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2日 星期三

《巴菲特计划》 第一部分 巴菲特计划 (一)(10)


  彼得大声说道:“我想说说我的‘静坐收获’。我想,你们如果听到我是谈论保险方面问题,应该不会吃惊吧。企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应对风险,但是我们常常把应对风险仅仅理解为应对阻碍。其实,这两个概念即使相关也不相同。我们的‘改向’事业肯定会遇到各种风险,它们有的会一步步地成为现实,有的则会总是赫然耸立在我们的地平线上。欧洲的一些再保险公司,如瑞士再保险公司,已将可能遇到的风险与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他们要对全球变暖现象采取一些措施,但这种做法显然超出了传统上对保险金和损失率的精算定值。这得花上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就把它叫做‘企业责任时区’吧。这个概念也可用来统计资产和鉴定新措施。我们可以扩大保险功能,促进市场改向。”

    “我同意,”罗斯说道,“有一种资产我们一定要充分统计,那就是信誉。我们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搜索那些其行为、形象和数字的力量能够立刻提升我们的信誉的人,注意,我强调的是‘立刻’二字。动力来自全面仔细的规划。因此,我们要到哪里去找呢?让我们从老兵组织开始吧。我了解他们,他们也了解我。我知道,每次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时都会在美国退伍军人协会和海外退伍军人协会的问题上对以下两个议题感兴趣:一要保护老兵的利益,二要维持强大的军队。你们见过在哪一次总统竞选中,两个主要候选人没有高喊要在美国退伍军人协会和海外退伍军人协会的大会上去演讲吗?你们可能会说,这不是因为两党都在拉拢他们吗?我们还想到了什么呢?我相信,肯定还有其他一些组织对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民具有同样广泛的信誉。为了‘改向’事业的需要,应该把他们争取过来。而且我还想补充一点,必须把‘改向’看成是爱国行为,不管用什么方法来界定‘爱国’的概念,用传统的观念也好,还是给它重新界定也好,但一定要让人民乐于接受。就我而言,爱国主义就是热爱国家,也就是说,要热爱美国人民,热爱美国儿童,热爱美国土地,而不是热爱战争。”

    “还有一种形式的爱国主义,但是它除了在法庭之外却没有得到广泛的承认,”乔说一边说,一边下意识地扣上外套的扣子。“我指的是陪审员。当我们给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在消化了双方详细的辩词和反诘问,并接到法官的指示之后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进行司法,这时,普通百姓就可以腾出手来游刃有余地应对其他的突发事件,严肃认真地履行作为公民的义务。陪审员以司法的名义合法地行使*权力,获得了对*权力的体验,这种体验比多数人吃生牛排的体验更加弥足珍贵。这对于我们这些身处法庭之外的人会有什么启示吗?肯定有。对公民义务的这种深刻意识正是我们可以借用的巨大资源,这种义务与那种对我们现行政治经济体制的公民职责的严重缺失形成鲜明对照。每天,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觉得自己在被人驱使、被人排斥、被人处罚、被人忽视、工资太低、没有保险、不受尊重,通常,不是有人在控制你操纵你就是有人在告诉你‘去排队’‘请闭嘴’。我们首先必须考虑的应该是人民对不公正待遇的种种感受,而不只是我们对他们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的种种臆想,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才能找到事物的原委和救治的良方,我们才能不断地接近自由和公正。”http://vip.book.sina.com.cn/help/djzhx.html

