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3日 星期二

800個保鑣陪習近平逛公園!最怕死的國家領導人!

美洲原住民 - 神奇山人

  美洲神奇山人







https://youtube.com/shorts/NyUAmxvE7GE?si=Z8YRSAchmkDYIoo1

乱世生存指南(14)树皮吃法指南

 

韩丽明
 
茂密的树木。(网络图片)
【人民报消息】1959年,大饥荒不期而至。呼和浩特的居民生活受饥荒影响估计不算太重,因为人们还照常上班上学。虽饥肠难忍但马路上还没出现倒卧者,这与乌兰夫实事求是的政策不无关系。与我家一个院子的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通告学生饭后不要上球场运动,只能卧床休息。令人难忘的是1959年秋季的一天,邻近的东瓦窑的菜地抓到一个偷南瓜的人。此人跪地求饶,说他是医学院中医系某系主任,实因孩子饥饿难忍才出此下策。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已处于饥难觅食的困境了。 那时,人们因为饥饿已经想尽了办法。野菜挖光了,人们开始捋树叶吃。一天,父亲也提回了一筐榆树叶,准备拌面蒸著吃。榆树叶吃前要用凉水长时间浸泡,否则苦涩的难以下咽。 只要是绿色植物,人们都要试试。有一种叫小球藻的代用品,黏糊糊的很难吃。估计只有点维生素,蛋白质及脂肪绝不会多。好多人因患浮肿病、青紫病而死去。我搞不清这算饿死呢还是病死?属正常死亡呢还是非正常死亡? 人的身体需要足够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除了粮食,人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榆树的树皮。因为里面含有少量的淀粉,所以才会蜂拥而上对其下手。当年人们说的吃树皮指的就是榆树皮,其他树皮通常都有毒,吃多了会死人的。 记得1960年秋季,父亲剥回了榆树皮。榆树皮有油性、黏性。用镰刀割断、剪碎后放在锅内炒。把水分炒干,然后用锤子捣。捣的过程中,含在木质部的淀粉就脱落下来了。吃时,有粮食的掺一点玉米面,没有粮食就不掺了。按照当时的感觉,味道还不是最差的,可以果腹于一时。那天,我也参与了锅炒、捣粉、过罗的全过程。 用纯榆皮面可以做面条,和润滑口。但韧性太强犹如皮条,不易消化,因此只能掺在面粉里吃。现在有的荞面饸饹馆为了筋道也要掺榆皮面;有些休闲食品也是用榆皮做成,比如「榆皮花生」。那时为剥榆树皮大打出手的事经常发生。 吃榆皮面挺耐饥,但吃多了,灾难就来了。拉不出屎,都撑在肚子里了。危急之时,只有相互用手掏。据说喝点麻油很见效,但那时,去哪找麻油?这种记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除非我死了。 呼市人都知道,剥榆树皮只能适可而止,剥一行留一行。不能全剥了,全剥了树就会死亡。还有呼市人不剥树皮的形成层。当你把树皮扒开,你会发现里边的木质部与外面的韧皮部之间有一层,这层在学术上称为「形成层」,就是植物的干细胞所在地。这层细胞往里边分化出木质部,往外分化出韧皮部。也就是说,这层才是活著的长树木的地方。看到这里,你就明白了:树干的形成层一旦被扒掉,第二年春天树就死掉了,断了指望。谁知道老天爷惩罚我们要到那一年? 当秋天来临的时候,树叶里的蛋白质逐步被分解成氨基酸。而长链的碳水化合物被分解成蔗糖,目的是这些氨基酸和蔗糖可以运输到根系。也有一部分运输到地表上面树干中的形成层。剩下的不能被分解的就是干树叶了,看上去薄薄的,因为大部分营养已经被转移了。 