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炸药(Explosive material)


自由的百科全书
爆炸示范
炸药Explosive material)是在一定的外界能量的作用下,由自身能量发生爆炸的物质[1]。一般情况下,炸药的化学物理性质稳定,但不论环境是否密封,药量多少,甚至在外界零供的情况下,只要有较强的能量(包括但不限于由起爆药所提供)激发,炸药就会对外界进行稳定的爆轰式作。炸药爆炸时,能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并产生高温高压气体,对周围物质起破坏、抛掷、压缩等作用。炸药能以其不同的性质去分类,例如以其扩张的速率去划分。一种物质如能产生爆轰(Detonation),即爆炸速度较音速要快的称作“猛炸药”;如只能产生爆燃(Deflagration),即爆炸速度慢于音速,即称作“低速炸药”。如以“爆感度”划分,即可分作一、二及三类,如只需极少能量或压力即可引爆的称作“起爆炸药”或“一级炸药”(primary explosives),爆感度较低的即可称作“传爆炸药”或“二级”及“三级炸药”(secondary or tertiary explosives)。[2]
近代最知名的炸药为硝酸甘油炸药(Dynamite),这是诺贝尔在1866年所研发出来的安全炸药。在此之前所流行的炸药是硝酸甘油,威力虽大但极不稳定,诺贝尔为此投身炸药研究,硝酸甘油炸药为其第一个成品。

种类[编辑]

八硝基立方烷[编辑]

八硝基立方烷(英文:Octanitrocubane,ONC)是一种新型高能炸药,分子式为C8(NO2)8,由立方烷的氢全部被硝基取代制得。它与三硝基甲苯类似,对震动的敏感度比较低,甚至用锤子砸也不会爆炸。

奥克托今[编辑]

奥克托今(HMX),也称奥克托金、奥托金,是现今军事上使用的综合性能最好的炸药,具有八元环的硝胺结构,命名为“1,3,5,7-四硝基-1,3,5,7-四氮杂环辛烷”,化学名“环四亚甲基四硝胺”。HMX长期存在于乙酸酐法制得的黑索金(RDX)中,但是直到1941年才被发现并分离出来。HMX的撞击感度比TNT略高,容易起爆,安定性较好,但成本较高。通常用于高威力的导弹战斗部,也用作核武器的起爆装药和固体火箭推进剂的组分。

特屈儿[编辑]

特屈儿(Tetryl),也称2,4,6-三硝基苯甲硝胺,是一种炸药,分子式为C7H5N5O8。纯品为白色无味晶体,但不纯或受光时会发黄。微溶于水。

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编辑]

2,4,6,8,10,12-六硝基-2,4,6,8,10,12-六氮杂异伍兹烷,简称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HNIW,俗称CL-20,是具有笼型多环硝胺结构的一个高能量密度化合物分子式为C6H6N12O12,为白色结晶。它由美国的尼尔森(Nielson)博士于1987年首先制得,主要用作推进剂的组分。[3]

六硝基苯[编辑]

高氯酸铵[编辑]

高氯酸铵,或称过氯酸铵,是一种白色的晶体分子式为 NH4ClO4,有潮解性。它通常可以用来制造炸药烟火,由于分解产生大量气体,过去也用作火箭燃料,并用作分析试剂。

三过氧化三丙酮[编辑]

缩写TATP,又称“熵炸药”

六亚甲基三过氧化二胺[编辑]

六亚甲基三过氧化二胺(HMTD、六甲氧胺)是一种撞击感度很高的炸药,常用作起爆药,由Legler在1885年首先制得。[4]HMTD较稳定,起爆力超过雷汞苦味酸钾,但低于叠氮化铅。其制备方法简单,原料易得,曾用于矿井中的爆破,[5]但已被更稳定的特屈儿等炸药所取代。
目前HMTD大多用作自杀式袭击炸弹中,恐怖分子在伦敦七七爆炸案[6]2006年跨大西洋航机恐怖袭击阴谋[7]时使用的炸药中也可能含有HMTD。

硝酸铵[编辑]

硝酸铵是极其钝感的炸药,比安全炸药c4更为钝感。一支工业8#雷管(起爆c4只是用6#就可以了)都不足以起爆混合了敏化剂的硝酸铵。硝酸铵是最难起爆的硝酸炸药,撞击感度是:50kg锤50cm落高,0%爆炸。相比起著名炸药硝酸甘油的200g锤,20cm落高,100%爆炸的感度,可见硝酸铵的钝感。而且硝酸铵一旦溶于水,起爆感度更是大大下降,根本是人力不可能撞击引爆的。
主要用作肥料及工业用和军用炸药。并可用于杀虫剂冷冻剂氧化氮吸收剂,制造笑气、烟火等。

HE[编辑]

三硝基甲苯[编辑]

