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


布列斯特和约中规定俄国将割让的土地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Friedensvertrag von Brest-LitowskБрестский мир,常被简称为布列斯特条约或布列斯特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苏俄政府与同盟国(包括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签订的和约。

目录

  [隐藏

条约背景 [编辑]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由于原来俄国属于协约国一方而与同盟国处于交战状态,为了退出战争,新成立不久的苏俄政府在提出的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
1917年12月3日,谈判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季诺维也夫索柯里尼柯夫斯大林阿尔乔姆斯塔索娃斯维尔德洛夫等六名中央委员支持列宁;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继续世界大战,中央委员布勃诺夫乌里茨基洛莫夫支持布哈林;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复员军队,但不与德国签约(即“不战不和”),中央委员克列斯廷斯基捷尔任斯基越飞支持托洛茨基。
1918年1月2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和地方负责人会议。60人出席的会议上,赞成布哈林主张的32人,赞成托洛茨基主张的16人,赞成列宁主张的仅15人。最终,列宁的主张因处于少数而未能被通过。
1918年1月24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会议,重新表决签约的问题。托洛茨基的主张以9票对7票的多数通过,列宁的主张仍然没有被多数所接受。
1月30日,布列斯特谈判恢复。作为外交人民委员(即外交部长)、谈判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临行前与列宁约定:如果德国下了最后通牒就让步签约。结果德国果然向苏俄下了最后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宁电报询问对策,列宁立即覆电坚持:接受德国条件,立即签约。但是托洛茨基没有接受列宁的建议,而是发表了拒绝签约的声明,率团离开布列斯特。结果,德国开始对苏俄大举进攻。
2月18日,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的紧急会议。会上,列宁的主张又被以6:7的票数否决。随后,中央又连夜开会,经过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转而支持列宁,会议结果以7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提案。苏俄政府连夜通知德国方面,同意签约。
但是,德国在得到通知后没有停止进攻,并于2月23日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苏俄党中央又召开有15名委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中,大多数委员表示不赞成列宁的主张。列宁只得提出,如果这种空谈继续下去,他就要辞职,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布哈林对此毫不在乎,斯大林也未发生动摇。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宁的意见,但为了防止列宁辞职和党的分裂,他的态度发生变化。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4票弃权。结果列宁的主张以7票赞成、4票弃权、4票反对获得通过。同日在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上再以116:85(26票弃权)之多数通过。托洛茨基被解除了外交人民委员的职务,改由格奥尔基·契切林接任。
2月24日,苏俄政府重新派出了谈判代表团与德国进行谈判。

条约内容 [编辑]

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条约包括下列文件:
  1. 苏俄和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的和约及附件
  2. 苏俄和德国的法律政治条约
  3. 苏俄和奥匈帝国的法律政治条约
  4. 苏俄和保加利亚的法律政治条约
  5. 苏俄和土耳其的法律政治条约
  6. 苏俄和德国关于若干政治问题的附加条约#苏俄和德国的财政协定
  7. 苏俄和德国的私法协定
上述条约(一)至(五)项于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签订,3月29日在柏林互换批准书之后生效。(六)至(八)项于1918年8月27日在柏林签订,9月6日在柏林互换批准书生效。
条约主要内容如下:
  1. 苏俄终止与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的战争状态;
  2. 苏俄军队全面复员,海军军舰驶回海港并解除武装;
  3. 苏俄承认芬兰乌克兰格鲁吉亚之独立,并有义务同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立即缔结和约;
  4. 苏俄将爱斯特兰立夫兰库尔兰立陶宛俄属波兰等地割与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而上列各地今后之政治状态,仅德奥二国有权决定;
  5. 苏俄撤出阿达罕(Ardakhan)、卡尔斯巴统等省,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接管;
  6. 苏俄拆除阿兰群岛上所有防御工事,其未来地位由德奥瑞芬四国共同决定。
此外,在8月27日时于柏林所签订之补充条款中尚规定苏俄需给付德国60亿马克赔款,分五期偿还,但最后付款日期不得超过1918年底。