许多人只看到树干和树叶,看不到树根。其实树根的长度要比树干的高度长得多,三倍五倍都有,而且树叶里的营养在秋天大部分要转移到树根里。相对于树根来说,树干的形成层总量很小;而树根密密麻麻,你也看不到到底有多少根。把树根刨走一部分,第二年树干虽然不长了,但树叶茂盛,把光合作用的产物大部分用于弥补刨掉的树根。这样,第二年冬天,你照样可以去刨树根。春天一来,这些营养又被转移到上面去发芽长新枝条了。 在秋季,聪明的呼市人,会去刨榆树根的枝蔓,因为此时树的营养都在树根里。树根的皮很厚实,整个韧皮部都在土壤里,非常鲜嫩。尤其是离树干很远的年幼分支。 下面介绍刨树根的方法:用刨斧,在距离树干几米开外的地方挖树根,粗度不大于人的胳膊为宜。一旦把树根刨断,一定要「顺籐摸瓜」,直到把最远处的树根刨出来。断了的那截树根,长的可达十几米,你不刨出来就浪费在土里了。 榆树根的皮,如果急著吃,可用刀剁成短截,然后用铁锅焙干,上碾子轧。这样就可以把淀粉与韧皮部的木质分离。韧皮部的长纤维不能吃,只能用于烧火。 若不著急吃,可以静等晒干或风干(冬天主要是风干,冬天的空气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都很低,树皮筒子经风一吹就干了)。然后,用石碾子反复轧,就把树皮里的面粉轧出来了,接著再过罗。此时的榆皮面里含有大量的蔗糖,比较甜。 再说一遍,大树的根系发达,很深很深的地方还有根系。所以,你挖的都是比较靠表土的地方的根,不会影响树干的存活。当然你如果故意想搞死树干,把大树底下的根也挖掉,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树根是可以再生的,一些动物也一样。比如螃蟹,你把它的大腿掰下来,然后把螃蟹扔回大海,一年后新的大腿就长好了。但人就不行。要是行,很多男人会自己阉割,然后当太监。想想看,一年后新的长出来了,在宫廷里吃香喝辣,身边有佳丽三千,专门给皇帝戴绿帽子,那还了得!得挪被窝奖的杨振宁也肯定会在八十一岁的时候把老鸡剁掉,等八十二岁时新的长好了,那翁帆小妹妹还不得高兴死吗? 一九六零年,一个作家从北京坐火车,往南几百公里的树木棵棵裸露著白花花的树身,成为辛酸一景。 听说河南饿死三百万人,而内蒙古就没有饿死那么多。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吃树皮的方法不对。河南人把大树小树的皮剥的溜光,然后树就都死了,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不饿死等啥呢? 据说河南的榆树非常多,一人可以平均10棵。如果正确食用,仅凭根系的营养,完全可以渡过难关。 可惜没人教给河南人民正确的吃树皮方法。那时,中科院的科学家们也不知道都钻到哪里去了。 后记: 宋高宗建炎四年,金兵围攻徐州。史书上描写了徐州沦陷前夕的食物短缺程度:「城中绝粮,至食草木,有屑榆皮而食者。」(《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7) 南宋徐州军民吃榆皮比较有耐心,如前所述,他们先把榆皮磨成粉,这可就费工夫了。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了这种吃法:将榆树的嫩皮用锉刀锉碎,先晒干,再烘焙,等榆皮没有一点儿水分了,磨成粉,拌上糠皮和草粉,捏成窝头,上锅蒸熟。 清末郑观应编写救荒指南,还提到一种吃法:将榆树皮磨成粉以后,加水加盐加面粉,做成榆皮手擀面,用香油拌著吃。从口感上讲,也许这种吃法最科学,可惜它不现实———老百姓家里要是有面粉有香油,谁还傻乎乎地吃树皮啊! 转自      听老绥远韩氏讲过去的事情