2,4,6-三硝基甲苯(英文:Trinitrotoluene,缩写:TNT)是一种无色或淡黄色晶体,溶点为354 K(80.9°C)。它带有爆炸性,是常用炸药成份之一,例如混和硝酸铵可成为阿马托炸药。它由甲苯经过硝化而制成。它的IUPAC命名是2,4,6-三硝基甲苯,由于本身为黄色晶体,所以与苦味酸同时世称“黄色炸药”。
精炼的三硝基甲苯十分穏定。与硝酸甘油不同,它对于摩擦、震动等都不敏感。即使是受到枪击,也不容易爆炸。因此它需要雷管起动。它也不会与金属起化学作用或者吸收水份。因此它可以存放多年。但它与强烈反应,生成不稳定的化合物。
每公斤TNT炸药可产生420万焦耳的能量[8]。值得注意的是三硝基甲苯比脂肪(38MJ/kg)和糖(17MJ/kg)释放更少的能量,但它会很迅速地释放能量,这是因为它含有可作为助燃剂,不需要大气中的氧气。而现今有关爆炸和能量释放的研究,也常常用“公斤黄色炸药”或“吨黄色炸药”为单位,以比较爆炸地震行星撞击等大型反应时的能量。

黑索金[编辑]

黑索金,或译海扫更,是英文Hexogen的译称,化学名环三亚甲基三硝胺(cyclotrimethylenetrinitramine),缩写RDX ,一种军用高能炸药
黑索金又名为旋风炸药,化学式(CH2NNO2)3,白色,密度1.816/cm3。原设想用于医药,后来因为威力巨大(比硝酸甘油强,是TNT的158%),被发展作炸药用途。爆速达8750m/s,而且起爆容易,是综合性极佳的炸药。此外,还用作毒鼠药。1899年德国在发表的专利中首次叙述制造黑索金,当时并没有提出作为炸药而是推荐作为医用药物,后来的发表的专利中提出了用于制造无烟发射药。[9]

PLX[编辑]

PYX[编辑]

PBX[编辑]

塑胶炸药[编辑]

C3[编辑]

C4炸药[编辑]

C4炸药('C-4 explosive)是可塑炸药的一种。属于“C”系列炸药(有C1-6各种配方),成分不定,常出现在电影电视中。它的爆炸当量为1.34。当密度为1.59g/cm3时,C4爆速可达8040m/s。在77摄氏度贮存时不渗油,在-54至77摄氏度时保持可塑性。
C4炸药由爆炸物、塑料粘合剂、可塑剂以及标签剂(taggant)如2,3-二甲基-2,3-二硝基丁烷(DMDNB)组成。其中爆炸物为RDX旋风炸药),大约占总重的91%。可塑剂通常为己二酸二辛酯癸二酸二辛酯(5.3%),粘合剂为聚异丁烯
C4炸药的稳定性非常高,只能结合引爆剂以电雷管引爆。即使受到枪击也不会被引爆,被放到火中也只会慢慢地燃烧。越南战争时,士兵在巡逻期间曾通过点燃C4炸药来给自己取暖。[10]

Semtex[编辑]

TATB[编辑]

PETN[编辑]

季戊四醇四硝酸酯(PentaErythritol TetraNitrate,简称PETN,又Penthrite)是已知最强烈的炸药之一,其相对有效指数(R.E. factor)达1.66。由于它是一种比TNT对撞击及摩擦更敏感的炸药,所以一般不会单独使用,而是与其他材料配合使用。一般来说,PETN主要用于地雷的药引,用以在受压时燃点其他稳定性较高的炸药。

Torpex[编辑]

铝末混合炸药(Torpex)是比TNT更强50%的次级炸药(secondary explosive),[11]。Torpex是由42%的RDX、40%的TNT和18%粉混合而成,它自1942年下半年起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名称来源于鱼雷( 'Torpedo)炸药(Explosive')的缩写,它原来是为了用于鱼雷而开发的。 Torpex在水下军火开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叠氮甲烷[编辑]

叠氮化铅[编辑]

叠氮化铅(Pb(N3)2))是一种炸药,为有毒的晶状固体。
叠氮化铅感度很强,通常在水和绝缘橡胶容器中储存。从约150mm的高度落下,或7mJ的静电放电都会导致它的爆炸。爆速大约为5.18km/s,可用作引爆其它炸药,密度4.71 g/cm³,通常为白色至淡黄色的粉末。

叠氮化银[编辑]

叠氮化银(化学式AgN3),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和碱液,可溶于稀硝酸,具爆炸性。

叠氮化铜[编辑]

