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2日 星期二

大院风云录,一代人的回忆

 


戍守京师的“森严景致”部队大院


新中国成立后,在部队正规化建设的大潮中,首都北京驻扎着陆海空三军各大兵种的指挥部。



如,位于光明楼的北京空军司令部;



而新街口外大街的23号院,则是: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武装力量监察部、防化学兵部、总参谋部管理局、总参谋部政治部等多兵种大院的综合体。


图片来自“军人军魂军情”的博客


类似这样的部队大院,北京市区、甚至近郊区县随处可见,不过人们一提起北京大院,总是下意识的要从西长安街的尽头说起。



由公主坟开始,经玉泉路直到西山,空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通信兵司令部、总后勤部、总参谋部、炮兵司令部、装甲兵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后来是基建工程兵)、铁道兵司令部等依次排开。



这片儿区域,是王朔等大院子弟们口中的“新北京”,在森严的院墙内,食堂、礼堂、游泳池、服务社、医院卫生所、幼儿园,甚至小学、中学,一应俱全,迥异于胡同杂院般四九城内的老北京生活。


海军大院


海军大院进门的墙壁上有毛主席“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题词。



这里是50年代北京建成的军事机关里面积最大,设施最全的一个大院。七一小学、图书馆、400米跑道的标准操场,还有记录着很多人童年的保育院。



打架、给女生起外号、熄灯后满地乱跑不睡觉,吃着食堂的大肉龙和西红柿鸡蛋拌米饭,干“坏事”后被老师抓回来罚站......在保育院中的生活,与《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马小军们经历是多么的相似。



每到周末夜晚,大操场都放电影,大家吃完饭拿着马扎儿或小板凳,围坐在银幕的正反两面,津津有味地看着那些战争片、反特片以及译制片。



通信兵大院


在建国初的各兵种中,通信兵技术含量很高。毛主席曾为通信兵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这句话深深影响着通信兵大院的几代人,让他们倍感荣光。



通信兵大院有三多:电线杆子多,电话多,女兵多。60年代时,宿舍楼和家属区就都装了电话。



当一队队飒爽英姿的女战士唱着刚健豪迈的进行曲在院内走过时,后面往往是小孩子们模仿着排成队也雄赳赳气昂昂起来。


通信兵大院的人都视《永不消逝的电波》为那个年代的“谍影重重”,大家一边翻看一边幻想着自己深入敌营,收发电报的场景:“洞幺洞幺,我是洞两,听到请回答”。



总后大院


总后大院其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的简称。50年代末,为打通万寿路南口向西的道路,总后大院被分割为2个,就是现在的总后大院和后勤学院大院。



因坐拥三大典型地标,在大院圈子里地位“崇高”。


首立主席像


1968年,总后第一个在全国建起了室外的毛泽东巨大的汉白玉雕像,雕像总高9米86,底座是花岗岩,而雕像本身是用一块完整的汉白玉石雕成。总后带头后,进而引发了各个军队大院、各大院校乃至全国建毛泽东雕像的热潮。



标准草坪足球场


在1985年以前,可着全北京找,有标准化草坪的足球场就2块,一块在工体,另一块就在总后大院。曾经全军召开运动会,足球比赛基本都是在总后大院进行的。


总后大院鸟瞰图


第二人民大会堂


礼堂布局在大院内不稀奇,可总后的礼堂,其外观,建筑质量,内部装饰,舞台立体空间设计,座椅的舒适性,音响等扩音设备,都是全军大院中最好的,号称“第二人民大会堂”。



曾经的八个革命样板戏,无数次的全军文艺汇演,总后大院的孩子们在大礼堂看这些演出就像吃家常便饭,“穿林海......”、“阿庆嫂.......”,这些精彩的选段张口就来。



装甲兵大院


曾走出过中国“装甲兵之父”许光达的装甲兵司令部,简称“装司”。


装司大院中的筒子楼


在物资匮乏的时代,很多人家三月不知肉味儿,可装司的孩子们却隔三差五能在院内的食堂里吃上炖带鱼、红烧丸子,过年的会餐上,还能吃到糖醋排骨、红烧肉和酱猪蹄。



灯光球场、旱冰场、游泳池,这些都是令外人羡慕的设施,但在装司这样的部队院里却是标配......



