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五

甘肃地震震出了个阿富汗

 

记者李韵报导)近日,中国甘肃地震引起全网关注,而当地被地震摧毁的一座座土坯房以及没有任何抗震防御能力的砖房等则揭穿了中共“全面脱贫、全民奔小康”的谎言

甘肃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消息称,截至12月22日8时,甘肃积石山县18日发生的6.2级地震已导致148人死亡、超过22万间房屋损毁、14万人受灾。

由于中共一向隐瞒真相,实际伤亡人数可能远超官方发布的上述数字。

地震之后,许多灾民在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极寒天气里生活困难,缺衣缺食缺帐篷。

而被地震摧毁的一座座没有水泥钢筋的土坯房,揭开了当地真实的贫穷面目。

“今日头条”20日发布题为“甘肃地震我们看到了西部贫困现象 这也是真实的中国”一文称,甘肃灾区农村全部是土坯和砖头垒的房子,哪能抗一点地震?“我们为遇难者感到悲伤,更为活下来的人感到担心。”

微信公众号“兵叔聊事”21日在题为“甘肃地震揭开农村贫穷真面目,谁在欺骗谁?”一文中称,甘肃地震震惊了全国,“看着那些被地震摧毁的土房子,我们感到无比的心痛。”

在灾区,还有灾民的住房水平停留在上世纪80、90年代,甚至50、60年代,但在当地官方的数据中,一定是所有农村人口均已脱贫、发展形式一片大好。

文章询问,在欺骗谁?“退潮后,方知道谁在裸泳。”新农村建设已经喊了多年,经过数年的扶贫后,为什么灾区依然看到如此贫穷的农村?

(网页截图)

网民批评中共“宁与外邦不予家奴”

甘肃积石山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官网发布消息声称“紧急拨付救灾资金200万元人民币”。

但在“以巴冲突”发生后,10月26日,中共党媒报导,当局在向巴勒斯坦难民提供100万美元现汇援助的基础上,将再向加沙地带提供1500万元的食品、药品等紧急物资援助。

在X社交平台上,网民纷纷批评中共“宁予外邦不予家奴”。

也有网民发帖质问:“共产党把自己的灾民当成什么?尸体吗? 你们见过哪个国家的政府这么无耻的吗?”

一场地震把中共“脱贫”的遮羞布拉下

还有大量网民发图文批评中共的“脱贫”全是谎言

有网民表示:“甘肃农村一场地震,让我们看到中华大地仍存在类似阿富汗的贫困地区。”也有人说:“一场地震把中共的遮羞布拉了下来。”

网民“老司机”发文说,“这次甘肃地震又扒开了猪头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完满胜利的谎言,为什么不让外国及台湾地震救援队来中国?怕露馅啊!看看这些图片,惨状连小粉红都难以置信了。‘中国崛起’从来都是虚假口号,现实的中国到处都是破绽!”

网民“大雄的微笑”也发布地震现场的视频说,电影《隐入尘烟》中的真实甘肃亮相世界!

网民“悉尼闲人”表示:一场地震震碎了“全面脱贫”的春梦、抖出了“全面小康”的笑话。它震出了西北地区的贫穷落后,也震出了小老百姓真实的生活水平。

他继续说:“没有水泥、没有钢筋,也没有什么地基。只有土坯、砖头和瓦砾。这算是一个正常的房子吗?”

网民“爰得我所”表示:一场地震,打脸中共“全民脱贫”谎言:土坯房,贫瘠地,灾民裸身而逃(无睡衣)……欧美日韩纷纷慰问甘肃地震灾民,而中共的“朋友”俄朝叙委等毫无动静,再次打脸共匪的敌友不分。

中共的“全面脱贫”谎言

2020年,中共病毒疫情肆虐的同时,美中关系急剧恶化,中国的经济、金融、外贸、市场等均受到重创。

同年5月底,中共前总理李克强在记者会上透露,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租房都困难,现在又碰到疫情,可能更多人会返贫。同年6月上旬,财新网也报导说,中国有9亿多人月收入不足2000元。

然而在疫情持续蔓延、各地采取极端的防疫封控之际,同年11月23日,中共央视宣布,中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当时,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教授谢田受访时表示:“高达6亿到8、9亿的人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现在几个月过去,它突然说这些全部脱贫困了,就是弥天大谎。在今年这种情况下,还说它的经济如何增长、脱贫多么有成就,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2021年2月,中共党魁在全国脱贫表彰大会上吹嘘称,在中共建党百年之际,“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中共是如何实现全面脱贫的呢?一位体制内的李姓官员对新唐人说,中共脱贫主要有四大戏法:一、降低脱贫标准;二、数据造假;三、突击慰问;四、野蛮封嘴。