2004年1月15日 星期四

中国古代农民军起义的最高峰---明末农民起义


中国古代农民军起义的最高峰---明末农民起义
  明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现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压榨下,全国各地反抗斗争层出不穷,陕西地区成为农民起义的中心地。陕西长期以来是全国社会矛盾的焦点,这儿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农民生活比其他地区更为困苦,阶级矛盾尖锐。这一地区又是蒙、汉、回民杂居地区,是激烈的民族斗争场所,各族人民与明朝统治者矛盾很深。因此,陕西地区成为最早酝酿和爆发农民起义的地区。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赋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县农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进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王二首义点燃了农民战争的星星之火,各地纷纷响应。天启八年(1628年),陕西府谷王嘉胤、汉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等领导饥民起义,张献忠也在延安米脂起义,李自成后来投入高迎祥军中。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是王嘉胤义军,他们曾经一度占领府谷,称王设官,建立了临时性革命政权。但是,农民起义军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战,而且成份复杂,缺乏推翻明朝政权的明确目标。
陕北起义震惊了明朝统治者,崇祯皇帝准备利用剿抚兼施的策略尽快平息农民起义,三边总督杨鹤执行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政策,企图瓦解农民军。在明军剿抚兼施进攻下,陕西战场义军除壮烈牺牲外,不少首领接受了朝廷招安,呈现出时降时叛的复杂局面。为避开明军主力,王嘉胤率军入晋,起义中心转移到山西。王嘉胤牺牲后,王自用联合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各部,号称36营,在山西继续战斗,农民起义军由分散状态进入协同作战阶段。义军势力壮大,宣告了明朝招抚政策破产,主抚派杨鹤下台,洪承畴继任三边总督,集中力量围剿起义军。王自用在崇祯六年(1633年)作战牺牲,起义军在高迎祥领导下与明军展开了激烈博斗,损失较大。为保存实力,起义军从山西转入河南。崇祯六年(1633年)冬,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经渑池县突破黄河防线,转移到明军力量薄弱的豫西,展开了新的战斗。
起义军渑池突围后,在豫楚川陕交界山区流动作战,与明军周旋,明军不得不分兵把守要隘,穷于追剿,陷入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的困境。明将洪承畴为改变被动局面,以重兵包围起义中心地区,实施重点进攻,高迎祥义军接连败于确山、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市西南)等地,连连受挫,被迫转入西部山区。崇祯九年(1636年)夏,起义军被围困在丛山之中长达三个月。高迎祥率部从陕西汉中突围,遭到陕西巡抚孙传庭埋伏,被俘牺牲。高迎祥牺牲后,起义军逐渐形成为两支劲旅,一支由张献忠领导,活动在湖北、安徽、河南一带;另一支由李自成领导,活动在甘肃、宁夏、陕西一带。
李自成,1606年出生在陕西米脂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时正是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连续多年闹灾荒,土地都被皇亲贵族、地主豪绅霸占了。千百万农民身上无衣,口中无食,受着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李自成从小就因欠债被迫给姓艾的地主牧羊。21岁那年,他打伤了地主,逃到银川当一名驿卒。当时,全国到处都有农民起义爆发。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李自成也杀死贪官造了反,在他舅舅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中当“闯将”。1635年,明朝派洪承畴出陕西,朱大典出山东,两面夹攻起义军。斗争的实践教育了起义军,他们深深感到,只有联合作战才有力量。1635年,各路起义军会师于河南荥阳,共13家,72营,在一起共商对敌之策。杰出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提出联合作战、分兵出击的方案,受到大家的支持。
高迎祥是明末农民战争早期的一位杰出领袖。1636年,他不幸被俘,英勇就义。起义军把“闯王”这个英雄称号推让给屡建战功、声望很高的李自成。从此,李自成作了“闯王”。李自成领导着起义军继续和明朝作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
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英勇善战,南征北讨,声威大震,使腐朽的明统治阶级闻风丧胆。他们每到一处,都是砸官府,开粮仓,对官僚、地主坚决镇压,把粮食和财物分给劳动人民。他常向群众宣传:“我们杀掉欺压穷人的贵族地主,就是要解除你们的心头之恨。”因此,李自成很受群众欢迎。当时在民间广泛流传这样的歌谣:“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迎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闯王领导的起义军,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1637年,李自成起义中了敌人埋伏,队伍被打散。李自成、刘宗敏等十几个人被迫隐伏在商洛山中。但他并不灰心,同将士们白天耕田练武,晚上读书思考,吸取历史上各次农民起义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研究斗争策略,总结自己的斗争经验。