有毒,遇酸分解为叠氮化氢。黑棕色粉末或晶体。比重为在25摄氏度时2.604。爆炸温度为215℃。属高感度炸药。很难溶于水,但微溶于酸(包括醋酸)和液氨。在空气中加热则迅速分解为氮气。容易被水合肼溶液还原为叠氮亚铜。潮湿时无爆炸危险,干燥时或用乙醚润湿时对摩擦极敏感。置于火焰中发生爆炸,其起爆剂爆炸能力比叠氮化铅强6倍,比雷汞强450倍。

雷汞[编辑]

雷酸汞颜色因为制造比率不同而变因,有灰、灰白、淡黄白等色。纯的雷汞属于淡黄白色。雷酸汞为较为敏感又猛烈的爆药,微受碰撞、摩擦或与燃烧体、加热体互相接触,即发生爆炸,故用于起爆用药。有毒,制备过程和爆炸时放出的气体都有毒性,故雷汞目前已被更稳定的起爆药所代替,如叠氮化铅斯蒂芬酸铅二硝基重氮酚等。

黑火药[编辑]

火药又被称为黑火药,是一种早期的炸药。现在虽然已经被无烟火药三硝基甲苯等炸药取代,但是现在还有生产以作为烟火鞭炮、模型火箭以及仿古的前镗上弹枪支的发射药使用。

苦味酸[编辑]

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是炸药的一种,缩写TNPPA,纯净物室温下为略带黄色的结晶。它是苯酚的三硝基取代物,受硝基电子效应的影响而有很强的酸性,名字由希腊语的πικρος—“苦味”得来,因其具有强烈的苦味。其难溶于四氯化碳,微溶于二硫化碳,溶于热水、乙醇、乙醚,易溶于丙酮、苯等有机溶剂。
干燥的苦味酸敏感度较低,仅略高于TNT,储存和运输都比较安全。但是某些苦味酸盐的感度较高,因此储存苦味酸必须用非金属容器,装于弹体中的苦味酸必须经过严格的干燥,以阻止苦味酸腐蚀金属,生成高感度的盐。
苦味酸的氧平衡为-45.39%,爆发点320℃(5s),当密度为1.70g·cm-3时,爆热和爆速分别为4.52MJ·kg-1和7.35km·s-1;密度为1.72g·cm-3时,爆压为26.5GPa,爆温约3000K,爆容约680L·kg-1。撞击感度24%-36%,对摩擦不敏感。做功能力为315cm3(铅孔扩张值),等效105%TNT当量;猛度16mm(铅柱压缩值),等效103%TNT当量。[12]

硝酸甘油炸药[编辑]

硝酸甘油炸药(英语Dynamite)又称为黄色炸药,是瑞典科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66年发展出的一种炸药。主要成份是硝酸甘油木屑(或是任何可以吸附液体的物质)、硝石碳酸钙混制而成。诺贝尔最初使用硅藻土(Diatomaceous earth) 又名 (diatomite)作为吸附硝酸甘油的物质,在1867年诺贝尔得到硝酸甘油炸药的专利权。

B炸药[编辑]

B炸药在美国以及西欧国家的军火中非常常见,是从二战初期直至1950年的标准爆炸物,直到一种更安全的炸药开始逐渐取代它的位置。[来源请求] 一些NATO的军火商,例如Mecar[13] 依然在使用B炸药制造产品。
B炸药与Cyclotol相似,后者有着更高的RDX含量(接近75%)。

硝胺炸药[编辑]

硝酸甘油[编辑]

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又称硝酸甘油酯、三硝酸甘油酯、三硝酸丙三酯,是甘油的三硝酸酯,是一种爆炸能力极强的炸药。1847年由都灵大学的化学家索布雷洛(Ascanio Sobrero)发明。常有人误解“硝酸甘油”是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发明的,事实上诺贝尔只是当时最大的硝酸甘油制造商,让他致富的是在1866年利用硝酸甘油发展出的硝酸甘油炸药(Dynamite)。

硝化纤维[编辑]

硝酸四氨合铜(Ⅱ)[编辑]

相关条目[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辞海》缩印本,1999年版,1888页。
  2. ^ 二业炸药专用术语. 福建省工程爆破协会. [2013-07-03].
  3. ^ The Chemistry of Cubane
  4. ^ Legler, L. Ber188518, 3343-3351.
  5. ^ Taylor, C. A.; Rinkenbach, W. H. Army Ordnance 19245, 463-466
  6. ^ "London bombers used everyday materials" ReutersAugust 42005, retrieved April 162006
  7. ^ Van Natta Jr., Don; Elaine Sciolino, Stephen Grey. In Tapes, Receipts and a Diary, Details of the British Terror Case. New York Times. 2006-08-27 [2006-10-12].
  8. ^ Babrauskas, Vytenis. Ignition Handbook. Issaquah, WA: Fire Science Publishers/Society of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s. 2003. 453. ISBN 0-9728111-3-3.
  9. ^ 火药 炸药. cast.org.cn. 2008-04-10 [2009-6-24].
  10. ^ DavidPye Website
  11. ^ Hellions of the Deep, p.183
  12. ^ 欧育湘等. 《炸药学》.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1: 178. ISBN 7-5640-0475-4.
  13. ^ Mecar website

