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4日 星期日

丹书铁券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钱镠受赐“金书铁券”,中国国家博物馆

丹书铁券,亦作丹书铁契、金书铁券、铁券、誓书,民间俗称“免死(金)牌”,始于汉代,是天子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类似于现代普遍流行的勋章奖章,只不过其形制稍有不同,内涵较为宽泛。

历史[编辑]

刘邦建立汉朝后,为巩固统治笼络功臣,于是颁给元勋“丹书铁券”作为褒奖:“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帛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1][2],其中的“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契”,即皇帝与功臣、重臣之间信守的凭证。

南北朝隋唐时期,北魏孝文帝颁发给皇室宗室、亲近大臣的铁券是作为护身防家之用。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颁发铁券已较为普遍。

隋唐以后,颁发铁券已成常制,凡开国元勋、中兴功臣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皆赐予铁券,也给宠宦、宦官颁发铁券。到时期,铁券颁赐逐渐趋于完备。明太祖洪武28年下诏:“皇亲惟谋逆不赦。余罪,宗亲会议取上裁。法司只许举奏,毋得擅逮。勒诸典章,永为遵守。”明朝灭亡后,清朝废除了丹书铁券的制度。明太祖曾赐李善长等34位开国功臣免死金牌,但其背后刻有9字:“除谋反大逆以外免死”,用以束缚金牌效力。西汉大将韩信被告谋反时,汉高祖也无视丹书铁券,将韩信赐死。根据司马迁统计,汉朝初年获赐丹书铁券的功臣超过100人,但真正被皇帝赦免的也才5人而已。

流传迄今的铁券极为稀少珍贵,目前存世仅四件[3]。其中,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代钱镠铁券是最早的铁券实物。另有三件明代铁券分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青海省档案局[4],均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外形[编辑]

铁券是外形类似弧状瓦片的铁制品,铁券上的信词最初时用丹砂填字,合称“丹书铁契”,即以铁为契,以丹书之,以金为匮,以石为室。梁时用银字填字,即“银券”;隋时用金填字,亦称“金券”、“金书”,所以后世称铁券为“金书铁券”[5],又因“铁券”可以世代相传,又称铁券为“世券”。

后汉书·祭遵传》:“丹书铁券,传于无穷。”[6]唐朝钱镠也曾因功获得御赐用于免死的铁券。然而多数的铁券一般仅是赐予官爵、邑地,不一定有免死效用。

参见[编辑]

钱镠铁券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2016年拍摄
2016年拍摄

钱镠铁券或称钱王铁券[1]是中国现存四个丹书铁券实物中,年代最早的一个,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一级文物[1][注 1]

因平定董昌有功,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八月赐钱镠丹书铁券。其后一千年,均由钱镠后人收藏,有“七登天子之庭,一藏深山,三沉深水”之说[1]。钱缪后人——清代钱泳在其著《履园丛话·丛话二·阅古》中,对铁丹形制、历史有详细描述。形如瓦,高今裁尺九寸,阔一尺四寸六分,厚一分五厘,重一百三十二两,熔铁而成,镂金其上。文二十四行,行十四字,共计三百四十二字。清朝道光时剥蚀者已十之三四[2]

收藏历史[编辑]

陆游所记,钱弘俶献土归宋,玉册、铁券置于钱氏祖庙,未入汴京。淳化元年(990年)[3],《履园丛话》所记[2],杭州守臣以铁券及竹册、玉册各三副,诏诰百余函进呈。宋太宗诏赐钱弘俶子钱惟濬藏之汴京赐第。钱惟濬逝世后,归其弟钱惟演收藏[3]宋仁宗宋神宗先后令钱镠后人进呈御览。览毕,仍由钱氏子孙收藏。钱惟演孙钱景臻娶宋仁宗第十女秦国鲁国大长公主,为驸马都尉,故铁券收藏于其府邸。靖康之变,秦国鲁国大长公主随子钱忱南迁。绍兴元年(1131年),母子迁居台州。宋高宗在台州赐公主府邸[2]陆游十二三岁时,曾随着母亲拜见公主,得见铁券。七十余年后的开禧三年(1207年)六月乙巳,陆游为铁券作题跋,即《跋唐昭宗赐钱武肃王铁券文》[3]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兵攻破台州之际,钱氏家人窃负以逃,铁券下落不明。元朝至顺二年(1331年),偶然之下一位渔民在黄岩州泽库深水中发现铁券。钱氏后人、钱缪十四孙钱世珪以十斛榖换回[2]