骑着二八车出去疯玩,和隔壁炮兵司令部的孩子互怼互损:装死(司)总比你们泡死(炮司)强!



或许,嘹亮的军号,红五角星大礼堂,宏伟的院门,高耸的伟人像,持枪挺立的人民子弟兵,靓丽飒爽的文工团女兵,只是部队大院威严肃穆的表象。



凶猛,勿靠近大院子弟


身居在各个大院里的顽主们,父辈多半是“贫农”出身,可到了他们这一代俨然已是“红色贵族”了,在校园里普遍盛气凌人,傲视一切。



“从小偷幼儿园里的向日葵,从楼上往过路的行人吐痰玩”是他们的口头禅。



茬架、茬琴、顺东西、拍婆子,在外人看来这就是群“混世魔王”;



为了个姑娘,一言不合,能集体蹬车去昆明湖码人约架,弹簧锁、短棍甚至小片刀已攥在手里;



又能因为彼此阵营里两个熟人的寒暄客套,相视一笑,接着去老莫或者其他“红色据点”暴搓一顿,冰释前嫌,化敌为友。



究竟是凶猛无畏,还是可爱单纯?或许是两者都有吧!


等到度过了因荷尔蒙过于旺盛的青春期胡闹够之后,在经济转型的浪潮中,这批握有资源、先天优越的大院“顽主们”,又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



王朔


出身于军委训练总监部大院,当过兵,干过职员,做过买卖,后来主要是写书。《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动物凶猛》......王朔的作品自80年代末期直到世纪之交,一直备受大众喜爱。


独到的语言魅力,匪夷所思的情节,前瞻性的社会剖析,将批判精神融入戏谑元素,王朔的作品直到今天看其实也没有过时,那句“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口号,更是透着大院子弟十足的优越感。



郑晓龙


出身于总后大院。著名导演、编剧。您若觉得这名字看着生分,那小北就说说郑导的代表作吧:《北京人在纽约》、《金婚》、《甄嬛传》、《芈月传》、《红高粱》,哪一部播的时候,没引发收视狂潮?



姜文


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干的还都不错。虽然他的很多作品小北都没太看懂,比如《太阳照常升起》、《一步之遥》,但有些作品小北又能喜爱到把每个情节片段都记住,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



即将上映的新作《邪不压正》,小北同样满怀期待。


崔健


出身于空政文工团,内地摇滚第一人,他的摇滚被称为“苦摇”,可谓独树一帜。《一块红布》、《花房姑娘》、《一无所有》。



当年,就是这样一群三环内有2套房的人,一起摇着手呐喊着“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


叶京


这是和王朔同一个大院的发小,当年是王朔的带头大哥。除了客串演戏,叶京自己也导了很多影视作品,《梦开始的地方》、《贻笑大方》、《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有人说他身上及作品中的的“顽主”气质更甚于王朔,对此小北亦深有同感。



叶京的路子有多硬?据说当年冯小刚拍摄《甲方乙方》,是依靠叶京的关系,无偿调来了一个营的装甲部队,这才有了“巴顿将军”那场戏。


王中军、王中磊


如今华谊兄弟的这两位“掌柜”的,也都出身部队大院,上个世纪末,王中军在美国留学期间兼职当外卖小哥,赚了10万美金,回国后即创立了华谊兄弟。



而华谊兄弟所牵动的影视圈、娱乐圈,那阵仗可就大了去了。


马未都


马爷出身于五七干校,是一位把文玩古董“玩”到极致,或者说把任何事情都能玩到极致的主儿。



在自己二十多岁的时候,马未都凭借着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一篇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一炮走红,并成功进入了文学圈。之后作为出版社的编辑,马未都帮助王朔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书 ——《空中小姐》。