V字仇杀队


火药阴谋英语Gunpowder Plot)发生于1605年,是一群亡命的英格兰乡下天主教极端分子试图炸掉英国国会大厦,并杀害正在其中进行国会开幕典礼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和他的家人及大部分的新教贵族的一次并未成功的计划。这次事件代表了又一次的以1603年主要阴谋(Main Plot)和次要阴谋(Bye Plot)为先例的一系列失败的弑君企图。
每年11月5日盖伊·福克斯之夜用来纪念此次事件。

为庆祝阴谋败露,当时的英国国会通过了一条法案,纪念这次事件。自此以后,英国及英联邦国家(例如:新西兰)的英国移民后裔都会在这一天,或以篝火烟火来庆祝。
1981年美国漫画家Alan Moore盖伊·福克斯的故事为蓝本,创造了图像小说《V字仇杀队》。此漫画小说亦被改编为同名电影《V字仇杀队》,由沃卓斯基兄弟执导。

情节概要[编辑]

天主教徒盖伊·福克斯(Guy Fawkes)因试图炸毁上议院以推翻信仰新教的当局而被捕,并在随后被绞死。然后影片闪回到距2005年不久的将来(大约在2020年),此时的英国由一个被北方之火(Norsefire)控制的极权政府统治。违反宵禁外出的艾薇·哈蒙德被一群称为“Fingermen”的秘密警察团团围住。当他们正欲图谋不轨之时,一个戴着盖伊·福克斯面具的男人将艾薇从他们的手中救了出来。他告诉艾薇,他的名字叫V。随后,被政府视作恐怖分子的V带着艾薇登上了附近一座建筑的屋顶,观赏他在1812序曲的伴奏中摧毁老贝利(Old Bailey)的壮观场景。恐慌的独裁当局向民众宣称这是一次政府事先计划的旧楼爆破。但是很快V就潜入国营电视台,通过当局的宣传机器澄清了真相。同时,V呼吁全英国的民众在一年后的11月5日站出来,与他一起在议会大厦前示威以反抗独裁统治。他还在电视演讲中暗示,他将会在那一天摧毁议会大厦。
之后,在政府电视台英国电视网(British Television Network)工作的艾薇利用职务便利,帮助被政府视作恐怖分子的V从电视台逃脱。V带着艾薇来到了被他称为“影子画廊”("Shadow Gallery")的家,并热情招待了她。V告诉艾薇,出于她的安全考虑她必须藏在这里。然而,当得知V已经杀死了政府的代言人刘易斯·普罗瑟罗(Lewis Prothero),并试图暗杀其他政府高官的时候,感到惊骇和厌恶的她下定决心从V处抽身离开。为了离开影子画廊,艾薇告诉了V自己的背景和经历,并向V询问有哪些事情她可效劳。于是V委派她假借满足安东尼·利利曼主教(Anthony Lilliman)的恋童癖的名义,进入这个腐化堕落的“北方之火”党的帮凶卧室。
成功潜入卧室的艾薇试图向利利曼泄露V试图暗杀他的计划,但正在兴头上的主教却把她的话当成了玩笑。正当利利曼意欲不轨之时,V破门而入,将艾薇从主教的魔爪中解救了出来,并下毒杀了主教。而艾薇则趁乱逃脱。走投无路的艾薇敲响了她在电视台的上司戈登·戴特里希(Gordon Deitrich)的家门。在他的家中艾薇惊讶地发现,戈登不仅收藏各种违禁的书籍和艺术品,还是一个未出柜同性恋者——这些足以为他招来杀身之祸。不久之后,戈登通过在播出之前突然更改内容避开政府宣传部门的监控,在他主持的电视节目中大肆讽刺了最高首长亚当·沙特勒总理(High Chancellor Adam Sutler)。很快秘密警察“Fingermen”于一个夜晚在闯入他家中抄家并殴打他之后将他逮捕。藏匿在他家中的艾薇也被“抓走”。
在长时间的关押中,艾薇遭受了严刑拷打,甚至被剃光了头发。在牢房里,她发现了一个名叫瓦莱丽(Valerie)的女子留下的纸条。在纸条中艾薇得知,瓦莱里是一名之前同样关押在此的囚犯。而她被拘禁和迫害的唯一理由仅仅是她是一名同性恋。在监禁期间,审讯者恐吓艾薇,如果她不招出V的身份或下落,摆在她面前的只能是死路一条。而艾薇却一直宁死不屈。然而在处决的前一刻,艾薇突然被告知她已经自由了。走出牢房的艾薇发现,之前她所在的地方居然正是影子画廊,她在“监狱”中的经历也是V精心安排的。V遗憾地告诉艾薇,戈登已经因为收藏违禁的古兰经被杀害。面对无比震惊和愤怒的艾薇,V解释道,之所以让她遭受与他在拉克希尔拘留中心所经历的一样的折磨,是为了让她理解正直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它)是我们最后的底线”[3]。艾薇一度因为V对她的折磨而对他无比憎恨和厌恶。但是很快艾薇意识到,这段经历让她学会了以没有恐惧的心境生活,也让她能够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在与V告别之后艾薇承诺,她将会在下一个11月5日之前再次与V见面。