责任编辑:李仁和#

中国奔向超老龄化 北京2人养1老人

 中国奔向超老龄化 北京2人养1老人

记者何嘉幸、宁芯采访报导)中国老龄化人口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城乡劳动力平均年龄上升,逼近40岁。抚养系数加大,北京已达到人均两个劳动力人口抚养一个老人。

中共民政部:十省市4人养1老人 全国5人养1老人

近日,中共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了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该报告称,截至2022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亿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亿978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21.8%,比2021年增长1%,较2012年则增长9.1个百分点,呈持续上升趋势。

老年人口抚养比,也称老年人口抚养系数,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这里所指劳动年龄人口为15至64岁群体。

老年抚养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龄化程度和全社会对老年人口的抚养负担。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平均不到5个劳动年龄人口要养活1个65岁及以上的老人。

另据《中国统计年鉴2023》显示,2022年老年人口抚养比超过24%的前十个省市为:辽宁、重庆、四川、江苏、上海、山东、吉林、湖南、黑龙江、天津,其中最高的辽宁达到了28.77%。

这意味着,全中国三分之一的省市,平均每4个人要养活1个65岁及以上的老人。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数据的老龄人口是在65岁及以上,这是按照西方发达国家65岁退休的标准而定。而中国目前的退休年龄比世界多数国家年龄低。

中国男性目前的退休年龄是60岁,国企女性(白领)为55岁,一般女工(蓝领)为50岁。大多数人退休后就退出了劳动力市场,领取退休金生活。因此,中国的老龄人口实际是在60岁以上。中共统计部门按照65岁标准来统计,中国老龄人口数字就会大打折扣。

需要注意的是,中共统计数据一贯造假。在三年新冠疫情期间,中共死亡人数高达4亿,目前仅有约10亿人,但真实情况被中共掩盖。上述数据是中共当局仍以14亿人口做基数的造假数据,但仍然无法掩盖中国老龄化严重的趋势。下同。

北京:2个人养活1个老人

如果按照60岁来计算老龄人口,结果相当惊人。通过北京的一份数据可以透视全国的情况。

7月份《2022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概况》显示,北京老年抚养系数持续上升,近十年增幅最大。2022年,按15至59岁劳动年龄户籍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计算,北京市老年抚养系数为51.1%,比上年增长3.8%。这相当于每2名劳动力要养1名老年人。

按15至64岁劳动年龄户籍人口抚养65岁及以上户籍人口计算,老年抚养系数为32.7%。这相当于每3个劳动力人口要养活1个65岁及以上的人。

而在《中国统计年鉴2023》中,有21个省市老年抚养系数超过20%,北京20.76%排在后边。作为最发达城市之一的北京,其自己发布的老年抚养系数32.7%应该更贴近实情。

《中国统计年鉴2023》的数据只是2022年中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的样本数据,抽样比为1.023‰,其中北京老年抚养系数比北京发布的数据少了约12个百分点,偏差极大。

参照北京的情况推论,中国可能至少21个省市老年抚养系数应在30%以上。相当于全国三分之二省市每3个劳动力人口要养活1个65岁及以上的老人。如果依据中国实际最多60岁即退休算,那么全国大部分地区可能都是2个劳动力人口抚养1个60岁及以上的老人。

这里要注意的是,北京市自己统计的数据是对北京户籍人口的统计,不包括外来工作的居住人口。而前文所提到的民政部门相关数据,是根据长住人口计算。

中国劳动力平均年龄逼近40岁

随着中国老龄化加深,劳动力人口的年龄也在不断上升。

中央财经大学近日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3》称,截至2021年底,中国劳动力平均年龄已逼近40岁(39.42岁)。其中乡村男劳动力已超过40岁,全国有5个省份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40岁。

该报告还称,从2011年到2017年,中国人力资本总量的增速从10.9%下降到了6.7%。这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导致工作经验和技能积累的减少。

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趋势可能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正奔向超级老龄化社会

