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强军、新建陆军到武卫军——西式编制引入的萌芽 晚清的洋务并没有带来军事制度的大革新,正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平发、捻起,基于中国传统军制而发展起来的勇营,以练军、防军的形式,在晚清兵制中起了三十多年的主导作用。直到甲午战争以后,使人们认识到旧式军队的不可恃,西式军制才逐渐被引入,北洋的新建陆军和南洋的自强军在这方面开了先河。但新军制最终确立主导地位,是在庚子之变后,袁世凯受命改革而成的常备军军制和陆军军制。而旧式勇营,大部成为巡防营,走向没落和消亡,旧军消亡的过程差不多也又是一个二十年的时间。 甲午战时,借鉴洋法,编练新式军队的呼声很高。在此背景下,北洋编练了定武军十营,南洋编练了自强军十三营。从其中内容来看,胡燏棻的定武军虽说“一切操练章程,均按照西法办理”,但其营伍编制仍未脱勇营旧制痕迹,步、炮均为五百人一营,马二百五十骑一营,营下分哨,这些都和湘淮旧制差别不大,但工程营的设置是一个创制,从而打破了勇营制度中单用长夫的格局。南洋张之洞筹办的自强军更接近西制,因其各级主官全数聘用德员,洋人不仅负责训练,还有管理权,这在晚清军队里也属凤毛麟角的。自强军和定武军一样,也分步、马、炮、工程四兵种,它的营制和西制很接近,如步队一个营和当时德军一个连的人数大致相当,组织也相似,这和军中德员的聘用有很大关系。自强军虽然最后归于北洋,但张之洞以后在湖北编练的新军得益于此甚多,在南方各省的影响不可小觑。 定武军不满一年,即由袁世凯接办,并改名新建陆军,新建陆军营制比定武军营制要大大进了一步。首先,总部设立了督练处、教习处、粮饷局、军械局、军医局、转运局和侦探局,督练处内又设参谋营务、执法营务和督操营务,这已经构成了近代意义上的司令部的萌芽,与以往勇营里的营务处已有显著区别,从此到练新军时的练兵处、督练公所,直至民初军内八大处的形成,都系一脉相承。其次,新建陆军的步、马、炮、工各营队与旧制勇营差别很大,它的各“营”编制人数不仅高于练防军的营人数,也多于西制的营人数。如步队每营四队,每队三哨,每哨六棚,大致相当于西制的两个营;炮队营的人数炮位,大致相当西制一个炮兵团;马队一营也相当于西制一个骑兵团;工程营按专业分队,比较特殊,大致相当西制一工兵营;行军时还有辎重队的设置。有趣的一点是新建陆军中步、炮各营的主官称为“统带”,而不是习惯上营的“管带”,也说明两者的差别所在。当然,新建陆军也保留了一些旧军做法和名称,如“翼”的设置等等,反映了其变革的旧有痕迹遗留。应该看到,新建陆军中也聘有一大批洋教习,其中以德人为多。从此而见,中国近代军队受当时欧陆最强陆军——德军的影响之深。 戊戌变法失败后,荣禄呈请慈僖太后,成立了武卫军。除了前左右后四军分别由驻扎直隶的当时国内一流战力的武毅军、毅军、新建陆军、甘军改称外,又建立了自兼的武卫中军。以后又建立了武卫先锋左、右军,及袁世凯在山东改编的武卫右军先锋队。武卫军过去常被人所忽视,它的成立实则有对内和对外两种含义,具有从旧式军队向近代国防军前进的趋向。可惜庚子拳乱,原有美好设想被打乱,倒是成就了武卫右军和袁世凯的一世基业。至于武卫军的编制,虽然荣禄曾委托袁世凯按新建陆军起草了一个标准,但由于各军来源各异,短时间内无法整合,因此还是各自依旧。除右军完全按新建陆军营制外,其他四军实际上仍是勇营旧制,即军-翼-路-营(或旗)-哨-棚的体制。聂士成的武卫前军主要还是采用淮军营制,但西化程度较高,步马炮工一应俱全,且也采用德、俄教习,在很多方面不输于右军,袁世凯本人对其也赞叹不已。宋庆的毅军营制与淮军相仿,缺少工程兵,在装备等方面比前、右两军稍逊色,但训练不差。董福祥的后军则是完全依照左宗棠的楚军营制,系湘军中的老湘营一支营制的变种,后军有一定战斗力,装备略同左军。荣禄自兼的武卫中军和后军关系较近,营制全仿后军,只有步、马两兵种,无炮兵,荣禄也是个使用国货的模范,军中步枪全系汉阳、江南造毛瑟枪。 从常备军到陆军——近代军制的确立 庚子拳乱后,清廷痛感整军经武之必要,遂于1901年9月下诏,宣布整顿兵制,将全国原有各制兵防勇严行裁汰,精选募练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同时废除武生童考及武科乡会试,在各省建立武备学堂。