与此同时,北方之火的警察头目总督察埃里克·芬奇被沙特勒指派前去调查V的身份。在调查的过程中,芬奇了解到了北方之火获得政权的全过程和V的来历。十四年前,由于美国在第二次内战之后的衰落,英国遭受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在一片混乱和绝望之中,极端保守的政党北方之火在上台之后通过一系列恐怖的极权措施重建了秩序:所有非基督徒及非异性恋者都被指为“国家公敌”,随后在一夜之间消失。正当自由的失落造成整个国家的分裂之时,一场造成八万人死亡的“恐怖主义”生物袭击煽动起了人民的狂热情绪,使全国上下再次“团结”起来。恐怖袭击带来的恐慌情绪使得北方之火顺利地压制了所有反对意见,并在之后的大选中以压倒优势获胜。而针对病毒的相关疫苗的发明也迅速终结了恐怖袭击直接威胁。然而恐怖袭击的阴影并未散去,北方之火也利用这一机会迅速将英国改造成为一个极权国家,党魁亚当·沙特勒也成为了总理,尽管他们当初的美妙承诺一个也没有兑现。
然而芬奇很快发现,当初的瘟疫完全是北方之火为了夺取政权一手制造的大阴谋。为了制造病毒,他们利用羁押在拉克希尔拘留中心(Larkhill detention center)的“社会渣滓”和政治犯进行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V正是当年拉克希尔的人体试验品之一,不过他侥幸逃脱一死——他是48个试验者中唯一的幸存者。残酷的折磨并没有腐蚀他的智慧与思维,反而磨练了他超人的体格和意志。最后V纵火焚烧了拘留中心并趁机逃脱,不过他也付出了被重度烧伤的惨重代价。离开前,他发誓要报复北方之火政权。
接近11月5日时,V对北方之火的劣迹及暴行的揭露和谴责开始动摇政府的权威。人民开始相信V,并质疑他们是否应该继续受到这样的统治。为了加剧混乱,V开始有计划地向家庭和各种机构邮寄V的标准装束(包括面具、黑色礼帽和斗篷等)。一名男子身着V的行头抢劫了一家商店。一个女孩也因为在街上穿着V的衣服被警察打死,然而这名警察被随之赶来的愤怒群众围殴。与此同时,芬奇勘察了拉克希尔的旧址。很快他发现,V甚至比北方之火自己更加了解这个政权和其中的每一分子。
11月5日晚,V再次与艾薇见面,并在随后向她展示了一列装满火药(肥料硝酸铵)的废弃伦敦地铁列车。他将用这列列车准时摧毁议会大厦。他请艾薇亲手炸毁议会大厦,因为他认为最终的决定不该由他作出,而是应该将这一权力交给他一直试图唤醒与解放的大众中的一员。之后V前去面见北方之火现党魁彼得·克里迪。在他们先前的君子协定中,克里迪承诺将沙特勒总理交由V处置,用以换取V的投降。克里迪在V面前枪杀了沙特勒,但V没有按照约定投降。面对克里迪和他的手下的强大火力,V仍然在战斗中胜出,并徒手杀死了克里迪。但是这也使他受了重伤,生命危在旦夕。临终前他感谢了艾薇。他的遗体按照维京式葬礼的方式,在鲜花环抱中被安放在装满炸药的地铁车厢中。
当艾薇被芬奇发现时,她正准备让列车启动。但了解了北方之火的政权的腐败残暴的芬奇并未阻止艾薇继续发动火车。由于掌握实权的总理和党魁已死,没有上级指挥的军队没有阻止成千上万戴着盖伊·福克斯面具、向议会大厦前行进的伦敦民众通过。同一年前的老贝利一样,议会大厦在无数扬声器广播的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的1812序曲(1812 Overture)的伴奏下被炸毁。艾薇和芬奇在附近的一处屋顶目睹了这一场面,芬奇问艾薇V的真实身分,艾薇回答“他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而在广场上观看的民众(甚至包括在之前的故事中被杀的瓦莱里和戈登等人)纷纷摘下面具,露出脸上如释重负的神情和期待的目光。