乱世生存指南(13)暴雨自救指南

 

甄昊元
 
暴雨示意图。(网络图片)
【人民报消息】极端天气现象频发情况下,暴雨天气出现概率提高,尤其是一些传统降水较少的地区,突然出现历史性超量降水。 短时间的超量降水和持续不断降水,会在局部地区乃至更广阔的地区造成洪涝,既有的水利设施、防汛设施和防汛手段,以及援救手段不足以立刻生效或者立刻实现全面救援。因此在灾害性暴雨情况下,应采取全面公共预警、救援和自我救助结合的方式。 个人户外和城乡公共区域的自救: 当视线可及区域出现较强流水,则应立即判断是否已经形成洪涝灾害,在判断出现洪涝天气的情况下,立即进行避险: 1、 寻找稳固的高地: a) 地势较高的广场、坚固的多层高层公共建筑的2楼以上区域(高于水面) b) 在可能的情况下,避免在桥梁尤其是河道上的桥梁上避险。因为河道形成洪涝可能会冲垮桥梁; 2、 避免进入危险区域 a) 避免登上河堤等防汛设施,超强洪水有可能冲垮堤防或者漫过堤防。 b) 避免进入建筑物的地下部分,以免水漫入地下部分 c) 避免进入地铁等设施。虽然地铁普遍有防水防汛设计,但是超大洪涝灾害下,地铁排水能力有限,也存在一定的危险 d) 不要进入地下涵洞、过街隧道等地 e) 不要进入地下人防工程中 f) 不要进入地下商街 g)总之水往低处去人往高处走,要避开低地 h) 避免靠近老旧建筑物 i) 远离山坡,雨太大可能会造成次生灾害如泥石流等等。离坡地远点。 j)不要站在树下和树旁。不要靠近广告牌/牌匾。 k)不要站在下坡道上,不要站在汽车后面。水冲下来的时候,连车带水撞到,会很危险。 l)转移的时候千万不要穿拖鞋凉鞋,更不要光脚,涉水很危险,容易受伤滑倒。 3、 暴雨天气不要使用交通设施 a) 不要开车到处跑,暴雨之下地面情况完全被掩盖,无法准确判断积水情况,一旦滑入低地,就是送死。 b) 尽快离开公共交通设施。暴雨之下公共交通设施也存在危险,无论是公交车、地铁、出租车,乃至高铁等,都可能中断,在地下停运的地铁、在低洼地带的公交车,都非常危险,离开交通工具,找到安全位置。 c) 不要怕淋湿身体 ,现在天气不冷,淋雨不会失温,就当洗澡了。没伞也不怕,被人看到身体线条也不怕,生命最重要,谁也不会嘲笑谁。 d) 如果离开交通工具,最好保持集体行动。全车人一起撤离,最好彼此手拉手,确保无人掉队,也确保在小的危险下,能够彼此援助。 e) 在暴雨下,积极寻找安全位置的时候,不要急著去打电话,不要急著去发朋友圈、不要急著自拍,不要急著玩行动电话,雨水可能会损坏行动电话、太早消耗掉存电后果可能很严重。 f) 找到高地、找到能避雨的高地,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再去使用电话,和外界联系。 4、 远离电力设施 a) 避险过程中一定要远离电力设施。远离高压线、高压电塔。远离变电器。远离有供电危险标志的一切物品。 b) 远离电线和绳索状的物品。 c) 远离电闸、配电箱。 d) 在无法确保身体和手干燥的情况下,不要碰触插座、开关等带电设备。 e) 避免站到露天的高处,避免雷击。 5、 个人通讯 a) 在户外遇险,要确保自己能支持到救援人员抵达、确保自己在得到安全后还有能力和亲友联系,因此需确保自己行动电话有电。节约用电! b) 因此在离开交通工具的时候可以给亲友发个消息,无论微信还是朋友圈,标记自己的位置、车辆的位置、自己撤离的计划。然后停掉操作行动电话,关机也可以,开始和大家一起撤离。 c) 到达安全位置后,再发一条资讯,标记自己当前的位置、身边人员的情况和安全情况,告知大家自己暂时安全,并为了节省电力会减少和外界联系。 d) 如果周围水情已经导致自己无法离开,可以立刻向警方汇报自己所处位置、有多少人、周围水情、紧急通讯方式等,然后停止使用行动电话,等待救援。 e) 如果周围环境支持你给行动电话充电,或者你手中有富余的充电宝等,可以立即充电,但是减少使用行动电话,因为我们无法判断是否会停电、自己的电力能支持到甚么时候。 