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以来,中国大陆南方普降暴雨,多省发生洪涝灾害。(视频截图)
【人民报消息】01 冒险开车进隧道 隧道、涵洞之类的地点,遇到水灾可能进水,这是常识。若是已经积水,而外面正在暴雨,这种情况是无论如何不该进隧道的。但是,总会有些人抱著侥幸心理。 案例: 这条双向六车道的下穿隧道,是郑州市民慕慕(化名)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 时过两天,她仍在为20日走京广北路隧道的决定而感到后怕。 「那天我开车被困在大卫城这边,不敢回家!路上水太深。下午三点左右,雨下得挺大的,我开车由南向北方向经过京广北路隧道。「慕慕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当时有好多车都没走下面隧道,选择了走旁边的辅道,估计怕隧道下面积水抛锚。 她当时冒险决定走隧道的时候,隧道内还没有什么积水,由南向北的车也就四五辆,畅通无阻,由北向南方向经过隧道的车却比较多。 「听说后来隧道里有很多车辆被淹,有遇难者遗体被打捞起来,家属悲痛万分。」慕慕说。 那些一开始就选择走辅道的人是对的。人的一生很长,没必在开车的时候要争分夺秒,更不要为了快几分钟就去冒险。 水灾天气避免进隧道,这是驾校科目一理论课的内容。有驾照的司机都不应该犯这种错误。 02 不及时放弃财产、赶紧逃命 如果做了错误选择,已经陷于危险地带,这时候就要果断,绝不能拖延时间。 在郑州的一些视频中,我们看到大量水已经开始灌入隧道,汽车轮子都快淹没了,大多数人依然没有离开他的车,这时候有人高声喊叫,让大家快下车逃命。但是很多人依然反应迟钝,很不情愿离开车。 车还给人一种「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感,日常可以防寒防热,防盗,防野兽,但是水灾和火灾的时候,它不仅不能保护你,还会成为困死你的牢笼和棺材。 案例: 7月20日下午5点左右,金先生从西三环方向驶向京广北路隧道南出口旁的辅道,暴雨来势汹汹,积水没过车轮,前后车辆都动弹不得。 发现车中进水后,金先生打开了车门。 「积水快到我腰了,水流很急,要是一个人肯定会被冲走,我赶紧喊他们一起跑。「金先生看见旁边的隧道口也有不少车辆滞留,「车上人都在往外跑,也有从隧道里面跑出来的,不跑肯定没命。 这个案例中,从逃生的角度说,金先生已经属于反应过慢的人,从生命安全的角度,他或许应该早早就放弃汽车逃生。 据介绍,有一位开宝马的女士不愿意放弃她的车,就被洪水冲进了隧道。生死未知。 03 缺乏应急逃生知识 很多人不知道隧道内有紧急逃生通道。行人逃生通道每250米就有一个。你并不需要走几公里穿越隧道,只需要从最近的逃生通道出来。 逃生通道有明显指示灯,一般自带蓄电池,即便停电了也会亮。如果你知道隧道里面有可以逃生的紧急安全出口,即便在最后几分钟才下车逃命,也是有足够的时间逃生的。 但是,很不幸,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隧道里有逃生通道,可能他们慌慌张张跑过紧急出口门边都不知道这扇门推开就可以走到外面。 从网上对隧道的各种小道消息,还没有看到从紧急出口逃生的故事,这让人很惊讶,莫非隧道里的人都不知道? 知识不仅是力量,还是生命。 上面这截图,是网友从以前的京广南路视频中截取的,显示里面是有逃生出口的。 04 激流勇进 看到很多视频,很多人在激流中艰难涉水,由于水流太大,很容易摔倒,为了过街,一大群人互相扶著过街。还出现了很多感人的互助故事。 但是,我们理性反省一下,真的必须冒著激流过街吗?真的有很重要的事等著我们必须赶回去,而不是在这边等水退下去吗? 这次看到一些网上贴出的失联者寻人资讯,其中一些人就是在大街上被激流冲走的。更有一些人已经遇难。 有一位遇难者摔倒后,头部撞到硬物,颅骨骨折而死。 很多人没有水灾常识,不知道人在流速很快的激流中若是摔倒,是很难再站起来的,很多人就是这样被水冲走,冲到河里、低洼地、排水下水道、隧道,或者头部撞伤而死。 户外溯溪和漂流的,都必须戴保护头盔。洪水比稳定的溪水更难预测,不可掉以轻心。 05 深水涉水 一位郑州女生说起她从地铁后,到家还有十公里,就一路上涉水徒步回家。路上遇到很多激流,深水,就和几个人一起走过去。有一段路听说前面水深2米,就慢慢去试,发现水没有那么深,她刚好可以过去。 这种做法其实非常危险。你可能遇到很多危险: 如果这十公里的路上,地面有电线漏电,就会触电。如今是电气化时代,城市里的电线多得不可思议,平时是安全的,但是进过暴雨和激流,可能就会有很多漏电。 