不久,袁世凯继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武卫右军为基础,加紧了编练新军的步伐。1902年初,第一批募练的新兵六千人进入保定训练营地,揭开了新制军队发展的序幕。这年6月,袁世凯上奏拟定常备军营制饷章,并拟按照新订营制。常备军营制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军队新营制草案,它实际上完全按照德、日军制而来,并仿照绿营旧称,定为镇-协-标-营-队等级,与后人熟识的清末陆军营制相近,不同的是马队为一标四营而非三营,是以一镇有步马炮工辎共计二十一营。以后三年多时间里,袁世凯相继按此编练了北洋常备军五镇,并替朝廷练了一支京旗常备军(共十一营,相当于半镇)。 与此同时,其余各省也开始陆续将军队分为常备、续备、巡警各军,分别募练。不过各省情况有异,程度不一(有的省只是将部分旧军直接改称常备军,并未起到应有作用),编制也五花八门,不一而举。其中,湖北编练了常备军两镇(实际练成一个半镇),营制与北洋略有区别;福建以旧军改练常备军两镇,人数仅相当北洋一镇;其余如苏、豫、湘、皖、晋、浙等省也先后成立常备军,但规模比较小。 1905年2月28日是个重要的日子,这天袁世凯等奏请统一全国新军番号,提出“以陆军编号通国一贯,脉络相连”,并呈请将“所有常备军各镇拟即一律改为陆军各镇,以符名实而遵定制”。实际上就是明确地提出了“国防军”的概念。新的陆军营制在北洋常备军营制的基础上略加变化而来,一镇计步马炮工辎二十营,与日本师团的组织相似(日军编制也是师承德第二帝国陆军而来)。第一批即以北洋、京旗两支常备军改编为北洋六镇。到1907年陆军部拟订了全国编练三十六镇的计划,到清亡前夕,共计成立十四个镇、十六个混成协、一支禁卫军,以及几个独立标、营。 混成协的编立值得一提。混成旅在欧、日等军本属战时临时组编。但在中国,由于编练新军对于各省来说,财政花费实在太大,因此从河南新军开始,采取了变通办法,先成立混成一协,以后再扩为一镇。这个办法后在全国各地推广,于是出现了一批混成协。通常混成协按清廷定制,一般是步队一协、马炮各一营、工辎各一队,实际情况各省略有差别,不完全一致。 此外,清末新军的番号可能令不少人常会觉得如堕五里云雾中,为什么有的镇协有“暂编”,有的没有?还有番号前加省区名是怎么回事?此外还有无番号,只贯于省区的协标等。看似很乱,实际上新军部队番号的命名规则很严格,如果了解这套程序,很容易了解。首先,清新军采取的是省区+番号的方式,如第一镇是“近畿陆军第一镇”,第八镇是“湖北陆军第八镇”(切莫认为是湖北地方部队,仍属中央国防军系列)等。其次,一般新军番号的命名大致经过如下程序: 1、各省按各自编练新军,如果数目接近定制中的一协,可呈请练兵处(后为陆军部)成协,这时经过核准后,如不合定制则被驳回;如果通过,则有有可能授予无番号的混成协(如“陕西陆军混成协”),也有可能授予有番号暂编混成协(如“四川暂编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还有一部分是以上的两种都经历,先前后继(如河南先成“河南陆军混成协”,再进为“河南暂编陆军第二十九混成协”)。大多数混成协是准备将来扩编为镇的,所以都加“暂编”二字,只有从北洋六镇中划出驻守东北的陆军第一、二混成协不在此例。 2、待一镇招募训练基本满额,则报部议,审核后若获批准,则授予暂编镇番号,如“四川暂编陆军第十七镇”等。 3、由练兵处或陆军部派员校阅审核,若合格则去掉“暂编”二字,成为正规的陆军镇。这步不可少,也不要认为校阅就是部里派个办事员就可以了。通常是由主管军事的王大臣、尚书侍郎等一级组成庞大的校阅团,浩浩荡荡,下面也要费很大人力物力来应付。正因为此,至清亡,只有北洋六镇和湖北第八镇、南洋第九镇等几个镇是通过校阅的正规镇,其余各镇全属“暂编”镇(注:这里的“暂编”意思和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时期的“暂编”部队均有不同,后文再议)。这也反映了新军命名程序的严格性,和民国时随意成军、滥发番号成鲜明对比。 感谢读者推荐! 作者:刘庆 魏鸿文 |
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清末陆军编制发展的思路浅析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