f) 在可能的情况下,确认亲友的安全,并且向亲友提供必要的指导、要求亲友节约用电。 g) 当获得亲友达到安全位置后,约定每隔2-4小时或者更久通讯一次的低频度联系方案,以降低彼此的通讯消耗。 h) 灾情之下,周边电力、信号都有可能中断,也有可能出现全民集中通讯导致信号拥堵的问题,遇到这类情况不要慌乱,设法和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告知你的困难,等待政府救助。这个时候你自己著急解决不了问题。 i) 如果多人集体在某处避险,只要能不被淹没,多人就更容易获得救助和救援。 j) 和身边的人一起互助,大家共同使用有限的电源和通讯设备,以保障大家能更在恶劣环境下坚持更久。 k) 和身边的人彼此鼓励彼此帮助,在恶劣环境下大家团结,就能活得更久。彼此支持彼此包容,不要闹矛盾。 l) 如果有收音机,可以使用收音机收听政府发布的消息。在电力中断和行动电话信号中断的情况下,收音机还能够获得来自政府的资讯,即便本地的电台也中断广播,你还能获得相邻城市乃至中央的广播。相信政府没有忘掉你,相信政府一定会来救援你。 社区自救和居家自救 1、 大多数人居住在小区中,社区一般由基层居民组织,在灾难来临时,居委会就是最基层的离你最近的政府。积极和居委会取得联系,乃至和自己的楼长、单元长取得联系,就能快速组建一个居民自救的集体。人多力量大,组织起来后,更容易战胜灾害。 2、 低楼层的人员应立即做好转移的准备。如果水没有漫进单元,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做一下人员转移的准备,以及整理一下需要携带转移的物资。 3、 老弱病人等,需提前进行转移。如果可能,就申请借住到高楼层的邻居家中。如果不便,哪怕在高楼层过道、楼梯上暂时安顿下来也好。 4、 有需要使用维生设备,如呼吸机、氧气瓶的人,需及时将维生设备搬迁出来,申请接入邻居家的电路上,确保在供电正常的情况下能够维持生存。并且及时给备用的氧气袋充气,确保在断电后还能够获得紧急的氧气供应。 5、 一般家庭,需要随身携带的物品并不多。一些怕浸水的票证票据可以用塑料袋、保鲜袋封好,随身携带,或者放置在家中避水的位置。家中一般最避水的设备是电冰箱。把这些物品放在电冰箱中,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干燥和安全,关起门来电冰箱一般不会被水冲走。重要物品因此可以得到保全。诸如收藏的邮票、钱币、字画、书信等,都可以用这种办法来保存。乃至化妆品、珠宝首饰、手办等小件收藏品,都可以用这种办法保存。如果怕大水漫灌冲开冰箱的门,可以用胶带把冰箱缠一圈,门就能闭锁。当然,大水过后,冰箱是肯定没法用了,冰箱里原来保鲜冷冻的食品也没法用了,所以如果预计大水会灌到家里来,不如现在就把冰箱里的东西清空,用来做贵重物品的保险柜。 6、 老人、儿童和病弱人士使用的必要用品。 7、 断掉家中的电源,避免家中进水导致设备短路和电线短路,避免短路造成的电火灾。 8、 拔掉家用电器的电源线。 9、 关闭各级燃气开关。避免燃气泄漏。 10、 随身携带行动电话、充电线、充电头、充电宝。确保有通讯能力。 11、 如果有无线电爱好者,有对讲机和小型电台,请携带好,并且告知社区人员,这些可能成为特别重要的救援通讯设备。 12、 家中如果有便携式收音机和电池,带上。不仅可以确保自己能够获知外界的资讯,也能帮助邻里乃至社区。 13、 离开前关闭门窗。尽量避免进水。 14、 户口、身份证之类甚至都可以不带,只要社会恢复秩序,这些随时都可以重新办理。靠人脸和指纹,公安机关就可以确认你的身份。但是结婚证、学位证、毕业证等需要做好保护,这些都不太容易补办。需要报销的发票、报修凭证等也都需要保管好。这些都存在冰箱里即可。如果没有冰箱,找一个密封的塑料盒或者其它饭盒,或者暖壶、或者保温杯,都是很好的密封工具。可以保证在大水之后还完好如初。 15、 备用的食物,比如包装好的饼干、泡面等等,可以随身携带。