刘震云、莫言、苏童,这些时下影响力超群的作家,都是马未都一手挖掘和提携的。


刘震云


至于玩古玩、淘换旧物,那都是后话了。


如今的马爷凭借观复博物馆的那几只“喵掌柜”,吸粉无数,小北的媳妇就一直想去那儿撸猫,什么“黄枪枪”、“花肥肥”的。



“我跟他,一个大院出来的。”


这是大院中成功人士们的口头禅,大院是社交圈,是身份象征。大院子弟是同学、同僚、同床、同席、同襟这样人情关系网密布的社会姻亲关系缩影。看懂这些,或许才能体会“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句歌词的奥义。



红色情节,放荡不羁,痞气十足,优越感强,这些大院文化的核心气质,至今仍在京城的街头飘荡。



扒一扒帝都的军队系统


301医院


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创建于1953年。是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



301医院是中央重要保健基地,承担军委、总部等多个体系单位、官兵的医疗保健和各军区、军兵种转诊、后送的疑难病诊治任务。医院同时又是解放军医学院,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是全军唯一一所医院办学单位。



在万事达篮球馆还没建起来前,301医院就是复兴路五棵松地段最大的地标建筑,小北小时候“有幸”在此住过院,儿科病房的走廊感觉没有尽头的长。


十一学校


北京市十一学校,是一所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公立完全中学,前身是1952年建立的新北京十一小学,1962年更名为北京市十一学校, 1993年,实行国有民办制模式,2009年学校回归公办。 



目前是北京市综合改革实验学校,国家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


育英学校


育英学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是一所具有红色历史传统的学校。前身是中共中央直属育英小学,1948年建校,后随党中央一起迁入北京。1953年,中学部与小学部分离,中学部为现在的北京市育英中学,与育英学校对门。



1970年,育英学校重新组建中学部。现集小学,初中,高中一体。2005年被授予首批“海淀区高中示范校”称号。


军事博物馆


筹建于1959年,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1959年3月12日,经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这里是中国惟一的大型综合性军事历史博物馆,收藏34万多件文物和藏品。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793件,大型武器装备250余件,艺术品1600余件,对外军事交往中受赠礼品2551件。



八一大楼


建成于90年代,算是北京部队建筑的小字辈了。原定为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地,但如今仅承担接待外宾的任务。



大楼南面的八一广场,是欢迎外国军事领导人检阅三军仪仗队的场所,雄伟壮观,具有礼仪盛典的氛围;东广场为一般工作人员进出接待的场所,气氛朴实,方便实用;北面为12600平方米的集中绿地,与内庭绿化互相联系,环境优美。




- End -

汪峰的海军大院

 汪峰的个性,是不混圈的,所以即使他也是从小在海军大院长大,但盘点大院子弟时大都把他忘记。难得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没把他忘记的。

关于海军大院,汪峰自己在访谈里倒是提到过,所以他也不是刻意和大院子弟保持距离。至于峰迷,去打卡中央音乐学院的不少,但打卡海军大院的几乎没有,毕竟军事重地,闲人免进。

日历姐从网上搜集了些资料,带大家看看这个汪峰曾经生活过的神秘的海军大院。

(一)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作为首都,军队机构和国家部委开始纷纷驻京建“大院”。

从公主坟一直到北京西山脚下,沿着万寿路、玉泉路,方圆十数公里,空军、海军、通信兵、总后、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等司令部依次排开。

部队大院鳞次栉比,差不多每隔一段,就会有哨兵把守的大门。

看到海军大院的大门,顿时想起汪峰的描述,印象深刻。汪峰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期间,爱上摇滚,留长发还烫了个爆炸头,结果回家时被海军大院的哨兵拦下,不许进入;汪峰只好等在大门口,直到认识的叔叔阿姨把他“领进”大院。

REPORT THIS AD

(二)

当年在北京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海军的大庙,空军的楼,总后的礼堂第一流” 。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京西公主坟南侧有几座庙宇飞檐结构、极具中国民族风格的大楼拔地而起,这就是海军大院新建的黄色办公大楼和灰色宿舍楼。黄楼和灰楼在京西平原可谓是巍峨耸立,气势恢宏,一度被京城的百姓戏称海军大庙,后来也被泛指海军大院。