如果路上有坍陷深坑深坑——灾后的照片显示有很多路边坍陷深坑,你就掉下去。还可能有窨井盖失落——有个市民就在失去盖的窨井边守候几个小时防止市民掉落;还会有建筑工地的深坑——新闻报道显示有个郑州就是涉水走路一家三口掉落深坑后被人救起。 在水底下,你甚么都看不见的地方,会有很多危险。一旦突然有暴雨、泄洪或决堤的激流,你也会被冲走。 所以若无必要,不要长距离涉水回家。找个安全地方呆著,等水位下去再走。 06 风雨中打伞 在沿海农邨长大的孩子,即便只有三岁,父母也会教导他:台风天不要在水边打伞。风一吹,人会本能握紧雨伞不被风吹走,这样就可能把人带到河里。 在郑州水灾的视频中,有人一手扶著需要帮助的人,另一只手打伞为她遮雨,走过水流很急的危险街道。这种情况从安全的角度来说,是不合适的。打伞很容易让自己在风中失去稳定摔倒。 更安全的做法,是让自己淋雨,把伞当做手杖,探路、支撑平衡。在这样的暴雨和激流中,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命安全,而不是用雨伞挡雨。 07 懦弱不果断 地下停车场已经像瀑布一样进水,有些停车场依然是一大群急需逃出的车排队等待付费、一杆一车,尤其是自动的「智能付费停车场」。 这种情况下,若是没有管理员,正确做法是果断冲杆,你撞断一条杆,就为大家赢得宝贵时间。这在法律上也是合法的,属于紧急避险。 在地铁里也一样。从地铁困住,到水位上涨,有几个小时时间,大家似乎都太「有教养」,或者缺乏危机感。 地铁站轮值人员没有果断停止发车,司机没有果断决策,乘客没有果断逃生,等到水涨到很高,已经失去最佳机会。 困在隧道中的司机,从3点半因为积水熄火堵车,到4点钟水位开始上涨,4点半水流变大,接近五点的时候水流忽然变得非常大,中间有一个多小时。 拖到最后几分钟的人,若是果断舍弃汽车,也还是有很多逃生机会。 1850米的隧道,边上每隔240米有一个安全逃生出口,中间有三个天窗可以浮上来。找到几个可乐瓶、背包之类的浮体,从天窗出来也是可以安然得救的。 08 水灾坐地铁 地铁一旦淹水,比开车进入京广南路隧道更危险。 开车进隧道,你自己是司机,有主动权,随时可以打开车门,弃车逃命。但是地铁的门你是打不开的。 汽车你可以用破窗器和榔头砸窗,但是地铁里没有这些东西。由于安检,也不允许你带某些求生工具。 汽车隧道有更多逃生通道,还有天窗可以浮上水面等别人救你,但是地铁隧道没有这样方便逃生。 地铁隧道比汽车隧道更窄更矮,而地下部分长度更长,不容易逃脱。 09 日常太有安全感 现代城市把人类保护得太好,所以人们变得很有安全感,对自然灾害失去了敬畏。 郑州是一个经常看海的城市。郑州人对于积水和涝灾应该是有一定的认识。但是,或许正是因为经常习惯了看海,这次特大暴雨的时候,起初也以为只是跟以前一样再看一次海。 不要太相信城市的安全,不要太相信市政管理的效率。 曾经有人拍摄到在暴雨中,有一辆洒水车在洒水。你觉得搞笑吗?但是洒水车司机若是不上工,就是缺勤,就会扣工资。 市政管理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所以他们即便接到红色警报,也没有决策的效率。 有太多安全感,会失去了本可以自救的机会。 10 日常无准备 如果问那些劫后余生的人:受灾前你为自己和家人准备了甚么? 可能大多数答案都是:没准备。 即便是经常看海的城市,大多数郑州人不会游泳。即便在黄河边上,即便河南经历过1938年的花园口决堤大水灾、经历过1975年驻马店水库倒塌事件、经常变成黄泛区,也很少有人想到在家里准备救生衣。河南的孩子也很少参加应对灾难和户外露营训练。 现在,经历过这次大灾难以后,每个郑州人或许都应该问一下自己:我应该为家人准备些甚么,以应对下一次的大灾难? 11 村里老人危险生活 在视频中,看到转移泄洪区的农民,大多数是高龄老人,涉水徒步。没有船,甚至连救生衣和双肩包都没有,一些生活用品用手拎著。 农村里缺乏年轻劳动力,大多数都是留守老人和孩子。老人们蹒跚虚弱的身影令人动情。 中北部农村土地多,很多农民住大院子的平房,整个村也没有几座高楼。一旦水位高于平房屋顶,就会大量人员淹死。 为了保住城市,农村经常成为泄洪牺牲品。一旦遇到泄洪或蓄洪,邨里的农田、房产、庄稼、工厂,基本上就清空了,而得到的补偿却微乎其微。若是遇到紧急泄洪,人员来不及转移,就会有大量人员死亡。 遇到山地滑坡,泥石流,有可能毁掉整个邨子。 农村的基础设施差,更容易断水、断电、断路,与外界失去联系,也得不到物资支援。 所以,老人们更要为自己的安全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