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人依据【战地其他死者】名单(陆军省),【靖国神社合祀】文件(大藏省),【支那事变忠勇列传】,少量联队史,部分JACAR的电子资料进行分析比对,获得了1937年华北日军战死者名单约9700 人,其中确定死亡日期者9673 人。通过对比分析,1937年华北日军战死者名单中的遗漏数字目应少于100 人。
此名单中,含少量失踪者,不包含病死、事故死、公伤死、自杀等人员。当然,最严谨的数字,需要结合厚生省,陆军省的档案和靖国神社合祀的完整资料进行分析,可惜的是,此类资料多为不公开状态。
本系列文章,将以此名单为基础,对比中方相关资料进行讲解、分析,力图最大程度还原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卫国战争。
下面开始第一章:7.7-7.11卢沟桥之战。
7.7之前~风雨飘摇的华北政局
自从6年前的“九一八”事变之后,华北的局势就变得一天比一天复杂。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侵略行动渐入尾声之际,又将目标瞄准了关内的华北平原。1933年3月,得寸进尺 的日军继续南下,意图占领热河,进犯冀北,忍无可忍的国民政府终于不再缩手缩脚,整合了华北约20万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编成9个军团,决意阻止日军继续南下。然而,现实是骨感的。不到两个月,指挥混乱的中国军队呈溃败之势,热河与长城线全部沦陷,日军前锋进抵怀柔、顺义。认清了中日双方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国民政府不得不赶在关东军兵临北平城下前主动屈服,签署了《塘沽协定》,承认冀东为“非武装区”。至此华北门户大开。
而这时的一个意外事件,却间接决定了二十九军此后数年的命运。
29军军长宋哲元 正当中日双方围绕华北局势议和谈判之际,意图东山再起的冯玉祥见有机可乘,便拉拢旧部组建“抗日同盟军”,试图在中日正规军之间的中间地带站稳脚跟,并扩大政治声势,博取民众的支持。此时在通州附近休整的29军也受到了老长官的拉拢,但对局势了然于胸的军长宋哲元不为所动,对冯派来的说客张允荣说道:“你说的意思我懂,我不打先生(指冯玉祥),但也不能和他一起胡闹,今天国家要统一,抗战也要大家一起,不能再打内战 ”。宋哲元太了解冯玉祥了,老长官是不是真心抗日,他比谁都清楚,况且29军在长城抗战中元气大伤,也见识了日军的真实实力,冯的承诺在宋哲元看来,不过是一纸空文。
在获得蒋介石的信任后, 29军借机大量收编同盟军和其他武装,全军扩编为4个师。在1933-1935年间,尽管日方多有挑衅行为,但华北整体局势稳定,并未有严重的冲突出现,在这其中宋哲元于夹缝中生存的处事哲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1935年6月,由亲日派报社长被杀事件(河北事件)引发,日本华北驻屯军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何梅协定》,日方要求将中央军、东北军调离河北省,在平津地区搞区域自治,但唯独没有排斥29军。2年前还在喜峰口大战日军的抗日军队,却在中日之间充当了“和事佬”,这个事实很难让国内舆论理解,以至于有人甚至声称29军是要当汉奸。
就这样,29军在国民政府和日本驻屯军间的缓冲地带艰难求生,宋哲元也周旋于各方之间,暗自发展自己的实力。在“七七事变”前,29军已经扩充为5个师,每师4旅,总数达十万的兵团级别部队,横跨察、冀两省,成为华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地方实力派。
29军隶属各部 而在“西安事变”后,进入1937年,蒋介石的抗战意志日渐强硬,华北时局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宋哲元的圆滑策略,也慢慢的困住了他的手脚,预示了29军的最终结局。
7.7之前华北日军的部署
在“七七事变”之前,日本华北驻屯部队的规模,也悄然增加。
其中,设置在天津的是中国驻屯军军部、步兵第2联队主力、战车队、炮兵队、骑兵队等。配属在北平的是中国驻屯军旅团司令部、步兵第1联队主力。另外,在通州、丰台、塘沽、唐山、滦州、昌黎、秦皇岛和山海关等地,也都驻守有数量不等的日军。华北的中国驻屯军总数,大约在5600人左右。