黄楼,是海军机关的办公大楼,也是海军大院的标志性建筑,因其外墙呈黄色,故俗称黄楼。黄楼于1953年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主持设计,50年代中期建造,至今仍在使用。建设工程由时任海军参谋长的周希汉将军组织指挥,大楼高六层,分为主楼和两侧配楼,采用传统的墨绿色琉璃瓦顶,怀抱粗大廓檐柱,飞檐斗拱,室内则以西式格局,大气实用,冬暖夏凉。

REPORT THIS AD

在黄楼的正前方,耸立着一座毛主席的全身塑像。这尊汉白玉塑像庄严伟岸,是毛主席身穿军大衣左手背后、右手挥手的站立像,设计建造于1968年。当时,海军对塑像工作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毛主席塑像办公室,时任海军参谋长周希汉将军具体组织此项工程。塑像总高度12.26米,象征毛泽东生日12月26日。底座高5.16米,象征文化大革命的“五一六通知”。像身高7.1米,象征中国共产党七一诞生纪念日。毛主席塑像用三块汉白玉分段雕刻而成,上半身和手臂用了一整块汉白玉。据资料,全北京的毛主席塑像,只有三座是用汉白玉做成的,而海军大院的毛主席塑像最为精美。

1968年7月1日,海军大院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礼现场照片

1968年7月1日,海军大院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礼在黄楼前的广场举行。“会场周围红旗林立,巨大的毛主席像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指战员们挥动着红彤彤的毛主席语录,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高呼毛主席万岁!万万岁!”,黄楼楼顶“毛主席万岁”5个大字非常醒目,两侧分别立有毛泽东思想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巨型红色标语牌,还有彩球和从楼上一直垂到地面的标语,场面非常震撼。

那时候的黄楼西侧还没有任何建筑,黄楼前面的广场非常开阔,如今广场空间已大大压缩。这不意外,北京城的土地越来越金贵,当年的荒地、果园都会慢慢让路给道路、绿地和其他建筑。

(三)

与黄楼同期建造的,还有傲然伫立在大院东侧的灰楼。灰楼也是由梁思成主持设计,是与黄楼相配套的军官宿舍楼,因其外墙为灰色而俗称灰楼。楼顶有拱起的飞檐,有宽大的晾台,高大的立柱,传统建筑风格浓郁。灰楼实际上是个建筑群,像个超大的四合院,四座楼(以前分别叫100、200、300、400号楼)拱卫在一起,以及由此被包容的宽大庭院,中间是煤站和锅炉房,曾经也有过门诊部和居委会。据说当年若是天气清朗,在楼上可见到西山群峰连绵。现在黄楼和灰楼都已成为北京市建筑保护单位。

虽然其他的宿舍楼没有灰楼这样的气派,但大院里绿树环绕、静谧闲适的居住环境还是不可多得。

REPORT THIS AD

(四)

部队大院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里面的一切都自成体系。

从理发店到小卖部,从食堂到卫生所,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中学,一应俱全。海军大院不但不例外,据说还是50年代北京建成的军事机关里面积最大、设施最全的一个大院。

大院里的保育院、七一小学、大礼堂、图书馆、大操场,还有食堂、澡堂、服务社、俱乐部、门诊部、理发室、维修队,都承载了这个大院里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天南海北的口音,都统一接受军事化管理的很多海军人的青春记忆。

大院的孩子从小到大都在这个“小社会”里,早上听起床号起床,中午放学到大院的食堂吃饭,有着共同的童年和青春记忆。而学校是他们记忆最多的地方之一。

七一小学新旧校门,但估计都不是汪峰就读时的校门

REPORT THIS AD

七一小学建校于1954年,是海军大院的军人子弟学校,位于海军大院南端,许多军人子女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当年的七一小学,不少老师是军人家属,有的是专业干部。学校的鼓号队、合唱队等兴趣小组更是办的风生水起。因为是军队办学,以前学校只有通往海军大院的北门,南侧围墙外面是铁道,站在教学楼上眺望南方,可见火车不时驶过,不远处的莲花池烟波浩渺。