中国老年人口数量长期保持世界第一位。目前全球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

中国老龄化速度快,是老龄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

中国经济学家任泽平研究称,2001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超过7%,标志进入老龄化社会,用了21年的时间即2021年步入深度老龄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时间短于法国的126年、英国的46年、德国的40年。

任泽平预计,随着1962至1975年第二轮婴儿潮出生人口逐渐衰老,未来30多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快速深化,预计2050年中国老年抚养比将突破50%。

上海经济学者李迅雷曾撰文表示,从深度老龄化到超老龄化社会,中国预计只需要9年时间,到2030年,中国65周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20%,步入超老龄化社会。

中国学者杜鹏在今年9月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受1963年出生高峰影响,2023年将是老年人口净增长最多的一年。从今年起,中国会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老年人口将一直保持净增长,到205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增长至近5亿人,预测2052年以后,老年人数才会开始减少。

原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元华12月20日对大纪元表示,中国老年化严重,最主要原因是中共野蛮推行一胎化很多年,强行打破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平衡。从70年代开始,经过了40年两代人,才变成了现在这样的老龄化,要恢复起来也需要几十年。而且,60年代出生高峰的人也将近走入老年了,而他们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家庭中,两个中年人,四个老年人。这都是其它国家没有的。

出生人口低 加深老龄化

中国出生人口持续创历史新低,少子化将使得老龄化持续加深。

中国出生人口数量从2017年到2022年已连续下跌6年。2022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07,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及东北三省低至0.7至0.9,一孩生育率更从0.7跌落至0.5。

与生育率相关的结婚人数也连续9年下降,并创下1986年以来新低。而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也只有1.8。

中共政府在1980年至2015年间实施的一胎化政策部分导致了目前的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为解决老龄化问题,中共当局从2015年开始“放开二胎生育”,2021年又鼓励生育三胎,但是也没能挽救生育率的下跌。

有很多中国民众表示,没钱养孩子。还有不少民众说,躺平不结婚、不生娃,不想继续被割韭菜。

深度老龄化危机或无解

业界专家普遍认为,与发达国家的“未老先富”不同,中国老龄化的特点是“未富先老”。随着持续十年以上的退休潮的来临,养老金缺口问题将凸显。老龄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失去吸引外资的优势。

李元华认为,中共的经济模式过去是靠人口红利,靠廉价劳动力去做世界工厂,作为经济增长点。现在青壮年人口比例少了,劳动力不便宜,过去的经济模式也不能继续运转起来了。创造财富的人少,老年人比例多,等于消耗财富的人多,需要养老、医疗、社会福利等等投入都很大,整个社会经济运转起来非常困难。中国老龄化向超级发展,实际上会使整个社会处于经济崩溃的边缘。

李元华表示担忧,中国社会还可能爆发的最大危机,就是老百姓交的养老保险一直在被中共官员挪用、贪腐,现在这个窟窿没法填上,这是未来潜在的一个巨大危机,是一个不安定的因素。

责任编辑:连书华#

袁斌:2024年将至,哪些人在坐等包子出事?

 袁斌:2024年将至,哪些人在坐等习近平出事?

纷乱的2023年即将过去,充满变数的2024年就快到来。

据新唐人报道,有分析认为,2024年中共头号“黑天鹅”就是坐等习出事。这个说法不无道理。

那么我们就来盘点盘点,究竟有哪些人在坐等习近平出事

江派的人肯定在盼着习出事。

习近平掌权后,首先清除的就是对他威胁最大的江派势力。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江派大佬都已落马,江泽民已死,曾庆红自身难保。那些落马的江派官员及其亲朋好友,可以说无不对习充满了仇恨。而没落马的江派残余势力则战战兢兢,生怕哪天习对他们开刀。不言而喻,习近平一旦出事,落马者就可能有翻盘的机会,即使翻不了盘,也能出一口恶气。而没落马的人,自然就不用再过心惊胆战的日子了。他们能不盼着习出事吗?

团派的人也在坐等习近平出事

习近平当上总书记后,之所以能够很快坐稳大位,跟团派的助力是分不开的。就这点而论,团派可以说有恩于习。可是习坐稳大位后,不但不报恩,反而回过头来对团派开刀,属于典型的忘恩负义。尤其令团派蒙受奇耻大辱的是,先是胡锦涛在二十大上被习叫手下公开架离主席台,接着李克强又不明不白地猝死。显而易见,只要习在台上一日,团派就没有翻身的一天。而且,如果习认为谁对自己有威胁,保不准哪天他可能就会步李克强的后尘。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他们当然希望习出事。

坐等习近平出事的还有红二代

习近平自己是红二代,所以当初他上台时,红二代认为他是自己人,对他明显持支持态度。谁知习坐稳大位后,对红二代并不买账,不但不买账,甚至还大动他们的奶酪。早前就有传闻,习逼迫权贵家族交出部分资产,只有江泽民胡锦涛两家没有交。最近又有人爆料,习要求红二代集团至少拿出三分之一的财产,给中央渡过难关,“不交的话,他就上手段了”。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红二代能不希望习出事吗?