演员

火药阴谋(Gunpowder Plot)


自由的百科全书
反叛者略图
火药阴谋英语Gunpowder Plot)发生于1605年,是一群亡命的英格兰乡下天主教极端分子试图炸掉英国国会大厦,并杀害正在其中进行国会开幕典礼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和他的家人及大部分的新教贵族的一次并未成功的计划。这次事件代表了又一次的以1603年主要阴谋(Main Plot)和次要阴谋(Bye Plot)为先例的一系列失败的弑君企图。
每年11月5日盖伊·福克斯之夜用来纪念此次事件。

概述[编辑]

反叛者由于詹姆士一世拒绝给予天主教徒同等权利而大失所望。他们企盼火药阴谋引发叛乱从而使詹姆士的女儿波希米亚的伊丽莎白(Elizabeth of Bohemia)能够成为一个天主教元首。但11月5日的阴谋却在计划发生之前数小时流产了。
这个计划是由罗伯特·盖茨比(Robert Catesby)策划,爆破专家盖伊·福克斯执行。已知的其它阴谋者有托马斯·文图尔(Thomas Wintour),罗伯特·文图尔(Robert Wintour),克里斯多佛·莱特(Christopher Wright),托马斯·珀西(Thomas Percy),约翰·格兰特(John Grant),安布罗斯·洛克伍德 (Ambrose Rokewood),罗伯特·凯斯(Robert Keyes),埃弗拉德·狄格拜爵士(Sir Everard Digby),弗朗西斯·特瑞山姆(Francis Tresham)以及盖茨比的仆人托马斯·贝茨(Thomas Bates)。
每年的11月5日,英国人以大篝火之夜(即焰火之夜或盖伊·福克斯之夜)来庆祝阴谋被粉碎。和这个节日十分接近的基督教前古代凯尔特人节日(Samhain Eve)也是比较著名的。

阴谋[编辑]

最初,反叛者可以租到一间与老上议院(国会开幕典礼在那里开幕)相邻房子的地下室,并准备挖出一个通向上议院地下室的地道。但后来他们直接租到了上议院地下室。
到了1605年3月,他们已经在上议院地下室内以冬季燃料为隐蔽装满了36桶(约2.5吨)火药。由于担心天主教上议员也被炸死,某人(可能是弗朗西斯·特瑞山姆)向天主教蒙特伊格上议员(Lord Monteagle)秘密通信。上议员于10月26日收到那封信。反叛者在第二天得知了那封信的消息,但在福克斯检查过地下室发现原封未动之后,坚决地将他们的计划进行下去。然而与此同时,蒙特伊格却将那封信交给了国务卿罗伯特·塞西尔(Robert Cecil)。
盖伊·福克斯留下来执行计划,其他反叛者则跑到沃里克郡的Dunchurch等待消息。
得知告密消息后,一位名叫托马斯·奈维特(Thomas Knyvet)的太平绅士于11月5日晨突袭了地下室。发现反叛者盖伊·福克斯藏在国会大厦地下室内,他于是下令搜查整个地区。结果当局发现了火药桶并将盖伊·福克斯拘捕。盖伊·福克斯在刑架上被严刑拷打之后招供,并招出其他反叛者的名字。为避免违反英格兰法律,国王为此签署了一项允许拷打的特殊命令。盖茨比在拒捕时被杀死,而其他反叛者很快被逮捕,并在审讯过程中被执行死刑或杀死。
这个阴谋故事在民间歌谣中永为流传:
Remember, remember the fifth of November,
gunpowder, treason and plot,
I see no reason why gunpowder treason
should ever be forgot.
Guy Fawkes, Guy Fawkes,
'twas his intent
to blow up the King and the Parliament.
Three score barrels of powder below,
Poor old England to overthrow:
By God's providence he was catch'd
With a dark lantern and burning match.
Holloa boys, holloa boys, make the bells ring.
Holloa boys, holloa boys, God save the King!
Hip hip hoorah!
(从传统上讲,以下的词句也要唱,但由于内容原因而被省略)
A penny loaf to feed the Pope.
A farthing o' cheese to choke him.
A pint of beer to rinse it down.
A faggot of sticks to burn him.
Burn him in a tub of tar.
Burn him like a blazing star.
Burn his body from his head.
Then we'll say ol' Pope is dead.
Hip hip hoorah!
Hip hip hoorah!