影响 [编辑]

此条约对俄国是相当沉重之打击,俄方所受之损失大致如下:
  1. 国土:[来源请求]
  2. 人口:共6200万人,相当于全国44%的人口[来源请求]
  3. 产业:
    1. 农产损失33%
    2. 工业损失54%
    3. 制糖业损失80%
    4. 铁矿损失73%
    5. 煤矿损失75%
  4. 财政收入:共损失约27%
由于此条约和俄方当初的理想“不割地,不赔款”相距实在过大,不仅苏维埃中的孟什维克派代表大力反对,连布尔什维克党内部亦有人反对。但列宁一再为其主张辩护,并将此合约与1807年俄法的《提尔西特条约》相比,只是为了暂时退让并谋求反击之机。最后于3月8日布尔什维克党第七届代表大会以30:12通过,同月18日再由苏维埃临时特别代表大会以784:261通过。
尽管损失是如此之惨重,但苏俄也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条约的废弃 [编辑]

德国战败后,于11月11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其中第二款《关于德国东部边界的规定》之第15条规定德国放弃《布加勒斯特和约》及《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及其补充条约。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随后于11月13日通过决议单方面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
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1922年,俄罗斯与德国魏玛政府签署了《拉帕洛条约》。两国借此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

俄国内战(1918年到1922年)


自由的百科全书
俄国内战
CWRArticleImage.jpg
从上起顺时针,1919年的顿河军、1920年的一支白军步兵部队、红军第一骑兵军、1918年的托洛茨基、1918年在叶卡捷琳诺斯拉夫被奥匈军绞死的农民
日期:1917年-1922年
地点:俄罗斯
结果:红军击溃了苏俄领土上的所有反对力量的军队,统治了全俄国,取得俄国内战的胜利
参战方
Flag of Russia.svg白军
Flag of Poland.svg波兰第二共和国
Flag of the United Kingdom.svg英国
Flag of France.svg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US flag 48 stars.svg美国
Merchant flag of Japan (1870).svg大日本帝国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28.svg中华民国
Hammer and sickle.svg布尔什维克党
Red Army flag.svg红军
Hammer and sickle.svg平民
Darker green and Black flag.svg绿军
指挥官和领导者
Flag of Russia.svg亚历山大·高尔察克
Flag of Russia.svg安东·邓尼金
Flag of Russia.svg彼得·弗兰格尔
Flag of Russia.svg尼古拉·尤登尼奇
Flag of Russia.svg拉夫尔·科尔尼洛夫
Hammer and sickle.svg弗拉基米尔·列宁
Hammer and sickle.svg列夫·托洛茨基
Hammer and sickle.svg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
Hammer and sickle.svg米哈伊尔·伏龙芝
兵力
沙皇的皇家卫兵、白军士兵、支持沙皇的保皇党、失地农民自由民主主义者、温和社会主义者及协约国干涉军布尔什维克党党员、平民红军士兵
俄国内战俄语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в России乌克兰语Громадянська війна в Росії波兰语Wojna domowa w Rosji英语Russian Civil War),后来又称为苏联国内战争对苏干涉战争,是于1918年1922年,在俄罗斯帝国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部分战事还蔓延到中国外蒙古波斯苏联官方称法为“1917年到1922年的内战和武装干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俄罗斯帝国罗曼诺夫王朝崩溃,新的俄罗斯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但不久后就被布尔什维克发动的十月革命所推翻。并在十月革命之后,于俄国境内成立苏维埃政府,而此期间内并未有任何一方国家对苏维埃政权表示认可。1918年3月6日布尔什维克政府德意志帝国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和德意志帝国停战以及退出一战。此举激怒了国内和国外各种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民族主义者,因为此条约使俄罗斯丧失了大片国土。温斯顿·丘吉尔曾说必须把布尔什维克“扼杀在摇篮里”。俄国社会革命党领导人将布尔什维克政府视为德意志帝国的代理政权,他们考虑联合自由主义党及宪政民主党,然而最终发生分歧。