大多数中下层中共官员也在坐等习近平出事。

为什么?很简单,在习近平时代做官,贪腐的机会明显少了,甚至连饭局都少了。不仅如此,因为经济严重滑坡,现在连收入都开始下降了,而且未来可能下降的更厉害。而另一方面,工作的压力和难度却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几乎人人都不满,都有一肚子怨气。更要命的是,只要习近平在台上,这种日子就不会有尽头。唯有总书记换人,才有解脱的希望。所以,他们能不坐等习近平出事吗?

那么习家军总不会坐等习出事了吧?也未必。

此话怎讲?别看习家军都是习的亲信,但他们之所以唯习马首是瞻,并不是真的对习忠心不二,只是为了升官发财。说白了,他们跟绝大多数中共官员一样,都是心里揣着小九九的投机分子。这样的投机分子,对主子心怀二意奇怪吗?

正如时评人士岳山所分析的那样,目前习家军各怀鬼胎。李强看来弱势,但他未必没野心。他在二十大后被曝派人日夜守卫祖坟,似有等待习“驾崩”后,马上以第一顺位掌权之意。七常委中最年轻的丁薛祥,据传也有心机,盼习“驾崩”前,能留下遗言让他接班,就像当年毛泽东临终前指定华国锋接班一样。而掌控中央警卫局的蔡奇,因为握有枪杆子,被认为更有条件在习死时趁乱夺权。

至于各种各样的反共人士,以及在习近平当权时遭迫害的普通民众,那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无一不在坐等习近平出事。

概而言之,大多数中国人都在坐等习近平出事。试想,如此情况下,习近平的权位还坐得稳吗?

“靠山”一词的来历 靠山不可靠 皇上厚爱的驸马爷走上不归路

 作者:容乃加

“靠山”真可靠吗?选择靠山考验人的良心!(Pixabay)











靠山”是指人的后台,指人事上的奥援势力。这个词来自唐朝历史上一股旋起旋灭的黑潮中。

皇上厚爱的驸马爷

当开元中,天下承平,人物骈集,张垍也在其中享有盛名。张垍是唐朝宰相张说的次子,他和宁亲公主结亲成了驸马,他的兄长张均是翰林学士。唐玄宗对驸马张垍恩宠特别深厚,准许他在禁中设立内宅,住到宫中来。玄宗喜他奉侍文章,多次赐给他珍玩,数不胜数。张垍经常将得赐宝物展示给兄长张均看,张均开玩笑地说:“这位岳父送女婿,可不是天子赐予翰林学士的。”

天宝年中,玄宗曾经到张垍的内宅,对垍说:“希烈因为多次请辞机要职务,我正在择人接替他,你认为谁比较合适?”垍感到惊讶,还没等他回答,玄宗就接着说:“没有人比得上我深爱的女婿了。”张垍下阶拜谢。这从天而降的福泽,正是他和兄长张均梦寐以求的。然而,杨国忠得知后感到不满,就在陈希烈罢相之后,推举韦见素来代替陈希烈,张垍因为心愿未成而生怨。

安禄山交好

天宝十三年正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入朝。当时安禄山因为击败奚族、契丹等鲜卑族(契丹与奚族同源,同源出鲜卑),军功赫赫,因此受到极大的宠遇。安禄山有野心,要求加官平章事。“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宰相的职务。玄宗把他的请求交付中书门下参议们讨论。宰相杨国忠在会议上提出意见,说:“安禄山虽有军功,但他不识字,如果将政令交由他执行,我担心外族会轻视我们国家。”玄宗因此作罢,加封他为左仆射,赐封千户、奴婢十房,一庄一宅,又加闲厩、五坊和宫苑。