在七一小学北门,原中央政治局常委、海军司令员刘华清题写的“七一小学”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闪闪发光。如今的七一小学,已经移交到地方,成为海淀区教委所属的一所公办学校。

2013年年底左右,也可能是2014年,就是汪章恋曝光时。微博上有个ID自称是汪峰的小学同学大院邻居,连着发了好几条微博,爆料老汪小时候的事。说他从小就招女孩子喜欢,小提琴拉得好,又会唱歌,有个性,等等。爆料所说的这所小学就是座落在海军大院里的七一小学,但汪峰并没有在这里完成整个小学教育,他后来转学到中央音乐学院附小。

REPORT THIS AD

遗憾的是,日历姐当初忘记截图,现在也找不到相关微博了。

那阵子爆料挺多,日历姐还在一个电台节目里听主持人说到老汪的央音同学在感慨:没想到一帮同学里,最后是汪峰的成就最高,看来人还是要专注认真地做好一件事。

海军大院原来还有三所幼儿园,即海军直属机关第一、第二、第三幼儿园,汪峰会在哪一所幼儿园呢?

(五)

海军大院的大操场,位于海军大院的中心地带。大操场最早建于1959年,当时就拥有400米的环形跑道,中间是个足球场。后来又在北侧增加了军体器械,包括具有海军特色的滚轮、旋梯、浪木,还有篮球场,其后历经多次修缮重建。大操场是大院孩子们的乐园。

既然是海军大院,怎么少得了游泳池,室内室外的皆有,海军大院室内游泳馆还曾经是北京城最好的游泳馆之一。汪峰曾经自曝自己拿过北京高校游泳冠军,估计金牌里也有海军大院游泳馆的功劳。

REPORT THIS AD

(六)

海政文工团位于大院西南角,那儿也是孩子们喜欢光顾的地方,可以近距离欣赏演员练功的舞姿,感受铿锵军乐的魅力。

汪峰的父亲汪积均就是海政文工团的一员,也因此他们一家住进了海军大院。网上有一篇题为《旋律,在海浪中飞扬-海军军乐团侧记》的文章,记录了1986年春海军军乐团成立的始末。文中说:“军乐队初建时期,从海政歌舞团和解放军军乐团抽调了汪积均、王寿坤等五人组成教练小组。”

后来有媒体说,汪峰的父亲曾任海军军乐团团长,也许有一定可信度。

 文革初期这个大操场北侧修建了一个露天舞台,这时的大操场成了海军大院的“政治、文化中心”——曾让大院的孩子们目睹了造反派揪斗老干部以及两大派系数百人的大辩论。当然,也免费观赏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京剧《红灯记》等样板戏。

文革结束后,在露天舞台处又盖起了房子,变成了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大学),想来也是有意思,此地怎么总与老干部有缘呢。

1984年,由刘华清司令员提议建设了海军礼堂。此前海军机关开个大会,经常借用后勤学院等兄弟单位的礼堂,说起来有点让人悲叹。礼堂的落成,改变了海军大院的整体面貌和功能。礼堂会不定期组织放电影和歌舞演出,原海政文工团的许多歌星,都是从这里走进大众的视线的。

那时的汪峰应该已经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属学校学习,估计是无缘在这个礼堂里演出了。但海军大院是汪峰幼年、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家。

2021年6月21日 星期一

山雨欲来,习包子近平要对海军动手

反共元老叶青 直击中共要害

林辉:中共三名高官叛逃带来的重创

近日,习近平继在青海考察时提出“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的要求,并要求中共党员莫要忘记入党时做的“对党忠诚、永不叛党的誓言”后,又于6月18日亲率中共政治局委员等几十名高官,前往历史展览馆,重温入党誓词。19日,中纪委监察网站头条发文:《永不叛党不仅仅是一句誓言》。