现在的推测[编辑]

许多现代历史学家认为塞西尔的密探早已渗透了整个阴谋却令它继续,最后产生巨大影响。从而使教皇阴谋论的宣传在此后的数百年中一直产生作用。

结果[编辑]

阴谋的流产对英格兰天主教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它使得天主教解放(Catholic Emancipation)全面停止:天主教徒们只得再等待200年直到获得近乎同等的权力。一些学者认为威廉·莎士比亚的《麦克白》部分地从伦敦更加关注恐怖活动与穷凶极恶而得到的灵感。
现代物理学家计算得出,如果阴谋得逞,它将完全摧毁大部分的西敏一带,剧烈爆炸震碎的玻璃将分散在方圆2/3英里(1公里)的范围内(玻璃窗是后来普及的)。

现代流行文化[编辑]

为庆祝阴谋败露,当时的英国国会通过了一条法案,纪念这次事件。自此以后,英国及英联邦国家(例如:新西兰)的英国移民后裔都会在这一天,或以篝火烟火来庆祝。
1981年美国漫画家Alan Moore盖伊·福克斯的故事为蓝本,创造了图像小说《V字仇杀队》。此漫画小说亦被改编为同名电影《V字仇杀队》,由沃卓斯基兄弟执导。

参见[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

课本《狼牙山五壮士》有多处不实

据《南方都市报》8月31日报道,广州越秀警方于8月29日晚间将一位在新浪微博上“污蔑狼牙山五壮士”的网民抓获,以虚构信息、散布谣言的罪名予以行政拘留7日。
  所谓“污蔑狼牙山五壮士”的“谣言”其来有自。据媒体报道,该网友实际上是传播了2011年12月14日百度贴吧里一篇名为《狼牙山五壮士 的真相原来是这样!》的帖子的内容,该帖子说五壮士“5个人中有3个是当场被打死的,后来清理战场把尸体丢下悬崖。另两个当场被活捉,只是后来不知道什么 原因又从日本人手上逃了出来。”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件历史上的事。对待像“狼牙山五壮士”这样的历史问题,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愚意以为,第一,应对抗日英雄报持敬仰之 心。抗日是民族大义,是对付外来侵略,保家卫国。因此,对于真正为抗日做出贡献的人,都是民族英雄,都应该报持敬仰之心。同时,抗日也是反抗世界法西斯, 是正义事业,凡对抗日做出贡献者,也是对世界正义做出贡献,理应尊敬。第二,要尊重历史真相。抗日战争中的英雄应该受到敬仰,但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当 时的实际情况如何,公众有了解真相的权利。如果说当时为了激励军民抗日意志,夸大宣传可以理解的话,但时过境迁,历史条件完全改变之后,人们更想知道历史 真相。
  越秀警方以虚构信息、散布谣言的罪名直接抓人,这开了一个谈论历史有可能获罪被抓的先河。从媒体简略报道中尚不知晓,广州越秀警方对于历史 上的事如何评定属于虚构信息、散布谣言?因为显而易见,越秀警方并不是历史专家,再者即便是历史专家,对于历史上的同样一件事也常常有不同意见,甚至历史 哲学家对能否完全还原历史事件之真相意见也不一致。
  对于“虚构信息、散布谣言”,法律上应有明确界定,该网友的行为是否触犯刑律,这里姑置不论。这里只说一说官方认定的“狼牙山五壮士”故事是否都是真实无误的?如若不实,虚构了信息,又当追究谁的责任?
  《狼牙山五壮士》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已经沿用了数十年。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五壮士故事,是官方认可的。但是,从历史当事人、知情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下关于此事的描述来看,小学语文课本中“狼牙山五壮士”也存在多处不符事实之处。
  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关于该故事的过程是这样描述的:
  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 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 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 头向棋盘坨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 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马宝玉)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 从悬崖往下跳。
  该文关于五壮士的作战目的、撤退方向、跳崖地点等历史信息都与事实有出入。
  一,关于作战目的:课本说是“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从文献可知,五壮士最后阶段的作战目的主要是掩护连 队主力撤退,而谈不上掩护群众转移。五壮士所在的部队是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七连二排六班。当时日伪军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扫荡”,准备围剿第一军分 区的主力,一团机关驻在狼牙山棋盘坨,围攻狼牙山目的是消灭一团领导机关。据指挥反“扫荡”的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的回忆,一团主力已奉命去保卫晋察冀 军区领导机关,留在狼牙山只有七连等少数部队。1941年9月24日,一团团长邱蔚向杨成武报告,当时被敌军包围在狼牙山的除了一团外,还有易县、定兴、 徐水和满城4个游击队和4个县的党政机关人员以及狼牙山周围村庄的群众,合计三四万人。