“仆射”这个职官是秦朝时设置的。古时重视武官,用善射的人督课事物,汉代以后各朝都根据秦法而设有此官。《汉官仪注》云:“仆,主也。古者重武事,每官必有主射督课之,故名。”就是说,古代以武官仆射督导官员,汉朝之后,以仆射为名的仅见尚书仆射,位在尚书令之下,唐朝时亦是。安禄山求到的左仆射官职是比宰相低了一级,心愿没能达成。当时,张垍和安禄山交好,张的内宅在宫中,得以知道了这个议事的内容,就泄漏给了安禄山。

靠山”起祸

那时诗圣李白正在朝中任职。有一次,张垍与李白谈起了自己与安禄山交往的事。李白对张垍直言道:“我看安禄山有谋反之心,他的野心很大,到时会连累你的。你万万不可“靠山”(“山”指安禄山),还是靠近皇上吧!”

安禄山离开京师回守地时,皇帝派遣宦官高力士在浐坡设宴为他饯行。高力士回京,玄宗问他说:“安禄山是否满意?”力士回答说:“从他郁郁不欢的样子来看,一定是知道了和宰相之位无缘了。”

玄宗把这事转告杨国忠,杨国忠说:“这件事的评议别人不得而知,必定是张垍告诉他的。”玄宗因而大怒,将张垍兄弟全都赶出朝廷,张均外放建安太守,张垍为卢溪郡司马,张埱为宜春郡司马。不久,这一年岁中,皇上又把张垍召回,升迁他为太常卿。

太平世起乱流  人心反背

不久,安禄山起兵反叛朝廷,唐玄宗奔蜀地避乱。

南宋 佚名《唐玄宗避蜀图》,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南宋 佚名《唐玄宗避蜀图》,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当时有宰相韦见素、杨国忠和御史大夫魏方进等人随行,但也有许多朝臣并未前往。到了咸阳城时,皇帝问高力士说:“昨天仓皇离开京城时,朝廷官员一时不知道朕的行踪,今天谁会先至?”

高力士回答:“张垍兄弟素来受到国家的宠遇,而且他们还是国戚,必当会先到来。至于房琯,他一直有宰相的声望,禄山也很器重他,应该不会前来。”

玄宗说:“事情难以预料。”就在那一天,房琯就来护驾了,玄宗非常高兴。他随即询问张均和张垍兄弟的情况。

房琯回答说:“我离开京城的时候,去过他们的家,约他们一起出发。当时张均告诉我说‘已经去城南取马了’。从他的态度看,似乎并不急于前来。”

果然,张垍和他的两个兄弟都没有前往蜀地护驾,反而都投向贼军安禄山的阵营,接受了安禄山的伪命,成了贼营中的官员,张垍作贼宰相。

后来,当郭子仪领军奉广平王(唐肃宗李亨的庶长子李俶)入东都收复洛阳时,张垍和叛臣三百余人着素服在路边请罪。唐肃宗登基后,念先帝对张的旧爱,减了他的罪刑,赐张垍于大理寺监狱中自尽。

最好的“靠山”

张垍等张家兄弟急名好利,却自甘失节去勾结贼寇。他们的父亲张说是唐朝的名相,一家受恩宠。开元十七年,张说拜尚书左丞相、集贤院学士。视事之日,皇上敕赐他行帐,音乐演奏,从大内出酒食庆贺,而且皇上还御制诗一篇,来叙述志庆。后来,张说又以修谒陵仪有功,加封开府仪同三司。那时,长子张均为中书舍人,次子,即张垍,娶宁亲公主,拜驸马都尉得到玄宗皇帝的宠赐。当时张家一门的荣宠,在朝中没人能比。

张家兄弟欲令智昏,都成了无赖子弟,玷污先人建立的伟业,辜负了皇上的殊恩厚宠,辜负了国家的抚育,反而投向贼山,靠错了山,落得丧命的现世报。毁了自己的一生,也毁了后代的出路。

后人讲“靠山”,这一词就是从张垍靠向安禄山这段历史而来的。不论居太平乡或处乱世,作人能把住良心,不为名所俘,不被利益所诱,不畏强权欺压,不惧邪恶逼迫,才能真保平安哪!即使一时为邪恶所害,生命转生也能得到补偿和福报。处世最好的靠山当是自己的良心!@*#

资料来源:《旧唐书》

─点阅【救世古鉴】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冬至知多少?冬至文化典故与民俗集锦

 作者:容乃加

冬至一阳生,一元复始,蕴含深厚的文化元素,衍生相应的许许多多文化典故与民俗。(Shutterstock)

年年冬至,第一道曙光将照射在紫禁城太和殿大殿正中的匾额上,奏报“一元之始”的讯息,这是元明清三代敬仰的“初岁”胜景,蕴藏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之光。

冬至”的内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盘点冬至的一些重要的文化光彩与典故。

“冬至”一词具有哪些涵义呢?