诡异的是,文章近三分之二的篇幅都在讲述1931年背叛中共的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特科负责人的顾顺章,讲述他给中共带来的重创以及中共将其开除出党并“号召与其斗争”的文件,讲述其在狱中惨死。之后,以这个反面教材告诉中共高官,或者已经外逃的高官,千万不要背叛中共,否则下场很惨。笔者非常想知道,中共高官们读到这篇文章后有何感触,难道真的会被吓住,再不生异心吗?显然未必。

不过,借着中共自爆其丑,笔者也凑个热闹,说说曾经背叛中共的三名高官带给中共怎样的重创。

二 反共元老叶青 直击中共要害

在中共早期领导人中,有一个大名叫任卓宣,笔名为叶青的,当下的中国人估计很多人并不知晓。他戏剧性的人生在于:早年加入中共,后背叛中共,加入国民党,并在台湾四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反共”,撰写了大量批判中共的文章。

任卓宣,1896年出生于四川南充。中学毕业后受陈独秀《新青年》等影响,思想趋于激进,其后去法国留学。1922年与周恩来、陈延年等发起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创办《少年》。不久,加入法国共产党,并成为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

1925年,中共秘密成立了旅欧支部,任卓宣任支部书记,支部机关驻法国巴黎。其后,因任卓宣组织领导声援国内五卅运动的斗争而被法国当局逮捕,并被驱逐出境,他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在莫斯科期间,自幼勤于读书的任卓宣,因有着留法、留苏经历,外语也不错,所以在极短时间内掌握了马列理论,并成为中共旅莫支部三个负责人之一。1926年底,任卓宣奉命返国。由于其特殊经历,很快在中共党内受到重用,先任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长,继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委员等职,并兼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

1927年国民党“清共”。冬天,任卓宣在长沙一带举行武装暴动被国民政府军逮捕,并被判处死刑。在枪决时,任卓宣连续两次都未被击中要害,后被专剥死人衣服的“剥衣人”所救。得到消息的表妹将其送到湘雅医院,任卓宣得以死里逃生。

在医院期间,任卓宣与中共取得了联系,并继续任当地的负责人,领导湖南一带的暴动。之后,他再次被国民党逮捕。这一次,他彻底脱离了中共。他对国民党长沙法院副院长左国雍说:“我在共产党的政治生命已经死去了!今后我要追寻我的新生。”

随后,任卓宣在左国雍的推荐下,成为驻湘的川军第20师少校政治教官,专门为国民党训练反共干部。

任卓宣的背叛让中共难以置信,并给陈独秀、周恩来等人以沉重打击。据《郑超麟回忆录》记载,当湖南的报告交到中共中央时,很多人都不愿相信。如陈独秀就非常气愤并说:“卓宣决不会做这种事情,不要诬蔑他。”也是,以任卓宣过往的经历、言论、表现,确实不同于其他背叛中共之人,如顾顺章。

然而,事实终究是事实。1928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发出的《关于党员自首与叛变》的通告中,称“李涤生、任卓宣、符向一等为敌人卖党捕同志破获机关的侦缉工作”。

在吴福辉的《沙汀传》一书“辛垦书店”一节中,关于任卓宣脱离中共后的生活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据披露,在给国民党做了一阵教官后,任卓宣回到四川,给正在主持四川大学的张澜做秘书。1930年,受邀前往上海红色书店辛垦书店工作,而这份工作似乎也得到了中共的批准,这说明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中共并未对其赶尽杀绝,而是希望他重新回来。

任卓宣在到上海后改名叶青,并与辛垦书店同事讲述了自己在长沙两次被捕的经历,言谈中有埋怨中共之意。他还表示,从此只埋头译书写书。既不靠中共也不靠国民党的叶青,游走在一个灰色地带,并很快名声鹊起。

1936年中共暗中推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军事叛变后,国民党被迫同意中共提出的“联合抗日”主张。在叶青看来,联合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共同抗日,显然有利于共党共军,不利于国民党国军。于是叶青主张发表宣言,展开“统一救国”。而这是共产党不能反对的,但又有损于中共,因为其要将‘边区’军政大权交于国民政府。