因两次“丰台事件”的出现,日军又将防务范围扩大至丰台以西,更是在1937年上半年频繁进入宛平城以北地区进行武装演习,直接增加了中日双方擦枪走火的几率。尽管日方不断的采取赠送军火、安排29军高级军官赴日旅游等行为进行拉拢,但双方的敌对情绪显然呈现日渐恶化的趋势。
7.7-7.8的战斗
在7.7夜,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在大瓦窖至龙王庙一线进行演习。日军声称在晚2240遭到龙王庙方向的不明武装射击。集合时,又从卢沟桥方向射来数发子弹,此时中队长发现有一名士兵失踪(其实是走丢)。而对于日方的说法,中方始终是断然否认的。
在7.8凌晨0100-0400,日军步兵第1联队代理联队长森田彻中佐到达现场视察,在安排与中方磋商的同时,命令第3大队做好攻击部署,随时准备开战。29军军事顾问樱井中佐将与29军副军长秦德纯交流的信息传达给第3大队长一木清直少佐,一木对秦德纯否认城外驻扎有37师部队的说法嗤之以鼻。日军不时进行报复性炮击,据金振中的回忆,7.8零时前日军炮弹击中了营指挥所,炸倒房屋6间,士兵2死5伤。
不过,龙王庙附近,的确驻守着37师的部队。根据随向功(时任219团2营营长)的回忆,驻守回龙庙(即龙王庙)的是219团3营的一个排。此时的宛平城内,3营营长金振中也在紧锣密鼓的布置防务。作为加强营,金振中的部下有4个步兵连,1个迫击炮连,1个重机枪连。在永定河西岸长辛店还有219团的另外2个营作为后援,还有一支东北军留下的装甲列车队。从人员和火力上看,卢沟桥附近的37师部队倒是底气十足。
卢沟桥7.7-7.8的战斗过程(图中某些部队配属并不准确) 日军的攻击开始于7.8拂晓,投入兵力为中国驻屯军步兵第1联队第3大队主力。
第8中队突袭龙王庙,第9中队快速接近永定河岸,第7中队沿铁道逼近铁路桥。另外炮兵和重机枪也都在一文字山(图中大枣山)等地占据有利地形支援作战。
日军第8中队主力,依据之前多次演习的路线,借着夜色绕行至龙王庙北侧,中国守卫部队措手不及,15分钟就丢失了阵地,向永定河岸方向撤退。而后日军向铁路桥及江心洲方向追击,由于受到永定河东岸、卢沟桥、宛平城三个方向的中国军队射击而损失惨重,大队长一木清直亦在铁路桥附近负伤(日军声称在开始进攻时宛平城西侧打出了白旗,而在接近铁路桥时,宛平城内立刻开始猛烈射击,城西侧亦有约100名中国士兵开始反冲锋,造成日军重大损失,死者中包括小队长鹿内准尉)。
日军在铁路桥附近作战时受到中国部队多个方向的火力攻击 日军好不容易占领铁路桥,后又继续在永定河西岸试图扩大战果。但在219团在长辛店的两个营立刻派出兵力协助3营反击,装甲列车队也以火炮压制卢沟桥北方的日军。天明后,日军在西岸付出十余人死伤,不得不撤出战斗。在7.8午后,日军在收容伤者后,向一文字山处集结,准备等待中国驻屯军步兵第1联队主力到达后进行攻城作战。
双方损失:
日军第3大队在大部撤回后统计,阵亡10,重伤19,轻伤15,死伤共44人。此死亡数字与靖国神社合祀名单一致(死者中含准尉1人,曹长1人,军曹1人)。日军损失约2/3出现在铁路桥附近。
日军声称在龙王庙及铁路桥附近,中方遗弃尸体约30具,另具中岛顾问的报告,宛平城内中方人员伤亡在100人以上(此数据截止7.9)。
根据219团2营营长随向功的回忆,3营在龙王庙的一个排死伤25人,卢沟桥阵地伤亡38人(此处很可能指的是铁路桥)。另根据29军在7.8致何应钦的密电,称当时统计中方死伤70-80人。而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参事的严宽则在7.8致何应钦的密电中称37师师长冯治安告诉他,中方损失在180人左右。
从双方战损比来看,29军的表现可圈可点。尽管在龙王庙附近吃了亏,但在铁路桥的争夺战中,中方还是依靠良好的地形和火力配置,大量杀伤了日军。宛平城内的中国军队伤亡,推测多数来自于日军部署在一文字山的火炮(截止7.9,日军步兵炮部队共发射榴弹340发)。
日军在7.8的伤亡者位置图,可见绝大多数出现在铁路桥附近 7.8,日军在华北战场毙命鹿内准尉以下10人
中国驻屯军步兵第1联队:10
截止7.8,日军在华北战场被击毙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