1639年,他率众出山,又受挫折,被困于巴西鱼腹山中。后来,李自成只率50骑人马突围,闯入河南。这时,河南大旱,斛谷万钱,饥民争相参加起义军者数万人,一个更大的革命高潮出现了。起义军获得迅速发展,人数达到50万以上。1641年,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的革命纲领。均田就是把土地分给农民;免粮就是取消封建的赋税剥削,把农民从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李自成还特别注意农民军的自身纪律约束。他规定:战士不准收藏白金;缴获物品归公;行军不住民房,自带帐篷宿营;损坏庄稼,严厉处罚;“公平交易”,“平买平卖”,不滥杀人,不奸淫妇女。他提出:“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妇如淫我母”的口号。李自成本人作风民主,上下平等,大的决策都和部下讨论决定。平日生活简朴,粗茶淡饭,食无兼味,每天早晨只喝小米粥,与战士同甘苦,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这些正符合被剥削、被压迫劳苦大众的愿望,对部下是极大的鼓舞。
崇祯十四年(1641年)一月,李自成攻占洛阳镇压了福王朱常洵。次年,攻下襄阳,称新顺王,初步建立了政权机构。张献忠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攻下武昌,把楚王投入江中。张献忠在武昌称大西王,初步建立了政权。次年,张献忠带兵入川,八月攻陷成都,在成都称帝,改元大顺,建立大西政权。
李自成攻下襄阳后,在政治上提出“均田免粮”口号争取群众,军事上改变过去流动作战战术,建立了各种军事制度,连克承天府、孝感、黄州等地,基本上摧毁了明朝在河南的精兵。李自成已具备了推翻明朝的实力,并确定了先取关中,继取山西,后占北京的策略。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李自成大军攻克潼关,率10万大军围歼明三边总督孙传庭,十一月起义军不战而进入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年号永昌,还颁布了新的历书,铸造永昌钱币,平抑物价,招抚流亡,镇压地主豪绅,废除八股文,选拔官员接管地方政权。这时,李自成的起义军已经是雄兵百万了,开始向明王朝发动了总攻击。
起义军进入山西后取得了节节胜利,消灭了大量的明朝官军,迅速攻下了太原、大同、宣化、居庸关、昌平。公元1644年3月17日,起义军包围了明王朝的都城——北京。北京明军不攻自溃,19日李自成率兵开进北京城。明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今景山)的一棵树下。统治中国276年之久的朱明王朝,终于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推翻。
但是农民军进入北京后,内部发生很大变化。许多将领犯了严重错误。有的将领被胜利冲昏头脑,产生骄傲自满、麻痹轻敌的思想,忽视了地主阶级猖狂反扑的危险。有的进城后开始蜕化,不能抵制金钱酒色的侵蚀,逐渐消失原来的革命意志。也有些士兵,以为革命已到尽头,盼望回家务农。这给关外虎视中原的满清贵族和明朝的残余势力以可乘之机,胜利果实被满族贵族和汉族地主官僚篡夺了。1644年4月,原明朝三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大败李自成亲率的农民军,李自成撤回北京。二十九日匆忙称帝,建国大顺,次日退出北京。5月初,清军占领北京。
李自成撤出北京后,经山西退回西安。清军在清顺治元年(1644年)冬分兵两路进攻西安,次年二月潼关失守,李自成从西安经襄阳进入武昌,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遭到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年仅39岁。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大西军,张献忠于次年七月撤离成都,北上与清军作战,十一月牺牲在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李自成、张献忠牺牲后,农民军余部继续坚持战斗,大顺农民军分为两路,一路由郝摇旗、刘体纯等领导,活动在洞庭湖以东地区;另一路由李过、高一功领导,活动在洞庭湖以西地区。大西农民军在孙可望、李定国率领下转入川贵,坚持抗清斗争。清军集中兵力镇压义军,李过病逝,高一功、刘体纯、郝摇旗等战死,孙可望降清,李定国兵败。到顺治十五年(1658年),明末农民军余部完全失败。
明末农民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它的伟大历史功绩是永垂史册的。它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遏止了土地高度集中的发展,使得农民对地主阶级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起义中提出的“均田”口号,是唐宋以来农民战争的一个新发展,它直接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这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第一次,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004年1月14日 星期三