深谙中共伎俩的叶青的建议,让中共和左翼阵营大为光火,称之为“日本警犬”、“民族败类”等。中共还直接致电蒋介石,要求追究叶青等人“破坏统一战线”之罪,但蒋介石、陈诚等国民党高层人物却先后接见了叶青,对其赞赏有加。叶青多年后回忆说:“据说共产党反对我的事引起了当时蒋委员长的注意。中国人这样多,为什么共产党独怕叶青呢?因此想看我为(是)何(如)人。”

据大陆《同舟共进》杂志2010年第8期文章《叶青:刑场上两枪未死 中共史上最决绝的叛徒》一文披露,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约在1939年前后,叶青重新加入国民党。彼时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并通过了《防制异党活动办法》等。叶青遂召集了一些人发起了“三民主义研究及三民主义文化运动”,而当时国民党以“三民主义”为旗号发起的“反共”高潮也是以其理论为核心的。

在《我怎样做三民主义底理论事业》中,叶青解释了自己转向的原因:“我以为研究中国政治问题不能对于共产党的主张置诸不理,反之,还非从检讨出发不可,检讨它的结果应该是批判,从而作为它底基础的共产主义之不合于中国需要,也就十分明了。那末,用什么来代替它呢?批判了人家的主义,自己必须拿出一种主义来,这就舍三民主义莫属了。于是,我遂由批判性的研究,转到建设性的研究来。因此,我决定研究三民主义。”随后,叶青发表了系列文章批判中共。

1940年,叶青赴江西参与指导“三民主义文化运动”,并在国立中正大学任教和创办“三民主义研究会”,影响达到周边诸省,受到蒋介石的赞赏。1942年,叶青返回陪都,加强“三民主义文化运动”。在得到蒋介石的召见和称赞之后,叶青发起成立了“中国三民主义学会”。此后他又相继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专门委员、中组部研究室主任、战时青年训导团研究室主任、三青团中央干事、中央干部学校教授、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等职。

除此而外,叶青还亲自组织反共示威游行,出版反共书刊《共产党问题》、《反共问题》、《中国目前的变化及其出路》、《为谁而战》、《新路线》等。

1949年7月,叶青受命担任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后代理部长。叶青奔波于西南,指导宣传业务、剖析对时局的看法,并号召开辟“第二战场”和“经济战”、“思想战”,“重振北伐精神”,组织“远东反共国际”,等,以鼓舞国民党士气。

无疑,中共对于切中其要害的叶青十分痛恨。在延安的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陈伯达、艾思奇、吴黎平等相继发表文章,对叶青之论加以反驳,但其反驳之语在后来证明都是谎言。

晚年叶青在《我为什么反共?》一文中,回顾了其人生经历:旅欧回国之后,“一面参加共产党的工作,一面也参加国民党的工作。后来因国民党清党,自然脱离了国民党。由于共产党实行盲动主义,盲动的结果,大批党员被捕,甚至被杀,也自然脱离了共产党。我也是这样。当时深感盲动主义之不当,它以党员为牺牲,以群众为刍狗。”

基于此,他说:“我反共是为了国家,为了中国。从前在法国赞成社会主义,加入共产党,是为了参加劳动,同情工人,乃基于局部的事实。现在知识广,经验多,了解中国的历史趋势,亦即了解全部的事实,自然根据中国需要,从事反共了。”

也就是说,叶青是在深刻认识到中共的问题后,才义无反顾的走上了反共之路,并终身反共,因此被称为“反共元老”、“反共专家”和“反共教父”。

他还在《我反共经验的总结》一文中总结道:“我反共约有四十五年之久,已分成我在上海反共、在武汉反共、在重庆反共、在南京上海广州反共、在台北反共五期……可以说,用笔墨唇舌反共,在中国究竟有几人如此,而且又历时四十五年未尝停止或间断呢?”

事实也的确如此。坚持反共近半个世纪,著述逾千万字的叶青,某种意义上堪称20世纪“反共之第一人”。尽管中共官媒对其大加鞭挞,但如此叶青还是让中共怕了几十年。

http://cn.epochtimes.com/gb/21/6/20/n130352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