古书说冬至有三个意思:“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也。”都指出“冬至”这一天,远离北半球的太阳开始回归了,此时也是天地间阴气消、阳气长的转捩点。

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其实最早的历法中,冬至即新年元旦。上古历法以“(黄历)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为历元(历法周期的起点)”,起初的历法就是以冬至日为元旦制定的。到了周朝、秦朝,也是以冬至那个月份为正月。后来汉武帝改太初历之后,以寅月为正月,然而某些历史悠久的城邑还留下了这种冬至过年的民俗。

汉朝时,冬至日偃兵息鼓,朝廷停止议政,官府不听事,举行岁终大祭,地方小吏和民间都放假宴饮送冬。冬至关边关,所以人们要赶在冬至前返乡。宋朝人是以过年的心情过冬至,他们家家户户都拿出积蓄备办新衣新帽,互相祝贺,聚会玩乐,市场热闹无比。这样的习俗流传到明清,苏州(吴中)一带还保有这种民俗。

《史记》中称冬至为“初岁”,也反映了上古以“冬至”为一年之始的历法和民间的风俗。

冬至、过年办年货祭神、祭拜祖先。(新唐人电视台)

冬至一阳生”是什么意思?

《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载“日冬至,阳气至,始动”,即夏朝时人已经观察到了冬至阳气生的现象。

“日冬至,阳气至”是一种玄虚的概念吗?不是的,这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甚至可以“捕捉到”的节气现象。那么古人怎样掌握冬至的“一阳之气”?有一种具体的作法称为“候气”。

候气之法,是在三层墙围的密室内,用律吕管添上极为轻盈的芦苇灰来感应天地四时之气。《后汉书》说“律气(*节气)应则灰除”。《朱子语类》说:“今治历家用律吕候气,其法最精。气之至也,分寸不差,便是这气都在地中透上来。如十一月冬至,黄钟管距地九寸,以葭灰(芦苇灰)实其中,(冬)至之日,气至灰去,晷刻不差。”就是说,以候气法测得地下阳气冲出黄钟管内的芦苇灰之时,就是精准的冬至时分。

冬至“一元复始”象征什么意义?

冬至日南至离北半球最远,然后开始往北回归。图为台湾东海岸北回归线地标。(东管处提供)

《易经》以冬至为“一元复始”的标志。冬至月对应〈复〉卦,卦象为坤上雷下,雷藏地下之象。〈复〉卦六爻中,一阳爻在下,五阴爻在上,为冬至“一阳生”的现象,此后,阳气将日渐回复,阴气则日渐消退,这就是〈复〉卦所显现的“一元复始”的含意。

《汉书‧五行志下之下》说:“冬至阳爻起初,故曰复。”冬至日阴阳循环返回起点,寓意天地间又到了万象更新的起点,故而说“一元复始”,应合上古历法以冬至为新年的人文意义,彰显天人合一之象。

为什么在冬至祭祖?

冬至祭神祭祖源远流长。在三千年前,周公测得日影最长的日子是冬至日、最短是夏至日。冬至时,天子率百官举行大祭,祭祀天神、地神、祖先和八神(称八蜡、八腊),隆重盛大。《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当时的礼仪“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隆重盛大的歌舞仪典,祭祀天神赐予人们的庇祐。历朝历代都敬慎地承袭着这种礼制。

北京天坛,历代天子敬天拜祭之所。(Feng Li/Getty Images)

地方官则祭祀土地神社,家家户户祭神、祭祖。冬至一早,先在大厅敬神明、拜祖先。供上甜汤圆、咸年糕等,并配上其它丰盛的菜肴。普天下怀着敬畏感恩之心,举行隆重的祭祀过冬至,迎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新年。

为何在冬至夜“补冬”?