突击步枪(英语:Assault Rifle)



突击步枪(英语:Assault Rifle)是能选择以全自动或半自动模式射击,为战斗设计的步枪。突击步枪已经是现代军队的标准武器,取代战斗步枪的地位(英语:Battle Rifle,实指早期发射较大威力弹药的自动或半自动步枪)。

目录

  [隐藏

[编辑]定义

“突击步枪”这名字是从德语单词“Sturmgewehr”(字面意思是“风暴步枪”,“风暴”在这处与“突击”、“冲锋”同义,同时被用作动词)翻译的。这个名字是由阿道夫·希特勒命名一款名为Maschinenpistole 43(MP43,即“43式机关手枪”或“43式冲锋枪”)的步枪,后来重新命名为Sturmgewehr 44(StG44,即“44式突击步枪”)。StG44一般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款实际意义上的突击步枪。
Sturmgewehr 44(MP44),世界第一款突击步枪
AK-47第2型
M16A1
严格的说,突击步枪必须要有以下特点:
  • 它必须是一件个人武器,并拥有枪托
  • 能够以全自动或半自动模式射击;
  • 它一般以中间型威力枪弹或小口径步枪弹进行射击:威力比手枪强,但威力不及标准步枪或战斗步枪;
  • 弹药必须由可拆卸的弹匣提供。
有些满足这些标准的步枪,技术上不是突击步枪,但是常常被视为突击步枪。例如,与突击步枪共享设计的半自动步枪,如AR-15M16步枪的原型),因为它们不能切换射击模式。使用弹链的武器(如M249)或使用固定弹匣的步枪也同样不是突击步枪,因为他们没有可拆卸的弹匣。
基于商业或政治原因,“突击步枪”的名称是有时被宽松使用。而某些分类法中,把某些使用大威力枪弹的枪型视为突击步枪。

[编辑]攻击性武器与自动武器

在美国,“攻击性武器”的名称被不当使用,以描述一些功能与突击步枪相同的半自动枪支。在1994年制定的美国《联邦攻击性武器禁令》,定义攻击性武器为有可拆卸弹匣的半自动枪支,并有两个或以上的下列特性:
  • 折叠式或伸缩枪托
  • 显著的枪握
  • 刺刀接口
  • 枪口消焰器,或相似的装置
  • 榴弹发射器
  • 枪管覆盖物
此禁令并没有限制全自动武器,如突击步枪和机枪,因为全自动武器是受到1934年获得通过的《全国枪支法》的监管。其后的法案,如1968年的《枪支管制法》和1986年的《枪支拥有者保护法》也限制全自动武器的进口和平民所有权,后者完全禁止经销商向非执法者或特别职业纳税人销售新生产的机枪的。

[编辑]设计

采用犊牛式设计的斯泰尔AUG
装有战术导轨的FN SCAR-L(MK 16 MOD 0)
中华民国制造的T65K2
突击步枪其特点是射速较高、射击时较稳定、后座力比较低、枪身较短小轻便,突击步枪是指各种类型的能全自动及半自动方式射击,具有合乎人体工学的现代化外形(装有手枪式握把和枪托在枪管中线),发射中间型威力枪弹小口径步枪弹,有效射程300至500米,具有冲锋枪的猛烈火力和接近普通步枪射击威力的自动步枪。
突击步枪是现在主要的单兵武器,而且服役数量极大,因此它需要可靠的性能,如前苏联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AK-47,它的结构简单、分解容易、枪机动作可靠,而且操作简易,在越战中一直是最有效的突击武器,并一直采用至今。突击步枪亦是各种枪械中最多创新设计的一种,如为了令步枪更为轻便,缩短整体长度但仍枪管长度相同以保持有效射程的犊牛式设计(又称无托设计),为了降低单兵重量,出现了下挂式榴弹发射器,而近年由于作战用途及战术需要,突击步枪出现了模组化设计,并加入了战术导轨以安装前握把、雷射指示器、夜视镜、瞄准镜、战术灯、甚至火控系统等,亦可通过转换枪管及机匣部件变成轻机枪、精确射手步枪、狙击步枪卡宾枪,甚至变换口径以提高通用性。

[编辑]参见

[编辑]

2004年1月11日 星期日

机关枪(Machine gun)


全书
机枪 或称作 机关枪Machine gun)指全自动、可快速连续发射的枪械。通常分为轻机枪中型机枪通用机枪重机枪等几种,口径20毫米以上的叫“机炮”(autocannons)。
在一般的法律和口语中,机枪泛指可连发枪械。[1]
机枪为了满足连续射击的稳定需要,通常备有两脚架及可安装在三脚架或固定枪座上,主要发射步枪或更大口径(12.7mm/14.5mm)的子弹,能快速连续射击,以扫射为主要攻击方式,透过绵密火网压制对方火力点或掩护己方进攻。除了攻击有生目标之外,也可以射击其他无装甲防护或薄装甲防护的目标。