如果大水一时无法过去,可以充饥。从冰箱里清理出来的食物,熟食类的可以随身携带。无法食用的生鲜可以打包丢弃掉到垃圾站或者寄存-送给楼上的邻居。没有办法生火的话,生的鱼肉蛋之类根本无法食用。就当成垃圾好了。 16、 如果家中有游泳圈、充气艇、充气床等物品,带在身边,这些不仅能保障你一家人的安全,在必要的时候还能救助更多人。 17、 有水果刀、剪刀、OK绷、外用消毒药物、抗生素、家人日常使用的药物等随身携带。 18、 打火机。 19、 有行动能力的健康人,在社区的指导下组成团队,分别负责救援、维修、维持秩序、衞生救助和自助服务。中国人只要组织起来,能战胜一切。 20、 在社区的组织下,积极将现场情况上报上一级政府。包括所处环境、现场水情、电力状况、燃气线路状况、道路交通状况,最重要的是现场的准确人数,以及男女人数、老弱人数、患病和伤亡人员情况及时上报,以便于政府调动资源进行救援。 21、 如果有救助用的绳索之类的,带好。 22、 在社区的组织下,可以组织起一个善于使用工具的团队,制作一些加固或者防水设施。 超大降雨会引起前所未曾经历过的灾害,灾害之下一定要果断应对。要清楚的认识到生命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而家中无法携带的财物都必须要及时处理甚至抛弃掉。只要人在家就在,只要家在,一切都可以重新来过,相信自己,相信各级政府,相信我们的国家。 企事业单位自救 登封铝合金厂爆炸事件实际上是一个企业自救的典范:当洪水来时,全员立刻停产撤离,不急于抢救企业财产。最终虽然出现爆炸,但这种反应槽中剩余的熔融金属遇水导致的爆炸不可避免,而正是因为人员撤离及时,截止目前没有人员伤亡的报道,可以说是不幸中的大幸。 其它非防汛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参考这种操作。在暴雨和洪水来临的时候,不必要求全员在岗,而应该及时组织人员撤离到安全位置,然后积极应对下一阶段的事态。 企事业单位如确保安全,应积极启用自己手中的救援物资。做好救援物资的管理和分发,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对临近地区的人员提供必要的支援。 企事业单位如有确定安全的场地(如地势较高的广场、可容纳较多人员的房屋等),可积极做好开放接纳避险人员的准备。 企事业单位可以组织自身的安保团队,负责自己物业和辖区范围内的秩序管理。并设法和当地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将现场情况及时上报公安部门,获得相关的指导。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企事业单位应该设法打通自己周边的通道,使用自己的通讯设施、资讯发布设施和户外设施,对外发布资讯,告知自身安全情况、人员情况、可提供场地情况、可提供物资情况。 在可能的情况下,设法保证自己单位存储的水、粮食、食物、衞生用品的安好。除可以确保本单位驻留人员使用外,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救助需要的人。 公共预警和准备 1、 通过各种手段,立即发布灾害资讯,包括网路、电视、广播、空袭警报、流动车辆、企事业单位动员、社区动员等手段。 2、 公共预警应对暴雨的时间、强度、可能灾害情况作出预告和说明,在可能情况下,应提供自救指导, 3、 发布紧急求救热线,并确保求救热线畅通。 4、 防汛救助组织、人员和设施就位,各级指挥系统畅通。 在灾害环境下,如果政府暂时失能,如何应对? 突然的暴雨可能导致地区性政府失能,包括通讯阻断、电力中断、信号消失、公共资讯系统中断等。一方面政府要做好突发失能的预案,积极组织以恢复政府的指挥和救援功能。另一方面,在没有政府组织和指挥的情况下,全社会每一个分子都要做好可能范围内的自救。 文字转载自知乎甄昊元《暴雨自救指南》 △