明朝初建,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朱元璋命礼官议立制度,因需确定丹书铁券形制,翰林学士危素奏言,钱缪十五世孙、钱世珪子钱尚德藏有铁券。钱尚德奉诏椟券及五王遗像进呈朱元璋。朱元璋与丞相李善长、礼部尚书牛亮、主事王肃观赏铁券。又雕木为式。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钱缪十六世孙钱克邦都察院引见奉天殿,朱元璋下谕:“孺子前当五代时,天下大乱,各据偏方。尔祖能保两浙之民不识兵革,到宋朝来,知太祖、太宗是真主,便将土地归附。尔之祖先,忠孝好处,可延赏也。券、像复与尔归守。”永乐五年(1407年)正月,明成祖下旨礼部,令钱氏子孙进呈铁券。明成祖览毕,以礼敦遣[2]

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南巡。三月五日,乾隆帝令刑部尚书钱陈群,率台州之族孙武进士钱选等进呈御览。道光时,藏于台州东门外五十里白石山下一个钱姓家族聚居的小村庄。除铁券外,收藏有五王遗像、钱弘俶草书真迹,并宋元明各代文人题跋[2]光绪三十年(1904年),铁券连同乾隆帝所赐宝匣一起被盗。后由嵊县县长徐印士以400银元购得,嵊县长乐乡(今长乐镇)钱氏后裔筹款赎回。1938年,侵华日军攻占嵊县长乐乡,钱氏族人将之藏于深井中。1945年11月,取出。1951年时[4],钱氏后裔将之捐献给政府,时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保管,1959年移交给中国历史博物馆[1]

全文[编辑]

来源于《全唐文·卷九十二》○赐钱镠钱券文

维乾宁四年,岁次丁巳,八月甲辰朔四日丁未,皇帝若曰:咨尔镇海镇东等军节度浙江东西等道观察处置营田招讨等使兼两浙盐铁制置发运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中书令使持节润越等州诸军事兼润越等州刺史上柱国彭城郡王食邑五千户食实封一百户钱镠,朕闻铭邓骘之勋,言垂汉典;载孔悝之德,事美鲁经。则知褒德策勋,古今一致。顷者董昌僣伪,为昏镜水,狂谋恶贯,渫染齐人。而尔披攘凶渠,荡定江表,忠以卫社稷,惠以福生灵。其机也氛祲清,其化也疲羸泰。拯于粤于涂炭之上,师无私焉;保馀杭成金汤之固,政有经矣。志奖王室,绩冠侯藩,溢于旗常,流在丹素。虽锺繇刊五熟之釜,窦宪勒燕然之山,未足显功,抑有异数。是用锡其金版,申以誓辞,长河有似带之期,泰华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克保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承我信誓,往惟钦哉!宜付史馆,颁示天下。

备注[编辑]

  1. ^ 相关报道中[1]称钱镠铁券为一级甲等文物,一级文物无此分类。

美媒报道:FBI确定华为干扰美国核武库,中国曾差点把手伸进美国国会(2022-07-23第1131期)

2022年7月23日 星期六

大跃进惨祸

 

大跃进惨祸编辑

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决定撤销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曾希圣任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席,黄岩任副主席。1955年2月,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二次会议选举黄岩为安徽省省长。1956年7月,黄岩当选为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同年9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

黄岩在省长任内,为安徽省实施第一个五年规划及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许多工作,铜陵有色金属公司淮南煤矿等企业在该时期扩建并发展。[1]

1958年至1961年的大跃进时期,曾希圣任省委第一书记、黄岩任省长的安徽省,是中国饿死人最多的省份之一。《张恺帆回忆录》一书披露,安徽省全省1959年至1961年实际死亡人数548万人,其中“饿死约500万人”。与安徽省相邻的浙江省在此期间非正常死亡仅有14.1万人,不到安徽省无为县一个县饿死人数的一半。[2]

在大跃进中,安徽省表现十分积极。1958年9月,毛泽东到安徽省视察,自安庆乘汽车到达合肥后,9月16日给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写了一封信,信中称“沿途一望,生机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是有大希望的,但不要骄傲……”这是因为毛泽东在沿途看到两侧密密麻麻都是正在炼铁的土高炉

