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新军


新军全称“新建陆军”,是清朝政府于甲午战争之后编练的新式陆军军队。这支军队的特色是完全使用西式的军制、训练以及装备,是清朝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

目录

  [隐藏

[编辑]成立经过

参见:淮军定武军自强军
清末袁世凯
“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
新军最早可以追溯到1862年李鸿章邀请上海租界洋人军事教官训练淮军,围剿太平军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原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奉清政府之命,在天津用西法编练十定武军,分别为步兵三千人、炮兵一千人、马兵二百五十人、和工兵五百人,一共四千七百多人。次年(1895年)胡燏棻调任平汉铁路督办。
袁世凯接手“定武军”,在天津小站训练部队,人称小站练兵。改为“新建陆军”,一切依照德国日本的制度,由德国人为主的洋人监督,更把规模扩至七千士兵,参照德国陆军制度进行编制,并分立兵科。之后,被编为武卫军“前后左右中”五路中的武卫右军,跟随袁世凯到山东去镇压义和团运动。在那里,袁世凯将三十四营旧军改编,命名为“武卫右军先锋队”,令武卫右军扩大至两万余人。
在新建陆军成立的同时,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也编练了一支名叫自强军的新军。这支军队也依照西式军队编练,等兵13营,共二千余人。后来自强军由刘坤一接办,到最后被袁世凯所收编,划归其武卫右军。
1905年2月28日袁世凯等奏请统一全国新军番号,提出“以陆军编号通国一贯,脉络相连”,并呈请将“所有常备军各镇拟即一律改为陆军各镇,以符名实而遵定制”。即全国各镇统一数字番号。新的陆军营制在北洋常备军营制的基础上略加变化而来,一镇计步、马、炮、工、辎共二十营,与日本师团的组织相似。第一批即以北洋、京旗两支常备军改编为北洋六镇。
1907年陆军部拟订了全国编练三十六镇的计划.
1911年清亡时,共计成立十四个镇、十六个混成协、禁卫军2协,以及几个独立标、营。
新军采取的是省区+番号的方式,如第一镇是“近畿陆军第一镇”,第八镇是“湖北陆军第八镇”(不是湖北地方部队,仍属中央国防军系列)等。
混成协在中国不算是战时编制。因为编练新军对于各省来说,财政花费实在太大,因此从河南新军开始,采取了变通办法,先成立混成一协,以后再扩为一镇。这个办法后在全国各地推广,于是出现了一批混成协。通常混成协按清廷定制,一般是步队一协、马炮各一营、工辎各一队,实际情况各省略有差别,不完全一致。
各省各自编练新军达到协的标准,呈请练兵处(后为陆军部)批准成协,如果审批通过则授予无数字番号的混成协(如“陕西陆军混成协”)或有数字番号暂编混成协(如“四川暂编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一部分混成协是以上的两种番号都经历过,如河南先成“河南陆军混成协”,再改称“河南暂编陆军第二十九混成协”。大多数混成协是准备将来扩编为镇的,所以都加“暂编”二字,只有从北洋六镇中划出驻守东北的陆军第一、二混成协不在此例。
各省编炼新军达到一镇的标准,报陆军部审核后授予暂编镇番号,如“四川暂编陆军第十七镇”。陆军部派员亲临校阅,若合格则去掉“暂编”二字,成为正规的陆军镇。至清亡,只有北洋六镇和湖北第八镇、南洋第九镇等几个镇是通过校阅的正规镇,其余各镇全属“暂编”镇。

[编辑]北洋新军

主条目:北洋军
操练中的北洋军
北洋新军的正式名字叫做“新建陆军”,原名“定武军”。袁世凯为新建陆军督办。主要军官由袁世凯亲友、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生和淮军旧部组成。编制机构及其人员:
戊戌变法前夕新建陆军被编为武卫右军,跟武卫左、前、后、中,通于归属总督荣禄管辖。
  • 第一镇统制先后为凤山、何宗莲;
  • 第二镇统制先后为王英楷、张怀芝;
  • 第三镇统制先后为段祺瑞、曹锟;
  • 第四镇统制为吴凤岭;
  • 第五镇统制先后为吴长纯、张永成;
  • 第六镇统制先后为王士珍、赵国贤、段祺瑞。
1907年,从六镇各抽调一部分官兵,编成第二十镇。辛亥革命时期,冯玉祥任第40协第80标第三营管带。
1909年,袁世凯被开缺回乡。北洋六镇高层,有所调整。

[编辑]新政中的军事改革

主条目:清末新政
清廷签订《辛丑条约》后,决心推行新政,进行军事改革光绪二十九年十月成立总理练兵处,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并且裁减原有的旧军(防军练军绿营),剩下的精选若干营为常备、后备军及巡警营(即宪兵)。清政府原订计划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的新军为地方军,一共在全国编练三十六镇新军;到清朝覆亡的时候,全国已练成新军十六镇和十六个混成协(一说为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其中装备与训练为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为最佳,遍布直隶、山东与东北

[编辑]编制

按《陆军营制饷章》规定,国家常备军的编制以两镇为一军,两协为一镇(一镇官兵12512人)、两标为一协(一协官兵4038人),每标三营,每营四队。每镇还辖炮队一标(官兵1756名)、马队一标 (官兵1117名)、1个辎重营(官兵754人)、1个工程营 (官兵667人)。步、炮、工兵每队均为三排,每排三棚;马队两排,每排二棚;辎重队三排,每排三棚。常备军的编制与中国传统营制已完全不同,成为一个步、骑、炮、工、辎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单位,这是一种适合形势需要的现代化编制。
建军初期,全军由一名总统(即袁世凯)统率,有左右两翼(相当于),每翼有一名翼长、一名统领和两名分统负责;翼下面为营,有统带官和帮统官各一名;营下面为队(相当于),由一名领官管理;队下面为哨(相当于),由一名哨官和两名哨长负责;最下面为棚(相当于),有正副头目各一名。(每棚十二人)
新军机关以总部为首,其下有参谋营务处、执法营务处、督操营务处、稽查营务处等。
清政府推行“新政”之后,新军改为常备军制,并因人数的增加,故以改编作镇、协、标、营、队、排、棚,各级军官改称统制﹑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每镇额设官兵一万二千五百一十二人,仍有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军官大多由学习军事的留学生和国内各武备学堂的毕业生担任,士兵则采取招募制,选拔标准较以往严格,对年龄、体格和文化程度等都有明文规定。

[编辑]新军与革命

参见:马炮营起义庚戌新军起义武昌起义
在组建和训练新军的时候,一些开明地方大员如张之洞、端方等,注重招收有文化的青年入伍,和招收留学生任军官如蔡锷阎锡山许崇智等,这些知识青年读过书见识广,敢于持有不同政见,不同于旧军官兵愚昧效忠皇权。同时革命党人如黄兴、宋教仁等注重开展兵运,秘密向新军中输送革命分子,如吴禄贞赵声孙武等。这些军内革命党人待命伺机发动起义。
1911年武昌首义是新军起义,然后响应的陕西、湖南二省,是新军起义。接下来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山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也是新军起义。除上海、广东、广西辛亥革命起义是以民军商团为主之外,其他各地起义均为新军起义为主。辛亥革命也可以说是一场规模空间的新军大起义。

[编辑]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外部链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