杨成武等进行了研究,认为即使邱蔚他们能凭借关险及改造过的地形守 住阵地,也解决不了被围的狼牙山上几万人的吃饭问题,所以必须组织突围。于是杨成武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调集三团和二十团的全部兵力,从其他地方猛攻 敌人,把敌人吸引过去,空开十多里长的一个口子,给突围创造有利条件。敌人中计,当天晚上,突围成功,秘密撤走。为掩护突围,留下七连和民兵掩护,准备第 二天打半天,完成掩护任务后撤走。(见杨成武《敌后抗战》、《杨成武回忆录》)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敌人开始进攻,与七连的战斗打响。在这个阶段,应该说有 掩护群众的目的。但是,五壮士所在的二排六班后面的任务,则是拥护连队主力撤退。据1957年刊出的葛振林口述(见《红旗飘飘》第2集),七连指导员蔡展 鹏向六班班长马保林(也写为马保玉、马保玉)交待任务时说:“你们班带一个机枪组,顺这条岭占领西边小山头,把敌人火力引过去,掩护一、三排撤!”打了一 阵,留下来的只有五壮士了,“班长说:‘我们的任务是掩护首长,拼命也要掩护住!’”“一直顶了一个多钟头,直到看不见山上的动静了--首长都安全转移到 山背后去了,他(班长)才下命令:‘我们完成任务了,赶快钻山!’”由此可见,后面阶段五壮士战斗的目的,已经与掩护群众没有多大关系了,群众当晚开始撤 退,已经走远,五壮士要掩护的是连队主力的撤退,以及可能留在山上还没走远的一团机关人员。
  二,关于撤退方向:课本说“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把敌人引上绝路”。9月25日敌方围攻狼牙山,目的自然是要攻上山来,尤 其是围剿在棋盘坨上的一团领导机关。所以说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引上绝路”,这个“引”字并不符合实情。据杨成武回忆,“六班的同志赶紧往棋盘坨山 峰上爬,谁知那里早上去了敌人,机枪一个劲地朝他们打。他们只好转身攀上棋盘坨附近的一个山峰。这个山峰叫牛角壶,异常险要。”由此可知,在五壮士到达棋 盘坨之前,棋盘坨已被敌人占领,已经谈不上什么“引”了。
  三,关于跳崖地点:课本说是“狼牙山顶峰”,也就是棋盘坨顶峰。1941年10月18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等签署关于学习狼牙山五壮 士的训令,里面提到要“在烈士牺牲地点,建碑纪念”,1942年7月纪念碑在棋盘坨顶峰建成,8月举行落成典礼,9月7日,重庆《新华日报》报道此事,说 “特在烈士殉难地建立巨塔,以资永远纪念”。另外,1941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的机关报--《晋察冀日报》上刊登了该报特 派记者沈重撰写的通讯《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也说五壮士跳崖地点是在棋盘坨顶峰。可见官方认定五壮士跳崖地点是在棋盘坨顶峰。小学课本中的《狼牙山 五壮士》应该是依据训令和《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写成,自然沿袭其说。但是,五壮士跳崖地点并不是在棋盘坨顶峰,而是在离棋盘坨顶峰有些距离的小莲花 瓣峰上的牛角壶,这一点目前易县狼牙山管理处已经确认,没有疑问了。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信息,比如五壮士如何跳崖,课本中没有涉及,有关官方版本的描述也有不实之处。
  跳崖是“狼牙山五壮士”的核心情节。但官方版本对跳崖的细节一般都不明确,如训令只是简单地说“遂即跳万丈悬崖”,“马保林、胡德林、胡福 才三同志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二人光荣负伤”;《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说“五个人一齐,向下……葛振林和宋学义给树枝挂在半空,二十丈绝岩的沟底 有着三堆血肉……”。葛振林、宋学义两人跳崖被树枝挂住,只是负伤,难免让人疑惑,文革中红卫兵对此就表示不相信。1995年8月11日,《羊城晚报》刊 登了一篇文章,认为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是“跳”,而葛振林、宋学义是“溜”,即挨着崖壁“溜”、滑下去,所以才被树木挂住,幸免于难。提供此说法的是 当时一团政委陈海涵(后曾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的夫人陈逊,她当时是第一军分区战线剧社的指导员(后曾任广州市委党校副校长),可以推测陈逊应该是知情 的,“三跳二溜”之说并非空穴来风。而且,葛振林生前知道这篇文章,对该文的其他细节差错曾予驳斥,但对“溜”的说法却未见反驳。实际上,1957年7月 出版的《红旗飘飘》第2集收录了葛振林讲、作家王愿坚记录整理的《狼牙山跳崖记》,在里面葛振林详细讲述了跳崖前后经过,可以印证陈逊所说非虚。
  2005年,上海、湖南等省市将《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从小学语文课本里删除,引发了一场“该不该删除”的争论:反对者认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 义教育不能丢,赞同者认为“语文教科书毕竟不是《革命英烈传》,无法奢望它能包容所有的革命英烈”。不管是否删除,但教材应该尊重历史事实,不能虚构信 息,应该是基本的道德和准则。

  洪振快,财经网 20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