1958年12月9日,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说:“学习曾希圣的机会主义:安徽去冬今春水利工作中,开始计划搞日亿土石方,曾变成16亿,8亿是机会主义,16亿是马克思主义。可是没几天,又到了32亿了,16亿就有点‘机会主义’了。最后到了64亿,我们把改变全国面貌的时间说长一点无非是当‘机会主义者’,这样的机会主义,我愿意当,当了有味道……”[2]

《张恺帆回忆录》载:[2]

1959年,粮荒十分严重,群众叫苦不迭,省委负责同志还以为这是“假象”,是群众把粮食藏起来了,命令下面把粮食搜出来。张恺帆因为还兼着巢县县委书记,常在下面走,知道实情,可当时浮夸严重,不敢讲真话,就在省委常委会上提议,都下至基层和农民一起过人民公社化后第一个春节,曾希圣听了很高兴。到农村一看,群众缺粮叫苦不迭。我们的干部却到处搜粮食,甚至把农民草堆拆了找,群众家里十室九空。到公共食堂看,锅里全是青菜萝卜叶子,很少见到粮食….

此后,1959年秋,时任安徽省副省长的张恺帆到自己的家乡无为县视察,县委第一书记姚奎甲汇报时报喜不报忧,声称1958年无为县生产了十三亿斤粮食,上交国家七亿斤。张恺帆质问其为何无为县仍有浮肿病人,姚奎甲声称浮肿病人都是因好吃懒做。次日,无为县粮食局局长找张恺帆反映:无为县有两本账,一本记载生产了七亿斤粮食,另一本记载生产了十三亿斤,实际上无为县只生产了七亿斤粮食。张恺帆当即停止无为县粮食上调,解散了公社食堂,将农民应得的口粮发给农民,并且发还农民的自留地。张恺帆发现无为县的严重问题后,请省长黄岩赴无为县亲自看看,但黄岩未去。[2]

中共无为县委第一书记姚奎甲对张恺帆的行动不满,乃整理材料,秘密上报中共安徽省委。当时,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正在参加庐山会议,安徽省省长黄岩接到该秘密报告后,迅速上报曾希圣。曾希圣正在庐山会议上参与批斗彭德怀,接到黄岩的报告后,随即上报毛泽东。毛泽东作了措辞严厉的长篇批示,称张恺帆是彭德怀高饶反党集团的余党,“可能是混进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并将批示下达全国各地。张恺帆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被关押二百余天后,下放基层。与张恺帆同时受难的,在安徽省级领导人中仅有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陆学斌等少数人,其余大部分人都是曾希圣的支持者。[2]

张恺帆下台后,自1959年底至1961年,无为县发生了严重的饿死人情况。但宋孟邻在张恺帆下台后,奉命到无为县发生最严重饿死人情况的地方,重新“调查”了一遍,声称张恺帆“大闹无为二十天”,“擅自强迫解散食堂”,并称“张某人不看全局,专看阴暗面一”。宋孟邻升任省委书记处书记。[2]

1962年,安徽省在大跃进中饿死大批民众的真实情况暴露,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被免职,黄岩虽然继续任安徽省省长,但降为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一直未再升职。曾希圣手下的中共安徽省委也被清洗:宋孟邻被免去省委书记处书记,降为西安市副市长;杨明被免去省委常委;分管农业的书记处书记王光字也负有责任;桂林栖被免去省委书记处书记,降为唐山铁道学院书记;曾庆梅降为淄博市市长;张柞荫副省长及其他副省长均被免去省委常委职务;常委中还有一人被开除中共党籍,下放为副县长;秘书长高鸿也被免去省委常委。曾希圣倒台后,中央派李大钊之子李葆华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2]

1964年9月,黄岩再次当选安徽省省长,一直任至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爆发后,1967年9月,黄岩受到“军管”,遭到打击。[1]

文化大革命结束,黄岩历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1985年,黄岩主动要求退出中共安徽省委领导岗位,提前离休。[1]

1989年6月9日,黄岩病逝。[1]

参考文献编辑

  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鲁敏. 黄岩:从放牛娃到省长.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2-08-10].
  2. 2.0 2.1 2.2 2.3 2.4 2.5 2.6 茆家升. 大跃进安徽为何饿死那么多人. 雨花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