乱世生存指南(12)暴雨洪灾11种常见致命行为

 

南洋富商
 
进入6月以来,中国大陆南方普降暴雨,多省发生洪涝灾害。(视频截图)
【人民报消息】01 冒险开车进隧道 隧道、涵洞之类的地点,遇到水灾可能进水,这是常识。若是已经积水,而外面正在暴雨,这种情况是无论如何不该进隧道的。但是,总会有些人抱著侥幸心理。 案例: 这条双向六车道的下穿隧道,是郑州市民慕慕(化名)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 时过两天,她仍在为20日走京广北路隧道的决定而感到后怕。 「那天我开车被困在大卫城这边,不敢回家!路上水太深。下午三点左右,雨下得挺大的,我开车由南向北方向经过京广北路隧道。「慕慕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当时有好多车都没走下面隧道,选择了走旁边的辅道,估计怕隧道下面积水抛锚。 她当时冒险决定走隧道的时候,隧道内还没有什么积水,由南向北的车也就四五辆,畅通无阻,由北向南方向经过隧道的车却比较多。 「听说后来隧道里有很多车辆被淹,有遇难者遗体被打捞起来,家属悲痛万分。」慕慕说。 那些一开始就选择走辅道的人是对的。人的一生很长,没必在开车的时候要争分夺秒,更不要为了快几分钟就去冒险。 水灾天气避免进隧道,这是驾校科目一理论课的内容。有驾照的司机都不应该犯这种错误。 02 不及时放弃财产、赶紧逃命 如果做了错误选择,已经陷于危险地带,这时候就要果断,绝不能拖延时间。 在郑州的一些视频中,我们看到大量水已经开始灌入隧道,汽车轮子都快淹没了,大多数人依然没有离开他的车,这时候有人高声喊叫,让大家快下车逃命。但是很多人依然反应迟钝,很不情愿离开车。 车还给人一种「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感,日常可以防寒防热,防盗,防野兽,但是水灾和火灾的时候,它不仅不能保护你,还会成为困死你的牢笼和棺材。 案例: 7月20日下午5点左右,金先生从西三环方向驶向京广北路隧道南出口旁的辅道,暴雨来势汹汹,积水没过车轮,前后车辆都动弹不得。 发现车中进水后,金先生打开了车门。 「积水快到我腰了,水流很急,要是一个人肯定会被冲走,我赶紧喊他们一起跑。「金先生看见旁边的隧道口也有不少车辆滞留,「车上人都在往外跑,也有从隧道里面跑出来的,不跑肯定没命。 这个案例中,从逃生的角度说,金先生已经属于反应过慢的人,从生命安全的角度,他或许应该早早就放弃汽车逃生。 据介绍,有一位开宝马的女士不愿意放弃她的车,就被洪水冲进了隧道。生死未知。 03 缺乏应急逃生知识 很多人不知道隧道内有紧急逃生通道。行人逃生通道每250米就有一个。你并不需要走几公里穿越隧道,只需要从最近的逃生通道出来。 逃生通道有明显指示灯,一般自带蓄电池,即便停电了也会亮。如果你知道隧道里面有可以逃生的紧急安全出口,即便在最后几分钟才下车逃命,也是有足够的时间逃生的。 但是,很不幸,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隧道里有逃生通道,可能他们慌慌张张跑过紧急出口门边都不知道这扇门推开就可以走到外面。 从网上对隧道的各种小道消息,还没有看到从紧急出口逃生的故事,这让人很惊讶,莫非隧道里的人都不知道? 知识不仅是力量,还是生命。 上面这截图,是网友从以前的京广南路视频中截取的,显示里面是有逃生出口的。 04 激流勇进 看到很多视频,很多人在激流中艰难涉水,由于水流太大,很容易摔倒,为了过街,一大群人互相扶著过街。还出现了很多感人的互助故事。 但是,我们理性反省一下,真的必须冒著激流过街吗?真的有很重要的事等著我们必须赶回去,而不是在这边等水退下去吗? 这次看到一些网上贴出的失联者寻人资讯,其中一些人就是在大街上被激流冲走的。更有一些人已经遇难。 有一位遇难者摔倒后,头部撞到硬物,颅骨骨折而死。 很多人没有水灾常识,不知道人在流速很快的激流中若是摔倒,是很难再站起来的,很多人就是这样被水冲走,冲到河里、低洼地、排水下水道、隧道,或者头部撞伤而死。 户外溯溪和漂流的,都必须戴保护头盔。洪水比稳定的溪水更难预测,不可掉以轻心。 05 深水涉水 一位郑州女生说起她从地铁后,到家还有十公里,就一路上涉水徒步回家。路上遇到很多激流,深水,就和几个人一起走过去。有一段路听说前面水深2米,就慢慢去试,发现水没有那么深,她刚好可以过去。 这种做法其实非常危险。你可能遇到很多危险: 如果这十公里的路上,地面有电线漏电,就会触电。如今是电气化时代,城市里的电线多得不可思议,平时是安全的,但是进过暴雨和激流,可能就会有很多漏电。 