冬天“养藏”是中国最古的医书《黄帝内经》留下来的,合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养生方法。现在大家都熟悉用药膳“补冬”,那么最早的“补帖”是怎么来的呢?传说那是东汉时,医圣张仲景(公元150年─219年)留下来的“处方”。

东汉末年世局非常动乱,瘟疫大流行。张仲景从朝廷告老还乡回到河南,日夜忙于为乡民医病。他怜悯贫穷的乡民挺不住寒冬,两只耳朵都冻烂了,于是研制出了一道药膳——“祛寒娇耳汤”,帮他们“安耳朵”。“娇耳”是包着袪寒药材和羊肉的“饺儿”。从冬至日到过年期间,他让徒弟搭了棚子,架上大锅煮“祛寒娇耳汤”施食给穷人,留下了“补冬”的一种作法。

冬至的代表食俗是什么?

冬令进补,怎么补才不会错?
冬至进补常用的药膳鸡汤。(Shutterstock)

人们会在冬至夜吃一些高蛋白质的鸡鸭药膳炖汤、桂圆甜米糕等来“补冬”。冬至夜吃汤圆,吃水饺和馄饨都是普遍的食俗。南方的冬至饮食习俗以汤圆为代表。类似汤圆这种糯米作食物自古以来就受人喜爱。《清稗类钞》一书中,华夏古人早就知道汤圆的美味,一年不分春夏秋冬四季都要吃。乾隆帝的《元宵联句》提及汤圆“道古传荆楚,而今满市城”,就说民间吃汤圆的风俗早在南北朝时的荆楚一带就有。

汤圆又叫汤团、团子、浮圆子、丸子,古称牢丸、牢九等等。不管哪种称法,汤圆都是圆圆满满的,象征天与太阳。冬至一元复始,阳气生,所以吃汤圆庆贺,同时寓意年终团聚。南方沿海地区的人,喜欢来碗红、白汤圆,象征阴阳交泰,万物欣欣向荣。

宋朝人在元宵吃汤圆(周必大有诗描述“元宵煮浮圆子”),在过冬至时则多食馄饨。南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提及冬至节俗:“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也提到:祭祀以馄饨祭祀祖先。吃馄饨表示祝贺初生、新生的意义,取用形音义三层的内涵。“馄饨”一词和“混沌”谐音,而馄饨以薄薄的白面皮包着一团馅,形像天地浑沌之象。传说冬至吃馄饨的意义是纪念中华始祖盘古在“混沌”中诞生,也祝贺新岁的开始。

吃馄饨迎接新岁。(彩霞/大纪元)

北方冬至的食俗是吃饺子。饺子在明代之前也称为“馄”,而且馄饨和饺子的材料和做法都很类似。所以,冬至吃馄饨、饺子,可能有着同样的来源,民俗因时因地而有异。“饺子”又与“交子(月)”谐音,冬至吃饺子表现迎新岁的象征。

为何俗谚说“吃过冬至圆长一岁”?

俗谚说“吃了冬至圆长一岁”。(Shutterstock)

一般公认吃过年夜饭过了年才长一岁。为何“吃过冬至圆长一岁”的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久远?其实关键就在于星移岁转,时间改变了“年”的“定位”。

本文前部已经提到,上古的历法制定之初是以冬至为新岁的起点。所以冬至夜“吃过冬至圆长一岁”就是顺理成章的说法。到了汉武帝时,沿用的历法已经和天象出现了明显的误差,于是校正历法,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时颁布太初历。太初历以寅月(立春之月)为正月,冬至则成了冬至节、亚岁、冬节。这时说“吃过冬至圆长一岁”,反映了历史变迁,也反映了一个不变的事实——冬至日始终是天地间阴阳循环“一元复始”的起点。

冬至除了食俗还有什么特色民俗?

冬至有个很暖心的民俗——为翁姑“献袜履”。媳妇们在冬至送鞋送袜给公公婆婆(舅姑、翁姑),祝颂长辈冬至迎福纳祥,长命百岁,对应冬至时阳光达极致的意义。送的鞋袜是媳妇亲手绣制的,不仅讲究实用保暖,还讲究造型和图案花样美观,鞋面宛若一幅赏心悦目的刺绣画。媳妇一手好手艺、一颗体贴的心带给家中长辈温暖的慰藉。

绣花鞋,示意图。(shutterstock)

中华民族的先哲们体悟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先河。他们不仅仅记载冬至节气的物候,而且深入观天象,应合人事,留给后代丰厚的文化养分和精神启发。今天的我们,若能阐扬古人效法天地自然和崇敬神佛的精神,当也能让生活渐渐回归正道。@*#◇

冬至知多少?冬至文化典故与民俗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