目录

  [隐藏

[编辑]历史

马克沁
现代轻机枪和突击步枪
世界上第一种机枪由英国人马克沁(Hiram Stevens Maxim)于1883年研发。

[编辑]研发经过

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有手动式的机枪,使用手动来提供上膛击发退膛的动力,其代表作为格特林机枪(Gatling gun)。
在19世纪80年代,居于美国海勒姆·马克沁发明全自动机枪。1882年,赴英国考察时,马克沁发现士兵射击时常因老式步枪后座力肩膀被撞得瘀青。这现象表示了枪的后座力能量不小,而这能量来自于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马克沁认为可以加以利用。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子弹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座力。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后来,他根据此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枪管短后座自动射击原理。他为了连续供弹,制作了一条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马克沁在188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同年取得应用此原理的机枪专利。
马克沁机枪口径为11.43毫米,枪身重27.2公斤,理论射速为每分钟600发,可以单发和连发。但缺点是结构复杂,枪体笨重,帆布弹带可靠性差,而枪管会因连续高速射击而发热,需用冷却。

[编辑]备受冷落

马克沁曾经到各国推销他的发明,1887年4月赴俄国表演机枪,不但没有收到任何订单,反而备受嘲讽,当时一位很有影响的俄国武器专家认为:一发子弹就足以杀伤一人,当他毙命之前,没有必要继续连发子弹,而且以枪管可以冷却,水却不能随身携带来否定机枪的实用性。美国人也认为一批训练有素的神枪手比以机枪乱射一通来得有效。马克沁的发明是对弹药的极大浪费。直到1887年,英国才试买3挺马克沁机枪。而马克沁一面改进其机枪,一方面继续周游列国推销其新式杀人武器。

[编辑]马克沁机枪首次参战

马克沁机枪首次参战是在1893年,一支50余人的英国殖民军队于非洲罗得西亚用4挺机枪击败了5000名非洲祖鲁战士,当场击毙了3000多人。

[编辑]在德国受到重视

马克沁当德国皇帝的面表演其改进的MG08马克沁机枪,德皇对机枪非常赞赏,马克沁获得了相当数量的订单。之后德国成了一战前军队装备马克沁机枪最多的国家,据说有12500挺,每装备了100挺。

[编辑]被认为是人类的灾难

德军大量装备了马克沁机枪后,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在索姆河战役中,当英法联军冲向德军阵地时,被德军数百挺的机枪扫射,英法军一天中伤亡了近6万人。举世震惊,当时世人认为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是人类前所未有的灾难,人类竟然可以这样高效率,大规模的屠杀人命。
此役之后,马克沁机枪被各国所重视,欧美列强的军队都纷纷装备了马克沁机枪及其衍生型。自此机枪就大量进入了人类的战场,一直到现在。

[编辑]运作原理

[编辑]反冲式

参见:反冲作用_(枪械)马克沁机枪

[编辑]后座式

参见:后座作用汤普森冲锋枪

[编辑]气导式

参见:气动式_(枪械)

[编辑]多管单发

参见:加特林机枪

[编辑]分类

[编辑]轻机枪

主条目:轻机枪
轻机枪主要目的是为步兵单位提供500米内的火力支援,装有两脚架,并可由单兵携带作战。一个步兵班中一般配备一至两挺。供弹方式有弹匣、弹鼓或弹链,弹药一般与步兵班中的步枪共通。亦有些国家采用重枪管的自动步枪作为轻机枪,例如英国的L86A1轻机枪,因其重量较轻,可采用卧射、跪射、立射或挟枪扫射的射击方式。

[编辑]通用机枪

主条目:通用机枪
通用机枪由纳粹德国发明,兼备轻机枪的便携性与中型机枪的持续火力。由于采用弹链供弹(部分型号可弹链/弹匣两用),连续射击能力比早期轻机枪为高;部分型号可以迅速更换枪管,以保持连续射击能力。
一般装备到一级以作为步兵连的火力支援。多数以两人制组成机枪小组,可以提供1200米内的火力支援,亦可以作为坦克装甲车步兵战车直升机、小型船艇的辅助武器。

[编辑]重机枪

主条目:重机枪
重机枪装有重型固定脚架,现代口径一般达到12.7毫米,部分型号为14.5毫米,又称大口径机枪。重机枪一般装备到一级,主要射击2000米以内的火力点、薄装甲防护的目标和车辆。可以分解搬运。一般为2人制或3人制组成机枪小组。改装高射专用脚架后可以射击低空飞行的空中目标称为防空机枪。部分型号为了达到提高连续射击能力,可以改装为2联装、4联装等形式。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参见

[编辑]外部链接