开始[编辑]

苏联
苏联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


地图集
 苏联专题
苏德停战条约签订之后,英、法派军队占领前俄罗斯帝国的一些港口。1918年春,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支持的捷克兵团共三万余人哗变,其主要成员由原帝俄捷克奥匈帝国战俘组成,同年7月,控制西伯利亚铁路从贝加尔湖乌拉尔山脉一段。11月18日帝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发动政变推翻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组成的政府。高尔察克自称“全俄的最高统帅”。
主要战役于1920年基本结束,但一直到1922年才彻底停止。于此其间,红军白军波兰第二共和国不列颠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大日本帝国等14国的派遣军展开了一系列的战斗。战争的结束使苏联1922年成立。内战期间有五万左右的中国人加入红军。

战争进行[编辑]

日期东线南线西线
1919年白军3月高尔察克在西伯利亚调集40万白卫军越过乌拉尔山,侵入伏尔加河流域。日本干涉军在海参崴登陆。英法联合舰队进入黑海,法国海军陆战队在敖德萨登陆,英国干涉军占领巴库。高加索的邓尼金得到美国10万人的武器装备和200名英国军事顾问开始北进。6月底占领察里津,7月向莫斯科进军。10月占领顿巴斯地区和基辅英国舰队入侵波罗的海尤登尼奇白军于5月中旬向彼得格勒发动进攻。
1919年红军4月伏龙芝率领红军转入反攻,红军第25师师长恰巴耶夫(即夏伯阳)在其中。6月攻占乌法,8月占领乌拉尔,击败捷克叛军。11月14日,攻占鄂木斯克,年底在伊尔库茨克活捉高尔察克。11月,布琼尼的第一骑兵集团军进攻邓尼金的后方。6月下旬转入反攻。波罗的海舰队击退英国舰队。11月,尤登尼奇白军被击溃,退往爱沙尼亚
1920年白军2月初,红军将邓尼金白军主力歼灭。邓尼金逃往国外,沙俄男爵弗兰格尔率残部逃往克里木半岛。6月,弗兰格尔残部回到乌克兰南部,进攻顿巴斯4月,毕苏斯基的波兰第二共和国74万人的军队入侵乌克兰,5月攻克基辅。
1920年及之后红军1922年10月,占据远东部分地区的日本干涉军被逐出苏联国土。1920年9月,伏龙芝被任命为南方面军司令员。10月,围歼白军10万人。11月,攻占刻赤,控制整个克里木半岛。弗兰格尔流亡国外。1920年6月,图哈切夫斯基率领红军反击波兰军队,占领白俄罗斯。7月逼近华沙。8月在华沙战役中惨败。10月停战。

影响[编辑]

托洛斯基在白军的宣传画上成了魔鬼,依靠水兵和中国人杀害俄国人
战争的结果是红军击溃了苏俄领土上的所有反对力量的军队,统治了全俄国,取得了俄国内战的胜利;在俄国内战结束前后,列宁成立了特务组织契卡并发动对所谓“反革命份子”的全面搜捕与屠杀,进而影响了后来成立的内务人民委员部克格勃古拉格等机构。
俄国在此前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连续7年陷于战争。在此7年期间,两千万人死亡,还有30万人投降波兰。其中内战时期,1千5百万人死亡,包括至少100万红军和50万以上白军。国家经济陷入崩溃的境况,再加上1920年和1921年的旱灾更是雪上加霜。疾病也横行,仅1920年就有3百万人死于斑疹伤寒。更有数百万的平民死于双方的互相屠杀。
在此期间有一百万人逃离俄国,到俄国的远东或者波罗的海诸国,他们被红军称为白俄。这些人又有不少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士。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由于连年战争,工业产量只有1913年的1,7,农业只有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