如果路上有坍陷深坑深坑——灾后的照片显示有很多路边坍陷深坑,你就掉下去。还可能有窨井盖失落——有个市民就在失去盖的窨井边守候几个小时防止市民掉落;还会有建筑工地的深坑——新闻报道显示有个郑州就是涉水走路一家三口掉落深坑后被人救起。 在水底下,你甚么都看不见的地方,会有很多危险。一旦突然有暴雨、泄洪或决堤的激流,你也会被冲走。 所以若无必要,不要长距离涉水回家。找个安全地方呆著,等水位下去再走。 06 风雨中打伞 在沿海农邨长大的孩子,即便只有三岁,父母也会教导他:台风天不要在水边打伞。风一吹,人会本能握紧雨伞不被风吹走,这样就可能把人带到河里。 在郑州水灾的视频中,有人一手扶著需要帮助的人,另一只手打伞为她遮雨,走过水流很急的危险街道。这种情况从安全的角度来说,是不合适的。打伞很容易让自己在风中失去稳定摔倒。 更安全的做法,是让自己淋雨,把伞当做手杖,探路、支撑平衡。在这样的暴雨和激流中,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命安全,而不是用雨伞挡雨。 07 懦弱不果断 地下停车场已经像瀑布一样进水,有些停车场依然是一大群急需逃出的车排队等待付费、一杆一车,尤其是自动的「智能付费停车场」。 这种情况下,若是没有管理员,正确做法是果断冲杆,你撞断一条杆,就为大家赢得宝贵时间。这在法律上也是合法的,属于紧急避险。 在地铁里也一样。从地铁困住,到水位上涨,有几个小时时间,大家似乎都太「有教养」,或者缺乏危机感。 地铁站轮值人员没有果断停止发车,司机没有果断决策,乘客没有果断逃生,等到水涨到很高,已经失去最佳机会。 困在隧道中的司机,从3点半因为积水熄火堵车,到4点钟水位开始上涨,4点半水流变大,接近五点的时候水流忽然变得非常大,中间有一个多小时。 拖到最后几分钟的人,若是果断舍弃汽车,也还是有很多逃生机会。 1850米的隧道,边上每隔240米有一个安全逃生出口,中间有三个天窗可以浮上来。找到几个可乐瓶、背包之类的浮体,从天窗出来也是可以安然得救的。 08 水灾坐地铁 地铁一旦淹水,比开车进入京广南路隧道更危险。 开车进隧道,你自己是司机,有主动权,随时可以打开车门,弃车逃命。但是地铁的门你是打不开的。 汽车你可以用破窗器和榔头砸窗,但是地铁里没有这些东西。由于安检,也不允许你带某些求生工具。 汽车隧道有更多逃生通道,还有天窗可以浮上水面等别人救你,但是地铁隧道没有这样方便逃生。 地铁隧道比汽车隧道更窄更矮,而地下部分长度更长,不容易逃脱。 09 日常太有安全感 现代城市把人类保护得太好,所以人们变得很有安全感,对自然灾害失去了敬畏。 郑州是一个经常看海的城市。郑州人对于积水和涝灾应该是有一定的认识。但是,或许正是因为经常习惯了看海,这次特大暴雨的时候,起初也以为只是跟以前一样再看一次海。 不要太相信城市的安全,不要太相信市政管理的效率。 曾经有人拍摄到在暴雨中,有一辆洒水车在洒水。你觉得搞笑吗?但是洒水车司机若是不上工,就是缺勤,就会扣工资。 市政管理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所以他们即便接到红色警报,也没有决策的效率。 有太多安全感,会失去了本可以自救的机会。 10 日常无准备 如果问那些劫后余生的人:受灾前你为自己和家人准备了甚么? 可能大多数答案都是:没准备。 即便是经常看海的城市,大多数郑州人不会游泳。即便在黄河边上,即便河南经历过1938年的花园口决堤大水灾、经历过1975年驻马店水库倒塌事件、经常变成黄泛区,也很少有人想到在家里准备救生衣。河南的孩子也很少参加应对灾难和户外露营训练。 现在,经历过这次大灾难以后,每个郑州人或许都应该问一下自己:我应该为家人准备些甚么,以应对下一次的大灾难? 11 村里老人危险生活 在视频中,看到转移泄洪区的农民,大多数是高龄老人,涉水徒步。没有船,甚至连救生衣和双肩包都没有,一些生活用品用手拎著。 农村里缺乏年轻劳动力,大多数都是留守老人和孩子。老人们蹒跚虚弱的身影令人动情。 中北部农村土地多,很多农民住大院子的平房,整个村也没有几座高楼。一旦水位高于平房屋顶,就会大量人员淹死。 为了保住城市,农村经常成为泄洪牺牲品。一旦遇到泄洪或蓄洪,邨里的农田、房产、庄稼、工厂,基本上就清空了,而得到的补偿却微乎其微。若是遇到紧急泄洪,人员来不及转移,就会有大量人员死亡。 遇到山地滑坡,泥石流,有可能毁掉整个邨子。 农村的基础设施差,更容易断水、断电、断路,与外界失去联系,也得不到物资支援。 所以,老人们更要为自己的安全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