蒋于是下定决心清党救国,并在上海的白崇禧指挥部召开了反共秘密会议。
1927年4月12日,淞沪卫戍司令、淞沪戒严司令、上海警备司令白崇禧率北伐国军对上海工会武装缴械,在三天内枪决了其中300多名中共武装暴徒,逮捕500余人,仅周恩来等少数头目因共谍事先通风报信而逃脱,给中共组织以毁灭性打击,从此中共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苏共立即在莫斯科组织了百万人的大游行,抗议所谓的上海"白色恐怖",在"白"字下面,特地注明是白崇禧。
因为蒋中正和白崇禧毕生坚决反共,中共对蒋白两人恨之入骨,利用中央与桂系之间的矛盾,长期在各种媒体上蓄意污衊丑化诋毁蒋中正和白崇禧。
周恩来策动领导"南昌暴动" 毛并未参加
自四一二清党后,中共被迫转入地下活动。网友博讯螺杆揭露说,中共所谓的"南昌起义"应该称为"南昌暴动"。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的"南昌暴动"并不是毛泽东领导的,而是李立三最早策划,中共宣传资料称"南昌暴动"的领导人有朱德、叶挺、朱克靖、周恩来、刘伯承、贺龙。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